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6|回復: 0

[制度研究] 《管子》财政调控思想研究(3)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29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中国经济史论坛
(二)调控农商的利益关系,即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管子》认识到,富商大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产物,“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而产生富商大贾的原因,多半是因为国家的财利被他们所侵夺之故,以致“国多失利”。而“国多失利”的后果则是“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对此,国家就应该通过粮食专卖、盐铁专卖等手段,垄断自然资源,将被富商大贾侵夺的财利,重新收回到国家手里。即如管仲所说:“春以奉耕,夏以奉芸。耒耜械器钟穰粮食毕取赡于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君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18】。当时,国家在不同的季节,都要根据季节的需要而征收不同品种的赋税。百姓为了及时缴纳该品种的赋税,往往要低价卖掉与征税品种无关的财物。商人则利用这个机会压低价格收购这些财物,从中盘剥百姓,以获厚利,致使百姓不胜其苦。于是《管子》提出了在不同季节对不同的物资实行国家专营收购的办法,以避免百姓受商人的掠夺。国家把百姓要低价卖出的物资掌握起来以后,富商蓄贾就无法施其故技了,从而保证了国家的需要,又避免百姓受到商人的盘剥,同时也减少了商人的利益,起到了重农抑商的作用。除了运用专卖的办法抑制商人以外,国家还要用“号令”抑制商人。《管子》指出:“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只有“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才能富国强兵。所以“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19】。这里所说的“末作奇巧”,就是指商业和手工业,而“禁”就是国家发出的“号令”,即“禁令”。


    四


  在《管子》看来,国家财政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基础,所以增强财政实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充实国家财政实力呢?《管子》主张采用寓税于价的方式取得财政收入,其中包括实行专卖、贷款取息和运用轻重政策,“敛积之以轻,散行之以重”,这样国家就不必征收赋税,也能保证国家的用度。此外,还采取“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的办法以增强国家财政的实力。


  (一)实行“官山海”政策,寓税于价,通过盐铁专卖以取得财政收入


  《管子》认为,无论是征收房屋税、林木税,还是征收牲畜税、人头税,都不是好办法,而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唯官山海为可耳”。因为人人都要食盐,一千万人口的国家,每日的食盐数量大约为一千钟。盐一百升为一釜,十釜为一钟,一钟为一千升,一千钟即一百万升,即使每升加价二钱,一天的收入就是二百万钱,十天即二千万钱,一个月就是六千万钱,是人头税的两倍。这种办法,“人无以避此者”【20】,但却不会引起百姓的反感。同样,户户都要用铁器,无论是做针线活的女工,还是耕种土地的农夫,抑或是从事修、造车辆的手工业者,都离不开铁器。假如每根针的价格增加一钱,三十根针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所纳的人头税;如果每把剪刀加价六钱,五把剪刀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所纳的人头税;如果每个铁铧加价十钱,三个铁铧的加价收入就等于一个人所纳的人头税。其他铁器的价格高低,都按此加价。那么,只要人们动手干活,就没有不负担这种税收的。总之,国家通过对盐铁的专卖,既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同时也可以将本来属于国家的收益重新收回到国家手中,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运用“谷重万物轻,谷轻万物重”【21】的原理,实行粮食专卖以取得财政收入


  通过粮食专卖,操纵粮食价格,从而不必向农民征收赋税,也能增加财政收入,做到“国器皆资,无藉于民”【22】。具体的筹划如下:春天农民播种时,农民苦于没有资金,国家便向农民贷款,等到秋天农业丰收时,粮食价格下跌了一半,这时国家再要求农民以粮食偿还贷款,于是粮食便大量聚集到国家手中。等到国内市场的粮食有一半控制在国家手里时,因为民间的粮食少了,价格便急剧上涨,粮价甚至能提高二十倍。这时,国家购买的器具,再以粮食折成货币支付,这样一买一卖,国家便获得了十分之九的大利。如此,便不必向农民征税,国家的财政支出便得到了保证。这就是运用粮食专卖筹措财政收入的方法。这一思想可以说是世界财政史中,最早实行粮食专卖、并运用粮食价格的波动规律,来筹措财政资金的思想。这一思想在理论上无疑是最先进的,但在实践中,则对农民的掠夺远比征收赋税更苛刻。


  (三)发展外贸和旅游事业,“外因天下”,以增加财政收入


  《管子》认为,除了权衡国际贸易的价格外(上文已经作了论述),还要发展外贸、旅游事业,“外因天下”。《管子》指出:“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骐骥黄金然后出。令有徐疾,物有轻重,然后天下之宝壹为我用”。齐国是地处交通要冲的国家,是四通八达的地方,是游客富商的必经之地。外人来到我国,吃我们的粮食,用我们的钱币,然后,留下了他们的好马和黄金。我们掌握号令要有缓有急,掌握物价要有高有低,然后天下的宝物都可以为我所用。这就是通过发展旅游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盐专卖的方式与不产盐的国家进行食盐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管子》指出:“阳春农事方作,……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然盐之贾必四什倍。君以四什之贾,修河、济之流。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恶食无盐则肿,守圉之本,其用盐独重。君伐菹薪,煮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23】。在阳春农事开始时,命令北海居民一律不准雇人煮盐。于是,盐价必然上涨四十倍。君主用这涨价四十倍的食盐,沿着黄河、济水,将盐南运到梁、赵、宋、卫和濮阳等地出卖。粗食无盐则人们浮肿,为了保卫自己国家,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君主通过砍柴煮盐以向诸侯国取得财政收入,各诸侯国也不能使我国的财物流散。这就是通过对外贸易以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


  《管子》关于运用财政机制调控国民经济的论述,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绝非拙文所能涵盖。拙文不过是引玉之砖。谬误之处,诚望读者指正。


注释:


【1】《史记・管晏列传》。


【2】《国语・周语下》。“厉始革典”是发生在周厉王三十一年(公元前843年)前后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终因奴隶主和贵族的强烈反对,而遭致失败,厉王被赶到彘(今山西霍县)这个地方,并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


【3】《管子・轻重・国蓄》第七十三。《国蓄》一文虽列于《轻重》篇之内,但与《轻重》所列其他各篇,无论从文体上看,还是从内容上看,都大相径庭,所以何如璋认为:其《国蓄》一篇管子所自着。又指出:“轻重各篇惟《国蓄》是管子经言”。(何如璋《管子析疑・总论》见温廷敬编印《茶阳三家文钞》上册《何少詹文抄》卷一)元材(马非百)先生支持这一论断,认为:“窃意本篇乃全书之理论纲领。其它诸篇所提出之种种具体问题及其讨论与解决问题之种种方法,或则就此纲领中之原理原则加以补充发挥,或则提出与纲领相反之意见,或则将此纲领中之特别术语加以解释。”本文所引未加注者,均引自本篇。


【4】《管子・轻重・国蓄》第七十三。


【5】《管子・轻重・事语》第七十一。


【6】《管子・霸言》第二十三。


【7】《管子・牧民》第一。


【8】《管子・轻重・国蓄》第七十三。


【9】《管子・国蓄》第七十三。离情,隐瞒实情。赢,赢利,此处指隐藏户口,不纳人头税,还能创造财富,从中获得大利。


【10】《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


【11】《管子・国蓄》第七十三。


【12】《管子・禁藏》第五十三。田结即土地的册籍。


【13】《管子・山国轨》第七十四。轨官,即主掌会计事宜的官,此处引申为管理财政周转金。


【14】《管子・山国轨》第七十四。


【15】《管子・人》第五十四。


【16】《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v,即“策”。


【17】《管子・侈靡》第三十五。


【18】《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


【19】《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20】《管子・海王》第七十二。


【21】《管子・乘马数》第六十九。


【22】《管子・臣乘马》第六十八。国器皆资,国家所需要的器械都得到了满足。


【23】《管子・地数》第七十七。水,即含有大量盐分的卤水。


参考文献:


[1]管仲.管子・轻重[M].四库全书本.


[2]元材(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李克和,刘柯.管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梁启超.管子传[A].饮冰室合集.专集(28卷)[C].


原载《经济史》2009年第3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