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2|回復: 0

[其他] 王中江:《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简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1-10-13 0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中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随着新出土简帛文献的不断增加,对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世界展开一定程度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可能而且也越来越有必要。《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这部著作就是在相对整体的视野之下所展开的一项研究成果。

大量的新出土文献以及所承载的广泛信息,首先促使学术界重新认识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为此,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古代中国文明的概念,即“简帛文明”(也可称为“简帛时代”)概念,用它来指称古代中国以竹简、木牍和缣帛等为书写材料而保存和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国文明。比起“青铜时代”这一概念来,“简帛文明”是一个更加广泛和综合的文明概念,它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思想信息比其他任何载体都要大,它奠定了后来中国整个历史的基础。

面对失而复得的许多古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珍贵“佚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世界比我们已知的世界要广、要大,比我们已知的东西要丰富、要复杂。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荆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等许多新的哲学史和思想史文本出发,结合传世文献,这项研究对古代中国哲学和思想世界达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从传世文献看,早期中国的宇宙生成论主要由老子开创,但在老子之后它是如何演变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谜。郭店楚简的《太一生水》、上博简的《恒先》和《凡物流形》等佚文,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周秦宇宙生成论的演变和新的模式。这些新文献还进一步证明,在诸子学中,道家是宇宙这部“天书”的最热心的窥视者,因此,他们就成为中国“自然哲学”的最初的奠定者。关心宇宙起源的道家,可能从动物和人类的生育中获得了启发,他们推想宇宙和世界也是孕育和产生出来的,这就使他们把宇宙整体上看成是“有机的生命体”。这种宇宙观更可以称之为“生育式宇宙观”,它为建立一种新的“生态形而上学”提供了悠久的源头。

孔子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在他之后,他的那些著名弟子们是如何传承和光大他的精神和思想的,这对我们来说疑点重重。根据郭店战国楚简《性自命出》(上博简题为《性情论》)、《五行》(还有帛书《五行》)、《尊德性》、《六德》、《穷达以时》等资料,我们认识到,早期儒家从孔子开始对“人”的高度自觉和创建的人文精神,在之后所经历的演变,整体上是对人的内面性的发现和对自我实现的执著。他的弟子们提出的性情论,既不是典型的性善论,也不是典型的性恶论,而是一种过渡形态。在早期儒家的简帛佚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经典诠释学在东周时代已经诞生。早期儒家通过学习经典、称引经典、诠释经典,把“六经”经典化和权威化。佚文中对“六经”意义的概括,证明了当时“六部”经典已基本定型,也证明了传世文献记载的可信性。

中国人在意识上从“三代”到东周的转变一般被视之为从宗教到哲学的转变,特别是从儒、道这两大思潮来看,东周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兴起的时代,但当时思想界的第三个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墨家,其强烈的宗教信仰就约束了这种历史“单线论”。依据上博簡《魯邦大旱》、《鬼神之明》、《三德》、《凡物流形》等文献,东周时代的信仰也在经历着变化,这不仅反映在孔子的人文主义与超验信仰并行不悖,“三代”的宗教信仰和祭祀礼仪仍受到孔子的传承,而且反映在东周鬼神观的多样性上,反映在《黄帝四经》和《三德》也引入了超验的天神信仰。

大致从战国中期以后,诞生了一个具有高度融合性甚至是综合性的学派──黄老学,但它是如何融合诸子学的,它的基本形态又是什么,过去我们的认识比较抽象;另外,一般把秦国看成是单靠法律统治的国家,但根据《黄老四经》和《为吏之道》,我们对黄老学的真正形态和秦国的政治伦理获得了新的认识。《黄帝四经》融合了儒法等思想,充分发展了老子的社会政治理念,是一种高度关注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社会政治学派;《为吏之道》使我们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秦国的政治生活实际上受到了儒家政治伦理的明显影响,它对官吏言行的一系列伦理要求基本上都来自儒家,这促使我们修正以往对秦国政治生活单一性的印象和看法。

总之,这项成果主要运用把新出土文献跟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的方法,大致确定了这些文献在周秦思想史中的恰当位置并克服了以往根据通行本研究存在的局限。同时,这项研究努力究明出土资料为中国古代思想世界带来的变化,关注这些新的思想资源对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和对话的意义。


目录

导论:“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新知
一  古代文明形态与“简帛文明”
二 简帛文本与思想史文本新知
三  古代哲学和思想记忆的复活

第一编 简帛文本与古代宇宙生成论

第一章 《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和天道观
一 宇宙原初“统一体”:“太一”与“一”
二 “主辅”生成机能:从“水”到“天”和“地”
三 “相辅”生成机能:从“神明”到“岁”
四 作为原理的“太一”和“天道观”

第二章 《恒先》的宇宙观及人间观的构造
一  “恒先”:宇宙的“原初”及其“状态”
二  从“域”到“气”:宇宙的演化和天地的生成
三  “始”和“往”:“万物”的生成、存在和活动
四  “天下之事”与人间行为的尺度

第三章 《凡物流形》“一”的思想构造及其位置
引言 :“一”与《凡物流形》和黄老学
一 作为生成者的“一”与不同的宇宙生成模式
二 “一”与“万物”存在和活动的根据
三 “一”与“圣人”和政治原理
四  “一”与“心灵”修炼和“贵一”

结语
第二编  从“三代宗教”到东周时代的信仰

第四章  “灾害”与“政事”和“祭祀”──从《鲁邦大旱》看孔子的
刑德观与祭祀观
一  “灾害”与“政事”
二  “御灾”与孔子的“刑德观”
三  “御灾”与孔子的“祭祀观”

第五章 《鬼神之明》与东周的“多元鬼神观”
一 “有鬼”、“无鬼”之辨别与《鬼神之明》
二 《鬼神之明》”与“鬼神”的“善恶赏罚”
三 《鬼神之明》与“鬼神”之“力”及其限制”

第六章 《三德》的自然理法和神意论──以“天常”、“天礼”和“天神”为中心的考察
一 “天常”:自然理法和“天时”
二 “天礼”:行为规范和禁忌
三 “天神”:宗教神意论

第三编 心性、美德和境遇

第七章 《性自命出》的人性模式及人道观──“性”、“情”、
“心”和“道”等概念释义
一 人性“有善有恶”与《性自命出》
二 作为“情感”之“情”的形态
三 “心”的不同层面及其关系
四  “道”和“礼”、“乐”

第八章 “身心合一”之“仁”与儒家德性伦理
──郭店竹简“ ”字及儒家仁爱的构成
一 “身心合一”之“仁”与“同情心”
二 “身体”与“事亲”之“仁”
三 “推己及人”与“爱民”、“爱人”之“仁”
四 “万物一体”之“仁”与“推人及物”

第九章 《穷达以时》与孔门的境遇观和道德自主论
一 《穷达以时》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异同
二 《穷达以时》与孔门的“境遇观”
三 道德“自主性”和“自我反思”

第十章        简帛《五行》篇的“悳”观念
一 “悳”:“悳行”与内心“养成”
二 “悳”与“和”及“乐”
三 “悳”与“天道”和“天”

第十一章  早期儒家的“慎独论”与“为己之学”及“公共关怀”
一 作为内在道德本性的“独”
二 “慎”与“慎独”的层次
三 “道德安身主义”:“慎独论”与“为己之学”
四 “公共关怀”:“慎独论”与“内圣外王”

第四编 经典、诠释和意义

第十二章 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
引言:经典与文明和传统
一 “六种”文本的编定和趋同
二 “六种”文本的经典化和权威化
三 理解和诠释:经典整体意义的化约
四 “经典”的相对物──“述”、“解”、“传”、“说”

第十三章 上博《诗传》与儒家《诗》教谱系新知
一  上博简《诗传》的作者
二 “篇题”和《风》《雅》《颂》的编次
三  《诗传》与儒家《诗》学
四  “德”、“王”与“命”
五  “性”、“情”和“志”

第十四章  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
一 “道法自然”通常解释的源流及问题
二 “自然”与“万物”和“百姓”
三 “无为”与“道”和“圣王”
四 “道法自然”与老子哲学的构造

第十五章  《老子》的“大器晚成”考证
一 “大器免成”或“无成”的持论
二 “大器晚成”与《老子》不同传本和解释
三  “曼”与“晚”及“免”的读法和语义
四 “大器晚成”与老子哲学中的“成”

第五编 共同体生活与公共理性、规范和政治伦理

第十六章 《唐虞之道》与王权转移中的多重因素
一 “禅”与“传”的二分及折衷
二  咨询、推举和试用
三  政治继承与命运
四  禅让与退休和养生

第十七章  《凡物流形》的“贵君”、“贵心”和“贵一”
一 “贵君”:政治目的与政治权威认同
二 “贵心”:统治的内在根据
三 “贵一”:政治主体的客观化

第十八章 黄老学的法哲学原理、公共性和法律共同体理想
──为什么是“道”和“法”的统治
一 “道法”:“实在法”的“自然法”基础
二 “人情论”和“因循论”:法律统治与人性及合目的性
三 “法律”统治与“公共性”和“客观化”
四 “法律共同体”理想及其“德治”与“法治”

第十九章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与秦国的儒家式政治伦理
一 “以吏为师”、“吏道”与秦国的政治伦理
二 “为吏”与“民心”和“表率”
三 清廉、公正和宽惠
四 恭敬、谨慎和忠信
五 仁慈和孝
六 秦代文化与诸子之学及儒家

第二十章 睡虎地秦简《语书》的“法律”意识
一 法律的起源和本性
二 法律与习俗和行为

附录一 《凡物流形》的生成和自然思想
附录二  郭店竹简《老子》略说
附录三 《从政》重编校注
附录四 《凡物流形》重编新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