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三、太学淸议

国史大纲作者:钱穆发布:一叶知秋

2020-10-12 12:24

三、太学淸议

士人在政治、社会上势力之表现,最先则为一种『清议』。

此种清议之力量,影响及于郡国之察举与中央之征辟,隐隐操握到士人进退之标准。

东汉自光武、明、章,虽云崇奖儒业,然光武勤治,明帝好吏事,风声相劝,俗颇苛刻。明帝永平七年,以东海相宗均为尚书令,均谓人曰:『国家喜文法廉吏,以为足以止奸,然文吏习为欺谩,廉吏清在一己,无益百姓流亡,盗贼为害也。均欲叩头争之,时未可改也。久将自苦之,乃可言耳。』章帝时,陈宠上疏,建初元年。主改前世苛俗。第五伦上疏,建初二年。亦谓光武『承王莽后,加严猛为政,因以成俗,是以郡国所举,多办职俗吏,不应宽博之选』。王充论衡亦极辨世俗常高『文吏』,贱下『儒生』之非。程材篇。稍后郡国察举,淅移趋向。言事者谓郡国贡举不以功次,功次即朝廷法令标准也。养虚名者名即社会清议之所归许也。累进,故守职者益懈,而吏事陵迟。韦彪议曰:『国以贤为本,贤以孝为行。按:彪传谓其『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建武末,举孝廉』。彼谓『贤以孝为行』,直将西汉求贤一路并入奖孝之中,东汉『孝廉』独盛,『贤良』浙废,亦此等议论有以助成之也。忠孝之人,治心近厚;锻炼之吏,治心近薄。故士虽不磨吏职,有行美材高者,不可纯以阀阅取。』史记:『明其等曰阀,积日曰阅。』阀阅即吏治成绩也。韦彪此事在建初七年。自是以往,东汉士风,竞以名行相高,而郡国之察举,中央之征辟,亦随一时清议为转移,直至东汉末叶,此风弗衰。

而清议势力之成熟,尤其由于太学生之群聚京师。

东汉自明帝虽宏奖儒教,然至安帝而儒风寖衰。其时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玩,学舍颓敝。

顺帝更修黉舍,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至桓帝时太学生三万人。然汉武立五经博士,本为通经致用。至宣帝时,博士之学已渐流于『章句』。汉初治经,有『训诂』,而无『章句』,学者常兼通,务求大义。『章句』之兴,始于小夏侯〔建〕尚书。自有章句,乃有分经专治之『家法』。家法之起已晚,若早各恪守家法,则欧阳尚书之传统下何来有大、小夏侯?至东汉而益甚,此即所谓今文学『家法』也。西汉所谓『古文』,如史记言『诗书古文』之类,盖通指五经,以别于后起之『百家言』,故谓之『古文』,其意犹云『旧书』也。刘饮争立古文尚书、毛诗、左传、逸礼诸经,移书让太常博士,曰:『其为古文旧书,皆有征验。』此亦争其同,非故翘其异。正以非古文旧书,〔即为后起『百家言』。〕即不得在朝廷立博土。故刘歆言此诸书亦皆古文可征验也。迨王莽败,光武兴,刘歆所争立诸经仍罢博士不立,于是乃指遵朝廷功令守博士家法者〔即当时所立十四博士〕为『今学』,而以自相传习、兼治未立博士诸经者〔即刘歆所争诸种〕为『古学』。故今学皆有『家法』,守朝廷博士章句,古学则多云『不守章句』也。此两汉『今、古学』真分别,清儒张皇其说而多误。章句繁琐比传,殊不足以餍贤俊之望,故博士至于倚席不讲,学者或自遍谒名师,会通群经,治求大义,如马融、郑玄辈,则所谓『古文家』也。『古文家』之为学,大体上欲复反宣帝以前旧门路,即务兼通、求大义是也。马、郑则再从此工夫下创为新章句,以简当易旧章句之繁琐比传。然大多数居京师,目系世事之黑暗污浊,转移其兴趣于政治、社会实际问题,放言高论,则为清议。

此辈太学生与朝廷大臣声气相通。

桓帝时,太学诸生三万余人,而郭林宗、贾伟节为其冠,并与李膺、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天下模揩李元礼,膺。不畏强御陈仲举,蕃。无不俊秀王叔茂。畅。按:东汉行察举、征辟之制,故重人伦品鉴,如『天下楷模』、『不畏强御』等语,皆袭当时品藻人物之格套也。

其言论意气,往往足以转移实际政治之推移。

苻融游太学,师事少府李膺。膺夙性高简,得通谒者称为『登龙门』。膺每见融,辄绝他宾客,听其言论。融幅巾袖,谈辞如云,膺每捧手叹息。郭林宗始入京师,时人莫识,融介于李膺,由是知名。按:史亦称林宗:『善谈论,美音制。』既尚人物品藻,又学者群集,不亊编简,则必因而尚谈论。既尚谈论,必牵连及于考究谈吐之音节,又牵连而及于体貌之修饰。如李固,已见识为『胡粉饰貌,搔头弄姿,盘旋俯仰,从容冶步』为后来曹植、何晏辈之先耸。如是则讥评政俗之清议失败后,极易转而为玄虚之清谈。盖一为积极,一为消极,其它全相似也。如孔融父孔公绪,即以『清谈高论,嘘枯吹生』见称。〔郑太传。〕而青州剌史焦和,亦见称为『能清谈』。〔臧洪传。〕其它如马融、崔瑷之徒,亦开魏晋王衍一流之奢风。大抵三国以下人物风流,全已于东汉启之。其时汉中晋文经、梁国黄子艾,并恃才智,卧詑养疾,洛中士大夫,承声坐门,犹不得见。三公辟召,辄以询访,随其臧否以为予夺。融到太学,并见李膺,曰:『二子行业无闻,特宜察焉。』膺然之。二人自是名论渐衰,宾徒稍省,旬日之间,惭叹逃去。今按:苻融、郭泰之与晋、黄两人,虽智愚、贤不肖有别,其以名士倾动天下,上足以与朝廷之禄位相抗衡,则一也。大抵东汉至桓、灵之际,朝廷禄位已不如处七虚声,社舍重心在下不在上,此亦自秦统一以来世运一大转变也。

朝廷有大议,例亦得预。

桓帝时,永寿三年。或言改铸大钱,事下四府郡僚,及太学能言之士,刘陶议云云。是其时太学生得与议朝政,乃与前汉博士同。

因此清议在当时政治下有其不可侮之势力,从此促成党锢之狱。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