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168|回復: 9

《孟子》仁义外交政策辨析

  [複製鏈接]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1-13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仁义外交政策辨析
雪峰山人
电子邮箱 xsjgsgu@sina.com
      世人称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可见孟子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仁义是治国之根本,抛弃仁义,单纯追求富国强兵之策,孟子是非常鄙视的。齐宣王对孟子直言好勇、好货、好色,迫切地想知道尧汤放桀,武王伐纣的富国强兵之道,孟子却道仁义,大失齐宣王所望。
  腾文公问曰:腾,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用钱帛事大国,用犬马进贡大国,用珠玉献媚大国,都必将导致灭国的命运。大国想要的是土地,不如告之于臣民,土地本生物以养人,今争地而杀人,不如将土地给大国,退居偏远荒芜之地。那么人民群众必将以此作为仁义之举而从之。
  腾文公章句下。万章问孟子: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推出了儒家学说最推崇的汤的一个事例。葛国,汤朝周边的一个小国,葛国不祀先祖,汤使人问之,葛国王答曰:国力弱小,无牺牲之牛羊。汤朝使人送之。葛国又不祀先祖,汤朝又使人问之,葛国王答曰:无以供粢盛也。汤朝于是遣民为之耕耘。葛国王率人夺其酒食黍稻,不给则杀戮。于是汤朝率兵攻伐,获得人民群众的一片欢呼之声。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纷纷说:为什么不第一个来征伐我。最后孟子回答万章曰: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在孟子看来,国与国之间的征伐与追求国家和人民利益无关,征伐的标准是仁义之道,如果不行仁义,则可尽情征伐。在孔孟之道影响下的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遵循了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原则。
  《史记》记载: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知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学说对于春秋战国复杂的国与国之关系是不适用的,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没有获得统治者重视和实践,其原因就是这种国与国的外交政策。
  儒家思想着重的是社会人伦,着重的是封建社会相对封闭,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与人之间通讯相对简陋,国与国相对依赖程序不高的现实,故而在西汉以后,直至清朝,在世界的舞台上,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一个辉煌又一个辉煌。
  仁义治国政策是儒家从天道运行之中探究而来的,遵循仁义要求,能够有力地维持社会人伦的稳定,即使放在现在的中国和西方国家,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和谐,仍然发挥了无比耀眼的光芒,是我们应当遵守的。
  恪守先贤的智慧,循规蹈矩的按照仁义之道的要求,社会必然获得稳定,但过分突出无条件遵守二字,则相应地抹杀了对追求人民利益的创新性思维,封建社会对金钱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
  范蠡辅助勾践灭吴复国后,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在商业中心陶定居。《史记》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史称陶朱公,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但是,封建士大夫却并没有大力提倡学习范蠡的经商才能,而只着重于宣讲范蠡的政治才能,提倡学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高尚人格。
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发展,追求国家利益至上,追求人民最大利益,应当是整个社会教育必须大力号召的重点之一。
  告子章句下。秦楚兵刃相见,宋牼在石丘遇到孟子,对孟子说想到楚国以利益为准则劝楚国罢兵息民,孟子严厉批评,曰: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最后曰: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知有也。何必曰利?
  当时人们流行一个对于良臣的判断标准:能为君主辟土地,充府库。孟子更是予以强烈抨击,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将流行的良臣观点视同为辅佐残桀的民贼。
  尽心章句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为人标准,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世事纷争,国家兴衰,自己抱负的实现与否,必须以仁义为最高准则,固守心中那片仁义的净土,绝不追逐非仁义的利益。这是对的,但同时导致封建社会过分讲究仁义而缺乏对国家、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朱熹注疏:尧、舜天性浑全,不假修习。汤、武修身体道,以复其性。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窃其名以终生,而不自知其非真有。
  由朱熹注疏可见孟子对春秋五霸是不以为然的,五霸追求的是贪欲之私,与仁义外交政策背道而驰,孟子对五霸的外交政策和之所以成为五霸及追求利益的治国指导思想是深恶痛绝的。
  尽心章句下。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公孙丑问其缘故,孟子曰: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
  国家对外扩张,争取更多的土地,应当是追求国家利益的具体表现,孟子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不仁的。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认为国与国发动战争,必须是以仁义作为发动战争的最高准则,追求土地、人民、财富而发动战争,都是不义之战,应当予以遣责和制止。诸侯国有罪,只能由天子讨而正之。正义之师、仁义之师、替天行道,是封建社会发动战争最好、最能获得广大人民认同的口号。
  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朝鲜战争,毛泽东响亮地提出保家卫国口号,不惜国家的暂时困难,以国家和人民最高利益为准则,入朝作战,是保卫国家利益的具体形为,也是对孟子这种仁义外交政策的有益改进和补充。
  对于某些人善于训练军队,善于交战,孟子认为这些人是国家最大的罪人,曰: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在孟子看来,仁义是治国的最大法宝。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园明圆,清朝末期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充分显示西方列强与中国封建社会完全不同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原则。西方列国来到中国,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鸦片战争的原因很简单,鸦片对于西方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而鸦片能毒害人的身体,故而清朝有识之士坚决制止鸦片的输入,西方同样知道鸦片能毒害人,但西方是让中国人吃,从中国获取经济利益,清朝不准鸦片输入,西方国家就不惜发动战争。
  美国的历史更是充分说明了东西方之间的不同外交文化。17世纪,西方殖民了北美大陆,殖民的目的是为了给英国等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北美大陆的殖民者最终脱离了英国等殖民国,自己建立了美国,目的是自己独享殖民的利益。现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就鲜明地提出了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可以不惜发动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海湾战争,原因就是他国的发展危胁到了美国的利益,美国需要从他国获取更多资源来推动本国的发展。全球气候问题中美国一直不签订和执行《京都议定书》,站在美国的国家利益角度上,如果签订和执行《京都议定书》则损害了美国利益。伊朗发展核武器,美国要对伊朗进行制裁,以色列发展核武器,美国不制裁,原因就是以色列发展核武器不危及美国利益,相反,还能帮助美国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
  现实的中国,现实的全球国与国之关系,现实的中国人民的追求,与儒家思想指导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相差甚远。不恰当地说,现在就是春秋战国复杂的国与国之关系,合从连衡,远交近伐,富国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宗旨,国与国仁义的外交政策必须要赋予新的历史内涵。
  培养高尚人格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对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予以改进和补充,同样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敬意。
2010年12月29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1-18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史上外伐,都是先发布檄文再征讨的,应该就是先取得道德制高点吧。
当今世界,不义之战也是不得人心的
 樓主|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1-24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是伊拉克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事后证明是子虚乌有,但不影响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存在,全世界人民也不敢发动战争声讨美国的不义行为。
不义之战也是不得人心的实质上是人民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利益。
美国每年都处于战争之中,就是战争能给美国带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虽然美国有一部分人游行反对伊拉克战争,是因为这一部分人认为在伊拉克战争失去了利益,而不是得到利益。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2-1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唯利论与唯仁论,仅仅区别在基本立场不同
 樓主|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2-9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所讲是对的,我个人认为儒家的唯仁论在现在不适合了,但也不能全部抛弃仁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2-9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是否适合,或许有一个赖以辨别的目的?窃以为唯利论下的人际关系,正在当今社会上演,而我们寻求更和谐的人类人文思想,不就是因为对目前功利社会的忧虑吗?
 樓主|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2-10 11:57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这里主要是对于唯利和唯仁如何看待的问题,儒家是压倒性地主张唯利论,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上似乎有一点不对吧。
 樓主|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2-11 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文章最後由 雪峰山人 於 2011-2-11 09:31 編輯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补充说明:
       蒋介石应当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的人物,在国内战争中败走台湾,上世纪90年代经济是亚洲四小龙,虽然台湾实行的是民主选举的政治制度,现在的生活水平也不比大陆的生活水平差。
       在中央4台的大量新闻中,可以看到台湾的政治人物一切的出发点是为了讨好选民,选民的出发点是为了生活更美好。大陆与台湾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马英九签字后,仍然需要台湾的立法院批准,否则马英九的签字便是一张废纸。立法院批准的前提就是台湾人民能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得到多少好处。
      现在中央4台热议的大陆民众到台湾的自由游,释放出来的信息就是这个自由游能给台湾人民带来极大的利益。
     唯利论和唯仁论的区别一目了然。

     对目前功利社会的忧虑也不能全部由唯仁论来解决呀,人首先是动物,动物的一切前提是能够生活得更好,不错,在封建社会,儒家的唯仁论给中国带来了辉煌,但这个辉煌到了清代末期却遭到了极大地挑战,在这场挑战中,共产党却在短短30年的改革开放中逐步引导中国走向了富强,虽然儒家一直在影响中国人民,但共产党的治国思想不是儒家思想。
    对功利社会的忧虑正是我们这一代人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2-12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唯仁论,我的理解是,以仁为根本出发点,为立足点——“唯”字的理解,可能我们有所偏差?物质与精神理学上是阴阳消长关系?而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才能与物质维持平衡的阴阳关系?
 樓主|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2-14 08:3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覆 延章 的文章

说到问题的根本点上了,以仁为根本出发点,封建社会的儒家就是这样的,但这样做也取得了辉煌。现在是到了如何平衡唯仁论和唯利论的时候了。本着矫枉过正的原则,我个人认为现在要稍稍突出唯利论。

點評

矫枉过正,是否应该更着重于唯仁?如今社会唯利是图,已经十分之过了  發表於 2011-2-14 17:22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