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6|回復: 0

[文化反思] 何爱国:第三次国学浪潮 - 复古还是复兴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1-6-9 16: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次国学浪潮的掀起20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国学浪潮。

第一次可称为国粹主义浪潮,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时期,借引日本“国学”话语,以反满革命为目的,以复兴古学为旗帜,以“国粹”凝聚“国魂”,激励“种姓”,提升“国德”,增进“爱国的热肠”,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 国粹学报》(1905~1911年)为其主要舆论阵地。

第二次国学浪潮可以称之为国故主义浪潮,主要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呼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特征。北京大学国学门(1922~1927年)、清华研究院国学门(1925~1929年)是为代表。

第三次国学浪潮,则属于国学大众化浪潮,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与前两次相比,这次国学浪潮展现的无疑是现代化与传统性抗衡、人文性与市场化纠结、学术性与大众化并存的思想文化生态,凸显了国学的人文性、大众化与市场化。一方面有国学教研机构的大量兴起,如高校与民间的国学院、国学所、国学班、国学课、国学讲座、书院、蒙馆、私塾、淑女堂等;另一方面有国学媒介的大量出现,如国学网、国学博客、国学期刊、电视国学、手机国学、国学丛书、国学读本等;还有国学娱乐服务机构的出现,如各种国学俱乐部、国学茶馆、国学夏令营等。媒体关于国学的激辩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国学话语广泛进入社会与思想的前沿与主流媒体。国学与儒学也经常纠结在一起。

在第三次国学浪潮中,国学概念业已被大大拓宽与深化。作为一个自近代以来就不断被演绎的开放性概念,如果说第一次国学浪潮中的“国学”主要指“古学”(先秦诸子之学)或“国粹学”,而第二次国学浪潮中的“国学”主要指“中国固有之学”或“国故学”,包括“国粹”

与“国渣”,那么,在第三次国学浪潮中,“国学”就演变成为一种“区域学”,也就是“中国学”,既包括古代中国文化,也包括近现代中国文化。这是一种真正的“大国学”概念。

流派纷纭.论战激烈的新罾学浪潮从对国学的基本认识态度看,第三次国学浪潮流派纷纭,论战激烈。主要出现重倡派、反对派、缓行派、谨慎派、补充派、重估派等。

重倡派以陕西师范大学赵吉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校长等为代表。赵吉惠教授著有《国学沉思》(1998年8月),纪宝成校长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2005年5月),并在报刊发表了很多回应文章。重倡派主张大力振兴国学,理由如下:第一,以国学传承文化,接续文脉。认为国学在中国近百年实际上是个衰微的过程。不仅源于西学的冲击,更因为我们在富国强兵的现实主义思维下把国学视为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文化罪魁,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要现代化不要传统,要社会主义不要封建主义的一元论思维的干扰,文脉出现了断裂,延续中国文脉就要重倡国学。第二,对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思想资源的重新整合,使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动力,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国学复兴绝不是向适应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更不是回归古代的专制主义,而是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复兴,是现代人寻根的精神之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现代化转化。第三,批评国学教育薄弱,公众国学素养贫瘠,主张以国学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国家认同。第四,以国学扩大执政的文化基础,提升政府执政能力。

第五,以国学建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反对派以作家舒芜、历史学者章立凡等为代表。舒芜于2006年6月28日在《文汇报》发表《“国学”质疑》,章立凡于2007年8月20日在《南方都市报》发表《国学涨价与“凡是”思维》,均反对复兴国学,对其予以根本否认。理由是:

第一,国学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都可以纳入现有的学科体系,没有必要另立“门户”。第二,国学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对中国现代化没有多大价值,“实际上是从清朝末年一直到五四以来,有些保守的人抵制西方科学与民主文化的一种借口,是一个狭隘、保守、笼统、含糊而且顽固透顶的口号。”国学还是一种竭力扼杀科学技术的文化,是与创造和个性为敌的文化。把科学技术当成奇技淫巧,而把蝇营狗苟争取做官当成人生唯一的荣华,以培养奴隶和奴才为能事。因此,国学里“更多的是愚昧,而不是科学;更多的是专制,而不是民主;更多的是禁锢,而不是自由,更多的是守旧,而不是创新”。第三,国学精神不是商业思维,而是小农思维,不太适合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第四,国学早已被五四运动送入博物馆,已经死去近百年了,复活国学完全没有必要。

缓行派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梦溪研究员、清华大学历史系张绪山教授等为代表。刘梦溪于2006年11月6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论“国学”应该缓行》,张绪山在《学灯》2007年第三期发表《论“孔孟之道”应该缓行》。指出国学是当我国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就时而生的一个特指名词,是“不甚恰当”的名词,应该缓行,少行乃至不行。其有益因素在整体上的发挥作用,显然要到中国完成现代性改造以後。对传统文化采取全面接受的态度,而没有足够免疫力的儿童读经,甚至定儒教为国教,是可怕的妄动。指出国学中包含大量反现代性的政治伦理,而目前处在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改造关键时刻的中国社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在吸收其有益营养的同时抵制其毒素,复兴国学必然会给处在现代性改造十字路13的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后果,甚至使宏伟的民族振兴事业出现倒退。

谨慎派认同学术范围的国学研究,反对具有公共色彩的、以弘扬国学为主体的全民国学运动。

补充派认同国学复兴,但反对国学主导论。强调国学对现代文化发展而言,应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

重估派以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教授为代表,反对独尊论与复古论,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适应时代的重新估定,指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方是我们努力的终极价值目标。古代的思想文化资源,外来的思想文化资源,都需要经由重新估定,重新构建,融入新文化的创造中,方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复兴有赖于现代中国人以自己为主体,所从事的先进文化的发展与创造。

重倡派与反对派都有一定的声势,但都有所偏激。前者往往倾向于夸大国全国各地掀起祭孔大典的热潮,图为河北正学的功用,无视国学的负面,甚至走向了国学独尊与国学救国的复古主义之路;后者往往倾向于完全抹杀中国文化的价值,走向了本土文化虚无主义道路。缓行派与谨慎派则从当下国学运动的实际中存在的反现代化倾向出发,提出目前的任务主要是实现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命题。补充派与重估派则主张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重估派尤其强调重估与重构、多元与一体、传承与创造、主体与世界的结合。而其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为新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

第三次目学浪潮的走向第三次国学浪潮与前两次国学浪潮发生的背景有根本差异,前两次国学浪潮发生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还是个农业与小商品经济结合的前现代社会,而第三次国学浪潮则深处于工业化中期与市场化的完善期,中国已不可逆转地踏入现代工业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轨道上。

第三次国学浪潮具有明显的人文素养及其伦理与精神诉求。在基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思考方面,传统人文精神虽然不免具有农业与家族的特性,但也具有构建现代人文精神所需要的人本与人道属性。国学复兴将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给予更多的灵感、更多的人生启迪。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正处于一种市场经济基础上新人文新道德新精神新风俗养成的关键时期。在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伦理规范与精神原理完全可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第三次国学浪潮具有浓厚的功用化、市场化色彩。强调走出书斋,经世致用,充满商业气息,并且强化了国学与管理学的结合,把国学作为文化产业来经营。

各种“老板国学班”应时而生。如“乾元国学教室”强调培育能够掌握、传习、运用国学的综合思维,并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中国国学俱乐部也表示摒弃“训诂”、“读经”等传统国学学习传播路线,尝试将传统国学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倡导国学在事业、职业、家庭、健康等方面的生活化应用。

第三次国学浪潮具有公共化、大众化、俗世化、时尚化与娱乐休闲化的趋向。新国学以时尚的名义,走入当下生活,日益成为一种消费的对象。易中天品历史,于丹解诸子,热极一时,“电视国学”、“讲坛国学”、“手机国学”争奇斗艳,苏州某教授推出《新编人文三字经 ,“国学辣妹”也不失时机地展露“风采”。百度搜索引擎开辟国学频道,声称是为了将高端、权威、学术的国学通过网络生活化、大众化、时尚化,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对于国学的俗世化、大众化、市场化与“生产力”化,有人表示不安,有人指其浮躁,也有人表示理解与认同。其实,对娱乐化的国学用不着担忧,要流行,要普及,总得寻找最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娱乐和媒体就是被国学需求力量选中的现代方式。“国学热”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次国学浪潮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国学是中华文明之根,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根本和根基,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因此,重振国学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意义巨大,可以扭转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和疏离,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国际影响的意义重大。

第三次国学浪潮兼具现代化与复古主义双重倾向,但总体上还是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新国学浪潮主流显示,要用现代理念对传统文化再认识,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文化再表现,用现代研究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补充。一个不能与传统和解的民族,始终是处于无根状态的。

但与传统和解,不是复古,因此重建“儒教”,重立“三统”、独尊国学或儒学,不应成为新国学建设的选择。至于倡导穿汉服,少儿读经,行成童礼,开笔礼,定9月28日为中国“圣诞日”,甚至祭天、拜神,应是大众自主选择。

第三次国学浪潮还没有消歇,仍在展开之中,并且在实践方面力行。在中国深入迈向现代工业市场社会之际,第三次国学浪潮以人文主义为诉求,期求重整传统人文资源,构建工业市场社会的新伦理规范,抚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紧张与焦虑,满足物质生活充裕外的精神疗养。第三次国学浪潮传承并普及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广泛地激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深化其认识,提高其认同,并树立良好的国家对外文化形象。这一切无疑是现时代之所需。据此,无论是从学术发展、人文熏育、文化创新,还是从身份标识、文化认同、国家软实力来看,国学的昌盛是必要的,第三次国学浪潮仍将继续高涨。

值得指出的是,第三次国学浪潮中也出现了若干误区,若不加以矫正,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一是出现了提倡儒学独尊、儒教救国、读经救世等把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化、一元化和夸大化的错误•二是出现了不加区别地一概诋毁与排斥西方先进文化而崇尚本国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与闭关主义的不良倾向t三是在普及国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实用化与大众化,而导致对国学的诸多歪曲。因此,必须以现代化的、开放的、多元的、发展的、自主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它。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 史学博士、博士后)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