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65|回復: 0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8 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当父母去世了,不必悔恨当初没有给过他们好脸色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6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篇】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表情脸色要做到和谐很难。有事要做,后生去操劳;有酒食膳,长者先用。那这就可以作为孝顺了吗?』
论语新解·为政篇】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论语译注·为政篇】子夏问孝道。孔子道:『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脸色要做到和谐是最难的,【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喜怒哀乐等情绪要控制好,将发不发的样子,发了要有节度,这样脸色才不会暴怒暴喜。要做到这样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内心欲望下意识地不受主观认知(常常是错误的)引导,而以事物的道义、义理来引导,喜怒哀乐等内心欲望就不会贸然地爆发。例如『几谏』父母,父母不受,又责备回头,如果内心受主观引导,就会不愉快并表现在脸色上;但如果以父母子女之义,及父母不受之理,来引导自我反思,则明白这是常情,不必恼怒,待父母喜乐之时再谏即可。
二、一个家庭,三、四世同堂的情况下,父子就没有办法分得那么清晰了,用后生、长者来表述就很恰当。弟子有表示后生、晚辈的意思,相对先生即有长者、长辈的意思。
三、孝顺的和谐状态是很难的,因为稍不恭敬,就会亲狎或不在乎。亲狎时,亲近则喜,远离则怒,很难控制情绪;不在乎时,则是直接遗弃父母子女之义,似乎未曾有过这样的道义存在。所以,子夏曾经说过,贤人之间相处,就容易做到脸色和谐(贤贤易色)。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是父母子女之间都很难做到,所以孔子对孝悌的断定,更重视脸色和谐这个标准。
四、本章延续第五、六、七章,主旨都是申明父母子女之义,以及如何修养德行,达到孝顺这个和谐状态。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为人子女,要尽孝,最难做到的是脸色和谐,不会暴喜暴怒。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坚持下意识地屏蔽主观认知对德行禀性的影响。具体可以这样做:我的主观认知很可能是错的,我不能想干嘛就干嘛。
其次,坚持下意识地制止主观认知对内心欲望的影响。具体可以这样做:我的主观认知是错的,我不能因为错误的认知就表现错误的情绪,以免影响别人,影响事情进展。
再次,坚持以事物的义来引导内心欲望?只在厘清事物的道义所在之后,才根据需要表现情绪。
最后,坚持以德行禀性来主导内心欲望。符合仁义忠智信的情绪,才表现出来。

词语注释
色难,这句话有两说,一说是儿子侍奉父母时的容色,【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可以做这两个字的注脚。另一说是侍奉父母的容色,后汉的经学家包咸,马融都如此说,但是,若原意果如此的话,应该说为『侍色为难』,不该简单地说为『色难』,因之我不采取。
弟子,先生,刘台拱【论语骈枝】云:『论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人,言「先生」者二,皆谓年长者。』马融说:『先生谓父兄也。』亦通。
食,旧读去声,音嗣sì,食物。不过现在仍如字读shí,如『主食』『副食』『面食』。
馔zhuàn,吃喝,鲁论作『馂』,馂,食余也。那么这句便当如此读:『有酒,食先生馂』,而如此翻译:『有酒,幼辈吃其剩余。』
笔者按:若是『馂』,则更为恰当,且应当这样解释:『让长者吃到最后无所剩馀。』实际生活也是这样,一般都是年长的人先吃,且吃到最后,把食物吃完,避免浪费。
曾,音层céng,副词,竟也。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