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50|回復: 0

[政治史学] 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大到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複製鏈接]
生民无疆 發表於 2018-11-20 07: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朝时的中国版图有多大?笔者相信,许多人都会“有印象”,毕竟中学历史有,但那是很保守的...

我们用严格的史实来说话。

一、唐代版图概貌

关于唐代极盛时期的疆域图,国内较普遍地采用下面这幅历史地图。

国内较普遍地采用的唐代版图历史地图

国内较普遍地采用的唐代版图历史地图

国内较普遍地采用的唐朝疆域历史地图

我以为,该地图中的大唐疆界,唯有东边还说得过去,而南、西、北,都是不准确的,可以说是被严重阉割的。

先说说史籍中的唐代人口和区划。〖新唐书.地理志〗云:

『(唐)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一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三,......』

上述,指的仅仅是朝廷直属的州县,即文化意义上的『内地』、行政意义上的直辖的州县。在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州县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大致为:州(府)300多个,县1500多个。唐代文献中经常谈到的州县,往往指的是它们。

其实,唐代州县,远不止这些。正如唐玄宗时期的政书〖唐六典〗所说:『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还拥有数量庞大的『羁縻』州县。〖新唐书.地理志〗云: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这是说,唐朝还下辖800多个羁縻州。所谓羁縻州,大致类似于当今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一般由都护府管辖。羁縻州的刺史,经朝廷批准后,由当地首领世袭。

羁縻州的人财物,由都护府管理。唐朝户部统计的人口、田产的数据,是不包含羁縻州的。 某些学者仅仅以文献中户部的数据,论述唐代的人口,是极端错误的。

这数量庞大的羁縻州县,多分布于广袤的『西域』、北边、东北地区。也正因为其广袤,因此,唐人在叙述唐朝极盛时的疆域时,往往比较模糊。唐朝宰相杜佑在〖通典〗中说:

『东至安东都护府 ,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唐朝人非常崇拜汉朝,总以『汉人』自居,故习惯于以汉朝为标准进行比对。杜佑将唐朝的疆界与汉朝比较后说,唐朝的疆域,与汉朝相比,南方、北方的边境线差不多,东边的赶不上,在西边则超过了汉朝。

杜佑的这段话,是后世史家谈论大唐边界的宝典。比如前引〖新唐书•地理志〗,论及大唐疆域时,就照抄了这段话。

杜佑的这段话中的四至,都只是一个大的区划名称。也许,当时的人们一听就大致明白,而后世的人们却是不易。

根据历史文献,我以为,唐代巅峰时的四至为(见下图):

东北:朝鲜半岛,北抵北冰洋;(资料多多,无需论述)

正北:抵北冰洋;

正西:黑海一带;

西南:抵印度洋;

东南: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巅峰时期的唐代版图(草图)

巅峰时期的唐代版图(草图)

巅峰时期的唐代版图(草图)

二、朝贡制度的真实含义

贞观四年,唐朝大军击败突厥,统制西域和蒙古高原。原臣属于突厥的大小蕃国国君聚集长安,请求唐太宗就任『天可汗』,即天下共主。同时,形成一个共识:今后,凡是各国君主死后,继承者只有得到朝廷册封之后,才能正式即位,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说白了,只有得到大唐皇帝任命书的国王,才是真的,否则便是假的。一旦被国内外认为是假的,会有多危险,大家是知道的。

长期以来,某些『专家』刻意歪解『朝贡制度』,有人以为『天可汗』是毫无意义的虚名,此言大谬。看完下面三点之后,也有助于理解『朝贡国』的真实内涵。

首先,天可汗统治下的各国,必须定期入朝报告工作。〖唐会要〗:

『故事,西蕃诸国通唐使处,悉置铜鱼,雄雌相合,各十二只,皆铭其国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在内,雌者付本国。如国使正月来者,赍第一鱼。余月准此,闰月赍本月而已。校其雌雄合,乃依常礼待之。差谬,则推按闻奏。』

所谓『故事』,即:老规矩。大唐朝廷给各国规定了到长安报告工作的时间,有的是正月,有的是二月,有的是三月。朝廷给各国分别颁发了特制的十二只铜鱼,每只铜鱼一分为二,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给蕃国。这十二只铜鱼分别在一至十二月使用,即三月份到长安的,即使用三月份那只铜鱼。到长安后,与存于朝廷鸿胪寺的相合,再正式汇报工作;若合不上,则要进行严密的调查后再行处理。

其次,必须缴纳贡赋,与入朝报告工作一并进行。〖唐会要〗:

『先天二年十月敕:诸蕃使都府管羁縻州,其数极广。每州遣使朝集,颇成劳扰。应须朝贺,委当蕃都督与上佐及管内刺史,自相通融,明为次第,每年一蕃令一人入朝,给左右不得过二人。仍各分颁诸州贡物于都府点检,一时录奏。』

西域和蒙古高原等周边各国,基本上是每一个番国为一个行政州的建制,州刺史经朝廷批准后由国君世袭。这些州,即所谓羁縻州。唐玄宗以前,各羁縻州必须和内地州一样参加朝集,即每年年底到朝廷报告工作,缴纳贡赋。因为羁縻州几百个之多,离京城长安又太远,同时考虑到长安粮食紧张,每个州来十个人,就是一个了不得数字,因此,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认为羁縻州到长安来汇报工作,实在太麻烦,下令各都督府每年派一个州作为代表到长安,其它各州的贡赋委托该州运到长安。

第三,军事权属于天可汗。唐朝对大小蕃国的军事控制权,制度更是明确、规范。〖唐六典〗:

『八宝:一曰神宝,所以承百王,镇万国;……五曰皇帝信宝,徵召臣下则用之;六曰天子行宝,答四夷书则用之;七曰天子之宝,慰抚蛮夷则用之;八曰天子信宝,发蕃国兵则用之。(〖汉仪〗又云:『……有事及发外国兵用天子信玺,封拜外国及徵召用天子行玺,赐匈奴单于、外国王书用天子之玺……』)』

皇帝玉玺有八个,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玉玺。其中,调动蕃国军队出征时的圣旨上,盖『天子信宝』的大印;征召蕃国君臣入京、册封蕃国国君等圣旨,则盖『天子之宝』的大印;答复蕃国的圣旨,盖『天子行宝』的大印。如此等等。

各蕃国必须按照制度,为朝廷训练军队。唐朝将内地的都督府与州县相结合的军政体制,移植到了西域。州是地方行政机构,都督府则主要是负责军事工作的机关。由于这里战争频繁,故而都督府的作用显得更大。边疆地区各州、都督府的上级机关都护府,如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则是军政一体的机关,对这里实行一元化领导。朝廷任命各国国王为都督,就是要求他们平时好好训练军队,战时凭『征发符信』跟随出征。

『朝贡制度』,是好大喜功吗?当然不是!这是有利于边疆长治久安、国家间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制度。

看下面吧。

三、唐朝的东南的疆界

南海地区,自古便是中华的疆土。

〖南史〗说:『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州上,……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及宋、齐至梁,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往往至矣。』

意思是,汉武帝的时候,南海地区的国王们,便来中原朝贡。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海地区的各小王国,正式成为中华的属国,其标志是:行中华的年号、报告工作、缴纳贡赋。

进入唐朝后,自然是更加热闹。

唐代在海洋上,影响力极大。我们知道,至今,凡是通过海路抵达的海外各国,仍然称华人为『唐人』,华人也自称『唐人』,华人聚居处为『唐人街』。〖明史•真腊传〗:『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我们可以根据〖新唐书〗的三则记载,谈谈东南亚诸国与唐朝中央的关系。

1、真腊,大体在今柬埔寨、泰国一带。『真腊,一曰吉蔑,……开元、天宝时,王子率其属二十六来朝,拜果毅都尉。大历中,副王婆弥及妻来朝,献驯象十一;擢婆弥试殿中监,赐名宾汉。』

2、、苏门答腊岛,即明人所谓三佛齐国:『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咸亨至开元间,数遣使者朝,........官使者为折冲,以其王为左威卫大将军,赐紫袍、金细带。后遣子入献,诏宴于曲江,宰相会,册封宾义王,授右金吾卫大将军,还之。』

3、爪哇岛:『诃陵,亦曰社婆,曰阇婆,……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贞观中,与堕和罗、堕婆登皆遣使者入贡,太宗以玺诏优答。……宪宗拜内四门府左果毅。使者让其弟,帝嘉美,并官之。』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这几个王国派遣使者,甚至是王子、副王出使,朝廷均封赏他们,包括国王官职。这就是说,他们承认自己是朝廷的官员、大唐的属国。

2、岛国国王送儿子到朝廷,做皇帝的卫士,即当质子。这是典型的向朝廷表忠心的行为,而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在这里拥有极高的威信。

3、朝廷的兵部、秘书监派遣大批的专业技术官员,登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长时间开展勘测日影、绘制地图的工作。毫无疑问,唐朝已经完成这里的地图测绘。中国的天文学为什么发达?这就是答案。

不难看出,这些地方,都是大唐的属地。

大唐朝廷也确实将他们纳入规范化管辖范畴,并且将相应的管理费用,列入了朝廷的预算。据〖唐会要〗:『证圣元年九月五日敕: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使,给三个月粮。』

他们的使团进入中国后,便按标准配给五个月的生活费。

四、唐朝的正西、正北的疆界

杜佑说『西至安西都护府』。要想知道大唐西边疆界在哪里,就必须搞清楚安西都护府的西面疆界到底在哪儿。

一、按照正史,安西都护府,是与大唐剿灭西突厥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安西都护府在西边的边界,就是突厥统治区的西边的边界。

我们先看看突厥的地盘。

唐人编撰的〖北史·突厥传〗说:

『科罗号乙息记可汗,又破叔子于沃野北赖山。且死,舍其子摄图,立其弟俟斤,是为木杆可汗。……俟斤又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唐人编撰的〖周书·突厥传〗说:

『……俟斤又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这是说,木杆可汗时,突厥将西部边界,扩展至了西海。

史籍中的『万里』、『五六千里』,还真不是随口乱说。请看地图。

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

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

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何谓『西海』?其实,古代史籍的西海,所指是明确的。

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西海』显然是指地中海:

『和帝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北史·裴矩传〗引地理学家裴矩作品,明确的描述了西海的地理位置: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䥽汗、苏勒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诸蕃既从,突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

不难看出,所谓西海,是泛指北起黑海、南至地中海延伸到大西洋。

突厥的西部边界,当是黑海。

二、再看有关西突厥、拂林、波斯的史料。

〖北史·突厥传〗说:

『俟斤死,复舍其子大逻便而立其弟,是为他钵可汗。他钵以摄图为尔伏可汗,统其东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为步离可汗,居西方。』

〖新唐书·突厥传〗说:

『初,东突厥木杆可汗死,……当是时,达头为西面可汗,……曷萨那朝隋,国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达头孙,号射匮可汗,建廷龟兹北之三弥山,玉门以西诸国多役属,与东突厥亢。射匮死,其弟统叶护嗣,是为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战辄胜,因并铁勒,下波斯、罽宾,控弦数十万,徙廷石国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诸国,悉授以颉利发,而命一吐屯监统,以督赋入。……咄陆可汗死,弟同俄设立,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赠三遣使奉方物,遂请昏,帝慰而不俞。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为左、右:右五咄陆部,置五大啜,居碎叶东;右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居碎叶西。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云。』

我再引述几段相关内容。

1、〖旧唐书〗:『西突厥本与北突厥同祖。……铁勒、龟兹及西域诸胡国,皆归附之。……射匮可汗者,达头可汗之孙也。既立后,始开土宇,东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门已西诸国皆役属之。……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2、〖旧唐书〗:『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

3、〖新唐书〗:『波斯,居达遏水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西北赢四千里,拂菻也。』

4、〖旧唐书〗:『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复遣使来朝。』

5、〖新唐书〗:『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贞观十七年,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瓈、绿金精,下诏答赉。大食稍强,遣大将军摩拽伐之,拂菻约和,遂臣属。』

6、〖唐会要〗卷99:『拂菻,一名大秦国,在西海之北,东南与波斯接。……贞观十七年,其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遣将伐其都,乃岁输金帛,臣属大食焉。乾封元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复遣使朝贡。开元十年正月,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二、羚羊二。四月,又遣大德僧来朝。』

7、〖通典〗引〖经行记〗曰:『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

8、所谓『苫国』,地理位置很明确。〖通典〗引〖经行记〗曰:『(大食都城)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苫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穀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

显然,苫国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地区,即今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与拂菻接壤;在今高加索地区,与突厥可萨部接壤。

无须怀疑,唐人笔下的拂林国,就是现今所谓的东罗马帝国。

三、根据以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唐西部边界三大特征,一是靠海,二是与东罗马帝国为邻,三是与东罗马相邻处为突厥可萨部。

拂菻之东部疆界何在?

1、〖隋书·铁勒传〗所言甚明(〖北史〗、〖通典〗等记载同):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讙、纥骨、也咥、于尼讙等,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一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昚、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达等,有三万许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诸姓,八千余。拂菻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近二万人。北海南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于骑射,贪婪尤甚,以寇抄为生。近西边者,颇为艺植,多牛羊而少马。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

2、〖周书·异域下〗:『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后汉书·西域传〗:『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3、〖通典·西戎五〗:『奄蔡,汉时通焉。西与大秦接,东南二千里与康居接,去阳关八千余里。控弦十余万。与康居同俗,而属康居。土气温和,临大泽,无涯岸。多桢松、白草及貂。畜牧逐水草,盖近北海。至后汉改名阿兰聊国。后魏时曰粟特国,一名温那沙。』

4、〖魏书·西域传〗:『嚈哒国,……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其王都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5、〖隋书·西域传〗:『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大月氏之种类也。胜兵者五六千人。俗善战。先时国乱,突厥遣通设字诘强领其国。都城方十余里。』

6、〖通典·西戎五〗:『嚈哒(挹怛同),……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馀所,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由此,我们可知,大秦与铁勒诸部落,在西海即黑海某处相交接接壤。

大致上,黑海以东,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均为『铁勒』,以前皆为匈奴部属。

后来,其中康居以西的地区,隶属于大月氏人创立的囐哒国。

再后来,突厥灭囐哒,疆域实现了『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即西起黑海一带,与东罗马接壤。

而这一带,属于西突厥的地盘。

四、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兵消灭了西突厥,活捉其首领沙钵罗可汗。

〖唐会要〗:

『显庆二年正月,遣苏定方等复击沙钵罗。……遂分其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以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步真为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新唐书·突厥传〗说:

『……(贺鲁)建牙于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遂统咄陆、弩失毕十姓。咄陆有五啜,曰处木昆律啜、胡禄屋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曰阿悉结阙俟斤、哥舒阙俟斤、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半俟斤。……显庆初,擢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穷讨。……贺鲁已灭,裂其地为州县,以处诸部。木昆部为匐延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为絜山都督府,胡禄屋阙部为盐泊都督府,摄舍提暾部为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为鹰娑都督府;又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以统之。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领五咄陆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领五弩失毕部,各赐帛十万,以光禄卿卢承庆持册命之。贺鲁死,诏葬颉利冢旁,纪其概于石。』

此战之后,大唐全面接管西突厥的疆土,并设州置县,规范管理。以碎叶河为界,河东为昆陵都护府,管辖咄陆五部;河西为濛池都护府,管辖弩失毕五部。

唐代版图的西部边界(草图)

唐代版图的西部边界(草图)

唐代版图的西部边界(草图)

不久,龙朔元年,大唐重新规划原西突厥领地,在全面调查和绘制地图的基础上,调整了区域划分,重组了政权组织。

〖新唐书·地理七下〗: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龙朔元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

……

大汗都督府,以嚈哒部落活路城置。领州十五:附墨州,以弩那城置;奄蔡州,以胡路城置;依耐州,以婆多楞萨达健城置;犁州,以少俱部落置;榆令州,以乌模言城置;安屋州,以遮瑟多城置;罽陵州,以数始城置;碣石州,以迦沙纷遮城置;波知州,以羯劳支城置;乌丹州,以乌捺斯城置;诺色州,以速利城置;迷蜜州,以顺问城置;盻顿州,以乍城置;宿利州,以颂施谷部落置;贺那州,以汗曜部落置。

条支都督府,以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领州九:细柳州,以护闻城置;虞泉州,以赞候瑟颠城置;犁蕲州,以据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乌离难城置;遗州,以遗兰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萨大城置;镇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缚狼部落置。』

不难看出,这一次重新划分区域,大致上是以西突厥占领这里之前的各国为单位,来设置都督府的,『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

大汗都督府所辖的范围,是具有深厚的嚈哒背景的。而奄蔡正是原属嚈哒所管辖的范围,说明是以奄蔡部落之地设州。碣石州,是典型的汉地名称,意味着这是一个滨海之地。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条支都督府。该都督府的名称,和所领九个州的名称,都非常有意思,如:

西海州,当然是临近西海的地区。

崦嵫州,是典型的汉地名称(〖山海经·西山经〗:"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郭璞注:"日没所入之山也。"),自然是临近西海的地区。

镇西州,也是汉地名称,显然是把守西部的要害之地。

条支都督府很可能是波斯随着大食不断蚕食,北迁到黑海一带的遗民。大唐通过将他们组织起来,为大唐把守西部边疆。

同时,在边境线上设立界碑。最西边界碑,自然是用于明确与东罗马边界的。树立界碑,仅仅大唐说了是不算的,必须双方代表会谈,共同认可了,才算数。

唐高宗时期,在干掉西突厥之后,派遣使臣到东罗马,双方会谈、共同认可后,大唐树立了最西边的界碑

请看〖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

『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北门□领侍卫驱驰。又差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大意是:大唐派遣到东罗马的使臣,名为阿罗憾,祖籍是波斯国人。因为在显庆年间随苏定方作战功劳较大,被调到京城授予禁卫军将领职务。考虑到他是波斯人,比较了东罗马事务,所以,朝廷任命他为『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负责处理与东罗马的相关事务。阿罗憾在与东罗马沟通交流之后,在两国交界处立上界碑。该墓志作于景云年间(西元710-711年),并宣称阿罗憾树立的界碑『峨峨尚在』。

阿罗憾所立之界碑之处,自然是大唐的西极,应该是在黑海一带、与东罗马临界处。

正因为如此,唐朝与拂菻有了官方往来。〖新唐书·拂菻传〗:

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瓈、绿金精,下诏答赉。……乾封至大足,再朝献。开元七年,因吐火罗大酋献师子、羚羊。

可以肯定地说,唐代鼎盛时期的边疆的西极,就在黑海一带

〖开天传信记〗说: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為郡县。置开远门西行,亙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

大意是,开元年间,西域安定,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西域各国,均为州县建制。这自长安城往西一万多里的广袤大地,源源不断地向内地输入钱粮赋税。

西安至黑海的直线距离:1万余里

西安至黑海的直线距离:1万余里

西安至黑海的直线距离:1万余里

五、唐朝的西南属地:印度次大陆(南亚)

这又是一个『朝贡制度』密切相关的故事。正是这个制度,才使得王玄策轻松搞定了印度次大陆。

在古代,缅甸以西,巴基斯坦以东、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泛称为天竺。这里所说的印度,是广义的。

〖通典〗: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奉使天竺。会尸罗逸多死,国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乃发兵拒。玄策遁抵於吐蕃之西南,以书徵邻国之兵。吐蕃发精锐千二百人,泥婆罗国发七千餘骑来赴,玄策与其副蒋师仁率二国之兵,进至荼鎛和罗城,即中天竺之所居也。连战,大破之,斩首三千餘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获其王妃及王子等,虏男女万三千人,牛马三万余疋。于是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遂俘阿罗那顺以还。』

这是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率领使团三十余人,奉命出使天竺(今印度)。当时,中天竺王尸罗逸多统一印度。尸罗逸多死后,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王玄策所到之处,各国纷纷表示忠心,并派出朝贡团到长安。但是,王玄策率领使团来到天竺时,阿罗那顺拒绝王玄策使团,并派兵攻击。经力战,王玄策等少数人逃出后,向附近属国征兵,吐蕃派出1200人,泥婆罗国派出7000余骑兵。

这些国家为何派兵?因为王玄策是天子的使臣,手上有皇帝授予的信物。〖新唐书〗称:王玄策『檄召邻国兵』。当吐蕃、泥婆罗国派出军队、听从调遣的时候,东天竺等国还奉命运来了大批军需物资。

王玄策率领这支部队,扫平天竺。王玄策的战果,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活捉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等一万三千余人,押赴长安;

二是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即天竺全体归顺。

王玄策出使时,是右卫率府长史,级别只是正七品上。回国后获得重奖,连升五级,被提拔为朝散大夫,级别为从五品下,进入唐朝高干行列。

至于阿罗那顺,则是老死于长安。而且,『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

此后,天竺与大唐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旧唐书〗:

『天竺国,……其中分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东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数千里,城邑数百。……天授二年,东天竺王摩罗枝摩、西天竺王尸罗逸多、南天竺王遮娄其拔罗婆、北天竺王娄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并来朝献。……(开元八年)其年,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请以战象及兵马讨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军。玄宗甚嘉之,名军为怀德军。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罗僧伽宝多枝摩为国造寺,上表乞寺额,敕以归化为名赐之。十一月,遣使册利那罗伽宝多为南天竺国王,遣使来朝。……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国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来朝贡。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王子李承恩来朝,授游击将军,放还。天宝中,累遣使来。』

天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国家。本来,中天竺是其中最强大的。当王玄策彻底搞定它的时候,一定指定了新国王。『于是,天竺震惧』。

从此,五天竺与大唐建立了稳定的年年纳贡、岁岁来朝的关系。比如,天授二年(691年),这五个国家的国王,一起到长安,觐见武则天。

这里的军队,也是服从朝廷调遣的。比如,开元八年(720年),估计是根据安西都护府的要求,南天竺国王尸利那罗僧伽组建军队,准备讨伐大唐的敌人大食及吐蕃,国王上书朝廷,请求赐给军队的名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请求朝廷给个『中央』编制,有个高贵身份,唐玄宗赐名为『怀德军』。

南天竺国王指挥怀德军作战时,身着大唐官员的官服。在〖新唐书·天竺传〗中,记录了一个细节:

『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唐玄宗赐给南天竺军队『怀德军』名号。南天竺的使者说:在我们那儿,既有朝廷封赐的名号,又能穿上朝廷赏赐的官服,才显得特别荣耀啊。唐玄宗便赐给南天竺国王锦袍、金革带、鱼袋等七件套。这是大唐朝廷官员出现于正式场合的全套服饰。

不经朝廷批准,天竺的国王们,不敢登基。南天竺新国王利那罗伽宝多继位,也是先派使者到朝廷请示,在朝廷派出官员予以册封后,才正式就位。

开元二十九年,中天竺国王又派儿子李承恩来朝见天子。这个王子的名字,估计是唐玄宗赐的。唐玄宗还封李承恩游击将军的官职,没有让他入直宿卫,而是放他回国了,这是特别的宠遇,表示对中天竺国王的高度信任。

仅仅这点文献,显然是不过瘾的。尽管在正史中还可以找出不少,限于篇幅,我们引用一点更有趣的东西。

据〖法苑珠林〗:

『粤以大唐贞观十七年三月内爰发明诏,令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送婆罗门客还国。……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因铭其山,用传不朽。欲使大唐皇帝与日月而长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辞曰:大唐出震,膺图龙飞。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迈轩羲。高悬玉镜,垂拱无为。(其一)……览华山之神纵,勒贞碑于崇岗。驰大唐之淳化,齐天地之久长。(其五)』

这就是说,早在贞观十九年,王玄策等人奉旨抵达印度,并在佛教圣地王舍城立碑,碑文的意思很简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里,乃我大唐的属地。

据〖法苑珠林〗:

『此汉使奉敕,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门令史魏才书:「大唐牢笼六合,……是故身毒诸国,道俗归诚。皇帝愍其忠款,遐轸圣虑。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抚其国。……身毒稽颡,道俗来王。……」』

这段话,更明确:唐太宗专门派使臣到印度巡抚即检查指导工作,并到佛教圣地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碑文的意思更加明确: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国王及百姓,都是我大唐的臣子

本来,在王玄策军事征服印度之前,根据『天可汗』制度,印度早已整体臣服于大唐。由于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死后,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也许是担心朝廷不认可他,才拒绝王玄策一行。于是,这个不识相的家伙招来大祸。

此战之后,王玄策等诸多使团,无数次抵达印度。仅王玄策一行,就几乎走遍了印度各地。根据有关到印度使团的成员的信息,可以发现,几乎每个使团中都有专职的『画师』。他们除了检查指导工作,便是干一件很重要的事:绘制地图,为分置州县军府做准备。

唐高宗乾封元年,朝廷组织大批专家完成了100卷的〖西国志〗,其中60卷文字介绍,40卷图画;同时据此,完成了西域属地的区划和军民管理机构的设置:9个都督府、80个州、133个县、147个折冲府。

至此,完成了对印度的规范化治理。直到唐末,印度对朝廷都十分恭顺。

事实上,自『天可汗』制度实施以来,从中国来『西天取经』的高僧络绎不绝。大唐的子民们,在广义的『印度』,获得大大小小的『国王』们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不是热情,便是更热情。

顺手举几个例子。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之〖道希法师传〗曰:

蒙庵摩罗跛国王甚相敬待。……在大觉寺造唐碑一首。

〖师鞭法师传〗曰:

到庵摩罗割跛城,为国王所敬。

〖玄会法师传〗曰:

玄会法师者,京师人也,云是安将军之息也。从北印度入羯湿弥罗国,为国王赏识,乘王象,奏王乐,日日向龙池山寺供养。

玄会法师据说是大唐的高干子弟,因此,天天乘坐国王的大象,在国王乐队的演奏声中,到寺院修行。

〖慧轮师传〗曰:

准量支那寺,……现今地属东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每言曰:『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我为重兴此寺,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那烂陀寺附近,据说,以前曾有二十余名中国来的僧人在此建寺修行,当时,国王便施舍这块地给他们,并划拨二十四个村子供养这些中国僧人。这些僧人去世后,这个寺院就废了。如今,这里属于东印度王,国王一再说:如果有大唐来的几名僧人,愿意在这里修行,我就为他们重建这个寺院,并且把这些村子重新封给他们。

相比之下,当今某些人神叨叨的『免签国』待遇,算个屁咯!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