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79|回復: 4

[中医针灸] 常说针灸立竿见影,为什么这么神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胡必江 發表於 2017-12-17 10: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常说针灸立竿见影,为什么这么神奇?
今天我们来聊聊针灸是怎样治病的,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作用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气在中医学中,除了代表呼吸的空气以外,更主要的是代表人体内的各种物质、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比如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叫“正气”,把人体抵抗疾病的功能不足叫“气虚”。比方说,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叫“胃气”,把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足叫“胃气虚”。
中医认为气与血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依存的,具体的说法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意思是说,人体的各个组织,都需要血液供给营养,才能产生各种功能,所以说“血为气之母”。
但是,血液运输到人体各个组织,又需要心血管的动力,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因此,一个人如果气血功能调和,他的身体就健康;如果气血功能失调,就要发生疾病。
调和气血的作用,现代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跟一般的药物治疗作用不同。
比如人中穴,当大脑机能处于高度抑制——昏迷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兴奋作用,叫做“醒神开窍”。当大脑功能处于兴奋——病人狂躁或严重失眠的状态下,针刺人中穴,就能起到抑制作用,叫做“安神”。
同是一个穴位,在两种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两种相反的作用。
又比如胃痉挛的时候,胃的紧张度增高,针刺足三里能起到缓解痉挛的作用;相反,当胃的紧张度降低的时候,比如胃下垂,针灸足三里,又能使胃的紧张度增加。
针灸的这种例子,真是多不胜举。所以人们认为,针灸的调整作用是“双向调整”。
针灸的这种“双向调整作用”有没有副作用呢?
没有的。
因为大量的临床实验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以后所造成的机体功能的变化,都在生理范围以内,比如在高血压情况下,针灸可以使血压降低,但是降到一定水平就不再降了;
低血压的时候,针灸以后血压可以升高,但是升到一定水平就不升了。因此,人们认为针灸的双向调整作用是一种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
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是不是只能用来治疗功能性的疾病呢?
实际上,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的疾病,而且对组织的代谢过程和某些器质性的改变,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比如针灸能治溃疡病、慢性胃炎、子宫下垂等等。针灸的调整作用既可以表现在局部,也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生理功能系统。如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排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都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比如针灸对消化功能的调整,它不仅对胃、小肠、胆囊、胆道、大肠的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而且对胃液的分泌、小肠的消化、吸收,胆汁、胰液的分泌以及对粪便成分和肠道菌群也有影响。
因此,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针灸什么病都能治,比如针刺可以排除胆道结石;但是对较大的结石,针刺排石就困难了。
针灸时第二个作用是镇痛
疼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觉,因此,目前人们对痛觉生理以及镇痛作用原理的研究,都应当看作是初步的探讨。
那么针灸为什么能止痛呢?
中国古典医学认为,针灸所以能止痛,是因为针灸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气血在经脉里运行畅通无阻,没有疼痛的感觉。
如果有什么原因造成经脉里的气血运行不够通畅,就会产生疼痛,叫做“不通则痛”。针灸能够止痛,是因为针灸能使经脉里的气血运行通畅,这叫做“通则不痛”。
但是,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很多,所以针灸在临床上治疗疼痛的方法也不一样。
比如风湿性疾病,这种病是由于风、寒、湿这些外邪侵犯人体,造成气血运行不通畅,因此治疗的时候,就应该使用散风、祛寒、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又比如炎症性疼痛,这是由于体内蕴热、感受时邪,也就是某种细菌感染,造成气血壅滞,治疗这种疼痛,就应该采用清热消肿的方法。所以说,针灸镇痛,不是单纯的止痛,而是消除致病原因的结果。
针灸的这种“通经脉”的作用,在临床上不仅用于镇痛,还可用于治疗闭经、产后奶水不足、半身不遂、局部冻伤等病。
针灸的第三种作用是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这种功能中医叫做“扶正祛邪”。
扶正,是扶助正气的意思,也就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邪,是驱除致病因素,也就是消灭细菌或病毒的意思等。
医生治疗疾病可以从“扶助正气”方面入手,也可以从“驱除病邪”方面入手。或者扶正和祛邪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比如,人们得了传染病或者炎症性疾病,医生给一些抗生素,这是从“祛邪”方面进行治疗。消灭了致病的细菌,就等于扶助了人体的正气,所以叫做“祛邪扶正”。
相反地,医生不给抗生素,而进行针灸,这是从扶正方面进行治疗。通过针灸来增强机体抵抗力,消灭致病的细菌,因此把这种作用叫做“扶正祛邪”。
针灸的这种“扶正祛邪”作用,已被大量实验研究所证实。
实验证明,针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性渗出物,使血管通透性降低。
还证明针刺不仅可以控制、缩小炎性坏死病灶,而且可延缓或防止坏死的发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增强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过程。
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都证明,针刺具有退热作用。在针刺治疗某些传染病或炎症性疾病的时候,由于针刺以后症状的改善,体温也可以同时恢复正常。
实验还证明,针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比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后,白细胞对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上升l~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
总之,针灸对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但是针灸的主要作用就是“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和“增强机体抵抗力”三种。
这就是针灸所以能够治病的原因。
一 、治则
.五脏色体表及十二原表是针灸学的精华,只有天天去看它,才能真正的明白里面在讲什么。
.脾肾是易于致病之处,常肝脏也会被波及到,使记忆力减退,精神颓丧的人,因为脾是司理意和智的,有「智慧袋」之称。
.三焦(下焦)即是乳糜管,乳糜管不流通则瘀血,故灸阳池和中脘使乳糜管流通,不瘀血。中焦是胰脏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关系。
.带下是由于乳糜管停滞。
.太极疗法:
1.从根本上治疗,末梢就自然痊愈。
2.使人体固有的自然疗能完全发挥的医术。
3.主要使丹田之气充沛。
。疾病:皆是血液循环不好而已。
.丹田是肾间的动气,此处乏力则会生病。
.脾主思,脾脏有病,则记忆力减退。
.姿势不正如脊椎弯曲会使穴位移动,矫正后穴位才不会移动。
.脚气的病因是起于肾脏。
.关节炎等病是起源于小肠或子宫内膜炎。
.目赤治脾胃可愈。(上下眼皮属脾胃)
.肾脏有病的人不能行海水浴。
.汗毛过长:下焦之气不足造成表虚(三焦气不通),虚则欲防护风寒所以生长出毛来,灸阳池和中脘。
.脊柱弯曲者由于肝脏、脾脏的很多。
.蓄脓症和厚性鼻炎要治脾。
.失眠是肝脏的问题,白天想睡是脾脏的问题。
.人体是用什么部位则该部位就会聚血,如用耳就血聚耳。夜时肝能聚血则能眠,白天眼睛聚血则能开目。
.治生殖器疾患及histeria要驱肝经的瘀血。
.平常睡得很好,换个地方即睡不好,治肝。
.治心脏病要去调丹田。
.丹田是生命之田,脑是上丹田,关元是下丹田。
.曲池、足三理、太谿是不可缺的穴道,缺了则影响疗效。
.痛风要治小肠。
.书上所载的穴道是健康没生病时的穴位,生病时体内会变化而产生穴位的变异。
.发热多一两分不要紧,此为体内在对抗细菌,如淋病。
.乳糜管不流通,到了冬天手足便会作冷。
.子宫肌瘤的下血是在排出东西,排后自然好。
.脚气要用太极疗法,治标可用阴陵泉、三阴交、绝骨。主要是治脾肾。
.近视是肝肾引起的。
.治眼病要用太极疗法,因为诸经脉都集于眼。
.治肝木要调水土。
.硬矫正脊椎会伤到内脏,也无法宽松筋,只有灸才可以松筋及调整内脏来整脊。
.穴道移动:灸后会使挛缩着的肌肉、靭带血管、神经等伸长,身体姿势和皮肤也会跟着变动。
.用艾的火力可以破坏硬块、肿瘤。
.三焦有障碍则皮肤不光泽。
.坐骨神经痛是脾肾引起的。
.只要神经感觉到则会全身体都动,这就如一脏病了会引起整体都病。
.灸后会人体变胖或变瘦,这是调整人体达到平衡作用。
.秃头要治脾肾。
.心脏本身不受病,但生病时都会影响到心脏。
.子宫位置不良的人多半由于心脏瓣膜的故障。
.动脉硬化症要治三焦。
.腹膜炎要治脾。
.脊髓炎要治肾。
.气塞是由于脾弱。
.外伤脉浮,内伤脉沉。
.黄疸要治脾脏。
.肾脏是留残余物质的处所,若发生故障则诸脏受影响。
.血液的洗涤要靠肾肺。
.司营养的是胃、十二指肠、小肠,主排泄的是肺、皮肤、大肠、肾,若一个故障则会生病,但如果营养好而三焦有故障仍会生病(营养不良)。
.吐水要治肾,如命门。
.腰字:月为身体,要为枢要,故叫人体的枢要部位。
.宇宙和人的交通点是三焦,灸治是交通的煤介。
.内脏是发电所,脑是变电所。
.易治到难治:肺→肝→脾→肾。
.木克土就是木太强把土的养分吸走了。
.疾病是从膈兪→期门→章门→京门入的,也有从肾、膀胱逆入。
.脾是生热的地方,也说脾主温。
.体内的毒:水毒、食毒、血毒、气体毒。去水毒要治肾,去食毒要治大肠,去血毒和气体毒要调三焦和小肠和三焦。
.灸的顺序:腹→腰→背→手足。
.酒精中毒时脾肾会受大影响。
.天地人三才归于一原气(难经铁鉴),此气叫是脾脏。如没脾脏,就如没加油的车子似的。
.三焦是调整体内温度的。
.伤寒的热是寒极生热(内经)。
.治肺尖卡他儿主要调理下焦。
.久卧伤肺,肺病最忌绝对安静,而要多行走。
.病起于膈肝之间,归于膈肝之间。
.疾病的进出:背部督脉→第一行→第二行,或者倒反。任脉那边也是这样子运行。
.月经闭止:从肝来的,是三阴交;从脾来的,是血海(泽田派);从肾、大肠来的是合谷。
.正常的经脉是顺行的,如肺→大肠、胃→脾,不正常的乱行,无肾→大肠。
.头之五五二十五穴是与背部五脏兪相对的。治好了五脏兪,头之五行也会好的。
.胸部纵引作痛要治肾经,横引作痛要治肝经。
.三焦:膻中、中脘、气海。
.治阴经的病要用阳经,效果甚佳,如三阳络和郄门。
.手足指趾痛时,针灸该经络所属脏腑之第一行。
.眼病要针灸背部第一行,目内眦是膀胱心和,目外眦是小肠,从膀胱冲向三焦时,现出之心火,内眦角是三焦之相火。
.头部胆经之痛,即用胆兪第一行,其它就如此。
.姆指痛多属于筋的疾病。
二 、诊断
.肾脏有病时皮肤会变黑,还会生白斑点,易惊恐,缺乏原气,吃完仍累(似醉),一到下午就困倦思睡。
.心脏有病时心华外显,面色发红。
.脾肾有病则下肢乏力,像要倒下。
.按压膏肓、譩譆、骑竹马等可诊断梅毒。
.喜欢吃咸的代表肾脏有病。
.心下动气与疝气有关,灸阳池。
.诊臑兪能诊血压之高低或头部是否充血。
.子宫内膜炎、淋病等,在肝经很多瘀血。
.按孔最可诊痔疮。
.上髎有压痛则为子宫口縻烂、子宫头部癌、卵巣及喇叭管炎、脓肿等、月经、妊娠的表示;在男则为摄护腺炎。
.卵巣囊肿、子宫肌肉肿时显现于命门。
.近视时消泺会发凝。
.下血澄清是小肠的关系,下血混浊是膀胱的关系。
.瘀血:皮肤如龟甲或鱼麟般的班纹及有皮屑落下。
.脾肾有病则很爱睡。
.肾有病,晚上失眠;肝有病,多梦睡不好;夜间的热度是从肾出来的;早上的热度是从肝出来的。
.消渴证来自于脾肾的故障。
.白淋(小便白色)是胰脏和三焦的关系。
.小便后出血是小肠湿热。
.小便浊血为肾、膀胱有热。
.肋膜炎用左郄门(独创穴)来诊断。
.眼皮边沿发黑是子宫内膜炎或肾脏的故障。
.肾脏极度不良会发生「眼如拔、项如折」。
.调三焦则心包会愈。下焦会阻滞时会发生心脏瓣膜障碮或心悸亢进。
.颧部附近有赤黑,为胃内有肿瘤。
.汗的种类:出于液下是心弱,出于颚的是脾弱,出于颈筋的是肝弱,出于全身的是肾弱。
.小儿两眼中部有青筋是脾疳,宜治脾肝。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胡必江 發表於 2017-12-17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胡必江 於 2017-12-17 10:56 編輯

三 、穴性及其主治

1手太阴肺经
.云门:天气所入的地方,治气喘病患的要穴。
.列缺:配尺泽、太谿、大杼配咽喉痛。

2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主治皮肤病、预防化脓(外科手术不可缺之穴)、眼病、全体治疗之调节配穴。灸此穴可使眼目明亮。眼充血、化脓性的皮肤病、齿糟出血、配手三里治齿龈痛。配阳陵泉、孔最治大姆指痛。配太谿治咽喉出血。外伤的小出血。
.手三里:治颜面神经麻痺、疖、疔、痈、疮、疖的要穴,无脓可消散,有脓可助早化脓,灸时要痛到不痛,不痛到痛。可配合养老、合谷治痈疔(灸三十至五十壮)。治面疔时右面灸右,左面灸左(灸三十至五十壮)。常配养老。配膻中、天宗、阳池、中脘治乳下肿物。伤寒。
.孔最(尺泽下两寸):治痔疾要穴、痔出血(可再刺次髎、中髎,长强也亦有)。
.二间:配身柱或隐白,治小儿疳疾。也治麦粒肿。小儿烂眼圈。
.温溜:治下齿痛。
.合谷(阳谿下陷中动脉上):白内障、近视、血压亢进、中风、卵巢疾患、便秘。
.肩顒:皮肤病必用,常配曲池、手三里。治汗疹、荨麻疹、狗皮癣、湿疹、毛囊炎等有效。

3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主治胃病、鼻病(上巨虚亦可)。鼻塞、鼻管干燥、明目、头痛、脚气。古人认为:「肚腹三里求」、「不灸足三里,勿为旅人」、「长寿灸」。胃酸是忌灸。配脾兪治胃溃疡。小儿勿灸,会妨害他的成长。
.梁丘:治胃痉挛要穴(配中脘、脾兪、足三里),久灸则便秘,灸神门即可。配神门止肠出血、胃出血、血尿、下痢。
.内庭:配厥阴兪(心包洛跟上齿有关)治上齿痛。
.梁门:胃癌、治脾胃。
.滑肉门:治热(伤寒)的要穴、扁桃腺炎、中耳炎、耳下腺炎、寒热往来(疟疾)、专治脾肾。
.大巨:慢性腹痛、便秘、肠卡他儿、肢气管卡他儿、咽喉卡他儿、肺炎、肋膜炎、子宫病、带下、月经困难、子宫受寒。
.天枢:伤寒要穴
.陷骨:治上眼睑下垂。

4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此穴与合谷为排出体内废料的穴道,配合谷、命门治卵巢囊肿、排瘀血。配中极催经。
.大横:同中极而针治腹痛。
.隐白:小儿夜啼、小倪消化不良。下腹胀紧、小便不通。
.太白:便秘。

5手少阴心经
.神门:可泻下,但只有七八成的效果,所以宜用针。

6手太阳小肠经
.天宗:配膏肓治胸脇痛(大巨与膏肓相表里),全部痛如肋膜炎用期门。乳房痛(膻中也可)
.后谿:治麻黄汤证。

7足太阳膀胱经
.肝兪:肝之要穴、灸此穴可使身体健旺、治失眠(严重的话勿用脾兪)、神经衰弱、眼病、颜色苍白、盗汗时配筋缩。
.脾兪:脾胃之要穴。配肾兪治齿龈炎(脾主肌肉)。糖尿病时用中脘、阳池、脾兪、三焦兪。
.三焦兪:为理血要穴,能使乳糜管(vaso quilífero)流通。糖尿病时要配合左阳池、中脘。
.肾兪:肾之要穴、生殖器疾患。小儿气喘要治肾,用身柱、命门、肾兪。近视时配肝兪
.胆兪:配中脘及右胆兪第一行治胆石疝痛。
.次髎:主治妇人病、男人生殖器病、关节炎、后项凝症(有时灸后会引起一侧发凝)。配阳池治子宫痉挛。、偻麻质斯。坐骨神经痛配上髎、中髎、殷门、承扶,跗阳、昆仑、浮郄、环跳也都很重要。
.上髎:手足冰冷、小儿遗尿、摄护腺炎。配肾兪可助产。
.心兪:心脏要穴。强度的神淑衰弱症灸此穴。狭心症配天宗、厥阴兪、五柱
.臑兪(独创穴):血压亢进的要穴、治后项凝重(项凝者此穴也会凝)、老年肩背痛、肩胛关节炎。
.天髎(魄户外上方一寸):血压亢进、肩凝、头痛、头重、寿命痛、半身不遂。
.肺兪:肺之要穴。肺结核、喘息、易感冒者。
.膏肓(神堂穴):配肺兪、天髎、膈兪治胃酸过多(膏肓是司酸处,配足三里反而生胃病)。
.志室(京门下一寸):配阳池治睪丸炎(可针,睪丸会有针感)。配膏肓治掌热。阴茎狗皮癣
.小肠兪(在上髎上五分):治上臂神经痛或寿命痛。手腕痛再配阳陵泉、天宗。偻麻质斯。妇科疾患、男子生殖器病、坐骨神经痛、足肿痛。
.肓兪:肾疾患。
.膈兪(天地的界线):疳病、食道狭窄、横膈膜疾患。
.腰兪:淋病。
.附阳:消膀胱、子宫的热。
.天柱(风池上一寸):对侧的口歪。
.风门:配五柱治肺炎、呼吸困难、气喘,或用背五柱(风门、大椎、陶道、身柱)。
.崑仑(外踝下五分):鸡鸣下痢(天亮时腹泻)。
.大杼:喉疾。食道狭窄配大椎。
.厥阴兪:上颚浮或肿或鼻管闭塞。
.通天:头痛特效穴。

8足少阴肾经
.太谿(独创穴):为肾的要穴。治因喉痛、扁桃腺炎、中耳炎、喘息、妇人病等。治肾脏炎、尿毒症用身柱、京门、肾兪、次髎、中极、水分、上髎、足三里、三阴交、太谿,炙后一至二小时可小便。耳痛,或用手三里。
.筑宾:梅毒、药物中毒、吗啡之毒,灸后会下利排毒(不用止)
.仆参:配中髎治跟骨痛。

9手厥阴心包络经
.大陵:心脏瓣膜不好。五脏之气,不知何处,可取大陵和膻中。
.郄门:配太谿、尺泽、卜光(曲池和孔最之间)治肺咯血。肋膜炎、心脏瓣膜的障碍
.劳宫:中风、咳嗽。
.间使:针刺治骨骾入喉。

10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调整下焦的要穴。使乳糜管流通,同中脘治子宫痉、睪丸炎、疝癪、小儿疳病等。配中脘能使左直腹肌之挛缩弛缓,调正子宫左屈(左屈灸左,右屈灸右),灸后可弛缓、腰痛立止(最好能天天灸,否者不易收效)。古时是禁灸,但事实上最重要的穴,配中脘可以三焦排出多余的物质。诸热症皆属三焦,可用此穴加中脘。
.消泺:近视,发凝则灸之。

11足少阳胆经
.阳陵泉:配手三里治腺病毒。止经。灸多则会生头皮屑或生疮,但用三阴交可除头皮屑。子宫出血
.风池(在上天柱):配曲池、合谷治散光、近视。衂血。配合谷、天柱治眼底出血。
.京门(肾兪旁):
.环跳:中风必要穴、足部牵紧、脱臼而致跛脚的人。
.绝骨(丘墟上约一寸五分):足部脱疽。
.章门:胀满腹水。配京门治腹痛。

12足厥阴肝经
.曲泉:尿道加答儿。配阳关、小肠兪治膝痛。
.阳关:足筋牵紧。
.行间:腹中之气上逆。
.期门:肋间神经痛、经闭、产后之瘀血。
任脉
.中脘:小儿不宜灸此穴。主治肠胃病(胃痉挛、胃加答儿、胃下垂)及子宫病(子宫前后屈及前屈、疝癪),这些病是由于乳糜管停滞成瘀血。常与阳池同灸。可减轻恶阻、助产。灸一两百壮治十二指肠虫。
.气海:肠疾患之要穴。治阑尾炎灸此穴三十壮至五十壮可止痛(配肾兪、太谿)。
.巨阙:任脉伸直促使脊柱伸直。治上肢不能上举、手腕痛、抽筋。配鸠尾、上脘使腰伸直。
.中极:生殖器病、淋病、睪丸炎、小便包红。配归来治小便频促、早晨混身没力气。配曲骨、会阴治尿道痛。
.关元:配中极、曲骨、归来专门补肾、治子宫肌肿。配中极、气海治膀胱痛。
.水分:肾脏病。配气海、肓兪、肾兪、三焦兪、京门治肾虚或肾脏炎。
.膻中:气病。治心脏的要穴,膻中为臣使之官。
.天突:治白喉隔大蒜灸有效。
督脉
.身柱:肺之要穴、治长年头痛、眩晕、喘息、癫痫、小儿疳病、大肠突出(松弛)、虫疾、小儿惊风、小儿肺炎。常配左命门治所有小儿疾病。
.命门(十四椎棘状突起的两侧五分或肾兪上五分离脊五分点):常取一穴,如无绷紧则施灸亦无效。小儿遗尿。呕吐水。危急时用命门,此穴是生命之门。
.百会:配孔最治脱肛。头重、Histeria。治脑膜炎加命门、身柱、太谿,壮数至少五十。
.风府:衂血,或在此止拔两三根头发。
.至阳:治弯背。
.筋缩:不眠症神经衰弱之要穴、亦治头痛气急、颜面神经麻痺(配肝兪、手三里、地仓)、脑溢血后之半身不遂、抽筋、Histeria。
其它
.骑竹马:眼痛(肝热)、能去毒(配附分、膏肓、譩譆治梅毒、腺病毒)、小儿胎毒、感冒风邪、胸热。
.五里(大腿内侧肝经的中间):绿内障、白内障、黑内障、近视等眼病。
.竹杖:矫正腰以下的姿势。
.腰根(肠骨后上棘的外方,沿肠骨边,离脊柱三寸):主治足病(可用三寸针)。
.中接(风府和后头结节的中间):脑病、脑溢血、眼病。
.五柱(上中下脘加梁门与阴都的中间,四穴协助中脘):心悸亢进、呼吸困难、气喘、呼吸器病
.两相(风门外五分):外风邪
.三阳络:手足偻麻质斯,均不能动,灸二三十壮。袪寒用此穴,袪热用三阴交。
.四灵(滑肉门、大巨):专治气逆行、肺炎(三十至六十壮)。
.夺命(热府):猩红热、麻疹高热、丹毒。
四 、泽田健先生的真言论1心脏与丹田
先生诊治一位心脏病患者时说:「不去调节丹田,专治心脏是治不好的,应该治疗的不去治疗,只使他绝对安静是不会好的,只能等待他自愈了。」「中医谓精气聚于丹田,精气是指肾脏说的,取丹田治精气,心脏病就容易治了,不明此理,是不会治愈心脏病的。」
2直觉力
历史上直学力最发达的时代,是距今约二千年到二千五百年的时代。东方、西方的圣贤哲人,均在那时期中降生。经络经穴的发见,可能也在那个时代。歧伯和扁鹊也在那时代中出现。如认为经络经穴,是直觉过人着所创出,则我们应认识到清心寡欲的重要,应使身心如净水,来锻炼自己的直觉力。泽田健先生的直觉力,实在可惊地锐敏。他运用自身的直觉力,依靠指尖的感触,诚心诚意地埋头于治病中。
3要有信心
有一天先生警戒我说:「不要被迷惑,要有信心的去做。如果迷了途径,什么疾病也分不清楚。为病名所欺,贻误病人,是错误的。」并引用于三杉山和一的话说:「后世之愚人,为传闻所误,智者知过,愚者不觉。」这对容易动摇的我,恰是在顶门中刺了一针。我说:「病人不信任我怎么办呢?」先生说:「不是病人不信任你,而是你自己分不清楚疾病,不能自信。病人怎么能将性命交托给一个不能自信的人呢?」先生所说:实在是真的,怎么可以自信而不迷呢?「只有坚信古圣贤的学术。」
4阳脘会
先生有一天顺便谈到「真一至,阳脘会,真一司灵」,并解释这三句话说:「这是道书中的话,不容易懂,我从实际诊治人的身体时才悟出来,可以解释为阳脘会,即是阳池、中脘、百会三个经穴。这三穴司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经穴。(素问)中没有谈到的,道书却教给我不少,此三穴就是道书中的重要部份。」
5论广告
我在先生处学习治疗,看见先生的妙技和神效,逐日增加。因思此种进步的治疗方法,如能普及于医界,以免治末不治本,岂不更好。人们大都不了解针炙的价值,最好能将先生的治法传世,即问先生说:「将先生的治疗验例详细地发表如何?」先生摇着头说:「这没有什么用处,虽然不这样做,只要有真价值,一定也会传世的,真有本领的人,纵然藏在深山,也会有人来寻找,不给他治疗是不行的。」并且又说到广告:「如果登治验的广告,则类似街上推车叫卖的小贩了。现在的医生都爱登广告,我不学他们。」这样严辞地谢绝了我的建议。现在的医生以及针炙家,广告登得太多了,先生恶之如蛇蝎,因此连治验都不肯发表。先生志欲复兴东方医道,故拟以出类拔萃的医术来显出真正日本医人的价值。先生的思想是崇高而又纯洁的。
6一阴三色五病
肾之一阴,脾、肝、肾之三色,五脏之五病,称为一阴三色五病之法则,灵应如神。身体中以肾为根本,肾为万病之所出,故称肾为一阴。三色即是肝、脾、肾三色,五病就是说五脏之病。疾病不是从一处发生的,互相均有关联。一阴之故障,出于中脘,从中脘到五脏兪,所以先取阳脘(阳池、中脘)二穴。总之病起于一阴之肾,从肾出于中脘,从中脘影响于上(天)中(人)下(地),出于五脏之兪。治疗时要觉取阳池,中脘二穴。中脘炙后,病即向身柱和腰兪出去,因为阴病逐是向阳处出的。从脊的方向去治疗,这个次序如果错误,疾病没有出路就不能治愈,所以要先取阳脘二穴。因为中脘和脊骨,互为表里,脊中因为相逆,故不能炙。炙中脘后如再炙脊中,会使内外相博,病没有了去路,反而对身体不利了。
7阳脘会
阳池、中脘、百会三穴在道书里称阳脘会,称为「三神之所入」,「秘而不传」。阳脘会三穴,实为天之神气,进入人体之重要处,即人与天地交通之处。阳脘会三神之活用是重要的,中脘、阳池、百会三穴的重要,已屡屡提及,详细情形,不再赘述。针中脘时很奇怪的。中脘的刺针,向上则针感向上,向下则针感向下,横刺肾经中有针感,不论什么方向,都会发生针感的。
8炙治的日数
病人常常要问:「炙几天会好呢?」回答这问题是很难的。先生对病人说:「确实的日期不能肯定。因为疾病的产生,是经过不少的日子,治疗,也是要和发病的期限相仿的。」这样的答覆很恰当。病人听了以后,就一句也不说,情愿长久施炙了。先生的话颇有力量,一言服人,实在令人钦佩。
9阳池和中脘
此两穴是无论如何不可少的经穴,常说的「病气」,即是说气有了病。气在三焦,人的精神聚于丹田,不能不先调三焦,要调三焦,必用阳池、中脘,如只用中脘是不够的。阳池为三焦之原,三焦是原气的别使,所以用阳池和中脘,即是等于用十二原的全部。
10病入膏肓
「俗说病入膏肓,进入膏肓之病是第三期,初期出于第一行,第二期出于第二行,第三期出于第三行,因为膏肓是第三行,所以膏肓中所出之病,都是第三期,膏肓和八椎下,恰成一个倒过来的金字塔,同是一个金字塔,但倒过来是难治的。」「膏肓的显出心肺故障之处,所以此处之疾病难治。」
11标本
「本是五脏之兪,标是反应所现的经络,所以由标可知本,由本亦能治标,治疗的时候,有先治本后治标的,有先治标后治本的,也有标和本同时治的,只能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体质来决定。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胡必江 發表於 2017-12-17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穴性及其主治
1手太阴肺经
.云门:天气所入的地方,治气喘病患的要穴。
.列缺:配尺泽、太谿、大杼配咽喉痛。
2手阳明大肠经
.曲池:主治皮肤病、预防化脓(外科手术不可缺之穴)、眼病、全体治疗之调节配穴。灸此穴可使眼目明亮。眼充血、化脓性的皮肤病、齿糟出血、配手三里治齿龈痛。配阳陵泉、孔最治大姆指痛。配太谿治咽喉出血。外伤的小出血。
.手三里:治颜面神经麻痺、疖、疔、痈、疮、疖的要穴,无脓可消散,有脓可助早化脓,灸时要痛到不痛,不痛到痛。可配合养老、合谷治痈疔(灸三十至五十壮)。治面疔时右面灸右,左面灸左(灸三十至五十壮)。常配养老。配膻中、天宗、阳池、中脘治乳下肿物。伤寒。
.孔最(尺泽下两寸):治痔疾要穴、痔出血(可再刺次髎、中髎,长强也亦有)。
.二间:配身柱或隐白,治小儿疳疾。也治麦粒肿。小儿烂眼圈。
.温溜:治下齿痛。
.合谷(阳谿下陷中动脉上):白内障、近视、血压亢进、中风、卵巢疾患、便秘。
.肩顒:皮肤病必用,常配曲池、手三里。治汗疹、荨麻疹、狗皮癣、湿疹、毛囊炎等有效。
3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主治胃病、鼻病(上巨虚亦可)。鼻塞、鼻管干燥、明目、头痛、脚气。古人认为:「肚腹三里求」、「不灸足三里,勿为旅人」、「长寿灸」。胃酸是忌灸。配脾兪治胃溃疡。小儿勿灸,会妨害他的成长。
.梁丘:治胃痉挛要穴(配中脘、脾兪、足三里),久灸则便秘,灸神门即可。配神门止肠出血、胃出血、血尿、下痢。
.内庭:配厥阴兪(心包洛跟上齿有关)治上齿痛。
.梁门:胃癌、治脾胃。
.滑肉门:治热(伤寒)的要穴、扁桃腺炎、中耳炎、耳下腺炎、寒热往来(疟疾)、专治脾肾。
.大巨:慢性腹痛、便秘、肠卡他儿、肢气管卡他儿、咽喉卡他儿、肺炎、肋膜炎、子宫病、带下、月经困难、子宫受寒。
.天枢:伤寒要穴
.陷骨:治上眼睑下垂。
4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此穴与合谷为排出体内废料的穴道,配合谷、命门治卵巢囊肿、排瘀血。配中极催经。
.大横:同中极而针治腹痛。
.隐白:小儿夜啼、小倪消化不良。下腹胀紧、小便不通。
.太白:便秘。
5手少阴心经
.神门:可泻下,但只有七八成的效果,所以宜用针。
6手太阳小肠经
.天宗:配膏肓治胸脇痛(大巨与膏肓相表里),全部痛如肋膜炎用期门。乳房痛(膻中也可)
.后谿:治麻黄汤证。
7足太阳膀胱经
.肝兪:肝之要穴、灸此穴可使身体健旺、治失眠(严重的话勿用脾兪)、神经衰弱、眼病、颜色苍白、盗汗时配筋缩。
.脾兪:脾胃之要穴。配肾兪治齿龈炎(脾主肌肉)。糖尿病时用中脘、阳池、脾兪、三焦兪。
.三焦兪:为理血要穴,能使乳糜管(vaso quilífero)流通。糖尿病时要配合左阳池、中脘。
.肾兪:肾之要穴、生殖器疾患。小儿气喘要治肾,用身柱、命门、肾兪。近视时配肝兪
.胆兪:配中脘及右胆兪第一行治胆石疝痛。
.次髎:主治妇人病、男人生殖器病、关节炎、后项凝症(有时灸后会引起一侧发凝)。配阳池治子宫痉挛。、偻麻质斯。坐骨神经痛配上髎、中髎、殷门、承扶,跗阳、昆仑、浮郄、环跳也都很重要。
.上髎:手足冰冷、小儿遗尿、摄护腺炎。配肾兪可助产。
.心兪:心脏要穴。强度的神淑衰弱症灸此穴。狭心症配天宗、厥阴兪、五柱
.臑兪(独创穴):血压亢进的要穴、治后项凝重(项凝者此穴也会凝)、老年肩背痛、肩胛关节炎。
.天髎(魄户外上方一寸):血压亢进、肩凝、头痛、头重、寿命痛、半身不遂。
.肺兪:肺之要穴。肺结核、喘息、易感冒者。
.膏肓(神堂穴):配肺兪、天髎、膈兪治胃酸过多(膏肓是司酸处,配足三里反而生胃病)。
.志室(京门下一寸):配阳池治睪丸炎(可针,睪丸会有针感)。配膏肓治掌热。阴茎狗皮癣
.小肠兪(在上髎上五分):治上臂神经痛或寿命痛。手腕痛再配阳陵泉、天宗。偻麻质斯。妇科疾患、男子生殖器病、坐骨神经痛、足肿痛。
.肓兪:肾疾患。
.膈兪(天地的界线):疳病、食道狭窄、横膈膜疾患。
.腰兪:淋病。
.附阳:消膀胱、子宫的热。
.天柱(风池上一寸):对侧的口歪。
.风门:配五柱治肺炎、呼吸困难、气喘,或用背五柱(风门、大椎、陶道、身柱)。
.崑仑(外踝下五分):鸡鸣下痢(天亮时腹泻)。
.大杼:喉疾。食道狭窄配大椎。
.厥阴兪:上颚浮或肿或鼻管闭塞。
.通天:头痛特效穴。
8足少阴肾经
.太谿(独创穴):为肾的要穴。治因喉痛、扁桃腺炎、中耳炎、喘息、妇人病等。治肾脏炎、尿毒症用身柱、京门、肾兪、次髎、中极、水分、上髎、足三里、三阴交、太谿,炙后一至二小时可小便。耳痛,或用手三里。
.筑宾:梅毒、药物中毒、吗啡之毒,灸后会下利排毒(不用止)
.仆参:配中髎治跟骨痛。
9手厥阴心包络经
.大陵:心脏瓣膜不好。五脏之气,不知何处,可取大陵和膻中。
.郄门:配太谿、尺泽、卜光(曲池和孔最之间)治肺咯血。肋膜炎、心脏瓣膜的障碍
.劳宫:中风、咳嗽。
.间使:针刺治骨骾入喉。
10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调整下焦的要穴。使乳糜管流通,同中脘治子宫痉、睪丸炎、疝癪、小儿疳病等。配中脘能使左直腹肌之挛缩弛缓,调正子宫左屈(左屈灸左,右屈灸右),灸后可弛缓、腰痛立止(最好能天天灸,否者不易收效)。古时是禁灸,但事实上最重要的穴,配中脘可以三焦排出多余的物质。诸热症皆属三焦,可用此穴加中脘。
.消泺:近视,发凝则灸之。
11足少阳胆经
.阳陵泉:配手三里治腺病毒。止经。灸多则会生头皮屑或生疮,但用三阴交可除头皮屑。子宫出血
.风池(在上天柱):配曲池、合谷治散光、近视。衂血。配合谷、天柱治眼底出血。
.京门(肾兪旁):
.环跳:中风必要穴、足部牵紧、脱臼而致跛脚的人。
.绝骨(丘墟上约一寸五分):足部脱疽。
.章门:胀满腹水。配京门治腹痛。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胡必江 發表於 2017-12-17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12足厥阴肝经
.曲泉:尿道加答儿。配阳关、小肠兪治膝痛。
.阳关:足筋牵紧。
.行间:腹中之气上逆。
.期门:肋间神经痛、经闭、产后之瘀血。
任脉
.中脘:小儿不宜灸此穴。主治肠胃病(胃痉挛、胃加答儿、胃下垂)及子宫病(子宫前后屈及前屈、疝癪),这些病是由于乳糜管停滞成瘀血。常与阳池同灸。可减轻恶阻、助产。灸一两百壮治十二指肠虫。
.气海:肠疾患之要穴。治阑尾炎灸此穴三十壮至五十壮可止痛(配肾兪、太谿)。
.巨阙:任脉伸直促使脊柱伸直。治上肢不能上举、手腕痛、抽筋。配鸠尾、上脘使腰伸直。
.中极:生殖器病、淋病、睪丸炎、小便包红。配归来治小便频促、早晨混身没力气。配曲骨、会阴治尿道痛。
.关元:配中极、曲骨、归来专门补肾、治子宫肌肿。配中极、气海治膀胱痛。
.水分:肾脏病。配气海、肓兪、肾兪、三焦兪、京门治肾虚或肾脏炎。
.膻中:气病。治心脏的要穴,膻中为臣使之官。
.天突:治白喉隔大蒜灸有效。
督脉
.身柱:肺之要穴、治长年头痛、眩晕、喘息、癫痫、小儿疳病、大肠突出(松弛)、虫疾、小儿惊风、小儿肺炎。常配左命门治所有小儿疾病。
.命门(十四椎棘状突起的两侧五分或肾兪上五分离脊五分点):常取一穴,如无绷紧则施灸亦无效。小儿遗尿。呕吐水。危急时用命门,此穴是生命之门。
.百会:配孔最治脱肛。头重、Histeria。治脑膜炎加命门、身柱、太谿,壮数至少五十。
.风府:衂血,或在此止拔两三根头发。
.至阳:治弯背。
.筋缩:不眠症神经衰弱之要穴、亦治头痛气急、颜面神经麻痺(配肝兪、手三里、地仓)、脑溢血后之半身不遂、抽筋、Histeria。
其它
.骑竹马:眼痛(肝热)、能去毒(配附分、膏肓、譩譆治梅毒、腺病毒)、小儿胎毒、感冒风邪、胸热。
.五里(大腿内侧肝经的中间):绿内障、白内障、黑内障、近视等眼病。
.竹杖:矫正腰以下的姿势。
.腰根(肠骨后上棘的外方,沿肠骨边,离脊柱三寸):主治足病(可用三寸针)。
.中接(风府和后头结节的中间):脑病、脑溢血、眼病。
.五柱(上中下脘加梁门与阴都的中间,四穴协助中脘):心悸亢进、呼吸困难、气喘、呼吸器病
.两相(风门外五分):外风邪
.三阳络:手足偻麻质斯,均不能动,灸二三十壮。袪寒用此穴,袪热用三阴交。
.四灵(滑肉门、大巨):专治气逆行、肺炎(三十至六十壮)。
.夺命(热府):猩红热、麻疹高热、丹毒。
四 、泽田健先生的真言论1心脏与丹田
先生诊治一位心脏病患者时说:「不去调节丹田,专治心脏是治不好的,应该治疗的不去治疗,只使他绝对安静是不会好的,只能等待他自愈了。」「中医谓精气聚于丹田,精气是指肾脏说的,取丹田治精气,心脏病就容易治了,不明此理,是不会治愈心脏病的。」
2直觉力
历史上直学力最发达的时代,是距今约二千年到二千五百年的时代。东方、西方的圣贤哲人,均在那时期中降生。经络经穴的发见,可能也在那个时代。歧伯和扁鹊也在那时代中出现。如认为经络经穴,是直觉过人着所创出,则我们应认识到清心寡欲的重要,应使身心如净水,来锻炼自己的直觉力。泽田健先生的直觉力,实在可惊地锐敏。他运用自身的直觉力,依靠指尖的感触,诚心诚意地埋头于治病中。
3要有信心
有一天先生警戒我说:「不要被迷惑,要有信心的去做。如果迷了途径,什么疾病也分不清楚。为病名所欺,贻误病人,是错误的。」并引用于三杉山和一的话说:「后世之愚人,为传闻所误,智者知过,愚者不觉。」这对容易动摇的我,恰是在顶门中刺了一针。我说:「病人不信任我怎么办呢?」先生说:「不是病人不信任你,而是你自己分不清楚疾病,不能自信。病人怎么能将性命交托给一个不能自信的人呢?」先生所说:实在是真的,怎么可以自信而不迷呢?「只有坚信古圣贤的学术。」
4阳脘会
先生有一天顺便谈到「真一至,阳脘会,真一司灵」,并解释这三句话说:「这是道书中的话,不容易懂,我从实际诊治人的身体时才悟出来,可以解释为阳脘会,即是阳池、中脘、百会三个经穴。这三穴司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经穴。(素问)中没有谈到的,道书却教给我不少,此三穴就是道书中的重要部份。」
5论广告
我在先生处学习治疗,看见先生的妙技和神效,逐日增加。因思此种进步的治疗方法,如能普及于医界,以免治末不治本,岂不更好。人们大都不了解针炙的价值,最好能将先生的治法传世,即问先生说:「将先生的治疗验例详细地发表如何?」先生摇着头说:「这没有什么用处,虽然不这样做,只要有真价值,一定也会传世的,真有本领的人,纵然藏在深山,也会有人来寻找,不给他治疗是不行的。」并且又说到广告:「如果登治验的广告,则类似街上推车叫卖的小贩了。现在的医生都爱登广告,我不学他们。」这样严辞地谢绝了我的建议。现在的医生以及针炙家,广告登得太多了,先生恶之如蛇蝎,因此连治验都不肯发表。先生志欲复兴东方医道,故拟以出类拔萃的医术来显出真正日本医人的价值。先生的思想是崇高而又纯洁的。
6一阴三色五病
肾之一阴,脾、肝、肾之三色,五脏之五病,称为一阴三色五病之法则,灵应如神。身体中以肾为根本,肾为万病之所出,故称肾为一阴。三色即是肝、脾、肾三色,五病就是说五脏之病。疾病不是从一处发生的,互相均有关联。一阴之故障,出于中脘,从中脘到五脏兪,所以先取阳脘(阳池、中脘)二穴。总之病起于一阴之肾,从肾出于中脘,从中脘影响于上(天)中(人)下(地),出于五脏之兪。治疗时要觉取阳池,中脘二穴。中脘炙后,病即向身柱和腰兪出去,因为阴病逐是向阳处出的。从脊的方向去治疗,这个次序如果错误,疾病没有出路就不能治愈,所以要先取阳脘二穴。因为中脘和脊骨,互为表里,脊中因为相逆,故不能炙。炙中脘后如再炙脊中,会使内外相博,病没有了去路,反而对身体不利了。
7阳脘会
阳池、中脘、百会三穴在道书里称阳脘会,称为「三神之所入」,「秘而不传」。阳脘会三穴,实为天之神气,进入人体之重要处,即人与天地交通之处。阳脘会三神之活用是重要的,中脘、阳池、百会三穴的重要,已屡屡提及,详细情形,不再赘述。针中脘时很奇怪的。中脘的刺针,向上则针感向上,向下则针感向下,横刺肾经中有针感,不论什么方向,都会发生针感的。
8炙治的日数
病人常常要问:「炙几天会好呢?」回答这问题是很难的。先生对病人说:「确实的日期不能肯定。因为疾病的产生,是经过不少的日子,治疗,也是要和发病的期限相仿的。」这样的答覆很恰当。病人听了以后,就一句也不说,情愿长久施炙了。先生的话颇有力量,一言服人,实在令人钦佩。
9阳池和中脘
此两穴是无论如何不可少的经穴,常说的「病气」,即是说气有了病。气在三焦,人的精神聚于丹田,不能不先调三焦,要调三焦,必用阳池、中脘,如只用中脘是不够的。阳池为三焦之原,三焦是原气的别使,所以用阳池和中脘,即是等于用十二原的全部。
10病入膏肓
「俗说病入膏肓,进入膏肓之病是第三期,初期出于第一行,第二期出于第二行,第三期出于第三行,因为膏肓是第三行,所以膏肓中所出之病,都是第三期,膏肓和八椎下,恰成一个倒过来的金字塔,同是一个金字塔,但倒过来是难治的。」「膏肓的显出心肺故障之处,所以此处之疾病难治。」
11标本
「本是五脏之兪,标是反应所现的经络,所以由标可知本,由本亦能治标,治疗的时候,有先治本后治标的,有先治标后治本的,也有标和本同时治的,只能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体质来决定。

家邻 發表於 2017-12-17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医理论上的解释到位,西医上貌似不是那么专业。其实西医对针灸也是研究不多吧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