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华军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

  [複製鏈接]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5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1)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其中有象(2)!望呵!忽呵!其中有物!幽呵!冥呵!其中有精(3)。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4),其名不去,以顺(5)众父(6)。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译文:

最大的德的样子,就是完全遵从于“道”。道这个东西,只能说它辽阔无边,浩瀚弥远。浩瀚弥远啊!辽阔无边啊!其中有“象”存在!浩瀚弥远啊!辽阔无边啊!其中有“物”存在!幽深晦冥啊!其中有“精”存在!这个“精”非常真实的存在,其中有着万物运行的永恒的规律。从现在推及远古,它(道)的名字都不离去,让人能借以领悟万物之始的状态。我怎么能知道万物之始的状态呢?就基于前面所说的这些认识。

解说:

无论天地万物的发生与灭亡,无论人类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大道的法则都不曾改变,所以无论古今,大道都是这样存在的。只有遵从于“道”的德,才是最大的德。

注释:

(1)“孔”, 大 。如:孔硕(硕大);孔德(大德)

(2)“形”,指感观可以直接认识的事物,“象”,指抽象的图案或规律。

(3)“精”,精微细小的东西。

(4)“自今及古”句,通行本作“自古及今”

(5)“顺”,沿,循:~理成章。~藤摸瓜。

(6)“以顺众父”,通行本作“以阅众甫”。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7 21:2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1),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2),以为天下牧(3)。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舆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译文:

委屈才可以成全,弯曲才可以端正,低洼才能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才能得到,多取就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天道,用来治理天下。不自我高看,才是明智。不自我表现,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才会有功业。不骄傲自大,才能长治久安。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岂只是空话?确实是天下归属的大道理。

解说:

君主节制自己的欲望,少侵扰百姓,看似委屈了自己,但成全了百姓。不以自己的意愿处理事物,抱法处势,看似弯曲了自己的意志,但对百姓却做到了公正。低洼之地才能充满水,意指君主虚怀若谷,处事谦逊(第六十八章:善用人者,为之下),给百姓自为的空间,国家财富就会充盈。君主抱法处势,不肆意妄为,不独出新裁,(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朝廷政务看似沉闷无味,但人民自立自为,创新进取。君主欲求少了(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百姓就能富足,君主就将得到国家的安定。如果君欲求太多,侵扰百姓,必然造成天下混乱(惑)。

大道无名无形,圣人唯有取成法才可以正民,(4)治理天下只有一法决断(执一),君主才能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踏踏实实做事,不争功不张扬,天下人自然没有理由与他争,但不争不等于忍让,谦逊不等于退缩,知足不等于满足。

“曲”“枉”“洼”“敝”“少”“多”和“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弗矜”都是说的执政者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其后果,本章中老子讲到了“曲则全”这句话是古训,说明了这深刻的道理,是中华先贤用数千年智慧和经验总结出来的。

注释:

(1)帛本为“少则得”比流行本“少则多”更易理解,从帛书

(2)《黄帝四经·成法》中非常祥细的讲了什么是所谓的“一”,“正若有名,合若有形,囗以守一名。上拴之天,下施之四海。吾闻天下有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还有比这更清楚的吗?一就是形名之法啊。

(3)原指放牧,意指治理天下。

(4)《黄帝四经·成法》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7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1)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孰为此(2)?天地而弗能久有(3),况于人乎? 故从事而(4)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5)

译文:

(君主)少说话,才符合于大道自己的规则。狂风不会整个上午不停的吹,暴雨不会一整天不停的下。谁这样做?(当然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的有为,何况人呢?所以做事而遵从于道的法则的人,与道相同,拥有道的品德的人,与德相同,失去道的法则的人,与过失相同。与德相同的人,道也将以德对待他。与过失相同的人,道也将以过失对待他。

解说:

老子在前面多次讲过:“行不言之教”(第二章)“犹呵,其贵言”(第十七章),教导君主少说空话,少看重说空话的人,少生欲望,少生事端,给百姓自立自为的空间 。法家先贤以道家哲学为指导,以法治来处理政治事物,以人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或过失来定赏罚,朝廷不用天天宣传仁义道德(多言),百姓不用处处拉关系走门路,自立自正自为自富,百姓成就自己的事业,国富民强,君主也自然就成就了他的事业。《商君书》讲道:“国家根据功劳授予官职和爵位,那么政务就会简明,空谈就会少,这就叫做用政务去除政务,用以上的做法做为“言”,来去掉空谈的人的言论。国家按照像六种虱子似的东西授以官职爵位,(就是仁义、礼制、孝悌、廉洁、修善等这些空洞的名誉之谈)那么政务就会繁多,空谈就会产生,这就叫做用政务招来政务,用空谈招致空谈。那么君主就会被空谈之士所迷惑,官府被政治上的邪恶风气搞乱,奸邪的大臣便得志了,有功于国的人一天一天被排挤出去,这就是治国的过失。(6)

不论是执政者,还是平常百姓,都想有做为,都想有成就,但不可能人人都有成就,人人不可能时时都有做为,天地都不能长久的有为,何况人呢?所以无为才是宇宙的常态,才是大道的法则。君主能执此道,将无不为。

君主抱道执度(黄帝四经·道原),就是得道,就是有德,君主失道,就将失德,有德之君,也就得到了道,而失去德的君主,也就失去了道。

注释:

(1)请参阅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2)帛书本“孰为此”?通行本多加个者字,之后又多加天地二字作答,能看出修改者理顺原文的用心。

(3)帛书本“天地而弗能久有”,修改成“天地尚不能久”,去掉了最重要的有字,是大错。

(4)帛书本“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把而字改写成于字,意义有所改变。

(5)通行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帛书本没有这句话。读起来,也是天外飞来之感。

(6)《商君书·靳令第十三》:……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则君务于说言,官乱于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7 21: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吹者不立,自视不彰,自见者不明(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余食赘形(2),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3)。

译文:

自我吹嘘、言不符实,就不能立身。自视甚高者,不能彰显自己。自我表现者,不清楚明白。自我夸赞炫耀,不会有功业。骄傲自大者,不能长治久安。这些做法(指吹、自视、自见、自伐、自矜)对于道来说,是多余的食物和身上长的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欲(对立、彰、明、功、长的欲求)的人不能这样。

解说:

君主处处标榜自己的“功劳”和“恩德”并不是在百姓当中确立地位的好办法,浮华的夸耀和只能做给人看的礼制并不能成就实际的功业。只有抱法处势无为而治,才是让百姓自立自为成就事业的好办法,也是君主立身的好办法。《商君书》讲道:“能为天下百姓带来益处的,没有比国家得到治理更大的了。而天下得到治理,没有比确立君主的威信更大的事,确立君主的原则,没有比实行法治的意义更大的了。”(4)此章与二十二章说明的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在此不再过多解释。

注释:

(1)帛书乙本“自视”後有“者”。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赘,指身上长的赘瘤,俗称“瘊子”。

(3)帛书甲乙本皆为“有欲者”,流行本为“有道者”。老子讲:“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那么可能就有人把老子的思想理解为什么欲望也没有,这是无知荒谬的。就如同把老子所说的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一样。无为而治,无为不是目的,治才是目的,真的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那怎么能维护好国家社会?无为是不以自己的意志而“为”。治是目的,也是百姓的愿望和君主的欲求。老子在第一章里就讲道:“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老子反对的欲是私欲,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侵扰百姓的生活。此处改为“有道者”却掩蔽了老子的原意。

(4)《商君书·开塞第七》:“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12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1)独立而不垓(2),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种东西,混沌一体,浑然而成,在天地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寂寞宁静啊!寥廓冷清啊!(大道)独立运行而无边无际,(道)可以用它来作为天地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称,给它取字叫“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大”。“大”可称之为流逝,“逝”可称之为遥远,“远”可称之为返回。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国家之内有四种力量影响最大,而王占据其中之一。人效法地的规则,地效法天的规则,天效法道的规则,道只效法它自己的规则。

解说:

在本章,老子为我们讲了他的宇宙观,讲了人类认知世界内的万物运行的终极原理。

公元一九八八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斯蒂芬·威廉·霍金,(4)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时间简史》,它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了近10000万册,成为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

这是一本有关宇宙学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将高深的理论物理通俗化的科普范本。在这部书中,霍金带领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宇宙是什么样的、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问题做了阐述,使读者初步了解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的奥妙。

根据霍金的理论,宇宙大约起源于150亿至200亿年前的一个“奇点”,宇宙起源以前的状态,叫做大统一状态(物质与能量不可分别,质子与电子不可分别,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别,故称为大统一状态)。这与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毫无异意,这是巧合吗?

尽管科学界对宇宙的寿命看法不一,但霍金的“宇宙起源说”及“宇宙膨胀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认同,并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宇宙将在数百亿年之后开始收缩,直至反回到奇点,发生新一轮的大爆炸。在解释老子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时,我想还有比这些天文学理论更恰当的吗?

霍金的宇宙论是从物质层面出发的,但与中华道家哲学层的原理却如此的吻合!我只能说不可思议!同时,霍金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位剑桥大学哲学系博士。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天文学是最古老的一门学问,可以说没有天文学的进步,人类就无法迈入文明的门槛,关于宇宙的模型,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说法,西方有“地心说”“日心说”等,中国有“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盖天说”在过去两千年一直是官方主流天文学模型,而“宣夜说”一直被排斥于正统天文学说之外。

“宣夜说”成说大概于春秋战国时代,该理论认为,宇宙看似虚空的,但其中包含着无穷的能量,天地万物皆由“气”凝结而成,并且运行于无限的虚空之中,宇宙之中并没有一个有型的中心(比如儒家信仰的北斗,及西方曾流行的“地心说”“日心说”),由于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唯一的“正统”,“盖天说”成为官方的定论,“宣夜说”只在一些道家人物之中流传,唐朝初期,李世民大帝推崇道家思想,所以道家人物李淳风在写作《晋史·天文志》时,才第一次较完整的将“先师相传”的“宣夜说”写入正史。

李约瑟(5)将中国的宣夜说概括为“无限的宇宙中漂浮着稀疏的天体”。他说“宣夜说的理论具有明显的道家气质,这可以说明此书最古老的著作如何会隐而不见。人们可以感到这一学说与《老子》的‘虚无’和《列子》的‘积气’的关系。”李约瑟还说:“这种宇宙观念的开明和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都毫不逊色。这种在无限的宇宙中漂浮着稀疏的天体的看法,远比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的水晶球概念,要先进的多。”(6)

任何一个西方人要想真正理解现代中国政府所做的工作,他也必须要懂得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的某些特征;而恰恰在一方面,西方人的知识却贫乏得可怜。确实,中国自己的学者有时为了论证新生的中国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往往会贬低了自己过去的历史,低估了几千年来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这种情况只能说是自暴自弃吧!事实上,世界上其他各国都需要满怀虚心地向中国学习,不向现代的中国学习,也要向历史上的中国学习,因为从中国人智慧和经验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医治现代病症的良药,以及推进今后全人类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李约瑟》(2003-9-22 )。

前面老子讲了大道的本原,和运行法则,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天地万物没有自由的,只有畜养万物的“道”是自由的,独立的,天地万物都遵循着它的法则运行。

老子认为国家范围内有四大,是说道无处不在,包括国家之内,天地也包括国家之内,同时也存在于国家之外,只有王只在国家之内为四大之一,显然王是四大之中最小的一个,这与儒家将君王的地位与天地并列的说法是不同的(7),所以君王必须抱守天道法则,不要肆意妄为,不要自吹、自视、自见、自伐、自矜(第二十四章),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注释:

(1)此处各种版本和注家解释颇有不同,流行本基本无差异,皆为寂兮寥兮,帛书有解为萧(甲本为肃)呵漻呵,也有解为绣呵穆(缪)呵的,尹振环先生的《楚简老子辨析》解为夺穆(指楚简本)。根据整体上老子对道的描述,宗合各家注解,此处解为寂寥更为合适。

(2)帛书甲本缺失,乙本为垓,“界限之意”。楚简本为亥,“亥”与“垓”通,故此处解为垓。

(3)《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可见,老子之所以要“字之曰道”是从“表德”的角度,也就是从“道”之“导”(古“道”、“导”同)意来讲“道”,亦可说是从其“用”的角度来命名。而“强为之名曰大”显然是从其“体”的角度来命名。

(4)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5)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英国王室御前顾问、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外籍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6)《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第94-95页,李约瑟著。

(7)《礼记·解经》:“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12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1)。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2)。 唯有环官(3),燕处则昭若(4)。若何万乘之王(5),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

“重”为“轻”的根本,“静”为“躁”的主宰。所以君子整日的行动,不离开他的辎重。只有环官,在家闲居的时候,也显示出这种特点。为什么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按照自己的好恶行事,而轻视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导。

解说:

整部《老子》教导的对象是君主,内容是人道,但人道的根本来自于天道,所以在许多章节中,老子都先讲天道,再以天道推演人道。在上一章中,老子讲了道家的宇宙观,老子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大道深邃凝重,空虚沉静,万物都漂浮其中,所以老子说重(深邃凝重的大道)是轻(有形的万物)的根本。静(空虚沉静的大道)是躁(躁动的万物)的主宰。(请参阅第四章)

《孙子兵法》曰:“是故军无辎重则亡。”(6)“辎重”泛指后勤补给,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辎重”不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与老子讲的“道”不干涉万物的运行,但万物却都尊循道的法则运行的道理相似。所以君子应当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种持重,沉静,深谋远虑的风格。在老子看来,只有环官有着这种风格,作为巡察內外、警戒保卫的工作人员,环官的职业特点使他们具有一种稳重,冷静,不张扬,高度警惕的做风。

这里老子讲的:道为万物的“主宰”,并不是直接的主宰干涉万物,而是对万物生成、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同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抱法处势不肆意妄为(第十六章:不知常,妄,妄作,凶)。

身为有着万乘兵车的大国之君王,应当沉着稳重,“贵为身于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第十三章)治理国家不能轻举妄动,朝廷政治朝令夕改完全凭君主各人意愿行事,就会失去天下百姓的信任(第十七章:信不足,有不信焉),也就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根本,君主做事浮躁,轻率,不能准确把握事态的发展,就失去了执政治国的主导地位。

注释:

(1)君:主宰,主体,主要 。如: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2) 行军时有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后勤以前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辎重,后来在近代才逐渐改为后勤。

(3)环官:就是担任挑战、突击、巡察內外的“环人”军官。《周礼·夏官司马》:“环人掌致师,察军慝,环四方之故,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降围邑。”《周礼·夏官·环人》:“环人,掌致师。” 郑玄 注:“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通行本改为“荣观”。

(4)燕处:燕居。指不在朝廷上班,在家闲居时。如:《史记·李斯列传》:“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昭:显明、显示。若:这样、这个。

(5)万乘之国: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战国时代,称中等大小的国家为千乘之国,称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国为万乘之国。

(6)《孙子兵法·军争篇》: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12 10:4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1),善数(2)者不用筹(3)策,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4)约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5)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6)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7)智乎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者,不留下痕迹。善于说话者没有缺陷。善于计算者不用计算工具。善于关闭者虽然没有上插梢,但别人却打不开门。善于捆缚者没有绳索,却使人解不开。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而没有被抛弃的人,物也没有被抛弃之材,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明智的做法。所以善人以善人为师,不善的人,是善人为借鉴。不看重老师,不重视借鉴,就算是聪明的人也会迷失,这就是奇妙的关键所在。

解说:

大道无形,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十四章),但天下万物不敢于让它臣服(第三十二章: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道恒无为,而万物自为,(第三十七章:道恒无为,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为。)“道”是最大的善行者,大道包容着天地,畜养着万物,(第五十一章: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踪迹。管子曰:天之道,虚而无形。(《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

圣人应当效法天道,明白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的道理。

善行者行走不留痕迹,善于治理国家者清静无为,抱法处势,百姓自立自为,感觉不到君王的存在(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君王朝廷也就做到了行而无迹了。

善于说话者没有缺陷,喻指朝廷以法为教,政令简明,行不言之教(参阅第二章),故无缺陷。

“数”在古代也是关于天文、历法、占卜的学问,在殷墟甲骨文当中百分之九十的都是卜辞,而到了西周,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华人的科学、哲学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道家、法家人物都很明确的反对迷信,《史记·周本纪》上说:“武王讨伐纣王,占卜吉凶,用龟甲占卜预兆不吉利,众人都很害怕,只有太公吕尚强行提义出兵。”(8)《论衡·卜筮》上说:周武王伐纣,占卜是否出兵之事,不顺利,卜辞上说:“大凶。”太公推倒蓍草蹈毁龟甲说道:“枯骨死草,怎么能知道吉凶?”(9)《韩非子·亡征》上说:“办事选择时辰日子,侍奉鬼神,迷信卜筮,喜欢祭祀的国家,可能会灭亡。”(10)太公吕尚对于伐纣之事成竹在胸,所以他的做法可称为“善数者不用筹策”。

善闭者喻指国家防卫,国家防卫的关键不在于城墙、城门是否坚固,而在于国家政治是否清明,人民是否富裕,中国的万里长城是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但国家腐败昏乱的时候,总是不能挡住敌人的入侵。强汉盛唐的版图早已超越了万里长城,直达西域,但人民仍然可以安居乐业,生息繁衍。

老子所讲的“结”用于政治上,就是“团结、结交”之意,君主抱法处势,无为而治,以功赏,以罪罚,不搞虚伪的仁义说教,看不见朝廷团结、拉拢百姓的行动(无绳约),百姓自为自富,为国家立功等于为自己立业,百姓的利益与朝廷的利益就被捆在一起不可分割了。(不可解)

圣人善于救人,不但救助“善人”,也救助“不善之人”,善与恶,美与丑,本来就是相对的,无法定论。物品在某些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而在需要它的人的眼里可能是无价之宝。所以圣人应当不以各人好恶对待“人”和“物”,这样才是顺应天道,才是明智的做法。李世民《帝范》讲道:“……,所以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如巧手的工匠制做木器,直的木材可以做为辕,曲的木材可以做为轮;长的木材可以做为栋梁,短的木材可以做为栱角。不分曲直长短,各有用处。明智的君主任用人才,也是这个道理。聪明的人取其谋略,愚钝的人取其力气;勇敢的人取其威武,胆小的人取其谨慎,不分智、愚、勇、怯,都各尽其用。所以好的工匠没有废弃的木材,明智的君主没有舍弃的士人。”(11)

对待“善人”要多多学习,对待“不善之人”要多多借鉴,这是做人的关键。

注释:

(1)适,通行本作“谪”。瑕,玉小赤也。见《说文》。瑕适,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2)通行本作“计”。

(3)甲本作“檮 ”。檮,古同“筹”,即简体“筹”。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筹策,古代计算用具,以木制成的小棍或小片。

(4)纆,绳索之意。甲本缺,通行本作“绳”。

(5)通行本“善”字前多一“不”,甲乙本均无。

(6)甲本作“齎”,拿东西给人、送人,通“资”。《史记?陈丞相世家》:“齎(资)用益饶,游道日广。”乙本及通行本作“资”。下句同。

(7)乙本及通行本作“虽”。

(8)《史记·周本纪》:“武王伐纣,卜,龟兆不吉,群公皆惧,惟太公强之。”

(9)《论衡·卜筮》:“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凶吉。’”《尚书·泰誓》及《通典》皆引《六韬》太公这段话。

(10)《韩非子·亡征》: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11)《帝范·审官第四》:……,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另《管子》曰:“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榈榱,短者以为侏儒。无小大修短,皆得其所宜。”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21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1);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 知其荣(2),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3);为天下式,恒德不貣(4);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5)。

译文:

知道雄强,退守雌弱, 成为天下的溪谷;做为天下的溪谷,永恒之德不会离散,永恒之德不离散,就回复到婴儿的状态。知道荣贵,退守卑辱,成为天下的溪谷;做为天下的溪谷,永恒之德就会丰足,永恒之德丰足,就回复于朴素。知道昭然明白,退守暗然沉默,成为天下的法则,做为天下的法则,永恒之德就不会出差错,永恒之德不出差错,就回复于没有极限。没有加工过的木材,分散开来经过加工则成器具。圣人能运用此道,则能成为百姓的领导,理想的制度不会受到割伤。

解说:

老子多处讲到要虚静、退让,但不是不要坚强、进取,所以称为知雄守雌,不论是用兵还是治国,都必须两手抓,战国时代兵书《司马法》曰:“……,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即使天下已经平定,全国欢腾,每年春秋两季还是要用打猎来进行军事演习,各国诸侯也要在春天整顿军队,秋天训练军队,这都是为了不忘战争准备。”(6)

由于两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只知道空谈仁义,只讲兼爱忍让的声音淹没了中华原文明哲学的本来面目。拿《司马法》上面这段话来说,强调的是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每年借春秋两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检阅,以示全国上下不忘战并随时准备应战。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注意,首先是要好好备战,其次才是不好战!吕尚《六韬》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与此同理, 老子讲的守雌弱的前题是知雄强啊!

中华道家哲学以守雌为根本,但并非不要雄强,之所以以守雌为根本,是因为雌弱为恒常状态,雄强为特殊情况(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所以知雄强,只在特殊情况下使用雄强手段,比如司法刑杀(七十四章)、用兵打仗之时(三十一章),守雌弱却是常备之节,就是要抱法处势,不妄为,给百姓自为的空间,这才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处在荣贵的位置,更要常存卑辱之心,虚怀若谷,百姓才能归之如水。心里清楚明白,亦保持暗然沉默,万事断之以法,(不以智治国——第六十五章)才能不出差错,不以智治国,才能超越自己智能的极限。(复归于无极)

未加工过的木材(朴),剥掉树皮、锯开木头形成分立的部件(散),才能组合成家具(器),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懂得了用人之道。人才能够各尽其用,建功立业,国家必将繁荣强大,这样的国家不会被割伤。(见注释5)

注释:

(1)谿:山谷。又为“溪”之异体,两山间的水流,溪流。甲本初辨爲“雞”(鸡),后更正为“谿”。通行本作“谿”或“溪”。乙本作“雞”。《說文》:“雞,知时畜也。”以喻知天時,识时务,明火候之意。河上公注为:深溪。亦即深谷之意。

(2)帛本为白,白:白色。《說文》:“白,西方色也。”五行属金,尊、荣之意,与“辱”相对。“通行本作“荣”。

(3)式:规制,法则,公式;模式,模范。许多注家解为“模式、榜样”,这与儒家喜欢宣传道德仁义竖立行为榜样的做法似乎相近。而前面的知其白,守其黑这种做法为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的法则,故在些应解为法则。另外这里的法则是让君王效法天道,而不是让百姓效法君王,这是与儒家彪炳君王、君子,让百姓效法的理论是毫不相干的。(比如《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貣:音特。古同贷。不貣:不差忒。〈礼-月令〉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宿,犹止也。离,犹行也。言占星辰躔次进退之度数不差忒也。通行本作“忒”。

(5)割:常规解为割断。于政治方面可解为:分配、设置,比如李世民《帝范》:割政分机,尽其所有(设官分职,当各随其所会特长而用之)。于军事方面可解为: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比如:割据。《尚书·汤誓》: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我们的大王不怜悯我们,使我们放下农田里的活不干去讨伐夏)这里的“割政”与《帝范》中的“割政”不是一个意思。

(6)原文:“……,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21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二十九章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1)。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炅(2)或吹,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译文:

将要取得天下而行动的,我看得出是出于不得已。天下是个神妙之物,不是有为之人能取得的。随意妄为的人会失败,强行掌控的人会失去天下。万物有的行在前面,有的随在后面。有的热起来,有的冷下去。有的得以巩固,有的遭遇坠毁。所以圣人应该去除内心过分的想法,去除骄傲自大的毛病,去除奢侈的欲求。

解说:

老子所说的取得天下,与后世中国人所认为的取得天下有所不同,自秦统一中国以后,东亚大陆以中国为中心,以统一为常态,取得天下者多是完成改朝换代的工作。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要想取得天下,是要吞灭其它国家的政权,这项工作显然比前者要困难的多。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发达的文明体系,国家形式非常成熟,已不是夏商时代蛮荒千里的情况了,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武力取得天下绝非轻而易举。这也是西方欧洲一直没能统一的原因。老子更是多次强调不能玄耀武力,用兵乃不得已的事情。这并非老子一人之智慧,多家先秦典藉中都与此思想大同小异,如吕尚《六韬·武韬·兵道》说:“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孙子兵法》中讲道:“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黄帝四经·称》讲道:“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在后面的三十章、三十一章等章节中,老子也强调了这种用兵思想。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22岁,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当时的秦国已经历了120多年的变法图强,国力已超过六国总和,嬴政在读了韩非所作《初见秦》(韩非死于公元前233年)之后,于公元前230年发动了十年统一战争,终于统一了东亚大陆,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我们在韩非的《初见秦》中不难看出,嬴政大帝并没有决定发动统一战争。韩非极力主张发动统一战争,认为以秦国“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如果不取天下,反而疲于与天下(各国知道不敌秦国不约而同的联合抗秦)各国周旋消耗国力,取天下不但可以保全秦国,更能结束战乱与民休养,虽为不得已,然而可以为之!

“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这里的“可为”带有强行做为之意。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诸葛亮一心统一中原,精武整军,励精图治,于公元227年至公元234年,六次率军北伐,却以失败告终。诸葛亮统一中原之雄心壮志令人崇敬!但取得天下不是强行做为能够做到的。《孙子兵法》曰:“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这部享誉世界的用兵宝典告诉我们:制胜的关键在于胜已,自己先做到不可胜,保持强大,等待敌人出现差错、背逆天道之时,再出兵讨伐,则胜券在握。在《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讲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万物各自遵循大道运行(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培或堕),圣人去除过分、自大、奢望,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国力强大,才是取天下的根本。

注释:

(1)通行本作“不可为也”。

(2)炅,光、热之义。乙本作“热”
 樓主| 华军 發表於 2009-12-21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新法家华军——帛书老子注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强于天下。(1)。 善者果而已矣(2),毋以取强焉(3)。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4)。 其事好(5)。

译文:

以道的法则来辅佐君主,不以军事武力强霸天下。善于用兵者果断出击而尽快结束战争,不能采取强行霸占的手段。果断而不骄傲,果断而不自满,果断而不自夸。果断而出于不得已,可以称为果断而不强霸。果断而不强霸,这样才好。

解说:

天地之所以循环往复,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为阴阳交互平衡,强弱相反相成。多少灿烂的文明,灭亡在野蛮落后民族的铁蹄之下,但同时,又有多少武功赫赫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消失在历史长河。正如《司马法》上所说的:“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文明成为四大古国之中,唯一一个万古流传没有间断的文明的原因。虽然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文明走入了“纯柔纯弱”(6)的歧途,但由于秦汉已经统一并巩固了中华文明在东亚大陆的绝对主体地位,即使南宋被蒙古铁骑灭亡,但中华文明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存活了下来,明朝被后金女贞灭亡,中华文明仍以巨大的人口优势同化了后金民族,如果不是由于青藏高原及天山山脉的阻隔,西方民族不容易东侵,中华文明就没有人口优势,中华民族的历史必将改写。

很多注家认为秦朝是因兵强于天下,而走上后来灭亡之路的,这是完全没有站在文明的高度,民族的角度看待历史,秦国百年大治,守的是“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之道,到了战国末期,结束战火统一中原已是成熟的时候,并且秦的统一并没有失败,秦亡于二世昏庸更法和六国复辟。正如西汉桑弘羊在《盐铁论》中所说的一样:“从前商鞅作秦国丞相的时候,对内制定了法令制度,严明了刑罚,整顿了政令和教化,使奸恶作伪的人无处藏身,对外采取了许多增加国家收入的措施,向开发山川的事业征税,因而国富民强,农具和兵器完备,物资储备充足有余。因此去征服敌人,攻打敌国,夺取土地,开拓疆域,不必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军队的给养就很充足。由于财物用不完,所以百姓不感到困难,把国土扩大到黄河以西,百姓也不觉得劳苦。他死后(秦始皇大帝)终于兵吞六国而成就帝王霸业,到秦二世当政的时候,奸邪之臣(指赵高)独断专行,合理的法律制度得不到实行,旧贵族叛离,使得秦朝灭亡……。现在用赵高祸国乱法而亡秦的事情,来指责商鞅,这就如同用崇虎祸乱殷商,而把责任推给建立商朝的伊尹一样啊。(7)”

即使如此,汉朝兴起仍然是秦制秦政,民族根基两千年不灭,秦为我们留下的是同文同种的华夏文明。正如一个优秀的物种,他虽然衰老死亡了,但他的基因却世代相传,这就叫做——生生不息!用老子的话说叫做:“子孙以祭祀不绝”(第五十四章)。后世儒家复辟周政人治,兴贵族特权官僚专制,必先反对法治鼓吹德政,是以先秦百家尤以道家、法家为首要毁灭篡改之学。

何谓“善者果而已矣”?准确把握政治局面,果断采取应对措施,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才能称为“果而已矣”。《黄帝四经·兵容》上面讲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以仁义说教致使国家利益受损,退缩忍让造成敌国骄气日盛,这是“以兵强于天下”的令一个极端。

老子对待战争的态度极其严肃谨慎,正如《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国家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战争不可避免,应当果断应战,但要时刻认识到战争不是吉祥的事情,不骄傲,不自夸,出兵做战是不得已的事情。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一年,朝鲜战争暴发,美国等十七国联军将战火燃烧至鸭绿江边,毛泽东在没有得到苏联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力排众异果断出兵,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可以称为不得已,因为千疮百孔的中国连基础工业都没有,军事装备后勤补给都与联合国军不在一个档次,志愿军起于鸭绿江止于三八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凭的是顽强的意志。但正是朝鲜战争,打出了民族尊严,为新中国的和平发展打开了局面,为后来的工业建设铺平了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与秦始皇统一东亚大陆相似,欧洲也有数次统一进程,但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十九世纪初,法兰西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以武力占领了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但法兰西帝国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1815年,在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的打击下,拿破仑兵败滑铁卢,1821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病逝。100多年以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他于1939年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以“闪电战”迅速吞并多个国家,几乎统一了欧洲,然而好景不长,仅仅6年以后,第三帝国灰飞烟灭,其亚洲的同盟国日本也无条件投降。

第三帝国给欧洲人民留下的,是600万犹太亡魂的血泪控诉。大东亚共融圈给亚洲人民留下的,是亿万亚洲人民的痛苦回忆。发动战争出于贪婪与掠夺,这不是文明,也早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注释:

(1)楚简本为“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帛书为“不以兵强于天下”,并且多了“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十二字。通行本更多了“大军过后,必有凶年”两句。从楚简本。

(2)已矣,“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如:清·袁枚《祭妹文》——而今已矣。通行本作“善有果而已”。

(3)通行本作“不敢以取强”。

(4)通行本作“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5)楚简本无此句,而有“其事好”三字,意为“果而不强,这样才好”,帛书及流行本把此句调到前面,并加了个“还”字,意思反而更模糊了。并在后面加上了“物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并与五十五章有所重复。从楚简本。

(6)《六韬》: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7)《盐铁论?非鞅第七》:大夫曰:“昔商鞅之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器械完饰,蓄积有余,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故利用不竭而民不知,地尽西河而民不苦,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及二世之时,邪臣擅断,公道不行,诸侯叛弛,宗庙隳亡……。今以赵高之亡秦而非商鞅,犹以崇虎乱殷而非伊尹也。”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