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4|回復: 0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张家港隆重举行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5-27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考古网
    2012年5月21日 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京博物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张家港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隆重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南京博物院、苏州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四川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台湾省发展研究院等约40个研究机构与高校的考古、历史、科技等方面的学者代表以及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央视、中国社会科学报、科技日报、新华日报(南京)、现代日报、中国文物报社、《中华遗产》杂志社、科学出版社、《东南文化》期刊部、中国考古网等10多家新闻媒体共约100多人前往张家港参加了会议。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深教授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江苏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张家港市市长姚林荣、苏州文广新(文物)局副局长尹占群,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之一仇士华、辽宁省文物专家组组长郭大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琨、日本上智大学资深教授量博满等资深学者与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姚林荣、龚良、张忠培、王巍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词讲话。
    会议围绕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前半段的开展成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
    21日集中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阶段性成果的汇报,先后由赵辉、王巍主持。有16位学者进行了大会交流。分别是王巍介绍探源工程十年的总体收获、刘斌介绍良渚遗址十年考古收获、何努介绍陶寺遗址十年考古收获、许宏介绍二里头遗址十年考古收获、吴小红介绍探源工程年代学课题的进展、张雪莲交流《仰韶文化年代讨论》、莫多闻介绍探源工程环境课题的进展、夏正楷交流《大型遗址的环境考古研究在文明探源中的作用》、袁靖介绍探源工程经济课题的进展、钱益汇交流《中国早期国家石料来源与资源选择策略――以二里头遗址为例》、赵春燕交流《二里头遗址人口迁移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研究》、张弛介绍探源工程区域中心性聚落课题的进展、孙波交流《城子崖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周润垦汇报《东山村遗址考古的新发现和初步研究》、赵晔交流《良渚文化次级中心――临平茅山遗址群》、方燕明交流《禹州瓦店遗址聚落形态分析》、王来柱汇报《田家沟红山文化墓地群发掘的新进展》、何努介绍探源工程精神文化课题的进展、聂跃平介绍探源工程遥感课题的进展、毛峰介绍探源工程vGIS课题的进展。
    22日上午大会分为A、B两组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分别由王震中与栾丰实(A组)、朱乃诚与林留根(B组)主持。A组的学术交流有仇士华的《有关系列样品C-14测年方法的一些问题》、郭大顺的《读苏秉琦先生文明起源论述的一点体会》、裴安平的《浙江余杭瓶窑古城基本特点研究》、陈杰的《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若干问题的思考》、赵辉的《从玉器看良渚社会的宗教》、刘建国的《良渚水利工程的初步研究》、栾丰实的《试论仰韶时代中期的社会分层》、杨建华的《中国牧业文明起源初探》、江章华的《环境、经济、人群移动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成都平原为例》、田名利的《张家港东山村考古发现的初步思考》、戴向明的《中原地区龙山时代社会复杂化的进程》、韩建业的《西坡墓葬与“中原模式”》、王震中的《关于古代国家的概念、定义与标志》、宋建的《中国文明形成的几个问题》、赵宾福的《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郭伟民的《早期文明的复杂化问题》等。
    B组的学术交流有罗琨的《从“礼失求诸野”到“三重证据法”》、宫长为的《这一万年――从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说起》、沈长云的《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魏建震的《先秦时期地域关系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黄建秋的《试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的动力》、王东的《中华文明与国家起源标志――原创性与独特性》、陈淳的《刍议文明起源的标志:城市、青铜与文字》、杜勇的《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考古学观察》、谢维扬的《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对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张童心的《崧泽时期的r祭、祭坛》、方向明的《文明起源探索中精神组成的考古学研究――东山村发现的启示》、王吉怀的《从禹会遗址考古资料看淮河流域文明化进展的程度》、 陈剑的《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南传的环境动力机制初探》、顾万发的《良渚及相关文化蹲踞似神人的内涵及“夏”字造型来源问题研究》、邓聪的《从玉器谈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等。张忠培在B组会议上简要讲述了他对我国国家起源、形成、发展的看法。
    22日下午进行大会集中讨论,由王巍与赵辉主持。围绕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及其他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过程与阶段性,中国各主要区域的文明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环境、经济、技术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有关的特征,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其有关的特点,太湖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24位学者进行了即兴发言,对有关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学者提出中国文明在中原地区的形成,夏王朝的探索仍然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文明形成的时间支点需要不断明确。在考古学探索取得突破的时候,历史文献的研究也要适时结合。有学者就夏文化与夏都的探索,提出可加强在河南濮阳地区的考古工作。有学者强调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应加强对社会形态、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变发展的研究,各种科技分析手段的应用及其成果,最终都要解释说明中国文明形成时的社会形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学者强调应重视学术史的研究,并提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如何继承发展1997年以前中国学术界形成的有关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认识及有关的中国的独特的理论。受时间的限制,许多学者的发言意犹未尽。
    最后由严文明先生做总结讲话。他回顾了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历程,强调在考古学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来进行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同时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取得的成果。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由130多位各方面学者参加的“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又先后在全国有关省区召开了10个区域性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此次“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学术研讨会”是十多年来第二个大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并且是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向社会公布之前召开的一次大型会议。全国考古学各研究方向的一线学者之间的互相交流、讨论、启发,考古学界、史学界、哲学界的学者互动热烈,促进了研究,深化了认识,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开展及其成果的广泛交流与宣传,促进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3日上午,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东山村遗址、黄泗浦遗址,以及张家港博物馆举办的“崧泽之光――东山村遗址发掘成果展”。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