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1|回復: 1

[中国方言] 海外华人使用的汉语及其方言

[複製鏈接]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2-6-21 1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华文史网
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出疑古史观不满足於学科本位:顾颉刚对其〈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后的影响有一段话:

    一发表,竟成了轰炸中国古史的一个原子弹。连我自己也想不到竟收著了这样巨大的成果……许多人照著传统的想法,说我著了魔,竟敢把一座圣庙一下子一拳打成一堆泥!

  一个宣称“在学问上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的历史学家,在提出其学术假说时,先是“想到这里,不由得又激起了我的推翻伪史的壮志”,为学术外的激情所牵引,又用有些夸张的口吻力数其理论之莫大“战果”,心情上即便是相当可以理解的,终究不是如其所说的那般冷静、中立、公允。在学科建设成绩方面要打上几个折扣的疑古史观,在思想革命风气的推动、在帮助“科学”信念之权威性的树立方面却是要得满分的。

  “层累地造成”的疑古史观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古史领域中的一个实绩。问题是,“大胆的假设”并非追本溯源之论,如何才能提出有意义的假说?按胡适的看法,“大胆的假设”之前的一个环节是於不疑处有疑,这仍然未能探到根柢,如何能建立疑而不失的能力?林毓生在疑字前引出博兰霓的“支援意识”,使假说得以免於臆测、妄断之讥,如此,则疑字信字,何者在先呢?“小心的求证”对於呈现假说的意义也未必充分,历史学如果专任这一指针,那就会使人文意味瘠薄,成为纯技术性学科,“文史哲不分家”之史的一支,将把自己完全交到实证主义原则的支配之下。经学流变为史学所企图保全的一种学问的统一性转换,至此由於史学自身对实证主义的选择而不裂自裂;哲学(思想)与文学从史学的范围中分化出来;甚至,将它们安置在“科学”的共同信念之下也显得十分生硬。

  但是借史学化身表现的“科学”信念必当为一切重新命名,因而,“科学的哲学”、“科学的文学”,或者说,哲学不过是“哲学史”,文学也不过是“文学史”。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使人文学无论就其精神气质、论证方法以及著述体例方面,都只能奉史学为圭臬,史学成了本世纪中国人文学的核心学科。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关注较多的是史实的一面,它的欠缺是“这部书中(《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几乎完全没有‘哲学’的成分”;胡适的小说史工作同样只有史实不见文学,他“对小说艺术本身兴趣不大”而贸然闯入小说史领域,因而落得个“胡适的艺术鉴赏能力不高”的评语。史学越出自己的学术本位去干预其他学科的内部问题,是史学有更大抱负的一种特定表现,胡适、顾颉刚那一代人就有意追求这种表现。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学科发育,史学的这种抱负收敛了,有意以史学一门学科去承担全部传统学问的追求不见了,但在分科之初带上的一种先天特性,使这种抱负常常以学术犯规的方式无意地表现出来。在有史学参与的学科争执中,史学往往扮演著主动者的角色,而哲学与文学等往往处於被动、因应的地位。例如90年代初在《二十一世纪》杂志上何炳棣与杜维明之间就“克己复礼为仁”展开的争议;再如90年代学人责80年代“思想热”病於空疏等。

  史学的有意出位与无意犯规,除开它作为现代学科受孕之时就带上的“阿基里斯脚踵”之外,在我看来,还有另一份历史伏笔在其中起了作用。按照文化传播或文化更新的一般看法,从器物到政制到精神是必由的三个步骤,这个描述主要著眼於三者的不同阶段性;但是,当人们把目光由器物转到政制上的时候,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即时得到调整的,从政制转到精神上时亦然。可以说,人们会惯性地以对待器物变革的方法对待政制变革,用对待政制甚至是用对待器物的方式对待精神问题,对思想价值做一种纯技术性的关注,方法上面受制於早期经验而不能深化。这种以为得方法便能够执一驭万的念头,使得胡适、顾颉刚等人进可以遍瞻一切社会政治、思想价值等问题,退而可以守古史古文化一隅;守一隅时自计并非做纯学术工作,而是在演示方法、陶冶风气。学术疑古外衍到社会、政治层面,激荡出更极端的反传统潮流。胡适一派的人物最终多有研究古代中国的专门家并不是那么令人奇怪的事情,关键就在於“方法”。得其宜,则此“方法”可用於疑古、激进;不得其宜,则借此“方法”又可以十分便当地自命为传统的不二解人。
 樓主|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0-5-12 14: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香港文汇报
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遍布海外,浪迹天涯。论及华人漂泊海外的历史,人们往往爱用“有炊烟处有华人”或“有井水处有华人”这类夸张的词语来形容华人在五洲四海生根落地,创基立业的情景。一些研究华人移民史的着述告诉我们,华人早在1000年前就登上了今天东南亚的一些岛国,这在当年阿拉伯旅行家的著作中已有所反映。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李长傅的《中国移民史》,在这方面就有过详尽的论述。  
  当然,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大举移民海外的时间毕竟还是明清以后的事。海外华人到底有多少?近期在一个讨论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研讨会上,张振兴教授援引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几家新闻媒体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大概应是2500万左右。所引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3月刊登的数字是2749万人,同年同月《人民政协报》刊出的海外华人数字也是2700万人,而较早几年,《参考消息》1986年12月转载香港《华人》月刊11月号所刊《五洲华人分布简况》一文,列出海外各地华人总数则是2200多万。近20多年来,大量新移民离开华夏故土,包括出国留学生在内,使海外华人的数字迅速上升,据2008年新闻媒体的估计,光是美国,可能已有300多万的华人,这个数字比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美国华人,要增加两百万左右。一般认为,当前海外华人的数目,比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来,大概会有500万左右的增长,这样一来,当前海外华人,粗略估计也该是3000万人左右了。  
  这三千万左右移居海外、说汉语的华人,早期老一辈大都来自中国南方各省,主要是广东、福建和江苏浙江等省,来自北方的为数很少。因此,我国南方的一些方言,如珠江三角洲、桂南及港、澳使用的粤方言,福建广东沿海及台湾、海南两个宝岛使用的闽方言,闽西、粤东、赣南、台湾以至散居南方其他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客家方言,江浙等省使用的吴方言,等等,自然也就随早年移居海外的华人被带进了华人侨居的国家和地区了。尔后这些汉语方言在海外代代相传,落地生根,一直活跃在华人的嘴上,成为华人中主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聚居海外的华人,往往就以不同语言(方言)作为不同社区组合的条件,同一个华人社区大都说同一种从祖国带来的乡音─地方方言。据2008年新闻网的统计,约3000万海外华人所拥有的汉语方言及其分布情况大致情况是:世界五大洲都有汉语方言的社区,社区总数约在150个以上。其中人口超过100万人以上的大都在东南亚,如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国家。亚洲以外则只有美国拥有100万以上的华人以汉语方言作为日常交际工具。在海外华人使用的汉语方言中,大概以粤方言和各种闽方言的人数最多,各有1000万以上,而使用客家方言交际的也有好几百万。使用上述三大方言以外其他汉语方言的,一般都不会超过一百万人。海外各种各样的华人宗亲社团,例如同乡会馆之类,一般都是以方言作为彼此沟通交往,建立乡谊的纽带。因而海外各种乡亲会馆,也就成为汉语方言的展示厅了。方言是根,海外华人的根就从方言中显示出来,正是这在海外华人中世世代代相传下来的乡音,把漂泊海外的炎黄子孙和故土的亲人紧密联在一起;也正是这饱含乡情的乡音,像磁铁一样吸引浪迹天涯的海外华人,让他们心心相印,让他们打内心深处感受到乡亲间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  
  总体而言,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的“华语”(汉语),历来都以各种汉语方言为主。近百年来国内持续不断地推行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似乎不大能够动摇外华人长期以来使用家乡方言的习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如火如荼的“推普”高潮,似乎也还没能在海外华人中生成深刻的影响。近几十年由于汉语的应用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联合国又把汉语作为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汉语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致令许许多多的外国人热衷于学习汉语,也就是学习我国全社会通用的共同语──普通话。在这一席卷全球的“汉语热”此起彼伏的推动下,近期旨在教学汉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又在世界各地越办越多,以至时下遍布全球近九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已有280多所,掌握汉语普通话的外国人日渐增多。一直说汉语方言的千百万海外华人,面对所在国(地区)人民如此热情学习汉语普通话的现实,自然也就不能无动于衷,也就纷纷跟上时代,多少学点普通话了。东南亚一些华人较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许多原来只通行某一种或某几种汉语方言,如今在华人也学起普通话来的情况下,已悄然改变原先只通行方言的状态,向既通行某种方言,也通行普通过渡,使华人社区的语言生活成为“普通话+方言”的双语应用格局了。加上海外华人都必须掌握所在国(地区)的法定语言,他们实际上也就逐步向同时运用三种语言(方言),即“所在国(地区)法定语+汉语某方言+汉语普通话”的语言生活过渡了。新加坡堪称是典型的例子:这个华人占77%的岛国,原先华人各说各的方言,打从1979年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在华人中大力推行华人的共同华语,也就是中国的普通话,年复一年,雷厉风行地坚持下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推广,如今绝大部分新加坡的华人,都习惯了在华人之间使用共同“华语”交流,而各种汉语方言,就只保留为在家庭里和老人、长辈们交谈的语言工具了。这样一来,上了年纪的新加坡华人,只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实际上大都同时掌握英语(工作语言)+华语(华人间使用的社会交际语)+汉语某方言(家庭及乡亲间使用的交际语),过三语并用,各司其职的语言生活了。  
  尽避大多数海外华人社区实际上既通行方言又通行普通话,但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只有普通话才是汉语的代表,标准的普通话才是外国人要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普通话言。因此,在国际社会中,汉语方言是没有地位的,也是不受重视的。国外各级学校开设的汉语课程基本上都是以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及其书面形式──现代白话文为依据。新加坡是推行双语教育政策的国家,华人既要学英语,又要学华语。这个华语指的自然是“华族的共同语”,就口语而言,指的也就是我们的普通话,和那里华人拥有的形形色色的汉语方言是沾不上边的。在这一点上,汉语方言中最具强势的粤方言似乎有点特殊:据说在美国有的大学在把汉语作为外普通话课程开设时,学生除了可以选修标准的汉语课外,还可以选修汉语中的粤语课,也就是说,粤方言同样被视为一门中普通话言的课程,修读粤语课也能拿到学分。这反映出粤语是特别受到重视的汉语方言。反观近期大陆的对外汉语教学,有的学校也应外国留学生的要求为他们开设粤语课,而香港大学的“语言中心”,更是常年不间。
    作者:詹伯慧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