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94|回復: 0

[快乐汉语] 典故大全:天文/时令

[複製鏈接]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07-7-18 0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国学网
【一枝春】参见植物部・花卉“陇头梅”。宋黄庭坚《刘邦直送早梅水仙花四首》之一:“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永和春】参见伦类部・师友“永和人”。来陆游《简付十八官汉孺》:“兰亭修楔近,为记永和春。”
【阳春有脚】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宋憬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豫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O喻官吏有德政。宋杨万里《送吉守赵山父移广东提刑》:“阳春有脚来江城,银汉乘搓移使星。”另参见人体部・肢体“春有脚”、政事部・治理“阳春有脚”O【阳春有脚】参见天文部・时令“阳春有脚”。元王。浑《春夜宴》:“阳春元有脚,玉度莹无瑕。”
【彩燕迎春】参见动物部・飞禽“彩燕”。宋王曾《春帖子》:“彩燕迎春人鬓飞,轻寒未放缕金衣。”
【秋风鲈脍】参见人事部・情感“忆鲈鱼”。唐白居易《寄杨六侍郎》:“秋风一h鲈鱼脍,张翰摇头唤不回。”
【三冬】参见文明部・学识“三冬学”。唐罗隐《隐尝在江陵……感事悲身遂成长句》:“才怜曼情三冬后,艺许由基一箭中。”
【子推】参见人事部・雅逸“介推”。O代指寒食。唐孟云卿《寒食》:“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斗草】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0代指端午,或指端午时的游戏。唐白居易《观儿戏》:“弄尘投凡荩尽日乐嬉嬉。”另参见植物部・草本“斗百草”。
【七夕】宋罗愿《尔雅翼・卷十三》:“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即牵牛)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O咏七夕,或喻指夫妇聚会。唐杜甫《牵牛织女》:“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另参见天文部・天体“星桥”、地理部・城建“织女桥”、伦类部・亲眷“牛女”、动物部・飞禽“河鹊”、人物部・妇女“织女”。
【青鸟过】参见动物部・飞禽“青鸟”。O指使者。唐崔国辅《七夕》:“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九日白衣人】参见器用部・饮食“白衣酒'”。唐刘方平《寄陇右严判官》:“一丛黄菊地,九日白衣人。”
【落帽期】参见器用部・衣冠“孟嘉帽”。0指九月九日重阳。唐许棠《白菊》:“所尚雪霜姿,非关落帽期。”
【登高】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来茱萸囊,盖始于此。”O咏重阳节。唐杜甫《九日》:“去年登高都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另参见植物部・草本“茱萸”。
【题糕】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一九:“刘梦得(禹锡)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祁)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飚馆轻霜拂曙袍,糗糍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O咏重阳。清钱谦益《重阳次日徐二尔从馈糕蟹》:“自笑吾家传嗜蟹,敢言诗句朴题糕。”另参见器用部・饮食“题糕”、文明部・诗词“题糕字”。【题糕】参见天文部・时令“题糕”。清赵翼《九日陶然亭同人小集》:“地僻向来无古迹,兹游或可续题糕。”
【白鸡年】参见人事部・病死“白鸡梦”。O喻不祥之岁。宋王安石《诗奉送党之奉使东川》:“后会更期黄T日,相看且度白鸡年。”
【六月降霜】参见天文部・气象“燕霜”。明刘基《夏夜台州城中作》:“六月降霜良有以,天公未必长喑聋。”
【瓜时】参见武备部・军旅“瓜戍”。O指七月。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瓜时犹旅寓,萍泛苦夤缘。”
【q全落】参见人物部・帝王“献荛q”。0亦用以指晦日,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唐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节晦q全落,春迟柳暗催。”
【三伏鼓洪炉】参见天文部・天体“洪炉”。O喻指天气炎热。唐权德舆《病中苦热》:“三伏鼓洪炉,支离一病夫”
【北窗凉】参见人事部・雅逸“羲皇人”。宋陆游《暑中北窗昼卧有作》:“高卧北窗凉,超然寄疏豁。”
【吴牛喘月】参见天文部・天体“喘月”。唐李白《丁都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邹子律】汉刘向《别录》:“邹衍在燕,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衍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黍生。今名黍谷。”O喻气候由寒转暖。宋黄庭坚《赠送张叔和》:“张侯温和邹子律,能令阴谷黍生春。”另参见地理部・土石“律通谷暖”。
【庚申夜】参见动物部・虫豸“三尸”。唐皮日休《奉和鲁望秋日遣怀次韵》:‘'共守庆申夜,同看乙巳占。”
文章来源:三槐居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