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8|回復: 1

[國學觀點] 王友三:华夏文化关注的是人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5-7-11 2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华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无神论思想。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华夏传统文化,合理汲取其中的无神论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


华夏文明具有不同于西方文明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如果说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对自然界的“惊奇感”,希伯来文明起源于对上帝的“敬畏感”,那么,华夏文明则起源于对人之为人心性丧失的“忧患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先贤最关注的不是外在的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天国,也不是纯粹的思辨领域,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心性、人性、生命、社会、人生。


古人云:“思以其道易天下”。就是说,中国古人思考的是用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是“道”来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培育人格。这一境界和状态,儒家谓之“至善”,道家谓之“上善”,佛家谓之“般若”。所以,“明心性”成为华夏传统文化儒道佛三家共同的价值取向。儒家强调“存心养性”“止于至善”,道家强调“心斋坐忘”“性命双修”,佛家强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心性之学”关乎“成圣”“成道”“成佛”,一句话,关乎“成人”的问题。诚如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华夏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中国天人之学中的“天”,涵义是多样的,主要有“神灵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等诸说,它们的共同主张是天人合德。


神灵之天及其天(神)人合一论为周人所立。天(神)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表明天(神)人是相关的。也正是这一“相关性”“合德性”体现出周人的天(神)人之学的最终指向是人而不是神。周人的“天命论”的重心与其说是神,毋宁说是人。“天视之我民视,天听之我民听”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周人的这种天(神)人观具有原始的无神论倾向。


在儒家看来,“命运”代表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对人有一定制约作用的力量。对于这一存在,儒家提醒人们要给予充分尊重,乃至敬畏。我们可以将儒家这一“天命”思想看作对人可能出现的盲目自大行为的告诫。而在处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上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表明儒家从没放弃重人事的基本立场。


道家老庄的“天”“自然”等概念,表征着万物本来存在的状态。这一“天”(自然)是无为的存在,是没有意识和目的性的存在。这些观念都集中表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可见,道家独特的天人之学有着浓郁的无神论意味。道家的“自然为本”与儒家的“人事为本”一起成为中国无神论发展历史的两条主线。以荀子为代表建立的以现实的自然之天为基础的天人之学,更是直接而明快地承认“自然之天”的物质性、客观性以及自然性。


从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考察华夏传统文化之后,我们还应对无神论彰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加以挖掘。主张“无神”,其实是对“人”这一主体而言的。“无神”的主张所要肯定的首先是“人”。因此,无神论的精神首先就表现在伸张“人”的精神和价值或者说人的主体价值。而人的主体性又是通过一些具体方面展现的,主要是有为精神、创造精神与自由精神。这些精神,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应得到肯定和颂扬。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7-11 23:55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方关注的是人类思维的发展,华夏关注的是人类意识的发展。王阳明认为“心本无善恶,意动生之”,用现代计算机科学理解就是,思维只是芯片运行计算,意识却是安装在操作系统里的应用软件。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