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7|回復: 0

[汉语词典] 论“焉”字的词性用法研究综述(1)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2-11-29 1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语文网
【论文摘要】在古代汉语语法中,“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各家对其的词性用法不尽相同,没有统一的说法。代词、语气词、兼词这三种词性一般是大家都认可的,而疑问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这几种说法大家是有分歧的。本文从研究综述的角度,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焉”字的词性用法进行了统一。  

  古汉语“焉”字的词性及用法,各家众说纷纭。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从语法史的角度叙说,有的从阅读、弄懂古书的角度出发。  
  《马氏文通》认为“焉”字助句,表陈述语气,但往往有指代作用。因此“是‘焉’字既可为代字,又可为助字,一字而两用明矣。”《文通》说:凡用“于之”两字之处,“焉”字代焉。同时把它归入助字(助词)。  
  王力也认为,“焉”字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字作代词,所指代的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有关。如:  
  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这种用法的“焉”字,如果前面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  
  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王力认为,“焉”字虽然是一个代词,但由于他的位置经常是在句尾,所以它逐渐取得了语气词的性质。有时候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它的代词性就冲淡了,语气词的性质就突出了,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候虽然没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但也完全出现了代词性,只能算是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也。(国语・晋语四)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这种用法的“焉”字有点像现代汉语的“啊”字。  
  “焉”字也可以用于疑问句,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子里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所以“焉”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如:  
  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具备于天子,天子焉始乘舟。(吕氏春秋・季春纪)  
  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墨子・鲁问)  
  这种“焉”字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比较常见。如:  
  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荀子・礼论)  
  是案曰是,非案曰非。(荀子・臣道)  
  王力认为,这种用法的“焉”字和指示代词的“焉”字仍相通,对于有人把它解释为“于是”“乃”“然则”,认为是连词,王力认为也是可行的,因为如果说指示代词的“焉”字用于句尾有可能逐渐取得语气词的性质,那么当它用于句中从而逐渐取得某种关联词的性质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焉”字的这种用法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古书上不常见。  
  “焉”字还是一个疑问代词,但只能作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作状语的例子,一般表反问语气,译成“哪里”“怎么”如: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作宾语,译为“哪里”,如: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董希谦认为“焉”字在古汉语里最基本的用法就是作兼词,相当于一个介词“于”和一个代词“彼”(或“此”“之”)。如在“余收尔骨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董就认为,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介词结构,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作补语。但有时候,兼词“焉”包含的代词指代的内容上文没有出现过,就只好让他出现在“焉”后。这时,“焉”的代词性消失,就只相当于一个介词“于”了,可译为“比”“于”,这种用法的“焉”字实际上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如: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五色、五声、五臭、无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尹文子卷上)  
  有时候,兼词“焉”里包含的介词“于”引进的对象就是前边动词意念上的宾语,这个“于”字译不译都可以。这时的“焉”字介词性已经很弱。它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代词“之”,这种“焉”也是从兼词“焉”演变而来的。如:  
  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又召乐乘问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候,“焉”包含的介词“于”和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在句中已经出现,或者虽没出现,但看不出代词有所代,也看不出介词引进什么,这样的“焉”字介词性、代词性均已消失,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语气助词了。  
  董认为在阅读古书实践中,碰到处于句尾的“焉”,首先要把它按兼词来理解;如解释不通,再看它介词性与代词性的强弱。介词性若,代词性弱,代词性强,它就是代词;代词性、介词性都很弱,它就是语气助词。  
  在疑问代词的“焉”的用法中,洪成玉还提出了作定语的用法,但十分罕见,见于《墨子》: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尚贤下“焉故”,何故。)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