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1|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方·天圆地方 道在中央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监察部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e4217645eac76505748b33d78ed529c.jpg

  甲骨文中,常常出现土方、鬼方、(工口)方、羌方这样的字词,这些其实是上古时期的部族,殷商时期将其称之为『方』。这些部族很多现在都已经无法探知其历史,但是却与殷商关系密切,交好的时候有来有往,交恶的时候征战频频。

884c5341c7adf3417e78afa75d8ce21c.jpg

甲骨文中的土方记载

db2d8ccbf293ad56f43333e0884e3e03.png

  方是一个独体象形字。〖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也就是并行的、省去总头的两条船。但这并非其本义。孙常叙先生认为它原本是一种双尖耒,翻土用的农具。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也秉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方好像就是耒的形制,甲骨文字形中上面的短横是柄首的横木,下面的长横则是脚所踩到的地方,『足所蹈履处』,旁边的两个小短划,则可能是装饰,有的甲骨文有,有的则没有。古代秉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所以方字的起源,应该是与农耕、农具有关。

e05d258f8bd805233f925fbb143b10e6.jpg

  这一说法,比〖说文解字〗的说法更为可靠。许慎的时代,盛行的是隶书,当时尚未发现甲骨文、金文,他依据的古文字,是大篆、小篆。从篆书推导字义,当然不如从甲骨文得知字义准确。而且从出土的甲骨、青铜来看,基本上没有〖说文解字〗所说之义,这应当是其引申义。

be98d7a47c60e316cf3d034d1638b544.jpg

  在甲骨文、金文中,方的用法主要有三个:一是方国名称后缀,如开头所说鬼方、土方。二是方位名词后缀,如『……于西方东乡』,『其侑于四方?』三是用作方圆之方。在此基础上,后世的『方』才延伸出了诸如方位、方向、地方、面积、方正等等意思来。

0912620375de57a5c2a8d79307879049.jpg

大盂鼎-匍有四方

d3f11750267540ccc2252e1ce653f692.png

  方与圆是相对的。中国古人的哲学观中,有天圆地方一说。这一观念并不是简单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而内含有更为深刻复杂的含义。在古人眼里,天动地静,天行健,天上的日月星辰总是运行不止,所以是天道圆;而地势坤,大地厚实而宽阔,大地上的山河湖海位置不变,花草树木总是静默生长,所以是地道方,〖周易〗中说『至静而德方』。因此古人用大圆指天,大方指地,『大圆苍苍,大方茫茫』,其实就是天苍苍、地茫茫。

238c8d2aa5fb8a2561da2399b22c88d0.png

  这种观念,影响到古人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现在考古发现的玉琮,形状是外方内圆,张光直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而玉琮就是贯通天地的象征。

369fa112419e18e6d37301f6f2e95614.jpg

  在人格方面,更是形成了外圆内方的理想模式。外圆,是效法天道,刚健自强;内方,是效法地道,守正固本,始终保持内在品质。唐代道学家李泌曾有一句话:『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这原是指棋,其包含的却是高明的处世之道。圆若用智,是说智慧的圆通灵活,方若行义,是一直秉持正直的精神,以义为先,方正不苟。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外圆内方,正义在中央。

80119d4d1a5dfbf3db28433eaf81af72.png

  其实对于人格而言,方本身就有所指:方正,人的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我们说规矩,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规和矩最初分别是用来画圆和方的工具。而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方有棱有角,有规有矩,对应到人,就是为人正直,品行正派,有所为有所不为。

5365fdb0c1ff582ad111c4641d93d47a.jpg

  方的意义广泛。面对的方位是方向,要成功、要达到目的前提就是方向正确;测定方形之法是方法,引申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办法、门径;记载一地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文的史志是方志,懂得大道理的人为大方之家……另外,古人常言方寸之地,极言地方之小。而人的心处胸中方寸间,于是就把心叫做方寸地、方寸心,并且将心绪、心思、心得也用方寸来表示。方寸之地,存大方之智慧,也存方正之为人。

8802410dead33b25883489f2c25526ca.png

  中国的文字方方正正。写方正的文字,做方正的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