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汉学研究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歡迎使用國學論壇學社百科書閣問答等全站内容搜索

汉学家林西莉的中国情

国学新闻| 汉学研究

2013-8-1 02:10| 發佈者: 低调的爱| 查看: 1993| 評論: 0|來自: 金羊网-羊城晚报

摘要:   林西莉家中的书架上满是中国典籍和自己的译作。   林西莉是瑞典驰名汉学家,其著作《汉字王国》、《古琴》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她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中国文化 ...

  林西莉家中的书架上满是中国典籍和自己的译作。

  林西莉是瑞典驰名汉学家,其著作《汉字王国》、《古琴》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她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不了情。

  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如丝的古琴曲经常环绕着细竹再向远处蔓散;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宗旨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端到中国学习古琴,到现在可以读懂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懂得“琴道”、说“弹奏古琴谋求的是人琴合一的境界,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照”。林西莉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古老中国的興味扎根于瑞典社会,其遍布程度高于其余欧洲国度。18世纪瑞典商船來往中国,获利颇丰,引发一拨中国热。19世纪末开端瑞典传道士传道中国。当他们回瑞典时,到处讲学,引见中国文化等。跟欧洲其余国度相比,瑞典是一个小国,扁平社会,阶级较少。普通大众都能听到这些对于中国的资讯,引发对中国的興味。宽泛而深化。从对中国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生于其余欧洲国度。如斯文・赫定、高本汉等驰名汉学家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斯文・赫定小时分就培育了对中国文化的興味,长大后他到中国探险”。林西莉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一把轻轻泛黄的油纸伞。“我第一次和中国接触就是这把心爱的小伞,它是我妈妈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的时分一个传教士送的礼物,迄今曾经有超過100年的历史了”。

  6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锁,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林西莉成为古琴钻研会里獨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钻研会的教员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扭转了我的毕生。”然而1962年冬,在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他们不得不回国,“假定可以的话,我好想接续待在中国”。临别时,古琴钻研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教员们还别离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接续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遇欣赏到这些“极端獨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

  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古琴。2006年,通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以为,自2003年分离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統引见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僅要对古琴本身的刻画,更有对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对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

  除了《古琴》一书,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获得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的《汉字王国》。接下来,她要编纂的是一本对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而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钻研汇集成册。《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实现,《古琴》同样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入的阐述,“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後,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她翻开《汉字王国》,里面的对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傳統剪纸来形象地抒发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跟汉字的鸟如许相像。剪纸就是对各类形象的提炼和笼统,跟汉字非常类似。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有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画竹子,都是既笼统又细致,富有体现力。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颖。无论从其中的任何一个范畴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嶄新的范畴。琴棋书画互相关联,协调共处,共通。每个字、每个琴曲、每个剪纸后面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前后数十次到中国停止考查钻研,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地區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动。于是,她专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间剪纸艺术家。其中一位年岁很大言论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会剪的把戏全部剪了,让儿子带给林西莉。“大家都说剪纸超储了,但我就喜爱这样的货色”。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种不同的剪纸。“这些都是我留给自己的中国记忆”,只是“我得快点把它们写下来,由于我曾经老了。”

  《汉字王国》中文译者李之义说,“这是一部对于中国言语和文字的作品,但属性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自1989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风行读本。该书不僅在西方世界引起惊动,带动汉语学习和钻研的新高潮,同时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引起惊动。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看到该书后说,“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別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前因后果,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拥有笼统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徵,是起码争议的连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记。”(人民网斯德哥尔摩7月31日电)编辑:

  客厅的一角放着明代古琴“鹤鸣秋月”。

  林西莉是瑞典驰名汉学家,其著作《汉字王国》、《古琴》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她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不了情。

  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如丝的古琴曲经常环绕着细竹再向远处蔓散;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宗旨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端到中国学习古琴,到现在可以读懂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懂得“琴道”、说“弹奏古琴谋求的是人琴合一的境界,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照”。林西莉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古老中国的興味扎根于瑞典社会,其遍布程度高于其余欧洲国度。18世纪瑞典商船來往中国,获利颇丰,引发一拨中国热。19世纪末开端瑞典传道士传道中国。当他们回瑞典时,到处讲学,引见中国文化等。跟欧洲其余国度相比,瑞典是一个小国,扁平社会,阶级较少。普通大众都能听到这些对于中国的资讯,引发对中国的興味。宽泛而深化。从对中国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生于其余欧洲国度。如斯文・赫定、高本汉等驰名汉学家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斯文・赫定小时分就培育了对中国文化的興味,长大后他到中国探险”。林西莉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一把轻轻泛黄的油纸伞。“我第一次和中国接触就是这把心爱的小伞,它是我妈妈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的时分一个传教士送的礼物,迄今曾经有超過100年的历史了”。

  6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锁,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林西莉成为古琴钻研会里獨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钻研会的教员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扭转了我的毕生。”然而1962年冬,在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他们不得不回国,“假定可以的话,我好想接续待在中国”。临别时,古琴钻研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教员们还别离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接续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遇欣赏到这些“极端獨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

  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古琴。2006年,通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以为,自2003年分离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統引见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僅要对古琴本身的刻画,更有对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对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

  除了《古琴》一书,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获得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的《汉字王国》。接下来,她要编纂的是一本对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而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钻研汇集成册。《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实现,《古琴》同样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入的阐述,“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後,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她翻开《汉字王国》,里面的对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傳統剪纸来形象地抒发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跟汉字的鸟如许相像。剪纸就是对各类形象的提炼和笼统,跟汉字非常类似。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有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画竹子,都是既笼统又细致,富有体现力。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颖。无论从其中的任何一个范畴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嶄新的范畴。琴棋书画互相关联,协调共处,共通。每个字、每个琴曲、每个剪纸后面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前后数十次到中国停止考查钻研,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地區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动。于是,她专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间剪纸艺术家。其中一位年岁很大言论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会剪的把戏全部剪了,让儿子带给林西莉。“大家都说剪纸超储了,但我就喜爱这样的货色”。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种不同的剪纸。“这些都是我留给自己的中国记忆”,只是“我得快点把它们写下来,由于我曾经老了。”

  《汉字王国》中文译者李之义说,“这是一部对于中国言语和文字的作品,但属性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自1989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风行读本。该书不僅在西方世界引起惊动,带动汉语学习和钻研的新高潮,同时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引起惊动。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看到该书后说,“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別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前因后果,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拥有笼统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徵,是起码争议的连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记。”(人民网斯德哥尔摩7月31日电)编辑:

  这把轻轻泛黄的油纸伞是林西莉最珍贵的收藏。

  林西莉是瑞典驰名汉学家,其著作《汉字王国》、《古琴》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她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不了情。

  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如丝的古琴曲经常环绕着细竹再向远处蔓散;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宗旨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端到中国学习古琴,到现在可以读懂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懂得“琴道”、说“弹奏古琴谋求的是人琴合一的境界,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照”。林西莉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古老中国的興味扎根于瑞典社会,其遍布程度高于其余欧洲国度。18世纪瑞典商船來往中国,获利颇丰,引发一拨中国热。19世纪末开端瑞典传道士传道中国。当他们回瑞典时,到处讲学,引见中国文化等。跟欧洲其余国度相比,瑞典是一个小国,扁平社会,阶级较少。普通大众都能听到这些对于中国的资讯,引发对中国的興味。宽泛而深化。从对中国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生于其余欧洲国度。如斯文・赫定、高本汉等驰名汉学家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斯文・赫定小时分就培育了对中国文化的興味,长大后他到中国探险”。林西莉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一把轻轻泛黄的油纸伞。“我第一次和中国接触就是这把心爱的小伞,它是我妈妈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的时分一个传教士送的礼物,迄今曾经有超過100年的历史了”。

  6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锁,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林西莉成为古琴钻研会里獨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钻研会的教员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扭转了我的毕生。”然而1962年冬,在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他们不得不回国,“假定可以的话,我好想接续待在中国”。临别时,古琴钻研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教员们还别离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接续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遇欣赏到这些“极端獨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

  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古琴。2006年,通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以为,自2003年分离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統引见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僅要对古琴本身的刻画,更有对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对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

  除了《古琴》一书,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获得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的《汉字王国》。接下来,她要编纂的是一本对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而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钻研汇集成册。《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实现,《古琴》同样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入的阐述,“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後,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她翻开《汉字王国》,里面的对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傳統剪纸来形象地抒发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跟汉字的鸟如许相像。剪纸就是对各类形象的提炼和笼统,跟汉字非常类似。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有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画竹子,都是既笼统又细致,富有体现力。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颖。无论从其中的任何一个范畴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嶄新的范畴。琴棋书画互相关联,协调共处,共通。每个字、每个琴曲、每个剪纸后面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前后数十次到中国停止考查钻研,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地區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动。于是,她专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间剪纸艺术家。其中一位年岁很大言论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会剪的把戏全部剪了,让儿子带给林西莉。“大家都说剪纸超储了,但我就喜爱这样的货色”。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种不同的剪纸。“这些都是我留给自己的中国记忆”,只是“我得快点把它们写下来,由于我曾经老了。”

  《汉字王国》中文译者李之义说,“这是一部对于中国言语和文字的作品,但属性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自1989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风行读本。该书不僅在西方世界引起惊动,带动汉语学习和钻研的新高潮,同时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引起惊动。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看到该书后说,“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別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前因后果,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拥有笼统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徵,是起码争议的连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记。”(人民网斯德哥尔摩7月31日电)编辑:

  弹奏古琴是林西莉与中国文化对话的模式

  林西莉是瑞典驰名汉学家,其著作《汉字王国》、《古琴》等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人民网记者走进她位于斯德哥尔摩南部的家,听她亲口讲述自己与中国文化的不了情。

  庭院的一角种着中国竹子,如丝的古琴曲经常环绕着细竹再向远处蔓散;别墅内的墙上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摆放着中国古籍,更为醒宗旨是墙角那把暗红色的古琴……自1961年初开端到中国学习古琴,到现在可以读懂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懂得“琴道”、说“弹奏古琴谋求的是人琴合一的境界,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照”。林西莉跟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对古老中国的興味扎根于瑞典社会,其遍布程度高于其余欧洲国度。18世纪瑞典商船來往中国,获利颇丰,引发一拨中国热。19世纪末开端瑞典传道士传道中国。当他们回瑞典时,到处讲学,引见中国文化等。跟欧洲其余国度相比,瑞典是一个小国,扁平社会,阶级较少。普通大众都能听到这些对于中国的资讯,引发对中国的興味。宽泛而深化。从对中国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生于其余欧洲国度。如斯文・赫定、高本汉等驰名汉学家都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产生的。斯文・赫定小时分就培育了对中国文化的興味,长大后他到中国探险”。林西莉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一把轻轻泛黄的油纸伞。“我第一次和中国接触就是这把心爱的小伞,它是我妈妈还只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的时分一个传教士送的礼物,迄今曾经有超過100年的历史了”。

  6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相对封锁,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林西莉成为古琴钻研会里獨一的学生。“在那里我遇到了钻研会的教员们――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杨葆元、王迪等古琴大师,他们扭转了我的毕生。”然而1962年冬,在使馆工作的丈夫任满,他们不得不回国,“假定可以的话,我好想接续待在中国”。临别时,古琴钻研会把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送给林西莉,教员们还别离为她录下了经典的古琴曲目,供她回国后接续学习。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曲目都是那些已故大师们的绝版演奏。这也成为再版《古琴》的精华所在,更多人将有机遇欣赏到这些“极端獨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

  然而在西方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古琴。2006年,通过多年酝酿和对古琴的感悟,林西莉撰写了《古琴》一书,当年便摘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出版界人士以为,自2003年分离国教科文组织把古琴列入世界非物质遗产后,该书是第一本系統引见古琴的历史、琴律、美学和故事的书籍。它不僅要对古琴本身的刻画,更有对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義,对于古琴与人的命运,与音乐、诗歌的相互关联。

  除了《古琴》一书,林西莉1989年还出版获得瑞典奥古斯特文学奖的《汉字王国》。接下来,她要编纂的是一本对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老照片集,而后,她将把多年对剪纸的钻研汇集成册。《汉字王国》她写了15年才实现,《古琴》同样也花了10多年的心血。古琴、汉字、剪纸这些在读者眼里相距甚远的文化,在林西莉的笔下都得到了很深入的阐述,“这些艺术都是息息相通,相互关连的。我在汉语教学中,常会拿古琴做例子。反之,音乐等文化的背後,汉字的影子无处不在”。她翻开《汉字王国》,里面的对于鸟、鱼的插图,用的是中国傳統剪纸来形象地抒发象形文字。“你看这鸟形剪纸,跟汉字的鸟如许相像。剪纸就是对各类形象的提炼和笼统,跟汉字非常类似。都是古代中国人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还有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画竹子,都是既笼统又细致,富有体现力。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我这个外国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而新颖。无论从其中的任何一个范畴深挖下去,都会发现一个嶄新的范畴。琴棋书画互相关联,协调共处,共通。每个字、每个琴曲、每个剪纸后面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为了写《汉字王国》,林西莉前后数十次到中国停止考查钻研,在全国各地的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一次,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地區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动。于是,她专程到安塞找到那些民间剪纸艺术家。其中一位年岁很大言论不便的老人,把自己所有会剪的把戏全部剪了,让儿子带给林西莉。“大家都说剪纸超储了,但我就喜爱这样的货色”。目前她已收集了150多种不同的剪纸。“这些都是我留给自己的中国记忆”,只是“我得快点把它们写下来,由于我曾经老了。”

  《汉字王国》中文译者李之义说,“这是一部对于中国言语和文字的作品,但属性却关系到整个中国文明史”。自1989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英文、德文、芬兰文、法文,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风行读本。该书不僅在西方世界引起惊动,带动汉语学习和钻研的新高潮,同时译成中文后,在中国引起惊动。前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看到该书后说,“最近读到瑞典学者林西莉写的《汉字王国》一书。她在引言中特別指出,从汉字的象形结构中去理解汉字的前因后果,就能从汉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蕴,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记住汉字。她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汉字拥有笼统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的重要特徵,是起码争议的连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纽带和文化标记。”(人民网斯德哥尔摩7月31日电)编辑:

  (原题目:汉学家林西莉的中国情)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