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5|回復: 0

[論史] 1433年后的中国:"南海"得失的偶然与必然(3)

[複製鏈接]
裡人 發表於 2012-8-8 1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凤凰网
船队每到一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除了建立藩属关系之外,郑和还奉命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每次下西洋,随船队来中国的各国贡使、国王等都大量增加。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 16国 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

    这么多国家乐于朝贡是有原因的。朝廷在接受香料、珍奇等贡物后,按\"赏赐厚宜\"的原则予以赏赐。而且,这些贡物,与贡使随带的\"附进物\"比较,实在是少而又少。一般来说,\"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物品数十倍。日本有一次朝贡 3610把日本刀,\"附进\"的刀却多达 35000把。

    为了鼓励海外各国多来朝贡,明朝政府对这些所谓的\"附进物\"全部免征关税,\"附进物\"的贸易价格也不由市场需求决定。在日本,一把刀仅值 800到 1000文,政府却给价 5000文。获得厚利的日本贡使便以朝贡为名大量输入刀剑,数量年年增加,总额不下 20万把,统一由明朝国库开支收购,却又不能卖出,只能搁在礼部仓库里。

    1433年12月,天方国使者乘船前来朝贡。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天方国使者,向朱瞻基进献了长颈鹿。未见过长颈鹿的国人,误认为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寓意福瑞之气的麒麟,因此,礼部尚书特率满朝文武称贺。事实上,在朝贡贸易体系中,与海外各国获得的丰厚实利相比,中国更在乎的是满足象征性的宗主权所带来的政治虚荣。

    问题在于,朝贡贸易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郑和下西洋\"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一方面,非均衡贸易换来的宝物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国库收入,另一方面,支撑朝贡贸易体系的下西洋活动消耗巨大。这就为无视海洋的官僚们找到了借口。

    伴随着郑和几次下西洋活动,反对之声持续不绝。1424年,朱棣去世。朝廷中反对派占了上风,于是,明仁宗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郑和船队被封,全体官兵被调往南京镇守。直到 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为了扭转\"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的局面,决定再派郑和下西洋,但这次远航,是中国控制南海辉煌的顶峰,也是退缩乃至没落的开始。

    在20世纪的一位思想家梁启超看来,\"郑和下西洋\",\"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郑和去世之后,这种\"自娱\"活动便结束了。放在更长的时空背景看,1431年至 1433年,郑和船队的最后一次远航无比寂寥,\"孤帆远影\"确是恰当的注脚。

    拐点

    1433年,僻处欧洲西南一隅的小国葡萄牙的国王若昂一世也去世了。不过,他的儿子亨利王子继承了他的海上扩张政策。

    \"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浸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这是地方有司奏请征税,朱棣在驳回文书中的批示。因此,朱棣在派遣数万海军,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十数年之后,仍然厉行禁止民间海商\"片板不许下海\"。

    与郑和的船队不准民间海商跟随、\"片板不许下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葡萄牙人出航,一支船队虽然不过三四艘,甚至只有一艘船,但它后面跟随着民间海商的活跃船只,每当王室船队开辟出一个海区,民间海商交只要交足了\"执照\"税,便可进入规定的海区经营。

    次年,葡萄牙人发现了亚速尔群岛,成为大西洋航行的重要补给基地。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8年达・迦马到达印度,葡萄牙船队在印度洋面、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都没有碰到中国船队,直到 1509年才在马六甲海峡港口第一次见到 3艘中国帆船。

    1511年,曾在郑和的协助下建国,并成为船队集结地和货品中转仓库的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陷。1557年,他们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获准暂居广州一个称之为MACAU的小渔镇,也就是澳门。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