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48|回復: 0

[西方哲学辨伪] 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伊索寓言是剽窃中国文献伪造而来

[複製鏈接]
生民无疆 發表於 2018-7-27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按: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本文系诸玄识、董并生两位先生原创,原题为『〖伊索寓言〗的中国源』。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从哲学透视、文献考证上,论证了所谓的『古希腊』〖伊索寓言〗,是基于明末以来的西方传教士剽窃中国智慧、中国文献,『层累』出来的产物。

另,请转载者务必署名作者为:诸玄识、董并生

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伊索寓言是剽窃中国文献伪造而来

一、哲学透视

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伊索寓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There is plenty of Philosophy in aesop's fables)。

〖伊索寓言〗的哲学前提是:『万物有灵』。对此,传统中国最显著地兼而有之,而基督教和『古希腊』则都是水火不容。所以,西方不可能原创〖伊索寓言〗。

(一)〖伊索寓言〗考证概述

本文的第二部分,论证了〖伊索寓言〗的渊源是在中国(资料和思想),而非西方,更不可能是『古希腊』,总结其主要有五:

第一,西方的字母表音文字不能自我产生。西方在15世纪之前,即在依靠四大发明(印刷术)锁定和规范表音符号(字母)之前,不存在文字和文献。

第二,西方文字本身缺少『表意内涵』,因而除了『各执一端、人神冲突』之外,它不能被用来书写文学、科学和哲学以及其他一切知识。最早到17世纪晚期,西方文字得以寄生于『汉语表意』(详见诸玄识、董并生〖西方表音文字是『中文雅言』的寄生物〗)。因此,所谓的西方『古典、经典』都是基于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塑造或伪造的。

第三,关于〖伊索寓言〗的来历或传承,主流西方追溯至『中世纪』的马克西姆斯·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 1260—1330年),说他发现了『古代手稿』。〔就算古代西方有文字,其『表音』(而非表意)隔了几代人或几十里,就无法辨认了,岂能传两千多年?〕。但有欧美专家指出〖伊索寓言〗是被伪造的。

第四,现在可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在18世纪被改写或重写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即使在此之前有文本,但由于缺乏『表意』或语言糟糕,因而在『中国风』之浪漫主义运动时期都被翻新或『经典化』。

第五,〖伊索寓言〗的原作从哪里来的?有案可稽的最早文本竟是耶稣会士在明朝的布道篇章(〖况义〗)。这被说成是〖伊索寓言〗的最早汉译。但西文原稿在哪里呢?关键的是,〖况义〗包含大量儒学和佛经的内容——从利玛窦开始,早期的耶稣会士都用中国资料和话语进行布道。

(二)西方宗教不兼容『动物灵性』

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一目了然。

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最能说明〖伊索寓言〗的渊源是中国、而非西方或希腊的,莫过于哲学(天人观、自然观、人伦观)了!

〖伊索寓言〗大量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各种动物和植物以灵性、智慧与道德,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有序运动。这里诠释两点:一是拟人修辞:西方宗教和哲学(包括伪希腊的)都是排斥自然万物之拟人(anthropomorphic),因为它们仅为被人所利用和牺牲的对象。二是有序运动:唯一的『有序运动』是本于〖易经〗的中华文明的运动,而西方宗教和文化则是排他性的、牺牲『非我』的,所以是『无序』的。

更重要的是〖伊索寓言〗产生的『精神前提』:A.多神观念,而不是一神信仰;B.『万物有灵』,而不是神本或人类中心主义;C.人与万物的感通感应,而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争相害。按照这三个标准,传统中国最适合产生〖伊索寓言〗这样的题材,而西方宗教和『古希腊』则恰恰相反。这就是说,西方的『上古』和『中古』都不可能原创或拥有〖伊索寓言〗。

b331dbe628de3b8d005042b0b6876e20.jpg
图:神创万物及人,万物供人使用和牺牲

西方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耶稣会士)的原教旨是,除了神(上帝)之外,不存在灵性、道德和智慧;神造人及万物,后者(草木鸟兽等)供人利用和牺牲。据此,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不可能事先具有像〖伊索寓言〗这样的违背神谕的故事,他们从中国学到才对呢!——这与耶稣会士把中国文化和知识传回西方、因而导致倾覆神权的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是一致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犹太—基督『一神教』不仅摧毁万物有灵(自然的保护神),而且简直就是『万物的杀手』。他写道:

开始有意识、而且全面侵害『依正不二』(万物一体)的,是犹太一神教这个革命性的理念。我称之为『在宇宙中及其背后的精神存在』(『宇宙僭主』?——引者)……。在犹太教中是以人的面目出现,凝缩为一个超然的神被众人信奉的。在这个信念中包含着另一个信念,即认为宇宙中除了这个神以外,再没有其他有神性的东西。……。这个创世主被看成是有力量、有权力,自由处置自己创造的万物的神。据〖创世纪〗第一章第二十六至第三十节记载,神允许人类自由处置他所创造的万物,允许人类按其愿望去利用它们。这个革命性的教义的结果,破坏了『正报』(主体)和『依报』(环境)的『不二』性。人类被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开来,自然环境过去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也丧失了。而人类当然也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环境了。人类本来是怀着敬畏之心看待自己的环境的,应该说这才是健全的精神状态。但是这种敬畏之心不仅被以色列的犹太一神教创始者们所破坏,而且也遭到了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教徒们的彻底遗弃。

7e0875d2ea937885dfc669de04e0c9ef.jpg
图: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

是现代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

不像西方那样的精神蜕变,传统中国是尊重自然、呵护环境;所谓『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仅如此,传统中国还发展了『礼乐文明』,人与自然及万物升华至灵性境界,通感而和谐。请读:网文〖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和〖万物有灵—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深度推论:儒释道与自然界的关系既有分离超越的一面,又有复归和合的一面。儒家讲人禽之辨,就是要超越斗争性(进化论),而升华到一个仁情博爱的境界。孟子云,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他有『四端』(仁义礼智),见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此乃人伦至理、人文至情、人道至义。进而,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性,即以尚善之胸怀、仁爱之通感,回馈大千之造化,反顾万物之共生。儒家讲天人合一,其意义之一是:站在人伦人道人文的高度,来把握自然之德性,从而确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其二是:把人类之善推广于自然,亦即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亲人到博爱,对于草木山川,都触景生情,化被草木,恩及禽兽,以至于于乐观品类之生生不已,故而赞天地之化育;于是,人乃立三才而运五行,秀万物而灵两仪。

(三)〖伊索寓言〗与『古希腊』格格不入

西方哲学(伪希腊、近现代)都是否定一切外物『有灵、拟人』,怎么会原创〖伊索寓言〗呢?

在四大发明(印刷术等)衍生西方文字和开始动摇神权之后不久,持异议的神职人员(被称为『人文主义』)通过『发现手稿』的途径,杜撰『古典』希腊—罗马。由于其语言文字的低劣、而且是宗教性的,所以18世纪以前的相关文本都是很糟糕的。今天我们所读到的『古希腊、古罗马』,都是在18—19世纪被重写、被扩充的。可以说,所谓的西方『古典、经典』都是『汉字密码』(汉语表意)的展开。〔请读大卫·波特著〖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的汉字密码〗〕。

西方宗教与其哲学(希腊哲学、欧洲哲学)皆具有极大的劣根性——同根而两枝,其共同点,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所说,都是『反自然、害生态、非生命』的。原先的神本外壳所包藏的人类中心,到了西方哲学(希腊哲学、欧洲哲学)那儿则变为赤裸裸的人类中心主义;变本加厉地牺牲自然和万物,不承认动物与植物的本身价值。

伪亚里士多德有着类似于〖圣经·创世纪〗『损天利人』的见解,即:『在动物出生后,植物就是为了动物的缘故而存在的,而其全部的动植物则又是为了人的缘故而存在的』;『……理性是人的优越性的明证,自然万物的最高价值是为人服务。』

9a8e1193d5647ace01262684de5efb24.jpg
图:西方哲学(伪希腊和近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

林恩·怀特指出:希腊思想的一个重要见解是,人类处于『大存在链』的顶端,因而所有其他存在物都是供人使用的。美国环境学家唐纳德·休斯在其所著〖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古代之根〗一文中这样写道:

万物有灵论……曾长期流行于古代地中海世界。然而在以色列,超越的一神教代替了万物有灵论的宇宙之神,自然被视为是次级存在……。大概,希腊哲学家做了更重要的一步,而使人对自然的态度与『万物有灵』决裂。他们弃绝了之前的神秘性与宗教性的自然观,而是主张:人有能力通过使用理性来发现关于自然的『真理』;……环境也就沦为他们的思想和逻辑的分析对象,自然崇拜让位于哲学诠释。自从毕达哥拉斯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对人的『有用』是其存在的理由。自古迄今,这个观念多方面地影响着西方思想……。

d7644fad10bca306579433a23c060671.jpg
图:西方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地球生态危机。

彼得·斯托特教授也指出:

〔基督教和『古希腊』〕皆为变态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全无神圣,不可为之沉思;它仅是造福人类的资源而已,或者在宗教上乃衬托神的光荣。不用怀疑,如此态度使西方牺牲环境,这是现在诸多问题的根源。完全相反的是,东方思想——尤其是孔子——强调和谐;它凸显于那奠基古典中国知识探寻的阴阳观念,视宇宙为二元合一:万物并非一味冲突,而是对立统一,彼此补充、和合。这个和谐概念是东方思想的根基,也是印度教与佛教的源泉。

〖伊索寓言〗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不同物种的『灵契通感』,此乃中国文化之境界,而西方则是相反的。正如哲学家唐君毅所言:

……由中国思想之以物之性,表现于与他物相感通之德量,此与西方以物之本质为力之说相对。……中国之自然宇宙观之核心………皆可由吾人对自然,尤其是对自然界生物之发育,物与物之相感之直接经验以证实。……儒家以仁道仁心观宇宙,及道家以逍遥齐物之眼光观宇宙……。由此数点,所引申之义之最重要者,即自然物之实中皆有虚之观念。盖物皆由其与他物感通之德以见性,是一物之本性,能涵摄他物,即物中有虚也。

(四)附录〖伊索寓言·不畏艰苦的小猴〗

〔按语:中国文化讲尊老爱幼。许多动物不是这样的:虽然无不保护幼崽,但一窝中的较虚弱者,通常会被遗弃。西方文化把自然界的不和谐的表面变本加厉,甚至把异种相害引入同类。下面这则故事,不仅动物拟人,而且其内容——猴母对两子宠弟弃兄,后者则走向更大的天地,相处与奋斗,〖易经〗曰:自强不息、同人与野;凡此,无论善与恶,皆为传统中国之常情,而与古今西方则风马牛不相及。只不过其结局中的猴弟惨死有些不和谐(可能出于西方编辑之手)。这酷似〖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后母的女儿的命运。〖灰姑娘〗的原型是唐朝的〖叶限〗。欧美学者已揭露,整个〖格林童话〗都是伪民俗,它与其本土传统毫无关系〕。

f39b480487f85f6c5978e5dd79a8f402.jpg
猴子是很有灵性的动物,它们聪明伶俐,情感近似于人

听说有一对猴子生了两只小猴,可爱至极,猴妈妈却单单只爱一个,对另一个十分嫌恶,毫不体贴。

猴弟弟在母亲怀里撒着娇,猴哥哥却不得不离开妈妈,独立生活。稚嫩的小猴孤独地生活在大森林,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等待着它呀。它还是个应该在母亲怀中待乳的婴儿。

可怜的小猴在漆黑的夜里无依无靠,它蜷曲在树枝上,双手抱着颤抖的身体,望着天空,掉下了眼泪。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好像在安慰无助的小猴:『别哭,孩子!你要勇敢地活下去,不要害怕,坚强起来,无尽的黑夜有我们守护着你,安心睡吧,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小猴擦干眼泪,疲倦地入睡了。它不知道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因为它还不知道如何生存。睡吧,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太阳悄悄地升起来了,它好像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动物们。小鸟儿在枝头唱起了歌,把小猴从梦中叫醒。小猴揉揉眼睛,从树上坐起来,顿时觉得饥肠辘辘。自从被母亲抛弃后,它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它用柔弱的小手慢慢地从树枝上往下爬,一不留神,往地上摔去,只听『喵』的的一声,一只小个子狸猫被小猴压在了身下。小猴惊恐地望着这只小狸猫,它还没弄清怎么回事。这个『肉垫』是什么东西,小狸猫说话了:『喂,我说兄弟,你搞什么吗?不好好跟着妈妈睡觉出来玩什么游戏。瞧你这只小猴乳莫未干,乖乖,快回家去吧。』小猴摇摇头,『我没有家了,妈妈不要我了,她只爱弟弟一个。』说着眼圈又红了。小狸猫听罢,上前拍拍小猴的肩,『没关系,我会帮助你的。』小猴不哭了,它有朋友了。

从那以后,两个小伙伴形影不离。

白天,小狸猫教小猴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生存的本领。晚上,它们依偎在一起睡觉。小猴吃果子,小狸猫热爱小爬虫;每天它都要向小猴发表一通美食评论,方肯罢体。小狸猫不停地演说,小猴是它的最佳听众。小猴经常眨着好奇的眼睛听小狸猫喋喋不休地叙说。它喜欢小狸猫手舞足蹈的样子。

渐渐地,在小狸猫的陪伴下小猴长大了,身体又强壮又结实。那个可怜的小毛头儿已经变成了无畏的勇士,它勇敢地保卫着陪它成长的伙伴。在过去的岁月里,它们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困苦,那些成长的代价永远铭刻在心头。经过无数次的痛苦和挣扎,它们终于羽翼丰满。是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是成长必修的一课,这不但锻炼了它们,也使两个小伙伴成了生死之交。

再说那个备受母亲疼爱的猴弟弟,由于猴妈妈的过分溺爱,使他变得任性、顽皮、不听话。最后在同伙伴嬉戏的时候,掉进河里淹死了。

二、文献考证

(一)没有文字的假古典

西方在15世纪之前,即在依靠四大发明(印刷和纸)锁定与规范表音符号(字母)之前,不存在文字和文献。

最早在17世纪晚期,西方的字母表音文字开始有了中国文化和汉语雅言的『表意内涵』(在华耶稣会士的翻译文本是西方摄取『中文表意』的重要途径);即大卫·波特教授称『汉字密码』,莱布尼茨称为中国式的『哲学语言』,韦查德教授称(汉语式的)『文明的声音』,艾兹拉·庞德称(表意的)『诗的媒介』……。

如此的以表音为形式、以表意内容的西方文字,带来了『西学爆炸』——基于中华文明的成就塑造现代西学,伪造西学传统。

虽然西方在15—17世纪也有文字和文本,但由于没有合理的『表意』,其语言都是十分糟糕的:要么俗不可耐(世俗文字),要么神不可信(宗教文字);但是,它们都在18—19世纪被改写或重写,从而都变成了『经典、古典』。

这就是说,西方在18世纪之前,由于缺少『表意内涵』,其文字不胜任于书写经典;而在15世纪之前,由于无法对付声音的时空变异,则它的表音文字根本无法产生。

(二)近代早期的累进伪造

史塔萊特(Vincent Starrett, 1886—1974年,美国作家)说:『伪造数不胜数……。谁是荷马?……耶稣的存在仅靠「约瑟夫斯」的一段话,它却是一个虚构插曲。谁写的〖伊索寓言〗?侦破这些伪造的手稿、伪造的书籍和伪造的段落,成为学术项目之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吗?关于它的来历,主流西方追溯至中古后期;据说,一位名叫马克西姆斯·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 1260—1330年)的希腊修道士,发现了〖伊索寓言〗的『古代手稿』,并且为其写介绍。

尽管伯明翰大学古文献专家尼斯贝特说,普拉努得斯是『整个的〖伊索寓言〗的伪造者(wholesale forger of Aesop's fable)』;但是,鉴于西方上古和中古都没有文字与文献,我们认为,普拉努得斯这个『人』及其所发现的〖伊索寓言〗这件事,都是很迟才出现的。

进而,英国古典学家理查德·本特利(Richard Bentley, 1662—1742年)揭示〖伊索寓言〗是『后世伪造』的。我们将在下文详述,恰恰是在本特利出生前夕,〖伊索寓言〗在明朝出笼的。另外,本特利还批评亚历山大·蒲柏之于〖荷马史诗〗,是『唯美翻译、彻底篡改』。我们今天所读到的18世纪以前的『西方名著』(包括荷马、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此前都是粗俗不堪的,却在『中国风、中国启蒙』的影响下均被重写和『经典化』。

纽约大学教授杰奎琳指出:在18世纪,〖伊索寓言〗已被重写,使之更科学、更人性化;使用不同类型的动物改写〖伊索寓言〗,从而把它经典化;已改变了这个传奇特质和文化内涵,使它更适合于现代;由此,该文集成了西方知识遗产的成分。

奥格尔比(John Ogilby, 1600—1670年)『翻译』〖伊索寓言〗(1651年)是迈出的第一步,使它被经典化,从而逐渐发展了『新古典主义民俗传统』。

2cbd03339b05c5fa8b2277e18c5bf168.jpg

(三)在中国原创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上文关于〖伊索寓言〗的来历,既然西方的追溯(中世纪的普拉努得斯『发现手稿』)是假的;那么,它来自何时何地?但无论如何,〖伊索寓言〗不可能属于那被虚构的『古希腊』的。

竟然在中国发现一条线索,即:明末耶稣会士编写过相关内容的作品。一般都说,这是『古希腊〖伊索寓言〗在中国的最早译本』。然而不存在西方原著,哪来『中译本』?反倒是,中国在明代和前朝已有大量的相关故事的原型;例如该书中,不仅有出于佛经的故事,甚至还有源自唐代柳宗元的小说笔记的内容。

原来,所谓的『伊索寓言』是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所杜撰的旨在对抗中国文化的『证道故事』的翻版。主要是在明朝,耶稣会士使团知道其内容狭小的天主教文献,根本不能与儒释道典籍相匹敌;于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资源,开发出让中国信众喜闻乐见的『证道故事』,从而促进其传教活动。在几十年间,居然形成几百种相关书籍,它们也构成西方人伪造『希腊文献』的渊薮。

耶稣会士编写喻道新说,目的在说明教义、开示教众,而利玛窦的〖天主实义〗则是这方面的首创。金尼阁在中国信徒的帮助下产生了〖况义〗,它是〖伊索寓言〗的前身;它是〖伊索寓言〗的前身;而后又添加了一些亚欧大陆的相关传奇,经过多次的翻译和改写才成型。

在耶稣会士产生〖伊索寓言〗的过程中,明朝有相关的动物寓言的书问世,即董德镛著〖可如〗和李世熊著〖物感〗;有人说他们受到『西学』的影响,而我们则认为相反——这两部书自然也就成了耶稣会士采撷的对象。

df4183609734d3f28e8fce64559c549e.jpg

(四)〖伊索寓言〗原创的儒学内容

先有金尼阁〖况义〗,后有〖伊索寓言〗。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用中文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在西安刊行;据说,由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口授、中国天主教徒张赓笔传,取名为〖况义〗(见下图),共收寓言小故事38则,正编22则、补编16则,全书约六千余字。为什么有人说它是〖伊索寓言〗的中文节译本呢?原来,据说法国国家图书馆有两种〖况义〗版本,其中之一封面上写有「伊索寓言选集」字样。『……拉丁文书目〖伊索寓言选集〗(Selectae Esopi Fabulae),封面上又书「金尼阁神父所译的某些伊索寓言」(Quaedam Aesopi Fabulae a PatreTrigault)。』

早期的中国学者强调〖况义〗是〖伊索寓言〗,说是由金尼阁『写成或译出』,『殆为伊索寓言』。究竟是『写成』还是『译出』呢?『殆为』也是不确定的语气。实际上,与其说先有一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全集〗,再据以译出『伊索寓言』选本〖况义〗;毋宁说,是金尼阁神父为了布教编纂了〖况义〗,之后才被托名为『古希腊』奴隶伊索创作的〖寓言〗,最终被扩编为〖伊索寓言全集〗。

〖况义〗使用儒学概念、收入柳宗元的作品。巴黎所藏〖况义〗全文本分正编与补编两部分,其中正编22篇,补编16篇。正编『义曰』部分,间或采用儒学的概念,如第二篇言『义曰:治人以刑,不如以德』,其本于〖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补编中包括〖罴说〗、〖蝜蝂传〗两篇唐代柳宗元的作品。怎么可以说这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呢?

76cf1c86bea9fe35b2cd4a554a3ac5fa.jpg

(五)〖伊索寓言〗原创的佛学内容

明末耶稣会士的证道故事与佛学之间有着关系微妙。伊索寓言源自哪个国家?中国!耶稣会士创作时,使用类似于佛教〖百喻经〗文体;而其所谓的古典故事,则有袭用汉译佛典故事情节者,最典型的是〖况义〗的第2则故事〖南北风相争〗:

南北风争论空中。北风曰:阴不胜阳,柔不胜刚,叶焦花萎,百物腐生,职汝之由。我气健固,收敛归藏,万命自根,尔无与焉!南风答曰:阴阳二气,各有其分,备阴偏阳,两不能成。若必觭胜,我乃南面,不朝不让,是谓乱常。南言未毕,北号怒曰:勿用虚辩,且与斗力。乃从空俛地曰:幸有行人,交吹其衣,不能脱者,当拜下风。南风不辞,北乃发飏,气可动山。行人增凛,紧束衣裘,竟不能脱。于是南风转和,温煦热蒸。道行者汗浃,争择荫而解衣矣。北风语塞,怅悔而去。

来华耶稣会士第一人利玛窦所述证道故事也有出自佛经。如利玛窦所述〖空井喻〗云:

尝有一人,行于旷野,忽遇一毒龙欲攫之,无以敌,即走,龙便逐之至大阱,不能避,遂匿阱中,赖阱口旁有微土,土生小树,则以一手持树枝,以一足踵微土而悬焉;俯视阱下,则见大虎狼张口欲翕之,复俛视其树,则有黑白虫许多,龁树根欲绝也,其窘如此;倏仰而见蜂窝在上枝,即不胜喜,便以一手取之,而安食其蜜,却忘其险矣;惜哉食蜜未尽,树根绝,而人入阱为虎狼食也。

这篇〖空井喻〗实际上是来源于唐代僧人义净(635-713)所译〖佛说譬喻经〗。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