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98|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1-12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篇第2章〗『性相近,习相远』是何意?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里所谓『性』,指天赋的本性、才质。『习』,按照〖说文〗的诠释:『习,数飞也』,指鸟重复飞行,引申为学习。此处指环境对人的习染、影响。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习染不同才相距甚远。』

怎样理解『性相近,习相远』呢?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整部〖论语〗,孔子谈到人性的,只有这一章。『性相近』,是说人的先天的禀赋是相近或相似的;『习相远』,是说人与人的差别是后天造成的,是不同的环境习染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孔子讲人性,是就人与人相比较而言,他没有具体说明人性是什么,只是指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由此可以引出一个重要的认识:人,只有在后天的实际生活中加强学习,进德修业,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突破环境的局限,成就完美的人格;也才能摆脱禽兽的境界,从自然的、生物的人提升为社会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学习、修养和教育的重要。

历代注家对此『性』字的解释,争议颇多。在〖三字经〗里,『性相近,习相远』是与『人之初,性本善』连在一起讲的,由此引出人们的发问:孔子是主张性善还是性恶?其实,孔子并没有说人性是善还是恶。性善之说始发于孟子。朱熹说:『读〖论语〗,如无〖孟子〗。』提示我们在学习〖论语〗时,不要把孟子以及其他后人的思想加到孔子身上。如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并没有涉及人性的善恶问题,把孟子的性善说加到孔子头上,是不妥当的。

那么,传统文化中探讨人性问题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呢?人性是善还是恶的问题,战国之后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形成了『义』和『利』这一对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一事当前,是『义』字当先,还是唯利是图,这是人们衡量一个人是性善还是性恶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人性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形成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异于其他物种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道德性。

围绕着性善还是性恶,中国文化对人性的认识,大致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认为『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二是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三是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告子为代表,认为『生之谓性』『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孟子·告子上〗)。四是人性既善又恶论。以西汉的扬雄为代表,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太玄·玄摛〗)这四种观点中,告子以人的自然生命(生物本能、生理欲望等)立论来看待人性,忽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孟子、荀子、杨雄则都是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着眼,以人的社会属性立论的。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其次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虽然各执一端,但都从一个侧面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中华文化特别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教化的传统。

『人之性也善恶混』的观点,认为人性具有善恶两种因素,它们都是与生俱来的,经过后天的熏染和学习,发展善的因素则成为善人,发展恶的因素则成为恶人。这一观点强调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是对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思想的发挥。

综观人类的文明史,人性既有善、又有恶的判断才符合人的实际。中国的阴阳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之中都包含着阴、阳两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因素。人性也是如此。人性中阳的因素即是善,阴的因素即是恶。我们说某人是善人,其实是指在这个人身上善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说某人是恶人,其实是指在这个人身上恶的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一个人的进步,是修身克已、弃恶扬善的结果;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也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弃恶扬善、革故鼎新的结果。

附:

【论语翻译原文】

子曰:『性①相近也,习②相远也。』

【注释】

①性:指天赋的本性、才质。②:〖说文〗说:『习,数飞也』,指鸟重复飞行,引申为学习。此处指环境对人的习染、影响。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习染不同才相距甚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