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2|回復: 1

[國學觀點] 光明论坛·温故·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3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成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时刻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从辞源上看出自〖尚书·伊训〗:『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文中伊尹讲述商汤始修为人纲纪,有过则改,从谏如流,必先贤之言是顺的美德,要求居上则明,居下则忠,对于别人不求全责备,对自己则严加检敕,感叹如此才能拥有天下万邦,这一切得之不易。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两句话蕴意丰富。其一是宽以待人。正如前述,『与人不求备』的本意就是不要苛责于他人,换句话说,即要以包容和豁达的心胸来与人相处。这一点是中国传统伦理所十分看重和强调的,如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薄责』,正是要求『无求备于一人』,亦是『与人当宽,自处当严』。这种『不求备』,还内蕴了对他人应有厚德载物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应宽容他人的过错,『不念旧恶』,并时时处处考虑他人的处境与感受,『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后来荀子以『以绳』『用枻』的对比,更为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薄责于人』之意:『君子之度己则以绳,待人则用枻』。文中之『枻』本意为舟楫,『用枻』比喻为与人方便,体恤、照顾他人;而『绳』意指墨线之直,它是刚性的,不可弯曲,不可通融,故所谓『度己以绳』,即不求自我方便,而严格照章办事。

其二是严以律己。和『与人不求备』相对应的『检身若不及』,就包含有『检敕其身,常如不及』的谨严束己之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十分推崇的美德。前引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厚』,就突出了一种高标准的自觉的责任担当,即事事求责于己,而非诿过于人,即『反求诸己』,亦如孔子所说:『攻其恶,无攻人之恶』。中国古代哲人曾再三致意于此。如『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又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再如:『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孟子·离娄下〗)文中的『如射』『求诸己』以及『自反』,均是『躬自厚』的具体表现,其宗旨都是主动与自觉的『处己严』,坚持从我做起,从自身找原因,而且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自加压力。

其三是超越自我中心。旧注『检身若不及』,特别强调其『不自大以卑人,不恃长以陵物也』的谦和品格与忠恕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代伦理一贯的鲜明价值取向,在立身处世与人际交往中,非常着意对自我中心的超越,倡导以一种平等心尊重和体谅对方,凡事多替他人着想,要从『他者』的立场来反思自己的欲求是否合理与妥当,『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也含蓄地表达了这一指向,而孔子所强调的『忠恕之道』,则突出地宣示了此意。所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显然,不论是『忠』抑或『恕』,其所倡导的都是在人际交往中突破唯我独尊意识,以实现利人利己的双赢,而其着力点则是强调对他人的存在、感受和利益的关切,而不是目中无人,更不是恣意妄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忠恕之道其实包含了一种对他人的礼敬之心,『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一种对他人的『忠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显然,不论是忠敬之心抑或礼敬之心,既体现出一种审慎戒惧的持己态度,更显示出一种对『他者』的敬重以及自觉的谦逊,而绝不是自以为是的飞扬跋扈,其底蕴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中所说的:『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律己、担当和追求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借此两句话,深刻表达了党员干部的自省意识和敬畏意识,以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的奉献情怀。

(作者:胡发贵,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柳岸青青 發表於 2017-9-27 23:36 手机频道 | 顯示全部樓層
这种用白话文解说,而非翻译的文法,令人恶心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