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回復: 0

[历史人物] 岳飞之死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宜境木森 發表於 2024-3-15 18: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記: 每當我們翻開歷史書,談及民族英雄,岳飛的名字最為醒目。然而,每逢說到這位風雲人物的結局,史書上往往是『莫須有,奉詔班師,秦檜陷害……』等短短的幾句話,我們因此經常會把唾罵集中到那跪着的銅像上。然而實際上,風波亭的這齣悲劇,是極為複雜的,它不僅是一場栽贓陷害的騙局與陰謀,也隱含着英雄人物的對與錯,歷史與命運、人性與是非、忠與奸、善與惡的交織。讓我們播開歷史的浮雲,一探究竟……


   當一個人的心態支配着感情 當一個人的感情支配着權力,當一個人的權力支配着許多人的命運,這個人的心態,便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種作用的結果,便是讓有的人受到傷害,有的人得到苟全。對皇帝宋高宗趙構來說,彰顯了人性的多元與靈魂的複雜。面對消極保守的主和派與積極進取的主戰派的戰爭,文臣武將,是兩虎相爭,非殺個你死我活不可,這盤博弈,皇帝只能選擇一子,捨棄一子。

   皇帝之所以選擇主和派,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趙構為人天生懦弱怕事,傾向於委曲求全的和平路線,妥協忍讓的方針。無論是性格還是政治路線,都和秦檜臭味相投。另外,趙構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和平,他所期盼的不是和平持續的時間長短,他所期盼的是和平到來的早晚,他希望過眼前實際的安寧生活,歌舞昇平,即使偏安一隅,像敵人低頭屈膝也是值得的。長久的漂泊使他害怕戰火漫延,對殺聲震天驚慌失措。


   當時南宋的許多王公貴族反對北伐,因為培養將領軍隊,花費很大,另外很可能危及自身。相反,節省軍隊的開支,達官貴人們生活會更奢侈舒適。人們明白,相比發動一場戰爭,繳納賦稅以免除兵役,或者向少數民族求和納貢,這種花費少許多。不過這種舒適是短暫的,不切實際的。

   在南宋那個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中,願意享樂苟活的人們,恰恰多於憂國憂民的志士。這也就是岳飛的北伐夙願未能實現、精忠報國卻身死自己人的手中的另一層原因。換句話說,岳飛北伐不能說絕對的抓住了人心,人民基礎並不牢固,人們更嚮往眼前實際的享受,至少沒有抓住達官貴人、皇族權貴的心,而這些人,偏偏又是北伐勝敗與否和能否順利進行的決定因素。在那個絕對集權的社會,他們是唯一決定國家政治軍事的動向的群體。另外,北伐所需要的資金資源,當然不會來源於窮苦的百姓,相反,依然是來自於達官貴人。


   第二,選擇議和路線,捨棄北伐路線,這符合重文輕武的祖宗章程,宋朝以孝治國,以祖宗章程為立國之本,即便知道老祖宗留下的是錯的,也要至死堅持。另外,儒家經典,中庸之道顯現着同一主題『和為貴』,為議和提供了理論來源,另外趙構也是一個孝子,人之常情,他希望通過議和,讓母親妻兒能夠回來。

   第三、置君如弈棋,在這場無形的冷戰中,由於岳飛等人的節節勝利,武將地位日趨上升,文臣如坐針氈,沒有了往日的話語權,皇帝自己也感覺被武將壓制,威嚴不再。他想挽回尊嚴,有兩種辦法,他要麼權衡雙方的處境地位,要麼就是推波助瀾,加劇雙方的鬥爭態勢,最後坐收漁翁之利,把控全局,集權自身。但他明白加劇鬥爭會導致國家動亂,不如通過改變雙方力量的對比,化解鬥爭。所以,皇帝打擊武將,提升文臣地位,皇帝於無形中成為真正的勝利者,幕後黑手,這也同樣符合重文輕武的國策。

   趙構並非明君,在是非善惡前,他沒有辨別真偽的能力與智慧,也缺乏手段與決心。然而歷史和命運沒給他機會,奸臣的挑唆確實無縫不入,哪怕是皇帝的床帷!奸臣們阿諛逢迎,善於揣度皇帝的心思,皇帝對岳飛的猜忌與懷疑,哪怕只有一點,也會被奸臣用來做文章,在奸臣的不斷添油加醋的作用下,矛盾只會日漸膨脹。皇帝哪怕是細微的小動作,有時也是一把利刃,殺人於無形之中。

   從岳飛自身來說, 岳飛的軍隊聲勢日漸浩大,接連獲勝,這既違背了朝廷重文輕武的政策,岳飛掌握軍權日漸坐大,陳橋兵變的前車之鑑,功高蓋主的懷疑與不信任,樹大招風,加上奸臣的挑唆,加重了皇帝的心理陰影,也加重了對岳飛無形中的防備。在皇帝心中,大臣與民心只是小事,武將手握重兵,物極必反才是大事。


   中國人從古至今一直強調忠義,古代的忠義楷模,除關公之外,就是岳飛;關羽忠義千古,他忠的是君,但岳飛忠的是國,不是君。他是對皇帝言聽計從,然而岳飛知道皇帝不是他期待的明君聖主,趙構不符合他的期望標準。但因為中國儒教的忠君遵道的思想環境所束縛,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岳飛不得不順從。殺死岳飛的其實就是那些滿口尊禮忠君的策卷經書。人們大多名節重於性命,與其讓反叛君父之後落得個千古罵名,不如死於君父之手獲個萬古忠魂。雖委屈了自己,但成全了別人,無愧於忠節名聲、無愧於天下民心。很明顯的一件事,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他還在猶豫不決,如果他真的以君父為重,那一道金牌他就不敢不從,在他的心中,國家利益始終大於君主,甚至於他心中根本就沒有君主的一席之地。

       另外,岳飛作為武將,並非儒生。性格急躁冒進,大膽果敢,使得他在進軍過程中勇敢積極,但也太過急切,萬事不能操之過急,急功近利之下容易陷於被動,會授人以柄,給人以口實。在奸臣的挑唆下,即便是愛國的赤子之心,也會被捏造成野心。他們會說:『岳飛的進軍,不過是打着為國為民的旗號,純粹是為了一己私立,獲得軍功,他無非就是要封妻蔭子、建功立業,把北伐和皇帝對他的信任,作為追求名利富貴的階梯;把國家和君主的公道,當做用來謀私利的捷徑。』


   再一方面,岳飛只顧前進,而忽視了後方,要向鍋中添水,何如灶內無柴,後方的朝廷掣肘,朝廷可以斷絕對他的軍隊糧草供給,或是其他方式欺騙他,岳飛沒有做好一系列準備,沒有留下後手,防人之心不可無,他放鬆警惕,這使得最後處處受制於人。

   而真正使岳飛與皇帝的矛盾形成大爆發的,就是岳飛犯下了古代君主的大忌,那就是立儲!岳飛上奏立儲,出於好心,然而這恰恰對趙構來說,相當於無形的扇了一耳光,觸碰到了痛處,因為趙構多年未能生育。另一方面,岳飛干預了皇帝的家族事務,岳飛上奏立太子的事情,這引起了君主懷疑,猜忌岳飛會在皇帝過世之後,利用幼主的幼弱無能,權傾朝野,乾綱獨斷,皇帝不得不防。


   最後,岳飛在政治路線上,不斷聲稱迎回二聖,收復中原,但這違背了皇帝主和的路線,當然皇帝難免有私心,即便是自己的親父兄,皇帝自己的法統地位仍得不到承認;軍事路線上也是如此,這也可以看出,在岳飛的心中,沒有將皇帝置於最重要的地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他幾次公然違抗君命,又反對議和,擁兵自重而不受約束。試想一下 作為屬下,處處與領導的意願相違背,在工作環境中,能夠得到滿意的待遇嗎?

   岳飛與宋高宗,前期的過於信任,物極必反,隨着二人相互了解,意見的分歧,達到頂峰的信任卻逐漸滑向起點。完全不在統一的戰線,註定分道揚鑣,漸行漸遠。


   岳飛的死敵是北方的少數民族―金國女真人,在小說【岳飛傳】中,岳飛之死最大的原因,也被歸結於金國人身上。金國人利用岳飛和皇帝之間不斷出現的矛盾與嫌隙,運用反間計,派出奸細,買通秦檜,從中挑撥離間,借刀殺人,借趙構和秦檜之手殺害了岳飛。小說固然是虛構的演繹,然而岳飛之死,金人難逃其責。金人不斷想方設法與宋朝議和,一方面出於對岳飛的恐懼,一方面自身的實力也大不如前,需要休整。議和的條件是『誓殺飛,始可和。』這就在某種程度上推波助瀾。金人不費一刀一槍,不流一滴血,然後把罵名拋給宋朝皇帝和姦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絕對的忠奸定義是不存在的,因為愚忠有時比大奸巨猾更可怕,單純的對錯之論是不可取的。所以對於岳飛之死的討論,也不能拋開岳飛自身。總得來說,岳飛之死歸結於以上幾個因素,多方作用下葬送了英雄的性命與願望,一代驕子走向末路!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