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易经鳳毛 - 冯学成先生讲系辞及乾坤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八讲:百姓日用而不知——如何体认无处不在的煌煌大道? [二]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大道的运行是为了生育万物﹑养化万物。按中国的地理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有时风调雨顺,有时天灾不断,好坏说不清楚。古代圣人总是希望能天下大同,纯善无恶,但是大道的运行永远都不可能纯善无恶,它既可以生育,也可以没收。春天过了是夏天,然后是秋天,再后是冬天,四时变换;天不可能总是白天,黑夜总会来临;今年风调雨顺可以填饱肚皮,但明年可能就天灾人祸就要饿肚子;这时还是太平盛世,过一段时间就兵荒马乱等等,这些都是大道。黑格尔就说只有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我们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就可以发现的确是这样的。只有恶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善则不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只有善,那就会使人类陷入懒惰退化的境界,甚至有可能消亡。

  大道是无私的,大道也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为某人是圣人,就可以网开一面而不顾大道的准则,大道只会按照它自身特有的轨迹运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生态环境的变迁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想无休止的发展,就无休止地﹑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森林被砍伐殆尽,水资源被严重污染,空气中也被大量的有害气体所充斥等等,大自然是不可能一味地受欺负,它也会以它独有的方式向人类报复,如江河泛滥成灾,耕地﹑森林和草原的沙漠化等等,这一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最终还是将落在我们人类的头上。所以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正是因为大道是不会以人类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才能盛德大业至矣哉!

  我们说秦皇汉武功盖天下,是非常了不起的伟业,但是让其能够实现的根本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栽下秧子,辛辛苦苦耕耘,丰收了收到很多粮食,但其最根本的土地有没有向我们索取任何费用:天下雨以润万物,也没有向我们人类索取费用;太阳也没有向我们人类索取费用;我们地球的诸多矿产资源,我们不断地采挖,但并没有向大自然付出一丝一毫的报酬等等,所以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离开了这些,那都将不存在。大自然没有直接向人类索要任何的费用,但是它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得到它应得的回报。

  如果能真正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也就圣人垂衣而天下治了,但是实际上不太可能实现的。虽然不能使盛德大业达到至矣哉的境界,可是也是可为的。我们个人可以有崇高的理想,可以有伟大的抱负,尽我能力所及,去争取完成,对我个人而言这就是我的盛德大业。虽然不能治国平天下,但是也可修身齐家,当然如果把齐家的范围扩大,那就把自己的事业运作好,这也就是自己的盛德大业。随着自己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半径也随之扩大,那盛德大业的范围也就能扩大。

  前面我们谈到了盛德大业,紧接着在《易经》中又说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指出了可以达到的目标。“富有之谓大业“,皇帝是富有四海﹑富有天下,富有并不单指有钱。春秋《左传》立三不朽:第一为太上立德,既有道德之人;其次立功,有功于国家社稷﹑民族﹑民众;最后是立言,将德业有著﹑功业有成的人和事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以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所以富有之谓大业,就是要富德﹑富功﹑富言,就是要有仁﹑义﹑礼﹑智﹑信,要有礼义廉耻这种种理念,并为之付出﹑实践,做出我们的贡献,为社会带来光明和祥和,这就是大业。

  “日新之谓盛德”比前句还要更深一层次,富有容易,日新难。在《大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引用自《尚书》中记载的成汤的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推陈出新。生命的存在就需要推陈出新,如果失去了这个功能,必然就会进入死亡。练气功要吐故纳新;每天要吃饭,而且还要排泄,吃饭是纳新,排泄是吐故;我们一呼一吸,吸是纳新,呼是吐故等等,生命就是在不断地吐故纳新﹑新旧交替的过程中表现它的存在。

  作为社会,也必须日新,如果不能日新,那整个社会就会僵化,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社会性太强,而自然性偏弱,人们已经非常依赖于社会的保障性,而其自然的属性被大大降低了,特别是下一代。如人类已经过于依赖周围的物质环境,如果有一天真正地停水﹑停电﹑停气,那我们人类的生活就会大乱。中国的青少年过于依赖自己的父母,其自我的生存能力极其可怜,前段时间中日举行了青少年野外夏令营,通过相关的报道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中日青少年之间的巨大差别。

  社会发展到现在,尤其是中国入关以后,经济体制不断得发生变化,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还相对较慢,以至于两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我们在做事上时常陷入困境和麻烦之中,这一切该如何去解决?就需要日新,这是必要的手段,要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经验的束缚﹑原有知识的束缚﹑原有人事关系上的束缚,我们每天都要寻找自己的突破点,用现在时髦的语言就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可持续发展”等等。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更新,如果不能更新,就不能站在时代的潮流之上。

  日新也就是见机,如果不能见机,就谈不上什么日新。日新就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挑战,如何战胜自我,如何提升自我,如何完善自我,是自己处在时代的最前沿。自己的企业运行机制还有无改进提升的必要?自己的为人处事还有无改善的必要?高明的人就可以清新地认识自己,改正自己,但更多的人都只能随潮流而动,甚至还有一些动都不动,以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欧美国家为什么发达,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始终都有忧患的意识,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不断地日新,给自己设置假想的对手,甚至以自己为对手,不停地研究自己的得与失,克服自己的弱点。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日新的意识。

  一个人有没有德,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仁﹑义﹑礼﹑智﹑信上,那这样的德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先人的成法,是道德的基线,还要在此基线上,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跟上形式,要站在时代的前沿,永远找寻自己的突破点。只有这样地不断突破自我,才能永保活力。当然我们讲日新,还要在观念上﹑理论上﹑实践上看其实用性,它应该要富有生命力,要有连续性,要有感染力,只有真正在精神上﹑在事业上能够给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称之为盛德。日新对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成大业的机会,但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自己日新的至高点。

  “生生之谓易”。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谈到了“生生”这个观念,这里它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共同组成了易道的精髓,所以我再三强调学易时,理﹑气﹑象﹑术是一个方面,对易理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化,将之归结为理论﹑玄学,而是要将其作为实修实用的武器,也就是要立志﹑炼性﹑开眼﹑致用。易道的根本就在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修身养性上就一定要立足于这三句话上,如果能理解透彻,且能身体力行,你自然就是易学的大师,是易道的实践者,至于那些算命打卦之流是连易经的皮毛都没摸着。我这里讲易,注重的并不是易经的六十四卦上,而是更为注重易理的实践上,要将易经真正的理念贯穿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和人身修为当中去,这是大多数讲易的人不会去关注的地方,他们一是不懂,二是绝不谈这些。生生之谓易,我们一定要在自己的观念上达到突破。

  我个人自认为只是中等资质,并不聪明,也不能干,当年学习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老师本光法师﹑海灯法师等太伟大﹑光辉,自己显得很藐小可悲,就是对自己周围的同学也觉得自惭形愧,但是见到自己的老师后,自己就给自己立了要求:“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如果三个月不能焕然一新,就无脸见老师了,那时并没有什么书可以看,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总结,并回归到自己,找出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思维上的障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自己从身心面貌上确实达到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同学﹑朋友也都大为惊讶,自己也觉得在精神上﹑在气质上﹑在见识谈吐上都高于他人。这就是“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也就是日新,当然也要感谢老师,如果没有他们的悉心指点,我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和成就。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这几句是对易卦的表象。乾知大始,是启动的力量,是推动的力量,以成象,即理念性的事物。效法之谓坤,坤作成物,只有父亲的力量是不行的,还要有母亲的力量,才能成物。只有理念还不行,还要将理念推行实践,实践离不开理念,策划离不开理念,所以在一阴一阳的运动之中,在一阴一阳的交汇组合之中,那么事﹑物就出现了。因此成象之谓乾是阳的力量,效法之谓坤是阴的力量,这里我们一定要结合第一章的内容来理解。

  网上有一篇文章,文中指出了牟其中失败的原因,其中就谈到了牟其中语录“只要说过就等于做过”,他走到任何地方,往往见到当地的投资策划方案,就开空头支票说要投资,而当地为了这虚幻的承诺徒耗了不少的精力和物力。他显然就违背了“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背离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说了不做,成象之谓乾是说,效法之谓坤是做,成象之谓乾是知,效法之谓坤是行,知行一定要统一。

  历史上关于知行的争论还是很多的,有的说是知先行后,知易行难,要想清楚了才做;另外的则说行先知后,行易知难,先做了再说,至于为什么不知道或是知道的不够;还有的则说知行合一,其实这些都有其道理,都各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实际上个人的环境不同,因缘不同,自然就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上述不同的方式,关键是个人处在怎么样的因缘之中,该怎样去做就怎样去做。比如说某房子着火了,我们还先去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起着火,研究一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灭火,恐怕当你决定好这一切时,房子可能早就烧得一干二净了。所以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不能进入思维的盲区,也不能进入行为的误区,要讲究中庸之道,要根据个人的不同而达到各自的突破,这方面不够要补足,那方面过了要修正,总之要在知行上达到平衡的状态。

  “极数知来之谓占”,这里就涉及了占卜预测,知来就是预测,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个事情的走向如何。有如何知道未来的事情呢?就要极数,即通过已知数求未知数,已知数是极数,未知数是知来,所以极数知来之谓占。这个占并不是神秘的,它是有着一定的数据,比如做某个策划,其能不能成功,肯定要看其选项﹑社会需求﹑资金﹑管理等诸多方方面面的数据是否合理,这本身就是占。古时周文王将殷朝的鬼谋变成了人谋,通过六根爻之间的数理变化来进行推断。现在的易学预测,还是要通过这样的程序,通过它特有的数据进行运算,这是古代中国数术形而上的预测的一种方式,至今还是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通变之谓事”,我们要成事,但是在从因到果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变化。政治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中国前两年还在刺激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现在又在控制消费以降低经济过热的势头,以后又该如何变化都还不清楚。但是我们要通于变,那就要守中道,不论怎样通变,首先就一定要把中线看清楚,只有在中线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通变,就不会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的时候,因为自己过左或过右而有所闪失,只有在中间,你才会有最大的空间让你尽可能的躲避飞来的危险,中间始终都是被团结的对象。在经济活动中如果能处于中道,不管是金融风暴,还是经济萧条等等,对你造成的损失都将是最小的,对你的冲击也将是和缓的。因此通变之谓事,我们干事情就一定要通变,通达事情的变化,通达其中的因果关系,通达事物运行的中线,如果明白了这一点,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相对顺利,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阴阳不测之谓神”,我们把一阴一阳归结到自己精神的最根本之处的时候,就是阴阳不测,同样外部的环境和事物仍然会有在我们意料之外的时候,往往会有偶然性和新事物的产生,这些都是我们难测的,因为已知的事物永远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永远是无限的,当未知的事物一下闯入我们的已知领域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不测,于是乎就将其称为神,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在自己内心世界深处就有阴阳不测之谓神的这么一种存在。一分钟后自己会说什么?又会想什么?又会做什么?这都是难测的,而这就是神。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生命,天才晓得在下一分钟会演一场什么样的戏。

  其实恰恰是这个不可测有可测,虾跳不出塘,肉烂在锅里,不管它如何变化,都还是我自己思维内的事物,明白了这一点,就要善于去运用阴阳不测的事物。宋王安石觉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遂向一老和尚求教解决的办法,老和尚就建议他打打坐。过了一个月后,王安石又去见老和尚,老和尚就问他最近这段时间打坐以后有什么感觉,王安石就说非常惭愧,说自己一打坐,脑子里面就东一下西一下,简直就定不下来,但是也有好事情,以前想做一篇《胡笳十八拍》,想了好几年都没写出来,就是原先写的一些也感觉差强人意,但是当我坚持打了三天坐以后,突然一下思路就非常清晰,写下来后顿觉可与古人媲美。

  在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经常会有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冒出来,而当我们没有打坐的时候,往往都没有注意自己内心的思维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在干什么,但是当我们一打坐,眼观鼻,鼻观心,把自己浮燥的情绪慢慢排除出去,那自己极细﹑极微的被平常的理性思维所隐藏的最深处的思维活动就会显现出来,顿觉非常诧异,平常有些想不到的﹑想不明白的就会想得到想得明白,往往有些好的点子就会在这个时候灵光一闪,因为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之中,自己的思维的敏感性,对自己思维的监控性,就无形地得到了提升,这个时候在细细品尝一下什么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妙处,这时一方面可以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阴阳不测,另一方面也有了可以把控阴阳不测的感觉,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这阴阳不测之谓神也就可以转换为阴阳可测之谓神,这完全是不可同语的境界。

  我们已经多次强调了易经的本意是在于修身养性,提高我们的智能,并非仅仅只是局限于算命打卦之末流,从周文王开始,历经汉唐宋明等历代的演绎,易早已经超出了占卜预测的层面,它涉及了我们人类的思维﹑行为等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其固守在占卜预测上,尽管有些占卜预测还比较准确,但是这仍然是对我们学易的误导,降低了我们人类改造自身命运的能动力,是丧失自我的一种表现。在我们人类从生到死这么短暂的生命里,终极目标是什么?人身的意义又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忙忙碌碌地耕耘了一辈子,对人生的意义和目标都只是茫然﹑糊里糊涂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7 | 顯示全部樓層
第九讲:道义之门——从博爱到人格的完成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易经系辞的前五章,下面我们将暂时把第六章放在一边,先讲第七章。

《系辞·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这里就直接点明什么是易经的意义。 “易其至矣乎”是指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其意义就在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指导我们达到如圣人崇德而广业的境界。崇德就是常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然后在五个原则的基础上,一个人才有德,如果一个人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就不可能有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的稳定与和平的环境﹑作为国家和社会光明的一面,就必须时时刻刻地提倡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的道理,否则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阴暗之中,就会陷入无序的状态之中。作为个人要将德作为我们自身修养的目标,如果达到并实现了这个崇高的目标,就称之为崇德。从个人推广到整个社会,就称之为广业,广业并非只是局限于个人的某个层面如官当得大﹑钱挣得多等等这些低层次的庸俗的一面,它的高度就是要纯粹的将仁﹑义﹑礼﹑智﹑信这种德向全社会宣扬,让全社会都来学习和实践,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业。

  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个人要有德,要大仁大义大智,要守信,要合礼,那么这个人就会是非常优秀杰出的人物,进而就会使这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场面发生大的变化,进入人类的上流社会,作为有权者如政府官员或是有钱者如企业家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修养和个人形象的树立,否则就会有诸多麻烦围绕在身边。崇德而广业,这是易经提出来的标准,也就是学易的标准,如果背离了这一点,那就不是学易了,失之一毫,差之千里。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衡量别人讲易好坏的标准,易的枝节末流有很多,如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参同契中的易﹑预测占卜等等从易经中派生出来的一套套学问﹑修炼工夫,虽然都有其一定的道理,其中的一些理论对个人的修养也有一定的指导帮助作用,但是如果离开了崇德广业,七情六欲过剩,其德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那这一切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实现。这其中孰重孰轻,大家就应该心中有数了。

  我们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算命占卜之人,就可以发现其中基本上没有谁有富贵,纵观整个中国的历史,也几乎没有什么搞算命占卜的人能够富贵,这些人大都鳏﹑寡﹑孤﹑独﹑残﹑穷,他们只是将易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已,根本不懂易经崇德广业的至理,他们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身价都不能奠定起来,根本就没有达到真正的至贵人的基调上,那又怎么可能让自己富贵起来呢?真正富贵之人是不可能离开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只有大仁大义之人,只有大智大勇之人,只有大忠大信之人,才可能真正地大富大贵,如果是那些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之人得到大富大贵,那势必天下必乱。

  我们知道了易就是要崇德广业,那又怎么崇德又怎么广业呢?“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这是易经中的命脉语言,大家一定要去留心,要细细体会。知崇礼卑,也是智崇礼卑,首先智慧上要崇高起来,那么知识的结构﹑内容也就崇高。易经乾卦的大象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大象辞中有云“君子以厚德载物”,“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就将易经乾坤二卦中的精华予以指出。

  崇,一重山一个宗,它表现了一种非常宏大的景象,就如老天一样。不知大家平常是否有雅兴观天象,当然我们成都并不是一个利于观天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天空晴朗的时候有机会到山上,寻一处高旷的地方,仰望我们头上的这片天,那观天的意境是非常美好的。我们平常看太阳,觉得就如大饼一般大小,但是实际上太阳的直径约一百四十万公里,是我们地球的109倍,它距离我们有14960万公里;金星距离我们有4000万公里,比地球略小,黎明时看到称之为启明星,黄昏时看到就又称之为长庚星,是我们在天空中用肉眼所能看到的除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星象;木星距离我们约6亿6000万公里,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牛郎星和织女星比太阳大得多,但是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织女星是27光年,就是它们之间的距离也十分遥远,是16光年;仙女座星云是我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我们这个银河系之外的银河系,看到的时候就只是一个微弱的光斑,但是用天文望远镜一看,才知道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星系,它距离地球则有220万光年。所以当我们在仰望宇宙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尤其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就给了我们人类展开了无穷无尽的认知空间,UFO现象的不时出现,地球之外还有没有生命等等都还有待去发现。

  我们为什么要说“崇效天”呢?这是因为整个大自然即天永远都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物出现并刺激我们的感官,激发我们的想象,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思维内容,所以我们的思维不是封闭的,我们思维是永远开放的。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个人都在提倡与时俱进,这其实也就是“崇效天”的一种语言变化。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认识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为什么认识的对象是无穷无尽的呢?是因为自然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还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这么一点点的知识和成绩上,而且还沾沾自喜,得意洋洋,就有如井底之蛙,那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要敢于在自己的思想上﹑在自己的精神上﹑在自己的知识面上有所突破,要永保精神上青春的活力,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崇效天”的根本法则,我们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动性。反之,一旦我们的思维和精神陷入死角或误区,那在我们身上也就可以打上一个休止符号了。

  “卑法地”,大地为什么能够产生万物,正是因为它卑下。现在的污染基本上都是大地在承受,不管是地球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是在人迹罕至的地球两极南极洲和北极洲,到处都有被污染的痕迹。卑,就是大自然承受着它所能承受的一切。作为我们人类来说,为什么要“卑法地”呢?卑者,卑贱也,低下。易经六十四卦中有一卦叫做谦卦 ,六十四卦皆各自有六爻,每爻或吉或凶,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谦卑是一种美德,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果能使自己处于谦卑﹑谦和的状态,走到哪里都不会吃亏,反之,如果趾高气扬,自恃傲物,脾气很坏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诸多麻烦。

  老子《道德经》中讲到的阴柔之术,如在其文中所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的柔弱之道,实际上就是对“卑法地”最好的一种说明。将其演变成权术,所谓“知崇礼卑”中的礼卑,实际上就是“卑法地”在权术上的运用,也是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法则。在社会与外界人事的交往中在礼节上或卑或亢,它们所带来的后果也不一样,礼亢的大都预后不良,而礼卑的则妙不可言,玄机无穷,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物极必反,老子《道德经》中“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还有“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这些都强调了卑的妙用。

  我们常说礼多人不怪,认错不该死,平常人与人之间交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道,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让自己处于谦卑知礼的状态,并非奴才哈巴狗样阿谀奉承,这是完全两回事情,而是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显示出谦卑之礼,显示出谦和,且恰到好处地把握不与人争的一种教养,一种修养,一种气度。我们也常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现在社会中有些手上拥有芝麻大点的权利就作威作福,而那些真有点大权利的人反而和和善善的,较好交往。

  所以说“知崇礼卑”,礼卑就是“卑法地”,大地永远都是卑下的,自然界中诸多生灵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在大地上生息繁衍,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事物不管美丑,或是好坏都可以在大自然中得以存在,它容纳万物,包容万物,且只有奉献,从不曾向谁索取回报,这是大地的美德,也是自然的美德。

  “崇效天,卑法地”作为一种原则,“崇效天”就要注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卑法地”就要注意“君子以厚得载物”。如果不能厚德,就无以载物,就缺乏强劲的承担事物的能力。在古代中国谈论相法,特别是柳庄相法中,永乐皇帝问柳庄为什么宫中妇女多不孕,柳庄答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从相法上讲女性细腰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易经有云“腹为坤”,是为生儿育女的关键所在,古人选媳妇时就常常看其腰是否粗,臀部是否宽,这样才利于生育。在古代妇女贵相有两种,即以夫为贵,以儿为贵,而宫中妇女往往通过减肥来保持体形相貌,并能歌善舞,以博帝王垂怜,其腰细故不善于生育。因此我们讲“卑法地”,从身体角度上人要厚实,但并不是要去让自己肥胖,而是要健康,健壮,丰腴,且在性情上要谦卑﹑柔弱,这样才能有承载刚强的力量。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崇效天,卑法地”,就可以感觉到什么是“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为什么会有天地的这么一种分判,一在上,一在下;一是高,一是低;一是远,一是近;一是崇,一是卑,在这些上下﹑高低﹑远近﹑崇卑之间就变化无穷了,也恰恰因为这些两者之间的对立差别,易就行乎中矣,就形成了易道,这个易道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个就是易行乎其中,这里我们就用前面第四章的这么几句来解释,来阐述,从而明白什么才是易行乎其中。

  我们再在前面第四章的基础上,以第五章的内容来解释什么是“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成性存存”,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就是要将“一阴一阳之谓道”反复地去体验﹑实践。存之又存,一方面是秘而不宣,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我们的肉体﹑我们的精神都是处于一阴一阳之中,都是载道之器,天道﹑地道﹑人道合为一体,都有这个“我”来承担,都在这个“我”上得到了完整充分完美的体现,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善用,就是要善用其道,就是要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上充分去发挥,去尽情享受这种精神力量给我们带来的人格美﹑生活美。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肉身﹑自己的精神糟蹋﹑污染了,一天到晚正事不干,胡思乱想,践踏自己的生命,践踏自己的精神,常做些与仁﹑义﹑礼﹑智﹑信相背的事情,这是与道相背。我们要把一阴一阳这种美,要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美,小心地保存起来﹑发挥出来。所以成性存存,存之又存,就不能把它随便浪费了,随便抛弃了,也只有这样,才是“道义之门”。

  “道义之门”。道,天道。义,是外向的,仁是内向的,仁是人格美的具体的体现,义是把这种美﹑这种关怀向外释放,关怀大众是义,见义勇为是义,大仁大义是义等等这样或那样的义举,在自己之外关照他人﹑博爱称之为义。义,就是我们在《通书》谈到的“公”字,义是公的化身,公表现出来就是义。

  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如果不能将仁﹑义﹑礼﹑智﹑信这一套道德,圆满地蕴藏于我们自身,那么就不可能进入道义之门,因此我们要在自己的认识上﹑在价值观念上一定要在这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造﹑升华,反之,如果不这样去做,总想投机取巧,总想做一些非仁义礼智信之事,总想损人利己,那就很难说了,纵然能得一时之利,但也不可能长久。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讲:言行君子之枢机——由微知著,把握命运的“蝴蝶效应”

《系辞·第八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这一章前面两段的内容我们就不进行什么阐述了,重点是讲一讲这章所提到的易经中一些卦相的爻辞。一般学易的人都很喜欢本章中所提到的几则爻辞,因为这几则爻辞都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这是易经中孚卦 的九二爻爻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把这段爻辞看成比《诗经》都还要遥远的可能是夏商时期的诗歌,具有极美的境界。可以试想一下,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鹤在阴凉的地方鸣叫,它的伴侣与其声声相和,而在此良辰美景下我有美酒,与朋友共饮之,共享受之,这是多美的意境。对这么美好的古诗,孔子对其作了如下的解释:“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一个君子虽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面,但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所作所为,通过语言﹑行为都会有所表现,并和社会有所交流。如果出其言善,此善非一般的小善,如格言一类,比如说春秋《左传》立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诗圣杜甫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出来后可以为大家所效法,都觉得好,是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风向标,足以动摇天下人心,使大家感觉到其美的存在,其巨大力量的存在,从而使大家群起而效仿之。在古代,善就是仁义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一种美德,大家都会与之响应,道德相求,有道之人寻访有道之人,有德之人找寻有德之人,物以类聚,这是非常自然的因果关系。作为政府,它也需要寻访有道德之人来帮助治理国家,教化万民,如汉朝用举孝廉而不用科举来选拔官员,对言行孝廉,对天下教化有益的人必千里之外而获之,更何况近在咫尺呢?既然千里之外都有你的名声了,更何况你周围的人呢?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三国人物,一位是曹操,一位是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是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果真是有其人有其事,有这么一句话,谁还敢与之打交道,恐怕是不会有这样的人了。而刘备是宁肯天下人负我,而我不负天下人,这样的人可能人人都愿意与之交往,这种人不会去算计别人,而只会被别人算计,实际上这种人别人也是无法算计得到的。
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之中,如果出其言善,如某人有好的点子,好的策划,好的方案,那肯定会有人不远千里来请,反之,必千里之外违之,前段时间媒体上不就报道了某上市公司因不良行为而受到了惩罚,土崩瓦解。这就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在平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不管是语言还是行为,都必须要有前面所说的原则和尺度,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如果是平常小老百姓,其言的影响力还比较微弱,但如果是社会贤达之士,其一言一行对社会的作用是很大的,是具有表率的作用。现在网络比较发达,一个好的帖子会很快贴满全世界的各个网站,即使是不好的帖子也同样会如此,好的会鼓励﹑共鸣﹑宣扬,坏的会批判﹑言诛笔伐。一个经营良好和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的领导者,其一句话不管好坏,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很多地方,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作为我们自身,只是小人物,只能影响周围的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人和事。作为古代君子,是有其非常严格的标准,在孔子时代,君子是指有知识﹑有文化的士卿大夫阶层,是国家的中上层,是国家的栋梁,直接参于国家的管理,掌握并传承圣贤之道,而小人,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意义,而主要是指劳苦大众,属于百工的范畴。

  关键在于“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那些处于要害部门的人千万一定要留意这段话,我们的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我们内部的情致活动﹑思维活动等等,不管好坏,都是通过我们的语言表达出来,高明的人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好恶等情绪,而更多的人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想当然地说,随心所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处理得好是语言,处理得不好还是语言,行为还在其次,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言行君子之枢机。正是由于这个枢机,它所运行的轨迹就会形成我们命运的轨迹,此时此刻﹑彼时彼刻﹑过去现在未来的言行缠连在一起就是我们命运的轨迹,恰恰就是这个枢机之发,可能会带来荣誉进而成为好处,也可能带来耻辱进而成为灾难祸害。

  所以“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思﹑所想﹑所言﹑所行,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但是如果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稍有不慎,立即就可能成为反革命,成为被专政对象。虽然现在社会对言行上已经比较开放了,但是还是需要注意自己这方面的言行举止,有些年轻人就很不注意这方面的修养,总是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一定要谨慎言行。

  动天地,是对大人物而言,这是一种志向,如果没有动天地的志向,那么谁都会看不上,“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伟大的思想家等所要追求的境界。对于现在的我们,又何以动天地呢?毛泽东曾说“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英雄是不能创造历史的”,当然也有人说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人民群众只是英雄的奠基石,我们且不必过多考虑其中的对错,关键是立志立在什么地方,如果是立大志﹑干大事的人,其言行就要动天地,就需要谨慎从事。与古代相比,能够惊天动地的言行已经很少了,现在只有极个别的人才有这样的言行,其他人只有学习的份,执行的份,根本不敢有这样的言行,时势如此,不过这样也好,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们或思,或语,或行,或触,关键的还是一个“慎”字,在人事交往中吃过亏的人就应该明白这个“慎”。曾有位事业比较成功的女性朋友到我这里来,她想离婚,打算要我为她卜一卦,我没答应,说到如果逞一时之快,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可吃的,一定要谨慎。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人事之间,如果不慎,因此而带来的麻烦,我想大家可能都应该对此深有体会,很多人事后都在想当时如果能谨慎一些,以后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可是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吃的。曾有人对我说他与一位朋友是铁哥们,根本不计较之间的金钱属于谁,大家尽管用就是了,我则对他说不见得,你们两人脾气都大,哪天稍不注意就会说崩了,结果没过几天,由于某个生意,各自有各自的意见,相互之间都不能容忍对方,以至于分手。所以意气很容易使人犯错误。

  《中庸》有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就道“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一个谨慎的“慎”字,给自己的思维安置一位警察,遇事三思而后行,一代圣人孔子都要“临事而惧”,当你落下棋子后,其吉,其凶,其祸,其福,其得,其失,其最终的结果就只有让天予以决断了,就不在自己所能控制和感知的范围内了。慎重其事,都还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更何况率性而发呢?因此,我们在语言上,在行为上,一定要注意这个“慎”字。中孚九二爻,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怎样给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行为安一个防护栏,设定一个安全系数,加上一个保险,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中的重要性。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这是同人卦 九五爻的爻辞。孔子对其的解释是“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卦,上乾下坎,其彖辞曰“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是大吉大利之卦。我们知道现在的同仁堂,取义就是来自此卦。其九五爻是得位又居中,是很有喜气的卦爻,它又为我们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之中用心的很重要的一个秘诀。君子之道,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只要你能够做到,不管你是居家或是出行,不管是沉默或是说话,那么就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人,现在又称之为同志,现在要干一番事业,就离不开周围朋友的帮助,一个篱芭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朋友相助是不可能干出什么大事情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活动中,基本上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都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同心同德。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君子之道,对仁﹑义﹑礼﹑智﹑信身体力行,那么君子之间会很自然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不论是在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的任何一种状态,肯定都能达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效果。如果不能做到二人同心,其结果如何,我想大家都会在你我身上或从他人身上看到很多这样的事情,都能够比较清楚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此也都应该有很深的体会和感触。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者,同嗅。当男女之间谈恋爱时,两者之间说的话就是其嗅如兰,都不会将自己的弱点暴露给对方,展示的都是自己美好的一面。当二三好友一起办公司准备干一番大事的时候,为此作策划时个个都是摩拳擦掌,豪言壮语,把一切都想象的很美好,其言语也是其嗅如兰。关键是如何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当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何使身边的人达到和自己“同心之言,其嗅如兰”的状态,说着容易,做到却很难。

  在《易经》系辞下传中有这么一段话“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我们也都知道这么一则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可以看到里面蕴藏了很玄妙的道理。在中国经常是一个人的时候,将事业干得红红火火,两个人的时候,利益均分,矛盾尚不突出,当三个人的时候,往往会矛盾激化,相互之间争论不休,反而影响了整个事业的发展。在中国佛教中有这么一段话,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和菩萨打交道,两个人共处的时候,是和朋友打交道,三个人以上的时候,就是和魔鬼打交道。中国还有这么一句成语“三心二意”,这简直说得太妙了。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这是大过卦 的初六爻辞。孔子在这里用他所处时代的祭礼中的一个小故事来对此进行一番解释“苟错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以前在春秋战国时期,祭天地祭祖先时都很讲究使用祭器,然后在祭器下面铺以白色的茅草。孔子说祭器本来是可以直接放在地上的,而现在底下要铺上白色的茅草,这是出于非常慎重的考虑。对于茅草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贵重的物品,但是当把茅草铺在祭器下面,其所产生的作用就很重要了,因为中国古代祭天地祭祖先是非常重大的礼式活动,面对这么重大的礼式活动,就肯定不能随便乱了方寸,都有其相当严格的规定。孔子在此基础上予以引申和发挥,说到“苟错诸地而可矣”,意思就是以这种工作方法运用在其它重大的社会事务活动中也同样是合理的﹑有效的,这种方法是不会给你带来过错和麻烦,因为“慎之至也”,是那么谨慎地对待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临事情,我们都要慎重,这样一来就不会将自己的人力物力等白白浪费,就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佛教说要有“觉躁之心”,每时每刻都要监管住自己的念头,一旦我们的思维进入岔道,尽快地将其拉回思维的正确轨道上来,避免自己去打妄想,避免自己浪费精力。

  这种工作方法,儒家就称之为“慎独”,这与我们前面所讲“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中的慎是一样的,都是要求我们在自己的思维之中设一位监管人员。实际上这种思维上的警觉,是我们以任何方法去做事情时所投入的成本是最小的,如果出现了过错而去弥补,其所产生的成本将会是相当大的,有时甚至是无法去计算的,与其这样,还不如事先就以谨慎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任何事情。我们要在自己的思维上,在自己的语言上,在自己的行为上,一定要谨小慎微,但并不是要我们束手束脚,而是要我们见微知著,要注意小事情,否则有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往往都会是祸乱之源,这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给了我们很多的案例,都予以了这样的提示。因此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以谨慎之心对待,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要有先见之明,这样一来才能保自身的平安,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慎,可以说是术的关键,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手段。如果我们练就了“慎”的本事,并以这种手段来面对一切,就不会犯错误,就不会有所过失。从古至今,能够真正掌握“慎”的人是很少的,毛泽东就曾高度评价叶剑英元帅:“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瑞大事不糊涂”,其实周恩来也可说是一生唯谨慎,都在强调“慎”的作用,我们一定要认识“慎”并将之身体力行。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眼光,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判断,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要“慎”。

  “劳谦,君子有终,吉”,是谦卦 九三爻辞,我们曾经说过易经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老子《道德经》上下五千字,可以说就是对谦卦九三爻爻辞的发挥,孔子则对其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这个解释的含义是非常高的,希望大家能将此牢记于心,以随时能警醒自己。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现在有些人做了一点点事情,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尾巴翘得高高的,惟恐他人不知,到处去宣扬,向上级或周边邀功请赏。劳,劳动,现在都讲究按劳取酬,做得多就拿得多,做得少就拿得少。伐,自鸣得意称之为伐,沾沾自喜称之为伐。劳而不伐,就是指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哪怕是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也都要注意不能洋洋得意。有功而不德,有些人有了功了,就要去和领导讨价还价,这是非常犯忌讳的事情。因为天道不容,生而勿有,危而不持,天地生养万物,但从来没有向万物索取任何回报,而人总是要去计较利害得失,特别是当自己有了功劳和成绩以后,这种心就更加地膨胀了,就要向上级﹑向周围伸手,这实际上就是祸害之根基。如果领导有德,能够知人善用,或许会根据你的贡献给予你相应的奖励,但同时也会在心里留下对你不好的意见,进而就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对你加以防范,甚至在以后将你剔除出去。

  有的人才有余而德不足,在现代社会之中这样的人是相当多的,让他去做某一比较单纯的事情还可以胜任,但是这种人涵养不够,德行不足,稍微让他做大一点的事情就不行了。有的人是有才又有德,这种人有了一点成绩不会去骄傲自满,不贪功,不居功,说功劳是领导的,是集体的,让领导和同事都高兴。现在常说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这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就算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也都还要保持有功而不得的姿态,即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我们要涵养自己的德行,命里有时终须有,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你去争去闹,就会使自己的德行显得很薄﹑很脆弱。
现代社会中,在大学中也都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所谓的博导﹑硕士到处都是,这些人论文没几篇,研究成果也没有,就是有的好多都是到别人的书里或网上去剽窃,真正属于自己的少之又少,大大降低了我们高级人才培养的素质,其功利心实在是不敢恭维,且这些人还不以为耻,这种现象现在层出不穷,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就可以了解,这也是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作为我们自身,就一定要努力做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这是“厚之至也”,前面我们就谈论了“崇效天,卑法地”,这个就是对“卑法地”最好的案例。大自然就是劳而不伐,就是有功而不德。庄子中有则寓言,说有一个铜匠在用火炉炼铜,准备打成一把宝剑,正在打造时这把剑就在火炉中说自己是干将,自己是莫邪,是第一利器,铜匠听到此剑在讲话,甚为恐慌,视为不详的事情。在庄子里这样的寓言还很多,比如一马说自己是千里马,主人听见后觉得此马肯定是妖物而心中惧怕。

  德要厚,我的老师就常对我说做人一定要有厚气,厚比薄好。一个厚重的人到任何地方都会比较受欢迎,能融入群体。一个薄的人就会很脆弱,稍微碰一下,就会跳得八丈高,经不起别人轻轻的挑拨,装不下任何秘密,只要有人旁敲侧击一下,你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坦白交代了,这种人谁都会敬而远之,为不受欢迎之列,也是很可怜的。所以做人一定要有厚气,容量要大要装得下,别人不能容的你能容,别人不能装的你能装,别人承受不下的你承受的下,越厚重,你的战略纵深就会越宽阔,回旋的余地就越大。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下人,非是打杂当佣人,当奴才,而是德厚不居功,以礼下人,就是说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在礼节上要谦虚﹑要谦卑,要对别人和气﹑厚道,就算是有功也要如此。我们在《通书》中就曾提到唐朝的郭子仪,他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个儿子均为附马,但是他从来就不居功,也不敢居功,才能保善终。

  秦朝王翦协助秦始皇灭了六国后,又奉命率兵去灭楚国,还未出都城就上书要自己看重的土地,秦始皇准了,又走了一段路,又上书为自己的儿子讨要封地,秦始皇又准了,后要上书要指定的山做自己未来的墓地,秦始皇仍然准了,王翦周围的人就很迷惑不解,问其是否糊涂了,居然如此邀赏,王翦则说皇帝猜忌心重,现在我手掌全国的兵马大权,不知心中对我是否反叛有多大的疑心,肯定在我身边安插了很多眼线,现在我这样做,皇上才不会怀疑我,会认为我只是去打仗,等打完回来后就只是准备享享清福罢了。

  汉朝的韩信,此时强敌楚霸王项羽尚未消灭,韩信刚刚灭了七国,就上书刘邦自封为假齐王,刘邦这时正苦苦抵挡着楚霸王,正需要韩信率兵来解围,看到此书是正要大为光火,张良这时悄悄踢了刘邦一脚,刘邦顿时反映过来,说大丈夫要当王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马上就封韩信为齐王,这个时候在刘邦的心里就为杀韩信埋下了祸根。如果韩信能够学习王翦﹑郭子仪,他肯定就能安稳的度过荣华富贵的下半辈子,结果却不得善终,他就是因为没有遵从易经谦卦所给予的指示。
“语以其功下人者也”,不要居功至傲,要将成绩归功于领导,归功于集体,当然也不是要我们去阿谀奉承,而是说当自己有了成绩以后,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分寸,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才能够与周边的人相安无事。
“德言盛,礼言恭”,德,一定要用德把我们武装得很盛大﹑很丰富﹑很圆满,我们的德,包括功德﹑功劳,都要盛,在这种盛的情况下,在礼节上﹑在语言上反而要恭,要谦虚,翘不得尾巴。恭是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这里就点出了这段文字的命脉。谦虚,是保命的哲学,是保位的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是政治挂帅,非常注重位的关系,从开始讲易经的时候,我们反反复复强调了“位”的重要性,谈到过“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道理。在机关里面,在企业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其相应的位置,安位吉,失其位则凶,但是如何保其位呢?就是“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是在有所作为﹑德言盛的情况下要通过致恭保位,若没有功则还没有与领导叫板的权利,恰恰就是那些有了功劳的人才有可能功高震主,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就一定要注意谦虚,要致恭。

  “亢龙有悔”,是乾卦 上九爻辞。孔子对其解释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事物发展到极点,权利达到了顶峰,已经无所顾忌,没有什么还能对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就处在“亢龙有悔”的状态之中。“贵而无位”,位只有相对而言才能够存在,他已经处于极高的状态上。“高而无民”,太高了以至于脱离了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九五是至尊之位,还没有处在上九的顶点,是上卦的中道上,上九在上卦的顶部,他高高在上,高的已经失去了位,高得已经失去了民,高的周围已经没有贤才之士相辅佐了。在前面所说这种情况下,“是以动而有悔也”,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诸多案例中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关键是现在作为领导,或是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注意自己避免出现上述的状况。

  这里我们可以把乾卦上九爻辞与谦卦九三爻辞做一番对比,就可以发现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人和事物,就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对于如何保位也就能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了。

  “不出户庭,无咎”,是节卦 初九爻辞。“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这里我们可以与前面的“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结合起来理解。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如何立身处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菜根谭》中有云“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当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处事要方正,要符合社会的规矩,不能逾轨,要顺从社会法律道德的规范。处在乱世的时候,没有规矩可遵循,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生存下去,那就要圆,要善于变化,善于适应环境。当处在非治非乱的时候,即在两种社会体制交替的时候,处事一定要方圆并用,该圆的时候圆,该方的时候方。

  在孔子对节卦初九爻辞的解释中,“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就再一次给我们敲了语言上的警钟,我们之所以会有麻烦和灾祸,是因为有语言作为媒介。“君不密,则失臣”,当君主的语言不谨慎,就会丧失良臣。“臣不密,则失身”,当臣子的言行不谨慎,轻则失去权位,重则害命。“几事不密,则害成”,机密大事必须要慎密,否则就肯定酿成祸害,造成事业无法成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所以我们口风一定要紧,要稳,进而行为才能稳当。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机密﹑军事机密﹑企业机密﹑自己的人事机密肯定是不能随便给别人说,以至于让别人轻易地掌控自己,要善于保密,这是想干大事的人必须养成的良好习惯。

  不出,并不是隐身,而是要在语言上掩饰好自己的喜怒哀乐,三国刘备高明之处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别人就无法探知你的弱点,古时皇帝头带冲天冠,冠前面都要垂几道穗子,皇太后要听政就要垂帘,目的是要让群臣无法通过皇帝的表情来揣摩圣意,如果让臣子知道了圣意,就会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历代朝政都有宦官误国,就是因为皇帝在宦官面前无所遮掩,以至于让宦官明白皇帝的喜怒哀乐,并迎合,最后就将皇帝控制在手中。因此我们在现代社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要害的地方,人事关系复杂紧张的地方,一定要注意锻炼自己的铁面功夫,不要随便的喜怒形于色,不要轻易的给你的对手以可趁之机。

  “负且乘,致寇至”,是解卦 六三爻辞。负者,背包袱也,小人之事也。乘,千乘之国,万乘之国,马车是乘,君子之器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皇帝以及士卿大夫才能有马车,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都还有车马可用,他最喜欢的徒弟颜渊死时,因家境贫寒,颜渊父亲想请孔子把车卖了,好买副棺材,孔子觉得也应该是这样,但是马车代表了我的身份,所以不能卖。在以前,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得很严格的,小人不能随便坐车,君子也不能随便走路,以免有失身份。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如果小人乘上了君子之器,就会生非分之想,就会想怎样把君子之器抢为己有,就会不择手段的夺取,出现小人群起争夺高位的现象。因此说“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讲:自强不息——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乾卦详解 [一]

  前面我们已经对《易经》系辞的部份章节进行了阐述,下面我们将对《易经》的乾坤二卦作一番讨论。《易经》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为卦首,一谈到《易经》,就肯定离不开阴阳八卦,而阴阳八卦的根本就在于乾坤二卦上,所以学六十四卦的前提就是要先对乾坤二卦的道理有所基本的理解,乾坤二卦的原则贯穿了其后的六十二卦之中,如果不能理解乾坤二卦 ,那对其它六十二卦也就无法明白了。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乾坤二卦得到了特殊对待,配有文言,其它六十二卦都没有配文言,传说文言是孔子所做,如果没有文言,那我们看乾坤二卦仍然是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所云,通过文言,对乾坤二卦爻辞﹑彖辞﹑象辞,对乾坤二卦的意理就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当然要看懂文言也是不容易的。

  乾施坤受,乾始坤成,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们用现代的哲学思想对此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什么是乾?什么是坤?主观能动性是乾的力量,客观存在是坤的力量。在中国哲学和佛学中有这样一种概念,即“能”和“所”,主观能动性就是“能”,他能干这样,能干那样,他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但是他能够如此如此。平时我们常说要开发我们的潜能,这个潜能是什么呢?如果到了佛学中所说的大彻大悟的境界,那么我们就能够明白什么是存在于我们身上的这种真正的“能”和《易经》乾卦中所说的乾的“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感觉,才能够明白《大学》中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主观能动的概念,但是对于主观能动来讲还必须存在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又是什么呢?就是坤,我们主观的纯能是无形无相的,佛教中就经常谈无相,即强调种种的超越,进而达到无相的高度,这种无相的高度具有纯粹性,是不异化的,它什么都不是,但它又无所不在,所以就“纯粹精也”,因此我们一定细心去理解和体会乾元的力量,领会“元﹑亨﹑利﹑贞”这归纲的四个字,我们看到在文言中讲了很多东西,但归根结底都是在这四个字的基础之上铺展开来的。

  乾卦六爻所讲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是“能”处在不同的地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因果过程之中所出现的必然状态。每一卦有六爻,初是开始,上是终结,在这个卦的因果范围内有这么一个起始的过程,初﹑二﹑三﹑四﹑五﹑上是这个过程的次第性,是所处地位的阶梯性,这是我们以后在看易经六十四卦卦爻﹑卦象时所必须明白的道理,否则就会看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乾卦是由六根阳爻组成,上卦为乾,下卦仍为乾,单八卦重在一起就成了重八卦,乾上乾下,卦辞就五个字:

乾:元,亨,利,贞。

  “乾”是卦名,“元,亨,利,贞”是卦辞,卦意,用以解释乾卦。我们在《通书》第一章中就对“元,亨,利,贞”进行了一番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我们就不再加以重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一下《通书略论》,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经文。

初九:潜龙勿用。

  我们在开始讲述《易经》的时候,曾说过易经卦象是由下往上,每爻的位置称之为“初﹑二﹑三﹑四﹑五﹑上”,这里是阳爻就称之为初九,其爻辞是“潜龙勿用”。下面依此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用九的爻辞,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以上这些是乾卦的经文,是古卦辞,古爻辞,是真正的易经,是周文王在演易的时候对易经乾卦和六爻所作的说明,如果我们直接这样去看,可能什么也看不明白,于是乎,后面就有彖曰﹑象曰,一说是周文王所著,也有人认为是周公所著,这不是我们所需要去考虑的,这些彖曰﹑象曰就称之为易传,前面的卦辞﹑爻辞才称之为易经,传是用以说明经,注解经。我们要理解易经,就必须通过易传,我们再怎么去说都没有易传说的准确,所以与其去解经,还不如去解传,传弄明白了,反过来再看经也就明白了。古时用以记载经和传的竹简都有其区别,一尺二的记载的是传,一尺六记载的是经。此外我们应该知道《易经》并非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人所做,伏羲造八卦距今已有七﹑八千年,到周文王演周易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又过了五﹑六百年,才有孔子做文言。所以我们要把《易经》的经和传要先区别开来,这才是《易经》的结构。

  彖曰属于易传,是对每一个卦的卦辞进行注解和发挥,是易经和易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易经每一个卦的整体和主体进行了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结束后肯定就是彖辞。乾卦卦辞是“元,亨,利,贞”,那么其后的彖辞就对其做了一番注解: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段话我们已经在《通书》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后说到“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说明了整个大自然的阴阳造化的力量。“大明终始”。我们都知道有始必有终,有终必有始,对于这种因果循环来去的关系,有的人明白,有的人则不明白,能大明和彻底地了解万事万法的始终,的确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六位时成“,易经六十四卦都包含了六位,即易经每一卦都是六爻组成,上卦三爻,下卦三爻,因此为六位,同时还有时间作用于其中。易经中有几个主要的概念,第一是易德,君子大人圣人之德,第二是易几,变化之几,第三是时,六位时成的时,还有就是位和成,我们说易卦卦象上有“初﹑二﹑三﹑四﹑五﹑上”六个位置,你要明白自己是处在什么位置之上,在位的关系上还有成,也可说是乘,从一个位置到另外一个位置﹑从现有的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你所需要的轨迹就是成,而成又和几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学易不懂几是不行的,否则就是一个瞎子,见几行事和见微知著的前提就是要知几,此外还要明白变,因为这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在六位时成中也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有因有果,有死有生。所以我们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时乘六龙以御天”,在古代这主要是针对皇帝而言,居九五之尊,以御天,以御天下,以御天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什么是乾?什么是乾道?什么是乾道变化?为什么又能各正性命?我们一睁开眼睛,放眼世界,万事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命,其性和命的依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此物非彼物,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此人非彼人,此时非彼时,这一系列的千差万别的事物现象和社会现象,易经就说是有乾道变化而来。乾道,即乾元,这个元又是什么?我们谈万法归一﹑大彻大悟﹑把握命运﹑认识自我等等,都要在“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认真去找寻答案。

  “保合太和,乃利贞”,这里是在谈修为,不仅仅要保合,还要太合。紫禁城中有保合殿,太合殿,中合殿,其名其意就是出自这里。古时皇帝一统天下,其最好的境界就是要保合太和,这个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我们凭什么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要研究和练就保合太和的功夫,才能达到利贞的效果。“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事物的起点在这,发起的因素在这,正式由于这个力量的存在,才能万国咸宁,整个世界才能有太平安宁繁荣的景象。

  以上这些一方面是彖辞对卦辞“乾:元,亨,利,贞”的理解和发挥,另外一方面又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以及对人和宇宙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当我们面对天地,面对大道运行,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作为。这里我们对彖辞只做一些比较肤浅的解释,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来更好地理解彖辞,无论我们如何解释都不可能跳出文言的范畴,就让我们还是先对易经和易传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下面是对易卦的大象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开始是古卦辞,其后是彖辞,过后是就大象辞,大象辞的作用就是在这个卦的结构下,作为我们具体的个人应该怎样去做,当你打卦后,你和你的环境处在某一个局面之中,在这个局面之中应该如何应酬和对待,就有大象辞给予你相应的提示。在乾卦中,乾为天,为日,乃至整个宇宙,或是大道。大自然永远都在向前发展,大道是马不停蹄地向前延伸,新生事物是层出不穷的出现,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换代,如何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那么作为一位君子就必须随时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因为天道就是不息,所以君子当自强,而且还要不息,这就是大象辞给予我们的指示。

  现代中国人经常都在用自强不息这个词,清华大学还以乾坤二卦的大象辞作为校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可见这句大象辞的力量。其实在中国这两千多年以来,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将自强不息放在做人的第一位,时时刻刻地自我激励,自我警策,在思想上不敢有所放纵。一个要做大事﹑要成大业的人,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没有自强不息的斗志,那就不可能实现了,辛弃疾就有云“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对于自强不息我们都很熟悉了,甚至天天都在念,但是自己是否能真正进入这样的状态呢?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这句是小象辞,是用以解释它所对应位置的古爻辞,这里对应的是乾卦初九爻辞。以下分别是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用九爻辞所对应的小象辞。

象曰:见龙再田,德施普也。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反复道,就是指在确立目标后,不易不移地在这条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走下去。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从初到上,从因到果,物极必反。初,是事物刚刚发起的阶段,上,是事物终结的阶段,当事物终结的时候就要向其对立面转换。这里乾卦由六根阳爻组成,是阳极盛之象,初是阳在下,随着二三四的变化,到五则达到了极致,到六则物极必反,因此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易经六十四卦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在初二三四五上中都存在有始有终,且二三四五是过程,其中还有很多位的关系穿插在里面。从贫贱到富贵,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等等,都在六位时成里面运行,其中的奥妙让我们在讲解文言时再予以详细地解说。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乾坤二卦才有用九和用六之说,这是因为乾坤二卦是枢纽,是纲领,其它六十二卦都是阴阳穿插在其中,就都遵循相应的存在于乾坤二卦用九和用六之中的规律。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是对古卦辞“乾:元,亨,利,贞”非常详细和最具权威的解释,其实在《通书》中本人就曾对此作出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在这里还是让我们再对其进行一番简单的介绍,此外大家还可以结合本人的《通书略说》来进行体会和理解。

  元,什么称之为元?元者,始也,万物发起的开始。元者,玄也,黑色称之为玄,看不清楚,朦朦胧胧。万物开始的时候是谁都看不清楚的,是说也数不清楚的,说不清道不明就是玄。所谓玄,其黑并不是指颜色上的黑色,而是指我们在意识上是模糊的,是意识的不到位。但是元者,始也,在事物处于原始状态时,就又称之为几,即元者,几也,这种几还只是一种潜在性,不是现实性,还没有表现出来,天才知道以后它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就更不知道此时它是什么样子,借用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勉强称之为元,或称之为玄。

  但是,也就是这个元,又是善之长也,是众善之长,是领袖,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必须通过它才能生发出来。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那时候我们数十人每天都要开荒,早晨吃个馒头后就开始挖草皮,开始只是几片,到中午的时候就垒成了一个草垛,到下午完工的时候就堆成了一片草山,那时就开始想这片草山是怎么来的,是由馒头来的,那馒头又从何而来,是由粮食而来,那粮食又从何而来,是从太阳能而来,就依此总结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从太阳能而来,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地球离开了太阳,可能一切都将不存在,就有着一种关于能的法则,因此“元者,善之长也”又可称之为“能者,善之长也”,我们精神的能量,生命的能量等等,都存在着能量,那这个能量究竟是什么?对此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有哲学的说法,科学有科学的说法,政治有政治的说法,心理学有心理学的说法,对此各说不一,在这里我们则将其和元结合在一起。

  “亨者,嘉之会也”,亨者,通也。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就可以称之为嘉之会也。因为我们之间在互通有无,精神上互通有无,知识上互通有无,眼睛上互通有无,耳朵上互通有无,心情上互通有无,这是会通。通,一个事物孤零零的存在,就不可能称之为通。在一片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纯粹空的地带里,你可以说它无穷大,也可以说它无穷小,但都等于零,它没有内容,我们说空间大,是需要一定的内容来予以证明,说空间小,也需要一定的内容来予以证明。亨者,通也,就一定要有对象,如果没有对象,又怎么能称之为通呢?它就需要一定的因缘,正是有了诸多因缘才能将亨称之为嘉之会,这个会,就把因缘给我们明确地指了出来,所以通,它不是空洞的,只有在因缘之中畅通无碍,才能称之为亨。

  但是,作为乾卦的力量,乾元的力量,基督教就说凡是上帝创造的,没有一样是废品,黑格尔则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那乾元所派生出来的力量就都是嘉之会,这是从整个宇宙生存论的角度出发而言,因为乾为天,为天道。而我们将其缩小范围,归结到我们具体的个人,如果自己以及自己周围的事物和环境都不能做到嘉之会,那还怎么通?那还可能成大事﹑成大业吗?

  “利者,义之和也”,这里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利己是不行的,利己的人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利人,才能最终利己。现在社会活动中,都在讲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没有谁可以一个人就把利全部归为己有。儒家鄙视言利,很多人都看偏并错误地理解,儒家并不是不谈利,而只是很少去谈,对个人的私利持批评态度,但是对公利则是予以表彰,公利就是义,只有公利才能称之为义。所以利者,义之和,能不能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孔子就说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现在国家都还是在不断地出台一些相应措施,以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差别过大,东西部的悬殊过大等等,以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诸多麻烦。因此一个好的领导,好的企业负责人,甚至于个人就必须善于在自己和自己的周围环境中做到义之和,如何去和其利,做到了义之和,就才能找到平衡点,如果没有这个平衡点,你所处的局面就有可能倾斜甚至坍塌。

  “贞者,事之干也”,贞者,正也,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很多残留下来的殷周时期的记载甲骨文的龟片上,几乎每片都有这个贞字,多是指贞人,即占卜者,但那时的占卜者可以说就是神职人员,是通神的人,具有稳定性,而且在上古时期,占卜者一般都是世袭,其实各行各业也都是世袭,就具有连续性。贞,就离不开正。事之干,我们做事情的骨干,承担事情的主体,就必须是贞,离开了贞,做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后天一个策划,总是在变换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就成不了什么大事。要想成大事,就必须老老实实地把自己的位守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离开了自己的位,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地去胡思乱想,那么将永无结果,一事无成。

  从以上所述,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出在文言中对“乾:元,亨,利,贞”注释的力度,然而孔子仍意犹未竟,又继续加以解释。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元者,善之长也,这个善自然可以和仁联系在一起。作为君子,作为大人,在他的精神主体里面就必须要有仁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灵魂深处,和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自己就是仁,本身就是仁人。作为一位领导,或是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宽厚并有仁爱之心,才能使周围的人信服,反之,心地狭隘,性情残暴不仁,就不可能去领导一方。最近媒体报道的一些贪官污吏纷纷下马,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这方面的缘由。

  “嘉会,足以合礼”。周易,毕竟是在周朝编写出来的,必须合乎于当时的社会﹑政治﹑风俗等等的种种礼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等等,大家在各种各样的上上下下的诸多关系中,就必须有一个游戏规则,也就是礼。这个礼,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法律和道德准则的综合体,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游戏规则。

  “利物,足以和义”。张载在《西铭》里有云“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指出利物实际上就是利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还要早文化上﹑科学技术上也要富起来,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富起来。

  “贞固,足以干事”,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并保持坚定不移的状态,这是成大事,成大业的基础。

  “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作为君子,就必须身体力行乾道的四德,这是易经的总纲,也是儒家修为的总纲,以后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等都是从元﹑亨﹑利﹑贞这里派生出来的,丰富和充实了乾的道德范畴和精神力量。以上是文言对彖辞的注释和发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讲:自强不息——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乾卦详解 [二]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

  这里是文言对乾卦初九爻辞的注释。我们反复谈论过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六爻之间的关系,初九是第一爻,是事情的起点,对于人,初九就象是人的婴幼儿阶段,尽管婴幼儿是纯阳之体,朝气蓬勃,前途无量,然而在此阶段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因此我们要明白初九是事物发起的初始阶段,所以称之为潜龙,进而无用。比如说开公司,就必须先到工商局和其它地方办理相应的手续,在还未领到执照前就是处于潜龙的状态,就不能随便进行商务活动,否则就可能触犯相关的法律。潜龙勿用,那时不能拔苗助长的。但是我们说潜龙勿用,并不等于它就没有存在的资格,比如人在儿童阶段时,是学修的时期,是学养的时期,但并不是说人就不要这个阶段了。

  “龙德而隐者也”,就算是一条龙,处在起始的阶段时,也只有隐,不能锋芒毕露,否则易被折其锋芒。“不易乎世”,不要轻言什么改朝换代,或是天下局面如何等等,这时是没有资格谈论这类问题的,只能是现现成成的接受社会对你的教育,只能接受现实社会对你的这么一种存在,只能被动的接受,不能有所举措。“不成乎名”,当你处在潜龙的时候,还只是一种潜在性,还不具有过程,无德无功,更何以谈论名呢?现在有些人自己功夫都没有,成绩也没有,就急于炒作出名,处于初九状态就想一夜之间成名的,往往都是遇后不良。

  在此基础之上,还需“遁世无闷”。遁,逃遁,隐遁。古代很多有作为有思想的人看破红尘,隐居山林,的确是“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三国诸葛亮隐居隆中,号卧龙,卧龙亦即潜龙,庞统号凤雏,翅膀还未长全的凤凰,都还不能翱翔于天,都是处在潜龙初九的状态。

  “不见是而无闷”,见者,现也。如何使理想和现实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是需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决。见到社会上诸多不平之事,东西方不平衡,富人和穷人之间不平衡,权利大者与权利小者之间不平衡等等,关键是不见﹑不现。我以前常说要锻炼顺心法,顺眼法,顺耳法,如果能练通此三法,肯定就能高明,一般人稍有不平之心,就会很容易的陷入麻烦之中。所以要真正作到“不见是而无闷”,是需要极高的修养,要善于洞察社会时事,要熟悉世间的人情冷暖。

  战国时期赵国廉颇,官拜上将军,长平之战初期率四十余万大军与秦国白起对垒,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坚守不出,历时三载而白起无任何办法,后对赵使反间计,并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于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孝成王中计,遂强使“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于是赵大败,四十余万赵军被坑杀于长平地区,赵孝成王甚为惶恐,又重新任用廉颇为大将军,其时赵国上下已无壮年之兵,只剩下一些娃娃兵,幸好诸侯出兵相助,且秦国也因长平之战损失过大而退兵,使赵国暂时避免了亡国的命运。在廉颇几起几落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些事情,当其为上将军的时候,门庭若市,门人云集,而当其被罢免后,则门人全部跑掉了,然而当其又被恢复军职后,这些门人又重新投入其门下,廉颇甚为光火,觉得这些门人如此不要脸面,可是其下门人不以为耻,并振振有词地说老将军怎么犯糊涂了,人情世故就是如此,当你有权有势的时候,我们自然要来依附于你,以求养家糊口进而封妻荫子,当你无权无势的时候我们自然要离你而去,要另寻谋生之道,莫非你还养得起我们吗?现在你官复原职。我们自当又回来依附于你,如此简单的道理都不懂,还无端对我们加以指责。廉颇听得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人情世故本是如此,做人就要去习惯,要练就顺心法,顺眼法,顺耳法,这三法练通了,就能使自己有如铜墙铁壁,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顺了心,对社会尤其是对人才能有真正的认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什么人又该怎么用等等,久而久之,功夫也就出来了。以前四川有位好好先生李宗吾,在三十年代作了一本书名《厚黑学》,就指出做人脸皮要厚,心要黑,其实是以讥讽的态度来对待此事,实际上此人是一个极其厚道之人。只有在红尘之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才能达到“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火候,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其中所蕴涵的真正的功夫。

  《过秦论》作者贾谊,为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极富有才名,二十多岁即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任大中大夫。由于他在朝廷上力主革除政治弊端,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苏东坡就批评贾谊“才有余而识不足”。实际历史上很多风流才子,意气过重,虽然有极高的才学,但是往往见识不够,气量不足,总认为自己在某一位置上要如何如何,但始终不能成什么大事,因此忧郁成疾,在精神上或是行为上出格,给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

  当我们看到“潜龙勿用”时,应该明白其中包含了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诉了当我们身处逆境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当我们不为人知的时候又该如何做,当不为人识时是该如何做,当识不利的时候又该如何做。所以要“乐则行之,忧则违之”,高兴时做事,不高兴时就不要去做事,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自己要善于处理,该如何去做就如何去做,要随缘,不能对未来有过高的期望值,要不准备做什么事,也不准备做什么大事,这是“潜龙勿用”的根本原则。现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采取韬光隐晦的政策,实际上用的就是“潜龙勿用”的道理。

  “潜龙勿用”有一个先决条件,即自己还不具备相应的实力。易经每一卦由上卦和下卦组成,初九为下卦之下,处于最底层,那还能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进而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哪怕处在最下层,也能立于不败之地。这里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必须安其位,易经里面是非常看重位的关系,既然是初九,下卦之下,都还是要安其位,不能去越位,越位则凶,所以必须知位,知位才能守位,安位则吉,不安位则凶。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龙德而正中者也”。九二在乾卦里面是处于下卦之中,纯阳之爻居于中位,得中正之道,从比喻的角度出发,九二就相当于一方小诸侯,或是现在的市长﹑县长一类,晋升为领导层面的人物,是以龙德而正中者也,是指九二爻处于下卦之中,是一个非常吉利的位子。

  既然处在这样一种位置,君子又该如何去做呢?就是要“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庸,平常之行,中庸,庄子在《齐物论》中就说“庸者,用也,用者,通也”,人们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儒家学说讲究仁义忠信之道,作为君子要有仁义礼智信,这个信,是我们在社会之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如果言而无信,行而无信,那会是很可悲的,本人这一辈子就不喜欢和那些无信之人打什么交道,无信就失去了双方交往的可能。所以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最根本的基础。作为一个领导者,或是企业的负责人,是教化一方一隅的角色,那么他的言行必须有信,并且还要谨,儒家常说要慎独,所以面对信,或者是自己的种种作为,要不妄言,不乱开空头支票,不得罪人,不惹麻烦,同时还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在基层的,若能将此做好,那真可谓是善莫大焉,而无不利。

  “闲邪存其诚”。赋闲于家,心闲于事,就一定要做好“诚意”的功夫。我们思维之中,每当念头的阀门一打开,就会或善或恶,或光明或阴暗,我们需要安置一名警察,随时把善的保留,对于恶的一定要让它靠边站,把诚留在我们的思维之中,在论述《通书》的时候我们曾反反复复地谈论了这个诚,大家可以自己去参看一下。

  “善世而不伐”。善世,一定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不要作对不起社会和大众的事情,要多作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要有所建树,特别是有了一点权利的人,更是要多作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事。不伐,在中国古代,不管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易经》等等,都非常强调不自伐,就是不要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对国家和人民有了一点点成绩就要翘尾巴,给自己歌功颂德,有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往往是有点成绩就要官要名要利,结果反而身陷麻烦之中。诸葛亮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其中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才能“德博而化”,看起来是吃了点亏,但实际上是可以养德,不去过多的贪名贪利,其实反而可以得到大名大利,这种大名大利就是德。九二是阴位,就有坤卦的力量在发生作用,正所谓厚德载物,才能德博而化,自己以身作则,就可以教化一方一隅。古时一个县衙门里面没有几个人,检查一个县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无非就是看山清不清﹑水秀不秀﹑街上有多少要饭的﹑监狱里面的犯人多不多这么几个简单的硬性指标,如果能德博而化,那么你所治理的地方自然会有所良好的成效,反之德薄甚至无德,就肯定不可能教化一方,安定一方。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德,君子之德,君王之德。九二与九五相呼应,其义理最适合拥有一方权利的人去体会和理解并运用,指出了以身作则的原则,只有懂了才好办事。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九三在乾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爻,通过对九三文言的学习,就可以对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对如何成就自己的事业,给予非常清晰的指示。

  “君子进德修业”,作为君子,就必须进德修业。进德,儒家是指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这一套至今并没有过时,现在我们仍然需要仁义礼智信。修业,进德是内在的,修业是外在的,把仁义礼智信用来滋养自己的身心是进德,用来改造周边的环境是修业,使自己内外和谐,内外兼顾,内外兼具。

  “忠信,所以进德也”。忠,是一种责任,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责任感,非愚忠。信,是在社会人事实践之中相处的基础。我们对自己的目标﹑理念要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不能称之为忠,不能履行这种责任感就不能称之为信,只有做到忠和信,才能谈得上进德,进入道德之门。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并非仅仅局限于我们现在常说的语言学中的那种修辞手法,但语言的根基又是什么呢?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是在我们思维活动的过程之中,在我们自己喜怒哀乐的性情的具体承载之中。《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性,有的人心胸开阔,有的人心胸狭窄,有的人心地光明,有的人心地阴暗,有的人很容易相信别人,有的人天天都在怀疑人,有的人慷慨大方,有的人一毛不拔,这些都是性,都是个人的秉性,秉性不一样,因此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那么我们就要通过修辞来立其诚。修辞,就是要对自己,对自己内心的修养﹑修炼,把自己精神上﹑性情上的杂质清理出去,还自己一个晴朗的﹑干净的﹑无污染的精神本体,进而才能立其诚,修辞立其诚也可说成修养﹑修炼立其诚。居业,业为外德为内,立其诚并不仅仅只是落实在自己,还要为社会作表率,通过自己的修炼,把自己的仁义礼智信这一整套理念向周围推而广之,从而影响一方,教化一方。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有的人知至不至之,有的人知终不终之,这样都是很麻烦的。至,在中国古代思想里特别是在易学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大学》中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由生到死的过程,由弱到强到衰再到亡的过程,知至就是要我们明白事物的这么一个因果性,这个因果还要在时间上﹑时势上加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智者,关键是在于能不能够知几,能不能够知至,一个人是不是一个行者﹑真正的实践家,关键是看他能不能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这两句是对智者和行者最好的定义和表达。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大势如何?国际大势如何?国家当务之急是什么?哪些事情该办?哪些事情该结束?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市场状况如何?哪些项目的市场前景看好?哪些项目的市场前景看淡?这些事情我们都可以举一反三,善于观察,善于思量,善于分别。如果知至而不去至,一旦机会来临就把握不住,知终而不终之,当事情该结束而未结束,反受其祸。虽然这两句话用字并不多,但是可以作为我们立身处事﹑观察事物﹑观察环境的座右铭,铭记于心,使我们时常保有一颗警醒之心。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要落实在这两句上,离开了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自强不息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知至至之,才能有言几的本事,当看到某事物时才能见微知著。知终终之,才能存义,我们都知道雨水节来的时候就该栽秧子,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错过了节气就有可能无收成,小满的时候就应该先把收割用的镰刀等准备好,否则到时候麦子就不能尽快收回来,中国古代先贤通过对农业二十四个节气的观察,通过对历朝政治的胜衰,历代王朝的兴亡,通过整理若干历史著名人物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而形成了这两句精辟的语言,可以说这就是《易经》的高明之处。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农业生产上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时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到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人事关系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这么一个规律和节奏,明白并加以运用这里所说的,自然受用无穷。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九三爻在下卦之上,但是又在上卦之下,处在一个非常敏感的位置,这种结构就表明了在此位置上是一种不安本份的状态,即可上也可下的状态。在此位置上,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你想上去,我也想上去,他也想上去,上去的门槛是很高的,能够成功的人是有限的,但想上去的人却多得要命,那么麻烦也就由此而来。但是不管是谁上,自己一定要明白“居上位而不骄”,即下卦之上而不骄傲,“在下位而不忧”,即上卦之下而不忧愁或胡思乱想。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自己身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善于观察环境的阴阳寒暑,善于观察人事之间的阴阳寒暑,时时都要有警惕性。乾乾,就是勤奋不怠的状态。我们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我们能因其时而惕,保持对环境的警觉之心,自己建有一套比较完善的预警系统,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该上则上,该下则下,当隐则隐,随方就圆,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老子《道德经》中有云“上善若水”,就是指要注意做到乾乾因其时而惕,若这点基本功都没有,那凭什么去上善若水。

  “虽危而无咎矣”。如果能够做到乾乾因其时而惕,以及前面所说的进德修业﹑修辞立其诚,还能知至至之﹑知终终之,虽然身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敏感的﹑且很可能有危险的环境之中,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罢了,因为有了上述的本事,别人过不了的槛槛,你则能够过得去。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处在升迁状态的人,特别是处于九三和九四的位置上的时候,也常听人言什么“错过此渡无好舟”和“一朝天子一朝臣”,这都是很麻烦的,如果自己的修为不够,有些事物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如果修为到家,就算错过了也无所谓,因为你有本钱,在道德上立得住,得不喜,失不忧,有了这种德行,有了这种人望,那么在以后的变化中还有机会。

  我们通过对九三爻的阐述,要认识其中的精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正处于九三或九四的不稳定的位置上,变数很多。既然在变数之中,我们该如何运作,如何对待,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修养,提高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眼界,从而仔细审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仔细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全面地﹑全局地对待自己的一生,虽然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游刃有余。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讲:自强不息——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乾卦详解 [三]

  易经作为一个整体,每一卦都有各自特殊的作用,在系辞中就提出“二多誉,四多惧。三多凶,五多功”的观念。“二多誉”处于下卦的中位,在这个位置上的只要能安位,居中,自然就容易出成绩,有荣誉;“三多凶”在下卦的上位,不安于现状,有着很强的不稳定性,若举措不当,则容易陷入困境之中;“五多功”,居于上卦的中正之位,有如以前所说的九五之尊,为皇帝之位,处于绝对的地位,可号令天下,故多功;“四多惧”,下卦之上,上卦之下,自古以来所谓的二把手或三把手是最难当的,一方面容易功高逼主,稍有不慎,就会引起领导的猜忌,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可以做上几十年的宰相,即使这个宰相有很高的政绩,也都很难在这个位置做得长久,另一方面身居其下的又想登上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时都想抓住你的把柄并将你踢下台,故多惧。因此一定要看到易经六爻对于位的敏感性,我们在社会生活之中,在政府部门中,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要知位﹑守位,不能轻易去越位﹑失位,否则就凶。前面我们对九三爻的文言进行了一番论述,明白其所包含的危险性,下面我们将论述的九四爻就更具有危险性,九三还只是在下卦的上位,但尚未进入上卦,九四则是已经进入了上卦的地带,在上卦的下位,可以是历史上的宰相,也可以说是现在的什么部长﹑副书记﹑副市长等等,它不是某个具体和特定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的,是在一个具体的权利结构中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位置来确定九四的位置。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九四的文言: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卦为纯阳之卦,若是在其它大部分卦里“四”这个位置就多半有点麻烦了,而这里就只是无咎。为什么能无咎呢?最关键的就是要“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给我们指明了如果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么一个位置上的时候,应该采取的对应措施。“上下无常,非为邪也”,指出九四这个位置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上则为九五,下就说不清楚了,可能就很凶。“进退无恒,非离群也”,进为九五,退则入下卦,并没有离开这个卦的整体,总的说来还是在乾卦之中。对于在占卜中如果遇到了乾卦的九四爻时,一定要注意这里所给予的提示,如果能够明白这里所指出的卦理,就不会心怀不安,就知道由于自己处在这种状况时,由此而所带来的比较尴尬的局面。一会儿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一会儿又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一会觉得这个事情作对了,一会儿又觉得这个事情好象又没有作对;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记住这一条“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时,永远都在变化之中,我们常说中国近一百多年来,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总是处在变动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内在的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等等都还没有完全和外部环境接轨,从鸦片战争以来,东西方的文化﹑政治﹑经济要做到一体化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另外外部世界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还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比如中国台海局势对其它诸多事物的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对时一定要有认识,也就是对形势要有一定的判断,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必须注意这一点。时和形势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时间概念,中国古人讲时,是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人事等等关系网中的变动,“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都是一个时的关系。一个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如果能体会和理解并把握到“时”的妙处,其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要及时,这是一个目标,有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手段或是能力就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了,怎样才能有这样的能力呢?九四文言就给我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君子进德修业”。德,道德,非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谈的意义非常肤浅的道德,古人是把德提到了很高的层面,是指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智信仁勇严等等。德,有刚之德,有柔之德。有的人性格刚强自信,富有冒险进取心,敢于藐视权威,有大丈夫精神。现代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丈夫精神,那要想把企业办得兴旺一些﹑大气一些,可能就会比较难实现。

  刚之德固然很好,但是同时也不能离开柔,柔有柔之美,孔子说的“温良恭俭让”就是属于柔的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候中规中矩,合情合理,礼多人不怪,上下左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之间都需要有一种礼术来和谐彼此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柔”在其中发挥作用。

  我们在德行的刚柔上,根据个人的先天素质来进行调理,过刚的人要注意如何去柔一些,过柔的人要注意如何才能刚一些,要刚柔兼济,这样一来才能富有人格美。我们说进德,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安排,总之是要弥补自己的不足,扬自己所长。

  修业,就是不仅仅要把仁义礼智信这种德和理念加之于自己,还要将其推广到周围环境之中并产生影响,德是内在的,业是外在的,德是修养性,业是事功性。这个德不是愚腐的,如同读书不能读成书呆子,不能为德所控,历史上所谓宋襄公之仁等等都非真正意义上的德,这个德必须富有智慧,要能够应变,能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能够建功立业。

  如果一个人能真正的德行具备,进德修业,当然就能无咎。无咎,我们怎么去理解呢?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看起来是凶,但古人则认为这是无咎。历史上如文天祥﹑岳飞﹑袁崇焕等,虽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失去了生命,但是按照春秋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们都是在立德,给中华民族立了莫大的功德,是需要付出生命才能获得这种功德,所以尽管付出了生命,也还是大吉大利,是为无咎。我们都知道有这么一首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高,爱情高,自由更高,但是这个自由是不能离开崇高的理念作支撑,若没有这样的理念赋予其意义,那这种自由如果用生命来衡量,可能就不再具有什么很高的价值了。所以无咎,它既非吉利,也非凶,我们要升华对这个无咎的认识,一个人的吉凶祸福如何,有咎无咎,主要是看其德如何,如果能在仁义礼智信上有所增进,德行有所增长,就称之为吉,反之,德行有所丧失,就称之为咎,如果丧失过多,就凶。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九五,九五之尊,是阳爻居于正位,又居于中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称之为飞龙,是龙的正位,自然要在天,所以古时皇帝又称之为天子。在易经乾卦九五爻的文言里面给我们提出了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理念,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番阐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总是愿意和自己相接近的人交往。在中国古代,主要是宗族形式的国家,特别是在先秦以前,比如说周天子是大家长,诸侯是小家长,依此类推,组成类似于金字塔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族的认识是非常考究和注重的,是以有华夷之辩之说。

  人们在一起,自然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各自去思考一下自己的人事圈子,你是哪一行的,必然就和同在这一行的人的人事关系相对多一些。在人与人交往中有一个横竖交叉的网络,你个人就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结,通过你这个结的上下左右铺开了若干的人事关系,有些人是被动的﹑盲目的在这些人事关系上运作,甚至有的人不承认有人事关系的存在,还想跳出这个圈子去运作,想脱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是妄想,是不可能的,这样做就会有随之而来的诸多麻烦。实际上对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它是对“位”的体现,我们曾反复强调了“位”的重要性,超越了“位”的关系,不同声则不能相应,不同气则不能相求,并易失其位,进而就凶。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基础上。

  九五爻和九二爻是相对应的,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古时对君子风格的标榜,君子自然是和君子交往,小人也必然与小人交往,在易经睽卦中有一大象辞曰“君子以同而异”,在遁卦中也有一大象辞有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都是有方略的,在相同之处要看到异。前面我们在论述系辞的时候,在讲到易经的同人卦中有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就给我们指出了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的好处。大家在一起谋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和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在事业的道路上就可以少一些麻烦,反之,若各怀鬼胎,同床异梦,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那事业还能有多少成功的可能性呢?

  文中对前面所说有举例加以阐述,说到“水流湿”,指出水是朝低处流,朝湿的地方流动。“火就燥”,某个地方过于干燥,只要有一个火星,就可以引发一场大火。“云从龙,风从虎”,其道理亦是如此。

  “圣人作,而万物覩(睹)”,康德曾说过“人为自然界立法”,自然界本来是没有什么东西的,但是通过我们人类的认识,佛教称之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们认识的事物离不开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分析﹑思想境界等等各个因素层次不高,但是大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就能够看到人所不能见的事物,把人所不能说的事物说出来。自然界能有什么法呢?天地自然在转,宇宙已经存在上百亿年了,人类文明才存在了多长时间呢?区区几千年,对自然界有了比较如实的认识也不过才几百年,所以不管是科学﹑政治或是文化等诸般工夫的确是“圣人作,而万物覩(睹)”。

  庄子有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有自己的认识层次,自然界中的万物也有各自的认识层次,每一个人的认识空间都与各自的生命结构和精神结构相和谐。比如一般人就只是对自己所处的单位﹑家庭以及与日常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比较清楚,对超出了这个范围的就不甚了然了;市长肯定对自己管辖的城市比较清楚,但是这个城市以外的事物也就不太清楚了;如果是国家领导,肯定对国家的大势﹑局面能够明白等等。以前我们也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这也要看你是哪一类的秀才,现在的自然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的人才也只能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才能比较熟悉,那种能通百事的人是很难出现了。

  “圣人作,而万物覩(睹)”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精神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见人所不能见,做人所不能做。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里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而言,据记载古时周武王伐殷纣的时候,曾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到周天子一统天下后大肆分封诸侯,广建万国。上层的自然就在上层,下层的自然就在下层,生物界是如此,人类社会是如此,就是我们现代社会已发展到很高了都仍然是如此。本乎天和本乎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就常说“茅屋出公卿”﹑“公卿出庶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传家也不过几代人,现在则更短了,有些人前两天可能还是百万富翁,过两天就变成穷光蛋,有的人先还看得不怎么样,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大富翁,人的际遇往往是说不清楚的,最关键的是在于如何提高自己,如果是在天就要亲乎下,在地就要亲乎上,要各从其类。

  这里的类并不是固化不变的,因为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三国诸葛亮“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本来是求下,当隐士,时机来临,刘备三顾茅庐才将他请出山,进而开创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每个人的机遇未必一样,但是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自己究竟是本乎天者,还是本乎地者,如果自己能按照乾卦的道理自强不息,那么就是本乎天者,自然亲乎上,德业日增,总有一天能脱颖而出,如果自己自甘堕落,无所是事,破罐破摔,那也就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各从其类,其主观能动性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面,我们每天此时此刻都有一个选择,选天得天,选地得地,选择天堂就是天堂,选择地狱就是地狱,选善则在做善事种善果,选恶则是做恶事种恶果,选择有意义的事就能度过有意义的一段时间,选择无意义的事就度过无意义的一段时间。

  作为九五,其本身还具有它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地位使之然,在九五之尊的位置上,作为领导,就要有识人择人之术。在《史记》中有这么一则关于魏文侯的公案:魏文侯问李克,你常对我说“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现有翟璜和魏成子两人,我欲任命其中一位为宰相,该选择谁呢?李克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人物,他听到后觉得不好回答,再三推让后则向魏文侯提出如下建议“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就是观察这两人贫穷的时候是如何处事的,有钱或有权后又是如何处事的,在厉害相交的时候又是如何处事的等等。魏文侯听完后确定魏成子为宰相。当李克下来后碰到翟璜,翟璜遂问李克向皇帝推荐谁当宰相,李克如实告之,说没有推荐翟璜当宰相。翟璜听后非常生气,说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说了自己很多的功绩,与魏成子相比哪点差了。李克听后说你说的这些功绩都是对的,但是魏成子的功绩就与你不一样了,说“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魏成子将所得俸禄分为十份,一份给自己,另外九份都分给有困难的人,翟璜虽然向皇帝举荐了五位能人,但都只能为臣子,魏成子举荐了三位,但皇帝都奉之为老师,你们之间的差距岂不是一目了然吗?翟璜听候大为心服。

  当坐到九五这个位置,那么对干部的任用就要有所选择,实际上还是“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这是当政掌权的人在用人上的一个大的方略,若要详细具体的方略,那就太多了,需要专门的著述和专门的时间才能进行讨论。汉文帝当政时,问宰相周勃天下如何,周勃说没什么大事,又问监狱里有好多人犯,周勃回答不知道,再问去年国家粮食收成如何,税收如何,周勃还是回答说不知道,汉文帝遂生气地质问周勃身为宰相居然不知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周勃说自己是武丞相,主管军队和国防的,这些事应问文丞相陈平,汉文帝遂将刚才的问题又问了陈平一遍,陈平也依然答都不知道,汉文帝顿时火冒三丈,说周勃和陈平身为宰相,对国家重要之事居然一问三不知,陈平说:皇上所问的这些事情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粮食收成应问治粟内史,监狱有多少人犯应问廷尉。汉文帝责问陈平:那宰相还要来做什么呢?陈平回答到宰相自有宰相的职责,宰相是协助皇上协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司其职。
作为九五,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能去做具体的事务,选贤用人﹑选人择人是这个位置上的人的专利,而且要调配政治上的平衡,作为最高领导一定要善于把握这种平衡,如果国家内外权利不平衡,那么整个国家就很容易陷入动乱之中,如果企业内部不平衡,那么这个企业也会陷入麻烦之中。因此我们要明白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当政者的一种职能,是国家权利机器在用人上的尺度。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亢龙属于上九,上九在易经的卦术里面,在“初﹑二﹑三﹑四﹑五﹑上”中处于最顶端的地位,已经是高高在上了,已经是处于物极必反的这么一个状态之中,文言对此说得非常到位。“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已经没有什么可比性了,虽看似有位也等于无位,乾卦六爻皆阳,“初﹑三﹑五”是阳位,“二﹑四﹑上”则是阴位,上九爻不当位,即阳居于阴位,处于亢极的转换点上,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中国历史上贵而无位的人还是有很多的,如历史上的诸多太上皇,只有乾隆当了四年,那还是因为他在位六十年,余威犹存,但是其他太上皇的日子大都不好过,如唐明皇李隆基宠信杨贵妃,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一帮弄臣,引发了安史之乱,逃难于成都,他的儿子李亨在陕西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在李泌﹑郭子仪等贤臣的辅佐下,平定安史之乱,将唐明皇李隆基接回长安奉为太上皇,但是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原来的老臣想让唐明皇李隆基复辟,而新臣们则处心积虑地保持自己的位子,整个朝廷分为两派,连宫中的太监也分为两派,后来在唐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率兵幽禁太上皇唐玄宗于西内甘露殿,后宝兴元年唐玄宗在愧疚与愧恨中去世,而唐肃宗也因甚觉心内愧疚,也几乎是在同年去世。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有不少,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关键是我们一定要看到“贵而无位,高而无明”的这么一个状态,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架空失道了。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一个真正聪明﹑高明的人,他身边一定要聚集一批贤明之士,形成优秀的团队。在现代社会活动中,最难建立的就是这样的优秀团队,在中国有一特色,人一多了就打内耗,一山不容二虎,极易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老板带了一群人打天下,好不容易有点成绩了,当老板的容不了底下能干的人,将其排挤出去,而底下的人弄懂了企业运作的环节,就炒老板鱿鱼,这种事情太多太多了,大家可能也都见惯不惊了。怎样建立一个优秀的稳定的团队,就要看我们在得上﹑在利上如何认识,既要对领导有利,又要对整个团队有利,让大家都有所得,要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长远的利益,才能使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那么再优秀的人也肯定不甘于这种状况,这时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离开,自己去闯天下去了。

  因此我们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来保持优秀的人聚集在周围。当然这里的优秀是指德行上的优秀,而不仅仅是某一专业技能上的优秀,否则虽然有某一优秀的专业技能,但时时都在为如何获取小利而斤斤计较也是不行的,也许能对企业的近期利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企业的长远利益来讲,则是有害的。所以作为领导,一定要把握好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从而留住对自己企业长远利益有用的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燕王哙仿效尧舜,欲禅王位于宰相,导致燕国内部贵族的不满,遂成内乱,而齐国也趁此时攻入了燕都,将燕都洗劫一空,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为向齐国报仇,卑身厚币向各国招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豪杰,但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燕昭王求教于郭隗,郭隗说:“君王一定要招揽贤士,请从郭隗开始”,并举了一个例子,说秦穆公喜欢千里马,赏千金求之,但是几年过去都没有一人进献千里马,这时有一人献了千里马的骨骸,秦穆公立马兑现,赏千金与此人,后来不少人听闻此事后,共向秦穆公进献了几十匹活的千里马。郭隗就让燕昭王也把他当成死马,于是燕昭王就为他改建屋舍,尊他为师,事情传开,乐毅自魏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天下之士争相前往燕国。燕昭王在这些贤人的辅佐下,经过二十八年的恢复,终于富强起来,且士卒乐战,后燕国军队在乐毅的率领下一举攻入齐国,进入临淄,尽取宝物,焚烧了宫殿和宗庙,齐国大败,除莒城、即墨二城外其余七十二城都被燕国占领,报了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燕国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年之蓄积,战功自五霸以来所未有,天下为之震动。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对于领导一定要有宽大的气量﹑心量,对于真正的优秀人才要如何才能留得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大都看过《水浒》,当时梁山泊的寨主王伦,气量狭小,当林冲欲投奔时,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而王伦不过是一落第秀才,怎么能压得住林冲,于是想将其拒之门外,虽然还是收留了林冲,但是到了后来,晁盖一干人等劫了生辰纲后,来投靠梁山泊,王伦更是害怕,不想收留晁盖一群人,终于引起林冲火并王伦,丧其卿卿性命。而宋江号称及时雨,不论认识与否,只要朋友有难,皆倾力相助,如李逵﹑武松等都服他。所以对于事业的发展,在权和利上该放的一定要放,用人要得当,要不疑,这里又涉及到领导的鉴别能力,能不能识人,该留的留,不该留的则一定要砍,总之一定要注意对贤人的召纳和任用。对于什么样的人才是贤人,有时本人也都要糊涂,大家也可以仔细去想一下,本人还是认为贤人不外乎就是仁义礼智信。

  “是以动而有悔”。晚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可以说是处于亢龙的状态,其所带来的文化大革命,对中国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这里我们也就不再加以过多的阐述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讲:自强不息——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乾卦详解 [四]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这里又重新对易经乾卦六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乾龙勿用,下也”,阳气在下也,前面我们在初九文言中就讲过“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乾龙也”,这里又再次强调了在下,不仅是乾卦之下,而且还在下卦之下,又从其所处的位置出发再一次强调初九爻是居于下位。

  “见龙在田,时舍也”,天下大治的局面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出现并寓于其中了,因为九二居于中位。“终日乾乾,行事也”,九三这个位置是非常敏感的,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不管是老板,还是白领,基本上都是处在九三的这种终日乾乾的状态中,行事,就是行自强不息这个事,大家也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在精神上﹑文化上﹑理智上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才来到我们龙江书院共同学习和研修,以期能进德修业。
“或跃在渊,自试也”,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鲤鱼跳龙门,跃过了就可成龙,跃不过就只有死亡。乾卦表现的是一种阳明之德,阳刚之美,如果不是在乾卦中,其它卦的九四都是很麻烦的,在这里尽管是上下无常,进退无恒,但是还是应该要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待时变,此外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要自己考验自己,还要在现实社会中锤炼自己,这就是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九居于上卦的中位,是为九五之尊,表明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亢龙有悔,穷之灾也”,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位置,自然各种麻烦也就不断。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在前面的文言中就没有对用九进行解释,只是在古卦辞里有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里才再一次将其点出。天下治是表现在群龙无首上,中国古代大治的时候,并不是不要龙,而是龙不能太多,且只有一位居于九五之尊,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上九都是龙,但是无首,唯一一个首只有九五。龙,代表着有德有能的人,如果都有首,一方面就会限制其神通变化,另一方面就会导致群龙之间的纷争,那也就不可能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所以群龙无首,才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都爱善于运用群龙无首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然后北兵南调,南兵北调,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队将领和士兵永远都处在流动之中,不让其在某一地方生根,也不让某一将领在某一个部队里生根,而且往往是文官掌握兵马大权,武官永远都不能掌大权。最近网上有不少文章在点评宋代历史,说宋朝的政治和文化是中国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多出于这段时期,人口上亿,但是宋朝皇帝为了避免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有意识地剥夺了军队将领的领导能力,使国内确实比较太平,但是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却屡战屡败,先受制于辽﹑西夏,后又受制于金,最后又被蒙古灭亡。这种重文轻武的局面到了明朝也还是这样,比如一个二品武将和一个七品文官,文官可以坐下,但武将就只有在一旁站立,不能于文官并坐。为了实现群龙无首的局面,甚至在军队后勤上也大做文章,比如说军队在四川,其武器可能存放在陕西,弓箭则可能存放在福建等等,弄得很麻烦,常常丧失战机,以至于如倭寇折腾了一百多年,这都当朝者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人的限制分不开,君臣相疑,文武相疑。

  这些都是采纳了“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的道理,正所谓有一利就必有一弊,“乾元用九,群龙无首”,这本来是一个国家避免内乱的良策,使国家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长治久安的时期,但是对外则往往力不从心。即使到了满清以后,一方面总结了宋明两代的政治经验,另一方面结合自己作为少数民族人少,在冷兵器时代自己的满清八旗具有极高的威慑力,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的政治体系,但是一遇到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这一切也都土崩瓦解。在现代社会活动中,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明白“用九”的利弊,并灵活运用“用九”的智慧。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我们什么时候是乾龙呢?比如大家还是孩子的时候都是乾龙。这句话如果引申开来,就在丹道又有一番道理,如何使我们的阳气能够潜藏起来呢?如何才能不轻易泄露呢?现在我们常谈的养身学里面也非常注重这一点,就是天黑以后要注意睡好觉,这是阳气潜藏的最好方法,这比吃再多的人参﹑燕窝等补品的效果还要有用,生活无度﹑没有节制等都是有悖于易经的道理。我们每天都处于这六爻之中,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可以分别处于某一爻的状态,早晨起来可能是见龙在田,刚刚休息好,精神等各个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办事能力也是最强的;中午睡了午觉起来,又开始感觉到精力充沛,办起事来得心应手,这可能就是处于飞龙在天的状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内掌控自己的精力,这又是一门学问了,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精力,轻易地耗费掉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隐患。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见龙在田是居于中位,这里我们要再次提醒大家在易经六爻里面,“初”与“四”相呼应,“二”与“五”相呼应,“三”与“上”相呼应,是有着对应的关系,所以“天下文明”就不能离不开九五的“圣人作,而万物覩(睹)”的作用,才能够利见“九五”这个大人,如果离开了九五的力量,那么“见龙在田”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而“利见大人”也就不存在了。

  文明,在易经里面有着自己的解释。文,教化,而且一定要和德相合,才能称之为文,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有了文凭并不等于就有文化了,现在作奸犯科的所谓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甚至为人师表者也有不少,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就能明白这一点。明,对事物能够有清晰的认识才能称之为明。文是修养,明是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往往都是大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但实际上落实到我们个人修身上来讲,则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易经中所说的文明,如果天下人都能以有修养和有智慧为目标努力奋斗,那中国的前途无可限量。

  历史上中国有曾过几段天下文明的时期,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南北宋时期如果除开外患,其国内也确实在某一程度上达到了比较文明的层次,明则不敢恭维,而清朝如果抛开文字狱也还是比较文明的。鲁迅先生曾在一片文章里发牢骚,说民国把满清皇帝赶下了台,结果却是出了不少土皇帝,每个县上都有那么几个这个长那个长的,以前杀人还要由县上报州,再到省最后到刑部,需要级级上报﹑反复核实才能判决杀人,而到了民国时期,一个小小的乡一级政权都可以决定杀人,甚至只要自己手上有那么几杆枪,拳头硬,就可以自己说了算,导致整个国家纷乱不堪。到了一九二六年,蒋介石小一统,也都没能扭转局面。

  在中国解放以后,也曾有过一段类似这样的时期。目前中国固然是在改革开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人的道德情操上却每况日下,比如说最近报道的沱江两次严重的污染事故,那些肇事者的责任心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企业的良心何在,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而作为底层的普通人来说,其对生命的麻木和极低的素质也是有目共睹的,所有这一切固然与中国的一些客观存在是分不开的,但是作为中国人本身来说,是存在了非常多的问题。这是中国文明的失落,上下不安其位,以至于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现在中国政府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对此加以规划和改进,但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文明,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现在国家提出“与时俱进”的号召,在《易经》乾卦里面也有这样的启示,即终日乾乾。我们一定要永保青春,永保活力,永保锐意进取的精神,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没有了朝气,而是呈现出一副死气沉沉的暮气状态,那是很可怕的。本人对暮气还是深有体会,一次是在一九七九年全国已经开始进行平反工作,那时我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已在监狱四年,这期间一直是保持着一种朝气蓬勃的状态,结果在开始平反工作几年后都还没有解决我的问题,顿时有一些着急,突然有一段时间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一下惊醒了过来,发现自己无意中进入了暮气状态,觉得这样下去不行,马上将自己的心态调整过来,重新焕发朝气。另一次是在九八﹑九九年的时候,莫名其妙地病了两年,岁数还没好大,但头发一下就白了,脸上也起了不少皱斑,觉得没对,在二零零零年重新将自己的精神收拾了一番,又重新生发朝气。这些都是要求自己应该与时携手前进,如果自己的精神不能与乾道﹑天道的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符合,秉性上失去了这个“健”字,那么很快就会与时代脱节,现在本人创办龙江书院,也就是为了能够与时俱进。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我们都知道每天都有亿万富翁破产,同时又有新的亿万富翁产生,这就是九四的本象,进可以为九五之尊,退则可能连初九都保不住,鲤鱼跳龙门,跳过就成龙,跳不过就成虫,是为乾道乃革。这里我们要知道“九三”和“九四”是乾卦的灵魂,前面我们就说过“初﹑二﹑五﹑上”基本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而“三”和“四”往往是在变动之中,如同我们人类,在还是小孩或是到了老年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出什么事情,真正能够做出事情的恰恰就是青年人和壮年人,而青年人和壮年人就正是处于“三”和“四”的位置上。

  在《易经》中还讲究变卦,每一卦都可变,且都是中爻变。开始是“初﹑二﹑三﹑四﹑五﹑上”,但是当我们把“二﹑三﹑四”重新组合成为下卦,配合“三﹑四﹑五”组成的上卦,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卦,这里“二”和“五”只能一次性参于,“二”变为新“初”爻,“五”则变成为新“上爻”,而“三”和“四”是介入两次,“三”一边成为新“二”爻,另一边成为新“四”爻,“四”则分别成为新“三”爻和新“五”爻。我们要看到其中的妙处,卦一变,其内部结构的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到了一个新卦,但是其核心内容就是“三”和“四”两爻。

  在中爻变的基础之上,当我们再回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上来,就可以更好地加以理解。我们只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告别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在老去以前,我们就基本上一直处于“三”﹑“四”之中。也许有的人会说自己是处于“二”上,但这里是指在我们的生命和精神上已经处在“三”上,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地位变更。我们在卜卦的时候,所处的卦爻的位置是不一定的,系辞里就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对于《易经》我们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生搬硬套,要善于变化,并根据变化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走向。我在大家面前是老师,但在我的老师面前则成为学生,在我的子女面前是父亲,在我的父亲面前则是儿子,对象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参照系数不一样,那么位也就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我们如何去认识和调配位的关系。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这里又再次强调了中爻的力量,强调中庸之道,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居于中位。我们前面虽然强调了“九三”和“九四”是乾卦的灵魂,但是不论“九三”和“九四”如何变化无常,最后都还是要归结到身为天德的“九二”和“九五”上,大多数人都是归于“二”,安全太平,而能归于“五”的就很有限了,毕竟九五之尊能有几个共存呢?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一个事物发展到终止点上了,我们前面谈论的九三爻文言中这么一句话“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而“与时偕极”也就是“知终终之”的时候了。我们一定要对“时”保持相应的敏感性,若不能知时,就不能见几,时和几实际上就是一回事,时是抽象的,几是具体的,而几又蕴藏在时中,没有时就没有几,时是大气候,而几是隐藏在大气候中的可能性。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用九,“初﹑二﹑三﹑四﹑五﹑上”都在运用之中,而在用的过程之中根据不同的位﹑不同的时分门别类,各人各就各位,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应该所处的位置,如果失位或站错位置,就会走进误区,陷入危险的状态。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这段文言实际上是在前面对乾卦的卦辞“乾:元,亨,利,贞”和彖辞阐述的基础上再予以发挥。“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元,始也,元者,玄也,是朦胧的﹑说不清楚的,但是它是事物的初期阶段,就必然要亨,亨者,通也,新生事物是不可抗拒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在准备做事情的时候,也要考虑自己是否站在里乾元的立场上,进而做到始而亨者也,现在有些人做事情不定性,挖一锄头就开跑,这种做事没有恒心的人是不可能通﹑亨的。始而亨者也,这个始而亨实际上有一个始终贯穿的连贯性,存在着因果链的一种完善性。

  “利贞者,性情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而义之和与事之干是性情也,一个人是否能够具备这样的素质呢?如果我们的道德结构﹑文化结构﹑智慧结构能够向利贞靠拢,那么就能吉无不利,所以文中又接着说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比如说太阳是乾卦,其力量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地球上来,给予地球万物生存所必需的能量,如果失去了太阳的能量,那我们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将荡然无存。我们的精神也是如此,我们精神的发起实际上也是乾的能量,我们精神的能量﹑心的能量都是和这个能量是一样的。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它可以建化万物,而不居其功,是以“不言所利”。太阳,地球,乃至我们的精神等等,从来都没有向它所无偿给予能量的对象索要过任何回报,古时就对此有所领悟并呈以感恩,佛教有报四重恩,基督教有感恩节,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要讲报天地之恩,父母之恩,君长老师之恩等等,现在的科学技术发达了,大多数人却都对此很淡漠了,并不知道还要对这些默默的无偿给予我们人类关怀的力量报以感恩之心。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讲宗教或者哲学,但是我们要从宗教和哲学的力量上,从道德的力量上,来看这个“不言所利”,我们的精神每天都为我们做了很多的付出,但我们爱护过自己的精神吗?慰劳过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吗?可能很多人都没想到这里,就更不知道如何来报答自己的精神和生命,如何报答赋予我们这个精神和生命的大自然,也许只有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的时候,才会有所悟,但失去的已经不可能再来了,这岂不是很可悲吗?那么我们现在就应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敬畏自己的生命,敬畏别人的生命,并且对整个自然都要保持敬畏之心﹑感恩之心。

  “大矣哉!”,这里是对乾元﹑天道的赞叹。“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依然对彖辞加以解释和发挥。乾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是刚健中正的。刚,不屈不挠;健,自强不息;中,不偏离,永远都是在平衡点上运动,这个平衡点并不只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在运动中的平衡;正,不仅要刚健中,还要居于正,不能走邪。“刚健中正”称之为乾道四德,而且是“纯粹精也”,这四德并非各自独立的,都是我们精神所承担的﹑所表现出来的力量。精,精纯,要排除杂质的污染,不能被一些杂念所左右,否则就谈不上什么“刚健中正”了。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易经乾卦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为了形象化﹑具体化﹑实在化,才分为六爻,其目的是为了“旁通情也”,使我们能区别对待,事物的发生﹑发展﹑壮大﹑衰败﹑消亡这么一个自然的过程性就用六爻的“初﹑二﹑三﹑四﹑五﹑上”予以表现出来。通情,通天地之情,通人之情,通社会之情。

  “时乘六龙,以御天也”。御天之术,实际上只有到了特定的时候,真正懂得了社会之道,真正处在万人之上,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而有所成就,才能称得上时乘六龙。以前只有皇帝才能时乘六龙,孔子为庶王,也可以说时乘六龙,我们作为平常人也有时乘六龙的时候,即当自己在处理某一事情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的时候,就看各位如何去把握了。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当真正实现了“时乘六龙,以御天也”的时候,所谓雨露普沾,要把这种刚健中正的力量向天下释放,使天下万民同沐圣恩,自然天下就能太平了。只有圣人广阔的胸怀,才不会将天下纳为己有,而是还天下于天下,只有这种公于天下的思想,才能真正得到圣人之位,才能真正做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一讲:自强不息——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乾卦详解 [五]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不管是时乘六龙以御天,还是“初﹑二﹑三﹑四﹑五﹑上”,关键的是我们纲举目张,均以成德为行,如果离开了成德,就会失去乾龙的这么一个身份。作为君子只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才能每天看到自己在不断地向上前进,在不断地成就,且成就是无限的。佛教就称之为“一切智智”,就是圆满一切智,什么东西都要知道,什么东西都要成就,亦即大圆满,但这也必须要在实践之中,在每一个时间段都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所以“日可见之行也”。

  “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这里又再次对“初九潜龙勿用”进行了一番解说。作为潜,表明事物还没有浮现出来,还只是一种潜在性,不是现实性,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我们准备办理某件事情,事先对此有一个计划,这就是潜,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当这件事情终结以后,再回看处理事情的整个过程才能显示出必然性,所以我们在谋事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所谓“君子临事而惧”,要有警惕之心,有些人做事情大而化之,没有对未来的预见性,这样是不行的,往往都不容易成功。

  鸡蛋还是鸡蛋,不是小鸡,只是有成为小鸡的可能性。打工仔就是打工仔,并不是什么老板,只是有成为老板的可能性。想想一万个打工仔,谁说地清楚过了十年八年,其中就可能有多少个成为老板,甚至成为亿万富翁。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刘邦只是一个亭长,可能就类似于现在的街道办事处主任的级别,但谁能知道过了二十来年,他则当上了皇帝并建立西汉王朝呢?元末,朱元璋曾做过叫花子,可他以后不也当上了皇帝吗?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时候,谁又能知道过了数十年,他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呢?

  这里我们一定要注意最后一句话“是以君子弗用也”,在论述《通书》是曾讲过“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德业有未著,就如同我们龙江书院还只是刚刚成立,尚未有所建树,不敢去吹捧自己,正是处在潜龙勿用的状态中,是“隐而未见,行而未成”,至于以后龙江书院如何,那是要看在座诸君学得如何了,如果觉得本人的学识尚可,那各位愿意为龙江书院和本人做一些适当的宣传,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现在应该要老老实实地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一定要随时随地地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明白自己离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然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现在有一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有了那么一点点所谓的成绩,就大势吹捧,这些人在德行是真正有亏的,也是我们不敢恭维的。《通书》中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从“潜龙勿用”的基础上引申开来的,如果是在九五的置上,已是“飞龙在天”,就算自己不说什么,但实际上已经名声在外了。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这里是对九二爻进一步地说明。九二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开始出现了,然而当处在这个时期时又该如何做呢?文中说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四句在平常不忙的时候,可以经常去加以体会,它的层次和境界是非常高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做我们的指导,不管是我们年轻时,还是老了,都相当适用,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九二具有相应的稳定性,当我们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要学以聚之,学什么呢?学道,修道,《大学》为什么不称之为“小学”呢?是因为它本身是大人之学,非小人的学问。什么叫大人君子?大人君子就是要学习圣贤之道。通过学道才能够聚,又聚什么呢?一方面是聚人气,另一方面可以积聚知识,另外还可以积聚德行。此外我们也知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大家在学习中,能够聚集在一起的必然是君子,而君子们聚集在一起所谈论的必然是仁义礼智信。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仁义礼智性这一套已经过时和陈腐了, 我则对他说肯定没有陈腐,现代西方如此发达,仍然离不开这一套仁义礼智信的理论,比如说西方的人权主义﹑福利社会等无非就是“仁”;对社会﹑弱势群体以及生态环境的关怀等就是“义”;西方相对健全的法制就可称为“礼”;“智”,中国在人事关系上的智慧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就有点过余了,而西方在自然科学上﹑技术科学上﹑管理科学上的“智”是值得我们中国虚心学习的;“信”,我想就不必多说了吧,现在中国国内从上到下都存在非常严重的信誉危机,但是在体制相对完善的西方,在“信”上就要比我们做得好。当然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不行,即使在中国古人天天都在谈论和推行仁义礼智信,但也未必就做好了,但是就仁义礼智信来讲,是君子的自觉,是圣贤的自觉,君子圣贤多了,那国家就会更太平,社会就会更安宁。因此我们通过对“学以聚之”实实在在地学习和推广,一方面在人格上美化自己,在智慧上优化自己,在力量上强化自己,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得更自在,另一方面凝聚人气,从而使国家和人民富强起来。

  “问以辩之”。辩,现在大学教育里面尚还有论文答辩,但是现在社会风气日下,所谓的论文答辩其水份之重,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实际一个社会的健康就在一个“辩”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都是属于“辩”的范畴,如果没有多种思想同时运行,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如一潭死水。我们在学习上要讲究辩,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遇到问题要讲究辩,我们的思维犹如一把刀,如果不经常去磨,就会钝,只有经常磨才能够越锋利,思维才能越敏锐。面对一件事物,我们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来证明它的合理性,那么这一万个理由就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同时也可以找到一万个理由来否定它,这一万条理由也是头头是道,天衣无缝。西方康德的二律背反就把这问题谈得非常清楚,而早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在庄子的《齐物论》中也把这个问题谈得非常到位。如何开发我们的思想,如何提高我们的智慧,“学以聚之”是必要的,但是“问以辩之”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锤炼过程。

  现在的人都比较懒散,我也曾就此发表了不少比较悲观的看法,说中国先是政治家的时代,现在是老板们的时代,还没有到思想家的时代,整个社会不需要思想,没有思想得以存在的市场,没有真正的学问得以存在的市场。现在所谓的大学教育,其意义似乎更多是为了有一个好的饭碗而给自己下本钱,并不是为了学问。到底我们人生这一辈子是为了什么?我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我们的追求何在?我们的生命存在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精神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社会存在又是怎么一回事?等等都不知道,只要一天有三顿饭可以吃﹑天黑了有一张床可以睡﹑闲时可以有搓搓麻将等肤浅的娱乐就满足了,中国有十三亿人,可能有十二亿多人都处在这种可悲的麻木的状态之中,最多就是在所谓的事业上去费点神﹑用点力,从经济建设的角度上来讲,这些也无可非议,但是国家现在号召要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要超英赶美,如果仅仅是现在这个样子,而不能在思想上有一个大的解放和腾飞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转。所以“问以辩之”确实是非常重要且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一个积极的思想活动,就没有一个积极的思想成果。

  作为儒家思想来说,固然非常强调“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的重要性,但是同时又提出了要“宽以居之”。宽,一方面是有了经济条件了,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环境更为宽松一些,另一方面是德以润身,通过德行的修养来润自己的身心。“宽以居之”就是一定要让自己心地宽厚,才能够承载更多,担当更多,如果心胸狭窄,就会斤斤计较。宋王安石向黄龙禅师求教,黄龙禅师就对他说面前的路径要放宽一些,不仅仅自己可以过得去,也要让别人可以过得去,如果把面前的路径放得太窄了,不仅别人过不去,到最后你也过不去。后来王安石变法,其最大的失败之处就在这个方面,连苏东坡这样的人都容不下,不仅变法失败,自己的晚景也非常凄凉。

  宽,其实这与其后坤卦的内容有所关联了,要能容,不能容则不能居。如果自己长期生活在狭隘的心灵世界里面,那你还怎么安身呢?经常都处在烦恼之中﹑彷徨之中﹑猜忌之中﹑恐惧之中,这样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所以自己在社会活动中,一定要保持“宽以居之”的良好心态,能够容纳自己内心的种种内容,这也是对我们涵养的一种考验和衡量的指标。

  “仁以行之”,君子行仁。在社会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仁是一种温情,是一种和谐,如果能与心地仁厚,且语言和行为谦和的人交往,那对自己的身心简直就是一种愉悦和幸福,反之,如果和心地暴戾﹑语言和行为张狂的人交往,那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和麻烦。孔子说“温良恭俭让”,这就是“仁以行之”。实际上,只要我们在社会活动中能够坚持做到“温良恭俭让”,那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都将是受欢迎的对象,做任何事情别人都会喜欢给予一定的方便,如果站在其对立面———“冷恶狂奢争”,那不仅仅周围的人会尽可能地避开你,且做任何事情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麻烦。

  我们应该在“学以聚之,问以辩之”的基础上,使自己心胸开阔,并且心地仁厚,且语言和行为谦和,做到“温良恭俭让”,即“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些都应该是我们在社会中行为的准则,并以此修养我们的身心,推动我们的事业,促进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若反其道而行,那不仅仅是自己,甚至整个社会都会陷入阴暗之中。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假仁济私,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也是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我们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开这些污秽的东西,使自己向这善的一方靠近。

  因此“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对于“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还是需要在一定的特殊环境之中,才能够圆满地做到这四个方面,这个环境条件就是“九二:见龙在田”,即整个社会比较稳定,比较朝气,那才有可能做到此四点。若社会动荡不安,江河日下,如在中国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大家都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奔波奋斗,有人就曾说“华夏之大,安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那还能如何做到上述四点呢?所以如果我们在九二的状态中,一定要加以珍惜。现在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整个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这也是百年不遇的较为安稳富裕的时期,正可谓之“九二”,作为我们龙江书院和大家也是有缘身处其中,但是如果要向前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尽力去做到“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三,处于一个前进的状态,但是这个“进”既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其因就在于“重刚而不中”。九三,阳爻居于阳位,刚上有刚,是为重刚,虽居正位但不居中,在下卦之上,上卦之下,是一个比较亢奋的状态,即“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天为九五,田为九二,处于比较麻烦的境地之中。你想向上升,上面的人则对你时时提防,底下的人则在想你又要拿他们当垫脚石,都不满意。九三是与上九相呼应的,且在前面我们就讲过“三多凶,五多功;二多誉,四多惧”,所以九三并不太平。正是这种举步唯艰﹑上下为难的环境,“故乾乾,因其时而惕”,无时无刻都在保持着警惕性,在儒家称之为“慎独”,《中庸》有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佛教则称之为“觉照心”。当我们处在复杂多变的位置上的时候,或是处在矛盾的焦点上的时候,千万要随时保持警惕性,给自己设立一个预警系统,使自己和周围环境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和预警的时间,强迫自己居中,《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不要随便表态和行事,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这样一来才能够保持太平,是为“虽危无咎矣”,否则稍有闪失,就会酿成祸害。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虽然其位属阴,阳不得位,但是对于上卦来讲,九四为初位,即为上卦的阳位,仍然是刚中有刚,是为重刚。可是九四并不居中位,和九三有一样的地方,即“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却比九三还要凶险,为“中不在人”,下卦为自己,上卦为外部环境,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基础,进入了上层社会,类似于宰相或是企业中仅次于董事长的总经理等德高望重,即在相应的关系结构中处于二把手的位置,所以“故或之”。但什么是“或”呢?“或之者,疑之也”,九四爻辞中就说“或跃在渊”,既可能上天,也可能掉入深渊,从中爻变来讲,一方面可变为九三,另一方面也可变为九五,处在这个位置是最麻烦的,正所谓“老二不好当”。历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唐太子李建成,因玄武门之变为李世民所杀,而李世民自己前前后后立的几位太子也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死亡,后立了软弱的唐高宗,但其后所立的太子也几乎为武则天所杀尽。是以九四非常凶险,因此当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要居于稳健,待时而动,就可进到九五这个位置,否则就凶,在很多社会关系活动中莫不如是。“故无咎”,怎样才能无咎,其关键就是“疑之也”,怀疑自己,怀疑周围的环境,保持自己的警惕性,就是对“乾乾,因其时而惕”的延伸。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那什么是大人呢?我们经常要说学习儒家的经典,如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人的学问。在《易经》里面对“大人”有更为准确的注解:“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要成为大人就要达到这种境界和修为,这里并不是再谈什么迷信,而是非常实在的语言。天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德,君子以厚德载物,只要做到这两条,就称之为“与天地合其德”。天,无处不在,无穷大,我们的心胸和智慧也要无穷大。地,容纳一切,我们的心地也应该要容纳一切。我们去寺庙的时候,在弥勒殿堂门前就可以看到

  “与日月合其明”,日主白天,月主晚上,在白天的时候,我们的精力是最旺盛的,思维也是最灵敏的,到了晚上,这一切都会变得相对迟钝一些。但是不管是在在白天,还是在晚上,都有太阳或者月亮来保持明亮,那我们的智慧也就应该随时都能保持清醒,应该贯穿于阴阳之中,一般人都只能在阳的一面运行,而不知道还需要在阴的一面运行。庄子的很多学问都在在阴的一面运行,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就是阴暗地带,在阴暗地带要保持明。禅宗的曹洞宗开山祖师洞山良价禅师的《宝镜三昧》有着非常高深的含义,能将其参透的人还没有几个,在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夜半正明,天晓不露”,是说到了晚上,我们的智慧实际上是比白天的太阳还亮,但是我们自己却不知道,而当天亮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反而隐藏起来,也就是说当我们思维的阀门一旦打开,我们的智慧就关闭了,而当我们思维的阀门关闭了,智慧就随之而来,运行于天地之间,这是多么高的修为和境界,在《易经》里也是在谈要达到这种境界。

  “与四时合其序”,上古之人看到天地的运行,不外乎就是春夏秋冬,四时循环,万事万物都有“始”和“终”的这么一个过程,这就是“序”,都有产生﹑发展﹑强大﹑衰弱﹑消亡的次第顺序。我们人类也是这样,少年人的时候是春天,青年人的时候是夏天,中年人的时候是秋天,老年人的时候是冬天。事业也是如此,正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要合其序,只有在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才不会因一时一势的得失﹑荣辱为转移,有所得该得,不必去欢喜,有所失该失,不必去伤悲,不可能长期都处在得或失之中,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养成了这个思维习惯,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与四时合其序,不与天地争功,不与社会争功,不要独霸其功,还天下于天下,自己有的就有,自己无的就无,《菜根谭》中就有一句非常精道的话“宁居无勿居有,宁居缺不居全”,有了这种良好的心态,那么在社会之中,得不喜,失不忧,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大人,作为圣贤,必须“与四时合其序”,有些人在看到这里,就简单地归结于遵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这些是对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还要将其归结到我们自己,在对于自己和个人的事业上要有勇于承担得失的胸怀和气量。比如张三和李四炒股,亏了几百万,想张三不通,就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李四则想亏了就亏了,坚持下去,也许有能够弥补回来呢?至少还能够保持自己的生命去看待日异变化的世界。心态对待得失的态度不一样,其命运也就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那就能与天道同行,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世俗的事物都不能与之相比,视功名如浮云,视钱财如粪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多么美啊!

  “与鬼神合其吉凶”,究竟有无鬼神呢?在中国历史上是承认有鬼神的存在。那鬼神是什么呢?现在自然科学的理论认为其并不存在,认为必须能够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感觉得到,才能承认其存在。鬼神是我们看不到的,听不到的,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孔子也并没有说鬼神不存在,而是说“敬鬼神而远之”。佛教讲“六道轮回”,是绝对承认有鬼神的存在,否则其理论的基础将为之崩溃。儒家说“生而为人,死而为鬼”,鬼分两类,聪明正直之为神,即鬼里面的君子贤人,小人则为鬼。聪,耳聪;明,耳明;正,心正;直,行为端正。本人是不怕鬼的,正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对鬼神的有无我们且不必深究,但是有一个敬畏的对象是没有坏处的,才能使我们能保持自己的本份,否则某些人就会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作为君子贤人,才能与鬼神合其吉凶,这是合乎于天道的,所谓“老而不死谓之贼”。释迦牟尼的父亲要去世了,有人就带话给他,说他父亲很想再见见他,否则那口气就仅是咽不下去。于是释迦牟尼就回去见老父,有人看到后就想,释迦牟尼佛法高深,摸一下其父亲的额头,吹口气,念念经,其父必定能再多活几十年。但是释迦牟尼则只是在其父亲的耳边说了一句话“诸行无常,您安心去吧”,其父见到释迦牟尼后也安心了,眼一闭,去了。有些学佛的人老是在打妄想,想通过烧香﹑磕头﹑许愿等等,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物,这是不可能的,在佛教中有一个基本的定律“业力不灭,业感缘起”,与自然界的物质不灭﹑能量不灭是平等的,如果灌个顶﹑念个经就能免灾,那“业力不灭”的佛教三法印也就不灵了,八正道也不灵了,正所谓欠债还钱,自己种下的因,不管你用任何办法去逃避,最终还是将由你来还,无非早晚而已。

  所谓“与鬼神合其吉凶”,就是当吉的时候,不要去让,当凶的时候,也不要去避,要有这样的承担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承担精神,那这一辈子也就没什么了。很多人在面对吉凶祸福得失上,都没有敢于承担的勇气,往往不仅仅是祸及自己,还要祸及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这些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太多了。与鬼神合其吉凶,可以说是英雄主义或英雄气概,很多人可以合吉,但不能合凶。

  “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果能真正达到上述所说的境界,一方面就能紧跟历史的脉搏,顺潮流而下,掌握到必然性的规律,就能比别人先看到机会并加以把握。另一方面,德行到了这样的境界,诸神护佑,吉祥如意。整个的环境,如天时﹑地利﹑人和等等都会是顺的,所以“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以上就是大人真正之所在,是有着相应的内在数据做为依据。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

  什么是亢?乾卦六爻从上九开始,已经到了物极必反的时候了,动极生阴,静极生阳,处于开始在向反面过渡了,但是还没有完成这个过渡,是为亢。上九,处于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的状态之中。前面这些都只是从位的角度而言,但是从修为或举措来说,就有着另外一番注解。“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有进必有退,有的人只知进不知退,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照旧前进,不撞南墙不回头,甚至就是撞了也不回头,这就称之为不识时务。“知存而不知亡”,有存必有亡,总是只看得到存在的一面,而看不到亡的一面,对事物的看法极具片面性,属极端的理想主义,处在乌托邦状态。“知得而不知丧”,有得必有失,这是阴阳二气必然的结果。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扰我静,敌疲我攻”的战略方针就极符合前面所说的道理,同样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律做事,有时退一步反而有所进,有时主动放弃并谦和一些,反而会有所得,老子《道德经》中就说“将欲取之,必故予之”,在《孙子兵法》中也常常提到同样的道理。事物往往会向其对立面转换,这个转换的机兆在什么地方呢?那就首先要做到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自然就能先于别人看到,是为圣人,所以“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不失其正”太重要了,不论得失,还是进退,或是存亡,都要能不失其正,是为君子坦坦荡荡的胸怀,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日子就可谓过得滋润了,其它什么精神上的诸多障碍都会远离于你,且身体上的诸多疾病也能远离于你,这一方面首先是可以养身,另一方面在其中还蕴藏着极大的智慧。若我们能坚持身体力行,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念,在举手投足之间,在社会活动中,那自然就能够随心所欲,吉无不利,事无不成。

  我们通过对乾卦,特别是对乾文言的学习,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知识来对待,还要把它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升华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修养和涵养。我们讲学修,不能只学习,而是确实要修养,将所学变成自己的东西,使我们在言谈举止之中,都能浸润着这种精神,都释放着这种光辉,于己﹑于民﹑于国﹑于全人类都有利。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二讲:厚德载物——辅佐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坤卦详解 [一]

  前面我们对易经乾卦进行了一番学习,下面开始对坤卦的论述。从严格意义上讲,坤卦比乾卦更难讲解,很多解易的书对此都是含糊其词,在这里,我们在学习坤卦的时候,就必须要站在乾卦的立场上来谈坤卦,不能纯粹地从坤卦谈坤卦,坤卦是不能脱离乾卦而单独存在的,如果脱离了,那也就不存在了,说得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这里我们先说说乾坤二卦之间的区别。乾是一种能,即我们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个主观能动性必须有一个对象或对应的事物才能成立和存在,那么它对应的事物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阳的对立面是阴,而乾对应的就一定是坤,主观能动性所对应的就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如果没有的认识对象而只有纯粹的认识,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认识必须在认识的对象之中才能有认识的存在,也必然有一个主观认识的存在才有一个客观的被认识的对象。

  曾有人问我,如果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了,那么这个宇宙还存不存在呢?如果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物质的存在是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真理,但它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呢?是人的认识,离开人的认识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如果我们的意识关闭了,我们的精神不存在了,我们的生命也不存在了,那么我们精神的对象也将不存在。今天我们有了很多钱,但是只有当我们精神和生命存在的时候,这些钱对我们才有存在的价值,但是若我们精神和生命不存在了,那么它对于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吗?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创下了如此大的丰功伟业,但是当其死后,这一切不也就烟消云散了吗?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吗?历史上有那么多的伟人,但是当其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后,所有的事物对他们而言就都不存在了。

  明白了主观能动和主观能动认识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就应该知道作为坤卦,它就是我们乾卦认识的对象,我们在谈乾坤二卦的时候,就不能离开主观意识形态和客观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现在有些人在讲解坤卦的时候,都忽略了这一点,以至于解释不清楚。易经究竟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呢?我们常讲阴阳二爻,乾坤二卦,是为乾坤二元,但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乾坤二元还是要统一在“易”之中,从“易”来讲,在《易经》系辞中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和太极是一元的,进而有阴阳二元,其根基还是在一元上,这个一元说穿了还是要落实在乾元上,佛教将其称之为“真如”,真如缘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一动,眼耳鼻舌身意的阀门一打开,则色声香味触法等万事万物都得以显现,心不动,关闭所有意识的阀门,那色声香味触法等万事万物如何就都不清楚了,也更与我没什么关系了。因此我们在谈论坤卦的时候,一定要先明白坤是我们思想的对象﹑认识的对象,乾是认识的本身,坤是认识的对象。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是坤卦的古卦辞,和对待乾卦的方法一样,我们仍然通过对彖辞和文言的阐述来理解卦辞的含义,下面即为坤卦的彖辞,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坤卦的卦辞不如乾卦的卦辞那么通达易懂,而是比喻用辞较多,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去理解和体会。

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我们都应该知道坤在易经中所代表的最大事物就是大地,当然它还代表了很多其它的事物,如牝马,在《易经》说卦传中有云“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是完整的六爻皆阴,与乾卦的六爻皆阳相对应,以大地的承载性作为主体来展开它的论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什么是坤元?我们前面在讲纯阳之气的时候,特别是道教的炼丹,就提到了纯阴之气,坤元也可以称之为纯阴之气,但是我们不要对它赋予过多的迷信色彩,对应于乾卦的精神性而眼,可以把坤卦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这种物质性的基本功能就称之为坤元。

  大地能够容纳万物,也能生发万物,山川江河湖海等都为大地所承受,所有自然界中的生命也都在大地上繁衍生息,是为“万物资生”,万物因坤而生。我们在前面知道了乾卦中“万物资始”,而到了坤卦这里则是“万物资生”,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乾的力量,那就没有坤的生,如过没有太阳这种纯阳的能量发射到我们地球上来,那么万物也不可能出现和生存,所以就必须“顺承天”,也就是要顺承乾元的力量。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我们已经说了坤是承载万事万物的大地,且万物因坤而生,它厚重而能容纳一切,不管是美丽还是丑陋,不管是光明还是阴暗,不管是善良还是邪恶,其德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正式因为坤有厚重和无疆的德行,这种至高无上的德行,才能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我们都知道“生生之谓易”,不断地产生,在产生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收获,这个规律不存在什么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如果有,那就背离了生生之德。很多人在社会中陷入麻烦,就是因为陷入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禅宗船子禅师有云:“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合头语就是指非常正确﹑非常伟大﹑非常好的真理,当你面对它时信服了,那就如同一头鼻子被拴在桩子上的驴,跑都跑不掉,就成为了这个真理的奴才,这样是很可悲的,这就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背离了生生之德。庄子有时就对那些学习三皇五帝学问的人进行批评,说那些都只是先王之陈迹,三皇五帝们都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你们都还在研究他们的脚板印干什么呢?所以我们在学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呆板僵化,要注意变异,佛教称之为“无常”,要明白易是无穷无尽的,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国在讲易上已讲了两千多年,但是在面对易的“日新之谓圣德”和“生生之谓易”上做得并不好,总是要固守于古代圣人的言教,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不学习古代圣人的言教,而是要在学的基础之上有所更新,要不断地出新,不断地破除陈规,要有这样的精神。

  对于“含弘光大”,我们一定要体会到坤德的伟大之处,因此我们在人品上也要做到“含弘光大”,然后才能“品物咸亨”。亨者,通也。现代交通非常繁忙,即使路修得再好,又投入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仍然经常会堵车。我们的心也是如此,我们的知识﹑学问﹑成绩﹑品行,以及所有的起心动念往往都把自己的思维装得满满的,缠绕在一起而不能顺利通行,只有当自己的心能够达到真正的空灵状态的时候,自己的思维才能在真正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上行驶。这个“通”太重要了,神通广大,智慧要通,人情﹑事业等等都要通达,坤卦也是要讲究一个“通”,大地只有“通”,才能四时循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能承载万事万物,如果不通,僵化,如血管不畅通,脑溢血﹑心肌梗塞等疾病就会随之而来,甚至会夺去生命,若关节不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为痛风,痛苦万分等等。

  有一期《国家地理杂志》上谈到了洞庭湖的变迁过程。在春秋时期,洞庭湖还很小,在楚国云梦泽,冬天长江水退了后,露出一片肥沃的土地,而夏天长江发洪水的时候,则一片汪洋,楚国令尹想保留这肥沃的土地,就在冬天水退的时候筑堤坝拦水。到了先秦汉唐时期,从荆州到武汉的江汉大堤越垒越高,这时候长江一涨洪水,就没有宣泄的地方,本来是可以进入云梦泽,这时就进不了,便开始向南移动寻找新的宣泄地,就到了洞庭湖,正是因为江北的堤坝高了,导致长江水向江南流,到了清朝,期间已经历了两千多年,才有了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那时地处湖北的江汉平原极其肥沃,而江南也就是现在的湖南开发较晚,以至于相对落后,可以说肥了湖北瘦了湖南。解放以后,湖南填湖造田,且由于生态失调的原因使长江的泥沙也越来越多,导致洞庭湖湖底的海拔线比武汉高十来米,如果江北大堤一旦出现垮塌,那整个武汉将陷入一片汪洋,又还原成云梦泽,现在就出现了两省都在不断加高堤坝,以防止洪水向自己的方向倾泻。

  从这里我们再看坤卦的“品物咸亨”,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天地是不会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人类若无休止地和不尊重自然规律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则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回馈与我们人类。前两天媒体上报道国家审计局对长江大堤的建设工作进行审计,而其中偷工减料﹑私分国家投资达两个多亿,简直是触目惊心,在去年的枯水季节就出现过有部分大堤跨踏现象,如果真正的大洪水来了怎么办,九八年的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还历历在目。这就是不顾自然规律,与天斗,与地斗,结果最后就都斗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所以对于坤之德,我们既要尊重,也要顺从,否则品物就不能亨。过去我们就犯了不少这样的错误,现在国家虽然开始比较重视环保规划的问题,但是为了经济建设,仍然还在继续犯这样的错误,这是有识之士们都应该深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是我们智慧的流注,同时也是无碍的一种状态,有碍则不能通,无碍就是通。品物咸亨,也就是品物咸通,就是说一切生命,一切现象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不能随便取消它的存在,就如同国家法律的规定一样,不能随便剥夺他人的政治权利。我们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干涉越来越严重,强行改变大自然环境的地理面貌特色,使大自然长期处于不通的状态,已经导致了大量物种现象的消亡,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以至于时不时都会出现天灾,早晚会有一天,大自然会向干涉它自身运行的人类算总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是很自私的,基督教里就曾说人类因罪孽深重,而被上帝赶出伊甸园,而流放到大地。佛教称人类社会为娑婆世界,称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为五浊恶世,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结集浊、命浊。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牝马,即母马,和大地都是属于坤道。在汽车等其它现代交通工具未发明以前,马是人类历史以来陆地上最为重要和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可进行长距离的跋涉,是为“行地无疆”。“柔顺利贞”,马为什么能够做到行地无疆呢?正是因为它一方面它性格柔顺,你不可能骑狮子老虎去去行地无疆吧,另一方面它利贞,亦即利正,是为柔善,在《通书》中我们就曾经讲述了什么是刚善刚恶,什么又是柔善柔恶,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总之,柔要善,并要居于中位,贞者,正也,稳定也,长远也,在基于正的前提下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长久性。

  “君子攸行”,作为君子,一定要领悟到坤卦所给予我们的提示,才能使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得体﹑得正。“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这就涉及到知和行关系上的问题了,因为坤是被动的,而乾是主动的。有些人在做事的时候,理性还没有焕发出来,没有顺应乾的指引,就会走错方向走冤枉路甚至吃亏,从而回过神来,重新整理﹑规划和行事,找到错误的原因,并顺乎于乾的提示,才能得常,才能走入正轨,进入长远发展的道路。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易经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身处同类﹑同道﹑同志的时候就会比较顺利,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坤卦的卦位是西南,所以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东北为艮卦的方位,艮卦,为山,艮者,止也,《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自然“乃终有庆”。丧朋,其实在某些时候孤独寂寞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伟大的人物往往在心里面是寂寞的,屈原就曾叹道“众人皆昏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安贞是针对卦辞而言,只有贞才能得安,安才能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面我们已经对贞做了很多的注解,这里就不再多言了。“应地无疆”,大地永远是宁静的,辽阔的,稳定的。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3 10:46 | 顯示全部樓層
第十二讲:厚德载物——辅佐领导者成就伟大事业的智慧:坤卦详解[二]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对此,我们已经在前面反反复复加以了很多的论述,因此不再多做重复,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真正的君子,他的胸怀应该向大地一样广阔,向大地一样的厚实,能够容纳万物,能容人所不能容。孔子在世的时候,也没说把小人全部清理了,佛教谈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没说把地狱取消,基督教谈天堂,同时也承认有地狱的存在,人类还要接受最后的审判。要能包容善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如果没有恶的存在,那善也就不存在,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没有小人那又何处去寻找君子呢?没有这些莫名其妙的哪里会有光明堂皇的呢?只有阴阳穿插于其中,才会有我们如此多样的世界,绝对的光明也就等于黑暗,绝对的幸福也就等于痛苦,不管你的身份地位如何,始终都会有烦恼穿插于你的人生,正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同时也都有喜悦穿插于你的人生,且好事情也非绝对的好,其中也有坏的因素存在,坏事情也非绝对的坏,同样有好的契机显现,我们只有以厚德载物来认知这一切,感受这一切,升华这一切,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美好的享受,另外,我们还要把它作为一种智慧的光辉,这样一来,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处之坦然。

初六:履霜,坚冰至。

  坤卦六爻皆阴,所以六爻皆六,是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易经》的作者是居住于中原地区,所以天象的变化也是按照当地的变化记录的。其时,立秋以后,白露来临,就开始霜降,在霜降的初期就会起一层薄薄的冰,随着冬至,大寒,小寒等的一一来临,河水结冰,所以当我们看到打霜了,就知道过一段时间河里就会结冰。初六,为阴卦,阴气刚刚开始生发,这里是从卦气的角度来进行解释。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在坤卦中最好的位置是六二和六五,而六二把坤卦中最美好的东西都在这里予以表现出来,其重要性超过了六五,因为六二是阴爻居于正位并居中,下卦之中位,阴以柔顺为美,以服从为美,而六五是阴居阳位,且过高,所以尽管六五固然也美,但是与六二相比就还是要稍逊一筹。六二有卑下之美,这里的卑下非我们平常所说的卑下,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全部都在讲什么是真正的卑下之美。

  “六二:直,方,大”。直,我们都知道光的运动路线都是保持着线型的状态,是为直。方,是为平面。大,是为无穷无尽的三维空间。我们的道德和修为首先就要从直开始,进而扩之为方,再扩而充之为大,这是坤卦的德在六二中完美的表现,而且也是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最完整地体现。大地之德,是为直﹑方﹑大。

  “不习无不利”。不习,不去复习,不去温习,不去修为。我们现在所谓的改造地球,就把地球改造得百孔千疮,以至于失衡﹑失调。直﹑方﹑大作为道德之美,实际上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的,佛教就云“真如佛性是本自具足”,不需要你去特意地修行,不需要你去费力淘神,曾有人问我证悟没有,我则回他说“即使没证悟,未必它还会跑掉吗?”它总是在你自己身上,并不会因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不存在,只是你不自觉罢了,即使身在地狱里面,它照样不会有所减少,就算成佛成圣了,它也不会有所增加。

  禅宗有一则关于“瓶中养鹅”的公案。唐宣州刺史陆亘大夫向南泉禅师请教一个问题,他说:“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裡慢慢长大了,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現在我们要把这只鹅放出来,但是不得毁瓶,也不可以伤鹅。请问鹅如何才能出来呢?”陆亘大夫对这个问题甚觉茫然,不知如何以对。南泉禅师听后对他招呼说“大夫”,他答应一声,南泉禅师遂说“这不就出来了吗!”。其实面对这样一个问题,现代的任何科学技术或是其它什么学问也都无法很好地解决,这其实是思维的陷阱,很多人都特别容易掉进去,出都出不来,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思维陷阱中,个人的佛性也并不会减少,就算能走出和超越这样的思维陷阱,其佛性也不会增加。

  我们不会说英语,但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说一些英语了。你能够做这样,能够做那样,什么都是“能”,这个“能”是你作为人来说是可以通过学来得到的,如果是牛马这类的动物,它无论怎样学习也是没有办法可以掌握的。这就是不习,就是不习“直﹑方﹑大”这个大地本具的功能,也是我们人自身本具的功能,不用去修为,也不用去练习。但是一般人没有这样的功夫,做不到此点,面对我们本来具有的工夫,为什么不能发掘出来?这也是坤卦的难之所在,具有很深的禅意。我们本身具有完美的坤卦的道德,但是不自知,而在经文里又说要“不习”,不要去做这样或那样的运作,才能无不利。

  老庄思想中就说人本身是纯朴的,反而是在学了“仁义礼智信”后变得虚伪了。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就谈到“礼”和“仪”的关系,一个很有礼仪的人,这样的本质是对的,但是这个“礼”还要通过很多“仪”表现出来,如游戏规则,礼貌,对上下左右关系的应酬方式等等。如果只懂“仪”而不懂“礼”,那就是虚伪。一个人有礼貌固然是好的,但是一个人是以礼为貌,如同带了一副假面具和别人交往,不管谁遇到这样的人都会麻烦了。一个真正礼貌德行入骨的人在面对和处理所有人和事的时候都会中规中矩,都会在道德的范围内行事,这是本质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要看到“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所具有的真正含义,很多研习易学的人对此往往都不能讲通,其后我们将在其后的文言中继续对此做更深一步的讨论。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上六:龙战於野,其血玄黄。
象曰:龙战於野,其道穷也。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以上分别是六二到上六的古卦辞和象辞,这里我们将不再作过多的论述,而是同乾卦一样把阐述的重点放在其后的文言中去。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至柔”。乾以刚健为美,坤以柔顺为美。坤卦六爻皆阴,是至柔之相,用大地来比喻,则是至静,至顺,是为至柔,大象可以在大地上来来去去,野猪可以在大地上到处乱拱,我们人类可以为了开采资源而在大地上到处乱挖,蚂蚁老鼠等可以在大地上乱打洞,而大地从来就没有发表什么不满的意见,完全是承受这一切,生发这一切。

  “而动也刚”。坤,大地是至静的,但是同时还是有动,比如说地震﹑山崩﹑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等,其力量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坤,六爻皆阴,极静之相,但是在其中还蕴藏着极大的动能,也就是阴极生阳。这个动能是潜藏着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生发出来。在《黄帝阴符经》中有云“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陸;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就指出地也是会动的,同样也是会发杀机的。

  我们在面对坤的时候,既要认识到其至柔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其动也刚的另一面,不要认为大地是可以任由人类随意践踏的,我们在不断地破坏森林﹑草原等自然的事物,也在不断地开采大地所蕴藏的资源,大地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向破坏它的人类做出可怕的报复,如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等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要注意观察,有些人平常是极顺极柔的人,但是如果因某一事情的触动,就有可能变成极刚极可怕的人。

  “至静而德方”。坤卦,至静之象。德方,至静之德并非是此静彼不静,而是大地的东南西北中无不到。方者,没有缺漏﹑缺遗,且也是有规矩的。“后得主而有常”。什么是主呢?乾卦为主,阳卦为主,对于坤卦而言,永远都是处于一种服从顺从的状态,如果不得主,那么坤道就不再成其为坤,阴就不再成其为阴,我们命名其为阴,那是因为阳是这样命名的,我们说它柔,也是因为有阳是如此对待的,所以“后得主而有常”,它必须有一个领导,有一个主宰,对其进行指挥,而其对此服从,才能有常。常,稳定性,连续性,持久性。“含万物而化光”,大地能容能容天下一切。

  “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坤道的根本准则就是顺,这个顺必须要承天才能表现出来,天,就是乾卦的力量,阳的力量,如果没有阳的力量,那么坤卦的作用也将不存在。这一段文言是对坤卦彖辞的解释,虽然这段解释远不如乾卦文言对彖辞解释的那么丰富,并且该段文言的内容还少于彖辞,其实它只是把彖辞中“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这些于打卦相关的内容给省略和模糊了,而是更加理性的对彖辞中“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进行了着重的论述。在社会活动中,作为我们自身,尤其是领导要特别注意这里所说的坤的作用,要明白坤的作用就是一个顺,企业中的领导在面对底下的员工,在组织关系结构上一定要求他们保持绝对地服从,如果他们不服从,就意味着你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善于领导的就会使自己的组织行政结构讲究一个“顺”字,才能在统筹全局时保持心中有数,运作无碍。在企业中,领导是阳,其他人全是阴,只有领导是能动,其他人则全是被动,这是从组织关系的角度出发而言的,但是如果是在工作方法上,还是要选贤用能。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这里是文言对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的解释。初六是始。我们都知道地处黄河流域的古人根据天象的变化与农时以及自然界中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当夏至的时候,虽然太阳升到了一年之中的最高点,其日照时间也是一年之中最长的,但是并不是这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其后还有三伏,即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冬至的时候,日照时间是一年之中最短的,但是这个时候也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其后还有三九,即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1月中下旬左右。

  阴始凝也,开始打霜的时候,寒气就开始凝结了,提示我们天气会一天比一天更冷,在这里,就把这些道理推算到人事上。作为佛教,在宣传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坤卦中的这一段所蕴藏的道理,即“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这个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因果关系。在这个地方,谈到了积累上的问题。积善之家,说明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善事,进而说明这个人的本质很好,其心胸开阔而富有教养,慈悲为怀,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予人方便,那么就会予己方便。你能够积德行善,说明你有余力,这个必然性是肯定的,在《易经》系辞中所云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就是由易经坤卦中的这段文言而引申出来的。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法制报道中经常看到有些人一两句话不投机,就致人于死地,也把自己置于死地,这些看起来是很偶然的,似乎都只是突发事件,但是这些事情其实都有过“履霜坚冰至”的起始过程,他们缺乏道德上的教育,缺乏对社会关系上的适应能力,对自己的情绪和能力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些人是非常浅薄的,不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什么是仁义忠恕,特别是恕道,否则就不会犯下种种诸如此类可笑又可悲的错误,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现在就应该经常对自己的心性进行锤炼,使之尽善尽美,使自己能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能够承担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局面。

  所以对于“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我们不能从很肤浅的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人要积善?又为什么那人要积恶?应该要看到其中蕴藏的非常深厚的内在联系﹑文化背景和心理背景。我们每个人自己对自己内心的积淀都认识不够,高兴的时候为什么会高兴?忧愁的时候为什么会忧愁?很多人在解释的时候都是以为是某一件具体的事情引发了自己的各种喜怒哀乐,这其实都是很表层的一种感觉,人的心理状态﹑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具体的情况只有根据具体的对象来分析研究,以后有机会和大家研究心理学的时候,结合着佛教的心理学,从而帮助大家在心理结构﹑认识结构上将其量化和具体化下来,到时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究竟如何。

  正是因为有积善之家,也有积不善之家,有余庆也有余殃,所以在社会中才有“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在中国历史上,臣弑其君的并不在少数,子弑其父的也多不胜数。虽然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在强调和宣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但是在历史上真正能达到这样状态的时候并不多,纯粹光明的社会是永远不会出现的,而纯粹阴暗的社会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任何时期社会都有其光明和黑暗的两面,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阴阳二气在社会之中相互运动的表现,有时是阴盛阳衰,有时则是阴衰阳盛,但是绝对没有纯阴纯阳。

  历史上,唐太宗和魏征之间有过这样一番对话。唐太宗说自己这几天在看隋炀帝的文集,发现其文集写得非常之好,满篇都是称颂尧舜之君,宣扬仁义道德,忧国忧民,其诗词歌赋也都相当不错。这时魏征进言说隋炀帝是口颂尧舜之道,心行桀纣之事,而作为皇上的你就应该引此为戒,不能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唐太宗听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发现如果自己稍微不注意,就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我们学易,要知道易经里面有几个主题,一个是知几,一个是知势,还有一个是知变,还要知时,这几个是易经里面非常重要的范畴。如果不知几,不知势,不知变,不知时,也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对于因果﹑往来﹑成败﹑荣辱﹑吉凶等就会稀里糊涂的,并深陷其中。“由辩之不早辩也”。就是指我们要开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在人际关系之中,要知彼知己,我是己,我以外的都是彼,看起来我很小,而非我很大,其实两者是一样大的,非我有好大,我就有好大。我们的瞳孔只有米粒般大小,但是放眼一望,泰山在我眼中,长江在我眼中,宇宙在我眼中,大千世界无不在我眼中,我们的心就更大了。因此我们应该要明白我和非我实际上是一样大的,知彼和知己同样重要,不能知几的人不能知彼,而不能知彼的人同样也不能知几。所以这里的辩,并不是我们什么关起门来辩论,就可以知道和明白天下的事情。整个社会有如一盘棋,我常言人要学养深厚,毛泽东年轻时曾说过“自古以来未有蓄之不厚,积之不深而苟有为者”,学养一定要深厚,才能有所作为,对历史要熟悉,如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要明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的道理,如果不知这些,你如何才能变通?面对复杂的因果关系又如何去辩?又如何去早辩?既能看得透,破得穿,又能不受其罗网,并能占住先机,甚至能首开潮流。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在初期阶段,我们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我们从现在看过去,就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必然性,面对过去很清楚,但是面对未来则很迷茫,其实这个迷茫是假的。本人现在都有些懒惰了,就是因为“顺也”,下一刻如何?明天如何?明年又如何?未来又如何?现代物理学讲“时空隧道”,若能对精神﹑思维的体﹑相﹑用有全面的把握,用佛教的话就是“大彻大悟”了,那么你就能从容不迫地进入“时空隧道”,这样一来,就可以对自己的身心性命进行如意地调理了。

  当我们身处不良情绪或逆境的时候,觉得时间流逝得非常缓慢,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善于用心,也就是现在这个时间点,这个点既是过去的终结点,又是未来的起点,任何时候都是在这种状态。当去年的某一个时候想今天如何如何是不知道的,但是今天想去年的事情就基本上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面对种种的得意或是失意,高兴还是悲伤,顺境或是逆境,正所谓“逝者如逝夫,不舍昼夜”,一切也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明天,明年,未来同样也是如此,时间肯定是会过去的,事情也肯定要过去的。今天心情很难受,挺一会儿也就过去了,而到了明年的这个时候这一切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只有当自己的心放宽了,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才有下手之处,才能够很坦然地把麻烦解决了。万事就怕此时此刻想不开,能够想得开的,肯定能够明白现在早晚都会成为过去。我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就常说历史就是般若,学般若不能仅在经书中去学去寻,经书中只是知识,而历史才是真正的活般若,明悟之心才是活般若。只有在历史之中,在我们的生命变动之中,才能知道什么是无常。

  我们养坤之德,就是要学习顺,顺从于历史潮流,顺从于天命,顺从于领导。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五行相生相克,有相生必然就有相克,就是贵为九五之尊,也仍然有相克的地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坤卦的初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谈看几,就是要从初九和初六上去看,看结果就从上九和上六去看,中间的二﹑三﹑四﹑五则是过程。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