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黄帝内經 [電子書]

[複製鏈接]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骨空論篇第六十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鍼治之,奈何。歧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寫。

第二節
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大風汗出,灸譆,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譆,譆應手。從風憎風,刺眉頭。
失枕在肩上橫骨間,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譆。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入與痛上,入在腰尻分間。

第三節
鼠寒熱,還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滎。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齊上行,至胸中而散。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衝脈為病,逆氣裏急。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齊下滎,其上氣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衝喉者治其漸,漸者上俠頤也。

第二章

第一節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機。立而暑解,治其骸關。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隱者治其關。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內。
連若折,治陽明中俞。若別治巨陽少陰滎。淫濼脛痠,不能久立,治少陽之維,在外上五寸。輔骨上橫骨下為楗,俠髖為機,膝解為骸關,俠膝之骨為連骸,骸下為輔,輔上為膕,膕上為關,頭橫骨為枕。

第二節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兩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第三章

第一節
髓空在腦後三分,在顱際銳骨之下,一在齗基下,一在項後中復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風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數髓空在面俠鼻,或骨空在口下當兩肩。兩髆骨空在髆中之陽。臂骨空在臂陽,去踝四寸兩骨空之間。股骨上空在股陽出上膝四寸。骨空在輔骨之上端。
股際骨空在毛中動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後相去四寸。
扁骨有滲理湊無髓孔易髓無空。

第二節
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舉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間灸之,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掌朿骨下灸之,齊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上動脈灸之,巔上一灸之,犬所囓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凡當灸二十九處。
傷食灸之,不已者,必視其經之過於陽者,數刺其俞而藥之。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42 | 顯示全部樓層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歧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
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腫,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第二節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歧伯曰:腎者,牝藏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藏府,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裏,傳為腫,水之於腎,名曰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第三節
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歧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大衝。
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第二章

帝曰:春取絡脈分肉,何也。歧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帝曰:夏取盛經分腠,何也。歧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氣始長,脈瘦氣弱,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所謂盛經者,陽脈也。帝曰:秋取經俞,何也。歧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溼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寫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帝曰:冬取井滎,何也。歧伯曰: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沈,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寔陽氣。故曰:冬取井滎春不鼽,此之謂也。

第三章

帝曰:夫子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余論其意,未能領別其處,願聞其處,因聞其意。歧伯曰: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寫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寫胃中之熱也。雲門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寫四支之熱也。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寫五藏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歧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8:47 | 顯示全部樓層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第一章

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寫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歧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歧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歧伯曰:皆生於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歧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神有餘,則寫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釋,著鍼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第二節
帝曰:善。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氣有餘則喘痎,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氣有餘,則寫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釋,出鍼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第三節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血有餘,則寫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鍼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鍼,無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第四節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形有餘則寫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帝曰:刺微奈何。
歧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第五節
帝曰:善。志不足有餘奈何。歧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寫奈何。歧伯曰: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帝曰:刺未并奈何。歧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第三章

帝曰:善。余已聞虛寔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歧伯曰:氣血以并,陰陽相頃,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離居,一寔一虛。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血并於陽,氣并於陰,乃為炅中。血并於上,氣并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并於下,氣并於上,亂而喜忘。帝曰:血并於陰,氣并於陽,如是血氣離居,何者為寔,何者為虛。歧伯曰: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是故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寔乎。歧伯曰:有者為寔,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絡之與孫脈俱輸於經,血與氣并,則為寔焉。血之與氣并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帝曰:寔者何道從來,虛者何道從去,虛寔之要,願聞其故。歧伯曰:夫陰與陽,皆有俞會,陽注於陰,陰滿之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第四章

夫邪之生也,或生於陰,或生於陽。其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帝曰:風雨之傷人奈何。歧伯曰: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寔。寔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帝曰:寒溼之傷人奈何。歧伯曰:寒溼之中人也 ,皮膚不收,肌肉堅緊,滎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陰之生寔奈何。歧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寔矣。帝曰:陰之生虛奈何。歧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第五章

帝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余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歧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歧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歧伯曰: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越,故外熱。帝曰:陰盛生內寒奈何。歧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寫,不寫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

第六章

帝曰:陰與陽并,血氣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歧伯曰:刺此者,取之經隧,取血於滎,取氣於衛,用形哉,因四時多少高下。帝曰:血氣以并,病形以成,陰陽相頃,補寫奈何。歧伯曰:寫寔者氣盛乃內鍼,鍼與氣俱內
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鍼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寫,必切而出,大氣乃屈。帝曰:補虛奈何。
歧伯曰:持鍼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鍼,氣出鍼入,鍼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寔而疾出鍼,氣入鍼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第七章

帝曰:夫子言虛寔者有十,生於五藏五藏五脈耳。夫十二經脈,皆生其病,今夫子獨言五藏,夫十二經脈者,皆絡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寔,何以合之。歧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與為表裏,經絡支節,各生虛寔,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燔鍼劫刺其下,及與急者。病在骨,焠鍼藥熨。病不知所痛,兩蹻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
必謹察其九候,鍼道備矣。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第一章

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歧伯對曰:夫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藏,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藏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藏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令邪客於皮毛,入舍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於經,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於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於經俞,命曰繆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別之。
歧伯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願聞繆刺奈何取之何如。歧伯曰: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發者取五日已。

第二節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痺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壯者立已,老者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數日已。

第三節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第四節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第五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熱,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第六節
邪客於臂掌之間,不可得屈,刺其踝後,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為數,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
邪客於足陽蹻之脈,令人目痛自內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頃而已。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脈出血,刺足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第七節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立聞,不已,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立聞,其不時聞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風者,亦刺之如此數,左刺右,右刺左。

第八節
凡痺往來行無常處者,在分肉間痛而刺之,以月死生為數用鍼者,隨氣盛衰以為痏數,鍼過其日數則脫氣,不及日數則氣不寫,左剌右,右剌左,病已,止,不已,復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漸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漸少之。

第九節
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上齒寒,足中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左剌右,右剌左。

第十節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欬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溫衣飲食一日已,左剌右,右剌左,病立已,不已,復刺如法。

第十一節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剌右,右剌左。
嗌中腫不能內唾,時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剌右,右剌左。

第十二節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為痏數,發鍼立已,左剌右,右剌左。

第十三節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刺之從項始數脊椎俠脊,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

第十四節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刺樞中以毫鍼,寒則久留鍼,以月死生為數,立已。

第十五節
治諸經刺之所過者,不病,則繆刺之。耳聾,刺手陽明,不已,刺其通脈出耳前者。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
邪客於五藏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視其病,繆刺之於手足爪甲上,視其脈,出其血,間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
繆傳引上齒,齒唇寒痛,視其手背脈血者去之,足陽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第十六節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少陰銳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潘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第三章

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寔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第一章

厥陰有餘病陰痺,不足病生熱痺,滑則病狐疝,風澀則病少腹積氣。
少陰有餘病皮痺,隱軫不足病肺痺,滑則病肺風疝,澀則病積溲血。
太陰有餘病肉痺,寒中不足病脾痺,滑則病脾風疝,澀則病積心腹時滿。
陽明有餘病脈痺身時熱,不足病心痺,滑則病心風疝,澀則病積時善驚。
太陽有餘病骨痺身重,不足病腎痺,滑則病腎風疝,澀則病積時善巔疾。
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

第二章

是故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願聞其故。歧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寔。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藏。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第三章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歧伯曰: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絡脈,氣不外行,令人臥不欲動。秋刺筋骨,血氣內散,令人寒慄。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痺。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故刺不知四時之經,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亂,與精相薄,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

第四章

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
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刺傷人五藏必死,其動,則依其藏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第一章

黃帝問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奈何。歧伯對曰:凡刺之方,必別陰陽,前後相應,逆從得施,標本相移。故曰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其在本而求之於標,有其在標而求之於本,故治有取標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間,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第二章

夫陰陽逆從,標本之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淺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以淺而知深,察近而知遠,言標與本,易而勿及,治反為逆,治得為從。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後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調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元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
人有客氣有同氣,小大不利治其標,小大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并行,甚者獨行,先小大不利而後生病者治其本。

第三章

夫病傳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欬,三日脅支痛,五日閉塞不通,身痛體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肺病喘欬,三日而脅支滿痛,一日身重體痛,五日而脹,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肝病頭目弦脅支滿,三日體重身痛,五日而脹,三日腰脊少腹痛脛痠,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腎病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痠,三日背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膀胱病小便閉,五日少腹脹腰脊痛痠,一日腹脹,一日身體痛,二日不已,死,冬雞鳴,夏下晡。諸病以次是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間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第一章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第二章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謂也。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形有盛衰,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溼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第三章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謹奉天道,請言真要。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桴,響之應聲也。臣聞之,甲巳之歲,土運統之。
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丑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帝曰:其於三陰三陽之合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
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戍之歲,上見太陽。己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溼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匱,署曰天元紀。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第一章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
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
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歧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第二章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歧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天之氣經於心尾已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昴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第三章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歧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
所謂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帝曰:何謂下。歧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疾。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歧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帝曰:動靜何如。
歧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歧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第四章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歧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
歧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乾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溼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故燥勝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溼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第五章

第一節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歧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
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帝曰:間氣何如。歧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帝曰:期之奈何。歧伯曰: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
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生死之逆順。

第二節
帝曰:寒暑燥溼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歧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藏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滎,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第三節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燔,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第四節
中央生溼,溼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溼,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溼傷肉,風勝溼,甘傷脾,酸勝甘。

第五節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藏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第六節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藏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凝冽,其冰雹,其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第七節
正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帝曰:病生之變何如。
歧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帝曰:主歲何如。歧伯曰: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已所不勝侮而乘之,已所勝輕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帝曰:善。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第一章

第一節
黃帝問曰:嗚呼遠哉,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夫子數言謹奉天道,余聞而藏之,心私異之,不知其所謂也。
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令終不滅,久而不絕,天之道可得聞乎。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明乎哉問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時也。

第二節
帝曰:願聞天道六六之節盛衰何也。歧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紀。
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
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
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溼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
本標不同,氣應異象。

第三節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過,何也。歧伯曰:至而至者和。
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歧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帝曰:善。請言其應。
歧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第二章

第一節
帝曰:善。願聞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歧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復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水位之下,土氣承之。土位之下,風氣承之。風位之下,金氣承之。
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君火之下,陰精承之。帝曰:何也。歧伯曰:亢則害,承迺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害則敗亂,生化大病。

第二節
帝曰:盛衰何如。歧伯曰: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邪則變甚,正則微。
帝曰:何謂當位。歧伯曰: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帝曰:非位何如。歧伯曰:歲不與會也。
帝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木運之歲,上見厥陰,水運之歲,上見太陽,奈何。歧伯曰:天之與會也。
故天元冊曰:天符。天符歲會何如。歧伯曰:太一天符之會也。帝曰:其貴賤何如。歧伯曰:天符為執法,歲位為行令,太一天符為貴人。帝曰:邪之中也奈何。歧伯曰: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歧伯曰: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逆則其病近,其害速,順則其病遠,其害微,所謂二火也。

第三章

第一節
帝曰:善。願聞其步何如。歧伯曰:所謂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帝曰:六氣應五行之變何如。歧伯曰:位有終始,氣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異也。帝曰:求之奈何。歧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謹候其時,氣可與期。

第二節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歧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
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
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
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
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
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歧伯曰:悉乎哉問也。
日行一周,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成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己酉丑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第三節
帝曰:願聞其用也。歧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
帝曰:何謂氣交。歧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

第四章


第一節
帝曰:何謂初中。歧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氣同法。帝曰:初中何也。
歧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願卒聞之。歧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帝曰:其升降何如。歧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何如,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第二節
帝曰:善。寒溼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歧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帝曰:何謂邪乎。歧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歧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
靜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歧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
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歧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雪思凝 發表於 2009-11-21 19:20 | 顯示全部樓層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第一章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蕩,五氣頃移,太過不及,專勝兼并,願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貴,先師傳之,臣雖不敏,往聞其旨。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余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眾子哀其不終,願夫子保於無窮,流於無極,余司其事則而行之,奈何。歧伯曰:請遂言之也。上經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帝曰:何謂也。
歧伯曰:本氣,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

第二章

帝曰:五運之化,太過何如。歧伯曰: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上應歲星。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化氣不政,生氣獨治,雲物飛動,草木不寧,甚而搖落,反脅痛而吐甚,衝陽絕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歲火太過,災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欬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聾,中熱背肩熱,上應熒惑星。
甚則胸中痛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身熱骨痛,而為浸淫。
收氣不行,長氣獨明,雨水霜寒,上應辰星。上臨少陰少陽,火燔,水泉涸,物焦槁,病反譫妄狂越,欬喘息鳴,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淵絕者,死不治,上應熒惑星。歲土太過,雨溼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上應鎮星。甚則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瘛,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支不舉。變生得位,藏氣伏,化氣獨治之,泉涌河衍,涸澤生魚,風雨大至,土崩潰,鱗見於陸,病腹滿溏泄腸鳴,反下甚而太谿絕者,死不治,上應歲星。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
民病兩脅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瘍耳無所聞。肅殺而甚,則體重煩冤,胸痛引背,兩脅滿且痛引少腹,上應太白星。甚則喘欬逆氣,肩背痛,尻陰股膝髀足皆病,上應熒惑星。收氣峻,生氣下,草木斂,蒼乾凋隕,病反暴痛,胠脅不可反側,欬逆甚而血溢,太衝絕者,死不治,上應太白星。
歲水太過,寒氣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熱煩心躁悸,陰厥上下中寒,譫妄心痛,寒氣早至,上應辰星。甚則腹大脛腫,喘欬寖汗出憎風,大雨至,埃霧朦鬱,上應鎮星。上臨太陽,雨冰雪霜不時降,溼氣變物,病反腹滿腸鳴溏泄,食不化,喝而妄冒,神門絕者,死不治,上應熒惑辰星。

第三章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歲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氣失應,草木晚滎,肅殺而甚,則剛木辟著悉萎蒼乾,上應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腸鳴溏泄,涼雨時至,上應太白星,其穀蒼。
上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滎,化氣迺急,上應太白鎮星,其主蒼早。
復則炎暑流火,溼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體再生,華實齊化,病寒熱瘡瘍疿胗癰痤,上應熒惑太白,其穀白堅。白露早降,收殺氣行,寒雨害物,蟲食甘黃,脾土受邪赤氣後化,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白氣迺屈,其穀不成,欬而鼽,上應熒惑太白星。歲火不及,寒迺大行,長政不用,物滎而下凝,慘而甚則陽氣不化,迺折滎美,上應辰星,民病胸中痛脅支滿兩脅痛,膺背肩胛間及兩臂內痛,鬱冒朦昧,心痛暴瘖,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屈不能伸,髖髀如別,上應熒惑辰星,其穀丹。復則埃鬱大雨且至,黑氣迺辱,病鶩溏腹滿,食飲不下,寒中腸鳴,泄注腹痛,暴攣痿痺,足不任身,上應鎮星辰星,玄穀不成。歲土不及,風迺大行,化氣不令,草木茂滎,飄揚而甚,秀而不實,上應歲星,民病飧泄霍亂,體重腹痛,筋骨繇復,肌肉酸,善怒,藏氣舉事,蟄蟲早附,咸病寒中,上應歲星鎮星,其穀。復則收政嚴峻,名木蒼凋,胸脅暴痛,下引少腹善大息,蟲食甘黃,氣客於脾,穀迺減,民食少失味,蒼穀迺損,上應太白歲星。上臨厥陰,流水不冰,蟄蟲來見,藏氣不用,白迺不復,上應歲星,民迺康。歲金不及,炎火迺行,生氣迺用,長器專勝,庶物以茂,燥爍以行,上應熒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氣迺後,上應太白星,其穀堅芒。
復則寒雨暴至,迺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腦頂發熱,上應辰星,丹穀不成,民病口瘡,甚則心痛。歲水不及,溼迺大行,長氣反用,其化迺速,暑雨數至,上應鎮星,民病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股痛發,膕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腳下痛,甚則腫,藏氣不收,腎氣不衡,上應辰星,其穀秬。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蟄蟲早藏,地積堅冰,陽光不治,民病寒疾於下甚則腹滿浮腫,上應鎮星,其主穀。
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鮮,面色時變,筋骨併辟,肉瘛目視,物疏璺,肌肉胗發,氣并鬲中,痛於心腹,黃氣迺損,其穀不登,上應歲星。

第四章

帝曰:善。願聞其時也。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木不及,春有鳴條律暢之化,則秋有霧露清涼之政。春有慘淒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爍之復。其東,其藏肝,其病內舍胠脅,外在關節。火不及,夏有炳明光顯之化,則冬有嚴肅霜寒之政。夏有慘淒凝冽之勝,則不時有埃大雨之復。其南,其藏心,其病內舍膺脅,外在經絡。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折之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四維,其藏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金不及,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冬有嚴凝整肅之應。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其西,其藏肺,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水不及,四維有湍潤埃雲之化,則不時有和風生發之應。四維發埃驟注之變,則不時有飄蕩振拉之復。
其北,其藏腎,其病內舍腰脊骨髓,外在谿谷踹膝。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成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往復,寒暑彰其兆,此之謂也。

第五章

帝曰:夫子之言五氣之變,四時之應,可謂悉矣。夫氣之動亂,觸遇而作,發無常會,卒然災合,何以期之。歧伯曰:夫氣之動變,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災變不同其候也。帝曰:何謂也。歧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滎,其政舒啟,其令風,其變振發,其災散落。南方生熱,熱生火,其德彰顯,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熱,其變銷爍,其災燔。
中央生溼,溼生土,其德溽蒸,其化豐備,其政安靜,其令溼,其變驟注,其災霖潰。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德清絜,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令燥,其變肅殺,其災蒼隕。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德淒滄,其化清謐,其政凝肅,其令寒,其變溧冽,其災冰雪霜雹。是以察其動也,有德有化,有政有令,有變有災,而物由之,而人應之也。

第六章

帝曰:夫子之言歲候,不及其太過,而上應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災變易,非常而有也,卒然而動,其亦為之變乎。歧伯曰:家天而行之,故無妄動,無不應也。卒然而動者,氣之交變也,其不應焉。故曰:應常不應卒,此之謂也。帝曰:其應奈何。歧伯曰:各從其氣化也。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順何如。歧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謂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來,曲而過之,是謂省遺過也。久留而環,或離或附,是謂議災與其德也。
應近則小,應遠則大。芒而大倍常之一其化甚,大常之二其即也。
小常之一其化減,小常之二是謂臨視,省下之過與其德也。德者福之,過者伐之。
是以象之見也,高而遠則小,下而近則大,故大則喜怒邇,小則禍福遠。
歲運太過,則運星北越,運氣相得,則各行以道。故歲運太過,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則色兼其所不勝。省者瞿瞿,莫知其妙,閔閔之當,孰者為良,妄行無徵,是畏王。帝曰:其災應何如。歧伯曰:亦各從其化也,故時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順,留守有多少,形見有善惡,宿屬有勝負,徵應有吉凶矣。帝曰:其善惡,何謂也。歧伯曰: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謹察之。帝曰:六者,高下異乎。歧伯曰:象見高下其應一也,故人亦應之。

第七章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動靜損益,皆何如。歧伯曰:夫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往來大小,不能相過也。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各從其動而復之耳。帝曰:其病生何如。歧伯曰:德化者氣之祥,政令者氣之章,變易者復之紀,災者傷之始,氣相勝者和,不相勝者病,重感於邪,則甚也。帝曰:善。所謂精光之論,大聖之業,宣明大道,通於無窮,究於無極也。余聞之,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
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歟。迺擇良兆而藏之靈室,每旦讀之,命曰氣交變,非齋戒不敢發,慎傳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