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二部 孙刘联盟 第二十集 兵临城下

易中天品三国全集作者:易中天发布:福哥

2018-4-15 23:17

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孫權坐穩了江山,劉備得到了諸葛亮,原本希望厲兵襄陽以觀時變的劉表的好日子到頭了。建安十三年,孫權和曹操都開始對荊州下手,劉表和他的荊州,包括依附他的劉備,都面臨危機。那麼,他們的命運究竟如何呢?

上一集我們講到,胸無大志也沒有雄才大略的劉表,原本是想在這個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時代苟全偏安的。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荊州註定要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孫權終於先下手。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春,孫權實施魯肅和甘寧的戰略規劃,在曹操從烏丸返回鄴城的時候,出兵西征,一舉剿滅了劉表的大將、江夏太守黃祖。其實孫權征黃祖,這是第三次。第一次是在建安八年西元203年,結果是『破其舟軍』;第二次是在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結果是『虜其人民』。這一回最厲害,是『屠其城』而『梟其首』。黃祖徹底滅亡了屠城,即『毀其城,殺其民,若屠者然也』,是歷史上一種極其野蠻的行徑

孫權滅黃祖是有原因的。表面上的原因,是要報殺父之仇孫堅是在和黃祖作戰時中流矢而死;實際上的原因,則是圖謀荊州。荊州地處吳之上游。孫權即便為了自身安全,也要打荊州的主要;而黃祖身為江夏太守,距離江東最近,當然要拿他開刀。事實上,孫權破江夏、滅黃祖後,勢力已向西部擴展,可以覬覦江陵、貪圖襄陽。鯨吞荊州了。

孫權的勝利讓曹操感到時不我待。曹操很清楚,荊州一旦為孫權所有,整個中國的形勢就會發生巨大變化。前面說過,曹操也早就想拿下荊州的,而且做了準備。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在鄴城造玄武池,訓練水軍。這是軍事上的準備。六月,曹操罷三公官,重新設置丞相和御史大夫職務,並自任丞相,大權獨攬。這是政治上的準備。此外,曹操還派張遼屯兵長社今河南省長葛,於禁屯兵穎陰今河南省許昌,樂進屯兵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保衛許縣,以防不測。又安撫馬騰,推薦他做衛尉,同時將其家屬扣在鄴城,成為實際上的人質,以解除後顧之憂。做完這些事情以後,曹操于七月出兵南征劉表。

幾乎在同時,劉表也一病不起,並於八月身亡。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劉表臨終前曾托國于劉備,被劉備婉言謝絕。劉表說:『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英雄記】的說法是代理荊州刺史劉備回答說:『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有人勸劉備接受,劉備說:『此人待我厚,令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

這事裴松之認為不實此亦不然之言,我也認為靠不住。上一集我們講過,劉表對劉備的態度,如【三國志·先主傳】所說,是『疑其心,陰禦之』,怎麼會把荊州拱手相讓?何況劉表和他老婆早就選定了接班人,這個人就是劉琮。裴松之說:『表夫妻素愛琮,舍嫡立庶,情計久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這是在理的。【後漢書·劉表傳】說,劉表病重時,長子劉琦從夏口到襄陽來探視,竟被擋駕,不得相見。劉琦都見不到的人,劉備怎麼見得到?劉備和諸葛亮暗中支持劉琦,蔡瑁一夥不會完全不知道,他們又怎麼會讓劉備去見劉表,讓劉表托國于劉備?何況,就算他們不知道劉備和劉琦的關係,劉備是一個不肯甘居人下的梟雄,他們總是知道的,豈能在這關鍵時刻讓劉備去見劉表?從【後漢書】所說得情況看,病重時的劉表實際上已經被一夥人控制了;而屯兵樊城的劉備,消息也並不靈通比如後來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就完全蒙在鼓裡。劉備和劉表,應該說沒有可能相見。

沒有可能的事,為什麼有人信以為真呢?原來這事是劉備自己所說。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孔衍【漢魏春秋】,劉備曾對人說過『劉荊州臨亡托我以遺孤』的話。這話司馬光認為屬實,而且寫進了他的【資治通鑒】。當然,『托孤』和『托國』略有區別。但把劉琦和劉琮托給劉備,也等於交出了荊州。何況『托孤』也好『托國』也好,二劉總要見面。劉備和劉表既然不可能相見,又怎麼可能有『托孤』之事呢?

也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劉備說了假話。這也沒什麼。當時,曹操長驅直入兵臨城下,荊州大難臨頭人心浮動。一些人不願意荊州落入曹操之手,也很清楚無論劉琦還是劉琮,都抵擋不了曹操的淩厲攻勢,便寄希望于劉備。劉備自己也不想失去荊州,至少不想失去荊州的人心。荊州對於他,進,是成就霸業的根據地,退,是保全性命的棲息地。也就是說,劉備需要荊州,荊州也需要劉備。劉備的話,無妨看作一種穩定人心的策略。

第二種可能,是劉表確曾『托國』于劉備,但並非真心,而是試探。我們知道,劉備到荊州以後,籠絡人心網羅人才,曾經引起劉表的警惕,【三國志·先主傳】說得很清楚:『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禦之。』劉表既然在平時都疑心頗重,臨終前又怎能放心?這就要試探,甚至威脅。我甚至懷疑劉表說:『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時,屋後已埋伏著蔡瑁他們安排的刀斧手。劉備『天下梟雄』,政治經驗豐富,還能不明白其中利害?便說了一句漂亮話:『諸子自賢,君其憂病。』其實劉表那兩個兒子賢不賢,兩個人心裡都有數,這番話不過演戲做秀而已。這也同樣不奇怪。在那個爾虞我詐、弱肉強食的亂世,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

所以,把劉表的『托國』和劉備的『謙讓』看作『高風亮節』,不過腐儒之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需要一點『歷史意見』。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優勝劣汰強者為王,乃是天經地義;而由劉備接管荊州,則是保全荊州的最好方案,有什麼好讓的?諸葛亮不是早就說了嗎——『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可見並無道德問題。實際上劉備此時也沒有欣然從命取而代之,並非『不忍』,而是『不能』。所謂『吾不忍也』云云,也是做秀。同樣,諸葛亮建議劉琦出任江夏太守,既是幫了劉琦一把,也是為劉備留了後路。

劉琦出走沒多久,劉表便一命嗚呼。接班人自然是劉琮。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在路上了,很快就會兵臨城下。【三國志·劉表傳】說,當時剻越、韓嵩、傅巽音訓等人都勸劉琮投降。劉琮說,我就不能和諸位一起守住先君留下的基業,以觀天下之變嗎?傅巽說,不能。『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對抗人主,是以逆抗順;以地方對抗中央,是以弱戰強;以劉備對抗曹操,是以卵擊石。我們三個方面都不行,還要對抗王師,那是找死。不過,最有說服力的還是傅巽下面的這段話。傅巽問劉琮,將軍自己想想,你比得上劉備嗎?劉琮說,比不上。傅巽說,那好!『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也就是說,如果劉備打不過曹操,將軍就無法自保;如果劉備打得過曹操,他還會再做將軍的部下嗎?劉琮一聽就明白了。對抗曹操,無論輸贏,自己都沒有好下場,那還不如投降呢!

劉琮投降,不敢告訴劉備,劉備也不知道。等到曹操大兵已至南陽郡的宛城,劉琮才派宋忠去和劉備講。【三國演義】說宋忠是劉琮派到宛城給曹操送降書的人,回來的路上被關羽攔截捉拿,並非事實。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漢魏春秋】,事實是劉琮派宋忠向劉備『宣旨』,劉備『乃大驚駭』,說你們這些人怎麼這樣做事,大禍臨頭才來和我說,不覺得太過分了嗎?於是拔出刀對宋忠說,我今天就是宰了你也不解恨,只不過不想弄髒了我的刀,也不想丟我的人!

不過此時此刻說什麼都沒有用了,劉備唯一的選擇是走為上計,便帶著諸葛亮和徐庶等人往南走。【三國演義】說劉備出走之前,諸葛亮在新野放了一把火,于史無據。此前的『火燒博望』是有的,但那把火應該是劉備所放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沒諸葛亮什麼事。

有事的是南撤途中,不過這有事也等於沒事。【三國志·先主傳】說,當時劉備駐兵樊城,在漢水之北,劉琮的襄陽則在江南,諸葛亮便勸劉備攻擊劉琮。按照諸葛亮的意見,劉琮根本就不堪一擊,而只要拿下襄陽,荊州就是自己的了。然而劉備說『吾不忍也』,謝絕了諸葛亮的 建議。這事呂思勉先生認為未必確實。呂先生說:『當時的襄陽,人心自然不定,攻破它自然是容易的,但是轉瞬曹操的大兵來了,卻如何能守呢?諸葛一生惟謹慎,怕不會出這種主意罷?』當然這也說不清。反正劉備沒有攻打襄陽,只在路過襄陽的時候對劉琮喊了一番話,然後繼續南逃。

劉備跑得快,曹操追得也快。據【三國志?荀彧傳】,出征前,曹操曾問計于荀彧。荀彧認為,先主『華夏已平,南土知困』,是奪取荊州的大好時機,但必須速戰速決。因此他建議曹操『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即在大張旗鼓由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和葉縣葉音攝she ,今河南省葉縣南進軍的同時,率輕騎兵抄小路向襄陽和江陵挺進。曹操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襄陽是劉表老窩,而江陵則屯集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包括水戰必需的艦船。這是決不能讓劉備得手的。於是採納荀彧的建議,浩浩蕩蕩由宛城、葉縣向荊州挺進直趨宛、葉如彧計,走到半路,留下輜重,自己率輕騎兵直撲襄陽,【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是『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車到襄陽』。曹操抵達襄陽後,得知劉備已向江陵逃竄,又親點五千精銳騎兵,以一天一夜三百里的速度追了過去,試圖將他那個眼中釘、肉中刺一舉殲滅。

曹操的速度快,劉備卻是跑得快,走的慢。說他『跑得快』,是說他逃跑的決心下得快,實際上卻走得很慢。走得慢的原因,是他路過襄陽時,當地許多士人、百姓、包括劉琮的部下都跟著他南撤,隨行人員多達十幾萬,輜重數千輛。這樣一支隊伍,呼朋引伴,扶老攜幼,一天只能走十幾裡。【三國志·先主傳】說,當時有人勸劉備不要再管這些人了,趕快率輕軍保江陵。然而劉備不肯。他派關羽率領水軍,走水路到江陵會合,自己則堅持和眾人同行。對此,劉備的解釋是:『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據歷史學家朱維錚先生說,這可能就是『以人為本』一語最早的出處。但必須指出,劉備的『以人為本』,和我們現在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不同的。我們今天講『以人為本』。是要以人為『根本』;劉備講的『以人為本』,恐怕更多是以人為資本。我們知道,在東漢末年的政治博弈中,劉備的資本或者說本錢是不多的。但他所到之處,都備受尊敬和歡迎,其原因就在程昱所說,他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人望、人緣和人心,是劉備的本錢和資本,也是他的根本和基本。一旦丟失,就一無所有。何況,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劉備既然有得天下之意,就必須先得天下之心,這就是『濟大事必以人為本』的含義。因此,儘管追兵在後危險在前,他也不能丟了這個『本』。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要做事業,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沒有關係。

同時,襄陽地區有那麼多人跟著劉備走,也未必因為在他們眼裡,劉備是好人曹操是壞人,更未必是要跟著劉備打江山,不讓曹操得手。呂思勉先生說得好:『老百姓只要保食暖衣、安居樂業,誰來管你們爭天奪地的事情?』有人說襄陽士民追隨劉備,是害怕曹操屠城,這也是不確的。沒錯,曹操是幹過屠城的事。興平元年西元194年,曹操征徐州,『所過多所殘戮』。這事影響極其惡劣,荀彧就批評了曹操,曹操後來也也接受了教訓,我們以後還要說。反正,自徐州事件後,曹操就明白屠城這種野蠻行徑並不利於自己統一天下的事業,何況劉琮已經不戰而降,有什麼必要濫殺無辜呢?曹操還沒有蠢到這個地步。

總之,不知道是由於什麼原因,很有一些人跟著劉備走了。此時古風尚存,士人和官員遷移必是拖家帶口舉族而行的,因此人數很多。於是雙方的形勢便不可同日而語。曹操日行三百里,劉備日行十幾裡,曹操很快就追上了劉備。兩軍在當陽的長板今日湖北省當陽縣東北相遇,勝敗幾乎不言而喻。【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只有短短一行字,但劉備當時的狼狽已躍然紙上:『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可憐的劉豫州,這時不但再講不得『以人為本』,就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了。

這一仗雖然是劉備慘敗,但維護劉備的文學家、藝術家也做足了文章。『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阪』,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這些事也都有根據。【三國志·趙雲傳】說:『先主為曹公子所迫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張飛傳】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瞠目橫矛曰:「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可見趙雲救阿斗是實,但劉備並沒有摔孩子;張飛『長阪坡一聲吼』也是實,但並沒有『吼斷了橋樑水倒流』,那橋是張飛拆掉的。

劉備雖然靠張飛保全惡劣性命,靠趙雲找回了妻子,但他並沒有出路。前往江陵的道路已被曹操截斷,他只有東行,和關羽、劉琦會合。但是,劉琦手上,只有一萬人馬;關羽手上,也只有一萬水軍。這兩萬人合起來,能抵擋曹操的泰山壓頂嗎?

就在劉備一籌莫展的時候,魯肅來了。

魯肅是日夜兼程一路趕過來的。原來,劉表病故後,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立即意識到這件事對於江東的重要性。據【三國志·魯肅傳】,魯肅對孫權說,荊州這個地方,極具戰略意義,不可掉以輕心。魯肅說,荊州『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如果能『據而有之』,那就是『帝王之資』。現在劉備這個『天下梟雄』夾在當中,未來局勢很不明朗,劉備在劉表這裡很是不得志的,和曹操又有矛盾。如果他現在和劉琮、劉琦齊心協力、同心同德,我們就應該與之聯盟;如果他們同床異夢、互不合作,我們就應該另打主意,以濟大事,所以,請將軍派我們以弔唁的名義出使荊州,到那裡去探探虛實,做做工作。

魯肅的想法其實很明確,那就是要利用劉表去世這樣一個機會,實施他那個『東吳版』或者『孫權版』的【隆中對】。其戰略目標,是將荊州『據而有之』,以為孫權的『帝王之資』;其戰術方案,則是聯合劉備來對抗曹操。而且,魯肅斷定劉備『必喜而從命』。那樣一來,就『天下可定』了。因此他請孫權早做決斷。如果不早去,就怕曹操搶了先。

做出這個決斷太不容易,因為孫權和劉表,或者說江東集團和荊州集團是世仇。孫權的父親是被黃祖殺死的,黃祖也剛剛被孫權所殺。但孫權是一個政治家,政治家就不會感情用事意氣用事。他馬上就批准了魯肅的計畫,魯肅也立即啟程。然而曹操的動作更迅速。魯肅從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走道夏口今武漢市漢口,曹軍已向荊州;走到江陵,劉琮已經投降。措手不及的劉備從樊城出走,準備南下渡過長江。魯肅得到消息,立即北上,與劉備相會與當陽長阪。

對於兵敗如山倒、已經狼狽不堪的劉備來說,魯肅真是天上掉下來的活神仙。據【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魯肅和劉備有這樣一番對話。魯肅問劉備,豫州現在準備到哪裡去?劉備說,準備投靠蒼梧太守吳巨。魯肅說,吳巨是個凡人,遠在天邊,自身難保,還能保護將軍嗎?依魯肅愚見,不如和孫將軍聯合,共圖大業。孫將軍聰明仁慧,禮賢下士,兵多將勇,眾望所歸,而且擁有會稽、丹陽、吳郡、豫章、廬陵、廬江六郡之地。如果貴我雙方聯盟,足以成就大事啊!而且,據【三國志·魯肅傳】,為了促成此事,魯肅還和諸葛亮套近乎,說我是令兄諸葛謹先生的好朋友啊!

其實這句話可說可不說,因為這個方案很對劉備心思,也符合諸葛亮在隆中定下的規劃和方略。結果如【三國志·魯肅傳】所說,是『既共定交』。於是劉備、諸葛亮和魯肅同行,與前來接應的關羽、劉琦一起,率軍東向,從當陽來到夏口後來又到樊口。這時曹操也沒有再追殺劉備,而是率軍直撲江陵。劉備似乎可以喘口氣了。

然而曹操卻並不讓劉備消停。他在得到了江陵的軍需物資以後,就決定順江東下。曹操的矛頭自然是指向劉備的,至少劉備是首當其衝;而孫權的態度和立場卻不明確,也不明朗,【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說法是『時擁兵在柴桑,觀望成敗』。這實在是太危險了。因此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立即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盟抗曹的建議。諸葛亮的說法是:『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這話說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然而在【三國演義】裡面卻還有一場忸怩作態:『肅堅請孔明同去,玄德佯不許。』這其實是小說家言,事實應該是諸葛亮挺身而出,劉備當機立斷,根本就沒有那麼多裝腔作勢。生死攸關,豈能兒戲?後來,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裡回憶說:『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說的就是這件事,我們從他的話裡,不難想見當時的氣氛。

顯然,這是關係到劉備集團生死存亡的事情,但這件事的成功與否,卻並不取決於劉備方面的一廂情願,也不完全取決於諸葛亮的外交才能。其根本所在,還在江東集團的政治利益。那麼孫權集團的態度如何?諸葛亮能完成他的使命嗎?

請看下集:臨危受命。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