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3|回復: 0

[书法教程] 书法中的使转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7-3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所谓使转,简单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书体基本架构支撑。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节点,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骨力遒劲,入妙通灵。草书呈现骨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

孙过庭这段话精彩地说明了『使转』对于草书形质的重要性

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因为『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使转

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所谓使转,简单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

所谓使转,简单说,就是线条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的过程。

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书体基本架构支撑。

草书以使转为形质,所谓形质,就包含骨力在内的一种书体基本架构支撑。

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节点

我以为:高质量的使转使草书的形质呈现出骨节点

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骨力遒劲,入妙通灵。

才显示出草书的沉稳、骨力遒劲,入妙通灵。

怎样使转用笔?

草书呈现骨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

草书呈现骨节点浓缩了草书的形质之美,是草书的点睛之处

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而点划流畅使情性通达赋予了草书的神采之美。

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用笔的基本要求,尽量使中锋垂直于纸面,不使笔毛散乱。在使转过程中的提按就是为了让毛笔恢复原状,始终保持中锋。

使转 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

使转 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所以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

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

在书写过程中有提按使转,提,就是让笔离开纸面,让笔恢复原状,按,就是铺毫行笔,在转折处,提笔以锋尖抵纸,中锋恢复垂直的圆锥状,再向任何一面出锋都可以保持中锋。

在学习练习中,要仔细体会用笔的技巧,正确的提按使转,使笔画既灵动又有力。这需要我们下苦工,用心体会,才熟能生巧!

怎样的使转?

1、变锋法

通过毛笔与纸张接触角度的变化,营造出中锋和侧锋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使转,营造出饱满又富于变化的转折线条。基本操作方法是:侧锋引入——中锋行笔——侧锋转折——中锋收笔。当然,这种变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不同书写人的习惯灵活变化。

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2、捻管法

古人总结出另外一种写法,即不改变毛笔和纸张的角度,通过手指捻管,轻微转动毛笔来完成使转,使线条更加流丽饱满的一种写法,但这种写法比较少人采用,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只能靠书写人的心领神会。

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

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 ...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 ...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有什么想说的,留言告诉自学君吧!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