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45|回復: 10

[国学教育机构] 参加在谦学堂国学力行夏令营培训的感言集

  [複製鏈接]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还记得四月九号那天上午第一次去学堂参加交流会,赵老师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尔我似乎也在那一刻明白了人生的意义,明白了自己今后要的走的路。
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难道只是为了一个安逸的生活吗?如果是那样白在世上走一遭,我宁愿不来。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在忙着考大学,而考大学,找好工作或去创业,过上安逸的生活,终了一生,这条路也被公认为是人生最好的选择。但我对大学却没有很大的兴趣,也不想去考大学,可是自己又想不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生到底该怎么走,如果说暂且有一个答案,那便是人活着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来到了北京工业大学,上了大学我又得出一个答案,或者可以说是我人生的目标,那就是希望在祖国的历史上可以留下我的名字,并不是为了名利,只希望尽自己所能去改善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合理一些,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而听了赵老师的一番话,有了方向,那就是去做教育,我以前也想过走教育这条路,可是没有很好的方向,唯一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从小进行道德教育,但终未想出实施的办法。在学堂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答案,儿童读经教育,回归真理,从最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交流会之后又陆续参加了六次《论语》读书会,自己在学校也每天组织同学读四十分钟《论语》,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忘却所有的事,一心钻到经典里,去汲取智慧,“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伍”。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是我一生中过的最充实的两个月,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而活。《论语》前十篇读了六十次以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发现以前失去的实在是太多了,真的有一种重生的感觉,我也暗自把四月九日定为了自己的第二生日。现在我也积极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去读诵经典,并推荐他们去参加“论语一百”夏令营。看到学堂里的小朋友们能接受这种教育,真是从心里为他们高兴,羡慕他们。当潭龙告诉我们将有机会去带小朋友读经,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既能去教小朋友读,而在教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从中受益,也能为读经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在的学生好像都朝着一条路走,升学,毕业,找工作,挣钱,过安逸的生活,也没有思考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跟着别人走或是按着别铺好的路去走,而对国家的文化进步和社会改善并无大益。后来看了王教授的的很多讲座更是觉得读经教育是一条最正确,最光明的路,我们要“自觉,自决”。现在的教育禁锢思想,让我们的民族失去了思考能力,一个没有思考的民族谈何发展,谈何崛起。在近百年来,圣贤留下来的经典在经过“五四”和“文革”之后仍能保存下来,教化后世,实则是受祖先的护佑。在我国的历史中,几个兴旺的朝代,无一不推崇国学。皇帝问道广成子,修身内求,实现天下大治;周文王演《易》、武王修身平天下,建立周朝八百年基业;汉代崇尚黄老之学,实现文景之治;在唐代,《道德经》为取士必读,所以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现在王教授推广读经教育,更是功在千秋,吾辈当鼎力襄助,虽成事未必在我,但求此业长存。
最后,真诚地感谢在谦学堂能给我这个机会去接触到这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谢赵老师和各位师兄的教诲。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从第一次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第一次去学堂那种浓烈的国学氛围给了我很大感触。我也是从大学开始就参加国学社的,看着我们的社团从小到大,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在一步步的复苏,更加高兴有这么多的人在为了国学的复苏而努力。
参加培训已经五次了,这五次的《论语》读书为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上了大学我迷茫了很久,我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在那里了,这时我又发现身边的好多同学都在迷惑。我开始思考了,我们花了很大的时间去学习,但当我们走上社会之后。我们能用到的东西又能有多少呢。纵观整个社会道德在一步步的向下走,官员腐败,学术造假等等,太所太多的污垢。我们该怎么办呢,在这个看似平静的社会中,其实却有着非常大的隐患,我想只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复苏才能改善现在的浮躁的社会风气。
我们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就文化层面上来说我们的身体里流的却是西方的血液,曾几何时古文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成了天方夜谭了,我们甚至认为我们的文化都是迷信。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是中华名族的传人呢?我们还有资格去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有黄皮肤黑头发吗?而中华民族一直是以文化的认同感来确立自己的归属的。所以历经了无数次得王朝更迭之后,中华民族依然能够存在和传承,而与其可以并驾齐驱的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的有外来民族统治过中国,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是亡国灭种的,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们不仅没有亡国而且我们还兼并了好多的外来民族。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一直流传至今,中华民族的根没有断。当赵老师唱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然后他说我们现在就是“国破山河在”,国体还在,但国家的根已经断了。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上。
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去教小孩子读书,走进学堂里边看见孩子们天真的笑脸,我忽然觉得教育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通过诵读经典来开启孩子的智慧,并且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只要时机成熟种子就会发芽。我觉得这种教育的理念很正确,我们只是给孩子一种引导,我们无权去帮孩子做规划,也没有权利去决定他人生的方向。通过圣人的教化来让他做一个好人,至于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线就由孩子自己去选择了。
在此谢谢老师以及各位师兄们的指导和帮助。祝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也祝愿读书会越办越好。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从第一次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第一次去学堂那种浓烈的国学氛围给了我很大感触。我也是从大学开始就参加国学 ...

有缘参加“国学力行夏令营”辅导老师的培训。算来,我应该是报名最晚的,参加的最晚的一位了。有些后悔怎么没有早些知道“在谦学堂”,但皆是定数,只得尽人力罢了。
    第一次去学堂读经的时候得知有“国学力行夏令营”的培训活动,但是那次并没有报名,因为我觉得我对于孩子们,真是有些“又爱又怕”。爱他们的活泼天真聪明,又怕他们调皮捣蛋。但是,后来回到学校,继续和我们国学社的同学(李鹏,李建国)一起晨读,也许是受到了《论语》的感染,慢慢觉得,报名当“辅导老师”并不能只因为我觉得我当不好而就不去做,而是一个关于“责任”的问题。作为华夏子孙,“继绝学,开太平”确是我们的责任。做不好,可以努力去做,这不是借口。况且,王老师说过,这是还是一件积德的事情。于是周六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毅然决定报名了。周日,去紫竹院公园参加我的第一次培训。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读经,唱诗歌,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快乐。下午,我们又有缘和赵老师去拜访王老师。还记得看2000年的王老师的视频,视频里,王老师的头发还是黑的。这次去拜访王老师,却见老师的头发全白了。感慨时光荏苒的同时,也觉得老师身上的担子确是沉重。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下午,他几次提到过,中国从“五四运动”后,就疯狂的向西方学习,但是最后学成了什么样子呢?就是现在这个“不伦不类”的样子。老祖宗的东西丢了,西方真正的知识也没学过来。中国的教育,这一百年都错了,“继绝学”确是迫在眉睫。倘若我们这些青年不去做,中国的教育,是不是还要错下去一百年?这个我真的不敢想,但是我知道,在我读了一半《论语》以后,我要努力做下去。
    由于我只参加了两次培训,所以对于读经教育中应当怎样教育孩子的事情的,我也发表不出什么太高深的见解,我只是觉得,正如赵老师所讲的,孩子们其实是很有智慧的一群人,他们虽然没有大人见得多,没有大人的推理能力强,但是他们那种自然的感知是非常灵敏。所以教育孩子,讲道理有时候是没有用的,我认为还是一种默默的“循循善诱之”比较好吧。
                                                              北京工业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1
有缘参加“国学力行夏令营”辅导老师的培训。算来,我应该是报名最晚的,参加的最晚的一位了。有些后悔 ...

说到我和国学的关系,真的是很奇特。从一个社团开始,我与传统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师大一百家社团,可谓是“百团大战”,我恰恰就选择了这么一家“小国寡民”式的冷落的小社团。每周晨读《论语》,那时感觉孔子把活泼的人生经验穿越历史的沧桑,传递到今天,而我们今天仍然在他的言行中受益,心中多了一份平和、安定和勇敢,少了一些躁气。孔子这部“《论语》的真谛 ,就是让我们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一个小小的社团,改变的我的思想观念、行事原则、乃至是一生的追求。
后来去贵州支教,教授了传统科目,从《孟子》中我也感受到了“圣人入世担当以情不以理”的道理。孟子他虽身处乱世,却不以给人的幸福生活为念,游说诸侯,居庙堂之高而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而心系苍生。孟子所推崇的民本思想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提升,而“仁政”的核心就是“保民”、“与民同乐”,常言道,皇帝乃天之骄子,是真龙化身,至高无上。我们经常听到的也是诸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话。孟子却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大胆看法,颠覆了皇帝高不可及的地位,把“民”放在了实行王道的第一位。蒋庆先生说“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关‘理’何事?乃‘情’使然”。孟子打破常规不是“以情”又是什么呢?孟子善于雄辩,语言犀利,他为梁惠王讲“保民”之策;给齐宣王大谈“与民同乐”之道,常常让他们心悦诚服。孟子为什么会大胆地在皇帝面前争辩?我们知道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惨遭宫刑,难道孟子不害怕遇见昏庸无道之君招致杀身之祸么?答案是乃“情”使然。他的入世担当是“以情不以理“的。圣人无所欲求,将生死置之度外,不忍看到百姓苍生生灵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忍看到皇帝昏庸,实施暴行;不忍看到官场腐败,卖官鬻爵;不忍看到王道不复,道德沦丧••••••这也就是蒋庆先生说的“不以社会人群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也”,圣人往往是以自身是价值来贡献社会:立言、立功、立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这些就像蒋庆先生所说的,是由“情”出。没有胸怀天下之“情”、没有拯救苍生于水火之“情”、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情”,孟子又真么会劝谏当权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又怎么会发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慨,又怎么会嗤笑齐人爱慕虚荣追求荣华富贵的丑陋灵魂?这一切只因一个“情”字。
其实在这次国学力行夏令营的培训活动中,我也感受到了这个“情”字。以前学到的道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但是这次在培训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我身边还有这么多人践行着心中的道义。而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这个传统文化没落的时代,在谦学堂艰难地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践行着自己的信仰,从来没有改变过。也许在别人眼里我们是迂腐的、愚蠢的,我们也没有按照大众的普遍的生活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是我们不按“理”“出牌”,但我们有对儒学的这份“情”,而且此情不渝。“圣人入世担当以情不以理”,这就是儒家的情怀吧。继学传道的过程虽然很漫长,很辛苦,但圣人带着这个“情”字初衷不改,前仆后继,走在为万世开太平的路上,永远不知疲倦。圣人心中没有“小我”,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官职俸禄,渐渐就形成一个“大我”,超脱了世俗。当我们也“入世担当以情不以理”的时候,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而此时我们的心中只有天下。天地广阔兮,儒道胸怀天下。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3 | 顯示全部樓層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或许此时他还不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通过我对读经教育的了解,王财贵教授的读经教育就是对此的很好阐释了。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读经教育,最近通过与老师、师兄的交流以及听了教授的相关讲座,对此有了些了解,并对读经教育产生了基本的认同。
通过我对教育的一些了解,想简单谈谈自己对教育的一点感想。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同时是免费师范生,也就注定了我未来是要从事教育行业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一直在思考。如钱穆先生所言:教育不是职业,而是一项事业。教育是要用生命的活力去填充的。曾经我与一位同学聊起教育,他的观点让我印象很是深刻,他说:教育不等于教学。他的大概意思是教育并不只是一直以来教授知识的这种模式,这是教学,教育应该是教书育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中国高考指挥棒下的教育一直带给我们一种束缚,有时候觉得大家像是机械的从模子里面刻出来似的,分数相近的来到了同一所大学。从有高考以来就是如此,即使大家越来越觉得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问题,但大家也都是跟着教育体制的步伐走,因为在这样的潮流之下,没有人敢这样做,家长很辛苦的供孩子读书,并将全家的期盼全都寄托在唯一的一个孩子身上,家长也尽心了,但是教育的最后却还是没有出现“大家”似的人物。因为我们从小学以来接收的都是知识,就如同我现在回头想想我学过的数学、物理、化学,实在是所剩无几了,而我曾经花过那么多的时间学这些科目。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其实还是知识的灌输、考试的检验,一直如此,而真正教育的使命是要开发心性、培养有德性、有能力的人。当我们带着几近遗忘的知识想要拓展自我时,才发现步履维艰。教授说过的笼罩似的教育我很认同,当站在一定高度时,即使对于一些没有学过的东西,也是俯瞰了,因为他有能力。
王财贵教授的教育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念”,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教育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当我未来站在讲台上时,我不敢说我知识如何渊博,我所能做的,或许就是凭借我心里的一桶水指给我的学生们一条河。去贵州的支教经历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使命,当那的孩子们用纯真的眼神看着我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是相信我的,是希望我能够带给他们一些什么的,在那期间,我确实一直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够带给他们一些可以留在心底的东西。我心中的教育是充满生命力的事业,就像北师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这篇总结的文字,心里酝酿了很久。话到嘴边,竟无语凝噎,脑海中只有一位宽仁长者反复吟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到底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我遇到了你们?
你是否能理解我千里觅知音的欣悦?
我是一个“太无聊”的人。尴尬地面对朋友去酒吧、KTV的邀请,心里想着,这一次消费能供多少个牧区孩子念一个月书;不喜欢所谓的绯闻花边,在喳喳絮语中,吃力的扭转话题。我向往清风明月下,携卷诵诗书的生活。而把自己的向往藏在心里,又有多么苦闷。
四次见面,实在太少。可我得到的却又那么多。十几人围坐一圈,中有老师、师兄娓娓阐述“修身、齐家”、《论语》、老庄…… 每次见面,内心都会波澜涌动,如沐春风。个中滋味,真不可言传。

十年读书,眼里嘴上的净是过去人的经典。我们今人连读懂都成问题,更谈何发扬!不断地质问这是为什么,然而没有人给我答案。终于,王教授给了我回答。三年后,我将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然身为人师,怎能甘心只做教书匠!一国强大,唯有教育。但我们的教育现在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敢改变它?我,想寻求这样一条道路。
我承认,在我没有深入了解王教授的读经教育时,我是持着怀疑,甚至是质疑的态度的 。但现在,我愿意追随王教授为读经教育、为我的国家出份力!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迫切地想做一件事。以前,我做什么事总是想问,这于我有何利?十二年的教育,“为考试”而做事竟不知不觉变成生命的常态。考试成绩好,就什么都好。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生在世,做好人,才是真正追求。从去年班里组织看王教授在师大的演讲至今,每天院中诵几段《论语》——冬天,太阳出了,我欢心而归;夏日,太阳升起,我折铺而出。除其间生病几日外,几乎天天坚持。现在回想,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论语》正悄悄融入我的生命。做事,不再求利求回报,就随心而行;待人、接物学会踏实诚恳。最重要的是,我现在能真心赞美他人,真诚地学习。过去,面对别人优点,虽也佩服,但更大程度上是不服气。现在,我做的还不十分好,但我知道我在改变!

这篇文字,有些“胡言乱语”,逻辑不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望见谅。
我有些激动,说不出什么了。就只有两个字,一定要说——
谢谢。
谢谢王教授,谢谢赵老师,谢谢师兄们,谢谢培训的朋友们,谢谢在谦的孩子们——谢谢过去四周里所有的人和事。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里,遇见你们,真好。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过去的回忆
第一次来到在谦学堂,还是在四月份,我和社长一起去的。很早我们就出发了,可是还是迟到了。来到北京就没去过这么远的地方,竟然走了两个小时,到了一个村子。下了330,又走了很远,走到胡同里,一个独门大院。如果没人领着,自己真是找不到啊。
学堂的氛围很不错,播放着古琴曲,还有小朋友在读书,感觉似乎,这个才是适合读书的地方。读经也就应该远离城市的喧嚣。第一眼看到赵老师,发现赵老师很严肃,正在和其他同学聊天。赵老师不仅能讲经典,竟然也会诗词吟唱。这个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我接触的老师没有一个会把一首诗词唱出来的,觉得很有意思。老师还讲了一些读经的方法,也特别有意思。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中午留下吃饭,发现饭好像比我们学校做的好吃。
下午老师继续讲了很多东西,似懂非懂地听着。王老师又讲了一些关于国学力行夏令营的事,我正好也想在暑假做这方面的实习,要不只读书,不去实践不去交流,进步不会很大。4点钟结束了,我们便陆续回去,回去已经六点多了。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但发现其实挺值得的。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领着我们社团的同学来到学堂,感受一下这种文化氛围。
再次去学堂就是两周以后了,第一次详细接触到读经方法,时间也在我们一遍遍地读书时过去了。接下来的几次过程都差不多,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回忆。
5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我都参加了活动。第一天去了学堂,第二天去了紫竹院公园。第二天我们有幸见到了王财贵教授,王教授很亲切,水平很高,我们还有幸聆听到读经教育创始人的教诲,真是难得。
个人感受
一 关于学堂
学堂很好,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耳边是古琴弹奏,朗朗读书声。似乎回到了我小的时候,那时走过教室,能听到同学们大声地齐读语文课文。似乎这个地方才适合读古书,或许古书就该在这样的地方教。地方很静,人心也很静。
二 关于老师
赵老师,表面很严肃的一个人,无论读书还是唱歌都很严肃。特别是唱歌的时候,很有感觉。我也很细心模仿过老师的动作,模仿老师的动作唱歌,也稍微能找到一点老师的感觉。在后来的接触,发现老师也是一个挺活泼的一个人,也有另外有趣的一面。不是只有严肃的那一面。也会和我们开个玩笑,也会穿着休闲短裤,人字拖逛公园。
王老师,看着就具有书生气质。很亲切,并且和我一样是学英语的。王老师呢,讲的东西我们可以听懂大部分,不是特别难懂。往往举例也很贴近生活,与我们这些大学生没有什么代沟,能聊的话题比较多。
王财贵教授,水平特别高,讲话不太容易懂。很亲切,如果头发不白,应该很年轻的。
三 关于学堂里的小朋友
这些小朋友很有礼貌,很远就跑来给我鞠躬,还九十度的。我这么大都没怎么鞠躬,一看小朋友都这么有礼貌,我也不能坏了规矩啊。去的次数多了,我渐渐了解到,其实人家小朋友比我水平高多了,读的书比我多多了,人家天天读,我是想起来才读,差距太大了。后生可畏啊,前途无量啊!
有一次去课堂旁听,发现其实他们读书也很辛苦,一遍遍的读。我们还有个休息,还可以打节拍,还可以唱歌,他们就是一遍一遍地读,累了喝点水,上个厕所,其他时间就是读书。这样要是一直读几年,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真是坚持下来了,这个小孩真的不得了了。
四 关于读经
这样的读书方式,我还是比较接受的。因为我很多书都没有读过,所以先把书读好,才能去看别人的心得。在读书的过程中,一些比较简单的话语,自己就能理解了。一遍遍地读,一些不太懂的,也渐渐看懂一些了。似乎直接读书是一个捷径,能够直接懂得一些道理,记忆还会比较深刻。再听别人的讲解,也会很快反应出对应的语句。这样很容易得到共鸣。
五 关于力行夏令营
本来我在大学期间参加一个类似的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这个夏令营,我也会去找别的活动。这个活动既可以多读读书,还可以接触老师和同学们,相互交流提高会很快。所以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对夏令营比较期待。亲身感受一下,也为我的创新项目做了实地调查了。
非常庆幸,我可以认识赵老师、王老师,还见到了王教授。很庆幸,我可以找到在谦学堂,接触到读经教育。非常期待夏令营的到来,如果老师不要我的话,安排我个地方住就行。我可以帮着干点活,哈哈。跟老师们在一起,听听老师教诲,我就知足了。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很感激在我上大一就有机会参加了这样的活动。我喜欢读书会的和谐温馨的氛围,古琴声中传达的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气息,我被这种氛围感染,每周都想要逃离吵杂的市区,去学堂沉淀一下自己的内心,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坐在从市区开到郊区的车上我有从学校回到家的感觉,心中有激动和力量。一群有着文化情怀的师兄师姐们、可爱本真但又不失风度的赵老师、活泼且彬彬有礼的孩子们、厨房里为我们默默奉献的师傅,所有的这些存在感动着参加读书会的每一个人。除了在家里,我从没感受过这样的自由与安静。
我是一个喜欢自由和注重自我内心的人。家人供我上大学是为了我以后能有好的工作好的家庭,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能接受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一点专业知识,等将来毕业了当做谋职的工具的想法。我认为大学是一个历练人心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在中学学不到的思想,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人,每次自己的认识有一些小小的提高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学的专业是医药卫生方向的法学,虽喜欢我的专业,但不喜欢它的就业方向。我想从教,想用我的思想和知识影响我的学生,一直都喜欢《春夜喜雨》里面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是一门艺术,关键在教育者内心!学生不是知识的储存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泯灭人性的愚蠢行为。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德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影响才是深刻的!能参加培训是我的幸运,也许就如王潭龙师兄说的那样,我上几辈子积下的功德,让我在这辈子能够真正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一群可爱的人。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时,谭龙师兄说一句人最可贵的是热情和真诚。是啊!真正的真诚和热情是难能可贵的。对待任何人,你跟他说话时,只要是带着诚挚的心,都会被对方感受到,且会震撼他的内心。教孩子读经时也应该有热情和真诚,孩子的心都是敏锐的,他们会感受到你的付出,你会在无形当中影响他们,从他们身上也能找回很多曾经丢失的东西。
见王教授的那一次培训让我终生难忘。王教授给我的感觉就是可爱的孔子,眼睛明亮有神,有温和也有刚毅;花白的头发,瘦瘦的身体,加上一身很朴素的衣服,感觉就是自己的亲人,没有想象中的威武高大,不可亲近;谈话更不乏幽默,深刻的道理,用简单的比喻我们就能明白;从他的话语和眼神中我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心忧国家,骨子里有一种对民族深沉的爱,对国家兴盛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对教育的见解震撼了我,独到的思想和理论,这是我以前从没接触过的。我的思维方式已经被传统的应试教育给禁锢了,以前不管看到什么东西都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了敏感度,于是就没了感受,活在这样的状态下,经常会感到空虚。那天晚上回到学校,一身的轻松,我知道了自己问题所在,接下来就把任务交给时间,所有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改变。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是我求学阶段必须要有的状态。
说自己喜欢国学,其实自己都有点心虚,自己对国学的了解太少了。上了大学我可以自由选择,于是我就选择了和国学有关的崇德社,参加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各种活动。但参加读书会和培训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看了王教授的讲座和书籍,我才打开了对国学的认识。特别喜欢教授读经教育那本书里面的的一段话,人生有限,应该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去读一些充满智慧的书,它可以让我们直面思考人性及其本源,站在巨人的肩上,轻便学到先人的智慧,启发自己作为万物灵长理性。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学习实用性的专业性的知识时,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阔眼界和心胸,重整体上来规划我们的人生。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见识”,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素养”。孔子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科学知识,他告诉我们的都是人之所以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才有足够的积淀和德行去学习实用性技能。
在紫竹园得那一次培训,有一些人看到我们读大学,很不屑地说这些都是封建残余的东西,说宣扬传统文化会妨害科学精神在人心中的地位。这是一些中国人文化病态的反应,是一种偏狭的文化心态。按照教授的理论,也是我接受并且极其相信的观点:传统经典开发理性,启发原始智慧,用光明引导光明,用智慧启发智慧。怎么会论证出妨害科学发展结论呢?不仅不相妨害,两者都是人类理性中开发出来的价值,文化是公器,其价值是普世的,一个有理性的人,面对各种文化成就,都该同时加以尊重,并且相信各种文化是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融通的。我们想要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了解自己文化的特质,现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这样才会有更丰富的创造心灵。因为只有有了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会有足够的内蕴去欣赏和鉴别别人的文化,才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学习别人的文化。否则,我们学到的就只是肤浅的器物,就要永远都要当西方的学生,但不会得到他们的欣赏。那些完全西化的观点简直在误导我们,混淆视听。在中医看来,一个本身脾胃不好的人,你要他如何消化得了一种完全陌生且不知哪些是营养成分的食物呢?如果强求,伤脾伤胃,后悔莫及了!
对于国学例行夏令营,我内心充满期待,想要感受生命被打开的感觉,想要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想要从孩子生上学到人最本真的东西,逐渐地丰盈自己的内心,从而更接近自己的人格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教育事业上留下自己的东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
 樓主| 在谦学堂 發表於 2011-6-10 16:16 | 顯示全部樓層
当第一次听到“读经教育”这一词组时,还以为是教育我们像僧人一样念经。李伦就笑笑的看着我说:“是读一些类似四书五经的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读经典教育啊。那何谓经典,何谓教育,何谓读经典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参加了这次读经教育的培训。
培训分为五次,我很遗憾自己只去了两次。虽然如此,但也很欣慰自己能抽出时间去参加这样的活动。记得第一次,因上午有课,就在下课后冲冲忙忙赶过去,可越着急越出了很多纰漏:走错路,坐错车……终于在走过许多弯路之后来到了在谦学堂。进入学堂的第一感觉是这里是心灵的圣地,矮矮的平房,银灰的墙壁,庄严的孔子像,轻轻的诵读音乐,正在慢慢地使我平静,这样的环境就会使我们自觉的戒浮戒躁。
推开办公室的门,大家都在认真的读,并没有因我们的出现而突然停下,只是有一位学长走过来引导我们俩找到位置坐下,并端上浓香的热茶并告诉我们读到哪页。于是,我们就跟着大伙的节奏开始念。开始念时,总会卡壳,多念几遍就会慢慢减少错误。而速度是由慢到快,当你快缓不过气来时,速度又由快到慢,如此反复着。读完几遍后,第一感觉很爽,觉得憋在心里很多不愉快都读出来了,有那种化不快为力量的感觉,心里感觉空了许多,特轻松。第二感觉,这是个很好地练习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因为当时的你会全心投注在读经上,不能想任何事,要不然你就会跟不上或者读错字。第三感觉,嗓子有点干,得喝点水。第一次,我用了六个小时坐车,在那里待了两个小时,我也觉得很值得,很开心。
第二次,恰好碰到五一节,不用上课,于是又有机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那次的程序与第一次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我自己终于参加了一个完整版的读书会。此次读书会上,不仅学着读经还学着古诗词吟唱。以前,只是觉得古诗词吟唱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可当自己学着吟唱时(虽然唱得不是很好),自己的内心也渐渐的去理解诗人,理解这首诗的意境,想象着这首诗反映的图画,轻轻的的吟唱着诗韵,真可谓有点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在此次读书会上,赵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参加这次活动,说出你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当时我心中就冒出两个答案:一是因为自己对中国经典文学感兴趣,尤其是《论语》。以前,学习它70%是为了高考,但也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学会了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所以希望进一步学习,和大家一同探讨这些经典。二是想参加暑假班的助教活动,所以必须得好好了解读经教育的全程,并也得对经典有足够的熟悉。那到底哪个是最真实的?那时,我用第一种想法回答了,是因为我觉得第一个答案更具有代表性,并且第二个答案也是源于第一种想法的。经过后面三次没去参加活动,自己非常担心自己没有机会参加暑假的活动。我想自己应该明白了自己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了。
参加完两次读书会活动(确切的说是一次半),和老师、学长、学姐交流过程中对读经教育还只是停在一个表面的认识。我认为经典是一种能让大多数人认为是对的,并能使大家从中受益的东西;教育是一门艺术,是让学习的人得到他们想要的,让他们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那么读经教育就应该是通过诵读经典来给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因为自己对此理解还很肤浅,于是学长就推荐我们去看看王财贵老师的《读经教育全程规划》、《读经教育百问千答》、《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我没有全部看完,对《读经教育全程规划》看了一遍,于是对何谓读经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正如王财贵老师讲的:“经典不仅是中国的经典,也包括外国的经典;教育是教人,就要从人性教起,即开发他的人性。所以要让官员爱国爱民,要让家庭父慈子孝,一个出去社会上工作人的能够敬业乐群,它统统都要从读经教育起。所以读经是根本,你讲任何的成就它可以救国救民,这些成就都要从经典教育中生发,至少经典教育可以协助它;甚至我们看看经典教育不止于协助一个人能知书达礼,乃至于经典教育才能真正启发一个人去知书达礼。”这就是所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住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上就是参加两次活动的所思所感,至于能否被选上,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毕竟自己只参加一次半的培训,且课余时间也未非常认真的读经典。但我认为,我既然开始就报名参加暑假班助教活动,也就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争取这份机会,这样有始有终自己也就不会后悔啦!也许报名参加暑假班助教活动对于我告一段落,但读书会这个活动有时间我一定去参加,因为我真的很难忘记第一次踏进在谦学堂时,那种给我心里平静的感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
孙阳 發表於 2011-6-10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