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5|回復: 0

[樂器] 避人隐逸、避世隐逸抑或即世隐逸? 〖渔樵问答〗曲意...

[複製鏈接]
琴怀十年 發表於 2017-12-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内容摘要:古琴曲〖渔樵问答〗的作者可能是浙派琴家毛敏仲等人,后来由于宋室南迁,遂派演出岭南系和萧鸾系两个谱本。相对而言,岭南系指法简洁、拟声性弱、旋律明快,当更接近原谱本;萧鸾系指法繁复、拟声性强、旋律优美,当是经过后来琴家修饰的谱本。但是,从曲意上说,该曲无论岭南系谱本还是萧鸾系谱本表达的都是即世隐逸思想,只是前者着重呈现渔樵心与物游的自在心情,后者则侧重描写随缘自在的渔樵徜徉其间的湖光山色。不论弹奏哪个谱本,都宜以『静简』手法弹出自然、古淡、质朴、宁静的韵味,令听众一闻之下有『神情洒脱』之感。

关键词:渔樵问答 岭南系谱本 萧鸾系谱本 即世隐逸 神情洒落

第六段戒守仁心 樵曰:『志不在鱼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严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第六段惊涛罢钓三江五湖,任我遨游。有时下丝纶独钩寒江,方涉江浦也,却又行到那巴丘,浅水汀洲。懒见那鹬蚌相持,向午也就归舟。诚恐风波突起处,滩濑涨恶,要休时,急忙怎得休? 第六段论古今,有许多英雄,为卿为相,定伯匡王,成灵气焰,四海漾荣光。至今都已成空,尽成空。繁华凋谢,竟与草茅微贱同。荣枯胜败,显晦兴亡,时移势改,落花随水去也任流东。追思往哲,何如把钓严公,高节清风?王质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踪。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来皆幻梦,百岁光阴过隙驹,莫问是和非。蜡社相携,杯酒足欢娱。乐我渔樵,笑弄烟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尚论公卿 渔乃喜曰:『吕望常年渭水滨,丝纶半捲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傥论为时法,大展鹰扬致太平。』

第八段溪山一趣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辨,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薪蒸共笑颜。』第七段浮云富贵 山林居士,原不爱去趋朝。烟霞老叟,清操绝俗转高。披粗衣,餐淡饭也,草舍团瓢。闲谈今古,何羡重茵鼎食,悬佩紫授,并那戴着金貂?月白风清,受用不了。 第七段 今朝会遇,聚谈日影移。明日重逢,阴晴又未知,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

第九段适意全生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日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第八段鸣和弥清 渔翁樵子也,俱是严陵、吕望辈,振起乎那高标。乐山乐水乐陶陶,看渔樵乐意多饶。幕天席地风骚,戴月推敲。 第八段 山兮自苍苍,水兮自茫茫。渔樵之乐,盖在乎山水之间。

到当朝重用。这无疑是避人之隐逸。〖杨伦太古遗音〗、〖太古正音琴谱〗本歌词虽然也提到吕望,但它致意的是『放情物外』、『出没烟霞』、『乐山乐水』、『笑傲王侯』的田园生活,侧重表现的无疑是避世隐逸思想。〖理性元雅〗、〖兰田馆琴谱〗本歌词同样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渔樵的山水乐趣,而『且随天时,惟有渔人樵子最便宜』一语则将意境翻上了一层,谓只要隐逸者随遇而安,即使他身居红尘,其心也无异于山水之间,这自然更倾向于即世隐逸思想。然张进朝〖玉梧琴谱〗引〖紫霞洞琴谱〗关于该曲解题云:『〖紫霞洞〗考唐人云:「汉家事业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不言而喻,表达即世隐逸思想的第三本歌词更加接近曲意。

山水有情,琴者有魂

3161c5a05a863317218f78bce00107b9.png
e77a66a0be2d5dceb24fcc7b2d20303c.png
e8637386cfbf7155e4883523117c0f27.jpg
fd7e06d0a25c7bc429d2f97163ba817e.png

我们倾向于将该曲理解为表现即世隐逸思想的琴曲,还有更深层的理由,这就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已将作为即世隐逸者的渔樵形象标举了出来,且从此一直活跃于古人的生活中。 〖庄子•外物〗篇为我们描画了如下的樵夫形象: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易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文中以老莱子一类人为樵夫,通过老莱子与孔子对话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他们眼里,孔子不知大道自然、运化无形、无仁不仁,固执己见、是尧非桀,『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是一个反物真性、为物所伤的固陋者;而他们则超越是非之端、利害之涂,隐于山林、忘于江湖,是全身葆真、与道冥合的得道者。

渔父则初见于〖庄子•渔父〗篇,其形象也是以与孔子对话的方式呈现的。话说孔子在杏坛弦歌鼓琴间,有一个须眉交白的渔父前来听琴。曲终,渔父指着孔子问子路是谁,子路告诉他是孔子。渔夫又问孔子擅长甚么学问,子贡说擅长以仁道经邦济世,渔父于是说:『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将其所见所闻报与孔子,孔子知道遇到了圣人,遂追至湖边,恭恭敬敬地向渔父求教。渔父警告孔子,他沉溺于是非好恶、仁义爱憎之辨,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身将不保、灾将及身,劝他谨修其身、慎守其真。接下来,就出现了如下精彩的对话和场景: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缘苇间。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9456e8882c76680fa45330352111d45f.jpg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d03703377dea0513162b3cb3af45e021.jpg

庄子常以寓言行文,文中的孔子不一定实指孔子本人,但肯定是指那些『以是非相赍』(〖庄子•知北游〗)的儒士。这种儒士『不见天地之纯』,不知人本于自然大道,本来纯真,精诚所至,自能开展真慈孝、真忠贞、真欢乐、真悲哀的人生,而人为造作一套应当如何忠君、孝亲、饮酒、处丧的礼仪规范,将人桎梏于虚伪的牢笼之中。渔父则不然,他通达道术一如的真谛,深知真实的人生无须任何装点,所以『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平心而论,悟达天人合一之道的儒家通人(如孔子)同样认为人间的道德礼仪不是那些人为的繁文缛节,而是天道在人间的自然体现,但其中下根者未免难识如此大体,往往沉溺于道德礼仪规范本身不能超拔,其败类甚至会与政权结盟,将一套伪诈的、戕害人性的道德刑具视为天经地义的安排。自古以来,窥破此窍者绝少而受其宰制者良多,因此渔父越俗贵真的人生价值在每个时代都弥足珍贵。不过,渔父不像渊明们那样埋身江湖,而是身在大千、心游尘外。这样的渔父就是庄子的化身,其隐逸生活一如庄子的夫子自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难怪寓言中的孔子像个小学生那样,直到渔父划船声远去才敢转身离开。

这样的隐逸思想无疑是即世隐逸思想,而渔樵实际上就是即世隐逸者的象征。自此之后,这种隐逸思想和隐逸者一直是传统中国思想和生活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稍晚于庄子的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也为我们描绘了这种渔父形象。据屈原〖渔父〗篇记载,他被楚怀王放逐后,心情颓丧、形容枯槁地在泽畔行吟。 时有渔父见到他,就问他何以至此,他说明原由,渔父于是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以自己为高洁、世人为污浊,不愿同流合污,德行不可谓不高,而他因此耿耿于怀、深受其害,智慧则尚欠一间。渔父劝他超越是非、昏明、清浊、高下的对待,不为物困,与世推移,随缘自适,则与庄子之渔樵为同调。

魏晋之际,玄风大扇,渔樵似的隐逸就体现为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圆融体悟。名教指人伦规范,自然指自然天道,对两者的关系体悟有别,直接导致不同的生活方式。总体上说,时人对其关系有三种看法:一、溺于名教而不知自然;二、越名教而任自然;三、名教即自然。持第一种见地者不会走向隐逸,持第二种见地者可能选择避人惑避世隐逸,持第三种见地者则走向即世隐逸。依彼等所见,既然名教乃『准天地之性,求之自然之理,拟议以制其名,因循以弘其教,辩物成器以通天下之务者』 ,它们当然也是六合普适、亘古不变的自然秩序。准此,则真正之隐逸既不必也不能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身隐,只能是即名教为自然的心隐,如郭象所云:『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确如陈寅恪先生说,魏晋之际有不少巧官也以这种见识相标榜(陈寅恪前揭文),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没有身在庙堂心在山林的即世隐逸者。

到了北宋,邵雍创制畅『论阴阳化育之端,性命道徳之奥』 的〖渔樵问对〗(一作〖渔樵问答〗)一文,将渔父樵夫并列起来,其主题与庄玄一样,也是揭示不以我观物而以物观物的无我之道,以及善察世间经权消涨、人生进退隐显的圣人之道,令渔樵从此前高深莫测的思想形象一变而成了鲜活可感的文学形象,其生动的对话甚至潜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之美。此后,以类似渔樵形象为题材的词画作品接踵而起,人们不断将渔樵咏诸于教坊、形诸于丹青,渔樵俨然成为有识之士效法的理想生活的偶像。因此,说琴曲〖渔樵问答〗表现即世隐逸思想是顺理成章的。

今天古琴界经常弹奏的〖渔樵问答〗,一是吴景略先生(1907~1987)据清张鹤〖琴学入门〗(1864)本打谱演奏的十段谱本,一是杨新伦先生据〖古冈遗谱〗本传授、谢导秀先生记谱并弹奏的八段谱本。本文先据吴景略传本简要分析该曲表现曲意的方法,再略及两本之异同。

该曲先用两个音调平稳、节奏疏缓的乐句营造出一片自然宁静、悠远朦胧的湖光山色,并带出闲适恬淡的渔父和樵夫。接着,琴曲利用对称性的乐句,通过音调的上升(问)和下降(答)描写渔樵之间的问答,将听众带入充满现场感的对话场景。第五段,以一段清越的泛音描画渔樵心徜徉其间的青山绿水,并结束乐曲的第一部分。从第六段开始的第二部分继续表现渔樵问答的内容,不同的是其间加入了一种不成双的沉重音调,彷佛对世人的执迷不悟深表叹息,并在问答过渡到高音区后转向了对划船情景的描写。接下来,琴曲在高音区以一清脆的掐撮三声结束第二部分,显示渔樵将泛舟江湖、划迹幽岩。第八段开始进入第三部分,主要描写水上泛舟之乐,重峦叠嶂的青山、微波荡漾的绿水、随波轻摇的扁舟、相忘江湖的渔樵毕现于指下,令人流连忘返。最后,清越的泛音再次出现,一方面与前面相应合以结束全曲,另一方面将琴曲的意境加以总结和升华,从而为渔樵的隐逸生活平添了几分迷蒙、空灵之气。全曲音调平稳,节奏疏缓,旋律悠扬,无爱憎心,离悲喜情,宛如两个智通天人、目空今古的老人闲话家常,悠然自得,诚可称为古琴音乐中的经典。

〖古冈遗谱〗谱本的旋律和曲意与此本一样,如果要说有什么差异的话,可以说〖琴学入门〗本着重营造渔樵对话的现场效果及其徜徉其间的湖光山色,而〖古冈遗谱〗本则着重表达渔樵尘垢名利、心与物游的愉悦自在心情。因此,不论弹奏哪个谱本,都宜以『静简』手法弹出自然、古淡、质朴、宁静的韵味,令听众一闻之下有『神情洒脱』之感。

8b3ff805e27bae8d6cb2841d04728f25.jpg

排版:幽篁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