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在谦学堂

[国学教育心得] 在谦学堂国学力行夏令营培训感言集之二

  [複製鏈接]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6
其实,很多时候,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或财富,而在于你拥有多少智慧和思考。生而为何?在认识 ...

【 初入在谦 】
与在谦学堂的重逢,是意外的缘分。
5年前,经亲友推荐,第一次观看王财贵老师“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讲座。如今温故知新,再次聆听,甚是醍醐灌顶。14岁的那个女孩,在听到老师提及《易经》、《老子》、《礼记》、《诗经》、《春秋》、《左传》、《离骚》和《世说新语》时,也会有茫然的眼神,自惭形秽。5年后,我毅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将应试教育中所有的遗憾,从大学开始弥补。虽然,错过了13岁——这个黄金年龄,但我相信: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未来的教师岗位上,将自己的遗憾与经验,告诉纯真的孩子们,让他们,赢在起跑线!
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世界联为一个整体。综合国力的强弱,更显突出。其中,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渐提升。中华民族,坐拥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炎黄子孙厚积薄发的潜力,不可估量。如今,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劈荆斩浪,勇往直前。但仍需铭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将传统文化之精髓发扬光大。文化创造的生命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文化生命的价值在于传续人文的历史,正因如此,妙曼的文化如斯璀璨。特别,对于孩子。孩子的世界观是单纯的,他们对于世界的元印象,全在儿时接受的教育。在谦学堂,正是在众多传经授典的教育工作者与渴望知识的孩子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第一次走进在谦,观摩了孩子们的私塾生活,感觉那么熟悉:中华经典反复诵读、英文经典诵读和经典乐曲的循环播放……原来,自己早已被耳濡目染了。只是,今天才身临其境。相见恨晚!吸收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从其精神层次、哲学精华开始,追根溯源,才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初二暑假,14岁时,开始阅读王老师的教材,背诵《大学》,一直坚持至今。并且,见证了自家表弟在小学前开始背《论语》、六十四卦,学习围棋、古筝……真可谓未来不可限量!
大千世界如浩瀚沧海,每一个生命都是远航的行者。船能行多远,不是要问双桨而是要问理想;船能行多快,不是要问风帆而是要问追求。每一苇远航者,都用无尽的精诚追寻生命的价值,只为实现生命的永恒。
生命的远航令人惊心动魄,即使渺渺的风帆只是洪涛中的一隅,然而只要能寻得合适的位置,生命价值所燃烧的光彩也足矣点亮永恒的心灯。这样,即便生命短暂,也可以诞生无限的价值,使生命因此而丰富多彩,不虚此生。
我们的价值在于引导、开蒙,也在于内省自心。朝五晚九的作息,顺应自然,更让久浸尘世的我们,静心积淀,洗魂涤魄。
融入在谦,起于敬仰,践于勤奋。勤是一种追求,出于心灵,达于行事,既追求则别无旁骛,既无旁骛则死生不渝。它不会囿于外在的事功而使生命陷入无序的忙碌,而来自心灵释放的一种祈求,使勤奋的过程也走向美感与诗意。
有追求的寻觅才是勤奋,有勤奋的生命方才不朽。唯有真正懂得勤奋的人,才能成为历史星空中的灿烂泰斗。面对生命的原野,我愿意做追求的行者。用粗敝的衣履给浮躁以宁静,用重负的背囊给盲动以平实,用求索的目光给庸碌以目标,用不息的勤奋还生命以真诚!

【 融入在谦 】
暑期,全天候体验学堂模式后,我将与三位同校师姐展开“科研立项”的工作。课题为“国学经典的有效传播”。随着认识的深入,会对研究方向做进一步调整。经过暑期充分的准备,开学后,上报学校。届时,会有辅导教授对我们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评估与指导。最终目标是: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以光大国学经典在初期教育中的传播。
研究思路:
•经典教育的发展背景
•研究方法(具体做法)
•现状概况
•个案分析
•小结&建议
研究方式:
•采访老师、学员
•总结感受、心得
•团队讨论,提出观点、事例和建议
•呈现方式:文字、图片、录音、视频
【传播在谦】
师范高校的大学生尤其珍视教学实践经历,特别针对中文、历史师范专业,可谓是“门当户对”。作为第一届国学力行夏令营的预备辅导员,我想,如果能与贵学堂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日后,必是相得益彰的双赢局面。如贵学堂有意,天津的北辰区分校,也有机会与天津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学府建立合作关系。若能尽一己之力促成此事,自当不遗余力。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
临纸未畅  敬请钧安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 初入在谦 】
与在谦学堂的重逢,是意外的缘分。
5年前,经亲友推荐,第一次观看王财贵老师“一场演讲 ...

刚看完此视频资料,余味不穷,王教授讲得很多道理还在回味,整理了一下约有如下:
本无所谓读经教育,只要教育做得正确、做得对就是好教育,而要把教育做正确做对就需要读经,故而有了读经教育。
人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准时间,抓住了对子女的教育时机教育就很容易,错过了对子女的教育时机就是一种枉费。所以读经教育的关键是抓住儿童年龄的时机。
教育时机怎么分辨,只要生命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应该存在教育了。
在十月怀胎期间,胎儿吸收能力特别强甚至超乎想象,尤其是听觉器官优先发展,这十个月里要多放古典音乐和中文经典,给胎儿听,就能促进胎儿官能的发展了。
在零到两三岁,婴儿听觉和视觉进一步发展,一方面继续播放音乐资料,一方面让婴儿广泛接触世界名画、名书法作品,广泛储备,这些都可以打下婴儿一生的基础。
在三到十三岁,主要是识字、读经,坚持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读够20多万字的中文经典以上。
在13到23岁,儿童理解力发展成为主导,主要进行解经,把之前储备全部理解、融通、掌握,之后进行研究活动,去涉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其中,牟宗三先生的书籍是应该读的,是贯通中西的经典作品。
书院非常重要,读经、解经都完成了,下一步要求更高,就是进行研究活动,在专门的书院里进行。所以王教授提出以后还要去办书院。
在书院里,要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地方,主要培养三种人才,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使这些人才真正成为经世济民的人才。
这是听完讲座后的主要收获,算是对读经教育有了更详的了解了,也更体会王教授的思路了。
国学力行夏令营培训感想
吾自四月九日假北大耕读社与在谦读经结缘,实五十一日,其中之收获,视野之扩展,读经之体会,变化之微妙,皆尽自明。
儿童读经,发于童蒙,其标在经,其矢在读,志在挽救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以最简之法立最大之道,以童蒙之代承古圣之志,以最实之路正民族之魂。千古变局,中华沧桑,拨偏反正,功勋不朽,上继往圣,下兴绝学,孕育英才,抚手太平。
教授之志,吾切心念,大志于道,行读经路。穷目经典,集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诗老庄唐诗,而经中之经,绝冠论语,圣人之言,其道不穷,至广至精,至正至通,至用至简,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圣人之言,至诚以承,务为论语一百,即当正法。
诵读百遍,内足自养,外能教化。游圣人之志,感圣人之精,融圣人之情,续圣人之路,同褒于君子,共辟于小人,上通于仁,下行于义,内立于孝,外和于礼,勇当子路,学如颜回,且博于文,且约以礼,难仰其高,难钻其坚,如梦之系,如神之守,叩首孔门,坤何敢殆?至诚以承!叩首孔门,坤何敢殆?至诚以承!叩首孔门,坤何敢殆?至诚以承!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刚看完此视频资料,余味不穷,王教授讲得很多道理还在回味,整理了一下约有如下:
本无所谓读经教育,只 ...

   那最美丽的落日,那朦胧的日出,那灿烂的午时,好像都在暗示着什么。
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深深地反思了过去,重新审视了我的人生目标。过去的我想要以教师的“神圣”职责去唤醒那本性善良的人们,有的时候看到应试教育的结果,让我心里产生一些寒意,让我变得迷茫。但幸运的是我现在知道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了。
我很幸运的遇到了这群有着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思想交流者。在这之前,我一直烦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慢慢的消失,国人日渐缺乏的精神文化,逐渐丰厚的物质文化,导致的人性泯灭的一些现象,“厚德载物”的匮乏,以及我们的教育问题,这实在令人担忧。同时为美国的文化计划——实现全球美国化的计划而担心(这个是我在读王晓德写的《美国文化与外交》时与现实现结合,发现确实如此)。我担心着,却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这种想法,更不要提怎么去解决这种困扰了,直到我参加了第一次在谦学堂的读书汇,一下子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在担心这个问题,而且推广读经不就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吗?这种感觉真的很巧妙,仿佛真的是一种力量推动着我,让我注定要和志同道合的人相遇。
当然我不是一下子就接受了读经教育理念的,开始很多疑问,疑问于在西方文化盛行的当下,这股力量如此的弱小,疑问于曾有一天一个北大哲学系的学姐和我聊天,说要让中国找到一种信仰,因此要推广基督教信仰(那时候我已常常在校园和外面碰到宣传基督教义的人),疑问于应试教育已经被广泛的接受,甚至作为学生成才的主要通路……但这些疑问也在看了“一场讲座百年震撼”,“百问千答”和“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之后得到了一些解答,见到王财贵老师之后更让我坚信,这是一条很有意义的路,值得我去走。我不再担心我将来要去做一个为了让孩子们得高分的老师,因为我知道接下来我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去做一个有意义的老师,做有意义的教育事业。我不在担心中国会成为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因为那属于“他信”,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信祖先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他信”是站不住脚的。那么真正站的住脚的思想,只有“自信”,只有儒家文化能担当此重任。
读经,诵诗词,感受前人的心境,聆听心灵的声音。
自参加读书汇以来,深知自己浅薄,自幼知应该多读前人的经典著作,但却因为不明白而半途中止数次。知道书是精神的粮食,漫无目的看了很多书,很不明白这“精神的粮食”为什么不能让我得到满足。现在,有一种相知恨晚的感觉,以前的默看,边看注释,边看原文的方法实在是愚昧之极。真正能够感受前人心境,吸收前人思想精髓的方法就是像读书汇这样,朗读而不求甚解,读着读着,这思想已扎根于心底。现在想想第一次去读书会,跟着赵老师吟唱诗歌的那种一时不能接受的感觉,实在可笑,经典真的是越读越有味道,越唱越有感情,渐渐地喜欢上着种感觉,那是心的声音。
有一种心的呼唤,这是个新的开始,要坚定的走下去。爬凤凰岭的那天下午,很多事情好像都是注定的,我看见了最美的日落,与大家一起吟唱于寂静的凤凰岭山腰的亭子时,有桑葚解馋,有甘泉解渴,那种快乐,实在不能用言语表达。第二天早上的爬山,我们与太阳一起升起,穿过灵气的丛林,一起逐渐变得明亮。午时的我们在植物园亭子的大声诵读,更有明媚的阳光相伴,好像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准备的。这也许就是心与新的开始吧。
自幼笔拙,实在羞愧,不能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变化就像师兄说的那样,只能用语言表达出一部分,但真正的改变都在心底里。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