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0|回復: 1

[文化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複製鏈接]
蔡氏意学 發表於 2020-2-4 21: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方文明体系为打击并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以期鸠占鹊巢,诱导中国全盘西化,近代以来,一直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贬损定性、歪曲解构、异化重现,其中,最深入现代中国人意识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贬低定性为『农业文明』,以示在当今的工业时代已经过时、落后。

原题: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不!中国文化超越和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现代对中国文化、中国文明,流行甚广的一个误解和谬论是,中国文明是农业文明,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而且是小农经济,而现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则是工业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的落后文化,注定要被淘汰,被基于工业经济的现代文明所取代。

事实是,从起源上看,中国文明是出现在农业之前的野生粮食采集时代。中国文明出现经济基础,孕育中国文明的,并非农业经济,而是渔猎采集经济。农业并非中国文明经济经历的第一个经济形态、第一个经济阶段,而是第二经济形态、第二个经济阶段。

中国文明的确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农业阶段,但这恰恰说明中国文明的高度超越性和适应性,即能适应采集经济,也能适应农业经济。就经济形态的变革程度来说,从采集经济道农业经济的变革,其程度或许比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变革还要大。

也可以说,中国文明的的抗冲击力、抗变革力非常强大,她已经经受了一场经济形态变革级别的冲击。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变革,是对中国文明的一场压力测试,她顺利地通过了这场压力测试。

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变革,是中国文明所经历的第二场经济形态变革级别的变革,第二次如此级别的压力测试。如果对中国文明的历史和本质有了充分地了解,就会对中国文明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具备充分的信心。

然而,遗憾地是,从洋务运动以来,尤其是甲午之后,由于对中国文明的历史和本质缺乏足够的了解,中国,尤其是中国的学者们开始对中国文化失去了信心,失去了文化自信。李鸿章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国之后开始在日本的影响下,要全盘西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

说中国文明起源于野生谷物采集时代,有两方面的证据。一方面是传统记载、记忆,另一方面则是考古资料。

根据中国的记载、记忆,中国文明起源于伏羲时代,其标志就是易经的出现,即所谓的『伏羲画卦』。伏羲是三皇之首,在神农之前。神农就是农业时代,伏羲时代在农业出现之前。

〖周易〗的基本思想中,甚至具体的卦爻辞中,也保留了采集时代的信息。反对人为干预,追求绝对性的自然,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这种思想唯有在不事生产的渔猎采集时代才可能出现和存在。最典型的就是『无妄卦』。

无妄卦强调的是要安于自然,不可妄想、妄动,不要苛求于自然,不要干预自然。

卦辞说:『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意思是,本来是亨通的,但是要守正、安心,如果不守正、乱来,就会有灾祸。不要轻举妄动。』

无妄卦的爻辞,在风格上与野生谷物采集时代高度吻合。而且也只有放在这个时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之。

第一爻爻辞是:无妄,往吉。意思是,你的心中应该不要有过多要求、苛求,唯有如此,去做事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反过来说,如果你的心中希望太多、要求太多,往往会得到坏的结果。

第二爻爻辞是: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对这句话,目前的解家都没有搞懂,因为他们都没有把这一卦放到野生谷物采集时代的背景中去。

『不耕获』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不耕而获,无需农业耕作,就能收获。这是野生谷物采集时代的典型特征,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农业时代的背景,这句话就很难理解了。不耕作怎么可能收获?而且后边说『则利有攸往』,即这么做是很好的。

显然,如果放到农业时代的背景中去,要收获必须耕作,不耕作还想收获,就是痴心妄想,是万万要不得。

『不菑畲』的含义与『不耕获』是一致的。『菑』是开垦荒地,『畲』是已经开垦好的良田。按农业时代的思维,要想有良田,必须首先去开垦荒地。不开垦,还想拥有良田,是痴心妄想。

而放到野生谷物采集时代,对这句话就很容易理解。那时,粮食是从野生谷物上采集而来,的确无需耕种和开垦。

这句话,存在明显的反农耕思想,这样的思想也仅仅能够存在于野生谷物采集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的人文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农业文明,而是超越并适应任何经济形态的人文文明

考古资料也越来越证实,文明更可能出现在前农业的野生谷物采集时代,而非农业时代。

考古学已经证实,农业的起源时间大约在10000年前。而且还证实,在正式进行农业种植之前,人类已经通过采集野生的谷物的方式,对粮食食用了好几千年,甚至10000多年。

当然,唯有在拥有野生谷物分布的地区,才有可能对其采集食用,进而发展出农业。这样的地区是幸运的少数地区,有三个。其中两个在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有野生大米,华北地区分布有野生小米。另外一个是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那里分布着野生小麦。

在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对野生水稻进行长达几千年的采集食用的证据被找到。而在华北,则发现了25000多年前的石磨棒。石磨盘和石磨棒,是野生小米的加工工具,这意味在华北地区开始采集野生小米的时间更早。

野生谷物可以增加食物供给的稳定性,同时野生谷物的存储也需要固定的场所。因此,当野生谷物的采集量足够大时,定居的生活方式就开始出现。这是文明出现的温床。

下面简要说一说中国文化的本质。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是『义利』之辩、『心物』之辩、『道文』之辩、『体用』之辩等。这些辩题的对象实质上是一致的,甚至相同的,直至侧重不同。『义』、『心』、『道』、『体』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利』、『物』、『文』、『用』则是另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

尽管,『义利』兼讲、『心物』兼讲、『道文』兼讲、『体用』兼讲,但是『义-心-道-体』在是内在的、心性的根本,而『利-物-文-用』则是外在的表现、效果。即中国文化的内核在『义-心-道-体』,这个东西是抽象的、心性的、内在的,也是永恒不变的。

『利-物-文-用』则是内在的心性对外境的反应,是永远变化的。

外在的时代、经济形态、制度形态,都是属于『利-物-文-用』的范畴、外境的范畴,内在的『义-心-道-体』对其是无限适应和超越的。

知秋 發表於 2020-7-29 03:46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方文明体系为打击并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层次,以期鸠占鹊巢,诱导中国全盘西化,近代以来,一直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贬损定性、歪曲解构、异化重现,其中,最深入现代中国人意识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贬低定性为『农业文明』,以示在当今的工业时代已经过时、落后。
===
说的太好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