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5|回復: 0

[漢學研究] 任增强:陆机《文赋》在美国的接受与阐释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3-11-16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际汉学研究
                        任增强:陆机《文赋》在美国的接受与阐释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陆机《文赋》以赋的形式探讨文学创作问题,以其艺术高度与理论深度引起美国诗人与学者的观瞩。
          文本迻译
          《文赋》在美国的接受造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对《文赋》文本的迻译开场。译本有陈世骧《烛幽阐微之文学:陆机〈文赋〉研究》、方志彤《陆机〈文赋〉》以及英国汉学家修中诚在美国任教期间所译《陆机的〈文赋〉》。尔后研治之风日炽,翻译之事稍歇。时隔30余年后又现新译本,1987年山姆·哈米尔《文赋》译本;后修订其早期译作,推出新译《〈文赋〉:写作的艺术》。时隔一年,汉学家宇文所安《中国文学思想读本》中选译陆机《文赋》。西方学界对《文赋》的译介还得益于对萧统《昭明文选》的关注。美国汉学家康达维自1970年开始系统翻译《昭明文选》,其中《文赋》译文乃《文赋》英译集大成之作。美国诗人、翻译家托尼·伯恩斯坦推出中国诗论译本《写作的艺术:中国大师的教诲》,其中选译了《文赋》。
          《文赋》英译的渐次出现,有力推动了美国学界对其文学思想的阐发与探究。相关言述或散落于美国诗人创作经验漫谈之中,或以中西文艺思想比较研究的形式出现,大致形成异于中国视角的独特言说序列。
          作为美国诗人创作向导
          美国诗人霍华德·奈莫洛夫深受陆机影响,其诗集《镜与窗》中一首题为《致陆机》长诗,此诗格律颇似陆机《文赋》的骈俪。加里·施奈德亦受《文赋》影响,他除采用《文赋》中“澄心”、“凝思”等观念说明山水画家具有道家精神境界外,还以《文赋》中“操斧伐柯”的比喻,阐明文艺技术及其传承之重要。阿基波尔德·麦克雷什也将陆机视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向导。他认为中国诗学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感应关系, 描述了情感与外物间双向互动的完整过程,陆机所阐述的诗文创作规律同样适合于当代,其所论远在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之上。
          微观与宏观的比较
          《文赋》中的“姿”字,其含义往往被忽略,而陈世骧在西方文艺批评术语“gesture”烛照下发现,二者不仅可以互译,涵指也相吻合。“gesture”是动状,是意义的化身。一件成功的作品是姿态在最富意义时完成的。而《文赋》中的“姿”字,“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多姿”与“屡迁”相对互彰,其所指乃是动状。而又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陈氏认为这又表明了“姿”与“意”的关系。借助“gesture”,他对“姿”之意涵进行界认,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一个范例。
          不同于陈世骧对《文赋》中文论术语的阐述,美国比较文学学者诺爱尔从宏观角度探查陆机与贺拉斯文艺思想的异同。
          诺爱尔指出,对陆机来说,创作冲动与理性同等重要,文学技巧则次之。陆机描述创作冲动的显现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诗人自身无法操控的。对贺拉斯而言,理智与技巧同等重要,创作冲动次之。与陆机相比,贺拉斯对创作冲动未作过多论述,而强调理智是写作成功的主要源泉。在诗歌功能论上,二人均强调诗歌的社会、道德与政治功用,认为只有内容与形式间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总之,陆机与贺拉斯有着共同的“诗心”,而在不同语言文化语境中沿着不同路向展开。
          《文赋》在美国流布与阐释的特点
          以上梳理,可寻得《文赋》在美国流布与阐释的特点。其一,《文赋》的驻足取决于美国文化需求。彼时,美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城市化运动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工业文明将人性异化为资本运行的附庸,诸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在此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张“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等观念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美国社会关注。正是基于此内在文化驱力,美国有识之士将目光投诸东方寻求精神资源,由是《文赋》译本应运而生。其二,运用比较诗学方法阐释《文赋》。不同于法国学派注重文学影响事实的“影响研究”,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力倡以文本为中心,开展东西方间的平行研究。如诺爱尔对《文赋》与《诗艺》加以寻同辨异。
          近半个世纪,《文赋》以其优美文辞与深邃的中国诗学思想征服了美国诗人与研究者,成为美国学者向东方文化寻求灵感的艺术宝库,亦成为研治中国文学思想无法绕开的一部重要典籍。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2007JJD751073)系列成果之一,同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3CX04001B))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英语语言文学系)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