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8|回復: 0

[文化反思] 国学的界定与当代价值评估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1-6-15 1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炜评 陕西日报/2007年/8月/31日/第005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学开始在中国复兴。之所以说国学开始“复兴”,是因为它本身并非新生事物。无论考其“名”还是究其“实”,国学都已岁逾百龄了。问题是:时下语境中的国学究竟何指?它和传统意义上的国学有无异同?当它不再只属于学术圈而日益成为“人民生活中的日用品”时,其存在形态是正常的还是非正常的?当下中国人应该推崇什么样的国学?又必须警惕、反对什么样的国学?

从现有资料看,梁启超应为20世纪“国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作为“西风东渐”的应对物,国学是一个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国学最基本的性质,是中国传统学术;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主体研究方法,是形成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研究方法。20世纪前期的国学,既具有传承中国固有学术文化薪火的性质,又显示出强固本体,吸纳客体,拓宽屋宇,再臻新境的开放性特点。这一特点,使它的总体品貌,和汉、唐、宋、明、清各代的学术研究有了一定的区别。

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学”一词渐不流行。国学的研究工作,固然从未中断,且不无拓展与深入,但总的态势不够张扬而显得比较低沉。至近20年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国学才又“添酒回灯重开宴”且日益“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但必须看到,当下的国学,事实上已与20世纪初期及上半叶的国学不尽相同了。国学这一概念的指称范围已较数十年前大为拓宽——20世纪上半叶的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学术,时下的国学则是中国传统学业和中国传统学术的总合。窃以为,“国学”概念内涵的这一变迁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使国学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基层性和普及性。传统国学,多是学人圈子里的事情;今之国学,却具备了对于闾里百姓的亲和力。

同时也应当看到,笼统地强调当代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容易导致认识和操作上的某些失度、偏至或迂阔化、庸俗化倾向。笔者以为,无论讨论国学,还是推动国学建设,都应在国学的价值认识和利用方面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尺度:第一,国学与西学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对立的。

前者与后者既有相异的一面,又有相同、相通的一面。对待国学与西学的正确态度,乃是两者双重而不是用前者对抗后者。国学与西学的优势互补,才是“人间正道”。

第二,国学是一个文化共生矿,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是科学主义的立场。

第三,弘扬或曰复兴国学,必须合乎时代价值取向的目的性。应在合理继承、开发、利用传统学业、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并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成果。

第四,传统国学的优势,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当代中国人应该有勇气承认,中国传统学业、学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建树,整体上是逊色于西方学业、学术的。即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学亦并非在所有领域都占尽风流。例如逻辑学、纯粹思辩学、经济学、语法学的不够发达,便是不能回避、回护的事实。明长知短,才能扬长补短。

第五,国学的前景可以乐观,但如何提升、拓展、创新,使其健康发展,有赖当下中国人与未来中国人的偕力并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引领与知识界人士的参与、把握至关重要。

第六,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是一个尚待中华民族措理、解决的世纪性大课题。就目前情况看,制度的统一很难在短期之内实现,而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又是历史和时代的大势所趋。国学的复兴与不断发展,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维系力。而对于海外的炎黄子孙而言,第2页共2页“祖国”实际上是由两个实体组成的,一是作为地理政治实体的中国,一个是作为母土文化实体的中国。母土文化实体的中国的具体存在形态,正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国传统民俗、中国传统学业和中国传统学术四个方面。这是当代国学的又一重要价值所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