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26|回復: 0

[大成拳(意拳)] 大成拳射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07-6-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射法,是一种原理,非特定技法。其理源于古代射箭之术,所谓“蓄力如张弓,发力似放箭”,诸多功法、技法都蕴含这一原理。

试析矛盾桩。习者侧身丁八步站立,头部与支撑脚好比弓身的纵向两端,上顶下踩预示整体之弓不能两端松懈;前腿(左)的膝部和前臂(左)的腕部如无形之手向前撑开“弓背”,相应后腿之胯及后手向后生争力;配合撑三抱七、含胸拔(靠)背等要领,习者便有弓开如满月的蓄势,强大的张力布满全身。我们知道,弓身拉满后,弓背与弓弦之间的合抱力愈大,射箭的力量也愈大;同理,大成拳家也强调抱力应大于撑力,这样也能加大打击力度,所以整体如球是站桩的高级境界。此外,力久蓄易致身僵,因而站矛盾桩者须不断做微动松紧调整。训练方法有二:其一,习者设想眼前不远处有一棵大树,树梢与己身前臂之腕被一根像皮筋互相牵连,身微后移则像皮筋拉紧,大树略倾,周身蓄力。微前移则皮筋回松,大树复直,周身放松。如此往复;其二,己身设想面前不断有外力冲来,似惊涛拍岸,欲接未触之际我蓄势之桩骤然一松,桩力透前臂猝撞,有无坚不摧之感。如此蓄力紧,发力松,力如利箭连珠而射,对己身整体弹力是个很好的锻炼。不少大成拳爱好者空耗长年桩功而难入其门,其中不谙射法之妙是个重要原因。

作为技击者,蓄之紧只可在搏敌得机得势的刹那间出现。古城场上弓箭手不能总拉满弓去寻找目标,技击者也不能把大量的时间、体能消耗在蓄力如张弓的桩式上。敌我对峙,往来伺机而攻的时候,己方肌肉宜呈半紧半松之态,虚灵挺拔而又周身放松,以求最大程度的动作申缩性,及尽可能地降低体能消耗。唯其如此,才能在发现对手漏洞后,及时以灵活身手施堵、挂、偏等技,控制对手发力的大小、方向,置敌处于进退两难之境。最好是敌紧我紧,敌之紧为被动身僵,我之紧为主动蓄力,随之己方启动背部拉紧的弓弦力实施二次打击,求得完胜。想那弓箭手一发现目标就引弓射箭的过程,不正与技击中的紧蓄力、松发力有相似之处么?有的大成拳技击者出于紧张心理,一踏入搏击场便摆出蓄力如弓的架式,自以为操桩无敌,谁知身法、步法反受迟滞,以致被动挨打,这是不懂合理利用蓄之紧的直接后果。

前面讲过,“大浪”冲来时,操矛盾桩者身上骤然一松,桩力透前臂而发,这“一松发力”可谓大有深意。身一动,即整体向前的微动、速动移位,就如同松开无形的扣弦之手,让蓄时拉伸的脊椎节节回缩,带动整个背部肌群(绷紧之弦)放出箭力,并使这种箭力向四肢梢端辐射,呈现六面互争的炸力。为什么这种炸力非要松中求得呢?因为紧中求力会导致气血停滞、呼吸失常、心跳过速,而桩力的一松即发则不会影响气血、呼吸、心跳的正常规律,同时有重击之效。发力似放箭,盖一“箭”是指贯穿于体内的无形力量,不一定非要像操矛盾桩那样力运前臂制敌,可以通过其它发力技法,头、肩、肘、手,哪儿碰哪儿打,力之所至,无处不成利器。王芗斋先生将该力喻为“准确轻松慢中快,无往不浪的的惰性力量”(见《习拳一得》)。另外须指出,身松发力包括人体背部肌群及其连带的四肢外侧肌肉的放松,头部上领与足掌下踩的二争力宜始终不丢,否则整体之弓就无从谈起,是谓松中有紧。

箭去弦空之后,弓身会留下剧烈的震颤。那么按照射法原理打击对手时,发力者本身也会出现类似余颤。这是因为,弓身之颤是由弓弦与弓背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而大成拳发力者的余颤则是消化打击目标回震的力量所致,回震力和身上余颤力的大小成正比。究其根本,这种发力后的余颤含有肌肉动力系统及身体各关节由松而紧的转化,其表现形式就是六面浑元争力,是一种本能反应,发力者的意识仍应处于如卸重负的放松状态。纵观射法应敌的全过程,其始于拉伸之紧,发于回缩之松,归于浑圆争力之紧。除此之外,习、用射法,不管蓄力、发力哪种形式,都要保持两肩窝和心口窝的三窝放松,否则力僵气滞,打击效果微弱。

融入射法原理的大成拳诸功法,可使习者增加肌纤维的初长度和肌组织的横断面,初长度加长,能强化运动机体的敏捷;横断面增大,能获取异乎寻常的爆发力,这是早被实践所证实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