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0|回復: 0

[史學] 包拯升迁稳坐的个中原因:赶上个“好脾气”的皇帝(3)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6-27 13: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炎黄春秋 作者:张国华
能升迁能坐稳的个中原因

  嘉v三年(公元1058年),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成为台官的首领。这个变动,说明仁宗还是想让包拯这样的人发挥点作用,这样有利于朝政,有利于家国。包拯又成了仁宗的近臣,在朝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职位。包拯当御史台长官,对当时的政治是有所建议有所改革的,比较中肯地提出了一些问题。但人们明显地看到,在此任上的包拯显然不像当谏官时那样锋芒毕露,敢说敢为,无所顾忌。谏官包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史家认为,这时包拯的思想比过去来得更加平稳些。

  任何皇权给予臣子的权力都有个限度,这个限度不是靠制度来保证,而是依靠掌权者清明的程度,仁宗也不例外。包拯是仁宗朝少数几个未受到过大的政治冲击、未遭贬逐的官僚。纵观中国历史上仕途坎坷的官吏,不是由于思想上对现政权构成威胁,就是由于在实际权位上危及到了当朝的统治者。如与包拯同朝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都是仕途坎坷、屡遭贬逐。而包拯不同,他主要不是以政治改革为使命的思想家,而只是实干家。

  包拯在北宋复杂的仕宦生涯中,总的说官运畅通,波折不多。这同他“犯颜抗谏”、“不合群”的性格似乎是矛盾的,个中原因值得特殊关注。

  在所有论述中,张田评论可谓独到。张田是包拯的门生,包拯奏议集就是由他负责编纂的。他在这个文集题辞中指出,在先朝担任谏官和御史的人很多,不到三四年,这些人就升到侍从的近列,然而最后不得大用,又多不得善名以去,惟独包拯,是进无他吝,天下又不得异议的人。这原因何在?张田以为,包拯一生忠于皇帝,尽力干事,尽管有时谏言激烈,但无异心,因而皇帝可以容忍,可以理解,并采纳他的奏议;由于他刚直,不与人结成朋党,所以不偏袒任何人任何事,因而少有卷入朋党之争,免遭攻击;因为他办事公道,因而没有把柄被人抓住,这样就可以不被别人牵制。我们从张田的评论中似乎知晓了性格刚毅、坚持原则有时到了不通人情程度的包拯能升迁能坐稳的个中原因,知道了仁宗对包拯信任与支持多于不信任与不支持的个中原因。

  “君圣臣直,君暗臣佞。”君臣在谏的方面,一般说来,君主起先导作用。君主的虚怀才能换来臣下的竭诚。从历史来看,仁宗时代批评朝政的臣僚不少,尤其是涌现一批直言敢谏的台谏官,而仁宗以后赞扬仁宗朝政的臣僚甚多,乃至誉为宋统治最好时期。这一矛盾现象从某种角度说是对仁宗纳谏的肯定。

  实际上,“刚直、干事、干净”是“包拯精神”的核心,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准则。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之中,得宠也好,失信也罢,他都会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可能是他给自己订下的最低标准。史家认为这也是仁宗对他进一步认识并再次任用的一个根据。包拯“刚直、干事、干净”当时就获得朝野多数人的赞扬。就连他的反对者也称他“清节美行,著自贫贱,尝言正次,闻于朝廷”。包拯之所以能成为旧时官僚一个好的典型,做到道德人格与政治人格的最大统一,自然与他长期坚守忠孝观有关,也同他“匡正阙失,尽心报国”的思想有关。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