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9|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的仁爱思想因何能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6-8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的仁爱思想因何能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

贾陆英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学,在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被推崇到独尊地位,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优胜劣汰、历史选择的结果。

仁爱思想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不要说广大知识分子,即使是在深山僻野中,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能说出几句孔子的名言,孔子的思想也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他们。

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时,亿万群众中迸发出的『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磅礴力量,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种民族精神,就是由孔子仁爱思想传承、积淀而形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生命、爱亲人、爱朋友、爱大众、爱国家的伟大精神。2500多年以前,先哲孔子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爱情感凝练成一个『仁』字,用『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把蕴含在人性中最光明最珍贵的精神揭示出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种精神又升华成为爱祖国、爱人民、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成为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坚强团结的纽带,成为任何艰难险阻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力量。

孔子的仁爱思想因何能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符合人们真诚的情感需求。

第一,仁爱思想主张以孝为出发点,这就抓住了人心中最深层、最真挚的情感。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情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要尊重,这就是『悌』,这种『兄友弟恭』的关系,也是相互的、对应的。『孝』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子女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这一点,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第二,仁爱思想主张推己及人,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这就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儒家的仁爱精神,就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中庸〗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人与人之间这五种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时代变了,这五种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被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推行仁爱之道。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对暴政,主张德政,认为『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主张『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在文化教育上,他倾心整理古代典籍,突破学在官府的传统,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泽被后世的教育平民化事业。历史是公正的,谁做了有益于广大老百姓的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第三,仁爱思想主张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强调了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都是强调实践仁爱思想要靠个人的自觉,要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看得见的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做起。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爱思想的途径和方法。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得住,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通达,也尽心尽力让别人通达。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认为,这个『恕』字,是每个人都可以『终身行之』的。因此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强调『仁』这种品德就在自己身边,只要真心去做,就能做到。忠恕之道主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它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讲仁爱,首先是爱人,尔后由人及物,扩展到爱惜其他生命,爱惜自然。这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仁爱思想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一方面,孔子强调『仁』是『礼』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人如果失去仁爱之心,就不可能自觉地运用礼。『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要体现仁的精神,通过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人世间的和谐。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礼』是『仁』的规范。仁既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一种行为,那就必须有统一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社会秩序来加以约束,这就是礼。『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在学礼、明礼的基础上克制自己非礼的欲望,自觉地遵守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孔子提出的以孝为本的仁爱思想,立足于一个最普通,也是最基本的事实之上,这就是,一个人,他和自己父母、子女的情感,与其他人比起来,是有差别的。孔子认为,做人,首先要从这一点出发,承担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拓展、延伸到兄弟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进而升华为爱广大的民众,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的博大情怀。孔子强调,人的这种境界并不是生而俱有的,一个人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经过教化,必须修身克己。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他把『孝』看做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儒家教育人,提高人,就是要使人首先懂得坚守孝道这个根本,用对父母、子女的爱心去爱天下人。只有经过这样的教化,有了人文的修养,人才会跳出动物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实现由小我到大我的超越,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这就是儒家以修身为本,把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道理。

由仁爱思想积淀、传承并发展而来的崇尚和谐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