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5|回復: 0

[儒家学说] 谈孔子治学『三境界』:孔门入道之要也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6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相比起来,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吴庆坻〖蕉廊脞录〗讲过一件事。海宁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学,案头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览』。学生问他说:『你这样苦学,何时才能到达「悦」的阶段呢?』他回答说:『即学即悦。』等于说,一拿起书来就会感到快乐。他又说:『君之不悦,正坐不学。』意思就是不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且会给自己造成不快乐的根源。这个观点,符合实际。〖论语·雍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这种境界,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它早已飘下高楼,『独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气度眼界视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决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决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邃。或许没有所谓繁华,却可享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寂寞。有人讨论今天何以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看,过不去『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关,恐怕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辛弃疾有个朋友郑汝谐,写过一本〖论语意原〗。他说〖论语〗首章『此数语,盖孔门入道之要』。他又说:『三千之子所以依依于洙泗之上,虽患难穷困,不肯舍去者,盖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孔子提出治学『三境界』,确实是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们整理先师言行,把这三句话写在〖论语〗最前面,也就理所当然。(王向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