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二十四史] 新唐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五行傳曰:「簡宗廟,不禱祠,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謂水失其性,百川逆溢,壞鄉邑,溺人民,而為災也。又曰:「聽之不聦,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常寒,厥極貧。時則有鼓妖,時則有豕禍,時則有耳痾,時則有雷電、霜、雪、雨、雹、黑眚黑祥,惟火沴水。」
水不潤下。
貞觀三年秋,貝、譙、鄆、泗、沂、徐、豪、蘇、隴九州水。水,太陰之氣也。若臣道顓,女謁行,夷狄彊,小人道長,嚴刑以逞,下民不堪其憂,則陰類勝,其氣應而水至;其謫見于天,月及辰星與列星之司水者為之變,若七曜循中道之北,皆水祥也。四年秋,許、戴、集三州水。七年八月,山東、河南州四十,大水。八年七月,山東、江淮大水。十年,關東及淮海旁州二十八,大水。十一年七月癸未,黃氣際天,大雨,穀水溢,入洛陽宮,深四尺,壞左掖門,毀官寺十九;洛水漂六百餘家。九月丁亥,河溢,壞陝州之河北縣及太原倉,毀河陽中潬。十六年秋,徐、戴二州大水。十八年秋,穀、襄、豫、荊、徐、梓、忠、綿、宋、亳十州大水。十九年秋,沁、易二州水,害稼。二十一年八月,河北大水,泉州海溢,驩州水。二十二年夏,瀘、越、徐、交、渝等州水。
永徽元年六月,新豐、渭南大雨,零口山水暴出,漂廬舍;宣、歙、饒、常等州大雨,水,溺死者數百人。秋,齊、定等州十六,水。二年秋,汴、定、濮、亳等州水。四年,杭、夔、果、忠等州水。五年五月丁丑夜,大雨,麟遊縣山水衝萬年宮玄武門,入寢殿,衛士有溺死者。六月,河北大水,滹沱溢,損五千餘家。六年六月,商州大水。秋,冀、沂、密、兗、滑、汴、鄭、婺等州水,害稼;洛州大水,毀天津橋。十月,齊州河溢。
顯慶元年七月,宣州涇縣山水暴出,平地四丈,溺死者二千餘人。九月,括州暴風雨,海水溢,壞安固、永嘉二縣。四年七月,連州山水暴出,漂七百餘家。
麟德二年六月,鄜州大水,壞居人廬舍。
總章二年六月,括州大風雨,海溢,壞永嘉、安固二縣,溺死者九千七十人;冀州大雨,水平地深一丈,壞民居萬家。
咸亨元年五月丙戌,大雨,山水溢,溺死五千餘人。二年八月,徐州山水漂百餘家。四年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漲,溺死五千餘人。
上元三年八月,青州大風,海溢,漂居人五千餘家;齊、淄等七州大水。
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大水,溺死者甚衆。二年八月,河南、河北大水,壞民居十萬餘家。
永淳元年五月丙午,東都連日澍雨;乙卯,洛水溢,壞天津橋及中橋,漂居民千餘家。六月乙亥,京師大雨,水平地深數尺。秋,山東大雨,水,大饑。二年七月己巳,河溢,壞河陽橋。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
文明元年七月,溫州大水,漂千餘家;括州溪水暴漲,溺死百餘人。
如意元年四月,洛水溢,壞永昌橋,漂居民四百餘家。七月,洛水溢,漂居民五千餘家。八月,河溢,壞河陽縣。
長壽二年五月,棣州河溢,壞居民二千餘家。是歲,河南州十一,水。
萬歲通天元年八月,徐州大水,害稼。
神功元年三月,括州水,壞民居七百餘家。是歲,河南州十九,水。
聖曆二年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壞天津橋。秋,河溢懷州,漂千餘家。三年三月辛亥,鴻州水,漂千餘家,溺死四百餘人。
久視元年十月,洛州水。
長安三年六月,寧州大雨,水,漂二千餘家,溺死千餘人。四年八月,瀛州水,壞民居數千家。
神龍元年四月,雍州同官縣大雨,水,漂居民五百餘家。六月,河北州十七,大水。七月甲辰,洛水溢,壞民居二千餘家。二年四月辛丑,洛水壞天津橋,溺死數百人。八月,魏州水。
景龍三年七月,澧水溢,害稼。九月,密州水,壞民居數百家。
開元三年,河南、河北水。四年七月丁酉,洛水溢,沈舟數百艘。五年六月甲申,瀍水溢,溺死者千餘人;鞏縣大水,壞城邑,損居民數百家;河南水,害稼。八年夏,契丹寇營州,發關中卒援之,宿澠池之缺門,營穀水上,夜半,山水暴至,萬餘人皆溺死。六月庚寅夜,穀、洛溢,入西上陽宮,宮人死者十七八,畿內諸縣田稼廬舍蕩盡,掌閑衛兵溺死千餘人,京師興道坊一夕陷為池,居民五百餘家皆沒不見。是年,鄧州三鴉口大水塞谷,或見二小兒以水相沃,須臾,有蛇大十圍,張口仰天,人或斫射之,俄而暴雷雨,漂溺數百家。十年五月辛酉,伊水溢,毀東都城東南隅,平地深六尺;河南許、仙、豫、陳、汝、唐、鄧等州大水,害稼,漂沒民居,溺死者甚衆。六月,博州、棣州河決。十二年六月,豫州大水。八月,兗州大水。十四年秋,天下州五十,水,河南、河北尤甚,河及支川皆溢,懷、衛、鄭、滑、汴、濮人或巢或舟以居,死者千計;潤州大風自東北,海濤沒瓜步。十五年五月,晉州大水。七月,鄧州大水,溺死數千人;洛水溢,入鄜城,平地丈餘,死者無筭,壞同州城市及馮翊縣,漂居民二千餘家。八月,澗、穀溢,毀澠池縣。是秋,天下州六十三,大水,害稼及居人廬舍,河北尤甚。十七年八月丙寅,越州大水,壞州縣城。十八年六月壬午,東都瀍水溺揚、楚等州租船,洛水壞天津、永濟二橋及民居千餘家。十九年秋,河南水,害稼。二十年秋,宋、滑、兗、鄆等州大水。二十二年秋,關輔、河南州十餘,水,害稼。二十七年三月,澧、袁、江等州水。二十八年十月,河南郡十三,水。二十九年七月,伊、洛及支川皆溢,害稼,毀天津橋及東西漕、上陽宮仗舍,溺死千餘人。是秋,河南、河北郡二十四,水,害稼。
天寶四載九月,河南、淮陽、睢陽、譙四郡水。十載,廣陵大風駕海潮,沈江口船數千艘。十三載九月,東都瀍、洛溢,壞十九坊。
廣德元年九月,大雨,水平地數尺,時吐蕃寇京畿,以水自潰去。二年五月,東都大雨,洛水溢,漂二十餘坊;河南諸州水。
大曆元年七月,洛水溢。二年秋,湖南及河東、河南、淮南、浙東西、福建等道州五十五水災。七年二月,江州江溢。十年七月,杭州海溢。十一年七月戊子,夜澍雨,京師平地水尺餘,溝渠漲溢,壞民居千餘家。十二年秋,京畿及宋、亳、滑三州大雨水,害稼,河南尤甚,平地深五尺,河溢。
建中元年,幽、鎮、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橫流,自山而下,轉石折樹,水高丈餘,苗稼蕩盡。
貞元二年六月丁酉,大風雨,京城通衢水深數尺,有溺死者。東都、河南、荊南、淮南江河溢。三年三月,東都、河南、江陵、汴揚等州大水。四年八月,灞水暴溢,殺百餘人。八年秋,自江淮及荊、襄、陳、宋至于河朔州四十餘,大水,害稼,溺死二萬餘人,漂沒城郭廬舍,幽州平地水深二丈,徐、鄭、涿、薊、檀、平等州,皆深丈餘。八年六月,淮水溢,平地七尺,沒泗州城。十一年十月,朗、蜀二州江溢。十二年四月,福、建二州大水,嵐州暴雨,水深二丈。十三年七月,淮水溢于亳州。十八年春,申、光、蔡等州大水。
永貞元年夏,朗州之熊、武五溪溢。秋,武陵、龍陽二縣江水溢,漂萬餘家。京畿長安等九縣山水害稼。
元和元年夏,荊南及壽、幽、徐等州大水。二年六月,蔡州大雨,水平地深數尺。四年十月丁未,渭南暴水,漂民居二百餘家。六年七月,鄜坊、黔中水。七年正月,振武河溢,毀東受降城;五月,饒、撫、虔、吉、信五州暴水,虔州尤甚,平地有深至四丈者。八年五月,陳州、許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餘人。六月庚寅,大風,毀屋揚瓦,人多壓死;京師大水,城南深丈餘,入明德門,猶漸車輻。辛卯,渭水漲,絕濟。時所在百川發溢,多不由故道。滄州水潦,浸鹽山等四縣。九年秋,淮南及岳、安、宣、江、撫、袁等州大水,害稼。十一年五月,京畿大雨水,昭應尤甚;衢州山水害稼,深三丈,毀州郭,溺死百餘人。六月,密州大風雨,海溢,毀城郭;饒州浮梁、樂平二縣暴雨,水,漂沒四千餘戶;潤、常、潮、陳、許五州及京畿水,害稼。八月甲午,渭水溢,毀中橋。十二年六月乙酉,京師大雨,水,含元殿一柱傾,市中水深三尺,毀民居二千餘家;河南、河北大水,洺、邢尤甚,平地二丈;河中、江陵、幽澤潞晉隰蘇台越州水,害稼。十三年六月辛未,淮水溢。十五年秋,洪、吉、信、滄等州水。
長慶二年七月,河南陳、許、蔡等州大水;好畤山水漂民居三百餘家;處州大雨,水,平地深八尺,壞城邑、桑田太半。四年夏,蘇、湖二州大雨,水,太湖決溢;睦州及壽州之霍山山水暴出;鄆、曹、濮三州雨,水壞州城、民居、田稼略盡;襄、均、復、郢四州漢水溢決。秋,河南及陳、許二州水,害稼。
寶曆元年秋,鄜、坊二州暴水;兗、海、華三州及京畿奉天等六縣水,害稼。
大和二年夏,京畿及陳、滑二州水,害稼;河陽水,平地五尺;河決,壞棣州城;越州大風,海溢;河南鄆、曹、濮、淄、青、齊、德、兗、海等州並大水。三年四月,同官縣暴水,漂沒三百餘家;宋、亳、徐等州大水,害稼。四年夏,江水溢,沒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民田數百戶;鄜、坊水,漂三百餘家;浙西、浙東、宣歙、江西、鄜坊、山南東道、淮南、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岳、湖南大水,皆害稼。五年六月,玄武江漲,高二丈,溢入梓州羅城;淮西、浙東、浙西、荊襄、岳鄂、東川大水,害稼。六年二月,蘇、湖二州大水。六月,徐州大雨,壞民居九百餘家。七年秋,浙西及揚、楚、舒、廬、壽、滁、和、宣等州大水,害稼。八年秋,江西及襄州水,害稼;蘄州湖水溢;滁州大水,溺萬餘戶。
開成元年夏,鳳翔麟遊縣暴雨,水,毀九成宮,壞民舍數百家,死者百餘人。七月,鎮州滹沱河溢,害稼。三年夏,河決,浸鄭、滑外城;陳、許、鄜、坊、鄂、曹、濮、襄、魏、博等州大水;江、漢漲溢,壞房、均、荊、襄等州民居及田產殆盡;蘇、湖、處等州水溢入城,處州平地八尺。四年秋,西川、滄景、淄青大雨,水,害稼及民廬舍,德州尤甚,平地水深八尺。五年七月,鎮州及江南水。
會昌元年七月,江南大水,漢水壞襄、均等州民居甚衆。
大中十二年八月,魏、博、幽、鎮、兗、鄆、滑、汴、宋、舒、壽、和、潤等州水,害稼;徐、泗等州水深五丈,漂沒數萬家。十三年夏,大水。
咸通元年,潁州大水。四年閏六月,東都暴水,自龍門毀定鼎、長夏等門,漂溺居人。七月,東都、許汝徐泗等州大水,傷稼。九月,孝義山水深三丈,破武牢關金城門汜水橋。六年六月,東都大水,漂壞十二坊,溺死者甚衆。七年夏,江淮大水。秋,河南大水,害稼。十四年八月,關東、河南大水。
乾符三年,關東大水。
光化三年九月,浙江溢,壞民居甚衆。
乾寧三年四月,河圮于滑州,朱全忠決其堤,因為二河,散漫千餘里。
常寒。
顯慶四年二月壬子,大雨雪。方春,少陽用事,而寒氣脅之,古占以為人君刑法暴濫之象。近常寒也。
咸亨元年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人多凍死。
儀鳳三年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宮,霖雨,大寒,兵衛有凍死者。
開耀元年冬,大寒。
久視元年三月,大雪。
神龍元年三月乙酉,睦州暴寒且冰。
開元二十九年九月丁卯,大雨雪,大木偃折。
大曆四年六月伏日,寒。
貞元元年正月戊戌,大風雪,寒;丙午,又大風雪,寒,民飢,多凍死者。十二年十二月,大雪甚寒,竹柏柿樹多死。占曰:「有德遭險,厥災暴寒。」十九年三月,大雪。二十年二月庚戌,始雷,大雨雹,震電,大雨雪。旣雷則不當雪,陰脅陽也,如魯隱公之九年。
元和六年十二月,大寒。八年十月,東都大寒,霜厚數寸,雀鼠多死。十二年九月己丑,雨雪,人有凍死者。十五年八月己卯,同州雨雪,害稼。
長慶元年二月,海州海水冰,南北二百里,東望無際。
大和六年正月,雨雪踰月,寒甚。九年十二月,京師苦寒。
會昌三年,春寒,大雪,江左尤甚,民有凍死者。
咸通五年冬,隰、石、汾等州大雨雪,平地深五尺。
景福二年二月辛巳,曹州大雪,平地二尺。
天復三年三月,浙西大雪,平地三尺餘,甚氣如煙,其味苦。十二月,又大雪,江海冰。
天祐元年九月壬戌朔,大風,寒如仲冬。是冬,浙東、浙西大雪。吳、越地氣常燠而積雪,近常寒也。
鼓妖。
武德三年二月丁丑,京師西南有聲如崩山。近鼓妖也。說者以為人君不聦,為衆所惑,則有聲無形,不知所從生。
天授元年九月,檢校內史宗秦客拜日,無雲而雷震。近鼓妖也。
貞元十三年六月丙寅,天晦,街鼓不鳴。
中和二年十月,西北方無雲而雷。
天復三年十月甲午,有大聲出于宣武節度使廳事。近鼓妖也。
魚孽。
如意中,濟源路敬淳家水碾柱將壞,易之為薪,中有鮎魚長尺餘,猶生。近魚孽也。
開元四年,安南都護府江中有大蛇,首尾橫出兩岸,經日而腐,寸寸自斷。數日,江魚盡死,蔽江而下,十十五五相附著,江水臭。
神龍中,渭水有蝦蟆大如鼎,里人聚觀,數日而失。是歲大水。
元和十四年二月,晝,有魚長尺餘,墜於鄆州市,良久乃死。魚失水而墜于市,敗滅象也。
開成二年三月壬申,有大魚長六丈,自海入淮,至濠州招義,民殺之。近魚孽也。
乾符六年,汜水河魚逆流而上,至垣曲、平陸界。魚,民象,逆流而上,民不從君令也。
光啟二年,揚州雨魚。占如元和十四年。
蝗。
武德六年,夏州蝗。蝗之殘民,若無功而祿者然,皆貪撓之所生。先儒以為人主失禮煩苛則旱,魚螺變為蟲蝗,故以屬魚孽。
貞觀二年六月,京畿旱蝗。太宗在苑中掇蝗祝之曰:「人以穀為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但當蝕我,無害百姓。」將吞之,侍臣懼帝致疾,遂以為諫。帝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三年五月,徐州蝗。秋,德、戴、廓等州蝗。四年秋,觀、兗、遼等州蝗。二十一年秋,渠、泉二州蝗。
永徽元年,夔、絳、雍、同等州蝗。
永淳元年三月,京畿蝗,無麥苗。六月,雍、岐、隴等州蝗。
長壽二年,台、建等州蝗。
開元三年七月,河南、河北蝗。四年夏,山東蝗,蝕稼,聲如風雨。二十五年,貝州蝗,有白鳥數千萬,羣飛食之,一夕而盡,禾稼不傷。
廣德二年秋,蝗,關輔尤甚,米斗千錢。
興元元年秋,螟蝗自山而東際于海,晦天蔽野,草木葉皆盡。
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羣飛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葉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殣枕道,民蒸蝗,曝,颺去翅足而食之。
永貞元年秋,陳州蝗。
元和元年夏,鎮、冀等州蝗。
長慶三年秋,洪州螟蝗害稼八萬頃。
開成元年夏,鎮州、河中蝗,害稼。二年六月,魏博、昭義、淄青、滄州、兗海、河南蝗。三年秋,河南、河北鎮定等州蝗,草木葉皆盡。五年夏,幽、魏、博、鄆、曹、濮、滄、齊、德、淄、青、兗、海、河陽、淮南、虢、陳、許、汝等州螟蝗害稼。占曰:「國多邪人,朝無忠臣,居位食祿,如蟲與民爭食,故比年蟲蝗。」
會昌元年七月,關東、山南鄧唐等州蝗。
大中八年七月,劍南東川蝗。
咸通三年六月,淮南、河南蝗。六年八月,東都、同華陝虢等州蝗。七年夏,東都、同、華、陝、虢及京畿蝗。九年,江淮、關內及東都蝗。十年夏,陝、虢等州蝗。不絀無德,虐取於民之罰。
乾符二年,蝗自東而西蔽天。
光啟元年秋,蝗,自東方來,羣飛蔽天。二年,荊、襄蝗,米斗錢三千,人相食;淮南蝗,自西來,行而不飛,浮水緣城入揚州府署,竹樹幢節,一夕如剪,幡幟畫像,皆齧去其首,撲不能止。旬日,自相食盡。
豕禍。
貞觀十七年六月,司農寺豕生子,一首八足,自頸分為二。
貞元四年二月,京師民家有豕生子,兩首四足。首多者,上不一也。是歲,宣州大雨震電,有物墮地如豬,手足各兩指,執赤班蛇食之。頃之,雲合不復見。近豕禍也。
元和八年四月,長安西市有豕生子,三耳八足,自尾分為二。足多者,下不一也。
咸通七年,徐州蕭縣民家豕出圂舞,又牡豕多將鄰里羣豕而行,復自相噬齧。
乾符六年,越州山陰民家有豕入室內,壞器用,銜桉缶置於水次。
廣明元年,絳州稷山縣民家豕生如人狀,無眉目耳髮。占為邑有亂。
雷電。
貞觀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樹。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殺戮;槐,古者三公所樹也。
證聖元年正月丁酉,雷。雷者陽聲,出非其時,臣竊君柄之象。
長安四年五月丁亥,震雷,大風拔木,人有震死者。
延和元年六月,河南偃師縣李材村有震電入民家,地震裂,闊丈餘,長十五里,深不可測,所裂處井廁相通,或衝冢墓,柩出平地無損。李,國姓也;震電,威刑之象;地,陰類也。
永泰元年二月甲子夜,震霆。自是無雷,至六月甲申乃雷。
大曆十年四月甲申,雷電,暴風拔木飄瓦,人有震死者,京畿害稼者七縣。
建中元年九月己卯,雷。四年四月丙子,東都畿汝節度使哥舒曜攻李希烈,進軍至潁橋,大雨震電,人不能言者十三四,馬驢多死。
貞元十四年五月己酉夏至,始雷。
元和十一年冬,雷。
長慶二年六月乙丑,大風震電,落太廟鴟尾,破御史臺樹。
大和八年七月辛酉,定陵臺大雨,震,廡下地裂二十有六步。占曰:「士庶分離,大臣專恣,不救大敗。」
會昌三年五月甲午,始雷。
咸通四年十二月,震雷。
乾符二年十二月,震雷,雨雹。
乾寧四年,李茂貞遣將符道昭攻成都,至廣漢,震雷,有石隕于帳前。
霜。
貞觀元年秋,霜殺稼。京房易傳曰:「人君刑罰妄行,則天應之以隕霜。」三年,北邊霜殺稼。
永徽二年,綏、延等州霜殺稼。
調露元年八月,邠、涇、寧、慶、原五州霜。
證聖元年六月,睦州隕霜,殺草。吳、越地燠而盛夏隕霜,昔所未有。四年四月,延州霜殺草。四月純陽用事,象人君當布惠于天下,而反隕霜,是無陽也。
開元十二年八月,潞、綏等州霜殺稼。十五年,天下州十七,霜殺稼。
元和二年七月,邠、寧等州霜殺稼。九年三月丁卯,隕霜,殺桑。十四年四月,淄、青隕霜,殺惡草及荊棘,而不害嘉穀。
寶曆元年八月,邠州霜殺稼。
大和三年秋,京畿奉先等八縣早霜,殺稼。
大中三年春,隕霜,殺桑。
中和元年春,霜。秋,河東早霜,殺稼。
雹。
貞觀四年秋,丹、延、北永等州雹。
顯慶二年五月,滄州大雨雹,中人有死者。
咸亨元年四月庚午,雍州大雨雹。二年四月戊子,大雨雹,震電,大風折木,落則天門鴟尾三。先儒以為「雹者,陰脅陽也」。又曰:「人君惡聞其過,抑賢用邪,則雹與雨俱;信讒殺無罪,則雹下毀瓦、破車、殺牛馬。」
永淳元年五月壬寅,定州大雨雹,害麥禾及桑。
天授二年六月庚戌,許州大雨雹。
證聖元年二月癸卯,滑州大雨雹,殺燕雀。
神功元年,媯、綏二州雹。
聖曆元年六月甲午,曹州大雨雹。
久視元年六月丁亥,曹州大雨雹。
長安三年八月,京師大雨雹,人畜有凍死者。
神龍元年四月壬子,雍州同官縣大雨雹,殺鳥獸。
景龍元年四月己巳,曹州大雨雹。二年正月己卯,滄州雨雹如雞卵。
開元八年十二月丁未,滑州大雨雹。二十二年五月戊辰,京畿渭南等六縣大風雹,傷麥。
大曆七年五月乙酉,雨雹。
貞元二年六月丙子,大雨雹。十七年二月丁酉,雨雹;己亥,霜;戊申,夜,震霆,雨雹;庚戌,大雨雪而雹。五月戊寅,好畤縣風雹,害麥。十八年七月癸酉,大雨雹。
元和元年,鄜、坊等州雹。十年秋,鄜、坊等州風雹,害稼。十二年夏,河南雨雹,中人有死者。十五年三月,京畿興平、醴泉等縣雹,傷麥。
長慶四年六月庚寅,京師雨雹如彈丸。
大和四年秋,鄜、坊等州雹。五年夏,京畿奉先、渭南等縣雨雹。
開成二年秋,河南雹,害稼。四年七月,鄭、滑等州風雹。五年六月,濮州雨雹如拳,殺人三十六,牛馬甚衆。
會昌元年秋,登州雨雹,文登尤甚,破瓦害稼。四年夏,雨雹如彈丸。
乾符六年五月丁酉,宣授宰臣豆盧瑑、崔沆制,殿庭氛霧四塞,及百官班賀于政事堂,雨雹如鳧卵,大風雷雨拔木。
廣明元年四月甲申朔,汝州大雨風,拔街衢樹十二三;東都有雲起西北,大風隨之,長夏門內表道古槐樹自拔者十五六,宮殿鴟尾皆落,雨雹大如杯,鳥獸殪於川澤。
黑眚黑祥。
大曆二年十二月戊戌,黑氣如塵,彌漫于北方。黑氣,陰沴也。
貞元四年七月,自陝至河陰,河水黑,流入汴,至汴州城下,一宿而復。近黑祥也。占曰:「法嚴刑酷,傷水性也。五行變節,陰陽相干,氣色繆亂,皆敗亂之象。」十四年,潤州有黑氣如隄,自海門山橫亙江中,與北固山相峙,又有白氣如虹自金山出,與黑氣交,將旦而沒。
大和四年正月壬寅,黑氣如帶,東西際天。
咸通十四年七月,僖宗即位,是日,黑氣如盤,自天屬含元殿庭。
火沴水。
武德九年二月,蒲州河清。襄楷以為:「河,諸侯象;清,陽明之效也。」
貞觀十四年二月,陝州、泰州河清。十六年正月,懷州河清。十七年十二月,鄭州、滑州河清。二十三年四月,靈州河清。
永徽元年正月,濟州河清。二年十二月,衛州河清。五年六月,濟州河清十六里。
調露二年夏,豐州河清。
長安初,醴泉坊太平公主第井水溢流。又并州文水縣猷水竭,武氏井溢。
神龍二年三月壬子,洛陽城東七里,地色如水,樹木車馬,歷歷見影,漸移至都,月餘乃滅。長安街中,往往見水影。昔苻堅之將死也,長安嘗有是。
景龍四年三月庚申,京師井水溢。占曰:「君凶。」又曰:「兵將起。」
開元二十二年八月,清夷軍黃帝祠古井湧浪。二十五年五月,淄州、棣州河清。二十九年,亳州老子祠九井涸復湧。
乾元二年七月,嵐州合河關河三十里清如井水,四日而變。
寶應元年九月甲午,太州至陝州二百餘里河清,澄澈見底。
大曆末,深州束鹿縣中有水影長七八尺,遙望見人馬往來,如在水中,及至前,則不見水。
建中四年五月乙巳,滑州、濮州河清。
貞元十四年閏五月乙丑,滑州河清。二十一年夏,越州鏡湖竭。是歲,朗州熊、武五溪水鬬。占曰:「山崩川竭,國必亡。」又曰:「方伯力政,厥異水鬬。」
開成二年夏,旱,揚州運河竭。
大中八年正月,陝州河清。
咸通八年七月,泗州下邳雨湯,殺鳥雀。水沸于火,則可以傷物,近火沴水也。雨者,自上而降;鳥雀,民象。
中和三年秋,汴水入于淮水鬬,壞船數艘。
廣明元年夏,汝州峴陽峰龍池涸。近川竭也。
五行傳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咎眊,厥罰常陰,厥極弱。時則有射妖,時則有龍蛇之孽,時則有馬禍,時則有下人伐上之痾,時則有日月亂行,星辰逆行。」謂木金火水土沴天也。
常陰。
長安四年,自九月霖雨陰晦,至于神龍元年正月。
貞元二十一年秋,連月陰霪。
元和十五年正月庚辰至于丙申,晝常陰晦,微雨雪,夜則晴霽。占曰:「晝霧夜晴,臣志得申。」
咸通十四年七月,靈州陰晦。
乾符六年秋,多雲霧晦冥,自旦及禺中乃解。
光啟元年秋,河東大雲霧。明年夏,晝陰積六十日。二年十一月,淮南陰晦雨雪,至明年二月不解。
景福二年夏,連陰四十餘日。
霧。
長壽元年九月戊戌,黃霧四塞。霧者,百邪之氣,為陰冒陽,本于地而應于天;黃為土,土為中宮。
神龍二年三月乙巳,黃霧四塞。
景龍二年八月甲戌,黃霧昏濁不雨。二年正月丁卯,黃霧四塞。十一月甲寅,日入後,昏霧四塞,經二日乃止。占曰:「霧連日不解,其國昏亂。」
開元五年正月戊辰,昏霧四塞。
天寶十四載冬三月,常霧起昏暗,十步外不見人,是謂晝昏。占曰:「有破國。」
至德二載四月,賊將武令珣圍南陽,白霧四塞。
上元元年閏四月,大霧。占曰:「兵起。」
貞元十年三月乙亥,黃霧四塞,日無光。
咸通九年十一月,龐勛圍徐州,甲辰,大霧昏塞,至于丙午。
光化四年冬,昭宗在東內,武德門內煙霧四塞,門外日色皎然。
虹蜺。
武德初,隋將堯君素守蒲州,有白虹下城中。
唐隆元年六月戊子,虹蜺亙天。蜺者,斗之精。占曰:「后妃陰脅王者。」又曰:「五色迭至,照于宮殿,有兵。」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孫佺帥兵襲奚,將入賊境,有白虹垂頭于軍門。占曰:「其下流血。」
至德二載正月丙子,南陽夜有白虹四,上亙百餘丈。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有白虹闊五尺,東西亙天。
會昌四年正月己酉,西方有白虹。
咸通元年七月己酉朔,白虹橫亙西方。九年七月戊戌,白虹橫亙西方。
光啟二年九月,白虹見西方。十月壬辰夜,又如之。
天復三年三月庚申,有曲虹在日東北。
龍蛇孽
貞觀八年七月,隴右大蛇屢見。蛇,女子之祥;大者,有所象也。又汾州青龍見,吐物在空中,光明如火,墮地地陷,掘之得玄金,廣尺,長七寸。
顯慶二年五月庚寅,有五龍見于岐州之皇后泉。
先天二年六月,京師朝堂塼下有大蛇出,長丈餘,有大蝦蟆如盤,而目赤如火,相與鬬,俄而蛇入于大樹,蝦蟆入于草。蛇、蝦蟆,皆陰類;朝堂出,非其所也。
開元四年六月,郴州馬嶺山下有白蛇與黑蛇鬬,白蛇長六七尺,吞黑蛇,至腹,口眼血流,黑蛇長丈餘,頭穿白蛇腹出,俱死。
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餘,長百尺,出芒山下,胡僧無畏見之曰:「此欲決水瀦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數日蛇死。十四載七月,有二龍鬬于南陽城西。易坤:「上六,龍戰于野。」文言曰「陰疑于陽必戰。」
至德元載八月朔,成都丈人廟有肉角蛇見。二載三月,有蛇鬬于南陽門之外,一蛇死,一蛇上城。
建中二年夏,趙州寧晉縣沙河北,有棠樹甚茂,民祠之為神。有蛇數百千自東西來,趨北岸者聚棠樹下,為二積,留南岸者為一積,俄有徑寸龜三,繞行,積蛇盡死,而後各登其積。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瘡,若矢所中。刺史康日知圖其事,奉三龜來獻。四年九月戊寅,有龍見于汝州城壕。龍,大人象,其潛也淵,其飛也天;城壕,失其所也。
貞元末,資州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皐匣而獻之,百姓縱觀,三日,為煙所薰而死。
大和二年六月丁丑,西北有龍鬬。三年,成都門外有龍與牛鬬。
開成元年,宮中有衆蛇相與鬬。
光化三年九月,杭州有龍鬬于浙江,水溢,壞民廬舍。占同天寶十四載。
光啟二年冬,鄜州洛交有蛇見于縣署,復見于州署。蛇,冬則蟄,易曰:「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馬禍。
義寧二年五月戊申,有馬生角,長二寸,末有肉。角者,兵象。
武德三年十月,王世充偽左僕射韋霽馬生角,當項。
永隆二年,監牧馬大死,凡十八萬疋。馬者,國之武備,天去其備,國將危亡。
文明初,新豐有馬生駒,二首同項,各有口鼻,生而死。又咸陽牝馬生石,大如升,上微有綠毛。皆馬禍也。
開元十二年五月,太原獻異馬駒,兩肋各十六,肉尾無毛。二十五年,濮州有馬生駒,肉角。二十九年三月,滑州刺史李邕獻馬,肉鬉鱗臆,嘶不類馬,日行三百里。
建中四年五月,滑州馬生角。
大和九年八月,易定馬飲水,因吐珠一,以獻。
開成元年六月,揚州民明齊家馬生角,長一寸三分。
會昌元年四月,桂州有馬生駒,三足,能隨羣于牧。
咸通三年,郴州馬生角。十一年,沁州綿上及和川牡馬生子,皆死。京房易傳曰:「方伯分威,厥妖牡馬生子。」
乾符二年,河北馬生人。
中和元年九月,長安馬生人。京房易傳曰:「諸侯相伐,厥妖馬生人。」一曰:「人流亡。」二年二月,蘇州嘉興馬生角。
光啟二年夏四月,僖宗在鳳翔,馬尾皆吒蓬如篲。吒,怒象。
文德元年,李克用獻馬二,肘膝皆有鬣,長五寸許,蹄大如七寸甌。
人痾。
武德四年,太原尼志覺死,十日而蘇。
貞觀十九年,衛州人劉道安頭生肉角,隱見不常,因以惑衆,伏誅。角,兵象;肉,不可以觸者。
永徽六年,淄州高苑民吳威妻、嘉州民辛道護妻皆一產四男。凡物反常則為妖,亦陰氣盛則母道壯也。
顯慶三年,普州有人化為虎。虎,猛噬而不仁。
儀鳳三年四月,涇州獻二小兒,連心異體。初,鶉觚縣衛士胡萬年妻吳生一男一女,其胸相連,餘各異體,乃析之,則皆死;又產,復然,俱男也,遂育之,至是四歲,以獻于朝。
永隆元年,長安獲女魃,長尺有二寸,其狀怪異。詩曰:「旱魃為虐,如炎如焚。」是歲秋,不雨,至于明年正月。
永隆二年九月,萬年縣女子劉凝靜衣白衣,從者數人,升太史令廳,問比有何災異。令執之以聞。是夜,彗星見。太史司天文、曆候,王者所以奉若天道、恭授民時者,非女子所當問。
載初中,涪州民范端化為虎。
神功元年一月庚子,有人走入端門,又入則天門,至通天宮,閽及仗衛不之覺。時來俊臣婢產肉塊如二升器,剖之有赤蟲,須臾化為蜂,螫人而去。
久視二年正月,成州有大人跡見。
長安中,郴州佐史因病化為虎,欲食其嫂,擒之,乃人也,雖未全化,而虎毛生矣。
太極元年,狂人段萬謙潛入承天門,登太極殿,升御床,自稱天子,且言:「我李安國也,人相我年三十二當為天子。」
開元二十三年四月,冀州獻長人李家寵,八尺有五寸。
大曆十年二月,昭應婦人張產一男二女。
貞元八年正月丁亥,許州人李狗兒持仗上含元殿擊欄檻,伏誅。十年四月,恒州有巨人跡見。十五年正月戊申,狂人劉忠詣銀臺,稱白起令上表,天下有火災。十七年十一月,翰林待詔戴少平死十有六日而蘇。是歲,宣州南陵縣丞李嶷死,已殯三十日而蘇。
元和二年,商州洪崖冶役夫將化為虎,衆以水沃之,不果化。
長慶四年三月,民徐忠信潛入浴堂門。
寶曆二年十二月,延州人賀文妻一產四男。
大和二年十月,狂人劉德廣入含元殿。
咸通七年,渭州有人生角寸許。占曰:「天下有兵。」十三年四月,太原晉陽民家有嬰兒,兩頭異頸,四手聯足。此天下不一之妖。是歲,民皇甫及年十四,暴長七尺餘,長啜大嚼,三倍如初,歲餘死。
乾符六年秋,蜀郡婦人尹生子首如豕,目在脽下。占曰:「君失道。」
光啟元年,隰州溫泉民家有死者,旣葬且半月,行人聞聲呼地下,其家發之,則復生,歲餘乃死。二年春,鳳翔郿縣女子未化為丈夫,旬日而死。京房易傳曰:「茲謂陰昌,賊人為王。」
大順元年六月,資州兵王全義妻如孕,覺物漸下入股,至足大拇,痛甚,坼而生珠如彈丸,漸長大如杯。
天祐二年五月,潁州汝陰民彭文妻一產三男。
疫。
貞觀十年,關內、河東大疫。十五年三月,澤州疫。十六年夏,穀、涇、徐、戴、虢五州疫。十七年夏,潭、濠、廬三州疫。十八年,廬、濠、巴、普、郴五州疫。二十二年,卿州大疫。
永徽六年三月,楚州大疫。
永淳元年冬,大疫,兩京死者相枕於路。占曰:「國將有恤,則邪亂之氣先被于民,故疫。」
景龍元年夏,自京師至山東、河北疫,死者千數。
寶應元年,江東大疫,死者過半。
貞元六年夏,淮南、浙西、福建道疫。
元和元年夏,浙東大疫,死者太半。
大和六年春,自劍南至浙西大疫。
開成五年夏,福、建、台、明四州疫。
咸通十年,宣、歙、兩浙疫。
大順二年春,淮南疫,死者十三四。
天鳴。
天寶十四載五月,天鳴,聲若雷。占曰:「人君有憂。」
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天鳴,在西北。
中和三年三月,浙西天鳴,聲如轉磨。
無雲而雨。
元和十二年正月乙酉,星見而雨。占曰:「無雲而雨,是謂天泣。」
隕石。永徽四年八月己亥,隕石于同州馮翊十八,光耀,有聲如雷。近星隕而化也。庶民惟星,自上而隕,民去其上之象。一曰「人君為詐妄所蔽則然。」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自秦變古,王制亡,始郡縣天下。下更漢、晉,分裂為南、北。至隋滅陳,天下始合為一,乃改州為郡,依漢制置太守,以司隸、刺史相統治,為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唐興,高祖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權置州郡頗多。太宗元年,始命併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明年,平高昌,又增州二,縣六。其後,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踰陰山,西抵大漠。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景雲二年,分天下郡縣,置二十四都督府以統之。旣而以其權重不便,罷之。開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南、江南為東、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採訪使,檢察如漢刺史之職。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于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復隴右。乾符以後,天下大亂,至於唐亡。
然舉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應受田一千四百四十萬三千八百六十二頃。
考隋、唐地理之廣狹、戶口盈耗與其州縣廢置,其盛衰治亂興亡可以見矣。蓋自古為天下者,務廣德而不務廣地,德不足矣,地雖廣莫能守也。嗚呼,盛極必衰,雖曰勢使之然,而殆忽驕滿,常因盛大,可不戒哉!
關內道,蓋古雍州之域,漢三輔、北地、安定、上郡及弘農、隴西、五原、西河、雲中之境。京兆、華、同、鳳翔、邠、隴、涇、原、渭、武、寧、慶、鄜、坊、丹、延、靈、威、雄、會、鹽、綏、宥為鶉首分,麟、豐、勝、銀、夏、單于、安北為實沈分,商為鶉火分。為府二,都護府二,州二十七,縣百三十五。其名山:太白、九嵕、吳、岐、梁、華。其大川:涇、渭、灞、滻。厥賦:絹、綿、布、麻。京兆、同、華、岐調綿,餘州布、麻。開元二十五年,以關輔寡蠶,詔納米粟,其河南、河北非通漕州,皆調絹,以便關中。厥貢:毛、羽、革、角、布、席、弓、刀。
上都,初曰京城,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載曰中京,上元二年復曰西京,肅宗元年曰上都。皇城長千九百一十五步,廣千二百步。宮城在北,長千四百四十步,廣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龍朔後,皇帝常居大明宮,乃謂之西內,神龍元年曰太極宮。大明宮在禁苑東南,西接宮城之東北隅,長千八百步,廣千八十步,曰東內,本永安宮,貞觀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百官獻貲以助役。高宗以風痺,厭西內湫濕,龍朔二年始大興葺,曰蓬萊宮,咸亨元年曰含元宮,長安元年復曰大明宮。興慶宮在皇城東南,距京城之東,開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謂之南內,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京城前直子午谷,後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灃水,其長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京兆府京兆郡,本雍州,開元元年為府。厥貢:水土稻、麥、麰、紫稈粟、隔紗、粲席、靴氊、蠟、酸棗人、地骨皮、櫻桃、藕粉。天寶元年領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二十一,口百九十六萬一百八十八。領縣二十。有府百三十一,曰真化、匡道、水衡、仲山、新城、竇泉、善信、鳳神、安業、平香、太清,餘皆逸。萬年,赤。本大興,武德元年更名。二年析置芷陽縣,七年省。總章元年析置明堂縣,長安二年省。天寶七載曰咸寧,至德三載復故名。有南望春宮,臨滻水,西岸有北望春宮,宮東有廣運潭。福陵在東二十五里,敬陵在東南四十里。長安,赤。總章元年析置乾封縣,長安二年省。有大安宮,本弘義,後更名。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宮,武德八年置,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復置,曰翠微宮,籠山為苑,元和中以為翠微寺。有子午關。天寶二年,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潭于西市,以貯材木。大曆元年,尹黎幹自南山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漕炭薪。咸陽,畿。武德元年析涇陽、始平置。有望賢宮。有便橋。有興寧陵,又有順陵,在咸陽原。興平,畿。本始平,景龍二年,中宗送金城公主降吐蕃至此,改曰金城,至德二載更名。西十八里有隋仙林宮。雲陽,赤。武德元年析置石門縣,三年以石門、溫秀置泉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溫秀,更石門曰雲陽,雲陽曰池陽。八年省雲陽,更池陽曰雲陽。天授二年以雲陽、涇陽、醴泉、三原置鼎州,大足元年州廢。有堯山、甘泉山,凡禁樵採者著于志。有古鄭、白渠。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貞陵在西北四十里。涇陽,畿。三原,次赤。武德四年曰池陽,六年曰華池,析置三原,隸泉州,貞觀元年省,復華池曰三原。永康陵在北十八里,獻陵在東十八里,莊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東十里。渭南,畿。武德元年隸華州,五年還隸雍州。天授二年析渭南、慶山置鴻門縣,以渭南、慶山、鴻門、高陵、櫟陽置鴻州,尋省鴻門,大足元年州廢。西十里有遊龍宮,開元二十五年更置。東十五里有隋崇業宮。昭應,次赤。本新豐,垂拱二年曰慶山,神龍元年復故名。有宮在驪山下,貞觀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溫泉宮。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三載,以縣去宮遠,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六載,更溫泉曰華清宮,宮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七載省新豐,更會昌縣及山曰昭應。東三十五里有慶山,垂拱二年涌出。有清虛原,本鳳凰,有幽棲谷,本鸚鵡,中宗以韋嗣立所居更名。有旌儒鄉,有廟,故坑儒,玄宗更名。齊陵在東十六里。高陵,畿。武德元年析置鹿苑縣,貞觀元年省。西四十里有龍躍宮,武德六年,高祖以舊第置,德宗以為脩真觀。有古白渠,寶曆元年,令劉仁師請更水道,渠成,名曰劉公,堰曰彭城。同官,畿。有女迴山。富平,次赤。有荊山,有鹽池澤。定陵在西北十五里龍泉山,元陵在西北二十五里檀山,豐陵在東三十三里甕金山,章陵在西北二十里,簡陵在西北四十里。藍田,畿。武德二年析置白鹿縣,三年更曰寧民,又析藍田置玉山縣,貞觀三年皆省。有覆車山。有藍田關,故嶢關。有庫谷,谷有關。武德六年,寧民令顏昶引南山水入京城。永淳元年作萬全宮,弘道元年廢。鄠,畿。有渼陂。東南三十里有隋太平宮,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宮。奉天,次赤。文明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壽置,以奉乾陵,陵在北五里梁山。靖陵在東北十里。乾寧二年以縣置乾州,及覃王出鎮,又以畿內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隸之。好畤,畿。故上宜,武德二年析醴泉置好畤。貞觀八年廢上宜入岐陽,二十一年省好畤、岐陽,復置上宜,更上宜曰好畤。有大橫關。武功,畿。武德三年,以武功、好畤、盩厔及郇州之郿、鳳泉置稷州,又析始平置扶風縣,四年以岐州之圍川隸之,七年以郿隸岐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扶風,以圍川、鳳泉隸岐州,盩厔、武功隸雍州。天授二年,復以武功、始平、奉天、盩厔、好畤置稷州,大足元年州廢。有太一山。南十八里有慶善宮,臨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舊第置宮,後廢為慈德寺。西原,殤帝所葬。醴泉,次赤。武德元年析置溫秀縣,後省醴泉。貞觀十年營昭陵,析雲陽、咸陽復置。有芳山,有九嵕山。昭陵在西北六十里九嵕山。建陵在東北十八里武將山,一名馮山。華原,畿。義寧二年以華原、宜君、同官置宜君郡,并置土門縣以隸之。武德元年曰宜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省宜君、土門,以華原、同官隸雍州。垂拱二年更華原曰永安。天授二年復以永安、同官、富平、美原置宜州,大足元年州廢。有永安宮,長安二年置。神龍元年復永安曰華原。有蒲萄園官。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耀州。美原。畿。咸亨二年,析富平、華原及同州之蒲城,以故土門縣置。天祐三年,李茂貞墨制以縣置鼎州。
華州華陰郡,上輔。義寧元年析京兆郡之鄭、華陰置,垂拱二年避武氏諱曰太州,神龍元年復故名,上元二年又更名太州,寶應元年復故名,乾寧四年曰興德府。縣次畿、赤。光化三年復為州。土貢:鷂、烏鶻、伏苓、伏神、細辛。戶三萬三千一百八十七,口二十二萬三千六百一十三。縣四。有府二十,曰普樂、豐原、義全、清義、萬福、脩仁、神水、常興、義津、定城、延壽、羅文、鄭邑、宣義、相原、孝德、溫湯、宣化、懷德、懷仁。有鎮國軍,肅宗上元元年置。鄭,望。有少華山。東北三里有神臺宮,本隋普德宮,咸亨二年更名。西南二十三里有利俗渠,引喬谷水,東南十五里有羅文渠,引小敷谷水,支分溉田,皆開元四年詔陝州刺史姜師度疏故渠,又立隄以捍水害。華陰,望。垂拱元年更名仙掌。天授二年析置潼津縣,在關口,後隸虢州,聖曆二年來屬,長安中省。神龍元年復曰華陰,上元二年曰太陰,華山曰太山,寶應元年復故名。有岳祠。有潼關,有渭津關。有漕渠,自苑西引渭水,因古渠會灞、滻,經廣運潭至縣入渭,天寶三載韋堅開。又有永豐倉,有臨渭倉。西十八里有瓊岳宮,故隋華陰宮,顯慶三年更名。東十三里有隋金城宮,武德三年廢,顯慶三年復置。西二十四里有敷水渠,開元二年,姜師度鑿,以洩水害,五年,刺史樊忱復鑿之,使通渭漕。下邽,望。本隸同州,垂拱元年來屬。東南二十里有金氏二陂,武德二年引白渠灌之,以置監屯。櫟陽。本畿。故萬年,隸雍州。武德元年更名,又析置平陵縣,二年更平陵曰粟邑,貞觀八年省。有煮鹽澤。天祐三年來屬。
同州馮翊郡,上輔。武德元年更諸郡為州,其沒于賊者,事平乃更。天寶三載以州為郡,乾元元年復以郡為州。凡州、郡、縣無所更置者皆承隋舊。土貢:靴鞹二物、皺紋吉莫、麝、芑茨、龍莎、凝水石。戶六萬九百二十八,口四十萬八千七百五。縣八。有府二十六,曰濟北、唐安、秦城、太州、大亭、河東、興德、連邑、伏龍、溫湯、安遠、業善、南鄉、臨高、瀵陽、襄城、崇道、淅谷、吉安、長春、華池、永大、洪泉、善福、司禦、效誠。馮翊,望。武德九年析置臨沮縣,貞觀九年省。有沙苑。南三十二里有興德宮,在志武里,高祖將趨長安所次。朝邑,望。有長春宮。武德三年析置河濱縣,貞觀元年省。北四里有通靈陂,開元七年,刺史姜師度引洛堰河以溉田百餘頃。乾元三年曰河西,隸河中府,大曆五年復曰朝邑,還隸同州。有河瀆祠、西海祠。小池有鹽。韓城,上。武德八年徙置西韓州,貞觀八年州廢,以韓城、河西、郃陽來屬,天祐二年更名韓原。有鐵。有梁山。有龍門山,有關。武德七年,治中雲得臣自龍門引河溉田六千餘頃。郃陽,望。有陽班湫,貞元四年堰洿谷水成。夏陽,本河西,武德三年析郃陽置,又以河西、郃陽、韓城置西韓州。乾元三年更河西曰夏陽,隸河中,後復來屬。白水,望。澄城,望。武德三年析置長寧縣,貞觀八年省。奉先。本次赤。故蒲城,開元四年更名,隸京兆府。橋陵在西北三十里豐山,泰陵在東北二十里金粟山,景陵在西北二十里金熾山,光陵在北十五里堯山,惠陵在西北十里。有鹵池二,大中二年,其一生鹽。天祐三年來屬。
商州上洛郡,望。土貢:麝香、弓材。有洛源監錢官。貞元七年,刺史李西華自藍田至內鄉開新道七百餘里,迴山取塗,人不病涉,謂之偏路,行旅便之。戶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萬三千八十。縣六。有府二,曰洵水、玉京。有興平軍,初在郿縣東原,至德中徙。上洛,緊。有熊耳山。豐陽,上。洛南,上。有金,有銅,有鐵。商洛,望。東有武關。上津,上。義寧二年以上津、豐利、黃土置上津郡,并置長利縣。武德元年曰上州。貞觀元年省長利。八年州廢,以黃土隸金州,豐利隸均州,上津來屬。乾元。中下。本安業,萬歲通天元年析豐陽置,景龍三年隸雍州,景雲元年來屬,乾元元年更名,隸京兆,尋復還屬。
鳳翔府扶風郡,赤上輔。本岐州,至德元載更郡曰鳳翔,二載復郡故名,號西京,為府。上元二年罷京,元年曰西都,未幾復罷都。土貢:榛實、龍鬚席、蠟燭。戶五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三十八萬四百六十三。縣九。有府十三,曰岐山、雍北、道清、洛邑、留谷、岐陽、文城、廄邑、三交、鳳泉、望苑、邵吉、山泉。天興,次赤。本雍,至德二載曰鳳翔,仍析置天興縣,寶應元年省鳳翔入天興。岐山,次畿。貞觀七年,析扶風、岐山及京兆之上宜置岐陽縣,八年省上宜入岐山,永徽五年復置,元和三年省。有岐山。扶風,次畿。本湋川,武德三年析岐山置,以湋水名之,貞觀八年更名。麟遊,次畿。義寧元年置,以麟遊及京兆之上宜、扶風郡之普潤置鳳棲郡。二年以仁壽宮中獲白麟,更郡曰麟遊,又以安定郡之鶉觚并析置靈臺縣隸之。武德元年曰麟州貞觀元年州廢,省靈臺入麟遊,以麟遊、普潤來屬,上宜還隸雍州,鶉觚還隸涇州。西五里有九成宮,本隋仁壽宮,義寧元年廢,貞觀五年復置,更名,永徽二年曰萬年宮,乾封二年復曰九成宮,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庫官寺等。又西三十里有永安宮,貞觀八年置。普潤,次畿。有隴右軍,貞元十年置;十一年以縣隸隴右經略使,元和元年更名保義軍。寶雞,次畿。本陳倉,至德二載更名。東有渠引渭水入昇原渠,通長安故城,咸通三年開。西南有大散關。有寶雞山。虢,次畿。貞觀八年省入岐山,天授二年復置。東北十里有高泉渠,如意元年開,引水入縣城。又西北有昇原渠,引汧水至咸陽,垂拱初運岐、隴水入京城。郿,次畿。義寧二年置郿城郡,又析置鳳泉縣。武德元年曰郇州,以鳳泉來屬,三年州廢,以郿隸稷州,七年來屬。貞觀八年省鳳泉。大曆五年權隸京兆。有太白山,有鳳泉湯。盩厔。本畿,隸雍州。武德二年析置終南縣,貞觀八年省,天寶元年更名宜壽,至德二載復故名,乾寧中隸乾州,天復元年來屬。有駱谷關,武德七年置。有司竹園。東南三十二里有隋宜壽宮。有樓觀、老子祠。
邠州新平郡,緊。義寧二年析北地郡之新平、三水置。邠,故作「豳」,開元十三年以字類「幽」改。土貢:剪刀、火箸、蓽豆、澡豆、白蜜、地膽。戶二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口十二萬五千二百五十。縣四。有府十,曰嘉陽、宜祿、公劉、良社、胡陵、蚌川、萬敵、金池、舜城、宜山。新平,望。有永定壘二,太宗討薛舉置。三水,緊。有石門山。北二十里有萬壽湫,大曆八年因風雷而成。永壽,上。武德二年析新平置,神龍元年隸雍州,唐隆元年來屬。宜祿。中。貞觀二年析新平及涇州之保定、靈臺置。有淺水原,有長武城。右京畿採訪使,治京城內。
隴州汧陽郡,上。本隴東郡,義寧二年,析扶風郡之汧源、汧陽、南由,安定郡之華亭置。天寶元年更郡曰汧陽。土貢:榛實、龍鬚席。戶二萬四千六百五十二,口十萬一百四十八。縣三。有府四,曰大堆、龍盤、開川、臨汧。汧源,上。垂拱二年更華亭曰亭川,神龍元年復故名,元和三年省入汧源。西有安戎關,在隴山。本大震關,大中六年,防禦使薛逵徙築,更名。有鐵。有五節堰,引隴川水通漕,武德八年,水部郎中姜行本開,後廢。華亭有義寧軍,大曆八年置。貞元十三年築永信城于平戎川。汧陽,上。有臨汧城,大和元年築。吳山。中。本長蛇,義寧二年置,貞觀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華山,尋復曰吳山。武德元年以南由縣置含州,四年州廢,元和三年省入焉。有西鎮吳山祠,有紫山。西有安夷關。
涇州保定郡,上。本安定郡,至德元載更名。土貢:龍鬚席。戶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縣五。有府六,曰涇陽、四門、興教、純德、肅清、仁賢。保定,上。本安定,至德元載更名,廣德元年沒吐蕃,大曆三年復置。有折故城。靈臺,上。本鶉觚,天寶元年更名。臨涇,中。良原,上。興元二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潘原。中。本陰盤,天寶元年更名,後省為彰信堡,貞元十一年復置。
原州平涼郡,中都督府,望。廣德元年沒吐蕃,節度使馬璘表置行原州於靈臺之百里城。貞元十九年徙治平涼。元和三年又徙治臨涇。大中三年收復關、隴,歸治平高。廣明後復沒吐蕃,又僑治臨涇。土貢:氊、覆鞍氊、龍鬚席。戶七千三百四十九,口三萬三千一百四十六。縣二。有府二,曰彭陽、安善。平高,望。有崆峒山。西南有木峽關。州境又有石門、驛藏、制勝、石峽、木崝等關,并木峽、六盤為七關。又南有瓦亭故關。百泉。上。
渭州,元和四年以原州之平涼縣置行渭州,廣明元年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涇原節度使張鈞表置。凡乾元後所置州,皆無郡名;及其季世,所置州縣,又不列上、中、下之第。縣一。平涼。上。廣德元年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及為行渭州,其民皆州自領之。西南隴山有六盤關。有銀,有銅,有鐵。西北五里有吐蕃會盟壇,貞元三年築。
武州,中。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中和四年僑治潘原。縣一。蕭關。中。貞觀六年以突厥降戶置緣州,治平高之他樓城。高宗置他樓縣,隸原州,神龍元年省,更置蕭關縣。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後沒吐蕃。
寧州彭原郡,望。本北地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五色覆鞍氊、龍鬚席、芫青、亭長、菴、假蘇。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一,口二十二萬四千八百三十七。縣五。有府十一,曰彭池、高望、靜難、驎寶、天固、蒲川、東原、三會、大延、和泉、永寧。定安,望。義寧二年析置歸義縣,十七年省入定平。有定安故關。真寧,緊。本羅川。有要冊湫。天寶元年獲玉真人像二十七,因更名。襄樂,緊。彭原,緊。武德元年以縣置彭州,二年析置豐義縣。貞觀元年州廢,以彭原、豐義來屬。開元八年以豐義隸涇州,尋復還屬,唐末省。定平。上。武德二年析定安置,後隸邠州。元和三年復來屬,四年隸左神策軍。有高摭城。唐末以縣置衍州。
慶州順化郡,中都督府。本弘化郡,天寶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載更名。土貢:胡女布、牛酥、麝、蠟。戶二萬三千九百四十九,口十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六。縣十。有府八,曰龍息、交水、同川、永清、蟠交、永業、樂蟠、永安。順化,中。本弘化,天寶元年曰安化,至德元載更名。合水,中。本合川,武德元年置,是年,又析置蟠交縣。貞觀元年省合川入弘化。天寶元年更蟠交曰合水。樂蟠,中。義寧元年析合水置。馬嶺,中。華池,下。武德四年置,以縣置林州,貞觀元年州廢。同川,中下。本三泉,義寧二年析彭原郡之彭原置,武德三年更名。洛源,中。貞觀三年置,四年隸北永州,五年徙州來治,八年州廢,來屬。延慶中。本白馬,武德六年徙故豐州民析合水置,天寶元年更名。方渠,中下。神龍三年析馬嶺置。懷安。下。開元十一年括逃戶連党項蕃落置。
鄜州洛交郡,上。本上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龍鬚席。戶二萬三千四百八十四,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四。縣五。有府十一,曰洛昌、龍交、葦川、五交、大同、安光、洛安、銀方、杏林、脩武、安吉。有肅戎軍,大曆六年置,在鄜城。洛交,緊。洛川,上。三川,中。華池水、黑水、洛水所會。直羅,中。武德三年析三川、洛交因古直羅城置,羅水過城下,地平直,故名。甘泉。中。本伏陸,武德元年析洛交置,天寶元年更名。
坊州中部郡,上。武德二年析鄜州之中部、鄜城置。土貢:龍鬚席、枲、弦麻。戶二萬二千四百五十八,口十二萬二百八。縣四。有府五,曰杏城、仁里、思臣、永平、安臺。中部,上。本內部,武德二年更名。周天和中,元皇帝為敷州刺史,置馬坊,高祖因以名州。有鐵。州郭無水,東北七里有上善泉,開成二年,刺史張怡架水入城,以紓遠汲。四年,刺史崔駢復增修之,民獲其利。後思之,為立祠。宜君,上。本隸宜州。有仁智宮,武德七年置。貞觀十七年州廢,縣亦省。二十年置玉華宮,復置縣,隸雍州。宮在北四里鳳凰谷。永徽二年廢宮為玉華寺,縣又省。龍朔三年析中部、同官復置,來屬。有鐵。昇平,上。天寶十二載析宜君置,寶應元年省,後復置。鄜城。上。唐末以縣置翟州。
丹州咸寧郡,上。本丹陽郡,義寧元年析延安郡之義川、汾川、咸寧縣置,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龍鬚席、麝、蠟燭。戶萬五千一百五,口八萬七千六百二十五。縣四。有府五,曰宜城、通天、同化、丹陽、長松。義川,上。雲巖,中。武德元年析義川置。汾川,上。有烏仁關。咸寧。中。
延州延安郡,中都督府。土貢:樺皮、麝、蠟。戶萬八千九百五十四,口十萬四十。縣十。有府七,敦化、延川、寧戎、因城、塞門、延安、金明。又儀鳳中,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內附,置二府于金明西境,曰羌部落,曰閤門。膚施,上。有牢山鎮城。延長,中。本延安,武德二年置,以縣置北連州,并置義鄉、齊明二縣以隸之。貞觀二年州廢,省義鄉、齊明入延安,來屬。廣德二年更名。臨真,中。武德元年隸東夏州,貞觀二年州廢來屬。金明,中。武德二年析膚施置,以縣置北武州,并置開遠、全義、崇德、永安、定義五縣。貞觀二年州廢,省開遠、全義、崇德、永安、定義入金明,來屬。豐林,中。武德四年僑置雲州及雲中、榆林、龍泉三縣,八年州廢,省龍泉入臨真,省雲中、榆林入豐林。東北有合嶺關。延川,中。武德二年招慰稽胡置基州;又安撫使段德操表置義門縣,以義門置南平州。三年析綏州之城平置魏平縣。四年廢南平州,省義門、魏平。五年更基州曰北基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敷政,中下。本因城,武德二年徙治金城鎮,更名金城;又東境置永州,并置洛盤、新昌、土三縣。貞觀四年徙州治洛源。及州廢,省洛盤、新昌、土入金城。天寶元年曰敷政。延昌,武德二年置北仁州,貞觀三年州廢,十年以其地置罷交縣,天寶元年更名。其北蘆子關。延水,中下。本安民,武德二年析延川置,以縣置西和州,并置修文、桑原二縣。貞觀二年州廢,省修文、桑原入安民,隸北基州。州廢,來屬。二十三年曰弘風,神龍元年更名。門山。上。武德三年析汾川置,隸丹州,廣德二年來屬。
靈州靈武郡,大都督府。土貢:紅藍,甘草,花蓯蓉,代赭,白膠,青蟲,鵰,鶻,白羽,麝,野馬、鹿革,野豬黃,吉莫靴,鞹,氊,庫利,赤檉,馬策,印鹽,黃牛臆。戶萬一千四百五十六,口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三。縣四。有府五,曰武略、河間、靜城、鳴沙、萬春。有朔方經略軍。黃河外有豐安、定遠、新昌等軍,豐寧、保寧等城。迴樂,望。武德四年析置豐安縣。貞觀四年於迴樂境置迴州,以豐安隸迴州。十三年州廢,省豐安。有溫泉鹽池。有特進渠,溉田六百頃,長慶四年詔開。靈武,上。懷遠,緊。武德六年廢豐州,省九原、永豐二縣入焉,隋九原郡也。有鹽池三:曰紅桃、武平、河池。保靜。上。本弘靜,神龍元年曰安靜,至德元載更名。
威州郡闕。中。本安樂州。初,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咸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後沒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更名。光啟三年徙治涼州鎮為行州。縣二。鳴沙,上。武德二年置會州,貞觀六年州廢,更置環州,以大河環曲為名。九年州廢,還隸靈州。神龍中為默啜所寇,移治故豐安城。咸亨三年復得故縣。溫池。上。本隸靈州,神龍元年置,大中四年來屬。有鹽池。
雄州,在靈州西南百八十里。中和元年徙治承天堡為行州。
警州,本定遠城,在靈州東北二百里,先天二年,朔方大總管郭元振置。其後為上縣,隸靈州。景福元年,靈威節度使韓遵表為州。羊馬城幅員十四里,信安王禕所築。
會州會寧郡,上。本西會州,武德二年以平涼郡之會寧鎮置。貞觀八年以足食故更名粟州,是年又更名。土貢:駝毛褐、野馬革、覆鞍氊、鹿舌、鹿尾。戶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萬六千六百六十。縣二。有新泉軍,開元五年廢為守捉。會寧,上。本涼川,武德二年更名。開元四年別置涼川縣,九年省。有黃河堰,開元七年,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有河池,因雨生鹽。東南有會寧關。烏蘭。上。武德九年置。西南有烏蘭關。
鹽州五原郡,下都督府。本鹽川郡。唐初沒梁師都。武德元年僑治靈州。貞觀元年州省,以縣隸靈州,二年,師都平,復置州。天寶元年更郡曰五原。貞元三年沒吐蕃,九年復城之。土貢:鹽山、木瓜、牛。戶二千九百二十九,口萬六千六百六十五。縣二。有府一,曰鹽川。有保塞軍,貞元十九年置。五原,上。有烏池、白池、細項池、瓦窯池鹽。白池。上。本興寧,貞觀元年與州同省,二年復置。景龍三年更名。
夏州朔方郡,中都督府。土貢:氊、角弓、酥、拒霜薺。戶九千二百一十三,口五萬三千一十四。縣三。有府二,曰寧朔、順化。朔方,上。本錄,貞觀三年更名。貞元七年開延化渠,引烏水入庫狄澤,溉田二百頃。有鹽池二。有天柱軍,天寶十四載置,寶應元年廢。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築烏延、宥州、臨塞、陰河、陶子等城于蘆子關北,以護塞外。有木瓜嶺。德靜,中下。貞觀七年隸北開州,八年曰化州,十三年州廢。寧朔。中下。武德六年置南夏州。貞觀二年州廢,縣省入朔方,五年復置,來屬。長安二年省。開元四年又置,九年省,其後又置。
綏州上郡,下。本雕陰郡地。唐初沒梁師都。武德三年以歸民於延州豐林縣僑置,六年徙治延川境,七年徙治魏平。貞觀二年,師都平,歸治上縣。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胡女布、蠟燭。戶萬八百六十七,口八萬九千一百一十二。縣五。有府四,曰伏洛、義合、萬古、大斌。龍泉,中。本上縣,天寶元年更名。延福,中下。武德六年析置北吉州,并置歸義、洛陽二縣;又析置羅州,并置石羅、關善、萬福三縣;又析置匡州,并置安定、源泉二縣。貞觀二年州、縣皆廢。綏德,中下。武德二年置。六年析置雲州,并置信義、淳義二縣;又析置龍州,并置風鄉、義良二縣。貞觀二年州、縣皆廢。城平,中下。武德三年置魏州,并置安故、安泉二縣。貞觀二年州廢,省安故、安泉。西南有魏平關。大斌。中下。武德七年徙治魏平城,取「稽胡懷化,文武雜半」以名。
銀州銀川郡,下。貞觀二年析綏州之儒林、真鄉置。土貢:女稽布。戶七千六百二,口四萬五千五百二十七。縣四。儒林,中。東北有無定河。真鄉,中下。西北有茹盧水。開光,中。本隸綏州,貞觀二年置,八年隸柘州,十三年州廢,來屬。撫寧。中下。本隸綏州,貞觀八年來屬。
宥州寧朔郡,上。調露元年,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為刺史,謂之六胡州。長安四年併為匡、長二州。神龍三年置蘭池都督府,分六州為縣。開元十年復置魯州、麗州、契州、塞州。十年平康待賔,遷其人於河南及江、淮。十八年復置匡、長二州。二十六年還所遷胡戶置宥州及延恩等縣,其後僑治經略軍。至德二載更郡曰懷德。乾元元年復故名。寶應後廢。元和九年於經略軍復置,距故州東北三百里。十五年徙治長澤,為吐蕃所破。長慶四年,節度使李祐復奏置。土貢:氊。戶七千八十三,口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二。縣二。延恩,中。開元二十六年以故匡州地置;又以故塞門縣地置懷德縣,以故蘭州之長泉縣地置歸仁縣。寶應後皆省。元和九年復置延恩。有經略軍,在榆多勒城,天寶中王忠嗣奏置。長澤。中下。本隸夏州,貞觀七年置長州,十三年州廢,隸夏州,元和十五年來屬。有胡洛鹽池。
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開元十二年析勝州之連谷、銀城置,十四年廢,天寶元年復置。土貢:青他鹿角。戶二千四百二十八,口萬九百三。縣三。新秦,中。開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鐵麟縣,十四年州廢,皆省。天寶元年復置新秦。連谷,中下。貞觀八年以隋連谷戍置。銀城。中下。貞觀二年置,四年隸銀州,八年隸勝州。
勝州榆林郡,下都督府。武德中沒梁師都。師都平,復置。土貢:胡布、青他鹿角、芍藥、徐長卿。戶四千一百八十七,口二萬九百五十二。縣二。有義勇軍。榆林,中下。有隋故榆林宮。東有榆林關,貞觀十三年置。河濱。中下。貞觀三年置,以縣置雲州,四年曰威州,八年州廢,來屬。東北有河濱關,貞觀七年置。
豐州九原郡,下都督府。貞觀四年以降突厥戶置,不領縣。十一年州廢,地入靈州。二十三年復置。土貢:白麥、印鹽、野馬胯革、駝毛褐、氊。戶二千八百一十三,口九千六百四十一。縣二。九原,中下。永徽四年置。有陵陽渠,建中三年浚之以溉田,置屯,尋棄之。有咸應、永清二渠,貞元中,刺史李景略開,溉田數百頃。永豐。中下。永徽元年置。麟德元年別置豐安縣,天寶末省。東受降城,景雲三年,朔方軍總管張仁愿築三受降城。寶曆元年,振武節度使張惟清以東城濱河,徙置綏遠烽南。中受降城,有拂雲堆祠。接靈州境有關,元和九年置。又有橫塞軍,本可敦城,天寶八載置,十二載廢。西二百里大同川有天德軍,大同川之西有天安軍,皆天寶十二載置。天德軍,乾元後徙屯永濟柵,故大同城也。元和九年,宰相李吉甫奏脩復舊城。北有安樂戍。西受降城。開元初為河所圯,十年,總管張說於城東別置新城。北三百里有鷿鵜泉。
單于大都護府,本雲中都護府,龍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土貢:胡女布、野馬胯革。戶二千一百五十五,口六千八百七十七。縣一。金河。中。天寶四年置。本後魏道武所都。有雲伽關,後廢,大和四年復置。
安北大都護府,本燕然都護府。龍朔三年曰瀚海都督府。總章二年更名。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治豐、勝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軍。土貢:野馬胯革。戶二千六,口七千四百九十八。縣二。陰山,上。天寶元年置。通濟。上。
鎮北大都護府。土貢:犛牛尾。縣二。大同,上。長寧。上。
右關內採訪使,以京官領。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河南道,蓋古豫、兗、青、徐之域,漢河南、弘農、潁川、汝南、陳留、沛、泰山、濟陰、濟南、東萊、齊、山陽、東海、琅邪、北海、千乗、東郡,及梁、楚、魯、東平、城陽、淮陽、菑川、高密、泗水等國,暨平原、渤海、九江之境。洛、陝負河而北,為實沈分;負河而南,虢、汝、許及新鄭之地,為鶉火分;鄭、汴、陳、蔡、潁為壽星分;宋、亳、徐、宿、鄆、曹、濮為大火分;兗、海、沂、泗為降婁分;青、淄、密、登、萊、齊、棣為玄枵分;滑為娵訾分;濠為星紀分。為府一,州二十九,縣百九十六。其名山:三崤、少室、砥柱、蒙、嶧、嵩高、泰岳。其大川:伊、洛、汝、潁、沂、泗、淮、濟。厥賦:絹、絁、綿、布。厥貢:絲布、葛、席、埴盎缶東都,隋置,武德四年廢。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上元二年罷京,肅宗元年復為東都。皇城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四千九百三十步,其崇三丈七尺,曲折以象南宮垣,名曰太微城。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聽政。都城前直伊闕,後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以象河漢。東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武后號曰金城。
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開元元年為府。土貢:文綾、繒、縠、絲葛、埏埴盎缶、苟杞、黃精、美果華、酸棗。戶十九萬四千七百四十六,口百一十八萬三千九十二。縣二十。有府三十九,曰武定、復梁、康城、柏林、巖邑、陽樊、王陽、永嘉、邵南、慕善、政教、鞏洛、伊陽、懷音、軹城、洛汭、郟鄏、伊川、洛泉、通谷、潁源、宜陽、金谷、王屋、成皐、夏邑、原邑、原城、鶴臺、函谷、千秋、同軌、餞濟、溫城、具茨、寶圖、鈞臺、承雲、軒轅。河南,赤。垂拱四年析河南、洛陽置永昌縣。永昌元年更河南曰合宮。長安二年省永昌。神龍元年復曰河南,二年又曰合宮,唐隆元年復故名。有洛漕新潭,大足元年開,以置租船。龍門山東抵天津,有伊水石堰,天寶十載,尹裴迥置。有瀍水,避武宗名曰吉水,宣宗立,復故名。洛陽,赤。天授三年析洛陽、永昌置來庭縣,長安二年省。神龍二年更洛陽曰永昌,唐隆元年復故名。偃師,畿。天寶七載,尹韋濟以北坡道迂,自縣東山下開新道通孝義橋。西北有故富平津、河陽故關。鞏,畿。有洛口倉。緱氏,次赤。貞觀十八年省,上元二年復置。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來山,天祐元年更名。東南有轘轅故關。陽城,畿。武德四年,王世充偽令王雄來降,以陽城、嵩陽、陽翟置嵩州,又析三縣地置康城縣。貞觀三年州廢,省康城。萬歲登封元年將封嵩山,改陽城曰告成。神龍元年復故名,二年復為告成。天祐二年更名陽邑。有測景臺,開元十一年,詔太史監南宮說刻石表焉。登封,畿。本嵩陽,貞觀十七年省入陽城。永淳元年營奉天宮,分陽城、緱氏復置,二年省。光宅元年復置。萬歲登封元年更名,神龍元年曰嵩陽,二年復曰登封。嵩山有中岳祠,有少室山;有三陽宮,聖曆三年置。陸渾,畿。有鳴皐山。有漢故關。伊闕,畿。北有伊闕故關。有陸渾山,一名方山。新安,畿。義寧二年以縣置新安郡。武德元年曰穀州,以熊州之澠池隸之,并析置東垣縣。四年省東垣。貞觀元年來屬。有長石山。澠池,畿。貞觀元年徙穀州來治。西五里有紫桂宮,儀鳳二年置。調露二年曰避暑宮,永淳元年曰芳桂宮,弘道元年廢。福昌,畿。本宜陽。義寧二年以宜陽、澠池、永寧置宜陽郡,武德元年曰熊州。二年更宜陽曰福昌,因隋宮為名。四年以洛州之壽安隸之。貞觀元年州廢,以福昌、永寧二縣隸穀州。六年徙穀州來治。八年以虢州之長水隸之。顯慶二年州廢,以福昌、永寧、長水來屬。西十七里有蘭昌宮;有故隋福昌宮,顯慶三年復置。有女几山。長水,畿。本長淵,隸弘農郡,義寧元年更名。武德元年隸虢州,貞觀八年隸穀州,顯慶二年來屬。有錫。西有高門關、松陽故關、鵜鶘故關。永寧,畿。本熊耳,義寧二年更名,隸宜陽郡。武德三年以永寧、崤置函州。八年州廢,以永寧隸熊州,崤隸陝州。西五里有崎岫宮,西三十三里有蘭峰宮,皆顯慶三年置。壽安,畿。初隸穀州,貞觀七年來屬。西二十九里有連昌宮,顯慶三年置。西南四十里萬安山有興泰宮,長安四年置,并析置興泰縣,神龍元年省。有錦屏山,武后所名。密,畿。武德三年以縣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縣。四年州廢,省零水、洧源,以密隸鄭州。龍朔二年來屬。有羽山。河清,畿。本大基,武德二年置,隸懷州,八年省。咸亨四年析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復置,并置柏崖縣,尋省柏崖。先天元年更名。會昌三年隸孟州,尋還屬,後廢。咸通中復置。有柏崖倉。潁陽,畿。本武林,載初元年析河南、伊闕、嵩陽置。開元十五年更名。西北有大谷故關。倚箔山有鍾乳,貞觀七年采。伊陽,畿。先天元年析陸渾置。有太和山。有銀、銅、錫。伊水有金。王屋。畿。武德元年更名邵伯,隸邵州。貞觀元年州廢,隸懷州。顯慶二年復故名,來屬。有王屋山。
汝州臨汝郡,雄。本伊州襄城郡,貞觀八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絁。戶六萬九千三百七十四,口二十七萬三千七百五十六。縣七。有府四,曰龍興、魯陽、梁川、郟城。梁,望。本承休。又有梁縣在西南四十五里。貞觀元年省梁,更承休曰梁。西南五十里有溫湯,可以熟米。又有黃女湯。高宗置溫泉頓。有石樓山、永仁山。郟城,緊。魯山,上。王世充置魯州,武德四年廢。俄以魯山、滍陽復置魯州。貞觀九年州廢,省滍陽,以魯山來屬。有堯山。有銀。有漢故關。葉,緊。本隸許州,武德四年以縣置葉州,五年州廢,隸北澧州。貞觀八年隸魯州,州廢,隸許州。開元三年,以葉、襄城及唐州之方城、豫州之西平、許州之舞陽置仙州,二十六年州廢,縣還故屬,未幾以葉來屬。大曆四年復以葉、襄城置仙州,又析置仙鳧縣,以許州之舞陽、蔡州之西平、唐州之方城隸之。五年州廢,省仙鳧,餘縣皆還故屬。有黃城山、白石山。襄城,望。武德元年以縣置汝州,并置汝墳、期城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汝墳、期城,以襄城隸許州,開元二十六年來屬,二十八年還隸許州,天寶七載復來屬。龍興,上。本湍陽,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省。證聖元年析郟城、魯山復置,曰武興。神龍元年更名中興,尋又更名。臨汝。上。先天元年置。有清暑宮,在鳴皐山南,貞觀中置。
右都畿採訪使,治東都城內。
陝州陝郡,大都督府,雄。本弘農郡,義寧元年置。武德元年曰陝州。三年兼置南韓州,四年廢南韓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天祐元年為興唐府,縣次畿、赤。哀帝初復故。土貢:麰麥、栝蔞、柏實。戶二萬九百五十八,口十七萬二百三十八。縣六。府十五,曰曹陽、崇樂、華望、安城、桃林、夏臺、萬歲、安戎、河北、忠孝、上陽、底柱、夏川、望陝、古亭。陝,望。有大陽故關,即茅津,一曰陝津,貞觀十一年造浮梁。有南、北利人渠。南渠,貞觀十一年太宗東幸,使武候將軍丘行恭開。有陝城宮。有廣濟渠,武德元年,陝東道大行臺金部郎中長孫操所開,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有太原倉。有峴山。峽石,上。本崤,義寧二年省,武德元年復置。貞觀十四年移治峽石塢,因更名。有底柱山,山有三門,河所經,太宗勒銘。有繡嶺宮,顯慶三年置。東有神雀臺,天寶二年以赤雀見置。靈寶,望。本桃林,義寧元年隸虢郡,武德元年來屬。天寶元年獲寶符于縣南古函谷關,因更名。有浢津,義寧元年置關,貞觀元年廢關,置津。有桃源宮,武德元年置。夏,望。本隸虞州,貞觀十七年隸絳州,大足元年來屬,尋還隸絳州,乾元三年復來屬。芮城,望。武德二年以芮城、河北、永樂置芮州。貞觀元年州廢,以永樂隸鼎州,芮城、河北來屬。平陸。望。本河北,隸蒲州,貞觀元年來屬。天寶元年,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刃,有篆文曰「平陸」,因更名。三門西有鹽倉,東有集津倉。有瑟瑟穴,有銀穴三十四,銅穴四十八,在覆釜、三錐、五岡、分雲等山。
虢州弘農郡,雄。本虢郡,治盧氏。義寧元年,析隋弘農郡三縣置。貞觀八年徙治弘農。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絁、瓦硯、麝、地骨皮、梨。戶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八百四十五。縣六。有府四,曰鼎湖、全節、金明、開方。弘農,緊。本隋弘農郡,義寧元年曰鳳林,領弘農、閿鄉、湖城。武德元年曰鼎州,因鼎湖為名。貞觀八年州廢,縣皆來屬。神龍初避孝敬皇帝諱,曰恒農,開元十六年復故名。南七里有渠,貞觀元年,令元伯武引水北流入城。閿鄉,望。貞觀元年來屬。有潼關,大谷關,武德二年廢。有鳳陵關,貞觀元年廢。有軒遊宮,故隋別院宮,咸亨五年更名。湖城,望。義寧元年置。乾元三年更名天平,大曆四年復舊。有故隋上陽宮,貞觀初置,咸亨元年廢。縣東故道濱河,不井汲,馬多渴死,天寶八載,館驛使、御史中丞宋渾開新路,自稠桑西由晉王斜。有熊耳山;覆釜山,一名荊山。朱陽,上。龍朔元年隸商州,萬歲通天二年隸洛州,後來屬。有鐵。玉城,上。義寧元年置。盧氏。上。武德元年置。南有朱陽關,武德八年廢。
滑州靈昌郡,望。本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方紋綾、紗、絹、藨席、酸棗人。戶七萬一千九百八十三,口四十二萬二千七百九。縣七。有宣義軍,大曆七年置,本永平。十四年徙屯蔡州,興元元年復還。貞元元年曰義成軍,光啟二年更名。白馬,望。衛南,緊。匡城,望。有長垣縣,貞觀八年省。韋城,望。王世充置燕州,偽刺史單宗來降,復為縣。胙城,緊。武德二年置胙州,并置南燕縣。四年州廢,省南燕,以胙城來屬。酸棗,望。本隸東梁州。武德三年析酸棗、胙城置守節縣,四年省。貞觀八年州廢,來屬。靈昌。緊。王世充置興州,世充平,廢。
鄭州滎陽郡,雄。武德四年置,治虎牢城。貞觀七年徙治管城。土貢:絹、龍莎。戶七萬六千六百九十四,口三十六萬七千八百八十一。縣七。管城,望。武德四年以管城、中牟、原武、陽武、新鄭置管州,并置須水、清池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須水、清池,以管城、原武、陽武、新鄭來屬。有僕射陂,後魏孝文帝賜僕射李沖,因以為名。天寶六載更名廣仁池,禁漁採。滎陽,上。天授二年析置武泰縣,隸洛州,尋省,更滎陽曰武泰。萬歲通天元年復為滎陽,又別置武泰縣,二年省,更滎陽曰武泰。神龍元年復故名,二年來屬。滎澤,望。原武,緊。本原陵,唐初更名,復漢舊。陽武,望。本原武城,武德四年置。新鄭,望。中牟緊。本圃田,武德三年更名,以縣置牟州。四年州廢,隸管州。貞觀元年隸汴州,龍朔二年來屬。
潁州汝陰郡,上。本信州,武德四年置,六年更名。土貢:絁、綿、糟白魚。戶三萬七百七,口二十萬二千八百九十。縣四。汝陰,緊。武德初有永安、高唐、永樂、清丘、潁陽等縣,六年省永安、高唐、永樂,貞觀元年省清丘、潁陽,皆入汝陰。南三十五里有椒陂塘,引潤水溉田二百頃,永徽中,刺史柳寶積修。潁上,上。下蔡,上。武德四年置渦州,八年州廢。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雞陂,六十里有黃陂,東北八十里有湄陂,皆隋末廢,唐復之,溉田數百頃。沈丘。中。本邥州,領沈丘、宛丘。唐初州廢,以宛丘隸陳州,沈丘來屬。後省沈丘入汝陰,神龍二年復置。
許州潁川郡,望。土貢:絹、藨蓆、柿。戶七萬三千三百四十七,口四十八萬七千八百六十四。縣九。長社,望。本潁川,隸汴州。武德四年更名,來屬。州又領黃臺、濦彊二縣,貞觀元年省入焉。繞州郭有堤塘百八十里,節度使高瑀立以溉田。長葛,緊。有小陘山。陽翟,本畿。初隸嵩州,貞觀元年來屬,龍朔二年隸洛州,會昌三年復來屬。有具茨山。許昌,上。鄢陵,上。扶溝,望。武德四年以縣置北陳州,是年州廢,隸洧州。臨潁,上。貞觀元年省繁昌縣入焉。有講武臺,本尚書臺,馬融講書之地,顯慶二年,高宗大閱于此,更名。舞陽,上。本北舞,隸道州。貞觀元年來屬,尋廢。開元四年復置,更名。有鐵。郾城。望。武德四年以郾城、邵陵、北舞、西平置道州。貞觀元年州廢,省邵陵、西平入郾城,隸蔡州。建中二年以郾城、臨潁,陳州之水置州。貞元二年州廢,縣還故屬。元和十二年復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置州。長慶元年州廢,縣還隸蔡州,是年,以郾城來屬。
陳州淮陽郡,上。土貢:絹。戶六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四十萬二千四百八十六。縣六。有忠武軍,貞元元年置于許州。天復元年徙屯。宛丘,緊。武德元年析置新平縣,八年省。太康,緊。貞觀元年省扶樂縣入焉。項城,上。武德四年置,以項城、鮦陽、南頓、水置沈州,并置潁東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潁東入項城,以水來屬。水,上。建中二年隸州,興元二年州廢,來屬。南頓,上。武德六年省入項城。證聖元年復置,曰光武,以縣有光武祠名。景雲元年復故名。西華。上。武德元年更名箕城,貞觀元年省入宛丘。長壽元年復置,曰武城。神龍元年又曰箕城,景雲元年復故名。有鄧門廢陂,神龍中,令張餘慶復開,引潁水溉田。
蔡州汝南郡,緊。本豫州,寶應元年更名。土貢:玟玉棋子,四窠、雲花、龜甲、雙距、溪鷘等綾。戶八萬七百六十一,口四十六萬二百五。縣十。汝陽,緊。貞元七年析汝陽、朗山、上蔡、吳房置汝南縣,元和十三年省。朗山,上。本隸北朗州,貞觀元年隸蔡州。遂平,上。本吳房,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元和十二年更名,權隸唐州,長慶元年復來屬。上蔡,緊。新蔡,中。武德四年以新蔡、褒信、舒城置舒州。貞觀元年州廢,省舒城入沈丘。褒信,中。天祐中更曰包孚。新息,上。武德四年以縣置息州,并置淮川、長陵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淮川入真陽,長陵入褒信,以新息來屬。有玟玉坑,歲出貢玉。西北五十里有隋故玉梁渠,開元中,令薛務增濬,溉田三千餘頃。真陽,上。載初元年曰淮陽,神龍元年復故名。平輿,中。王世充置輿州,武德七年州廢。貞觀元年省入新蔡,天授二年復置。西平。上。武德初置,貞觀元年省。天授二年分郾城復置,尋又廢。開元四年復置。
汴州陳留郡,雄。武德四年以鄭州之浚儀、開封,滑州之封丘置。土貢:絹。戶十萬九千八百七十六,口五十七萬七千五百七。縣六。有宣武軍,建中二年置于宋州。興元元年徙屯。浚儀,望。故縣陷李密,縣民王要漢率豪族置縣,自為令。高祖因之,復置汴州,并置小黃、新里二縣,貞觀元年省二縣。開封,望。貞觀元年省入浚儀,延和元年析浚儀、尉氏復置。有湛渠,載初元年引汴注白溝,以通曹、兗賦租。有福源池,本蓬池,天寶六載更名,禁漁採。尉氏,望。本隸潁川郡,王世充置尉州。武德四年廢,以尉氏、扶溝、鄢陵置洧州,并置康陰、新汲、宛陵、歸化四縣。貞觀元年州廢,省康陰、宛陵、新汲、歸化,以扶溝、鄢陵隸許州,尉氏來屬。封丘,緊。雍丘,望。本隸梁郡。武德四年,以雍丘、陳留、圉城、襄邑、外黃、濟陽置杞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濟陽、圉城、外黃,以襄邑隸宋州,雍丘、陳留來屬。陳留。緊。武德四年置。有觀省陂,貞觀十年,令劉雅決水溉田百頃。
宋州睢陽郡,望。本梁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絹。戶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縣十。宋城,望。襄邑,望。本隸杞州,貞觀元年來屬。寧陵,緊。下邑,上。穀熟,上。隋末縣民劉繼叔據之,武德二年置南穀州,授以刺史,四年州廢。楚丘,緊。柘城,緊。貞觀元年省入寧陵、穀熟,永淳元年復置。碭山,上。光化二年,朱全忠以碭山、虞城、單父,曹州之成武,表置輝州。三年置崇德軍。單父,緊。光化三年徙輝州來治。虞城。上。武德四年置東虞州,五年州廢。
亳州譙郡,望。本譙州,貞觀八年更名。土貢:絹。戶八萬八千九百六十,口六十七萬五千一百二十一。縣七。譙,緊。酇,上。本隸沛郡,武德四年來屬。城父,上。王世充置成州,世充平,廢。武德三年於魯丘堡置文州,并置藥城縣。四年州廢為文城縣,七年省入城父,天祐二年更名焦夷。鹿邑,上。大業十三年,縣民田黑社盜據,號渦州。武德三年來降,復為縣。真源,望。本谷陽,乾封元年更名。載初元年曰仙源,神龍元年復曰真源。有老子祠,天寶二年曰太清宮。又有洞霄宮,先天太后祠也。永城,上。蒙城。上。本山桑,天寶元年更名。
徐州彭城郡,緊。土貢:雙絲綾、絹、綿紬、布、刀錯、紫石。戶六萬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萬八千六百七十六。縣七。彭城,望。秋丘冶有鐵。蕭,上。豐,上。沛,上。武德五年置。滕,上。宿遷,上。本宿預,隸泗州。寶應元年更名,來屬。下邳。上。武德四年以下邳、郯、良城置邳州。貞觀元年州廢,省郯、良城,以下邳隸泗州,又省泗州之淮陽入焉。元和四年來屬。
泗州臨淮郡,上。本下邳郡,治宿預,開元二十三年徙治臨淮。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錦、貲布。戶三萬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萬五千九百五十九。縣四。臨淮,緊。長安四年析徐城置。漣水,上。武德四年以縣置漣州,并置金城縣。貞觀元年州廢,省金城,以漣水來屬。總章元年隸楚州,咸亨五年復故。有新漕渠,南通淮,垂拱四年開,以通海、沂、密等州。盱眙,緊。武德四年以縣置西楚州,八年州廢,隸楚州。光宅初曰建中,後復故名。建中二年來屬。有直河,太極元年,敕使魏景清引淮水至黃土岡,以通揚州。徐城。中。
濠州鍾離郡,上。「濠」字初作「豪」,元和三年改從「濠」。土貢:絁、綿、絲布、雲母。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三萬八千三百六十一。縣三。鍾離,緊。武德七年省塗山縣入焉。南有故千人塘,乾封中修以溉田。有塗山。定遠,緊。本臨豪,武德三年更名。招義。上。本化明,武德二年析置睢陵縣,三年更化明曰招義,四年省睢陵。大業末,縣民馬簿盜據,號化州。後楊益德殺簿,自號刺史,又置濟陰縣,是年來降。貞觀元年廢化州,省濟陰。
宿州,上。元和四年析徐州之苻離、蘄,泗州之虹置。大和三年州廢,七年復置。初治虹,後徙治苻離。土貢:絹。縣四。苻離,武德四年置。貞觀元年省徐州之諸陽入焉。有西句山,一曰石城。東北九十里有隋故牌湖堤,灌田五百餘頃,顯慶中復修。虹,中。本夏丘。武德四年以夏丘、穀陽置仁州,又析夏丘置虹及龍亢二縣。六年省夏丘。貞觀八年州廢,省龍亢,以虹隸泗州,穀陽隸北譙州。有銅。有廣濟新渠,開元二十七年,採訪使齊澣開,自虹至淮陰北十八里入淮,以便漕運,旣成,湍急不可行,遂廢。蘄,上。顯慶元年省穀陽入焉。臨渙。緊。武德四年以臨渙、永城、山桑、蘄置北譙州。貞觀八年增領穀陽。十七年州廢,以臨渙、永城、山桑隸亳州,穀陽、蘄隸徐州。元和後來屬。
鄆州東平郡,緊。本治鄆城,貞觀八年徙治須昌。土貢:絹、防風。戶八萬三千四十八,口五十萬一千五百九。縣九。須昌,望。貞觀八年省宿城縣入焉。景龍三年復置宿城縣。貞元四年曰東平,大和四年曰天平,六年省入須昌。壽張,緊。武德四年以縣置壽州,并置壽良縣。五年州廢,省壽良,以壽張來屬。有刀梁山。鄆城,緊。天祐二年曰萬安。鉅野,望。武德四年以縣置麟州。五年州廢,隸鄆州。貞觀元年省乗丘縣入焉。後隸戴州,州廢來屬。盧,緊。本濟州,武德四年析東平郡置。隋曰濟北郡,天寶元年更名濟陽郡。領盧、平陰、長清、東阿、陽穀、范六縣,又置昌城、濟北、穀城、孝感、冀丘、美政六縣。六年省美政、孝感、穀城、冀丘、昌城,八年以范隸濮州,貞觀元年省濟北,天寶十三載郡廢,以長清隸齊州,以盧、平陰、東阿、陽穀來屬。北有碻磝津故關。平陰,緊。大和六年省入盧、東阿。開成二年復置。有龍山。東阿,緊。陽穀,上。中都。上。本平陸,隸兗州。天寶元年更名。貞元十四年來屬。
齊州濟南郡,上。本齊郡,天寶元年更名臨淄,五載又更名。土貢:絲、葛、絹、綿、防風、滑石、雲母。戶六萬二千四百八十五,口三十六萬五千九百七十二。縣六。歷城,上。有華不注山。有鐵。章丘,上。武德二年,縣民李義滿以縣來降,於平陵置譚州,并置平陵縣,以章丘、亭山、營城、臨邑隸之。八年省營城入平陵,又領臨濟、鄒平。貞觀元年州廢,以平城、亭山、章丘、臨邑、臨濟來屬,鄒平隸淄州。十七年,齊王祐反,平陵人不從,因更名全節。元和十五年省全節入歷城,省亭山入章丘。有大胡山、長白山。臨邑,上。元和十三年析德州之安德置歸化縣,隸德州。大和二年來屬,四年省入臨邑。北有鹿角故關。臨濟,上。武德元年以臨濟、鄒平、長山、高苑,滄州之蒲臺置鄒州。八年州廢,以長山、高苑、蒲臺隸淄州。長清,中。本隸濟州,貞觀十七年來屬。武德元年析置山茌縣,天寶元年曰豐齊,元和十年省。有牛山。西南有四口關,武德中廢。禹城。上。本祝阿,貞觀元年省源陽縣入焉。天寶元年更名。
曹州濟陰郡,上。土貢:絹、綿、大蛇粟、葶藶。戶十萬三百五十二,口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四十八。縣六。濟陰,緊。武德四年析置蒙澤縣,貞觀元年,及定陶省入焉。考城,上。武德四年以縣置東梁州,五年州廢,來屬。元和十四年權隸宋州,尋復故。宛句,上。武德四年析置濟陽縣,隸杞州。貞觀元年省。乗氏,上。武德四年置陽晉縣,尋省。南華,上。本離狐,天寶元年更名。成武。緊。武德四年以成武及宋州之單父、楚丘置戴州,并置高鄉、鑿城二縣,尋省高鄉、鑿城入單父。貞觀十七年州廢,以成武來屬。光化二年,朱全忠表縣隸輝州。
濮州濮陽郡,上。武德四年置。土貢:絹、犬。戶五萬七千七百八十二,口四十萬六百四十八。縣五。鄄城,緊。武德四年析置永定縣,八年省。北有靈津關。濮陽,緊。武德四年析置昆吾縣,五年省。范,上。武德二年以縣置范州。五年州廢,隸濟州。貞觀八年來屬。雷澤,上。武德四年析置廩城縣,八年省。臨濮。緊。武德四年析雷澤置,并置長城、安丘二縣。五年省長城、安丘。
青州北海郡,望。土貢:仙紋綾、絲、棗、紅藍、紫草。戶七萬三千一百四十八,口四十萬二千七百四。縣七。益都,望。臨淄,緊。武德八年省時水縣入焉。千乗,緊。武德二年以千乗、博昌、壽光置乗州,并置新河縣。六年省新河。八年州廢,縣來屬。博昌,上。武德八年省樂安、安平二縣入焉。有靈山。壽光,緊。武德二年置。臨朐,上。武德五年置,八年省般陽縣入焉。北海。緊。唐初,營丘民汲嗣率鄉人拒賊,權置杞州。武德二年復為營丘縣。是年,以北海、營丘、下密置濰州;又置連永、平壽、華池、城都、東陽、寒水、訾亭、濰水、汶陽、膠東、華宛、昌安、城平十三縣,六年皆省。八年州廢,省營丘、下密入北海,來屬。長安中,令竇琰於故營丘城東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號竇公渠。
淄州淄川郡,上。武德元年析齊州之淄川置。土貢:防風、理石。戶四萬二千七百三十七,口二十三萬三千八百二十一。縣四。淄川,上。武德元年析置長白縣,六年省。有鐵。長山,上。高苑,上。景龍元年析置濟陽縣,元和十五年省。南有八會津。鄒平。上。武德元年置。
登州東牟郡,中都督府。如意元年以萊州之牟平、黃、文登置。神龍三年徙治蓬萊。土貢:貲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黃。戶二萬二千二百九十八,口十萬八千九。縣四。有平海軍,亦曰東牟守捉。蓬萊,本黃,神龍三年更名。有銀山、龍山。牟平,中。武德四年以牟平、黃置牟州。六年以登州之觀陽隸萊州。麟德元年析文登復置牟平,來屬。有之罘山。文登,武德四年置登州,以東萊郡之觀陽隸之。六年析置清陽、廓定二縣。及州廢,省清陽、廓定,以文登來屬。有成山。黃。中。先天元年析蓬萊別置。有萊山。
萊州東萊郡,中。土貢:貲布、水葱席、石器、文蛤、牛黃。戶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八,口十七萬一千五百一十六。縣四。有東萊守捉,亦曰「團結營」。又有蓬萊鎮兵,亦曰「挽彊兵」。掖,上。貞觀元年省曲城、當利、曲臺三縣入焉。有東海祠。有鹽井二。昌陽,上。貞觀元年省盧鄉縣入焉。有銀,有鐵。東百四十里有黃銀坑,貞觀初得之。膠水,中。貞觀元年省膠東縣入焉。有鹽。即墨。中。有馬山、中祠山、女姑山。東南有堰,貞觀十年,令仇源築,以防淮涉水。有鹽。
棣州樂安郡,上。武德四年析滄州之陽信、河、樂陵、厭次置。八年州廢,縣還隸滄州。貞觀十七年,復以滄州之厭次,德州之河、陽信置。土貢:絹。戶三萬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五十九。縣五。厭次,上。貞觀元年隸德州。河,中。貞觀元年隸德州。陽信,望。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蒲臺,緊。本隸淄州,貞觀六年省入高苑,七年復置。景龍元年來屬。渤海。緊。垂拱四年析蒲臺、厭次置。有鹽。
兗州魯郡,上都督府。土貢:鏡花綾、雙距綾、絹、雲母、防風、紫石。戶八萬七千九百八十七,口五十八萬六百八。縣十。瑕丘,上。曲阜,緊。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乾封,上。本博城。武德五年以博城、梁父、嬴置東泰州,并置肥城、岱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梁父、嬴、肥城、岱入博城,來屬。乾封元年更名乾封,總章元年又曰博城,神龍元年復曰乾封。有泰山,有東岳祠,有梁父山、亭亭山、奕奕山、云云山、社首山、肅然山、石閭山、蒿里山。泗水,上。鄒,上。有嶧山。任城,緊。龔丘,中。金鄉,望。武德四年以金鄉、方與置金州。五年州廢,縣隸戴州,徙戴州來治,仍析金鄉置昌邑縣。八年省昌邑。貞觀十七年,以單父、楚丘隸宋州,成武隸曹州,鉅野隸鄆州。魚臺,上。本方與,寶應元年更名。元和十四年權隸徐州,尋復故。萊蕪。中。本隸淄州,武德六年省入博城。長安四年以廢嬴縣復置,元和十五年省入乾封,大和元年復置。有鐵冶十三,有銅冶十八,銅坑四。有錫。西北十五里有普濟渠,開元六年,令趙建盛開。
海州東海郡,上。土貢:綾、楚布、紫菜。戶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九,口十八萬四千九。縣四。朐山,上。武德四年,析州境置龍沮、曲陽、利城、厚丘、新樂五縣。六年改新樂曰祝其。八年,省龍沮、曲陽入朐山,利城、祝其入懷仁,厚丘入猿陽。東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環城長十里,以捍海潮,開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築。東海,上。武德四年以縣置環州,并置青山、石城、贛榆三縣。八年州廢,省青山、石城、贛榆,以東海來屬。猿陽,中。總章元年隸泗州,咸亨五年復故。懷仁。中。
沂州琅邪郡,上。土貢:紫石、鍾乳。戶三萬三千五百一十,口十九萬五千七百三十七。縣五。臨沂,上。武德四年析置蘭山、臨猿、昌樂三縣,六年皆省。費,上。貞觀元年省顓臾縣入焉。氶,上。本蘭陵,武德四年以縣置鄫州,更名,別置蘭陵、鄫城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蘭陵、鄫城,以氶來屬。有鐵。有陂十三,畜水溉田,皆貞觀以來築。沂水,上。武德五年以沂水、新泰、莒置莒州。貞觀八年州廢,以莒棣密州,沂水、新泰來屬。有銅。有沂山、龍山。北有穆陵關。新泰。上。有蒙山。
密州高密郡,上。土貢:貲布、海蛤、牛黃。戶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二,口十四萬六千五百二十四。縣四。諸城,上。有鹽。輔唐,上。本安丘,武德六年省郚城縣入焉。乾元二年更名。高密,上。武德三年置,六年省膠西縣入焉。莒。上。有鹽。
右河南採訪使,治汴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河東道,蓋古冀州之域,漢河東、太原、上黨、西河、鴈門、代郡及鉅鹿、常山、趙國、廣平國之地。河中、絳、晉、慈、隰、石、太原、汾、忻、潞、澤、沁、遼為實沈分,代、雲、朔、蔚、武、新、嵐、憲為大梁分。為府二,州十九,縣百一十。其名山:雷首、介、霍、五臺。其大川:汾、沁、丹、潞。厥賦:布、襺。厥貢:布、席、豹尾、熊鞹、鵰羽。
河中府河東郡,赤。本蒲州,上輔。義寧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東。開元八年置中都,為府;是年罷都,復為州。乾元三年復為府。土貢:氊、扇、龍骨、棗、鳳棲梨。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縣十三。有府三十三,曰興樂、德義、胡壁、龍亭、清源、永和、陶城、霍山、瀵水、首陽、壽貴、歸仁、長渠、虞城、通閏、寶鼎、鹽海、歸淳、大陽、永安、奉信、永興、右威、汾陰、甘泉、平川、安保、石門、綏化、壇道、安邑、崇義、六軍。又有耀德軍,乾元二年置,廣德二年廢。河東,次赤。有芳醞監、汲河以釀,武德三年置,貞觀十年廢。南有風陵關,聖曆元年置。有歷山。河西,次赤。開元八年析河東置,尋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來屬。大曆五年復還同州,析朝邑、河東別置。有蒲津關,一名蒲阪。開元十二年鑄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梁。十五年自朝邑徙河瀆祠于此。臨晉,次畿。本桑泉,武德三年析置溫泉縣,九年省。天寶十三載更名。解,次畿。本虞鄉,武德元年更名。貞觀十七年省,以地入虞鄉,二十二年復置。有鹽池,又有女鹽池。有紫泉監,乾元元年置,有銅穴十二。猗氏,次畿,有孤山。虞鄉,次畿。武德元年別置。貞觀二十二年省,以地入解。天授二年復置。北十五里有涑水渠,貞觀十七年,刺史薛萬徹開,自聞喜引涑水下入臨晉。永樂,次畿。武德元年置,本隸芮州,州廢,隸鼎州,貞觀八年來屬,後又隸虢州,神龍元年復故。有雷首山。安邑,次畿。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夏置安邑郡。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縣。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州廢,省桐鄉入聞喜,以安邑、解來屬。至德二載更安邑曰虞邑,乾元元年隸陝州,大曆四年復故名,元和三年來屬。有龍池宮,開元八年置。有鹽池,與解為兩池,大曆十二年生乳鹽,賜名寶應靈慶池。有銀監。寶鼎,次畿。本汾陰。義寧元年以汾陰、龍門置汾陰郡,武德元年曰泰州,州廢來屬。開元十年獲寶鼎,更名。有后土祠。襄陵,緊。本隸晉州,元和十四年隸絳州,大和元年來屬。稷山,上。本隸絳州,唐末來屬。有稷山。萬泉,上。本隸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置,州廢隸絳州,大順二年來屬。有介山。龍門。次畿。武德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隸絳州。元和初來屬。有龍門關。有高祖廟,貞觀中置。北三十里有瓜谷山堰,貞觀十年築。東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壚渠,二十三年,縣令長孫恕鑿,溉田良沃,畝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馬鞍塢渠,亦恕所鑿。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
晉州平陽郡,望。本臨汾郡,義寧二年更名。土貢:蠟燭,有平陽院礬官。戶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縣八。有府十五,曰神山、平陽、豐寧、冀城、安信、萬安、益昌、英臺、岳陽、仁壽、高陽、臨汾、晉安、白澗、高華、仁德。臨汾,望。東北十里有高梁堰,武德中引高梁水溉田,入百金泊。貞觀十三年為水所壞。永徽二年,刺史李寬自東二十五里夏柴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復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乾封二年堰壞,乃西引晉水。有姑射山。洪洞,望。本楊,義寧二年更名。武德元年析洪洞、臨汾置西河縣,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神山,中。本浮山,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東南有羊角山。四年以老子祠更名。岳陽,中。東有府城關。有鐵。霍邑,上。義寧元年以霍邑、趙城、汾西、靈石置霍山郡。武德元年曰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靈石隸汾州,霍邑、趙城、汾西來屬。有西北鎮霍山祠。趙城,上。義寧元年析霍邑置。汾西,中。有鐵。冀氏。中。
絳州絳郡,雄。土貢:白縠、粱米、梨、墨、蠟燭、防風。戶八萬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一。縣七。有府三十三,曰新田、大平、正平、武城、長社、大鄉、垣城、涑川、絳川、蓋松、鳳亭、延光、平原、高涼、神泉、桐鄉,萬泉、翼城、皮氏、董澤、零原、石池、延福、永康、景山、周陽、夏臺、古亭、崇樂、絳邑、長平、武陽、蒲邑。正平,望。西有武平故關。太平,緊。有太平關,貞觀七年置。曲沃,望。東北三十五里有新絳渠,永徽元年,令崔翳引古堆水溉田百餘頃。南十三里山有銅。翼城,望。義寧元年以翼城、絳置翼城郡,并井置小鄉縣。武德元年曰澮州,二年曰北澮州,四年州廢,縣皆來屬,九年省小鄉入翼城。天祐二年更曰澮川。有銅源、翔皐錢坊二。有澮高山,有銅,有鐵。絳,望。有鐵。聞喜,望。武德元年置。有銅冶。東南三十五里有沙渠,儀鳳二年,詔引中條山水于南坡下,西流經十六里,溉涑陰田。垣。上。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廉、亳城二縣。武德元年曰邵州。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後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廉入垣,來屬。龍朔二年隸洛州,長安二年復舊;貞元三年隸陝州,元和三年復舊。
慈州文城郡,下。本汾州,武德五年曰南汾州,貞觀八年更名。土貢:白蜜、蠟燭。戶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縣五。有府三,曰仵城、吉昌、平昌。吉昌,中。有鐵。文城,中。天祐中更曰屈邑。有孟門山、石鼓山。昌寧,中。有鐵。呂香,中。本平昌,義寧元年析仵城置,貞觀元年更名。仵城。中。有雞山。
隰州大寧郡,下。本龍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胡女布、蜜、蠟燭。戶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縣六。有府六,曰隰川、大義、孝敬、脩善、玉城、屈產。隰川,中。蒲,中。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仵城、常安,以蒲來屬。西南有常安原。大寧,中。本仵城,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中州,并置大義、白龍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大義、白龍,以大寧來屬。有孔山。西有馬鬬關。永和,中。武德二年置東和州,六年析置樓山縣。貞觀二年州廢,省樓山,以永和來屬。西北有永和關。石樓,中。武德二年以縣置西德州,并置長壽、臨河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長壽、臨河,以石樓隸東和州,州廢來屬。北有上平津。溫泉。中。武德三年置北溫州,并置新城、高唐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有鐵。
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龍元年罷,開元十一年復置,天寶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為北都。晉陽宮在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築。兩城之間有中城,武后時築,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宮城東有起義堂。倉城中有受瑞壇。唐初高祖使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築壇,祠以少牢。
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開元十一年為府。土貢:銅鏡、鐵鏡、馬鞍、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龍骨、柏實人、黃石、甘草、人葠、礬石、礜石。戶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縣十三。有府十八,曰興政、復化、寧靜、洞渦、五泉、昌寧、志節、汾陽、靜智、信童、晉原、聞陽、清定、豐川、竹馬、攘胡、西胡、文谷。城中有天兵軍,開元十一年廢。太原,赤。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晉陽,赤。有號令堂,高祖誓義師於此。西北十五里有講武臺、飛閣,顯慶五年築。有龍山。太谷,畿。武德三年以太谷、祁置太州,六年州廢,二縣來屬。東南八十里馬嶺上有長城,自平城至于魯口三百里,貞觀元年廢。祁,畿。文水,畿。武德三年隸汾州,六年來屬,七年又隸汾州,貞觀元年復舊,天授元年更名武興,神龍元年復故名。西北二十里有柵城渠,貞觀三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數百頃。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蕭顗引文水南流入汾州。東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蕩沙渠,二十里有靈長渠,有千畝渠俱引文谷水,傳溉田數千頃,皆開元二年令戴謙所鑿。榆次,畿。盂,畿。武德三年以盂、受陽置受州,貞觀元年省并州之烏河縣入焉。有銅、有鐵。東北有白馬故關。壽陽,畿。本受陽。武德六年徙受州來治,又以遼州之石艾、樂平隸之。貞觀八年州廢,縣皆來屬,十一年更名。有方山。樂平,畿。廣陽,畿。本石艾,天寶元年更名。東有井故關。東北有盤石故關、葦澤故關。清源,畿。武德元年置。交城,畿。先天二年析置靈川縣,開元二年省。有鐵。陽曲。畿。本陽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更汾陽曰陽曲,仍析置羅陰縣。貞觀元年省,六年以蘇農部落燕然縣,隸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省。有赤塘關、天門關。
汾州西河郡,望。本浩州,武德三年更名。土貢:鞍面氊、龍鬚席、石膏、消石。戶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縣五。有府十二,曰嘉善、六壁、崇德、華夏、靈扶、五柳、京陵、介休、賈胡、寧固、開遠、清勝。西河,望。本隰城,肅宗上元年更名。孝義,望。本永安,貞觀元年更名。有隱泉山。介休,望。義寧元年以介休、平遙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曰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二縣來屬。有雀鼠谷。有介山。平遙,望。靈石。上。有賈胡堡,宋金剛拒唐兵,高祖所次。西南有陰地關,又有長寧關。
沁州陽城郡,下。本義寧郡,義寧元年置,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龍鬚席、弦麻。戶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縣三。有府二,曰延雙、安樂。沁源,中。武德二年析置招遠縣,三年省。有柴店關。和川,中。義寧元年析沁源置。綿上。中。有鐵。
遼州樂平郡,下。武德三年析并州之樂平、遼山、平城、石艾置,六年徙治遼山,八年曰箕州。先天元年避玄宗名曰儀州。中和三年復曰遼州。土貢:人葰、蠟。戶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縣四。有府三,曰遼城、清谷、龍城。遼山,中。榆社,中。本隸太原郡,義寧元年析上黨之鄉置。武德元年隸韓州。三年以縣及并州之平城置榆州,又析置偃武縣。六年州廢,省偃武,以榆社、平城來屬。平城,中。和順。中。武德三年析置義興縣,六年省。
嵐州樓煩郡,下。本東會州,武德六年更名。土貢:熊鞹、麝香。戶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縣四。有府一,曰嵐山。有守捉兵。宜芳,中。本嵐城,武德四年更名,析置豊閏、合會二縣,五年省豊閏,六年省合會。靜樂,中。武德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省汾陽、六度,以靜樂來屬。有天池祠。有管涔山。北有樓煩關,有隋故汾陽宮。合河,中。本臨泉。武德三年曰臨津,四年隸東會州,九年省太和縣入焉。貞觀元年更名,三年復置大和,八年又省。北有合河關。東有蔚汾關。嵐谷。中。長安三年析宜芳置,神龍二年省,開元十二年復置。有岢嵐軍,永淳二年以岢嵐鎮為柵,長安三年為軍,景龍中,張仁亶徙其軍於朔方,留者號岢嵐守捉,隸大同。
憲州,下。本樓煩監牧,嵐州刺史領之。貞元十五年別置監牧使。龍紀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領縣三。樓煩,下。玄池,下。有鐵。天池。下。有鴈門關。
石州昌化郡,下。本離石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胡女布、龍鬚席、蜜、蠟燭、莁荑。戶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縣五。有府二,曰離石、昌化。離石,中。平夷,中。有孝文山。定胡,中。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州廢,來屬,又析置孟門縣,七年省。西有孟門關。臨,中。本太和。武德三年更名,置北和州,別析置太和縣,四年以太和隸東會州。貞觀三年州廢,以臨泉來屬。方山。中。武德二年以縣置方州,三年州廢,來屬。
忻州定襄郡,下。本新興郡,義寧元年以樓煩郡之秀容置。土貢:麝香、豹尾。戶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縣二。有府四,曰秀容、高城、漳源、定襄。有守捉兵。秀容,上。貞觀五年以思結部落於縣境置懷化縣,隸順州。十二年以懷化隸代州,後省。有繫舟山,有鐵。定襄。上。武德四年析秀容置。有石嶺關。
代州鴈門郡,中都督府。土貢:蜜、青碌彩、麝香、豹尾、白鵰羽。戶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縣五。有府三,曰五臺、東冶、鴈門。有守捉兵。其北有大同軍,本大武軍,調露二年曰神武軍,天授二年曰平狄軍,大足元年復更名。其西有天安軍,天寶十二載置。又有代北軍,永泰元年置。鴈門,上。有東陘關、西陘關。五臺,中。柏谷有銀,有銅,有鐵。有五臺山。繁畤,中。崞,中。有石門關。唐林。中。本武延,證聖元年析五臺、崞置,唐隆元年名。
雲州雲中郡,下都督府。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縣。永淳元年為默啜所破,徙其民于朔州。開元十八年復置。土貢:犛牛尾、鵰羽。戶三千一百六十九,口七千九百三十。縣一。有雲中、樓煩二守捉。城東有牛皮關。雲中。中。本馬邑郡雲內之恒安鎮。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復置,曰定襄縣。永淳元年廢。開元十八年復置,更名。有陰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朔州馬邑郡,下。本治善陽,建中中,節度使馬燧徙治馬邑,後復故治。土貢:白鵰羽、豹尾、甘草。戶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縣二。善陽,中。武德四年省常寧縣入焉。馬邑。中。開元五年析善陽於大同軍城置。
蔚州興唐郡,下。本安邊郡。隋鴈門郡之靈丘、上谷郡之飛狐縣地。唐初沒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靈丘、飛狐二縣,僑治陽曲。七年僑治繁畤。八年僑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貞觀五年破突厥,復故地,還治靈丘。開元初徙治安邊。至德二載更郡名,復故治。土貢:熊鞹、豹尾、松實。戶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縣三。東北有橫野軍,乾元元年徙天成軍合之,而廢橫野軍。西有清塞軍,本清塞守捉城,貞元十五年置。靈丘,中。有直谷關。其北有孔嶺關,有大安鎮。飛狐,中。初僑治易州之遂城,遙隸蔚州,貞觀五年復故地。有三河銅冶,有錢官。興唐。中。本安邊,開元十二年置,治橫野軍,至德二載更名。
武州。闕。領縣一。文德。
新州。闕。領縣四。永興,礬山,龍門,懷安。
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貲布、人葰、石蜜、墨。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一。縣十。有府一,曰戡黎。上黨,望。有啟聖宮,本飛龍,玄宗故第,開元十一年置,後又更名。有瑞閣。有五龍山、馬駒山。壺關,上。武德四年析上黨置。長子,緊。屯留,上。有三嵕山。潞城,上。天祐二年更曰潞子。襄垣,上。武德元年以襄垣、黎城、涉、銅鞮、鄉置韓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東有井谷故關。黎城,上。天祐二年更曰黎亭。有銅山。東有壺口故關。涉,中。有鐵。銅鞮,上。武德三年析置甲水縣,隸韓州,九年省。永徽六年隸沁州。顯慶四年來屬。武鄉。中。本鄉,武后更名武鄉,神龍元年復故名,尋又曰武鄉。北有昂車關。
澤州高平郡,上。本長平郡,治濩澤,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貞觀元年徙治晉城,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人葠、石英、野雞。戶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十五萬七千九十。縣六。有府五,曰丹川、永固、安平、沁水、白澗。晉城,上。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丹川置晉城以隸之。六年州廢,隸蓋州,徙蓋州來治。九年省丹川、蓋城入晉城。貞觀元年州廢,以晉城、高平、陵川來屬。天祐二年更曰丹川。南有天井關,一名太行關。端氏,中。有隗山。陵川,中。陽城,中。本濩澤,天寶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濩澤。有銅,有錫,有鐵。沁水,中。高平。上。本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曰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三縣,并析置蓋城縣以隸之。有泫水,一曰丹水,貞元元年,令明濟引入城,號甘泉。有省冤谷,本殺谷,玄宗幸潞州,過之,因更名。北有長平關。
右河東採訪使,治蒲州。
河北道,蓋古幽、冀二州之境,漢河內、魏、渤海、清河、平原、常山、上谷、涿、漁陽、右北平、遼西、真定、中山、信都、河間、廣陽等郡國,又參有東郡、河東、上黨、鉅鹿之地。孟、懷、澶、衛及魏、博、相之南境為娵訾分,邢、洺、惠、貝、冀、深、趙、鎮、定及魏、博、相之北境為大梁分,滄、景、德為玄枵分,瀛、莫、幽、易、涿、平、媯、檀、薊、營、安東為析木津分。為州二十九,都護府一,縣百七十四。其名山:林慮、白鹿、封龍、井陘、碣石、常岳。其大川:漳、淇、呼陀。厥賦:絲、絹、綿。厥貢:羅、綾、紬、紗、鳳翮葦席。
孟州,望。建中二年,以河南府之河陽、河清、濟源、溫租賦入河陽三城使,又以汜水租賦益之。會昌三年遂以五縣為州。土貢:黃魚。縣五。有河陽軍,建中四年置。河陽,望。武德四年,析懷州之河陽、集城、溫於河陽宮置盟州。八年州廢,省集城入河陽,溫隸懷州。顯慶二年隸洛州。有河陽關。有回洛故城。有池,永徽四年引濟水漲之,開元中以畜黃魚。汜水,望。本隸鄭州,武德四年析置成皐縣,貞觀元年省,顯慶二年隸洛州,垂拱四年曰廣武,神龍元年復故名。有虎牢關。東南有成皐故關。西南有旋門故關。有牛口渚。西一里伏龜山有昭武廟,會昌五年置。河陰,望。開元二十二年析汜水、滎澤、武陟置,隸河南府,領河陰倉,會昌三年來屬。有梁公堰,在河、汴間,開元二年,河南尹李傑因故渠濬之,以便漕運。溫,望。武德四年,隋令周仲隱以縣去王世充,來降,置平州,名縣城曰李城;是年州廢,隸懷州。顯慶二年隸洛州。濟源。望。武德二年,王世充將丁伯德以縣來降,置西濟州,又析置溴陽、蒸川、邵原三縣。四年州廢,省溴陽、蒸川、邵原,以濟源隸懷州。貞觀元年省懷州之軹縣入焉。顯慶二年隸洛州。有枋口堰,大和五年,節度使溫造浚古渠,溉濟源、河內、溫、武陟田五千頃。有濟瀆祠、北海祠。西有故軹關。
懷州河內郡,雄。武德二年沒王世充,僑治濟源之柏崖城。四年,世充平,還舊治。土貢:平紗、平紬、枳殼、茶、牛膝。戶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縣五。有府二,曰丹水、吳澤。河內,望。武德三年析置太行、忠義、紫陵三縣,析河陽置穀旦縣。四年皆省。有太行山。有丹水,開元十一年更名懷水。武德,望。本安昌,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北義州。四年州廢,來屬。北百里有大斛故關在太行山。獲嘉,望。武德四年以獲嘉、武陟、脩武、新鄉、共城置殷州,并置博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獲嘉、武陟、脩武來屬,新鄉、共城、博望隸衛州。武陟,望。貞觀元年省懷縣入焉。脩武。緊。武德二年,河內民李厚德以濁鹿城來降,置陟州,并置脩武縣。四年徙縣治故脩武,更脩武曰武陟,別置脩武縣,是年州廢,隸殷州。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黃丹泉水南流入吳澤陂,令杜某開。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雄。本武陽郡,龍朔二年更名冀州,咸亨三年復曰魏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花紬、綿紬、平紬、絁、絹、紫草。戶十五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口百一十萬九千八百七十三。縣十四。貴鄉,望。有西渠,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暈徙永濟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橋,以通江、淮之貨。元城,望。貞觀十七年省入貴鄉,聖曆二年復置。魏,望。武德四年置漳陰縣,貞觀元年省入焉。館陶,望。武德五年,以館陶、冠氏及博州之堂邑,貝州之臨清、清水置毛州,并析臨清置沙丘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水入冠氏,省沙丘入臨清,餘縣皆還故屬。冠氏,望。莘,上。武德五年以莘、臨黃、武陽、博州之武水置莘州,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朝城,緊。本武陽,貞觀十七年省入臨黃、莘。永昌元年復置,曰武聖。開元七年更名。元和中隸澶州,後復來屬。天祐三年更曰武陽,又以武陽、莘河外地入鄆州。昌樂,望。武德五年置,貞觀十八年省繁水入焉。臨河,上。武德二年隸黎州,貞觀十七年省澶水縣入焉。澶水,本澶淵,避高祖名更。州廢,隸相州,天祐三年來屬。洹水,上。本隸相州,天祐三年來屬。成安,上。本隸相州,天祐二年更名斥丘,三年來屬。內黃,緊。本隸相州,武德四年析置繁陽縣,隸黎州,貞觀元年省,天祐三年來屬。宗城,望。本隸貝州。武德四年,以宗城、經城及冀州之南山宮斌彊置宗州,析經城置府城縣。九年州廢,省府城入經城,省斌彊入清河,餘縣皆還故屬。天祐三年曰廣宗,是歲來屬。永濟。上。本隸貝州,大曆七年,田承嗣析魏州之臨清置。天祐三年來屬。
博州博平郡,上。武德四年以魏州之聊城、武水、堂邑、高唐置。土貢:綾、平紬。戶五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十萬八千二百五十二。縣六。聊城,緊。武德四年析置茌平縣,又析魏州之莘置莘亭縣。貞觀元年皆省。天祐三年更曰聊邑,又以聊邑、博平、高唐、武水之河外地入鄆州。東南有四口故關。博平,上。武德三年析置靈泉縣,四年省。貞觀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復置。武水,上。清平,上。武德四年置。堂邑,上。高唐。上。長壽二年曰崇武,神龍元年復故名。
相州鄴郡,望。本魏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紗、絹、隔布、鳳翮席、花口瓢、知母、胡粉。戶十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縣六。有昭義軍,大曆元年置。安陽,緊。武德四年省零泉縣,五年省相縣入焉。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陽水東流溉田,入廣潤陂,咸亨三年開。鄴,緊。南五里有金鳳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咸亨三年開。有鐵。湯陰,上。本蕩陰。武德四年析安陽置蕩源縣,隸衛州,六年來屬。貞觀元年更蕩源曰湯陰。林慮,上。武德二年以縣置巖州,五年州廢,來屬。有鐵。有林慮山。堯城,上。天祐三年更曰永定。北四十五里有萬金渠,引漳水入故齊都領渠以溉田,咸亨三年開。臨漳。上。南有菊花渠,自鄴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經三十里。又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滏陽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渠水以溉田,皆咸亨四年令李仁綽開。
衛州汲郡,望。本治衛,貞觀元年徙治汲。土貢:綾、絹、綿、胡粉。戶四萬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萬四千六百三十。縣五。汲,緊。武德元年以汲、新鄉置義州。四年州廢,以汲來屬,新鄉隸殷州。衛,緊。貞觀十七年省清淇縣入焉。長安三年復置清淇縣。神龍元年又省。御水有石堰一,貞觀十七年築。有蘇門山。共城,上。武德元年以縣置共州,并析置凡城縣。四年州廢,省凡城,以共城隸殷州。六年省博望縣入焉。有白鹿山。新鄉,望。東北有故臨清關。東南有故延津關。黎陽。上。武德二年以縣置黎州,尋沒竇建德。四年,建德平,復以黎陽、臨河、內黃、澶水,魏州觀城、頓丘,相州之蕩源置;是年,以頓丘、觀城還隸魏州,蕩源還隸相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省澶水,以黎陽來屬,內黃、臨河隸相州。有白馬津,一名黎陽關。有大岯山,一名黎陽山。有新河,元和八年,觀察使田弘正及鄭滑節度使薛平開,長十四里,闊六十步,深丈有七尺,決河注故道,滑州遂無水患。
貝州清河郡,望。本治清河,武德六年徙治歷亭,八年復故治。土貢:絹、氊、覆鞍氊。戶十萬一十五,口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五十七。縣八。清河,緊。清陽,緊。武德四年析置夏津縣,九年省。武城,上。經城,望。西南四十里有張甲河,神龍三年,姜師度因故瀆開。臨清,望。大曆七年隸瀛州,貞元末來屬。漳南,上。歷亭,上。夏津。上。本鄃,天寶元年更名。
澶州,上。武德四年析黎州之澶水,魏州之頓丘、觀城置。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大曆七年,田承嗣表以魏州之頓丘、臨黃復置。土貢:角弓、鳳翮席、胡粉。縣四。頓丘,望。清豐,上。大曆七年析頓丘、昌樂置,以孝子張清豐名。觀城,緊。貞觀十七年省入昌樂、臨黃,大曆七年復置。臨黃。緊。東南有盧津關,一名高陵津。
邢州鉅鹿郡,上。本襄國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絲布、磁器、刀、文石。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縣八。龍岡,上。武德元年析龍岡、內丘置青山縣,開成五年省入焉。沙河,上。武德元年置溫州,四年州廢,來屬。有鐵。南和,緊。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廢,來屬。鉅鹿,上。武德元年置起州,并析置白起縣。四年州廢,省白起,以鉅鹿隸趙州。貞觀元年來屬。有大陸澤。有鹹泉,煮而成鹽。平鄉,上。武德元年置封州,四年州廢,來屬。貞元中,刺史元誼徙漳水,自州東二十里出,至鉅鹿北十里入故河。任,中。武德四年置。堯山,上。本柏仁。武德元年置東龍州,四年州廢,隸趙州,五年來屬。天寶元年更名。內丘。上。武德四年隸趙州,五年來屬。有鐵。
洺州廣平郡,望。本武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絁、綿、紬、油衣。戶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百八十。縣六。永年,望。平恩,上。臨洺,緊。武德元年以臨洺、武安、肥鄉、邯鄲置紫州,四年州廢,縣皆隸磁州,六年以臨洺、肥鄉來屬。狗山有太宗故壘,討劉黑闥于此。雞澤,上。武德四年置。有普樂縣,武德初置,後陷竇建德,遂廢。有漳、洺南隄二,沙河南隄一,永徽五年築。肥鄉,上。州又領清漳、池水二縣。會昌三年省清漳入肥鄉,池水入曲周。曲周。上。武德四年置。
惠州,上,本磁州,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陽、臨水、成安置。貞觀元年州廢,滏陽、成安還隸相州。永泰元年,昭義節度使薛嵩表復以相州之滏陽,洺州之邯鄲、武安置。天祐三年以「磁」「慈」聲一,更名。土貢:紗、磁石。縣四。滏陽,望。邯鄲,上。貞觀元年隸洺州。武安,上。武德六年隸洺州。有錫。昭義。上。本臨水,武德六年省,永泰元年復置,更名。有鐵。
鎮州常山郡,大都督府。本恒州恒山郡,治石邑,義寧元年析隋高陽郡置。武德四年徙治真定。天寶元年更郡名,十五載曰平山,尋復為恒山。元和十五年避穆宗名更。土貢:孔雀羅、瓜子羅、春羅、梨。戶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萬二千一百三十四。縣十一。有恒陽軍,開元中置。真定,望。武德六年析置恒山縣,貞觀元年省。載初元年曰中山,神龍元年復故名。槀城,緊。義寧元年置鉅鹿郡,并析置柏肆、新豐、宜安三縣。武德元年曰廉州。四年,以趙州之鼓城、定州之毋極、冀州之鹿城隸之,省柏肆、新豐、宜安入槀城。貞觀元年州廢,以鹿城隸深州,鼓城、毋極隸定州,槀城來屬。天祐二年更曰槀平。石邑,緊。九門,上。義寧元年置九門郡,并析置新市、信義二縣。武德元年曰觀州,五年州廢,省信義、新市,以九門來屬。行唐,中。武德四年置玉城縣,五年省滋陽縣入焉。長壽二年曰章武,神龍元年復故名。大曆三年以縣置泜州,又以靈壽及定州之恒陽隸之。九年州廢,縣還故屬。井陘,中。義寧元年置井陘郡,又析置葦澤縣。武德元年曰井州,後又領鹿泉及房山、蒲吾、靈壽。貞觀元年省蒲吾入房山,鹿泉、葦澤入井陘。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有鐵。有離隔山。平山,中。本房山。義寧元年置房山郡,又置蒲吾縣。武德元年曰嶽州,四年州廢,縣皆隸井州。天寶十五載更名。有鐵。有白馬關。有房山。獲鹿,中。本鹿泉,天寶十五載更名。有故井陘關,一名土門關。東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溉田。有禮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白渠東流入真定界以溉田。天寶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有抱犢山。靈壽,中。義寧元年以縣置燕州,四年州廢,隸井州。鼓城,中。本隸定州,大曆三年來屬。欒城。中。本隸趙州,大曆二年來屬,天祐二年更名欒氏。
冀州信都郡,上。本治信都,武德六年徙治下博,貞觀元年復故治,龍朔二年更名魏州,咸亨三年復故名。土貢:絹、綿。戶十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萬五百二十。縣九。信都,望。天祐二年更曰堯都。東二里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開,引趙照渠水以注之。南宮,望。西五十九里有濁漳隄,顯慶元年築。有通利渠,延載元年開。堂陽,上。西南三十里有渠,自鉅鹿入縣境,下入南宮,景龍元年開。西十里有漳水隄,開元六年築。棗彊,上。武邑,上。武德四年析置昌亭縣,貞觀元年省。北三十里有衡漳右隄,顯慶元年築。衡水,上。南一里有羊令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貫城注隍。阜城,望。天祐二年更曰漢阜。蓨,上。本隸德州,永泰元年來屬。武彊。望。貞觀元年隸深州,州廢來屬。後復隸深州,開元二年來屬。永泰元年復隸深州,唐末來屬。
深州饒陽郡,上。武德四年以定州之安平、瀛州之饒陽置,尋徙治饒陽。貞觀十七年州廢,縣還故屬。先天二年,以瀛州之饒陽,冀州之鹿城、下博、武彊,定州之安平復置。土貢:絹。戶萬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縣七。陸澤,上。先天二年析饒陽、鹿城置。饒陽,望。武德四年析置無蔞縣,貞觀元年省。束鹿,上。本鹿城,天寶十五載更名。安平,上。博野,望。本隸滿州。武德五年以博野、清苑、定州之義豐置蠡州,八年州廢,縣還故屬,九年復以博野、清苑置。貞觀元年州廢,以博野、清苑隸瀛州。永泰中以博野來屬。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來屬。樂壽,緊。本隸瀛州,大曆中來屬,元和十年復隸瀛州,後又來屬。下博。上。本隸冀州,貞觀元年來屬。州廢,還隸冀州。後又來屬。開元二年隸冀州。永泰元年復來屬。有永寧軍,貞元十年置。
趙州趙郡,望。武德初治柏鄉,四年徙治平棘,五年更名欒州,貞觀初復故名。土貢:絹。戶六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縣八。平棘,上。東二里有廣潤陂,引太白渠以注之,東南二十里有畢泓,皆永徽五年令弓志元開,以畜洩水利。寧晉,緊。本癭陶,天寶元年更名。地旱鹵。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默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經十餘里,地用豐潤,民食乃甘。昭慶,望。本大陸,武德四年曰象城,天寶元年更名。西南二十里有建初陵、啟運陵,二陵共塋。城下有灃水渠,儀鳳三年,令李玄開,以溉田通漕。柏鄉,上。西有千金渠、萬金堰,開元中,令王佐所浚築,以疏積潦。高邑,中。臨城,中。本房子,天寶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房子。贊皇,中。元氏。上。有靈山、封龍山。
滄州景城郡,上。本渤海郡,治清池,武德元年徙治饒安,六年徙治胡蘇,貞觀元年復治清池。土貢:絲布、柳箱、葦簟、糖蟹、鱧。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五。縣七。西南有橫海軍,開元十四年置,天寶後廢,大曆元年復置。清池,緊。西北五十五里有永濟隄二,永徽二年築。西四十五里有明溝河隄二,西五十里有李彪淀東隄及徒駭河西隄,皆三年築。西四十里有衡漳隄二,顯慶元年築。西北六十里有衡漳東隄,開元十年築。東南二十里有渠,注毛氏河,東南七十里有渠,注漳,並引浮水,皆刺史姜師度開。西南五十七里有無棣河,東南十五里有陽通河,皆開元十六年開。南十五里有浮河隄、陽通河隄,又南三十里有永濟北隄,亦是年築。有甘井二,十年,令毛某母老,苦水鹹無以養,縣舍穿地,泉湧而甘,民謂之毛公井。有鹽。鹽山,緊。武德四年置東鹽州,五年,以景州之清池并析鹽山置浮水縣以隸之。貞觀元年州廢,省浮水,以清池、鹽山來屬。有鹽。長蘆,上。本隸瀛州。武德四年,以長蘆、平舒、魯城及滄州之清池置景州。貞觀元年州廢,以平舒還隸瀛州,長蘆、魯城來屬。樂陵,上。本隸棣州,武德八年來屬,大和二年又隸棣州,尋復來屬。饒安,上。武德四年析置鬲津縣,貞觀元年省入樂陵。無棣,上。貞觀元年省入陽信,八年復置,大和二年隸棣州,尋來屬。有無棣溝通海,隋末廢,永徽元年,刺史薛大鼎開。乾符。上。本魯城,乾符元年生野稻水穀二千餘頃,燕、魏飢民就食之,因更名。
景州,上。貞元三年析滄州之弓高、東光、臨津置。長慶元年州廢,縣還滄州,二年復以弓高、東光、臨津、南皮、景城置。大和四年,州又廢,縣還滄州。景福元年復置。土貢:葦簟。縣四。弓高,上。本隸德州,武德四年,以弓高及胡蘇、東光,冀州之阜城、蓨、安陵、觀津置觀州,并析東光置安陵縣,析蓨置觀津縣。六年以胡蘇隸滄州。貞觀元年省觀津,復以胡蘇隸觀州。十七年州廢,以弓高、東光、胡蘇隸滄州,蓨、安陵隸德州,阜城還隸冀州。東光,上。南二十里有靳河,自安陵入浮河,開元中開。臨津,上。本胡蘇,天寶元年更名。南皮。上。古毛河自臨津經縣入清池,開元十年開。有唐昌軍,貞元二十一年置。
德州平原郡,上。土貢:絹、綾。戶八萬三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十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五。縣六。安德,緊。長河,上。東南有張公故關。平原,上。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平昌,上。貞觀十七年省般縣入焉,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有馬頰河,久視元年開,號「新河」。將陵,望。安陵。望。景福元年隸景州,尋復來屬。
定州博陵郡,上。本高陽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羅、紬、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戶七萬八千九十,口四十九萬六千六百七十六。縣十。有義武軍,建中四年置。西有北平軍,開元中置。安喜,緊。本鮮虞,武德四年更名。義豐,緊。萬歲通天二年以拒契丹更名立節,神龍元年復故名。北平,上。萬歲通天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徇忠,神龍元年復故名。西北有安陽故關。望都,上。武德四年置。曲陽,上。本恒陽,元和十五年更名,是年,又更恒岳曰鎮岳,有岳祠。陘邑,中。本隋昌,武德四年曰唐昌,天寶元年更名。唐,上。有銅,有鐵。西北有八度故關、倒馬故關。北有委粟故關。新樂,中。東南二十里有木刀溝,有民木刀居溝傍,因名之。無極,上。「無」本作「毋」,萬歲通天二年更。有無極山。景福二年,節度使王處存以縣及深澤表置祁州。深澤。中。
易州上谷郡,上。土貢:紬、綿、墨。戶四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萬八千七百七十九。縣六。有府九,曰遂城、安義、脩武、德行、新安、古亭、武遂、長樂、龍水。有高陽軍。易,上。容城,上。本遒。武德五年,以容城及幽州之固安、歸義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聖曆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全忠,神龍二年復故名,天寶元年又更名。遂城,上。淶水,上。滿城,中。本永樂,天寶元年更名。有郎山。有永清軍,貞元十五年置。五回。中下。開元二十三年析易置,并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後省。
幽州范陽郡,大都督府。本涿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綾、綿、絹、角弓、人葠、栗。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三,口三十七萬一千三百一十二。縣九。有府十四,曰呂平、涿城、德聞、潞城、樂上、清化、洪源、良鄉、開福、政和、停驂、柘河、良杜、咸寧。城內有經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軍,有赫連城。有宗王、乾澗、殄寇三鎮城,召堆、車坊、蒿城、河旁四戍。薊,望。天寶元年析置廣寧縣,三載省。有鐵。有故隋臨朔宮。幽都,望。本薊縣地。隋於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領縣三:遼西、瀘河、懷遠。土貢:豹尾。是年,省瀘河。六年自營州遷于幽州城中,以首領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懷遠。開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曰歸德郡。戶二千四十五,口萬一千六百三。建中二年為朱滔所滅,因廢為縣。廣平,上。天寶元年析薊置,三載省,至德後復置。潞,上。武德二年自無終徙漁陽郡於此,置玄州,領潞、漁陽,并置臨泃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臨泃、無終,以潞、漁陽來屬。武清,上。本雍奴,天寶元年更名。永清,緊。本武隆,如意元年析安次置,景雲元年曰會昌,天寶元年更名。安次,上。良鄉,望。聖曆元年曰固節,神龍元年復故名。有大防山。昌平。望。北十五里有軍都陘。西北三十五里有納款關,即居庸故關,亦謂之軍都關。其北有防禦軍,古夏陽川也。有狼山。
涿州,上。大曆四年,節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置。縣五。范陽,望。本涿,武德七年更名。歸義,上。武德五年置,貞觀元年省,八年復置。景雲二年隸鄚州,是年,還隸幽州。固安,上。新昌,上。大曆四年析固安置。新城。上。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瀛州河間郡,上。土貢:絹。戶九萬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一。縣五。河間,望。武德五年置武垣縣,貞觀元年省入焉。西北百里有長豐渠,二十一年,刺史朱潭開。又西南五里有長豐渠,開元二十五年,刺史盧暉自束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溉田五百餘頃。高陽,上。武德四年以高陽、鄚、博野、清苑置滿州。五年以博野、清苑隸蠡州。貞觀元年州廢,以鄚、高陽來屬。平舒,上。束城,上。景城。上。本隸滄州,武德四年來屬,貞觀元年隸滄州,大曆七年復舊。後隸景州,尋又來屬。
莫州文安郡,上。本鄚州,景雲二年,以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唐興,幽州之歸義置。開元十三年以「鄚」「鄭」文相類,更名。土貢:絹、綿。戶五萬三千四百九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九百七十二。縣六。有唐興軍,開元十四年置。北又有渤海軍。莫,緊。本鄚,開元十三年更。有九十九淀。清苑,上。文安,上。貞觀元年省豐利縣入焉。任丘,上。武德五年分鄚置。有通利渠,開元四年,令魚思賢開,以洩陂淀,自縣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得地二百餘頃。長豐,中。本利豐,開元十年析文安、任丘置,是年更名。唐興。上。本武興,如意元年析河間置。長安四年隸易州,是年,還隸瀛州。神龍元年更名。
平州北平郡,下。初治臨渝,武德元年徙治盧龍。土貢:熊鞹、蔓荊實、人葠。戶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萬五千八十六。縣三。有府一,曰盧龍。有盧龍軍,天寶二載置。又有柳城軍,永泰元年置。有溫溝、白望、西狹石、東狹石、綠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昌黎、遼西等十二戍,愛川、周夔二鎮城。東北有明垤關、鶻湖城、牛毛城。盧龍,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撫寧縣,七年省。石城,中。本臨渝,武德七年省,貞觀十五年復置,萬歲通天二年更名。有臨渝關,一名臨閭關。有大海關。有碣石山。有溫昌鎮。馬城。中。古海陽城也,開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城東有茂鄉鎮城。
媯州媯川郡,上。本北燕州,武德七年平高開道,以幽州之懷戎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樺皮、胡祿、甲榆、矢、麝香。戶二千二百六十三,口萬一千五百八十四。縣一。有府二,曰密雲、白檀。有清夷軍,垂拱中置。有淮北、白陽度、雲治、廣邊四鎮兵。有橫河、柴城二戍。有陽門城。有永定、窯子二關。又有懷柔軍,在媯、蔚二州之境。懷戎。上。天寶中析置媯川縣,尋省。媯水貫中。北九十里有長城,開元中張說築。東南五十里有居庸塞,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常山,實天下之險。有鐵門關。西有寧武軍。又北有廣邊軍,故白雲城也。
檀州密雲郡,本安樂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人葠、麝香。戶六千六十四,口三萬二百四十六。縣二。有威武軍,萬歲通天元年置,本漁陽,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鎮遠軍,故黑城川也。有三叉城、橫山城、米城。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虜、石子七鎮。有臨河、黃崖二戍。密雲,中。有隗山。燕樂。中。東北百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又北八百里有吐護真河,奚王衙帳也。
薊州漁陽郡,下。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土貢:白膠。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萬八千五百二十一。縣三。有府二,曰漁陽、臨渠。南二百里有靜塞軍,本障塞軍,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武軍,故廣漢川也。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又東北渡灤河有古盧龍鎮,又有斗陘鎮。自古盧龍北經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里。又東北行傍吐護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帳。又北百里至室韋帳。漁陽,中。神龍元年隸營州,開元四年還隸幽州。有平虜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又其北漲水為溝,以拒契丹,皆神龍中滄州刺史姜師度開。三河,中。開元四年析潞置。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頃。玉田。中。本無終,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省,乾封二年復置,萬歲通天元年更名,神龍元年隸營州,開元四年還隸幽州,八年隸營州,十一年又隸幽州。有壕門、米亭、三谷、礓石、方公、白楊等七戍。
營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本遼西郡,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聖曆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人葠、麝香、豹尾、皮骨。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縣一。有平盧軍,開元初置。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柳城。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東北鎮醫巫閭山祠。又東有碣石山。
安東,上都護府。總章元年,李勣平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聖曆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年徙于平州,天寶二年又徙于遼西故郡城。至德後廢。土貢:人葠。有安東守捉。有懷遠軍,天寶二載置。又有保定軍。
右河北採訪使,治魏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四十‧志第三十  地理四 山南道,蓋古荊、梁二州之域,漢南郡、武陵、巴郡、漢中、南陽及江夏、弘農、廣漢、武都郡地。江陵、峽、歸、夔、澧、朗、復、郢、襄、房為鶉尾分,鄧、隋、泌、均為鶉火分,興元、金、洋、鳳、興、成、文、扶、利、集、壁、巴、蓬、通、開、忠、萬、涪、閬、果、渠為鶉首分。為府二,州三十三,縣百六十一。其名山:嶓冢、熊耳、銅梁、巫、荊、峴。其大川:巴、漢、沮、淯。厥賦:絹、布、綿紬。厥貢:金、絲、紵、漆。
江陵府江陵郡,本荊州南郡,天寶元年更郡名。肅宗上元元年號南都,為府。二年罷都,是年又號南都。尋罷都。土貢:方紋綾、貲布、柑、橙、橘、椑、白魚、糖蟹、梔子、貝母、覆盆、烏梅、石龍芮。戶三萬三百九十二,口十四萬八千一百四十九。縣八。有府一,曰羅含。有永安軍,乾元二年置。江陵,次赤。貞觀十七年省安興縣入焉。貞元八年,節度使嗣曹王皐塞古堤,廣良田五千頃,畝收一鐘。又規江南廢洲為廬舍,架江為二橋。荊俗飲陂澤,乃教人鑿井,人以為便。枝江,次畿。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長寧縣。二年省枝江入長寧。大曆六年復置枝江,省長寧。當陽,次畿。武德四年置平州,并析置臨沮縣。六年曰玉州。八年州廢,省臨沮,以當陽來屬。有南紫蓋山、北紫蓋山。長林,次畿。武德四年於東境置基州,并置章山縣。七年州廢,以章山隸郢州。郢州廢,來屬。八年省章山入長林。石首,次畿。武德四年置。松滋,次畿。公安,次畿。荊門。次畿。貞元二十一年析長林置。
峽州夷陵郡,中。本治下牢戍,貞觀九年徙治步闡壘。土貢:紵葛、箭竹、柑、茶、蠟、芒硝、五加、杜若、鬼臼。戶八千九十八,口四萬五千六百六。縣四。夷陵,上。西北二十八里有下牢鎮。有黃牛山。宜都,中下。本宜昌,隸南郡。武德二年更名,以宜都及峽州之夷道置江州,六年曰東松州。貞觀八年州廢,省入宜都,來屬。長陽,中下。本隸南郡。武德四年以縣置睦州,并置巴山、鹽水二縣。八年州廢,省鹽水,以長陽、巴山隸東松州。州廢,來屬。天寶八載省巴山入長陽。遠安。中下。有神馬山,本白馬山,天寶元年更名。
歸州巴東郡,下。武德二年析夔州之秭歸、巴東置。土貢:紵葛、茶、蜜、蠟。戶四千六百四十五,口二萬三千四百一十七。縣三。秭歸,中。有鹽。東南八十五里有太清鎮城。巴東,中下。有鹽,有鐵。興山。中下。武德三年析秭歸置。
夔州雲安郡,下都督府。本信州巴東郡,武德二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紵錫布、熊、羆、山雞、茶、柑、橘、蜜、蠟。戶萬五千六百二十,口七萬五千。縣四。有府一,曰東陽。奉節,上。本人復,貞觀二十三年更名。有鐵。有永安井鹽官。雲安,上。有鹽官。巫山,中。有巫山。大昌。下。有鹽官。
澧州澧陽郡,上。土貢:紋綾、紵綀縳巾、犀角、竹簟、光粉、柑、橘、恒山、蜀漆。戶萬九千六百二十,口九萬三千三百四十九。縣四。澧陽,望。有關山。安鄉,中。貞觀元年省孱陵縣入焉。石門,中。有鐵。慈利。中下。武德中置崇義縣,麟德元年省入焉。本故崇州。
朗州武陵郡,下。土貢:葛、紵綀簟、柑、犀角。戶九千三百六,口四萬三千七百六十。縣二。武陵,上。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處立開,通漕,且為火備。西北二十七里有北塔堰,開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璡增修,接古專陂,由黃土堰注白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溉田千餘頃。東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長慶元年,刺史李翱因故漢樊陂開,溉田千一百頃;又有右史堰,二年,刺史溫造增修,開後鄉渠,經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頃。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聖曆初,令崔嗣業開,翱、造亦從而增之,溉田九百頃。翱以尚書考功員外郎,造以起居舍人,出為刺史,故以官名。東北八十里有崔陂。東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業所修以溉田,後廢。大曆五年,刺史韋夏卿復治槎陂,溉田千餘頃。十三年以堰壞遂廢。有枉山。龍陽。中上。
忠州南賔郡,下。本臨州,義寧二年析巴東郡之臨江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生金、綿紬、蘇薰席、文刀。戶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萬三千二十六。縣五。臨江,中下。有鹽。豐都,中下。義寧二年析臨江置。南賔,中下。武德二年析浦州之武寧置。有鐵。墊江,中下。桂溪。中下。本清水,武德二年析臨江置,天寶元年更名。
涪州涪陵郡,下。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鎮置。土貢:麩金、文刀、獠布、蠟。戶九千四百,口四萬四千七百二十二。縣五。涪陵,中下。武德二年置,并置武龍縣。又析涪陵、巴縣地置永安縣。開元二十二年省永安入樂溫。賔化,下。本隆化,貞觀十一年置,先天元年更名。武龍,中下。樂溫,中下。武德二年析巴縣地置,隸南潾州,九年來屬。溫山。下。本隸南潾州,後來屬。
萬州南浦郡,下。本南浦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置。八年州廢,以南浦、梁山隸夔州,武寧隸臨州。九年復置,曰浦州。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麩金、藥子。戶五千一百七十九,口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六。縣三。南浦,中。有塗監、漁陽監,鹽官二。武寧,中下。梁山。中下。
襄州襄陽郡,望。土貢:綸巾,漆器,庫路真二品:十乗花文、五乗碎石文,柑,蔗,芋,薑。戶四萬七千七百八十,口二十五萬二千一。縣七。有府一,曰漢津。襄陽,望。貞觀八年省常平縣入焉。有峴山。鄧城,緊。本安養,天寶元年曰臨漢,貞元二十一年更名。穀城,上。武德四年以穀城、陰城置酇州,五年州廢,二縣來屬。貞觀八年省陰城入焉。有薤山。義清,中。貞觀八年省南漳入焉。南漳,本臨沮。南漳,中下。本荊山,武德二年析南漳置,以縣置重州,并置重陽、平陽、渠陽、土門、歸義五縣。七年省渠陽入荊山,省平陽入重陽,省土門、歸義入房州之永清。貞觀元年州廢,以荊山來屬,徙重陽于故重州,隸遷州。八年省重陽入荊山。開元十八年徙于故南漳,因更名。有荊山。樂鄉,中下。本隸竟陵郡,武德四年以樂鄉及襄州之率道、上洪置鄀州。貞觀元年又領長壽,省上洪。八年州廢,以長壽隸溫州,樂鄉、率道來屬。宜城。上。本率道,貞觀八年省漢南縣入焉,天寶七載更名。有石梁山、陰山。
泌州淮安郡,上。本昌州舂陵郡,治棗陽。武德五年以唐城山更名唐州,九年徙治比陽。天寶元年更郡名。天祐三年,朱全忠徙治泌陽,表更名。土貢:絹、布。戶四萬二千六百四十三,口十八萬二千三百六十四。縣七。泌陽,中。本上馬,貞觀元年省入湖陽,開元十三年復置,天寶元年更名。比陽,上。本淮安郡治,武德四年曰顯州,領比陽、慈丘、平氏、顯岡、桐柏五縣。二年省顯岡。九年州廢,縣皆來屬。慈丘,上。桐柏,中。武德初置純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有桐柏山。有淮瀆祠。平氏,中。有祈中山。湖陽,中。武德四年以縣置湖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有蓼山。方城。上。本淯陽郡治。武德二年曰北澧州,領方城、真昌二縣。貞觀元年省真昌。八年曰魯州,九年州廢,以方城來屬。
隋州漢東郡,上。土貢:合羅、綾、葛、覆盆。戶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七,口十萬五千七百二十二。縣四。隋,上。武德四年省安貴縣入焉。五年省平林、順義縣入焉。光化,上。棗陽,上。本隸唐州。武德五年省唐州之清潭縣入焉。貞觀元年又省唐州之舂陵縣入焉。十年以棗陽來屬。有光武山。唐城。上。開元二十六年以客戶析棗陽地置。
鄧州南陽郡,上。土貢:絲布、茅菊。戶四萬三千五十五,口十六萬五千二百五十七。縣六。穰,望。武德四年析置平晉縣,以新野置新州,尋廢新州,以新野來屬。六年省平晉縣。又領淉陽縣,貞觀元年省,乾元元年省新野,皆入焉。南陽,緊。武德三年以南陽及舂陵郡之上馬置宛州,并置云陽、上宛、安固三縣。八年州廢,以上馬隸唐州,省云陽、上宛,以安固入南陽,來屬。聖曆元年曰武臺。神龍初復故名。有銅。向城,上。武德三年以縣置淯州。八年州廢,隸北澧州,州廢,來屬。聖曆元年曰武清。神龍初復故名。北八十里有魯陽關。臨湍,上。本新城。武德二年以縣置酈州,八年州廢,來屬。貞觀元年省冠軍縣入焉。天寶元年更名。又有順陽縣,武德二年析冠軍置,六年省。內鄉,上。本淅陽郡治。武德二年曰淅州,并置默水縣。貞觀八年州廢,省默水入內鄉,來屬。有岵山。菊潭。中。開元二十四年析新城置。
均州武當郡,下。義寧二年析淅陽郡之武當、均陽置。貞觀元年州廢,二縣隸淅州。八年以武當、鄖鄉復置。土貢:山雞尾、麝香。戶九千六百九十八,口五萬八百九。縣三。有府一,曰至誠。武當,上。義寧二年析置平陵縣,武德七年省,八年省均陽入焉。東南百里有鹽池。有武當山。鄖鄉,上。本隸淅陽郡。武德元年以鄖鄉、安福置南豐州,并置堵陽、黃沙、白沙、固城四縣。八年省黃沙、白沙、固城,是年州廢,以鄖鄉、安福、堵陽隸淅州。貞觀元年省安福、堵陽入焉。有精舍山,本獨山,天寶中更名。豐利。上。有伏龍山。有錫義山,一名天心山。
房州房陵郡,上。武德元年析遷州之竹山、上庸置。貞觀十年徙治房陵。土貢:蠟、蒼礬、麝香、鍾乳、雷丸、石膏、竹飀。戶萬四千四百二十二,口七萬一千七百八。縣四。房陵,上。本光遷,房陵郡治。武德元年曰遷州,并析置受陽、淅川、房陵三縣。五年省淅川。七年省房陵、受陽。貞觀十年州廢,來屬,更光遷曰房陵。永清,中下。本隸遷州,州廢,來屬。有房山。竹山,中下。武德元年析置武陵縣,貞觀十年省。上庸。上。
復州竟陵郡,上。本沔陽郡,治竟陵。貞觀七年徙治沔陽。天寶元年更名。寶應二年復故治。土貢:白紵、白蜜。戶八千二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八百八十五。縣三。沔陽,上。竟陵,上。有五花山。有石堰渠,咸通中,刺史董元素開。監利。中下。
郢州富水郡,上。本竟陵郡,治長壽。貞觀元年州廢,以長壽隸鄀州,十七年復置,治京山,後還治長壽。土貢:紵布、葛、蕉、春酒麴、棗、節米。戶萬二千四十六,口五萬七千三百七十五。縣三。長壽,上。貞觀元年省藍水縣入焉。京山,上。本隸安州。武德四年以京山、富水二縣置溫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富水。上。有白沙山。
金州漢陰郡,上。本西城郡,天寶元年曰安康郡,至德二載更名。土貢:麩金、茶牙、椒、乾漆、椒實、白膠香、麝香、杜仲、雷丸、枳殼、枳實、黃蘗。有橘官。戶萬四千九十一,口五萬七千九百二十九。縣六。有府一,曰洪義。西城,上。本金川,義寧二年更名。有牛山。漢水有金。洵陽,中下。武德元年以縣置洵州,并置洵城、驢川二縣,七年州廢,縣皆來屬。貞觀二年省驢川,八年省洵城。東有申口鎮城。淯陽,上。本黃土,天寶元年更名,大曆六年省入洵陽,長慶初復置。石泉,中下。聖曆元年曰武安,神龍元年復故名,大曆六年省入漢陰,永貞元年復置。漢陰,中下。本安康。武德元年以縣置西安州,并置寧郁、廣德二縣。二年曰直州。貞觀元年州廢,省寧郁,以廣德入安康,來屬。至德二載更名。西有方山關,貞觀十二年置。月川水有金。平利。中下。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曆六年省入西城,長慶初復置。有女媧山。
右東道採訪使,治襄州。
興元府漢中郡,赤。本梁州漢川郡,開元十三年以「梁」「涼」聲相近,更名褒州,二十年復曰梁州,天寶元年更郡名,興元元年為府。土貢:縠、蠟、紅藍、燕脂、夏蒜、冬筍、糟瓜、柑、枇杷、茶。戶三萬七千四百七十,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一十七。縣五。有府一,曰麗水。南鄭,次赤。有旱山、玉女山、中梁山。褒城,次畿。義寧二年更名褒中。貞觀三年復故名。有牛頭山。北有甘寧關。城固,次畿。武德二年更名唐固,三年析置白雲縣,九年省。貞觀二年復故名。西,次畿。武德三年以縣置褒州,析利州之綿谷置金牛縣,八年州廢,二縣來屬。寶曆元年省金牛縣入焉。西南有百牢關。有錫,有鐵。三泉。次畿。武德四年析利州之綿谷置,以縣置南安州,并置嘉牟縣。八年州廢,省嘉牟,以三泉隸利州。天寶元年來屬。
洋州洋川郡,雄。武德元年析梁州之西鄉、黃金、興勢置,天寶十五載徙治興道。土貢:白交梭、火麻布、野苧麻、蠟、白膠香、麝香。戶二萬三千八百四十九,口八萬八千三百二十七。縣四。興道,緊。本興勢,貞觀二十三年更名。有駱谷路,南口曰儻谷。北口曰駱谷。西鄉,上。武德四年析置洋源縣,寶曆元年省。有雲亭山。黃金,中。有子午谷路。真符。中。本華陽,開元十八年析興道置。天寶三載省。八載開清水谷路,復置,因鑿山得玉冊,更名,隸京兆府。十一載來屬。有太白山、金星洞。
利州益昌郡,下都督府。本義城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金、絲布、粱米、蠟燭、鯄魚、天門冬、芎藭、麝香。戶萬三千九百一十,口四萬四千六百。縣六。綿谷,上。有鐵。葭萌,上。益昌,中下。嘉川,中下。胤山,中下。本義城,義寧二年曰義清。武德七年以義清、岐坪、隆州之奉國置西平州。貞觀二年州廢,以義清來屬,岐坪、奉國隸閬州。天寶元年更名。景谷。中下。武德四年以景谷及龍州之方維置沙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方維為鎮,以景谷來屬。寶曆元年省,尋復置。西有石門關。西北有白、魚老二鎮城。
鳳州河池郡,下。土貢:布、蠟燭、麝香。戶五千九百一十八,口二萬七千八百七十七。縣三。有府一,曰歸昌。梁泉,中下。武德元年析置黃花縣,寶曆元年省。有銀,有鐵。兩當,中下。有銀。河池。中下。
興州順政郡,下。土貢:蠟、漆、丹沙、蜜、筍。戶二千二百二十四,口萬一千四十六。縣二。順政,中。有鐵。南有興城關。長舉。中下。元和中,節度使嚴礪自縣而西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碎之,通漕以饋成州戍兵。州又領鳴水縣,長慶元年省入焉。有鐵。
成州同谷郡,下。本漢陽郡,治上祿,天寶元年更名,寶應元年沒吐蕃,貞元五年,於同谷之西境泥公山權置行州,咸通七年復置,徙治寶井堡,後徙治同谷。土貢:蠟燭、麝香、鹿茸、防葵、狼毒。戶四千七百二十七,口二萬一千五百八。縣三。有府一,曰平陰。有靜戎軍,寶應元年,徙馬邑州于鹽井城置。同谷,中下。武德元年以縣置西康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咸通十三年復置。上祿,中。沒蕃後廢。有仇池山。有鹽。漢源。中下。沒蕃後廢。
文州陰平郡,下。義寧二年析武都郡之曲水、正西、長松置。土貢:麩金、紬、綿、麝香、白蜜、蠟燭、柑。戶千九百八,口九千二百五。縣一。曲水。中下。貞觀元年省正西縣,貞元六年省長松縣,皆來屬。
扶州同昌郡,下。乾元後沒吐蕃,大中二年,節度使鄭涯收復。土貢:麝香、當歸、芎藭。戶二千四百一十八,口萬四千二百八十五。縣四。有府二,曰安川、會川。同昌,中下。帖夷,中下。萬歲通天二年曰武進,神龍元年復故名。萬全,中下。本尚安,至德二年更名。鉗川。中下。
集州符陽郡,下。武德元年,析梁州之難江,巴州之符陽、長池、白石置。土貢:蠟燭、藥子。戶四千三百五十三,口二萬五千七百二十六。縣三。難江,上。武德元年析置平桑縣,貞觀元年省,二年復置,六年省,又省長池縣入焉。大牟,下。武德二年徙靜州治狄平,更狄平曰地平。十七年廢靜州,以大牟、清化隸巴州,地平來屬。永泰元年以大牟隸集州,更地平曰通平,寶曆元年省。嘉川。下。本隸利州,貞觀二年隸靜州,州廢,還隸利州,永泰元年來屬。
壁州始寧郡,下。武德八年析巴州之始寧縣地置。土貢:紬、綿、馬策。戶萬三千三百六十八,口五萬四千七百五十七。縣五。通江,上。本諾水,隸萬州。武德中省,八年又析巴州之始寧復置,天寶元年更名。廣納,中。武德三年析始寧、歸仁置,寶曆元年省,大中初復置。符陽,中。本隸清化郡,武德元年隸集州,八年來屬,貞觀八年復隸集州,長安三年來屬,景雲二年又隸集州,永泰元年來屬。白石,中。本隸清化郡,武德元年隸集州,八年來屬。東巴。中。本太平,開元二十三年置,天寶元年更名。
巴州清化郡,中。土貢:麩金、綿、紬、貲布、花油、橙、石蜜。戶三萬二百一十,口九萬一千五十七。縣九。化城,上。盤道,中下。寶曆元年省入恩陽,長慶中復置。清化,上。武德元年置靜州,又析置大牟、狄平二縣。曾口,中。歸仁,中。始寧,中。其章,中。寶曆元年省,大中元年復置。恩陽,中。貞觀十七年省,萬歲通天元年復置。七盤。上。久視元年置。
蓬州蓬山郡,下。本咸安郡,武德元年,以巴州之安固、伏虞,隆州之儀隴、大寅,渠州之宕渠、咸安置,開元二十九年徙治大寅,至德二載更郡名。土貢:綿、紬。戶萬五千五百七十六,口五萬三千三百五十三。縣七。蓬池,中。本大寅,廣德元年更名,後省,開成元年復置。良山,中。本安固,天寶元年更名,寶曆元年省入蓬池,大中中復置。儀隴,中。武德三年以縣置方州。八年州廢,還隸蓬州。伏虞,中。宕渠,中下。寶曆元年省入蓬山,大中中復置。蓬山,上。本咸安,至德二載更名。朗池。中。武德四年析果州之相如縣置,隸果州,寶應元年來屬。寶曆元年省,開成二年復置。
通州通川郡,上。土貢:紬、綿、蜜、蠟、麝香、楓香、白藥實。戶四萬七百四十三,口十一萬八百四。縣九。通川,上。武德二年置思來縣,貞觀元年省入焉。永穆,上。本隸巴州。武德二年以永穆及歸仁置萬州,又置諾水、廣納、太平、恒豐四縣,七年省諾水。貞觀元年州廢,以歸仁還隸巴州,廣納隸壁州,省太平、恒豐入永穆,來屬。三岡,中。寶曆元年省,大中五年復置。石鼓,中。寶曆元年省,大中元年復置。東鄉,中。武德三年置南石州,又置下蒲、昌樂二縣。八年州廢,省昌樂入石鼓,下蒲入東鄉,來屬。宣漢,中下。武德元年置南井州,并析置東關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東關,以宣漢來屬。有鹽,有金。新寧,中下。武德二年析通川置。大和三年隸開州,四年來屬。巴渠,中。永泰元年析石鼓置,大和三年隸開州,四年來屬。閬英。中。天寶九載置。
開州盛山郡,下。本萬世郡,義寧二年,析巴東郡之盛山、新浦,通川郡之萬世、西流置,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白紵布、柑、芣苜實。戶五千六百六十,口三萬四百二十一。縣三。開江,上。本盛山,貞觀元年省西流縣入焉,廣德元年更名。新浦,中下。萬歲。中下。本萬世,貞觀二十三年更名,寶曆元年省,尋復置。有鹽。東南五里有靈洞,貞元九年雷雨震開。
閬州閬中郡,上。本隆州巴西郡,先天二年避玄宗名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蓮綾、綿、絹、紬、縠。戶二萬九千五百八十八,口十三萬二千一百九十二。縣九。閬中,緊。本閬內,武德元年更名,是年析置思恭縣,七年省。有靈山。有鹽。晉安,中。本晉城,武德中避隱太子名更。南部,上。有鹽,蒼溪,中下。有雲臺山、紫陽山。西水,中下。奉國,上。武德七年隸西平州,貞觀元年州廢,還隸隆州。新井,中。武德元年析南部、晉安置。有鹽。新政,中。本新城,武德四年析南部、相如置,避隱太子名更。有鹽。岐坪。中。本隸利州,開元二十三年來屬,寶曆元年省入奉國、蒼溪,天復中,王建表置。
果州南充郡,中。武德四年析隆州之南充、相如置,大曆六年更名充州,十年復故名。土貢:絹、絲布。戶三萬三千六百四,口八萬九千二百二十五。縣五。南充,上。有鹽。相如,中。有鹽。流溪,中。開耀元年析南充置。西充,上。武德四年析南充置。有鹽。岳池。中。萬歲通天二年析南充、相如置。有龍扶速山。
渠州潾山郡,下。本宕渠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紬、綿、藥實、買子本實。戶九千九百五十七,口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四。縣三。流江,上。武德元年析置義興縣,別置賨城縣,八年皆省。渠江,中。本賨城,武德元年曰始安,又析置豊樂縣,八年省。天寶元年更名。潾山。中下。武德元年析潾水置,以縣置潾州,并置鹽泉縣及渠州之潾水、墊江以隸之。三年以潾水來屬。八年州廢,以墊江隸忠州,潾山來屬。久視元年分蓬州之宕渠置大竹縣,隸蓬州。至德二載來屬。寶曆元年省潾水、大竹入潾山。有鐵。
右西道採訪使,治梁州。
隴右道,蓋古雍、梁二州之境,漢天水、武都、隴西、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等郡,總為鶉首分。為州十九,都護府二,縣六十。其名山:秦嶺、隴坻、鳥鼠同穴、朱圉、西傾、積石、合黎、崆峒、三危。其大川:河、洮、弱、羌、休屠之澤。厥賦:布、麻。厥貢:金屑、礪石、鳥獸、革角。自祿山之亂,河右暨西平、武都、合川、懷道等郡皆沒于吐蕃,寶應元年又陷秦、渭、洮、臨,廣德元年復陷河、蘭、岷、廓,貞元三年陷安西、北廷,隴右州縣盡矣。大中後,吐蕃微弱,秦、武二州漸復故地,置官守。五年,張義潮以瓜、沙、伊、肅、鄯、甘、河、西、蘭、岷、廓十一州來歸,而宣、懿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巳。
秦州天水郡,中都督府。本治上邽,開元二十二年以地震徙治成紀之敬親川,天寶元年還治上邽,大中三年復徙治成紀。土貢:龍鬚席、芎藭。戶二萬四千八百二十七,口十萬九千七百四十。縣六。有府六,曰成紀、脩德、清德、清水、三度、長川。成紀,上。有銀,有銅,有鐵。上邽,上。有嶓冢山。伏羌,中。本冀城。武德二年更名,是年,以伏羌及渭州之隴西置伏州,八年州廢,縣還故屬。九年析置鹽泉縣,貞觀元年更名夷賔,三年省。有石臼山、朱圉山。隴城,下。武德二年以縣置文州,八年州廢,來屬。貞觀三年置長川縣,六年省入焉。有銀。清水,下。武德四年以縣置邽州,六年州廢來屬。又有秦嶺縣,貞觀十七年省。大中二年先收復,權隸鳳翔府,三年來屬。東五十里有大震關。有銀。長道。中下。本隸成州,天寶末廢,咸通十三年復置,來屬。有鹽。
河州安昌郡,下。本枹罕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麝香。戶五千七百八十二,口三萬六千八十六。縣三。西百八十里有鎮西軍,開元二十六年置。西八十里索恭川有天成軍,西百餘里鵰窠城有振威軍,皆天寶十三載置。西南四十里平夷守捉城。枹罕,中下。有可藍關。大夏,中下。貞觀元年省入枹罕,五年復置。鳳林。中下。本烏州,貞觀七年置,十一年州廢,更置安昌縣,來屬,天寶元年更名。北有鳳林關,有積石山。
渭州隴西郡,中都督府。土貢:龍鬚席、麝香、秦艽。戶六千四百二十五,口二萬四千五百二十。縣四。有府四。曰渭源、平樂、臨源、萬年。襄武,上。隴西,上。鄣,下。天授二年曰武陽,神龍元年復故名。南二里有鹽井。渭源。上。高宗上元二年更名首陽,於渭源故縣別置渭源縣。儀鳳三年省首陽入渭源。有鳥鼠同穴山,一名青雀山。
鄯州西平郡,下都督府。土貢:牸犀角。戶五千三百八十九,口二萬七千一十九。縣三。星宿川西有安人軍。西北三百五十里有威戎軍。西南二百五十里有綏和守捉城。南百八十里有合川守捉城。湟水,中。龍支,中。肅宗上元二年,州沒吐蕃,以龍支、鄯城隸河州。鄯城。中。儀鳳三年置。有土樓山。有河源軍,西六十里有臨蕃城,又西六十里有白水軍、綏戎城,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又南隔澗七里有天威軍,軍故石堡城,開元十七年置,初曰振武軍,二十九年沒吐蕃,天寶八載克之,更名。又西二十里至赤嶺,其西吐蕃,有開元中分界碑。自振武經尉遲川、苦拔海、王孝傑米柵,九十里至莫離驛。又經公主佛堂、大非川二百八十里至那錄驛,吐渾界也。又經暖泉、烈謨海,四百四十里渡黃河,又四百七十里至衆龍驛。又渡西月河,二百一十里至多彌國西界。又經犛牛河度藤橋,百里至列驛。又經食堂、吐蕃村、截支橋,兩石南北相當,又經截支川,四百四十里至婆驛。乃度大月河羅橋,經潭池、魚池,五百三十里至悉諾羅驛。又經乞量寧水橋,又經大速水橋,三百二十里至鶻莽驛,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勞于此。又經鶻莽峽十餘里,兩山相崟,上有小橋,三瀑水注如瀉缶,其下如煙霧,百里至野馬驛。經吐蕃墾田,又經樂橋湯,四百里至閤川驛。又經恕諶海,百三十里至蛤不爛驛,旁有三羅骨山,積雪不消。又六十里至突錄濟驛,唐使至,贊普每遣使慰勞于此。又經柳谷莽布支莊,有溫湯,涌高二丈,氣如煙雲,可以熟米。又經湯羅葉遺山及贊普祭神所,二百五十里至農歌驛。邏些在東南,距農歌二百里,唐使至,吐蕃宰相每遣使迎候于此。又經鹽池、暖泉、江布靈河,百一十里渡姜濟河,經吐蕃墾田,二百六十里至卒歌驛。乃渡臧河,經佛堂,百八十里至勃令驛鴻臚館,至贊普牙帳,其西南拔布海。
蘭州金城郡,下。以皐蘭山名州。土貢:麩金、麝香、鼥鼠。戶二千八百八十九,口萬四千二百二十六。縣二。有府二,曰金城、廣武。又有榆林軍。五泉,下。咸亨二年更名金城,天寶元年復故名。北有金城關。金城。下。本廣武縣,乾元二年更名。
臨州狄道郡,下都督府。天寶三載析金城郡之狄道縣置。縣二。有臨洮軍,久視元年置,寶應元年沒吐蕃。狄道,下。長樂。下。本安樂,天寶後置,乾元後更名。
階州武都郡,下。本武州,因沒吐蕃,廢,大曆二年復置為行州,咸通中始得故地,龍紀初遣使招葺之,景福元年更名,治皐蘭鎮。土貢:麝香、蜜、蠟燭、山雞尾、羚羊角。戶二千九百二十三,口萬五千三百一十三。縣三。將利,中下。州又領建威縣,貞觀元年省入焉。福津,中下。本覆津,景福元年更名。盤隄。中下。沒蕃後不復置。
洮州臨洮郡,下。本治美相,貞觀八年徙治臨潭。開元十七年州廢,以縣隸岷州,二十年復置,更名臨州,二十七年復故名。土貢:甘草、麝香。戶二千七百,口萬五千六十。縣一。有府一,曰安西。有莫門軍,儀鳳二年置。西八十里磨禪川有神策軍,天寶十三載置。臨潭。中。本美相。貞觀四年徙治洪和城,以故地置旭州。五年又置臨潭縣。八年州廢,以臨潭來屬,徙州來治,遷于洮陽城。十二年省博陵縣,天寶中省美相縣,皆入臨潭。西百六十里有廣恩鎮。有西傾山。
岷州和政郡,下。義寧二年析臨洮郡之臨洮、和政置。土貢:龍鬚席、甘草。戶四千三百二十五,口二萬三千四百四十一。縣三。有府三,曰祐川、臨洮、和政。溢樂,中下。本臨洮,義寧二年更名,貞觀二年析置當夷縣,神龍元年省。有岷山。西有崆峒山。祐川,中下。本基城,義寧二年置,先天元年更名。和政。中。有闊博山。
廓州寧塞郡,下。本澆河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酥、大黃、戎鹽、麝香。戶四千二百六十一,口二萬四千四百。縣三。西有寧邊軍,本寧塞軍。西八十里宛秀城有威勝軍。西南百四十里洪濟橋有金天軍,其東南八十里百谷城有武寧軍。南二百里黑峽川有曜武軍。皆天寶十三載置。廣威,下。本化隆,先天元年曰化成,天寶元年又更名。達化,下。西有積石軍,本靜邊鎮,儀鳳二年為軍。東有黃沙戍。米川。下。貞觀五年置,又以縣置米州,十年州廢,隸河川。永徽六年來屬。
疊州合川郡,下。武德二年析洮州之合川、樂川、疊川置。土貢:麝香。戶千二百七十五,口七千六百七十四。縣二。有府一,曰長利。合川,下。武德五年以党項戶置安化、和同二縣,尋省。貞觀二年省樂川、疊川入焉。有渭礱山。常芬。下。武德元年以縣置芳州,并置丹嶺縣。四年以丹嶺隸洮州。貞觀二年置恒香縣,僑治恒香戍,復以丹嶺隸芳州。高宗上元二年陷吐蕃,神龍元年州廢,省丹嶺、恒香,以常芬來屬。
宕州懷道郡,下。本宕昌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散金、麝香。戶千一百九十,口七千一百九十九。縣二。有府二,曰同歸、常吉。懷道,下。貞觀三年省和戎縣入焉。西百八十三里有蘇董戍。有同均山。良恭。下。貞觀元年以成州之潭水來屬,後省入焉。
涼州武威郡,中都督府。土貢:白夌,龍鬚席、毯、野馬革、芎藭。戶二萬二千四百六十二,口十二萬二百八十一。縣五。有府六,曰明威、洪池、番禾、武安、麗水、姑臧。又有赤水軍,本赤烏鎮,有赤青泉,因名之,幅員五千一百八十里,軍之最大也。西二百里有大斗軍,本赤水守捉,開元十六年為軍,因大斗拔谷為名。東南二百里有烏城守捉。南二百里有張掖守捉。西二百里有交城守捉。西北五百里有白亭軍,本白亭守捉,天寶十四載為軍。姑臧,中下。北百八十里有明威戍。西北百六十里有武安戍。有武興鹽池、黛眉鹽池。神烏,下。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省,總章元年復置,曰武威,神龍元年復故名。昌松,中。東北百五十里有白山戍。天寶,中下。本番禾,咸亨元年以縣置雄州,調露元年州廢,來屬,天寶三載以山出醴泉,更名。有通化鎮。有焉支山。嘉麟。神龍二年於故漢鸞鳥縣城置,景龍元年省,先天二年復置。
沙州燉煌郡,下都督府。本瓜州,武德五年曰西沙州,貞觀七年曰沙州。土貢:碁子、黃礬、石膏。戶四千二百六十五,口萬六千二百五十。縣二。有府三,曰龍勒、效穀、懸泉。有豆盧軍,神龍元年置。燉煌,下。東四十七里有鹽池。有三危山。壽昌。下。武德二年析燉煌置,永徽元年省,乾封二年復置,開元二十六年又省,後復置,治漢龍勒城。西有陽關,西北有玉門關。有雲雨山。
瓜州晉昌郡,下都督府。武德五年析沙州之常樂置。土貢:野馬革、緊、草豉、黃礬、絳礬、胡桐律。戶四百七十七,口四千九百八十七。縣二。有府一,曰大黃。西北千里有墨離軍。晉昌,中下。本常樂,武德四年更名。東北有合河鎮,又百二十里有百帳守捉,又東百五十里有豹文山守捉,又七里至寧寇軍,與甘州路合。常樂。中下。武德五年別置。有拔河帝山。
甘州張掖郡,下。土貢:麝香,野馬革,冬柰,苟杞實、葉。戶六千二百八十四,口二萬二千九十二。縣二。西北百九十里祁連山北有建康軍,證聖元年,王孝傑以甘、肅二州相距回遠,置軍。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張掖,上。有祁連山、合黎山。北九百里有鹽池。西有鞏驛。刪丹。中下。北渡張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傍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里,有寧寇軍,故同城守捉也,天寶二載為軍。軍東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門山堡,又東北千里至迴鶻衙帳。
肅州酒泉郡,下。武德二年析甘州之福祿、瓜州之玉門置。土貢:麩金、野馬革、蓯蓉、柏脈根。戶二千二百三十,口八千四百七十六。縣三。有酒泉、威遠二守捉城。酒泉,中下。本福祿,唐初更名。西十五里有興聖皇帝陵,七十里有洞庭山,出金。有崑崙山。福祿,下。武德二年別置。東南百二十里有祁連戍。東北八十里有鹽池。玉門。中下。貞觀元年省,後復置。開元中沒吐蕃,因其地置玉門軍。天寶十四載廢軍為縣。北有獨登山,出鹽,以充貢。有神雨山。
伊州伊吾郡,下。本西伊州,貞觀六年更名。土貢:香棗、陰牙角、胡桐律。戶二千四百六十七,口萬一百五十七。縣三。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有伊吾軍,景龍四年置。伊吾,下。貞觀四年置,并置柔遠縣,神功元年省入焉。在大磧外,南去玉門關八百里,東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里。有折羅漫山,亦曰天山。南二里有鹹池海。納職,下。貞觀四年以鄯善故城置,開元六年省,十五年復置。南六十里有陸鹽池。自縣西經獨泉、東華、西華駝泉,渡茨萁水,過神泉,三百九十里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達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別自羅護守捉西北上乏驢嶺,百二十里至赤谷;又出谷口,經長泉、龍泉,百八十里有獨山守捉;又經蒲類,百六十里至北庭都護府。柔遠。下。
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其地置。開元中曰金山都督府。天寶元年為郡。土貢:絲、布、氊、剌蜜、蒲萄五物酒漿煎皺乾。戶萬九千一十六,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縣五。有天山軍,開元二年置。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兩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經礌石磧,二百二十里至銀山磧,又四十里至焉耆界呂光館。又經盤石百里,有張三城守捉。又西南百四十五里經新城館,渡淡河,至焉耆鎮城。前庭,下,本高昌,寶應元年更名。柳中,下。交河,中下。自縣北八十里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經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里,經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城。蒲昌,中。本隸庭州,後來屬。西有七屯城、弩支城,有石城鎮、播仙鎮。天山。下。有天山。
北庭大都護府,本庭州,貞觀十四年平高昌,以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部落置,并置蒲昌縣,尋廢,顯慶三年復置,長安二年為北庭都護府。土貢:陰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戶二千二百二十六,口九千九百六十四。縣四。有瀚海軍,本燭龍軍,長安二年置,三年更名,開元中蓋嘉運增築。西七百里有清海軍,本清海鎮,天寶中為軍。南有神山鎮。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缽城守捉,又有馮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至輪臺縣,又百五十里有張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烏宰守捉,又渡白楊河,七十里有清鎮軍城,又渡葉葉河,七十里有葉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東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渡石漆河,踰車嶺,至弓月城。過思渾川、蟄失蜜城,渡伊麗河,一名帝帝河,至碎葉界。又西行千里至碎葉城,水皆北流入磧及入夷播海。金滿,下。輪臺,下。有靜塞軍,大曆六年置。後庭,下。本蒲類,隸西州,後來屬,寶應元年更名。有蒲類、郝遮、鹹泉三鎮,特羅堡。西海。下。寶應元年置。
安西大都護府,初治西州。顯慶二年平賀魯,析其地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分種落列置州縣,西盡波斯國,皆隸安西,又徙治高昌故地。三年徙治龜茲都督府,而故府復為西州。咸亨元年,吐蕃陷都護府。長壽二年收復安西四鎮。至德元載更名鎮西。後復為安西。土貢:砂、緋氊、偏桃人。吐蕃旣侵河、隴,惟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與沙陀、迴紇相依,吐蕃攻之久不下。建中二年,元忠、昕遣使間道入奏,詔各以為大都護,並為節度。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迴紇,北庭、安西無援,遂陷。有保大軍,屯碎葉城。于闐東界有蘭城、坎城二守捉城。西有葱嶺守捉城,有胡弩、固城、吉良三鎮。東有且末鎮。西南有皮山鎮。焉耆西有于術、榆林、龍泉、東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右隴右採訪使,治鄯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淮南道,蓋古揚州之域,漢九江、廬江、江夏等郡,廣陵、六安國及南陽、汝南、臨淮之境。揚、楚、滁、和、廬、壽、舒為星紀分,安、黃、申、光、蘄為鶉尾分。為州十二,縣五十三。其名山:灊、天柱、羅、塗、八公。其大川:滁、肥、巢湖。厥賦:絁、絹、綿、布。厥貢:絲、布、紵、葛。
揚州廣陵郡,大都督府。本南兗州江都郡,武德七年曰邗州,以邗溝為名,九年更置揚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金、銀、銅器、青銅鏡、綿、蕃客袍錦、被錦、半臂錦、獨窠綾、殿額莞席、水兕甲、黃稑米、烏節米、魚臍、魚、糖蟹、蜜薑、藕、鐵精、空青、白芒、兔絲、蛇粟、括蔞粉。有丹楊監、廣陵監錢官二。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縣七。有府四,曰江平、新林、方山、邗江。江都,望。東十一里有雷塘,貞觀十八年,長史李襲譽引渠,又築勾城塘,以溉田八百頃。有愛敬陂水門,貞元四年,節度使杜亞自江都西循蜀岡之右,引陂趨城隅以通漕,溉夾陂田。寶曆二年,漕渠淺,輸不及期,鹽鐵使王播自七里港引渠東注官河,以便漕運。有銅。江陽,望。貞觀十八年析江都置。有康令祠,咸通中大旱,令以身禱雨赴水死,天即大雨,民為立祠。六合,緊。武德七年析置石梁縣,以石梁、六合二縣置方州。貞觀元年州廢,省石梁,以六合來屬。有銅,有鐵。海陵,望。武德三年更名吳陵,以縣置吳州。七年州廢,復故名,來屬。景龍二年析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有鹽官。高郵,上。有隄塘,溉田數千頃,元和中,節度使李吉甫築。揚子,望。永淳元年析江都置。天長。望。本千秋,天寶元年析江都、六合、高郵置,七載更名。有銅。
楚州淮陰郡,緊。本江都郡之山陽、安宜縣地,臧君相據之,號東楚州。武德四年,君相降,因之,八年更名。土貢:貲布、紵布。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縣四。山陽,上。有常豐堰,大曆中,黜陟使李承置以溉田。鹽城,上。本故漢鹽瀆縣地。隋末,盜韋徹據其地,置射州及射陽、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來歸,因之。七年州廢,省射陽、安樂、新安,置鹽城縣。有鹽亭百二十三,有監。寶應,望。本安宜。武德四年以縣置倉州,七年州廢,來屬。上元三年以獲定國寶更名。西南八十里有白水塘、羨塘,證聖中開,置屯田。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涇、青州涇,西南五十里有大府涇,長慶中興白水塘屯田,發青、徐、揚州之民以鑿之,大府即揚州。北四里有竹子涇,亦長慶中開。淮陰。中。武德七年省,乾封二年析山陽復置。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涇,長慶二年開。
滁州永陽郡,上。武德三年析揚州置。土貢:貲布、絲布、紵、綀、麻。有銅坑二。戶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萬二千三百七十四。縣三。清流,上。全椒,緊。永陽。上。景龍三年析清流置。
和州歷陽郡,上。土貢:紵布。戶二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萬二千一十三。縣三。有府一,曰新川。歷陽,上。有禱應山,本白石山,有棲隱山,本梅山,皆天寶六載更名。烏江,上。東南二里有韋游溝,引江至郭十五里,溉田五百頃,開元中,丞韋尹開,貞元十六年,令游重彥又治之,民享其利,以姓名溝。含山。上。武德六年析歷陽之故龍亢縣地置,八年省,長安四年復置,更名武壽,神龍元年復故名。
壽州壽春郡,中都督府。本淮南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絲布、絁、茶、生石斛。戶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一,口十八萬七千五百八十七。縣五。壽春,上。有八公山。安豐,緊。武德七年省小黃、肥陵二縣入焉。東北十里有永樂渠,溉高原田,廣德二年,宰相元載置,大曆十三年廢。盛唐,上。本霍山。武德四年以霍山、應城、灊城三縣置霍州。貞觀元年州廢,省應城、灊城,以霍山來屬。神功元年曰武昌,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十七年更名。有開化縣,武德四年置,有潛縣,五年置,貞觀中皆省。霍丘,緊。武德四年以松滋、霍丘二縣置蓼州,七年州廢,省松滋,以霍丘來屬。神功元年曰武昌。景雲元年復故名。霍山。上。天寶初析盛唐別置。有大別山、霍山。
廬州廬江郡,上。土貢:花紗、交梭絲布、茶、蠟、酥、鹿脯、生石斛。戶四萬三千三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縣五。合肥,緊。慎,緊。巢,上。本襄安。武德三年置巢州,并析置開成、扶陽二縣。七年州廢,省開成、扶陽,以巢來屬。東南四十里有故東關。廬江,緊。有擩山、白茅山。有銅。舒城。上。開元二十三年析合肥、廬江置。
舒州同安郡,上。至德二載更名盛唐郡,後復故名。土貢:紵布、酒器、鐵器、石斛、蠟。戶三萬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萬六千三百九十八。縣五。懷寧,上。武德五年析置皖城、安樂、梅城、皖陽四縣,是年省安樂,七年省皖城、梅城、皖陽。有皖山。宿松,上。武德四年以縣置嚴州,七年以望江隸之,八年州廢,縣皆來屬。有嚴恭山。望江,中。武德四年以縣置高州,尋更名智州。七年州廢,以望江隸嚴州。太湖,上。武德四年析置青城、荊陽二縣,七年省青城入荊陽,八年省荊陽入太湖。桐城。緊。本同安,至德二載更名。自開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虺,元和八年,令韓震焚薙草木,其害遂除。
光州弋陽郡,上。本治光山,太極元年徙治定城。土貢:葛布、石斛。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縣五。定城,上。武德三年置弦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光山,上。南有木陵故關。西南八里有雨施陂,永徽四年,刺史裴大覺積水以溉田百餘頃。仙居,上。本樂安。武德三年析置宋安縣,以宋安置谷州。貞觀元年州廢,省宋安。天寶元年更名。殷城,中。武德元年置義州,貞觀元年州廢,來屬。西有定城故關。固始。上。
蘄州蘄春郡,上。土貢:白紵,簟,鹿毛筆,茶,白花蛇、烏蛇脯。戶二萬六千八百九,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縣四。蘄春,上。武德四年省蘄水縣入焉。有鼓吹山。黃梅,上。武德四年置,以縣置南晉州,析置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八年州廢,省義豐、長吉、塘陽、新蔡,以黃梅來屬。廣濟,中。本永寧,武德四年析蘄春置,天寶元年更名。有鐵。蘄水。上。本浠水。武德四年更名蘭溪,省羅田縣入焉。天寶元年又更名。有鐵。
安州安陸郡,中都督府。土貢:青紵布、糟筍瓜。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一千二百二。縣六。有府一,曰義安。安陸。上。雲夢,中。有神山。孝昌,中。武德四年以縣置澴州,并置澴陽縣。八年州廢,省澴陽,以孝昌來屬。寶應二年隸沔州,後復來屬。元和三年省入雲夢。咸通中復置。應城,中。本應陽,武德四年更名。元和三年省入雲夢,大和二年復置。天祐二年復曰應陽。吉陽,中。元和三年省入應山,後復置。有白兆山。應山。中。武德四年以縣置應州,并析置禮山縣。八年州廢,省禮山,以應山來屬。有故黃峴、武陽、百鴈、平靖四關。
黃州齊安郡,下。本永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白紵布、貲布、連翹、松蘿、虻蟲。戶萬五千五百一十二,口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八。縣三。黃岡,上。武德三年省木蘭縣入焉;又析置堡城縣,七年省。有木蘭山。黃陂,中。武德三年以縣置南司州,七年州廢,來屬。北有大活關,有白沙關。麻城。中。武德三年以縣置亭州,又析置陽城縣。八年州廢,省陽城,以麻城來屬。元和三年省入黃岡,建中三年復置。西北有木陵關,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陰山關。
申州義陽郡,中。土貢:緋葛、紵布、貲布、茶、虻蟲。戶二萬五千八百六十四,口十四萬七千七百五十六。縣三。義陽,上。南有故平靖關。鍾山。上。羅山。上。武德四年以縣置南羅州,八年州廢,來屬。
右淮南採訪使,治揚州。
江南道,蓋古揚州南境,漢丹楊、會稽、豫章、廬江、零陵、桂陽等郡,長沙國及牂柯、江夏、南郡地。潤、昇、常、蘇、湖、杭、睦、越、明、衢、處、婺、溫、台、宣、歙、池、洪、江、饒、虔、吉、袁、信、撫、福、建、泉、汀、漳為星紀分,岳、鄂、潭、衡、永、道、郴、邵、黔、辰、錦、施、敘、獎、夷、播、思、費、南、溪、溱為鶉尾分。為州五十一,縣二百四十七。其名山:衡、廬、茅、蔣、天目、天台、會稽、四明、括蒼、縉雲、金華、大庾、武夷。其大川:湘、灨、沅、澧、浙江、洞庭、彭蠡、太湖。厥賦:麻、紵。厥貢:金、銀、紗、綾、蕉、葛、綿、綀、鮫革、藤紙、丹沙。
潤州丹楊郡,望。武德三年以江都郡之延陵縣地置,取潤浦為州名。土貢:衫羅,水紋、方紋、魚口、繡葉、花紋等綾,火麻布,竹根、黃粟,伏牛山銅器,鱘,鮓。戶十萬二千二十三,口六十六萬二千七百六。縣四。有丹楊軍,乾元二年置,元和二年廢。丹徒,望。本延陵縣地,武德三年置。開元二十二年,刺史齊澣以州北隔江,舟行繞瓜步,回遠六十里,多風濤,乃於京口埭下直趨渡江二十里,開伊婁河二十五里,渡揚子,立埭,歲利百億,舟不漂溺。有勾驪山。丹楊,望。本曲阿。武德二年以縣置雲州。五年曰簡州,以縣南有簡瀆取名。八年州廢,來屬。天寶元年更名。有練塘,周八十里,永泰中,刺史韋損因廢塘復置,以溉丹楊、金壇、延陵之田,民刻石頌之。金壇,緊。本曲阿縣地。隋末,土人保聚,因為金山縣。隋亡,沈法興又置琅縣,李子通以琅置茅州,以金山隸之。賊平,因之,後隸蔣州。武德八年省入延陵。垂拱四年復置,來屬,更名。東南三十里有南、北謝塘,武德二年,刺史謝元超因故塘復置以溉田。延陵。緊。故治丹徒,武德三年別置,隸茅州,後隸蔣州,九年來屬。有茅山。
昇州江寧郡,至德二載以潤州之江寧縣置,上元二年廢,光啟三年復以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四縣置。土貢:筆、甘棠。縣四。有江寧軍,乾元二年置。有石頭鎮兵。有下蜀、淮山二戍。上元,望。本江寧,隸潤州。武德三年以江寧、溧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楊、溧陽、安業三縣,更江寧曰歸化。七年平輔公祏,更名蔣州。八年,復為揚州,又以延陵、句容隸之,省安業入歸化,更歸化曰金陵。九年州廢,都督徙治江都,更名金陵曰白下,以白下、延陵、句容隸潤州,丹楊、溧水、溧陽隸宣州。貞觀九年更白下曰江寧,肅宗上元二年又更名。有銅,有鐵。有蔣山。句容,望。武德三年以句容、延陵二縣置茅州,七年州廢,隸蔣州,九年隸潤州。乾元元年來屬。西南三十里有絳巖湖,麟德中,令楊延嘉因梁故隄置,後廢,大曆十二年,令王昕復置,周百里為塘,立二斗門以節旱暵,開田萬頃。絳巖,故赤山,天寶中更名。有銅,有礬。溧水,上。乾元元年隸昇州,州廢,還隸宣州。有銅。溧陽。緊。上元元年隸昇州,州廢,還隸宣州。有湖山。有銅,有鐵。
常州晉陵郡,望。本毗陵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紬、絹、布、紵、紅紫綿巾、緊紗、兔褐、皂布、大小香粳、龍鳳席、紫筍茶、署預。戶十萬二千六百三十三,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縣五。晉陵,望。武進,望。武德三年以故蘭陵縣地置,貞觀八年省入晉陵,垂拱二年復置。西四十里有孟瀆,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頃,元和八年,刺史孟簡因故渠開。江陰,望。武德三年以縣置暨州,并析置暨陽、利城二縣。九年州廢,省暨陽、利城,以江陰來屬。義興,緊。武德七年以縣置南興州,并析置臨津、陽羨二縣。八年州廢,省陽羨、臨津,以義興來屬。有張公山。無錫。望。南五里有泰伯瀆,東連蠡湖,亦元和八年孟簡所開。
蘇州吳郡,雄。土貢:絲葛,絲綿,八蠶絲,緋綾,布,白角簟,草席、、大小香粳、柑、橘、藕、鯔皮、魬、、鴨胞、肚魚、魚子、白石脂、蛇粟。戶七萬六千四百二十一,口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五十。縣七。有長洲軍,乾元二年置,大曆十二年廢。吳,望。有包山。有銅。長洲,望。萬歲通天元年析吳置。嘉興,望。武德七年置,八年省入吳,貞觀八年復置。有鹽官。崑山,望。常熟,緊。海鹽,緊。貞觀元年省,景雲二年復置。有古涇三百一,長慶中令李諤開,以禦水旱。又西北六十里有漢塘,大和七年開。有故縣山。華亭。上。天寶十載析嘉興置。
湖州吳興郡,上。武德四年,以吳郡之烏程縣置。土貢:御服、鳥眼綾、折皂布、綿紬、布、紵、糯米、黃、紫筍茶、木瓜、杭子、乳柑、蜜、金沙泉。戶七萬三千三百六,口四十七萬七千六百九十八。縣五。烏程,望。東百二十三里有官池,元和中刺史范傳正開。東南二十五里有陵波塘,寶曆中刺史崔玄亮開。北二里有蒲帆塘,刺史楊漢公開,開而得蒲帆,因名。有卞山。有太湖,占湖、宣、常、蘇四州境。武康,上。李子通置安州,又曰武州。武德四年平子通,因之,七年州廢,縣隸湖州。有封山。有銅。長城,望。大業末沈法興置長州。武德四年更置綏州,因古綏安縣名之,又更名雉州,并置原鄉縣。七年州廢,省原鄉,以長城來屬。有西湖,溉田三千頃,其後堙廢,貞元十三年,刺史于復之,人賴其利。顧山有茶,以供貢。有銅。安吉,緊。義寧二年沈法興置。武德四年賊平,因之,以縣隸桃州。七年,省入長城。麟德元年復置。北三十里有邸閣池,北十七里有石鼓堰,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頃,皆聖曆初令鉗耳知命置。有銅,有錫。德清。上。本武源,天授二年析武康置,景雲二年曰臨溪,天寶元年更名。
杭州餘杭郡,上。土貢:白編綾、緋綾、藤紙、木瓜、橘、蜜薑、乾薑、芑、牛膝。有臨平監、新亭監鹽官二。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口五十八萬五千九百六十三。縣八。有餘杭軍,乾元二年置。有鎮海軍,建中二年置于潤州,元和六年廢,大和九年復置,景福二年徙屯。又有烏山戍。錢塘,望。南五里有沙河塘,咸通二年刺史崔彥曾開。有皐亭山。鹽官,緊。武德四年隸東武州,七年省入錢塘,貞觀四年復置。有鹽官。有捍海塘隄,長百二十四里,開元元年重築。餘杭,望。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寶曆中,令歸珧因漢令陳渾故跡置。北三里有北湖,亦珧所開,溉田千餘頃。珧又築甬道,通西北大路,高廣徑直百餘里,行旅無山水之患。有銅。富陽。緊。北十四里有陽陂湖,貞觀十二年令郝某開。南六十步有堤,登封元年令李濬時築,東自海,西至于莧浦,以捍水患。貞元七年,令鄭早又增脩之。王洲有橘,以供貢。於潛,緊。武德七年以縣置潛州,并置臨水縣。八年州廢,省臨水,以於潛來屬。南三十里有紫溪水溉田,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又鑿渠三十里,以通舟楫。有天目山。臨安,緊。垂拱四年析餘杭、於潛地以故臨水城置。有石鏡山。新城,上。武德七年省入富陽,永淳元年復置。北五里有官塘,堰水溉田,有九澳,永淳元年開。唐山。中。垂拱二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萬歲通天元年曰武隆,其年復為紫溪,又析紫溪別置武隆縣。聖曆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長安四年復置。神龍元年更武隆為唐山。大曆二年皆省。長慶初復置唐山。
睦州新定郡,上。本遂安郡,治雉山。武德七年曰東睦州,八年復舊名。萬歲通天二年徙治建德。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文綾、簟、白石英、銀花、細茶。有銅坑二。戶五萬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二千五百六十三。縣六。有三河戍。建德,上。武德四年置,七年省入桐廬、雉山。永淳二年復置。有銅。青溪,上。本雉山,文明元年曰新安,開元二十年曰還淳,永貞元年更名。壽昌,上。永昌元年析雉山置,載初元年省,神龍元年復置。桐廬,緊。武德四年以桐廬、分水、建德置嚴州。七年州廢,以桐廬來屬。分水,上。武德七年省入桐廬,如意元年復置,更名武盛,神龍元年復故名。寶應二年析置昭德縣,大曆六年省。遂安。上。石英山有白石英,以供貢。有銅。
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土貢:寶花、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輕容、生縠、花紗,吳絹,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紙,筆。有蘭亭監鹽官。戶九萬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九。縣七。有府一,曰浦陽。有義勝軍、靜海軍,寶應元年置。大曆二年廢靜海軍,元和六年廢義勝軍。中和二年復置義勝軍,乾寧三年曰鎮東。會稽,望。有南鎮會稽山,有祠。東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餘里,以畜水溉田,開元十年令李俊之增脩,大曆十年觀察使皇甫溫、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脩之。有錫。山陰,緊。武德七年析會稽置,八年省,垂拱二年復置,大曆二年省,七年復置,元和七年省,十年復置。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貞元元年,觀察使皇甫政鑿山以畜洩水利,又東北二十里作朱儲斗門。北五里有新河,西北十里有運道塘,皆元和十年觀察使孟簡開。西北四十六里有新逕斗門,大和七年觀察使陸亙置。有鐵。諸暨,望。有銀冶。東二里有湖塘,天寶中令郭密之築,溉田二十餘頃。餘姚,緊。武德四年析故句章縣置,以縣置姚州,七年州廢,來屬。有風山、四明山。剡,望。武德四年以縣置嵊州,并析置剡城縣,八年州廢,省剡城,以剡來屬。蕭山,緊。本永興,儀鳳二年置,天寶元年更名。上虞。上。貞元中析會稽置。西北二十七里有任嶼湖,寶曆二年令金堯恭置,溉田二百頃。北二十里有黎湖,亦堯恭所置。
明州餘姚郡,上。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越州之鄮縣置,以境有四明山為名。土貢:吳綾、交梭綾、海味、署預、附子。戶四萬二千二百七,口二十萬七千三十二。縣四。有上亭戍。鄮,上。武德四年析故句章縣置鄞州,八年州廢,更置鄮縣,隸越州。開元二十六年析置翁山縣,大曆六年省。有鹽。南二里有小江湖,溉田八百頃,開元中令王元緯置,民立祠祀之。東二十五里有西湖,溉田五百頃,天寶二年令陸南金開廣之。西十二里有廣德湖,溉田四百頃,貞元九年,刺史任侗因故跡增脩。西南四十里有仲夏堰,溉田數千頃,大和六年刺史于季友築。奉化,上。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置。有銅。慈溪,上。開元二十六年析鄮置。象山。中。本隸台州,神龍元年析寧海及鄮置,廣德二年來屬。
衢州信安郡,上。武德四年析婺州之信安縣置,六年沒輔公祏,因廢州,垂拱二年析婺州之信安、龍丘、常山復置。土貢:綿紙、竹扇。戶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四萬四百一十一。縣四。西安,望。本信安,武德四年析置定陽縣,六年省,咸通中更信安曰西安。東五十五里有神塘,開元五年,因風雷摧山,偃澗成塘,溉田二百頃。有銀。龍丘,緊。本太末,武德四年置,以縣置穀州,并置白石縣,八年州廢。省太末、白石入信安。貞觀八年析信安、金華復置,更名龍丘,隸婺州。如意元年析置盈川縣。證聖二年置武安縣,後省武安。元和七年省盈川入信安。有岑山。須江,上。武德四年析信安置,八年省,永昌元年復置。常山。上。咸亨五年析信安置,隸婺州,垂拱二年來屬,乾元元年隸信州,後復故。
處州縉雲郡,上。本括州永嘉郡,天寶元年更郡名,大曆十四年更州名。土貢:綿、蠟、黃連。戶四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口二十五萬八千二百四十八。縣六。麗水,上。本括蒼,武德八年省麗水縣入焉,大曆十四年更名。有銅,出豫章、孝義二山。東十里有惡溪,多水怪,宣宗時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潛去,民謂之好溪。有括蒼山。松陽,上。武德中以縣置松州,八年州廢,來屬。有銀,出馬鞍山。縉雲,上。聖曆元年析括蒼及婺州之永康置。有縉雲山。青田,中。景雲二年析括蒼置。遂昌,上。武德八年省入松陽,景雲二年復置。龍泉。中。乾元二年析遂昌、松陽置。
婺州東陽郡,上。土貢:綿、葛、紵布、藤紙、漆、赤松澗米、香粳、葛粉、黃連。戶十四萬四千八十六,口七十萬七千一百五十二。縣七。金華,望。武德八年省長山縣入焉。垂拱四年曰金山,神龍元年復故名。有百沙山、金華山。有銅。義烏,緊。本烏傷,武德四年以縣置綢州,因綢巖為名,并析置華川縣。七年州廢,省華川入烏傷,更名,來屬。永康,望。本縉雲,武德四年置麗州,八年州廢,更名,來屬。東陽,望。垂拱二年析義烏置。有歌山。蘭溪,緊。咸亨五年析金華置。有望雲山、大家山。武成,上。本武義,天授二年析永康置,更名,天祐中復曰武義。浦陽。上。天寶十三載析義烏、蘭溪及杭州之富陽置。
溫州永嘉郡,上。高宗上元元年析括州之永嘉、安固置。土貢:布、柑、橘、蔗、蛟革。有永嘉監鹽官。戶四萬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十四萬一千六百九十。縣四。永嘉,上。武德五年以縣置東嘉州,并析置永寧、安固、橫陽、樂成四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橫陽、永寧,以永嘉、安固隸括州。安固,上。有銅。橫陽,上。大足元年析安固復置。樂成。上。武德七年省入永嘉,載初元年復置。
台州臨海郡,上。本海州,武德四年以永嘉郡之臨海置。土貢:金漆、乳柑、乾薑、甲香、蛟革、飛生鳥。戶八萬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萬九千一十五。縣五。臨海,望。武德四年析置章安縣,八年省。有鐵。唐興,上。本始豐,武德四年析臨海置,八年省,貞觀八年復置,高宗上元二年更名。有土墻山、鼻山、天台山。黃巖,上。本永寧,高宗上元二年析臨海置,天授元年更名。有鐵,有鹽。樂安,上。武德四年析臨海置,八年省,高宗上元二年復置。寧海。上。武德四年析臨海置,七年省入章安,永昌元年復置。有鐵,有鹽。
福州長樂郡,中都督府。本泉州建安郡治,武德六年別置,景雲二年曰閩州,開元十三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蕉布、海蛤、文扇、茶、橄欖。戶三萬四千八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縣十。有經略軍,有寧海軍,至德二載置,元和六年廢。閩,望。東五里有海隄,大和二年令李茸築。先是,每六月潮水鹹鹵,禾苗多死,隄成,瀦溪水殖稻,其地三百戶皆良田。候官,緊。武德六年置,八年省,長安二年析閩復置,元和三年省,五年復置。有鹽官。西南七里有洪塘浦,自石江而東,經甓瀆至柳橋,以通舟楫,貞元十一年觀察使王翃開。長樂,上。本新寧,武德六年析閩置,尋更名。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復置。有鹽。東十里有海隄,大和七年令李茸築,立十斗門以禦潮,旱則瀦水,雨則洩水,遂成良田。福唐,上。本萬安,聖曆二年析長樂置,天寶元年更名。有鐵。連江,上。本溫麻,武德六年析閩置,尋更名。有鹽。東北十八里有材塘,貞觀元年築。長溪,中下。武德六年置,尋省入連江,長安二年復置。有鹽。古田,中下。永泰二年析候官、尤溪置。梅溪,中。貞元元年析候官置。永泰,中。咸通二年析連江及閩置。尤溪。中下。開元二十九年開山洞置。有銀,有銅,有鐵。
建州建安郡,上。武德四年置。土貢:蕉、花練、竹綀。戶二萬二千七百七十,口十四萬二千七百七十四。縣五。建安,上。有銀,有銅。邵武,中下。本隸撫州,武德四年析置綏城縣,隸建州,七年以邵武來屬。貞觀三年省綏城入焉。有銅,有鐵。浦城,緊。本吳興,武德四年更名唐興,後廢入建安,載初元年復置,天授二年曰武寧,神龍元年復曰唐興,天寶元年更名。建陽,上。武德四年置,八年省入建安,垂拱四年復置。有武夷山。將樂。中下。武德五年析邵武置,隸撫州,七年省,垂拱四年析邵武及故綏城縣地復置,元和三年省,五年復置。金泉有金。又有銀,有鐵。
泉州清源郡,上。本武榮州,聖曆二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治南安,後治晉江。三年,州廢,縣還隸泉州。久視元年復置。景雲二年更名。土貢:綿、絲、蕉、葛。戶二萬三千八百六,口十六萬二百九十五。縣四。自州正東海行二日至高華嶼,又二日至鼊嶼,又一日至流求國。晉江,上。開元八年析南安置。北一里有晉江,開元二十九年,別駕趙頤貞鑿溝通舟至城下。東一里有尚書塘,溉田三百餘頃,貞元五年刺史趙昌置,名常稔塘,後昌為尚書,民思之,因更名。西南一里有天水淮,灌田百八十頃,大和三年刺史趙棨開。有鹽。南安,緊。武德五年以縣置豐州,并析置莆田縣,貞觀元年州廢,二縣來屬。有鹽,有鐵。莆田,上。武德五年析南安置。西一里有諸泉塘,南五里有瀝塘,西南二里有永豐塘,南二十里有橫塘,東北四十里有頡洋塘,東南二十里有國清塘,溉田總千二百頃,並貞觀中置。北七里有延壽陂。溉田四百餘頃,建中年置。仙遊。中。本清源,聖曆二年析莆田置,天寶元年更名。
汀州臨汀郡,下。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治新羅,大曆四年徙治白石,皆長汀縣地。土貢:蠟燭。戶四千六百八十,口萬三千七百二。縣三。長汀,中下。有銅,有鐵。寧化,中下。本黃連,天寶元年更名。有銀,有鐵。沙。中下。本隸建州,武德四年置,後省入建安,永徽六年復置,大曆十二年來屬。有銅,有鐵。
漳州漳浦郡,下。垂拱二年析福州西南境置,以南有漳水為名,并置漳浦、懷恩二縣,初治漳浦,開元四年徙治李澳川,乾元二年徙治龍溪。土貢:甲香、鮫革。戶五千八百四十六,口萬七千九百四十。縣三。龍溪,中下。本隸泉州,後隸武榮州,開元二十九年來屬。龍巖,中下。開元二十四年置,隸汀州,大曆十二年來屬。漳浦。中下。開元二十九年省懷恩縣入焉。有梁山。
右東道採訪使,治蘇州。
宣州宣城郡,望。土貢:銀、銅器、綺、白紵、絲頭紅毯、兔褐、簟、紙、筆、署預、黃連、碌青。有鉛坑一。戶十二萬一千二百四,口八十八萬四千九百八十五。縣八。有采石軍,乾元二年置,元和六年廢。宣城,望。武德三年析置懷安縣,六年省。東十六里有德政陂,引渠溉田二百頃,大曆二年觀察使陳少遊置。有敬亭山。當塗,緊。武德三年以縣置南豫州,八年州廢,來屬。貞觀元年省丹楊縣入焉。乾元元年隸昇州,上元二年復來屬。有神武山。有采石戍。有銅,有鐵。涇,緊。武德三年以縣置南徐州,尋更名猷州,并置南陽、安吳二縣。八年州廢,省南陽、安吳,以涇來屬。廣德,緊。本綏安。武德三年以縣置桃州,并置桐陳、懷德二縣。七年州廢,省桐陳、懷德,以綏安來屬。至德二載更名。有橫山。南陵,望。武德四年隸池州,州廢來屬。後析置義安縣,又廢義安為銅官冶。利國山有銅,有鐵。鳳凰山有銀。有大農陂,溉田千頃,元和四年,寧國令范某因廢陂置,為石堰三百步,水所及者六十里。有永豐陂,在青弋江中,咸通五年置。有鵲頭鎮兵。有梅根、宛陵二監錢官。太平,上。天寶十一載析當塗、涇置,大曆中省,永泰中復置。寧國,緊。武德三年析宣城置,六年省,天寶三載析宣城、當塗復置。有銀。旌德。上。寶應二年析太平置。
歙州新安郡,上。土貢:白紵、簟、紙、黃連。戶三萬八千三百二十,口二十六萬九千一百九。縣六。歙,緊。東南十二里有呂公灘,本車輪灘,湍悍善覆舟,刺史呂季重以俸募工鑿之,遂成安流。有主簿山。休寧,上。永泰元年,盜方清陷州,州民拒賊,保于山險,二年賊平,因析置歸德縣,大曆四年省。黝,上。績溪。中下。本北野,永徽五年析歙置,後更名。有銀,有鉛。婺源,上。開元二十八年析休寧置。祈門。中下。永泰二年平方清,因其壘析黝及饒州之浮梁置。西四十里有武陵嶺,元和中令路旻鑿石為盤道。西南十三里有閶門灘,善覆舟,旻開斗門以平其隘,號路公溪,後斗門廢。咸通三年,令陳甘節以俸募民穴石積木為橫梁,因山派渠,餘波入于乾溪,舟行乃安。
池州,上。武德四年以宣州之秋浦、南陵二縣置,貞觀元年州廢,縣還隸宣州,永泰元年復析宣州之秋浦、青陽,饒州之至德置。土貢:紙、鐵。有鉛坑一。縣四。秋浦,緊。有烏石山,廣德初盜陳莊、方清所據。有銀,有銅。青陽,上。天寶元年析涇、南陵、秋浦置。有銅,有銀。至德,中。至德二載析鄱陽、秋浦置,隸尋陽郡,乾元元年隸饒州。石埭。中。永泰二年析青陽、秋浦置。
洪州豫章郡,上都督府。土貢:葛、絲布、梅煎、乳柑。有銅坑一。戶五萬五千五百三十,口三十五萬三千二百三十一。縣七。有南昌軍,乾元二年置,元和六年廢。南昌,望。本豫章。武德五年析置鍾陵縣,又置南昌縣,以南昌置孫州,八年州廢,又省南昌、鍾陵。寶應元年更豫章曰鍾陵。貞元中又更名。縣南有東湖,元和三年,刺史韋丹開南塘斗門以節江水,開陂塘以溉田。豐城,上。天祐中曰吳皐。高安,望。本建城,武德五年更名,以縣置靖州,又置望蔡、華陽、宜豐、陽樂四縣。七年曰米州,又更名筠州。八年州廢,省華陽、望蔡、宜豐、陽樂,以高安來屬。有米山。建昌,緊。武德五年置南昌州,又析置龍安、永脩、新吳三縣。八年州廢,省永脩、龍安、新吳,以建昌來屬。南一里有捍水隄,會昌六年攝令何易于築。西二里又有隄,咸通三年令孫永築。新吳,上。永淳二年析建昌復置。武寧,上。長安四年析建昌置,景雲元年曰豫寧,寶應元年復故名。分寧。上。貞元十五年析武寧置。
江州潯陽郡,上。本九江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葛、紙、碌、生石斛。戶萬九千二十五,口十萬五千七百四十四。縣三。有湖口、湓城二戍。潯陽,緊。本湓城,武德四年更名,又別析置湓城縣,五年析湓城置楚城縣,八年省湓城,貞觀八年省楚城。南有甘棠湖,長慶二年刺史李渤築,立斗門以蓄洩水勢。東有秋水隄,大和三年刺史韋珩築,西有斷洪隄,會昌二年刺史張又新築,以窒水害。有銀,有銅。有廬山。有彭蠡湖,一名宮亭湖。彭澤,上。武德五年置浩州,又析置都昌、樂城二縣。八年州廢,省樂城,以彭澤、都昌隸江州。有銅。都昌。上。南一里有陳令塘,咸通元年令陳可夫築,以阻潦水。
鄂州江夏郡,緊。土貢:銀、碌、貲布。有鳳山監錢官。戶萬九千一百九十,口八萬四千五百六十三。縣七。有武昌軍,元和元年置。江夏,望。有鐵。永興,緊。有銅,有鐵。北有長樂堰,貞元十三年築。武昌,緊。有樊山,有銀,有銅,有鐵。蒲圻,上。唐年,上。天寶二年開山洞置。漢陽,中。本沔州漢陽郡,武德四年以沔陽郡之漢陽、汊州二縣置。寶應二年以安州之孝昌隸之。建中二年州廢,四年復置。元和三年省孝昌。寶曆二年州又廢,二縣來屬。汊川。中。武德四年析漢陽置。
岳州巴陵郡,中。本巴州,武德六年更名。土貢:紵布、鱉甲。戶萬一千七百四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八。縣五。巴陵,上。有鐵。有洞庭山。在洞庭湖中。華容,上。垂拱二年更名容城,神龍元年復故名。橋江,中。本沅江,乾寧中更名。湘陰,中下。武德八年省羅縣入焉。昌江。中下。神龍三年析湘陰置。
饒州鄱陽郡,上。土貢:麩金、銀、簟、茶。有永平監錢官。有銅坑三。戶四萬八百九十九,口二十四萬四千三百五十。縣四。鄱陽,上。武德五年析置廣晉縣,隸浩州,八年州廢,省縣入焉。縣東有邵父堤,東北三里有李公堤,建中元年刺史李復築,以捍江水。東北四里有馬塘,北六里有土湖,皆刺史馬植築。餘干,上。武德四年置玉亭、長城二縣,七年省玉亭入長城,八年省長城入餘干。有神山。樂平,上。武德四年置,九年省,後復置。有金,有銀,有銅,有鐵。浮梁。上。本新平,武德四年析鄱陽置,八年省,開元四年復置,曰新昌,天寶元年更名。
虔州南康郡,上。土貢:絲布、紵布、竹綀、石蜜、梅、桂子、斑竹。戶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七,口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一十。縣七。有猶口鎮兵,有百丈戍。灨,上。虔化,上。有梅嶺山。南康,上。有錫。有大庾山。雩都,上。有金,天祐元年置瑞金監。有君山,有般固山。信豐,上。本南安,永淳元年析南康置,天寶元年更名。大庾,中。神龍元年析南康置。有鉛、錫。有橫浦關。安遠。中。貞元四年析雩都置。有鐵,有錫。
吉州廬陵郡,上。土貢:絲葛、紵布、陟釐、斑竹。戶三萬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三十三萬七千三十二。縣五。廬陵,緊。太和,上。武德五年置南平州,并置永新、廣興、東昌三縣。八年州廢,省永新、廣興、東昌入太和,來屬。有王山。安福,上。武德五年以縣置穎州,七年州廢,來屬。新淦,上。永新。上。顯慶二年析太和置。
袁州宜春郡,上。土貢:白紵。有銅坑一。戶二萬七千九十三,口十四萬四千九十六。縣三。宜春,上。有宜春泉,醞酒入貢。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刺史李將順鑿。有鐵。苹鄉,上。新喻。上。本作「渝」,天寶後相承作「喻」。
信州,上。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及建、撫之地置。土貢:葛粉。有玉山監錢官。有銅坑一,鉛坑一。縣四。上饒,緊。武德四年置,隸饒州,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復置,并置永豐縣,元和七年省永豐入焉。有金,有銅,有鐵,有鉛。弋陽,上。有銀。貴溪,中。永泰元年析弋陽置。玉山。上。證聖二年析常山、須江及弋陽置。有銀。
撫州臨川郡,上。土貢:金絲布、葛、竹箭、朱橘。戶三萬六百五,口十七萬六千三百九十四。縣四。臨川,上。有金,有銀。南城,上。武德五年析置永城、東興二縣,七年省。崇仁,上。武德五年析置宜黃縣,八年省。南豐。上。景雲二年析南城置,先天二年省,開元八年復置。
潭州長沙郡,中都督府。土貢:絲葛、絲布、木瓜。戶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萬二千六百五十七。縣六。有府一,曰長沙。有淥口、花石二戍。有橋口鎮兵。長沙,望。有金。湘潭,緊。本隸衡州,元和後來屬。有衡山。湘鄉,緊。武德四年析衡山置。益陽,上。武德四年析置新康縣,七年省。永泰元年,都督翟灌自望浮驛開新道,經浮丘至湘鄉。醴陵,中。武德四年析長沙置。有王喬山。瀏陽。中。景龍二年析長沙置。
衡州衡陽郡,上。本衡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綿紙。戶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八。縣六。有戎分、洞口、平陽三戍。衡陽,緊。本臨烝,武德四年置,七年省重安、新城二縣入焉。開元二十年更名。有西母山。衡山,上。本隸潭州,神龍三年來屬。有南岳衡山祠。常寧,中下。本新寧,天寶元年更名。攸,中。武德四年置南雲州,又析置茶陵、安樂、陰山、新興、建寧五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茶陵、安樂、陰山、新興、建寧,以攸來屬。茶陵,中。聖曆元年析攸因故縣復置。耒陽。上。本耒陰,武德四年更名。
永州零陵郡,中。土貢:葛、笴、零陵香、石蜜、石鷰。戶二萬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萬六千一百六十八。縣四。有麻田鎮兵。有雷石、盧洪二戍。零陵,上。祁陽,上。武德四年析零陵置,貞觀元年省,四年復置。有鐵。湘源,上。有金,有鐵。灌陽。中。蕭銑析湘源置,武德七年省,上元二年復置。
道州江華郡,中。本營州,武德四年以零陵郡之營道、永陽二縣置,五年曰南營州,貞觀八年更名,十七年,州廢入永州,上元二年復置。土貢:白紵、零陵香、犀角。戶二萬二千五百五十一,口十三萬九千六十三。縣五。弘道,上。本營道,天寶元年更名。延唐,上。本梁興,蕭銑析營道置,銑平,更名唐興,長壽二年曰武盛,神龍元年復曰唐興,天寶元年又更名。有鐵。江華,中。武德四年析賀州之馮乗縣置,文明元年曰雲漢,神龍元年更名。有錫。永明,中。本永陽,貞觀八年省入營道,天授二年復置,天寶元年更名。有銀,有鐵。大曆。中。大曆二年析延唐置。
郴州桂陽郡,上。土貢:赤錢、紵布、絲布。有桂陽監錢官。戶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五。縣八。郴,上。有馬嶺山。義章,中下。蕭銑析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置。有銀,有銅,有鉛。平陽,上。資興,上。本晉興,貞觀八年省,咸亨三年復置,更名。高亭,中下。本安陵,開元十三年析郴置,天寶元年更名。義昌,中下。臨武,中下。如意元年曰隆武,神龍元年復故名。藍山。上。本南平,咸亨二年置,天寶元年更名。
邵州邵陽郡,下。本南梁州,武德四年析潭州之邵陽置,并置邵陵、建興二縣,貞觀十年更名。土貢:銀、犀角。戶萬七千七十三,口七萬一千六百四十四。縣二。邵陽,上。武德七年省邵陵縣入焉。有文斤山。武岡。中。本武攸,武德四年更名,七年省建興縣入焉。
右西道採訪使,治洪州。
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犀角、光明丹沙、蠟。戶四千二百七十,口二萬四千二百四。縣六。彭水,上。武德元年析置都上、石城二縣,二年又析置盈隆、洪杜、相永、萬資四縣。貞觀四年以相永、萬資置費州,都上置夷州,十年以思州之高富來屬,十一年以高富隸夷州。有鹽。黔江,中下。本石城,天寶元年更名。洪杜,中下。洋水,中下。本盈隆,先天元年曰盈川,天寶元年更名。信寧,中下。本信安,武德二年更名,隸義州,貞觀十一年州廢,來屬。都濡。中下。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置。
  辰州盧溪郡,中都督府。本沅陵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光明丹沙、犀角、黃連、黃牙。戶四千二百四十一,口二萬八千五百五十四。縣五。沅陵,上。盧溪,中下。武德三年析沅陵置。有武山。漵浦,上。武德五年析辰溪置。麻陽,中下。武德三年析沅陵、辰溪置。垂拱四年析置龍門縣,尋省。有丹穴。辰溪。中。
錦州盧陽郡,下。垂拱二年以辰州麻陽縣地及開山洞置。土貢:光明丹砂、犀角。戶二千八百七十二,口萬四千三百七十四。縣五。盧陽,中下。招諭,中下。渭陽,中下。常豐,中下。本萬安,天寶元年更名。洛浦。中下。本隸溪州,天授二年析辰州之大鄉置,長安四年來屬。
施州清化郡,下。本清江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犀角、黃連、蠟、藥實。戶三千七百二,口萬六千四百四十四。縣二。清江,中下。義寧元年置開夷縣,麟德元年省入焉。建始。中下。義寧二年置葉州,貞觀八年州廢,來屬。
敘州潭陽郡,下。本巫州,貞觀八年以辰州之龍標縣置,天授二年曰沅州,開元十三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巫州,大曆五年更名。土貢:麩金、犀角。戶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二萬二千七百三十八。縣三。龍標,上。武德七年置,貞觀八年析置夜郎、朗溪、思微三縣,九年省思微。朗溪,中下。潭陽。中下。先天二年析龍標置。
獎州龍溪郡,下。本舞州,長安四年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置,開元十三年以「舞」「武」聲相近,更名鶴州,二十年曰業州,大曆五年又更名。土貢:麩金、犀角、蠟。戶千六百七十二,口七千二百八十四。縣三。峨山,中下。本夜郎,天寶元年更名。渭溪,中下。天授二年析夜郎置。梓薑。中下。本隸充州,天寶三載廢為羈縻州,以縣來屬。
夷州義泉郡,下。本隋明陽郡地,武德四年以思州之寧夷縣置,貞觀元年州廢,四年復以黔州之都上縣開南蠻置,十一年徙治綏陽。土貢:犀角、蠟燭。戶千二百八十四,口一千一十三。縣五。綏陽,中下。有綏陽山。都上,中下。義泉,中下。本隸明陽郡。武德二年以信安、義泉、綏陽三縣置義州,并置都牢、洋川二縣,五年曰智州。貞觀四年省都牢。五年,以廢州之樂安、宜林、芙蓉、川四縣隸之,後又領廢夷州之綏養。十一年曰牢州,徙治義泉。十六年州廢,省綏養、樂安、宜林,以綏陽、義泉、洋川來屬,芙蓉、川隸播州。洋川,中下。寧夷。中下。武德四年,析置夜郎、神泉、豐樂、綏養、雞翁、伏遠、明陽、高富、思義、丹川、宣慈、慈岳十二縣。六年省雞翁。及州廢,省夜郎、神泉、豐樂,以寧夷、伏遠、明陽、高富、思義、丹川隸務州,宣慈、慈岳隸涪州,綏養隸智州。貞觀六年復置雞翁縣,來屬。十一年又以高富來屬。永徽後省雞翁、高富。開元二十五年復以寧夷來屬。
播州播川郡,下。本郎州,貞觀九年以隋牂柯郡之牂柯縣置,十一年廢,十三年復置,更名。土貢:斑竹。戶四百九十,口二千一百六十八。縣三。遵義,中下。本恭水,貞觀元年以牂柯地置,并置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鷰五縣。及郎州廢,縣亦省。十三年復置州,亦復置縣。十四年,更恭水曰羅蒙,高山曰舍月,貢山曰湖江,柯盈曰帶水,邪施曰羅為,釋鷰曰胡刀。十六年更羅蒙曰遵義。顯慶五年省舍月、湖江、羅為。芙蓉,中下。貞觀五年置,隸州,十一年并川,隸牢州。開元二十六年省川、胡刀入焉。帶水。中下。
思州寧夷郡,下。本務州,武德四年以隋巴東郡之務川、扶陽置,貞觀四年更名。土貢:蠟。戶千五百九十九,口萬二千二十一。縣三。務川,中下。武德元年置。貞觀元年,以廢夷州之寧夷、伏遠、思義、明陽、高富、丹川及廢思州之丹陽、城樂、感化、思王、多田隸務州,尋省思義、明陽、丹川,二年省丹陽,八年省感化,十年以高富隸黔州,十一年省伏遠。思王,中下。武德三年置。思邛。中下。開元四年開生獠置。
費州涪川郡,下。貞觀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陽,開南蠻置。土貢:蠟。戶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縣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務川置。貞觀四年以黔州之相永、萬資隸費州,十一年省。扶陽,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城樂。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隸思州,貞觀元年隸務州,八年來屬。
南州南川郡,下。武德二年開南蠻置,三年更名僰州,四年復故名。土貢:班布。戶四百四十三,口二千四十三。縣二。南川,中下。本隆陽,武德二年置,并置扶化、隆巫、丹溪、靈水四縣。貞觀十一年省扶化、隆巫、靈水。先天元年更隆陽曰南川。三溪。中下。貞觀五年置,七年又置當山、嵐山、歸德、汶溪四縣,八年皆省。
溪州靈溪郡,下。天授二年析辰州置。土貢:丹沙、犀角、茶牙。戶二千一百八十四,口萬五千二百八十二。縣二。大鄉,上。三亭。中下。貞觀九年析大鄉置。有大酉山。
溱州溱溪郡,下。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土貢:文龜、斑布、丹沙。戶八百七十九,口五千四十五。縣五。榮懿,中下。貞觀十六年置,并置扶歡、樂來二縣。咸亨元年省樂來。扶歡,中下。夜郎,中下。貞觀十六年開山洞置珍州,并置夜郎、麗皐、樂源三縣,後為夜郎郡。元和三年州廢,縣皆來屬。麗皐,中下。樂源。中下。
右黔中採訪使,治黔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四十二‧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劍南道,蓋古梁州之域,漢蜀郡、廣漢、犍為、越巂、益州、牂柯、巴郡之地,總為鶉首分。為府一,都護府一,州三十八,縣百八十九。其名山:岷、峨、青城、鶴鳴。其大川:江、涪、雒、西漢。厥賦:絹、綿、葛、紵。厥貢:金、布、絲、葛、羅、綾、綿紬、羚角、犛尾。
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載曰南京,為府,上元元年罷京。土貢:錦、單絲羅、高杼布、麻、蔗糖、梅煎、生春酒。戶十六萬九百五十,口九十二萬八千一百九十九。縣十。有府三,曰威遠、歸德、二江。有天征軍,本天威,乾元二年置,元和三年更名。成都,次赤。有江瀆祠。北十八里有萬歲池,天寶中,長史章仇兼瓊築隄,積水溉田。南百步有官源渠隄百餘里,天寶二載,令獨孤戒盈築。華陽,次赤。本蜀,貞觀十七年析成都置,乾元元年更名。新都,次畿。武德二年置。有繁陽山。犀浦,次畿。垂拱二年析成都置。新繁,次畿。雙流,次畿。廣都,次畿。龍朔二年析雙流置。郫,次畿。溫江,次畿。本萬春,武德三年置,貞觀元年更名。有新源水,開元二十三年,長史章仇兼瓊因蜀王秀故渠開,通漕西山竹木。靈池。次畿。本東陽,久視元年置,天寶元年更名。
彭州濛陽郡,緊。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土貢:段羅、交梭。戶五萬五千九百二十二,口三十五萬七千三百八十七。縣四。有府二,曰天水、唐興。有威戎軍。有羊灌田、朋笮、繩橋三守捉城。有七盤、安遠、龍溪三城。有當風戍。有靜塞關。九隴,望。武德三年以九隴、綿竹、導江置濛州。貞觀二年州廢,縣皆來屬。武后時,長史劉易從決唐昌沱江,鑿川派流,合堋口埌歧水溉九隴、唐昌田,民為立祠。有葛山、漓沅山、陽平山。導江,望。本盤龍,武德元年以故汶山置,尋更名。貞觀中曰灌寧,開元中復為導江。有侍郎堰,其東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龍朔中築。又有小堰,長安初築。西有蠶崖關;有岷山、玉壘山。有鎮靜軍,開元中置。有白沙守捉城。有木瓜戍、三奇戍。唐昌,望。儀鳳二年析九隴、導江、郫置。長壽二年曰周昌,神龍元年復故名。濛陽。緊。儀鳳二年析九隴、什邡、雒置。
蜀州唐安郡,緊。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土貢:錦、單絲羅、花紗、紅藍、馬策。戶五萬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萬六百九十四。縣四。有府三,曰金堰、廣逢、灌口。有鎮靜軍,乾符二年,節度使高駢置。晉原,望。有天倉山。青城,望。「青」故作「清」,開元十八年更。有青城山。唐安,望。本唐隆,武德元年置。長壽二年曰武隆,神龍元年復為唐隆,先天元年更名。新津。望。西南二里有遠濟堰。分四筒穿渠,溉眉州通義、彭山之田。開元二十八年,採訪使章仇兼瓊開。有稠山、本竹山、天社山、主簿山。有鐵。
漢州德陽郡,上。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土貢:交梭,雙紃,彌牟、紵布,衫段,綾,紅藍,蜀馬。戶六萬九千五,口三十萬八千二百三。縣五。有府一,曰玉津。有威勝軍。雒,望。貞元末,刺史盧士珵立隄堰,溉田四百餘頃。德陽,緊。武德三年析雒置。有鹿頭關。什邡,望。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綿竹,緊。有庚除山、萬安山、鹿堂山。金堂。上。咸亨二年析雒、新都置。有昌利山。
嘉州犍為郡,中。本眉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紫葛、麝香。戶三萬四千二百八十九,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一。縣八。有犍為、沐源、寺莊、牛徑、銅山、曲灘、陀和、平戎、依名、利雲、溶川、羅護、柘林、大池、雞心、龍溪、賴泥、可陽、婆籠、馬鞍、始犁、峨眉等二十二鎮兵。龍遊,緊。平羌,中下。有鐵。有關。峨眉,上。有金,有鐵。夾江,上。有鐵。玉津,中。綏山,中。久視元年析置樂都縣,尋省。有綏山。羅目,中。麟德二年開生獠置,以縣置沐州。高宗上元三年州廢,縣亦省,儀鳳三年復置,來屬。有峨眉山。犍為。中。本隸戎州,高宗上元元年來屬。
眉州通義郡,上。武德二年析嘉州置。土貢:麩金、柑、石蜜、葛粉。戶四萬三千五百二十九,口十七萬五千二百五十六。縣五。通義,緊。彭山,緊。本隆山,隸陵州。貞觀元年省入通義,二年復置,來屬。先天元年更名。有通濟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邛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州西南入江,溉田千六百頃,開元中,益州長史章仇兼瓊開。有鹽。有彭女山。丹稜,上。有龍鵠山。洪雅,上。武德元年以縣置犍州,五年省南安入焉。貞觀元年州廢,來屬。開元七年置義州,并以獠戶置南安、平鄉二縣。八年州廢,省二縣,以洪雅來屬。青神。上。大和中,榮夷人張武等百餘家請田于青神,鑿山釃渠,溉田二百餘頃。
邛州臨邛郡,上。武德元年析雅州置,顯慶二年徙治臨邛。土貢:葛、絲布、酒杓。戶四萬二千一百七,口十九萬三百二十七。縣七。有府一,曰興化。有鎮南軍,寶應元年置。臨邛,緊。有銅,有鐵。依政,上。安仁,上。武德三年析臨邛、依政置。貞觀十七年省,咸亨元年復置。大邑,上。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晉原置。有鶴鳴山。蒲江,中下。有鹽。大和四年以蒲江、臨溪隸巂州,後皆復來屬。臨溪,中下。有鐵。火井。中下。有鎮兵。有鹽。
簡州陽安郡,下。武德三年析益州置。土貢:麩金、葛、綿紬、柑。戶二萬三千六十六,口十四萬三千一百九。縣三。陽安,上。有銅,有鹽。有柏廟山、玉女靈山。金水。上。本金淵,武德元年更名。有銅。平泉。中。
資州資陽郡,上。本治盤石,咸通六年徙治內江,七年復治盤石。土貢:麩金、柑。戶二萬九千六百三十五,口十萬四千七百七十五。縣八。有安夷軍。盤石,中。有平岡山、崇靈山。有鹽。北七十里有百枝池,周六十里,貞觀六年,將軍薛萬徹決東使流。資陽,上。有鹽。清溪,下。本牛鞞,天寶元年更名。內江,中。有鹽。月山,下。義寧二年置。龍水,中。義寧二年置。有鹽。銀山,下。義寧二年置。丹山。中。貞觀四年置,六年省入內江,七年復置。
巂州越巂郡,中都督府。本治越巂,至德二載沒吐蕃,貞元十三年收復。大和五年為蠻寇所破,六年徙治臺登。土貢:蜀馬、絲布、花布、麩金、麝香、刀靶。戶四萬七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五千二百八十。縣九。有清溪關,大和中,節度使李德裕徙于中城。西南有昆明軍,其西有寧遠軍,有新安、三阜、沙野、蘇祁、保塞、羅山、西瀘、蛇勇、遏戎九城。自清溪關南經大定城百一十里至達仕城,西南經菁口百二十里至永安城,城當滇、笮要衝。又南經水口西南度木瓜嶺二百二十里至臺登城。又九十里至蘇祁縣,又南八十里至巂州。又經沙野二百六十里至羌浪驛。又經陽蓬嶺百餘里至俄準添館。陽蓬嶺北巂州境,其南南詔境。又經菁口、會川四百三十里至河子鎮城,又三十里渡瀘水,又五百四十里至姚州,又南九十里至外沴蕩館。又百里至佉龍驛,與戎州往羊苴咩城路合。貞元十四年,內侍劉希昂使南詔由此。臺登,中。武德元年隸登州,貞觀二年來屬。有九子山。越巂,中。邛部,中。蘇祁,中。西瀘,中。本可,天寶元年更名。昆明,中。武德二年置。有鹽,有鐵。和集,中。貞觀八年置。昌明,中。貞觀二十二年開松外蠻,置牢州及松外、尋聲、林開三縣。永徽三年州廢,省三縣入昌明。會川。中。本邛都,高宗上元二年徙于會川,因更名。有瀘津關。
雅州盧山郡,下都督府。本臨邛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茶、石菖蒲、落鴈木。戶萬八百九十二,口五萬四千一十九。縣五。有和川、始陽、靈關、安國四鎮兵。又有晏山、邊臨、統塞、集重、伐謀、制勝、龍游、尼陽八城。嚴道,中。唐初,以州境析置濛陽、長松、靈關、陽啟、嘉良、火利六縣,武德六年皆省。盧山,中。儀鳳二年置大渡縣,長安二年省。有靈關。有鹽,有銅。名山,中下。有雞棟關。百丈,中。貞觀八年置。榮經。中下。武德三年置。有邛崍山,有關。有銅。有金湯軍,乾符二年置;并置靜寇軍,故延貢地也。
黎州洪源郡,下都督府。大足元年以雅州之漢源、飛越,巂州之陽山置。神龍三年州廢,縣還故屬。開元四年復置。土貢:升麻、椒、麝香、牛黃。戶千七百三十一,口七千六百七十。縣三。有洪源軍。有定蕃、飛越、和孤三鎮兵。又有武侯、廓清、銅山、肅寧、大定、要衝、潘倉、三碉、杖義、琉璃、和孤十一城。漢源,中。武德元年以漢源、陽山二縣置登州,九年州廢,二縣來屬。貞觀二年隸巂州,永徽三年復故。飛越,中。儀鳳二年析漢源置;并置大渡縣,隸雅州,長安二年省。神龍中隸雅州,開元三年還屬。通望。中下。本陽山,隸登州,武德元年析臺登置。州廢,隸雅州,貞觀二年來屬。天寶元年更名。
茂州通化郡,下都督府。本汶山郡,武德元年曰會州,四年曰南會州,貞觀八年更州名,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麩金、丹砂、麝香、狐尾、羌活、當歸、乾酪。戶二千五百一十,口萬三千二百四十二。縣四。有威戎軍。汶山,中。有龍泉山、岷山。汶川,中下。有古桃關。石泉,中下。貞觀八年置,永徽二年省北川縣入焉。有石紐山。通化。中下。
翼州臨翼郡,下。武德元年析會州之左封、翼針置。咸亨三年僑治悉州之悉唐,上元二年還治翼針。土貢:犛牛尾、麝香、白蜜。戶七百一十一,口三千六百一十八。縣三。有峨和、白岸、都護、祚鼎四城。有合江、穀、三谷三守捉城。有隴東、益登、清溪、禦藩、吉超五鎮兵。衛山,中下。本翼針,天寶元年更名。翼水,下。峨和。下。
維州維川郡,下。武德七年以白狗羌戶於姜維故城置,并置金川、定廉二縣。貞觀元年以羌叛州廢,縣亦省,二年復置。麟德二年自羈縻州為正州,儀鳳二年以羌叛,復降為羈縻州,垂拱三年復為正州。廣德元年沒吐蕃,大和五年收復,尋棄其地。大中三年首領以州內附。土貢:麝香、犛牛尾、羌活、當歸。戶二千一百四十二,口三千一百九十八。縣三。有通化軍。有乾溪、白望、暗桶、赤鼓溪、石梯、達節、口、質臺、駱它九守捉城。西山南路有通耳、瓜平、乾溪、侏儒、箭上、谷口六守捉城。又有苻堅城。有寧塞、姜維二鎮兵。薛城,中下。貞觀二年置,又析置鹽溪縣,永徽元年省入定廉。有鹽。通化,中下。本小封,咸亨二年以生羌戶於故金川縣地置,後更名。歸化。下。
戎州南溪郡,中都督府。本犍為郡,治南溪,貞觀中徙治僰道。天寶元年更名。長慶中復治南溪。土貢:葛纖、荔枝煎。戶四千三百五十九,口萬六千三百七十五。縣五。有石門、龍騰、和戎、馬湖、移風、伊祿、義賔、可封、泥溪、開邊、平寇十一鎮兵。有奮戎城,乾符二年置。南溪,中。有平蓋山。僰道,中義賔,中下。本,武德二年省,三年復置。天寶元年更名,又省撫夷縣入焉。開邊,中下。貞觀四年以石門、開邊、朱提三縣置南通州,五年析置鹽泉縣以隸之。八年曰賢州,是年州廢,以石門、朱提、鹽泉置撫夷縣及開邊,隸戎州。自縣南七十里至曲州。又四百八十里至石門鎮,隋開皇五年率益、漢二州兵所開。又經鄧枕山、馬鞍渡二百二十五里至阿傍部落。又經蒙夔山百九十里至阿夔部落。又百八十里至諭官川。又經薄川百五十里至界江山下。又經荊溪谷、池三百二十里至湯麻頓。又二百五十里至柘東城。又經安寧井三百九十里至曲水。又經石鼓二百二十里渡石門至佉龍驛。又六十里至雲南城。又八十里至白崖城。又八十里至龍尾城。又四十里至羊苴咩城。貞元十年,詔祠部郎中袁滋與內給事劉貞諒使南詔,由此。歸順。中下。聖曆二年析縣地,以生獠戶置。
姚州雲南郡,下。武德四年以漢雲南縣地置。土貢:麩金、麝香。戶三千七百。縣三。有澄川,南江二守捉城。自巂州南至西瀘,經陽蓬、鹿谷、菁口、會川四百五十里至瀘州。乃南渡瀘水,經褒州、微州三百五十里至姚州。州西距羊苴咩城三百里,東南距安南水陸二千里。姚城,下。故漢弄棟縣地。瀘南,下。本長城,垂拱元年置,天寶初更名。有葱山。長明。下。
松州交川郡,下都督府。武德元年以扶州之嘉誠、會州之交川置,以地產甘松名。廣德元年沒吐蕃,其後松、當、悉、靜、柘、恭、保、真、霸、乾、維、翼等為行州,以部落首領世為刺史、司馬。土貢:蠟、朴硝、麝香、狐尾、當歸、羌活。戶千七十六,口五千七百四十二。縣四。有松當軍,武后時置。嘉誠,下。交川,下。平康,下。本隸當州,垂拱元年析交川及當州之通軌、翼針置。天寶元年隸松州。鹽泉。下。
當州江源郡,下。貞觀二十一年,以羌首領董和那蓬固守松州功,析松州之通軌縣置,以地產當歸名。土貢:麩金、酥、麝香、當歸、羌活。戶二千一百四十六,口六千七百一十三。縣三。通軌,中下。貞觀三年置。利和,下。顯慶二年析通軌置。谷和。下。文明元年開生羌置,并置平唐縣,後省。有常舊山。
悉州歸誠郡,下。顯慶元年以當州之左封置,并置悉唐、識臼二縣,治悉唐。咸亨元年徙治左封,儀鳳二年羌叛,僑治當州,俄徙治左封。土貢:麩金、麝香、犛牛尾、當歸、柑。戶八百一十六,口三千九百一十四。縣二。左封,中。本隸會州,武德元年隸翼州,二年省。貞觀四年復置,二十一年隸當州。歸誠。下。垂拱二年析左封置。
靜州靜川郡,下。本南和州,儀鳳元年以悉州之悉唐置,天授二年更名。土貢:麝香、犛牛尾、當歸、羌活。戶千五百七十七。口六千六百六十九。縣三。悉唐,中。靜居,中。清道。下。
柘州蓬山郡,下。顯慶三年開置。土貢:麝香、當歸、羌活。戶四百九十五,口二千一百二十。縣二。柘,下。喬珠。下。
恭州恭化郡,下。開元二十四年以靜州之廣平置。土貢:麝香、當歸、升麻、羌活。戶千一百八十九,口六千二百二十三。縣三。西南有平戎軍。和集,下。本廣平,天寶元年更名。博恭,下。開元二十四年析廣平置。烈山。下。開元二十四年析廣平置。
保州天保郡,下。本奉州雲山郡,開元二十八年以維州之定廉置。天寶八年徙治天保軍,更郡名。廣德元年沒吐蕃,乾元元年,嗣歸誠王董嘉俊以郡來歸,更州名。後又更名古州,其後復為保州。土貢:麩金、麝香、犛牛尾。戶千二百四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六。縣四。有天保軍。定廉,下。武德七年置,永徽元年省維州之鹽溪縣入焉。歸順,下。天寶八載析定廉置。雲山,下。天寶八載析定廉置。安居。下。
真州昭德郡,下。天寶五載析臨翼郡置。土貢:麝香、大黃。戶六百七十六,口三千一百四十七。縣四。真符,中下。天寶五載析雞川、昭德置。雞川,中下。先天元年析翼水縣地開生獠置,本隸悉州,天寶元年隸翼州。昭德,下。本識臼,顯慶元年開生獠置,隸悉州,天寶元年隸翼州。昭遠。中下。
霸州靜戎郡,下。天寶元年招附生羌置。戶五百七十一,口千八百六十一。縣四。安信,下。牙利,中。保寧,中。歸化。中。
乾州,下。大曆三年開西山置。縣二。招武,下。寧遠。下。
梓州梓潼郡,下。本新城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紅綾、絲布、柑、蔗糖、橘皮。戶六萬一千八百二十四,口二十四萬六千六百五十二。縣九。郪,望。有鹽。射洪,上。通泉,緊。大曆二年隸遂州,後復來屬。有鹽,有鐵。玄武,上。本隸益州,武德三年來屬。有鹽。鹽亭,上。有鹽。有負戴山。飛烏,上。有鹽。永泰,中。武德四年,析鹽亭及劍州之黃安、閬州之西水置。有鹽。有女徒山。銅山,中。南可象山,西北私鎔山,皆有銅。貞觀二十三年置鑄錢官,調露元年罷,析郪、飛烏置縣。有會軍堂山。涪城。緊。本隸綿州,大曆十三年來屬。有鹽。
遂州遂寧郡,中都督府。土貢:樗蒲綾、絲布、天門冬。戶三萬五千六百三十二,口十萬七千七百一十六。縣五。有靜戎軍。方義,望。有鹽。長江,中。有鹽。有廣山。蓬溪,中。本唐興,永淳元年析方義置。長壽二年曰武豐,神龍元年復故名。景龍二年析置唐安縣,先天二年省。天寶元年更唐興曰蓬溪。有化鹽池。青石,中。遂寧。中。景龍元年以故廣溪縣地置。
綿州巴西郡,上。本金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鏤金銀器、麩金、輕容、雙紃、綾、錦、白藕、蔗。有橘官。戶六萬五千六十六,口二十六萬三千三百五十二。縣八。巴西,望。南六里有廣濟陂,引渠溉田百餘頃,垂拱四年,長史樊思孝、令夏侯奭因故渠開。有富樂山。有金,有銀,有鐵,有鹽。昌明,緊。本昌隆,武德三年析置顯武、文義二縣。貞觀元年省文義,神龍元年更顯武曰興聖,先天元年更昌隆曰昌明,開元二年省興聖入焉。尋又析巴西、涪城、萬安地復置興聖,二十七年省,地還故屬。有北芒山。有鹽,有鐵。魏城,上。北五里有洛水堰,貞觀六年引安西水入縣,民甚利之。有鐵,有鹽。羅江,中。本萬安,天寶元年更名。北五里有茫江堰,引射水溉田入城,永徽五年,令白大信置。北十四里有楊村堰,引折腳堰水溉田,貞元二十一年,令韋德築。有白馬關。有鹽。神泉,上。北二十里有折腳堰,引水溉田,貞觀元年開。有鐵。鹽泉,中。武德三年析魏城置。有鹽。龍安,上。本金山,武德三年更名。有松嶺關,開元十八年廢。東南二十三里有雲門堰,決茶川水溉田,貞觀元年築。西昌。中。永淳元年以隋益昌縣地置。有鐵。
劍州普安郡,上。本始州,先天二年更名。土貢:麩金、絲布、蘇薰席、葛粉。戶二萬三千五百一十,口十萬四百五十。縣八。普安,上。普城,緊。本黃安,唐末更名。永歸,中下。有停船山。梓潼,上。有亮山、神山。陰平,中。西北二里有利人渠,引馬閣水入縣溉田,龍朔三年,令劉鳳儀開,寶應中廢,後復開,景福二年又廢。有浮滄山。臨津,中上。武連,中。劍門。中下。聖曆二年析普安、永歸、陰平置。
合州巴川郡,中。本涪陵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葛、桃竹箸、雙陸子、書筒、橙、牡丹、藥實。戶六萬六千八百一十四,口七萬七千二百二十。縣六。石鏡,上。有鐵。有銅梁山。新明,中。武德三年析石鏡置。漢初,中。赤水,中。巴川,中。開元二十三年析石鏡、銅梁置。有鐵。銅梁。中。長安三年置。
龍州應靈郡,中都督府。本平武郡西龍州,義寧二年曰龍門郡,又曰西龍門郡,貞觀元年曰龍門州。初為羈縻,屬茂州,垂拱中為正州。天寶元年曰江油郡,至德二載更郡名,乾元元年更州名。土貢:麩金、酥、羚羊角、葛粉、厚朴、附子、天雄、側子、烏頭。戶二千九百九十二,口四千二百二十八。縣二。江油,望。貞觀八年省平武縣入焉。有涪水關。清川。中下。本馬盤,天寶元年更名。
普州安岳郡,中。武德二年析資州置。土貢:雙紃、葛布、柑、天門冬煎。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二。縣六。安岳,上。有鹽。安居,中下。大曆二年隸遂州,後復來屬。有鹽。普慈,中。樂至,中。武德三年置。有鹽。普康,中下。本隆康,先天元年更名。有鹽。崇龕。中。本隆龕,武德三年置,先天元年更名。
渝州南平郡,下。本巴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葛、藥實。戶六千九百九十五,口二萬七千六百八十五。縣五。巴,中下。有鹽。江津,中下。萬壽,中下。本萬春,武德三年析江津置,五年更名。南平,中下。貞觀四年析巴縣置南平州,并置南平、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七縣。八年曰霸州,十三年州廢,省清谷、周泉、昆川、和山、白溪、瀛山、以南平來屬。壁山。中下。至德二載析巴、江津、萬壽置。有鹽。
陵州仁壽郡,本隆山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麩金、鵝溪絹、細葛、續髓、苦藥。戶三萬四千七百二十八,口十萬一百二十八。縣五。仁壽,望。有鹽。有高城山。貴平,中。有鹽。井研,中。有井鑊山。始建,中下。有鐵。籍。上。永徽四年析貴平置。東五里有漢陽堰,武德初引漢水溉田二百頃,後廢,文明元年,令陳充復置,後又廢。有鹽。
榮州和義郡,中。武德元年析資州置,治公井,六年徙治大牢,永徽二年徙治旭川。土貢:紬、班布、葛、利鐵、柑。戶五千六百三十九,口萬八千二十四。縣六。有威遠軍。旭川,中下。貞觀元年析大牢置。應靈,中下。本大牢,景龍二年省雲州及羅水、雲川、胡連三縣入焉。天寶元年更名。有鹽。公井,中下。武德元年置。有鹽。資官,中下。本隸嘉州,武德六年來屬。有鹽,有鐵。威遠,中下。貞觀元年析置婆日、至如二縣。二年以瀘州之隆越來屬。八年省婆日、至如、隆越入焉。有鹽。和義。中下。本隸瀘州,貞觀八年來屬。
昌州,下都督府。乾元二年析資、瀘、普、合四州之地置,治昌元。大曆六年州、縣廢,其地各還故屬,十年復置。光啟元年徙治大足。土貢:麩金、麝香。縣四。大足,下。本合州巴川地。靜南,中。昌元,上。永川。下。本渝州壁山縣地。有鐵。
瀘州瀘川郡,下都督府。土貢:麩金、利鐵、葛布、班布。戶萬六千五百九十四,口六萬五千七百一十一。縣五。瀘川,中。貞觀八年析置涇南縣,後省。富義,中。本富世,武德九年省來鳳縣入焉。貞觀二十三年更名。江安,中。貞觀元年以夷獠戶置思隸、思逢、施陽三縣。八年省施陽,十三年省思隸、思逢入焉。有鹽。合江,中。綿水。中。
保寧都護府,天寶八載以劍南之索磨川置,領牂柯、吐蕃。
右劍南採訪使,治益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嶺南道,蓋古揚州之南境,漢南海、鬱林、蒼梧、珠崖、儋耳、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郡。韶、廣、康、端、封、梧、藤、羅、雷、崖以東為星紀分,桂、柳、鬱林、富、昭、蒙、龔、繡、容、白、羅而西及安南為鶉尾分。為州七十有三,都護府一,縣三百一十四。其名山:黃嶺、靈洲。其大川:桂、鬱。厥賦:蕉、紵、落麻、厥貢:金、銀、孔翠、犀、象、綵藤、竹布。
廣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貢:銀、藤簟、竹席、荔支、鼊皮、鱉甲、蚺蛇膽、石斛、沈香、甲香、詹糖香。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口二十二萬一千五百。縣十三。有府二,曰綏南、番禺。有經略軍,屯門鎮兵。南海,上。有南海祠。山峻水深,民不井汲,都督劉巨麟始鑿井四。有牛鼻鎮兵。有赤岸、紫石二戍。有靈洲山,在鬱水中。番禺,上。增城,中。四會,中。武德五年以四會、化蒙二縣置南綏州,并析置新招、化注、化穆三縣。貞觀元年省新招、化注,以廢威州之懷集、廢齊州之洊安隸之。八年更名湞州。十三年州廢,省化穆,以四會、化蒙、懷集、洊安來屬。化蒙,中。有鉛穴一。懷集,中。武德五年置威州,并析置興平、霍清、威成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興平、霍清、威成入懷集。開元二年省永固縣入焉。有驃山,有鐵。洊水,中。本洊安,武德五年置齊州,并析置宣樂、宋昌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宣樂、宋昌入洊安。至德二載更名。東莞,中。本寶安,至德二載更名。有鹽。有黃嶺山。清遠,中。武德六年省政賔縣入焉。Ù洭,中。武德五年以Ù洭、真陽二縣置洭州,并析置翁源縣。貞觀元年州廢,以翁源隸韶州,Ù洭、真陽來屬。湞陽,中。本真陽,貞觀元年更名。有鐵。西南有洭浦故關。新會,中。武德四年,以南海郡之新會、義寧二縣置岡州新會郡,以地有金岡以名州,并析置封平、封樂二縣。貞觀十三年州廢,省封平、封樂,以新會、義寧來屬。是年,復以新會、義寧置岡州,又析義寧置封樂縣。後省封樂。開元二十三年州廢,以新會、義寧復來屬。有鹽。義寧。中。
韶州始興郡,下。本番州,武德四年析廣州之曲江、始興、樂昌、翁源置。尋更名東衡州,貞觀元年又更名。土貢:竹布、鍾乳、石斛。戶三萬一千,口十六萬八千九百四十八。縣六。曲江,上。武德四年置臨瀧、良化二縣,貞觀八年省。始興,下。有大庾嶺新路,開元十七年,詔張九齡開。東北有安遠鎮兵。樂昌,下。翁源,下。仁化,下。本隸廣州,垂拱四年析曲江置,後來屬。湞昌。下。光宅元年析始興置。
循州海豐郡,下。本龍川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布,五色藤盤、鏡匣,蚺蛇膽,甲煎,鮫革,荃臺,綬草。戶九千五百二十五。縣六。歸善,中下。貞觀元年省龍川縣入焉。博羅,中下。貞觀元年省羅陽縣入焉。河源,中下。武德五年析置石城縣,貞觀元年省。海豐,中下。武德五年析置陸安縣,貞觀元年省。興寧,貞觀元年省齊昌縣入焉。雷鄉。中下。天授二年置。
潮州潮陽郡,下。本義安郡。土貢:蕉、鮫革、甲香、蚺蛇膽、龜、石井、銀石、水馬。戶四千四百二十,口二萬六千七百四十五。縣三。海陽,中下。有鹽。潮陽,中下。永徽初省,先天初復置。程鄉。中下。
康州晉康郡,下。本南康州,武德六年析端州之端溪置,九年州廢。貞觀元年復置,十一年又廢,十二年復置,更名康州。土貢:金、銀。戶萬五百一十,口萬七千二百一十九。縣四。端溪,下。武德五年析端州之博林置撫納縣,後省。晉康,下。本遂安,至德二載更名。悅城,下。本樂城,隸端州,武德五年來屬,後更名。都城。下。
瀧州開陽郡,下。本永熙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銀、石斛。戶三千六百二十七,口九千四百三十九。縣四。瀧水,下。武德四年析置正義縣,并領懷德縣。後省正義,以懷德隸竇州。開陽,下。武德四年析瀧水置。鎮南,下。本安南,武德四年置南建州,以永熙郡之安遂、永熙、永業三縣隸之。五年析瀧水置安南縣。貞觀八年更南建州曰藥州。十八年州廢,省安遂、永業,以永寧、安南來屬。至德二載更名。建水。下。本永熙,武德五年曰永寧,天寶元年復更名,以建水在西也。
端州高要郡,下。本信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銀、柑。戶九千五百,口二萬一千一百二十。縣二。高要,下。貞觀十三年省博林縣入焉。東有青岐鎮。平興。下。武德七年析置清泰縣,貞觀十三年省。
新州新興郡,下。本新昌郡,武德四年以端州之新興置。土貢:金、銀、蕉。戶九千五百。縣二。新興,下。武德四年析置索盧、新昌、單牒、永順四縣。後省新昌、單牒,乾元後又省索盧。永順。下。
封州臨封郡,下。本廣信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銀、鮫革、石斛。戶三千九百,口萬一千八百二十七。縣二。封川,下。武德四年析置封興縣,後省。開建,下。武德四年置。
潘州南潘郡,下。本南宕州南巴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南昌、定川置。本治南昌,貞觀元年徙治定川,八年更名,後徙治茂名。後廢,地入高州。永徽元年復以茂名、南巴、毛山三縣置。土貢:銀。戶四千三百,口八千九百六十七。縣三。茂名,下。本隸高州,以茂名水名,貞觀元年來屬。潘水,下。武德五年置,以潘水名,又析南昌、定川置陸川、思城、溫水、宕川四縣。貞觀八年省思成,後以定川、宕川隸牢州,陸川、溫水隸禺州,後省南昌。二十三年析潘水置毛山縣,以毛山名。其後省潘水縣。開元二年改毛山曰潘水。南有博畔鎮。南巴。下。本隸高州,武德五年置,永徽元年來屬。
春州南陵郡,下。本陽春郡,武德四年以高涼郡之陽春置,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銀、鍾乳、石斛。戶萬一千二百一十八。縣二。陽春,下。武德四年并置流南縣,五年又置西城縣,後皆省。有鉛。羅水。下。天寶後置。
勤州雲浮郡,下。本銅陵郡,武德四年析春州置,五年州廢。萬歲通天二年復置,長安中復廢。開元十八年平春、瀧等州,首領陳行範餘黨保銅陵北山,廣州都督耿仁忠奏復置州,治富林洞,因以為縣。乾元元年徙治銅陵。土貢:金、銀、石斛。戶六百八十二,口千九百三十三。縣二。銅陵,下。本隸端州,武德五年隸春州,後來屬。有銅。富林。下。武德四年析銅陵置。州廢,隸春州,後縣亦廢,乾元元年復置。
羅州招義郡,下。本石城郡,武德五年以高涼郡之石龍、吳川置,六年徙治石城。土貢:銀、孔雀、鸚鵡。戶五千四百六十,口八千四十一。縣四。廉江,下。本石城,以石城水名。武德五年,析石龍、吳川置南河、石城、招義、零綠、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十縣。後以石龍而下六縣隸南石州。天寶元年更名。大曆八年以南河隸順州。吳川,下。幹水,下。本石龍,武德五年曰招義,天寶元年更名,以幹水名。零綠。下。以零綠水名。
辯州陵水郡,下。本南石州石龍郡,武德六年,以羅州之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置。貞觀九年更名。天祐元年,朱全忠以「辯」「汴」聲近,表更名勳州。土貢:銀、竹。戶四千八百五十八,口萬六千二百九。縣二。石龍,下。貞觀元年省慈廉、羅肥二縣入焉。陵羅。下。
高州高涼郡,下。武德六年分廣州之電白、連江置。本治高涼,貞觀二十三年徙治良德,大曆十一年徙治電白。土貢:銀、蚺蛇膽。戶萬二千四百。縣三。電白,下。良德,下。本隸瀧州,武德中來屬。保寧。下。本連江,開元五年曰保安,至德二載更名。
恩州恩平郡,下。本齊安郡,貞觀二十三年以高州之西平、齊安、杜陵置。大順二年徙治恩平。土貢:金、銀。戶九千。縣三。有清海軍。恩平,下。本海安,武德五年曰齊安,至德二載更名。有西平縣,本高涼,亦武德五年更名,後省。杜陵,下。本杜原,武德五年更名。陽江。下。有銀。
雷州海康郡,下。本南合州徐聞郡,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海康、隋康、鐵杷置。貞觀元年更名東合州,八年又更名。土貢:絲電、班竹、孔雀。戶四千三百二十,口二萬五百七十二。縣三。海康,中。遂溪,下。本鐵杷、椹川二縣,後併省,更名。徐聞。下。本隋康,貞觀二年更名。
崖州珠崖郡,下。土貢:金、銀、珠、玳瑁、高良薑。戶八百一十九。縣三。舍城,下,以舍城水名。西南有勤連鎮兵。有顏城縣,本顏盧,貞觀元年更名,開元後省。澄邁,下。文昌。下。本平昌,武德五年置,貞觀元年更名。
瓊州瓊山郡,下都督府。貞觀五年以崖州之瓊山置。自乾封後沒山洞蠻,貞元五年,嶺南節度使李復討復之。土貢:金。戶六百四十九。縣五。瓊山,下。貞觀十三年析置曾口、顏羅、容瓊三縣。貞元七年省容瓊。有鹽。臨高,下。本臨機,隸崖州,貞觀五年來屬,州沒隸崖州。開元元年更名。曾口,下。樂會,下。顯慶五年置。顏羅。下。
振州延德郡,下。本臨振郡,又曰寧遠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金、五色藤盤、班布、食單。戶八百一十九,口二千八百二十一。縣五。寧遠,下。以寧遠水名。有鹽。延德,下。以延德水名。吉陽,下。貞觀二年析延德置。臨川,下。落屯。下。天寶後置。
儋州昌化郡,下。本儋耳郡,隋珠崖郡治,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金、糖香。戶三千三百九縣五。義倫,下。有鹽。昌化,下。貞觀元年析置吉安縣,乾元後省。感恩,下。洛場,下。乾元後置。富羅。下。本毗善,武德五年更名。
萬安州萬安郡,下。龍朔二年以崖州之萬安置。開元九年徙治陵水。至德二載更名萬全郡。貞元元年復治萬全,後復故名。土貢:金、銀。戶二千九百九十七。縣四。萬安,下。本隸瓊州,貞觀五年析文昌置,并置富雲、博遼二縣。十三年隸崖州,後來屬。至德二載曰萬全,後復故名。陵水,下。本隸振州,後來屬。富雲,下。博遼。下。
邕州朗寧郡,下都督府。本南晉州,武德四年以隋鬱林郡之宣化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金、銀。有金坑。戶二千八百九十三,口七千三百二。縣七。有經略軍。宣化,中下。武德五年析置武緣、晉興、朗寧、橫山四縣。乾元後省橫山。鬱水自蠻境七源州流出,州民常苦之,景雲中,司馬呂仁引渠分流以殺水勢,自是無沒溺之害,民乃夾水而居。武緣,中下。西有都稜鎮。晉興,中下。朗寧,中下。思籠,中下。乾元後開山洞置。如和,中下。本隸欽州,武德五年析南賔、安京置,景龍二年來屬。封陵。中下。乾元後開山洞置。
澄州賀水郡,下。本南方州,武德四年以鬱林郡之嶺方地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金、銀。戶千三百六十八,口八千五百八十。縣四。上林,下。武德四年,析嶺方縣地置無虞、琅邪、思干、上林、止戈五縣。無虞,下。止戈,下。賀水。下。本隸柳州,武德四年析馬平置,八年來屬。
賔州嶺方郡,下。本安城郡,貞觀五年,析南方州之嶺方、思干、琅邪,南尹州之安城置。至德二載更名。土貢:藤器。戶千九百七十六。口八千五百八十。縣三。嶺方,中下。貞觀十二年省思干縣。琅邪,中下。保城。中下。本安城,至德二載更名。
橫州寧浦郡,下。本簡州,武德四年以鬱林郡之寧浦、樂山置。六年曰南簡州,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金、銀。戶千九百七十八,口八千三百四十二。縣三。寧浦,中下。武德四年析置蒙澤縣。五年以貴州之嶺山來屬。貞觀十二年省蒙澤入焉,後又省嶺山。從化,中下。本淳風,武德四年析寧浦置,永貞元年更名。樂山。下。
潯州潯江郡,下。貞觀七年以鷰州之桂平、大賔置。十三年州廢,縣隸龔州,後復置。土貢:金、銀。戶二千五百,口六千八百三十六。縣三。桂平,下。本隸貴州,武德五年隸鷰州。七年置陵江縣,十二年省入焉。皇化,下。本隸繡州,貞觀七年來屬。大賔。下。
巒州永定郡,下。本淳州,武德四年以故秦桂林郡地置,永貞元年更名。土貢:金、銀。戶七百七十,口三千八百三。縣三。永定,下。武羅,下。靈竹。下。
欽州寧越郡。土貢:金、銀、翠羽、高良薑。戶二千七百,口萬一百四十六。縣五。欽江,下。東南有西零戍。保京,下。本安京,至德二載更名。內亭,下。武德五年以內亭、遵化二縣置南亭州。貞觀二年州廢,二縣來屬。遵化,中下。靈山。下。本南賔,貞觀十年更名。
貴州懷澤郡,下。本南定州鬱林郡,武德四年曰南尹州,貞觀八年曰貴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金、銀、鉛器、紵布。戶三千二十六,口九千三百。縣四。有府一,曰龍山。鬱林,中下。懷澤,下。武德四年置。潮水,下。武德四年析鬱林置。義山。下。武德四年更馬嶺縣曰馬度。貞觀後省,天寶後更置,曰義山。
龔州臨江郡,下。貞觀七年,以鷰州故治,析潯州之武林、鷰州之泰川置,後徙治平南。土貢:銀。戶九千,口二萬一千。縣五。平南,下。貞觀七年置,又置西平、歸政、大同三縣。十二年省泰川入平南,又省歸政、西平。武林,下。本隸藤州,武德七年來屬。隋建,下。本隸藤州,貞觀十三年來屬。大同,下。陽川。下。本陽建,後更名。
象州象郡,下。本桂林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陽壽、桂林置,以象山為州名。貞觀十三年徙治武化,大曆十一年復治陽壽。土貢:銀、藤器。戶五千五百,口萬八百九十。縣三。陽壽,下。武德四年析桂林置武德、西寧、武仙三縣。貞觀十二年省西寧入武德,天寶元年省武德入陽壽。武仙,下。乾封元年省桂林縣入焉。武化。下。武德四年析桂州之建陵置,本隸封州,後隸晏州;又析陽壽置長風縣,隸晏州。州廢,縣皆來屬。大曆十一年省長風入焉。
藤州感義郡,下。本永平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銀。戶三千九百八十。縣四。鐔津,中下。初州治永平,無鐔津,又有隋安、賀川、寧人等縣,皆貞觀後省併更置,而寧人隸容州,永平隸昭州。有鉛。感義,下。本淳民,武德中更名。義昌,下。本安昌,至德二載更名。寧風。下。武德五年以縣置鷰州,以貴州之桂平隸之。貞觀三年又以藤州之大賔隸之,增領長恭、泰川、池陽、龍陽四縣,治長恭,五年置新樂、寧風、梁石、羅風四縣。七年更名泰州,徙治寧風,更池陽曰承恩,復以藤州之安基隸之;以梁石、羅風隸藤州;省長恭縣。八年徙治安基,復為鷰州。十二年省龍陽、承恩二縣。十八年州廢,以寧風來屬。後省新樂、安基、梁石、羅風。
巖州常樂郡,下。調露二年析橫、貴二州置,以巖岡之北因為名。天寶元年曰安樂郡,至德二載更名。土貢:金。戶千一百一十。縣四。常樂,下。本安樂,蕭銑分興德縣置。貞觀元年省,乾封元年復置,隸鬱林州,永隆元年來屬。至德二載更名。恩封,下。本伏龍洞,當牢、白二州之境,調露二年與高城、石巖同置。高城,下。以高城水名。石巖。下。
宜州龍水郡,下。唐開置,本粵州,乾封中更名。有銀、丹沙。戶千二百二十,口三千二百三十。縣四。龍水,下。崖山,下。東璽,下。天河。下。
邕管所領,又有顯州、武州、沈州,後皆廢省。
瀼州臨潭郡,下。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開夷獠置。戶千六百六十六。縣四。瀼江,下。波零,下。鵠山,下。弘遠。下。貞元後州、縣名存而已。
籠州扶南郡,下。貞觀十二年,李弘節招慰生蠻置。戶三千六百六十七。縣七。武勤,下。武禮,下。羅龍,下。扶南,下。龍額,下。武觀,下。武江。下。
田州橫山郡,下。開元中開蠻洞置,貞元二十一年廢,後復置。戶四千一百六十八。縣五。都救,下。惠佳,下。武龍,下。橫山,下。如賴。下。
環州整平郡,下。貞觀十二年,李弘節開拓生蠻置。縣八。正平,下。福零,下。龍源,下。饒勉,下。思恩,下。武石,下。歌良,下。都蒙。下。
桂州始安郡,中都督府。至德二載更郡曰建陵,後復故名。土貢:銀、銅器、皮靴、簟。戶萬七千五百,口七萬一千一十八。縣十一。有經略軍。臨桂,上。本始安,武德四年置福祿縣,貞觀八年省入焉,更名。有相思埭,長壽元年築,分相思水使東西流。又東南有回濤堤,以捍桂水,貞元十四年築。有侯山。理定,中。本興安,武德四年置宣風縣,貞觀十二年省入焉。至德二載更名。西十里有靈渠,引灕水,故秦史祿所鑿,後廢。寶曆初,觀察使李渤立斗門十八以通漕,俄又廢。咸通九年,刺史魚孟威以石為鏵隄,亙四十里,植大木為斗門,至十八重,乃通巨舟。靈川,中。龍朔二年析始安置。陽朔,中下。武德四年置歸義縣,貞觀元年省入焉。荔浦,中下。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荔浦、建陵、隋化三縣置荔州,又析置崇仁、純義、東區三縣。五年以隋化、東區隸南恭州,貞觀元年以建陵隸晏州。十二年州廢,以荔浦、崇仁來屬。崇仁後省,純義隸蒙州。豐水,中下。本永豐,隸昭州,武德四年析陽朔置,後來屬。長慶三年更名。修仁,中下。本建陵,貞觀元年置晏州,并置武龍、武化、長風三縣。十二年州廢,省武龍,以武化、長風隸象州,建陵來屬。長慶三年更名。恭化,中下。本純化,武德四年析始安置,永貞元年更名。永福,中下。武德四年析始安置。全義,中下。本臨源,武德四年析始安置,大曆三年更名。古。乾寧二年析慕化置。
梧州蒼梧郡,下。武德四年以靜州之蒼梧、豪靜、開江置。土貢:銀、白石英。戶千二百九。縣三。蒼梧,下。貞觀八年以賀州之綏越來屬。十二年省豪靜,其後又省綏越,而開江復隸富州。戎城,下。本隸藤州,永徽中來屬。光化四年,馬殷表以縣隸桂州。孟陵。下。本猛陵,隸藤州,蕭銑置。貞觀八年來屬,更名。光化中,馬殷表以縣隸桂州。
賀州臨賀郡,下。本綏越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富川、熙平郡之桂嶺、零陵郡之馮乗、蒼梧郡之封陽置。土貢:銀。戶四千五百五十二,口二萬五百七十。縣六。臨賀,下。武德四年置。東有銅冶,在橘山。桂嶺,下。朝岡、程岡皆有鐵。馮乗,下。有荔平關。有錫冶三。封陽,下。貞觀元年省,九年復置。富川,下。有富水。天寶中更名富水,後復故名。有錫。有鍾乳穴三。蕩山。下。天寶後置。
連州連山郡,下。本熙平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赤錢、竹紵練、白紵細布、鍾乳、水銀、丹沙、白鑞。戶三萬二千二百一十,口十四萬三千五百三十三。縣三。桂陽,上。有桂陽山,本靈山,天寶八載更名。有銀,有鐵。陽山,中下。有鐵。有故秦湟溪關。連山。中。有金,有銅,有鐵。
柳州龍城郡,下。本昆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馬平置,是年,更名南昆州,貞觀八年又以地當柳星更名。土貢:銀、蚺蛇膽。戶二千二百三十二,口萬一千五百五十。縣五。馬平,下。武德四年析置新平、文安、賀水、歸德四縣,尋更名歸德曰脩德,文安曰樂沙。八年以賀水隸澄州。貞觀七年省樂沙,九年置崖山縣,十二年省新平。其後又省崖山,以脩德隸嚴州。龍城,下。武德四年置龍州,并置柳嶺縣。貞觀七年州廢,省柳嶺,以龍城來屬。象,下。本隸桂州,後來屬。洛曹,下。本洛封,元和十三年更名。洛容。下。貞觀中置。
富州開江郡,下。本靜州龍平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龍平、豪靜,蒼梧郡之蒼梧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銀、班布。戶千四百六十,口八千五百八十六。縣三。龍平,下。武德四年析置博勞、歸化、安樂、開江四縣,尋以蒼梧、豪靜、開江隸梧州,九年省安樂、歸化、博勞。思勤,下。天寶後置。馬江。下。本開江,後隸梧州,又復隸柳州。長慶三年更名。
昭州平樂郡,下。本樂州,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平樂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銀。戶四千九百一十八,口萬二千六百九十一。縣三。平樂,下。以平樂水名之,有鍾乳穴三。武德四年析置沙亭縣,貞觀七年省沙亭。恭城,下。蕭銑置。有鍾乳穴十二,在銀帳山。永平。下。本隸藤州,後來屬。
蒙州蒙山郡,下。本南恭州,武德五年析荔州之隋化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麩金、銀。戶千五十九,口五千九百三十三。縣三。立山,下。本隋化,武德五年更名;又析置欽政縣,貞觀十二年省。東區,下。武德五年析立山置。貞觀六年隸鷰州,十年來屬。正義。下。本純義,隸鷰州,十年來屬。永貞元年更名。
嚴州循德郡,下。乾封二年招致生獠,以秦故桂林郡地置。土貢:銀。戶千八百五十九,口七千五十一。縣三。來賔,下。乾封二年置。循德,下。本隸柳州,後來屬。歸化。下。乾封二年置。
融州融水郡,下。武德四年析始安郡之義熙置。土貢:金、桂心。戶千二百三十二。縣二。融水,下。本義熙,武德四年析置臨牂、黃水、安脩三縣,六年更名。貞觀十三年省安脩入臨牂。武陽。下。天寶初併黃水、臨牂二縣更置。
思唐州武郎郡,下。永隆二年析龔、蒙、象三州置。開元二十四年為羈縻州,建中元年為正州。土貢:銀。戶百四十一。縣二。武郎,下。思和。下。本平原,長慶三年更名。
古州樂興郡,下。貞觀十二年,李弘節開夷獠置。土貢:蠟。戶二百八十五。縣三。樂山,本樂預,寶應元年更名。古書,下。樂興。下。
容州普寧郡,下都督府。本銅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北流、普寧置。貞觀八年更名。元和中徙治普寧。土貢:銀、丹沙、水銀。戶四千九百七十,口萬七千八十五。縣六。有經略軍。普寧,下。北流,下。武德四年析置豪石、宕昌、南流、陵城、新安五縣。貞觀十一年省新安,後又省豪石、宕昌。北三十里有鬼門關,兩石相對,中闊三十步。陵城,下。渭龍,下。武德四年析普寧置。欣道,下。本寧人,隸藤州。貞觀二十三年更名,來屬。陸川。下。本隸東峨州,唐末來屬。
牢州定川郡,下。本義州,武德二年以巴蜀徼外蠻夷地置。貞觀十一年以東北有牢石,因更名,徙治南流,後廢。乾封三年,將軍王杲平蠻獠復置。土貢:布、銀。戶千六百四十一,口萬一千七百五十六。縣三。南流,下。本隸容州,武德四年析北流置南流、定川、牢川三縣,以南百步有南流江名之,乾封三年皆來屬。定川,下。本隸潘州,定川水名之。宕川。下。本隸潘州,因瀘宕水名之。
白州南昌郡,下。本南州,武德四年以合浦郡之合浦地置,六年更名。土貢:金、銀、珠。戶二千五百七十四,口九千四百九十八。縣四。博白,下。武德四年置,并置朗平、周羅、龍豪、淳良、建寧五縣。貞觀六年以廉州之大都隸之。十二年省朗平、淳良,後又省大都。大曆八年以龍豪隸順州。西南百里有北戍灘,咸通中,安南都護高駢募人平其險石,以通舟楫。建寧,下。周羅,下。南昌。下。本隸潘州,後來屬。
順州順義郡,下。大曆八年,容管經略使王翃析禺、羅、辯、白四州置。土貢:銀。戶五百九。縣四。龍化,下。武德四年置,以西有龍化水名之,六年隸辯州。溫水,下。本隸禺州。南河,下。武德五年析石龍置,隸羅州。龍豪。武德四年析合浦置,隸白州。
繡州常林郡,下。本林州,武德四年以鬱林郡之阿林縣及鬱平縣地置,六年更名。土貢:金。戶九千七百七十三。縣三。常林,中。武德四年置,又置羅繡、皇化、歸誠三縣。貞觀七年以皇化隸潯州,省歸誠。阿林,中下。羅繡。下。武德四年析置盧越縣,貞觀六年縣廢入焉。
鬱林州鬱林郡,下。本鬱州,麟德二年析貴州之石南、興德、鬱平置,乾封元年更名。土貢:布。戶千九百一十八,口九千六百九十九。縣四。鬱平,下。本隸貴州,後來屬。興業,下。麟德二年析石南置,建中二年省石南入焉。興德,下。蕭銑析石南置,尋廢。武德四年析鬱平復置。潭栗。下。
黨州寧仁郡,下。本鬱林州地,永淳元年開古黨洞置。土貢:金、銀。戶千一百四十九,口七千四百四。縣八。撫安,下。古西甌地。善勞,中下。善文,,下。寧仁,下。容山,下。本安仁,永淳二年析黨州置平琴州平琴郡,領安仁、懷義、福陽、古符四縣。垂拱三年廢,神龍三年復置。至德中更安仁曰容山。建中二年州廢,縣皆來屬。懷義,下。福陽,下。古符。下。
竇州懷德郡,下。本南扶州,武德四年以永熙郡之懷德置。以獠叛,僑治瀧州,後徙治信義。貞觀元年州廢,以縣隸瀧州。二年復置,五年又廢,以縣隸瀧州。六年復置,八年更名。土貢:銀。戶千一十九,口七千三百三十九。縣四。信義,中下。武德四年置,并析置潭峨縣,五年又析置特亮縣。懷德,中下。潭峨,下。特亮。下。
禺州溫水郡,下。本東峨州,乾封三年,將軍王杲奏析白、辯、竇、容四州置,總章二年更名。土貢:銀。戶三千一百八十。縣四。峨石,下。總章二年析白州之溫水置,以南有峨石名之。羅辯,下。本陸川,隸辯州,後更名。本羅辯洞地。扶萊,下。武德五年析信義縣置,隸竇州,以扶萊水名之。貞觀中省,後復置。宕昌。下。本隸容州。
廉州合浦郡,下。本合州,武德四年曰越州,貞觀八年更名,以本大廉洞地。土貢:銀。戶三千三十二,口萬三千二十九。縣四。合浦,中下。武德五年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縣。貞觀六年置珠池縣。後以大都隸白州。十二年省珠池、安昌入焉。封山,下。武德五年置姜州,并置東羅、蔡龍二縣。貞觀十年州廢,以封山、東羅、蔡龍來屬。後省東羅。蔡龍,下。以蔡龍洞名之。貞觀十二年省高城縣入焉。大廉。下。
義州連城郡,下。本南義州,武德五年以永熙郡之永業縣地置。貞觀元年州廢,以縣隸南建州。二年復置,五年又廢,以縣隸南建州。六年復置,後第名義州。土貢:銀。戶千一百一十,口七千三百三。縣三。岑溪,下。本龍城,武德五年置,并置安義、義城二縣。至德中更龍城曰岑溪。其後又省義城。有郡山。永業,,下。本安義,至德中更名。連城。下。武德五年析瀧州之正義置。
安南中都護府,本交趾郡,武德五年曰交州,治交趾。調露元年曰安南都護府,至德二載曰鎮南都護府,大曆三年復為安南。寶曆元年徙治宋平。土貢:蕉、檳榔、鮫革、蚺蛇膽、翠羽。戶二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九萬九千六百五十二。縣八。有經略軍。宋平,上。武德四年置宋州,并置弘教、南定二縣。五年析置交趾、懷德二縣,隸交州。六年曰南宋州。貞觀元年州廢,省弘教、懷德,徙交趾于故南慈州,來屬。南定,本隸宋州,武德四年析宋平置,五年隸交州。大曆五年省,貞元八年復置。太平,中下。本隆平,武德四年置,以縣置隆州,并置義廉、封溪二縣,治義廉。六年曰南隆州。貞觀元年州廢,省義廉,以封溪隸峰州,隆平來屬。先天元年更名。交趾,中下。武德四年置慈州,并置慈廉、烏延、武立三縣,以慈廉水因名之。六年曰南慈州。貞觀元年州廢,省三縣更置。朱鳶,上。武德四年置鳶州,并置高陵、定安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高陵、定安,以朱鳶來屬。龍編,中下。武德四年置龍州,并置武寧、平樂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武寧、平樂,以龍編隸仙州,州廢來屬。平道,中下。武德四年置道州,并置昌國縣。六年曰南道州,是年更名仙州。貞觀十年州廢,省昌國,以平道來屬。武平。中下。本隸道州,武德五年來屬。
陸州玉山郡,下。本玉山州,武德五年以寧越郡之安海、玉山置。貞觀二年州廢,縣隸欽州。高宗上元二年復置,更名。土貢:銀、玳瑁、鼊皮、翠羽、甲香。戶四百九十四,口二千六百七十四。縣三。烏雷,下。華清,下。本玉山,天寶中更名。寧海。下。本安海。武德四年又置海平縣,貞觀十二年省。至德二載更名。
峰州承化郡,下都督府。武德四年以交趾郡之嘉寧置。土貢:銀、藤器、白鑞、蚺蛇膽、豆蔻。戶千九百二十。縣五。嘉寧,下。武德四年置新昌、安仁、竹格、石堤四縣,又領封溪縣。貞觀元年省石堤、封溪入嘉寧,後又省安仁。承化,下。新昌,下。貞觀元年省竹格縣入焉。高山,元和後置。珠綠。元和後置。
愛州九真郡,下。土貢:紗、絁、孔雀尾。戶萬四千七百。縣六。九真,下。武德五年置松源、楊山、安預三縣。貞觀元年省楊山、安預,九年省松源。有金,有石磬。安順,下。武德五年置順州,并析置東河、建昌、邊河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三縣入安順,來屬。崇平,下。本隆安。武德五年置安州,并置教山、建道、都握三縣,又置山州,并置岡山、真潤、古安、西安、建初五縣。貞觀元年廢安州,省教山、建道、都握入隆安,來屬;又廢山州,省岡山、真潤、古安、西安入建初,來屬。八年省建初。先天元年更隆安曰崇安,至德二載又更名。軍寧,下。本軍安,武德五年以縣置永州,七年曰都州。貞觀元年州廢,隸南陵州。至德二載更名。日南,下。武德五年置積州,又置積善、津梧、方載三縣;又以移風縣地置前真州,并置九皐、建正、真寧三縣;又以胥浦縣置胥州,并置攀龍、如侯、博犢、鎮星四縣。九年更積州曰南陵州,貞觀元年曰後真州。是年廢前真州,省九皐、建正、真寧,以移風隸南陵州;又廢胥州,省攀龍、如侯、博犢、鎮星,以胥浦隸南陵州。十年州亦廢,以軍安、日南、移風、胥浦來屬,天寶中省移風、胥浦。長林。下。本無編。
驩州日南郡,下都督府。本南德州,武德八年曰德州,貞觀元年又更名。土貢:金、金薄、黃屑、象齒、犀角、沈香、班竹。戶九千六百一十九,口五萬八百一十八。縣四。九德,中下。武德五年置安遠、曇羅、光安三縣。是年,以光安置源州,又置水源、安銀、河龍、長江四縣。貞觀八年更名阿州十三年州廢,省水源、河龍、長江,以光安、安銀來屬。安遠、曇羅、光安、安銀後皆省。浦陽,下。越裳,下。武德五年置明州,并置萬安、明弘、明定三縣;又以日南郡之文谷、金寧二縣置智州,并置新鎮、闍員二縣。貞觀元年更曰南智州,省新鎮、闍員。十三年廢明州,省萬安、明弘、明定入越裳,隸智州。後廢智州,省文谷、金寧入越裳,來屬。初以隋林邑郡置林州,比景郡置匕州。又更名匕州曰南景州,貞觀二年綏懷林邑,乃僑治驩州之南境,領比景、朱吾二縣,并置由文縣。八年第名景州。九年置林州,亦寄治驩州之南境,領林邑、金龍、海界三縣。又置山州,領龍池、盆山二縣。有浦陽戍。戶千三百二十,口五千二百。後為龍池郡。皆貞元末廢。懷驩。下。本咸歡,武德五年置驩州,并置安人、扶演、相景、西源四縣,治安人。貞觀元年更名演州。十三年省相景。十六年州廢,省安人、扶演、西源,以咸驩來屬。後更咸驩曰懷驩。
長州文楊郡,下。唐置。土貢:金。戶六百四十八。縣四。文陽,下。銅蔡,下。長山,下。其常。下。
福祿州唐林郡,下。本福祿郡,總章二年,智州刺史謝法成招慰生獠昆明、北樓等七千餘落,以故唐林州地置。大足元年更名安武州,至德二載更郡曰唐林,乾元元年復州故名。土貢:白鑞、紫。戶三百一十七。縣三。柔遠,本安遠,至德二載更名。唐林,唐初以唐林、安遠二縣置唐林州,後州、縣皆廢,更置。福祿。下。
湯州湯泉郡,下。唐以故秦象郡地置。土貢:金。縣三。湯泉,下。綠水,下。羅韶。下。
芝州忻城郡,下。唐置。戶千二百,口五千三百。縣七。忻城,下。富川,下。平西,下。樂光,下。樂豔,下。多雲,下。思龍。下。
武峨州武峨郡,下。唐置。戶千八百五十,口五千三百二十。縣七。武峨,下。如馬,下。武義,下。武緣,下。武勞,下。梁山。下。
演州龍池郡,下。本忠義郡,又曰演水郡。貞觀中廢,廣德二年析驩州復置。土貢:金。戶千四百五十。縣七。忠義,下。懷驩,下。龍池,下。思農,下。武郎,下。武容,下。武金。下。
武安州武曲郡,下。土貢:金、朝霞布。戶四百五十。縣二。武安,下。臨江。下。
開元中安南所領有龐州,土貢:孔雀尾、紫;又有南登州。後皆廢省。
右嶺南採訪使,治廣州。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四十三下‧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唐興,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于令式。今錄招降開置之目,以見其盛。其後或臣或叛,經制不一,不能詳見。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隸關內道者,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隸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之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屬諸胡、西域十六國隸隴右者,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蠻隸劍南者,為州二百六十一。蠻隸江南者,為州五十一,隸嶺南者,為州九十二。又有党項州二十四,不知其隸屬。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云。
關內道
突厥州十九,府五。
定襄都督府,貞觀四年析頡利部為二,以左部置,僑治寧朔。領州四。貞觀二十三年分諸部置州三。阿德州以阿史德部置。執失州以執失部置。蘇農州以蘇農部置。拔延州
右隸夏州都督府

雲中都督府,貞觀四年析頡利右部置。僑治朔方境。領州五。貞觀二十三年分諸部置州三。舍利州以舍利吐利部置。阿史那州以阿史那部置。綽州以綽部置。思壁州白登州貞觀末隸燕然都護,後復來屬。桑乾都督府,龍朔三年分定襄置,僑治朔方。領州四。貞觀二十三年分諸部置州三。郁射州以郁射施部置,初隸定襄,後來屬。藝失州以多地藝失部置。卑失州以卑失部置,初隸定襄,後來屬。叱略州呼延都督府,貞觀二十年置。領州三。貞觀二十三年分諸部置州二。賀魯州以賀魯部置,初隸雲中都督,後來屬。葛邏州以葛邏、挹怛部置,初隸雲中都督,後來屬。 28042.gif 跌州初為都督府,隸北庭,後為州,來屬。
右隸單于都護府
新黎州貞觀二十三年以車鼻可汗之子羯漫陀部置。初為都督府,後為州。渾河州永徽元年,以車鼻可汗餘衆歌邏祿之烏德鞬山左廂部落置。狼山州永徽元年以歌邏祿右廂部落置,為都督府,隸雲中都護。顯慶三年為州,來屬。
堅昆都督府貞觀二十二年以沙缽羅葉護部落置。
右隸安北都護府
回紇州十八,府九。貞觀二十一年分回紇諸部置。
燕然州以多濫葛部地置,初為都督府,及雞鹿、雞田、燭龍三州,隸燕然都護。開元元年來屬,僑治回樂。雞鹿州以奚結部置,僑治回樂。雞田州以阿跌部置,僑治回樂。東皐蘭州以渾部置,初為都督府,并以延陀餘衆置祁連州,後罷都督,又分東、西州,永徽三年皆廢。後復置東皐蘭州,僑治鳴沙。燭龍州貞觀二十二年析瀚海都督之掘羅勿部置,僑治溫池。燕山州僑治溫池。
右隸靈州都督府
達渾都督府,以延陀部落置,僑治寧朔。領州五。姑衍州步訖若州彈州永徽中收延陀散亡部落置。鶻州低粟州
安化州都督府僑治朔方。
寧朔州都督府僑治朔方。
僕固州都督府僑治朔方。
右隸夏州都督府
榆溪州以契苾部置。窴顏州以白霫部置。居延州以白霫別部置。稽落州本高闕州,以斛薩部置。永徽元年廢高闕州,更置稽落州,後又廢,三年以阿特部復置。余吾州本玄闕州,貞觀中以骨利幹部置,龍朔中更名。浚稽州仙萼州初隸瀚海都護,後來屬。
瀚海都督府以回紇部置。
金微都督府以僕固部置。
幽陵都督府以拔野古部置。
龜林都督府貞觀二年以同羅部落置。
堅昆都督府以結骨部置。
右隸安北都護府
党項州五十一,府十五。貞觀三年,酋長細封步賴內附,其後諸姓酋長相率亦內附,皆列其地置州縣,隸松州都督府。五年又開其地置州十六,縣四十七;又以拓拔赤詞部置州三十二。乾封二年以吐蕃入寇,廢都、流、厥、調、湊、般、匐、器、邇、鍠、率、差等十二州,咸亨二年又廢蠶、黎二州。祿山之亂,河、隴陷吐蕃,乃徙党項州所存者于靈、慶、銀、夏之境。清塞州歸德州僑治銀州境。
蘭池都督府
芳池都督府
相興都督府
永平都督府
旭定都督府
清寧都督府
忠順都督府
寧保都督府
靜塞都督府
萬吉都督府
樂容州都督府,領州一。東夏州
靜邊州都督府,貞觀中置,初在隴右,後僑治慶州之境。領州二十五。布州北夏州思義州思樂州昌塞州吳州天授二年置吳、朝、歸、浮等州。朝州「朝」一作「彭」。歸州「歸」一作「陽」。浮州祐州貞觀四年置,領縣二:廓川,歸定。卑州西歸州嶂州貞觀四年置。縣四:洛平,顯川,桂川,顯平。州開元州歸順州本在山南之西,寶應元年詣梁州刺史內附。淳州貞觀十二年以降戶置于洮州之境,并置索恭、烏城二縣。開元中廢,後為羈縻。烏籠州恤州嵯州貞觀五年置。縣一:相雞。相雞本隸西懷州,貞觀十年來屬。蓋州本西唐州,貞觀四年置,八年更名。縣四:湘水,河唐,曲嶺,祐川。悅州迴樂州烏掌州諾州貞觀五年置。縣三:諾川,德歸,籬渭。
右隸靈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僑治懷安,皆野利氏種落。領州九。寧靜州種州玉州貞觀五年置。縣二:玉山,帶河。濮州林州尹州位州貞觀四年置。縣二:位豐,西使。長州寶州宜定州都督府,本安定,後更名。領州七。党州橋州貞觀六年置。烏州西戎州貞觀五年以拓拔赤詞部落置。初為都督府,後為州,來屬。野利州米州還州安化州都督府,領州七。永和州威州旭州莫州西滄州貞觀六年置,八年更名臺州,後復故名。琮州儒州本西鹽州,貞觀五年以拓拔部置,治故後魏洪和郡之藍川縣地,八年更名。開元中廢,後為羈縻。
右隸慶州都督府
吐谷渾州二。
寧朔州初隸樂容都督府,代宗時來屬。
右隸夏州都督府
渾州儀鳳中自涼州內附者,處於金明西境置。
右隸延州都督府
河北道
突厥州二。
順州順義郡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于幽、靈之境;又置北開、北寧、北撫、北安等四州都督府。六年順州僑治營州南之五柳戍;又分思農部置燕然縣,僑治陽曲;分思結部置懷化縣,僑治秀容,隸順州;後皆省。祐、化、長及北開等四州亦廢,而順州僑治幽州城中。歲貢麝香。縣一:賔義。瑞州本威州,貞觀十年以烏突汗達干部落置,在營州之境。咸亨中更名。後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來遠。
右初隸營州都督府,及李盡忠陷營州,以順州隸幽州都督府,徙瑞州于宋州之境。神龍初北還,亦隸幽州都督府。
奚州九,府一。
鮮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置。僑治潞之古縣城。縣一:賔從。崇州武德五年析饒樂都督府之可汗部落置。貞觀三年更名北黎州,治營州之廢陽師鎮。八年復故名。後與鮮州同僑治潞之古縣城。縣一:昌黎。順化州縣一:懷遠。歸義州歸德郡總章中以新羅戶置,僑治良鄉之廣陽城。縣一:歸義。後廢。開元中,信安王禕降契丹李詩部落五千帳,以其衆復置。
奉誠都督府,本饒樂都督府,唐初置,後廢。貞觀二十二年以內屬奚可度者部落更置,并以別帥五部置弱水等五州。開元二十三年更名。領州五。弱水州以阿會部置。祁黎州以處和部置。洛瓌州以奧失部置。太魯州以度稽部置。渴野州以元俟析部置。
契丹州十七,府一。
玄州貞觀二十年以紇主曲據部落置。僑治范陽之魯泊村。縣一:靜蕃。威州本遼州,武德二年以內稽部落置。初治燕支城,後僑治營州城中。貞觀元年更名。後治良鄉之石窟堡。縣一:威化。昌州貞觀二年以松漠部落置,僑治營州之靜蕃戍。七年徙于三合鎮,後治安次之故常道城。縣一:龍山。師州貞觀三年以契丹、室韋部落置,僑治營州之廢陽師鎮,後僑治良鄉之東閭城。縣一:陽師。帶州貞觀十年以乙失革部落置。僑治昌平之清水店。縣一:孤竹。歸順州歸化郡本彈汗州,貞觀二十二年以內屬契丹別帥析紇便部置。開元四年更名。縣一:懷柔。沃州載初中析昌州置。萬歲通天元年沒于李盡忠,開元二年復置。後僑治薊之南回城。縣一:濱海。信州萬歲通天元年以乙失活部落置。僑治范陽境。縣一:黃龍。青山州景雲元年析玄州置。僑治范陽之水門村。縣一:青山。
松漠都督府,貞觀二十二年以內屬契丹窟哥部置,其別帥七部分置峭落等八州。李盡忠叛後廢,開元二年復置。領州八。峭落州以達稽部置。無逢州以獨活部置。羽陵州以芬問部置。白連州以突便部置。徒河州以芮奚部置。萬丹州以墜斤部置。疋黎州以伏部置。赤山州以伏部分置。
歸誠州
靺鞨州三,府三。
慎州武德初以涑沫、烏素固部落置。僑治良鄉之故都鄉城。縣一:逢龍。夷賔州乾符中以愁思嶺部落置,僑治良鄉之古廣陽城。縣一:來蘇。黎州載初二年析慎州置。僑治良鄉之故都鄉城。縣一:新黎。黑水州都督府開元十四年置。
渤海都督府
安靜都督府
師、帶、鮮、信五州于青州之境,崇、慎二州于淄、青之境,夷賔州于徐州之境,黎州于宋州之境,在河南者十州,神龍初乃使北還,二年皆隸幽州都督府。
降胡州一。
凜州天寶初置,僑治范陽境。
右隸幽州都督府
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太宗親征,得蓋牟城,置蓋州;得遼東城,置遼州;得白崖城,置巖州。及師還,拔蓋、遼二州之人以歸。高宗滅高麗,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後所存州止十四。初,顯慶五年平百濟,以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并置帶方州,麟德後廢。南蘇州蓋牟州代那州倉巖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木底州安市州諸北州識利州拂涅州拜漢州
新城州都督府
遼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衛樂州都督府
舍利州都督府
居素州都督府
越喜州都督府
去旦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
右隸安東都護府
隴右道
突厥州三,府二十七。
皐蘭州貞觀二十二年以阿史德特健部置,初隸燕然都護,後來屬。興昔都督府
右隸涼州都督府
特伽州雞洛州開元中又有火拔州、葛祿州,後不復見。
濛池都護府貞觀二十三年,以阿史那賀魯部落置瑤池都督府,永徽四年廢。顯慶二年禽賀魯,分其地,置都護府二、都督府八,其役屬諸胡皆為州。
崑陵都護府
匐延都督府以處木昆部置。
嗢鹿州都督府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置。
潔山都督府以突騎施阿利施部置。
雙河都督府以攝舍提暾部置。
鷹娑都督府以鼠尼施處半部置。
鹽泊州都督府以胡祿屋闕部置。
陰山州都督府顯慶三年分葛邏祿三部置三府,以謀落部置。
大漠州都督府以葛邏祿熾俟部置。
玄池州都督府以葛邏祿踏實部置。
金附州都督府析大漠州置。
輪臺州都督府
金滿州都督府永徽五年以處月部落置為州,隸輪臺。龍朔二年為府。
咽麵州都督府初,玄池、咽麵為州,隸燕然,長安二年為都督府,隸北庭。
鹽祿州都督府
哥係州都督府
孤舒州都督府
西鹽州都督府
東鹽州都督府
叱勒州都督府
迦瑟州都督府
憑洛州都督府
沙陀州都督府
荅爛州都督府
右隸北庭都護府
回紇州三,府一。
蹛林州以思結別部置。金水州賀蘭州
盧山都督府以思結部置。
右初隸燕然都護府,總章元年隸涼州都督府。
党項州七十三,府一,縣一。
馬邑州開元十七年置,在秦、成二州山谷間。寶應元年徙于成州之鹽井故城。
右隸秦州都督府
保塞州
右隸臨州都督府
密恭縣高宗上元三年為吐蕃所破,因廢,後復置。
右隸洮州
叢州貞觀三年置。縣三:寧遠,臨泉,臨河。崌州貞觀元年以降戶置。縣二:江源,落稽。奉州本西仁州,貞觀元年置,八年更名。縣三:奉德,恩安,永慈。巖州本西金州,貞觀五年置,八年更名。縣三:金池,甘松,丹巖。遠州本西懷州,貞觀四年置,八年更名。縣二:羅水,小部川。麟州本西麟州,貞觀五年置,八年更名。縣七:硤川,和善,劍具,硤源,三交,利恭,東陵。可州本西義州,貞觀四年置,八年更名。縣三:義誠,清化,靜方。闊州貞觀五年置。縣二:闊源,落吳。彭州本洪州,貞觀三年置,七年更名。縣四:洪川,歸遠,臨津,歸正。直州本西集州,貞觀五年置,八年更名。縣二:集川,新川。肆州貞觀五年置。縣四:歸唐,芳叢,鹽水,磨山。序州貞觀十年置。靜州咸亨三年以內附部落置。
軌州都督府貞觀二年以細封步賴部置。縣四:玉成,金原,俄徹,通川。
以上有版。
研州探那州州毗州河州幹州瓊州犀州龕州陪州如州麻州霸州州光州至涼州曄州思帝州統州穀邛州達違州萬卑州慈州融洮州執州荅針州稅河州吳洛州齊帝州苗州始目州悉多州質州兆州求易州託州志德州延避州略州索京州柘剛州明桑州白豆州瓚州酋和州和昔州祝州索川州拔揭州鼓州飛州索渠州目州寶劍州津州柘鍾州紀州徽州
以上無版。
右初隸松州都督府,肅宗時懿、蓋、嵯、諾、嶂、祐、臺、橋、浮、寶、玉、位、儒、歸、恤及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徙,餘皆沒于吐蕃;
乾封州歸義州順化州和寧州和義州保善州寧定州羅雲州朝鳳州以上寶應元年內附。永定州永泰元年以永定等十二州部落內附,析置州十五。宜芳州餘闕。
右闕。
吐谷渾州一。閤門州
右隸涼州都督府
四鎮都督府,州三十四。咸亨元年,吐蕃陷安西,因罷四鎮,長壽二年復置。龜茲都督府,貞觀二十年平龜茲置。領州九。闕。
毗沙都督府,本于闐國,貞觀二十二年內附,初置州五,高宗上元二年置府,析州為十。領州十。闕。焉耆都督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有碎葉城,調露元年,都護王方翼築,四面十二門,為屈曲隱出伏沒之狀云。疏勒都督府,貞觀九年疏勒內附置。領州十五。闕。
河西內屬諸胡,州十二,府二。
烏壘州和墨州溫府州蔚頭州遍城州耀建州寅度州豬拔州達滿州蒲順州郢及滿州乞乍州
媯塞都督府
渠黎都督府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龍朔元年,以隴州南由令王名遠為吐火羅道置州縣使,自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月支都督府,以吐火羅葉護阿緩城置。領州二十五。藍氏州以缽勃城置。大夏州以縛叱城置。
漢樓州以俱祿犍城置。弗敵州以烏邏氊城置。沙律州以咄城置。媯水州以羯城置。盤越州以忽婆城置。忸密州以烏羅渾城置。伽倍州以摩彥城置。粟特州以阿捺臘城置。缽羅州以蘭城置。
雙泉州以悉計蜜悉帝城置。祀惟州以昏磨城置。遲散州以悉蜜言城置。富樓州以乞施巘城置。丁零州以泥射城置。薄知州以析面城置。桃槐州以阿臘城置。大檀州以頰厥伊城具闕達官部落置。伏盧州以播薩城置。身毒州以乞澀職城置。西戎州以突厥施怛駃城置。篾頡州以騎失帝城置。疊仗州以發部落城置。苑湯州以拔特山城置。
大汗都督府,以噠部落活路城置。領州十五。附墨州以弩那城置。奄蔡州以胡路城置。依耐州以婆多楞薩達健城置。犁州以少俱部落置。榆令州以烏模言城置。安屋州以遮瑟多城置。罽陵州以數始城置。碣石州以迦沙紛遮城置。波知州以羯勞支城置。烏丹州以烏捺斯城置。諾色州以速利城置。迷蜜州以順問城置。盻頓州以乍城置。宿利州以頌施谷部落置。賀那州以汗曜部落置。
條支都督府,以訶達羅支國伏寶瑟顛城置。領州九。細柳州以護聞城置。虞泉州以贊候瑟顛城置。犁蘄州以據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烏離難城置。遺州以遺蘭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薩大城置。鎮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縛狼部落置。
天馬都督府,以解蘇國數瞞城置。領州二。洛那州以忽論城置。束離州以達利薄紇城置。
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沃沙城置。領州二。五州以葛邏犍城置。休蜜州以烏斯城置。
脩鮮都督府,以罽賔國遏紇城置。領州十。毗舍州以羅漫城置。陰米州以賤那城置。波路州以和藍
城置。龍池州以遺恨城置。烏弋州以塞奔你邏斯城置。羅羅州以濫犍城置。檀特州以半製城置。
烏利州以勃逸城置。漠州以鶻換城置。懸度州以布路犍城置。
寫鳳都督府,以帆延國羅爛城置。領州四。嶰谷州以肩捺城置。泠淪州以俟麟城置。悉萬州以縛時伏城置。鉗敦州以未臘薩旦城置。
悅般州都督府,以石汗那國豔城置。領雙靡州。以俱蘭城置。
奇沙州都督府,以護時犍國遏蜜城置。領州二。沛隸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叡蜜城置。
姑墨州都督府,以怛沒國怛沒城置。領栗弋州。以弩羯城置。
旅獒州都督府以烏拉喝國摩竭城置。
崑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國低寶那城置。
至拔州都督府以俱蜜國褚瑟城置。
鳥飛州都督府,以護蜜多國摸逵城置。領缽和州。以娑勒色訶城置。
王庭州都督府以久越得犍國步師城置。
波斯都督府以波斯國疾陵城置。
右隸安西都護府
劍南道
諸羌州百六十八。
西雅州貞觀五年置。縣三:新城,三泉,石龍。蛾州貞觀五年置。縣二:常平,那川。拱州顯慶元年以缽南伏浪恐部置。劍州永徽五年以大首領凍就部落置。
右隸松州都督府
塗州武德元年以臨塗羌內附置,領臨塗、端源、婆覽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縣亦省。二年析茂州之端源戍復置,縣三:端源,臨塗,悉鄰。炎州本西封州,貞觀五年開生羌置,八年更名。縣三:大封,慕仙,義川。徹州貞觀六年以西羌董洞貴部落置。縣三:文徹,俄耳,文進。向州貞觀五年以生羌置。縣二:貝左,向貳。冉州本西冉州,貞觀六年以徼外斂才羌地置,八年更名,九年第為冉州。縣四:冉山,磨山,玉溪,金水。穹州本西博州,貞觀五年以生羌置,八年更名。縣五:小川,徹當,璧川,當博,恭耳。笮州本西恭州,貞觀七年以白狗羌戶置,八年更名。縣三:遂都,亭勸,比思。蓬魯州永徽二年,特浪生羌董悉奉求、辟惠生羌卜檐莫等種落萬餘戶內附,又析置州三十二。
姜州恕州葛州勿州鞮州占州達州浪州邠州斂州補州賴州那州舉州多州爾州射州鐸州平祭州時州箭州婆州浩州質州居州可州宕州歸化州柰州竺州卓州
右隸茂州都督府
思亮州杜州初漢州孚川州渠川州丘盧州祐州計州龍施州月亂州浪彌州月邊州團州櫃州威川州米羌州
右隸巂州都督府
當馬州此下二十一州,天寶前置。林波州中川州林燒州鉗矢州會野州當仁州金林州東嘉梁州西嘉梁州東石乳州西石乳州涉邛州汶東州費林州徐渠州彊雞州長臂州楊常州羅巖州初隸黎州都督,後來屬。雉州椎梅州此下三十六州,開元後置。三井州束鋒州名配州鉗恭州斜恭州畫重州羅林州籠羊州龍逢州敢川州驚川州眉州木燭州當品州嚴城州昌磊州鉗并州作重州林州三恭州布嵐州欠馬州羅蓬州論川州讓川州遠南州卑廬州夔龍州耀川州金川州鹽井州涼川州夏梁州甫和州橛查州
右隸雅州都督府
奉上州此下二十二州,開元前置。輒榮州劇川州合欽州蓬口州博盧州明川州胣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屬州河東州甫嵐州昌明州歸化州初隸巂州,後來屬。象川州叢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樹州東川州上貴州此下二十八州,開元十七年置。滑川州比川州吉川州甫萼州比地州蒼榮州野川州邛凍州貴林州牒珍州浪彌州郎郭州上欽州時蓬州儼馬州邛川州護邛州腳川州開望州上蓬州比蓬州剝重州久護州瑤劍州明昌州護川州索古州此下三州,大和以前置。諾柞州柏坡州
右隸黎州都督府
諸蠻州九十二。皆無城邑,椎髻皮服,惟來集于都督府,則衣冠如華人焉。
南寧州漢夜郎地。武德元年開南中,因故同樂縣置,治味。四年置總管府。五年僑治益州。八年復治味,更名郎州。貞觀元年罷都督。開元五年復故名。天寶末沒于蠻,因廢。唐末復置州于清溪鎮,去黔州二十九日行。縣七:味,同樂,升麻,同起,新豐,隴堤,泉麻。昆州本隋置,隋亂廢。武德元年開南中,復置。土貢:牛黃。縣四:益寧,晉寧,安寧,秦臧。有滇池,在晉寧。其秦臧,則故臧漢地也。梨州本西寧州,武德七年析南寧州二縣置,貞觀八年更名。北接昆州。縣二:梁水,絳。匡州本南雲州,武德七年置,貞觀八年更名。漢永昌郡地。縣二:勃弄,匡川。髳州本西濮州,武德四年置,貞觀十一年更名。漢越巂郡地,南接姚州。縣四:濮水,青蛉,岐星,銅山。尹州武德四年置,北接髳州。縣五:馬邑,天池,鹽泉,百泉,涌泉。曾州武德四年置,西接匡州。縣五:曾,三部,神泉,龍亭,長和。鉤州本南龍州,武德七年置,貞觀十一年更名。東北接昆州。縣二:望水,唐封。裒州武德七年置。本弄棟地,南接姚州。縣二:楊彼,樂彊。宗州本西宗州,武德七年置,貞觀十一年第名宗州。北接姚州。縣三:宗居,石塔,河西。微州本西利州,武德七年置,貞觀十一年更名。北接縻州。縣二:深利,十部。縻州本西豫州,武德七年置,貞觀三年更名。南接姚州。初為都督府,督縻、望、謻羅三州,後罷都督。縣二:磨豫,七部。望州貞觀末以諸蠻內附,與傍州同置,初隸郎州都督,後來屬。謻羅州盤州本西平州,武德四年置,貞觀八年更名。故興古郡地,其南交州。縣三:附唐,平夷,盤水。麻州貞觀二十二年析郎州置。英州聲州勤州傍州貞觀二十三年,諸蠻末徒莫祗、儉望二種落內附,置傍、望、求、丘、覽五州。求州丘州覽州咸州瀘慈州歸武州嚴州湯望州武德州奏龍州武鎮州本武恒,避穆宗名改。南唐州連州縣六:當為,都寧,邏遊,羅龍,加平,清坎。南州析盈州置。縣三:播政,百榮,洪盧。德州析志州置。縣二:羅連,萬巖。為州析扶德州置。縣二:扶,羅僧。洛州析鏡州置。縣四:臨津,賔夷,曾城,葱藥。移州析悅州置。縣三:移當,臨河,湯陵。悅州縣六:甘泉,青賔,臨川,悅水,夷鄰,胡璠。鏡州縣六:夷郎,賔唐,溪琳,琮連,池臨,野并。筠州縣八:鹽水,筠山,羅余,臨居,澄瀾,臨崑,唐川,尋源。志州「志」一作「總」。縣四:浮萍,雞惟,夷賔,河西。盈州縣四:盈川,塗賽,播陵,施燕。武昌州縣七:洪武,羅虹,琅林,夷朗,來賔,羅新,綺婆。扶德州縣三:宋水,扶德,阿陰。播朗州析鞏州置。縣三:播勝,從顏,順化。信州居州炎州馴州縣五:馴祿,天池,方陀,羅藏,播騁。騁州縣二:斛木,羅相。浪川州貞元十三年,節度使韋皐表置。縣五:郎浪,郎違,何度,郎仁,因閤。協州本隋置,隋亂廢。武德元年開南中復置,縣三:東安,西安,胡津。靖州析協州置。縣二:靖川,分協。曲州本恭州,隋置,隋亂廢。武德元年開南中復置,八年更名。故朱提郡,北接協州。縣二:朱提,唐興。朱提,本安上,武德七年更名。播陵州析盈州置。鉗州析開邊縣置。哥靈州滈州縣三:拱平,掃宮,羅谷。切騎州縣四:柳池,奏祿,縻託,通識。品州縣三:八秤,松花,牧。從州縣六:從花,昆池,武安,羅林,梯山,南寧。牁連州縣三:牁連,羅名,新戍。碾衛州縣三:麻金,碾衛,涪麻。
右隸戎州都督府
于州武德四年以古滇王國民多姚姓,因置姚州都督,并置州十三。異州五陵州州和往州舍利州范鄧州野共州洪郎州日南州眉鄧州邆備州洛諾州
右隸姚州都督府
納州都寧郡儀鳳二年開山洞置。縣八:羅圍,播羅,施陽,都寧,羅當,羅藍,都,胡茂。先天二年與薩、晏、鞏皆降為羈縻。薩州黃池郡儀鳳二年招生獠置。縣二:黃池,播陵。晏州羅陽郡儀鳳二年招生獠置。縣七:思峨,牁陰,新賔,扶來,思晏,哆罔,羅陽。鞏州因忠郡儀鳳二年開山洞置。縣五:哆摟,都檀,波婆,比求,播郎。奉州儀鳳二年開山洞置。縣二:牁里,邏蓬,浙州儀鳳二年開山洞置。縣四:浙源,越賔,洛川,鱗山。順州載初二年置。縣五:曲水,順山,靈巖,來猿,龍池。思峨州天授二年置。縣二:多溪,洛溪。淯州久視元年置。縣四:新定,淯川,固城,居牢。能州大足元年置。縣四:長寧,來銀,菊池,猿山。高州縣三:牁巴,移甫,徒西。宋州縣四:牁龍,牁支,宋水,盧吾。長寧州縣四:婆員,波居,青盧,羅門。定州縣二:支江,扶德。
右隸瀘州都督府
江南道
諸蠻州五十一。
牂州武德三年以牂柯首領謝龍羽地置,四年更名柯州,後復故名。初,牂、琰、莊、充、應、矩六州皆為下州,開元中降牂、琰、莊為羈縻,天寶三載又降充、應、矩為羈縻。縣三:建安,賔化,新興。建安,本牂柯,武德二年更名。新興與州同置。琰州貞觀四年置。縣五:武侯,望江,應江,始安,東南。貞觀中又領隆昆、琰川二縣,後省。莊州本南壽州,貞觀三年以南謝蠻首領謝彊地置,四年更名,十一年為都督府,景龍二年罷都督。故隋牂柯郡地。南百里有桂嶺關。縣七:石牛,南陽,輕水,多樂,樂安,石城,新安。貞觀中又領清蘭縣,後省。充州武德三年以牂柯蠻別部置,縣七:平蠻,東停,韶明,牂柯,東陵,辰水,思王。應州貞觀三年以東謝首領謝元深地置,縣五:都尚,婆覽,應江,陀隆,羅恭。矩州武德四年置。明州貞觀中以西趙首領趙磨酋地置。蒍州勞州羲州福州犍州邦州清州峨州蠻州縣一:巴江。州「」一作「鼓」。濡州琳州縣三:多梅,古陽,多奉。鸞州令州那州暉州都州總州咸亨三年,昆明十四姓率戶二萬內屬分置。敦州咸亨三年析內屬昆明部置,縣六:武寧,溝水,古質,昆川,叢燕,孤雲。殷州咸亨三年析昆明部置,後廢。開元十五年分戎州復置,後又廢。貞元二年,節度使韋皐表復置。故南漢之境也。縣五:殷川,東公,龍原,韋川,賔川。初與敦州皆隸戎州都督,後來屬。候州晃州樊州稜州添州普寧州功州亮州茂龍州延州訓州卿州貞觀十五年置。雙城州整州懸州撫水州縣四:撫水,古勞,多蓬,京水。思源州逸州南平州勳州襲州寶州萬歲通天二年以昆明夷內附置。姜州鴻州縣五:樂鴻,思翁,都部,新庭,臨川。
右隸黔州都督府
嶺南道
諸蠻州九十二。
紆州縣六:東區,吉陵,賔安,南山,都邦,紆質。歸思州思順州縣五:羅遵,履博,都恩,吉南,許水。蕃州縣三:蕃水,都伊,思寮。溫泉州溫泉郡土貢:金。縣二:溫泉,洛富。述昆州土貢:桂心。縣五:夷蒙,夷水,古桂,臨山,都隴。格州
右隸桂州都督府
椳州縣八:正平,富平,龍源,思恩,饒勉,武招,都象,歌良。歸順州本歸淳,元和初更名。思剛州侯州歸誠州倫州石西州思恩州思同州思明州縣一:顯川。萬形州萬承州上思州談州思琅州波州員州功饒州萬德州左州思誠州州歸樂州青州得州七源州
右隸邕州都督府
德化州永泰二年以林睹符部落置。縣二:德化,歸義。郎茫州永泰二年以林睹符部落分置。縣二:郎茫,古勇。龍武州大曆中以潘歸國部落置。縣二:龍丘,福宇。歸化州縣四:歸朝,洛都,落回,落巍。郡州土貢:白鑞、孔雀尾。縣二:郡口,樂安。萬泉州縣一:陸水。思農州縣三:武郎,武容,武全。為州縣三:都龍,漢會,武零。西原州縣三:羅和,古林,羅淡。林西州縣二:林西,甘橘。思廓州縣三:都寧,昆陽,羅方。武靈州縣三:文葛,甘郎,蘇物。新安州縣三:歸化,賔陽,安德。金廓州縣三:羅嘉,文龍,祿榮。提上州縣三:長賔,提頭,朱綠。甘棠州縣一:忠誠。武定州縣三:福祿,柔遠,康林。都金州縣四:溫泉,嘉陵,甘陽,都金。諒州縣二:武興,古都。武陸州開成三年,都護馬植表以武陸縣置。平原州開成四年析都金州之平原館置。縣三:龍石,平林,龍當。龍州武定州真州信州思陵州祿州中宗時有單樂縣,後省。南平州西平州門州餘州巋州金鄰州儀鳳元年置。暑州羅伏州儋陵州樊德州金龍州哥富州貞元十二年置。尚思州貞元十二年置。安德州貞元十二年置。
右隸安南都護府
蜀爨蠻州十八貞元七年領州名逸。
右隸峰州都督府
唐置羈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於夷落。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衆,若將臣之所征討,敕使之所慰賜,宜有以記其所從出。天寶中,玄宗問諸蕃國遠近,鴻臚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纔十數國。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里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于鴻臚者,莫不畢紀。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遠近,皆概舉其目。州縣有名而前所不錄者,或夷狄所自名云。
營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嶺,其西奚,其東契丹。距營州北四百里至湟水。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府,故漢襄平城也。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縣也;南至鴨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護府東北經古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慎城,其北經德理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
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末島、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里鎮二百里。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駝灣、烏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過烏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又過秦王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里至鴨淥江唐恩浦口。乃東南陸行,七百里至新羅王城。自鴨淥江口舟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王所都。又正北如東六百里,至渤海王城。
夏州北渡烏水,經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次內橫、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故陽城澤、橫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百餘里至阿頹泉。又經大非苦鹽池,六十六里至賀蘭驛。又經庫也干泊、彌鵝泊、榆祿渾泊,百餘里至地頹澤。又經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橫水,五十九里至十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遠鎮。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柵也。北經大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經故後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經破落汗山、賀悅泉,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二十里至纈特泉。又東六十里至賀人山,山西磧口有詰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有城,城東南經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達城。又東北至諾真水。又東南百八十七里,經古可汗城至鹹澤。又東南經烏咄谷,二百七里至古雲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遠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
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柵,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鷿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山,八百里至山鷰子井。又西北經密粟山、達旦泊、野馬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里至回鶻衙帳。
又別道自鷿鵜泉北經公主城、眉間城、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回鶻衙帳。東有平野,西據烏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貴城。又正北如東過雪山松樺林及諸泉泊,千五百里至骨利幹,又西十三日行至都播部落,又北六七日至堅昆部落,有牢山、劍水。
又自衙帳東北渡仙娥河,二千里至室韋。骨利幹之東,室韋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東十五日行有俞折國,亦室韋部落。又正北十日行有大漢國,又北有骨師國。骨利幹、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時馬行八日可度。海北多大山,其民狀貌甚偉,風俗類骨利幹,晝長而夕短。
回鶻有延姪伽水,一曰延特勒泊,曰延特勒海。烏德鞬山左右嗢昆河、獨邏河皆屈曲東北流,至衙帳東北五百里合流。泊東北千餘里有俱倫泊,泊之四面皆室韋。
安西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經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乃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闐境之胡蘆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溫肅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樓烽。又四十里度拔達嶺。又五十里至頓多城,烏孫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度乏驛嶺,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熱海。又四十里至凍城,又百一十里至賀獵城,又三十里至葉支城,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於此。自碎葉西十里至米國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頓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來城,又七十里至俱蘭城,又十里至稅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羅斯城。
自撥換、碎葉西南渡渾河,百八十里有濟濁館,故和平鋪也。又經故達幹城,百二十里至謁者館。又六十里至據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曰鬱頭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經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蘆館。又經達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鎮,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東又有漢城,亦在灘上。赤河來自疏勒西葛羅嶺,至城西分流,合于城東北,入據史德界。自撥換南而東,經崑崗,渡赤河,又西南經神山、睢陽、鹹泊,又南經疏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城。
于闐西五十里有葦關,又西經勃野,西北渡繫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又西北經苦井、黃渠,三百二十里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西北經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鎮。自疏勒西南入劍末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袴嶺守捉,故羯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城,一曰達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于闐東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東七百里有精絕國。于闐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與姑墨接。凍凌山在于闐國西南七百里。又于闐東三百里有坎城鎮,東六百里有蘭城鎮,南六百里有胡弩鎮,西二百里有固城鎮,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鎮。于闐東距且末鎮千六百里。自焉耆西五十里過鐵門關,又二十里至于術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龍泉守捉,又六十里至東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護府。
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豔典為鎮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豔典所築。又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經悉利支井、祅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移杜堡、彭懷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
安南經交趾太平,百餘里至峰州。又經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樓縣,乃水行四十里至忠城州。又二百里至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貴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皆生獠也。又四百五十里至古湧步,水路距安南凡千五百五十里。又百八十里經浮動山、天井山,山上夾道皆天井,間不容跬者三十里。二日行,至湯泉州。又五十里至祿索州,又十五里至龍武州,皆爨蠻安南境也。又八十三里至儻遲頓,又經八平城,八十里至洞澡水,又經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劍南地也。又經通海鎮,百六十里渡海河、利水至絳縣。又八十里至晉寧驛,戎州地也。又八十里至柘東城,又八十里至安寧故城,又四百八十里至雲南城,又八十里至白崖城,又七十里至蒙舍城,又八十里至龍尾城,又十里至大和城,又二十五里至羊苴咩城。
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樂城二百里。又入驃國境,經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經突旻城至驃國千里。又自驃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羅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國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國東境恒河南岸羯朱嗢羅國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國六百里。
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百里。又西過山,二百里至麗水城。乃西渡麗水、龍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彌諾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箇沒盧國。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往婆羅門路合。
一路自驩州東二日行,至唐林州安遠縣,南行經古羅江,二日行至環王國之檀洞江。又四日至朱崖,又經單補鎮,二日至環王國城,故漢日南郡地也。
自驩州西南三日行,度霧溫嶺,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縣,又經羅倫江及古朗洞之石蜜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陽縣。又經漦漦澗,四日行至文單國之筭臺縣,又三日行至文單外城,又一日行至內城,一曰陸真臘,其南水真臘。又南至小海,其南羅越國,又南至大海。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祇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乗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羅國。箇羅西則哥谷羅國。又從葛葛僧祇四五日行,至勝鄧洲。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洲。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國。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國,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自北渤崑國來,西流至提國北,入于海。又自提國西二十日行,經小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國人於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于海。小舟泝流,二日至末羅國,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城。
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設國。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當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國。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歌磨難國。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
西域有陀拔思單國,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里,東距勃達國,西至涅滿國,皆一月行,南至羅剎支國半月行,北至海兩月行。
羅剎支國東至都槃國半月行,西至沙蘭國,南至大食國皆二十日行。
都槃國東至大食國半月行,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勃達國一月行。
勃達國東至大食國兩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北至大食國一月行。
河沒國東南至陀拔國半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南至沙蘭國一月行,北至海兩月行。
岐蘭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涅滿國二十日行,北至海五日行。
涅滿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大食國一月行,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
沙蘭國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涅滿國二十五日行。
石國東至拔汗那國百里,西南至東米國五百里。
罽賔國在疏勒西南四千里,東至俱蘭城國七百里,西至大食國千里,南至婆羅門國五百里,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
東米國在安國西北二千里,東至碎葉國五千里,西南至石國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國千五百里。
史國在疏勒西二千里,東至俱蜜國千里,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至康國七百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6-18 11:13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新唐書  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然其大要有三。由學館者曰生徒,由州縣者曰鄉貢,皆升于有司而進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經,有俊士,有進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筭,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凡學六,皆隸于國子監:國子學,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孫若從二品以上曾孫及勳官二品、縣公、京官四品帶三品勳封之子為之;太學,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孫、職事官五品期親若三品曾孫及勳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為之;四門學,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勳官三品以上無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律學,生五十人,書學,生三十人,筭學,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學者為之。京都學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縣五十人,上縣四十人,中縣、中下縣各三十五人,下縣二十人。國子監生,尚書省補,祭酒統焉。州縣學生,州縣長官補,長史主焉。
凡館二:門下省有弘文館,生三十人;東宮有崇文館,生二十人。以皇緦麻以上親,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親,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實封者、京官職事從三品、中書黃門侍郎之子為之。
凡博士、助教,分經授諸生,未終經者無易業。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
凡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通二經者,大經、小經各一,若中經二。通三經者,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通五經者,大經皆通,餘經各一,孝經、論語皆兼通之。凡治孝經、論語共限一歲,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各一歲半,易、詩、周禮、儀禮各二歲,禮記、左氏傳各三歲。學書,日紙一幅,間習時務策,讀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凡書學,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凡筭學,孫子、五曹共限一歲,九章、海島共三歲,張丘建、夏侯陽各一歲,周髀、五經筭共一歲,綴術四歲,緝古三歲,記遺、三等數皆兼習之。
旬給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試,讀者千言試一帖,帖三言,講者二千言問大義一條,總三條通二為第,不及者有罰。歲終,通一年之業,口問大義十條,通八為上,六為中,五為下。併三下與在學九歲、律生六歲不堪貢者罷歸。諸學生通二經、俊士通三經已及第而願留者,四門學生補太學,太學生補國子學。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給程。其不帥教及歲中違程滿三十日,事故百日,緣親病二百日,皆罷歸。旣罷,條其狀下之屬所,五品以上子孫送兵部,準蔭配色。
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賔主,陳俎豆,備管絃,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旣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而關于考功員外郎試之。
凡秀才,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為及第。凡明經,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荅時務策三道,亦為四等。凡開元禮,通大義百條、策三道者,超資與官;義通七十、策通二者,及第。散、試官能通者,依正員。凡三傳科,左氏傳問大義五十條,公羊、穀梁傳三十條,策皆三道,義通七以上、策通二以上為第,白身視五經,有出身及前資官視學究一經。凡史科,每史問大義百條、策三道,義通七、策通二以上為第。能通一史者,白身視五經、三傳,有出身及前資官視學究一經;三史皆通者,獎擢之。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凡書學,先口試,通,乃墨試說文、字林二十條,通十八為第。凡筭學,錄大義本條為問荅,明數造術,詳明術理,然後為通。試九章三條、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筭各一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第。試綴術、緝古錄大義為問荅者,明數造術,詳明術理,無注者合數造術,不失義理,然後為通。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第。落經者,雖通六,不第。
凡弘文、崇文生,試一大經、一小經,或二中經,或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各一,或時務策五道。經史皆試策十道。經通六,史及時務策通三,皆帖孝經、論語共十條通六,為第。
凡貢舉非其人者、廢舉者、校試不以實者,皆有罰。
其教人取士著於令者,大略如此。而士之進取之方,與上之好惡、所以育材養士、招來獎進之意,有司選士之法,因時增損不同。
自高祖初入長安,開大丞相府,下令置生員,自京師至于州縣皆有數。旣即位,又詔祕書外省別立小學,以教宗室子孫及功臣子弟。其後又詔諸州明經、秀才、俊士、進士明於理體為鄉里稱者,縣考試,州長重覆,歲隨方物入貢;吏民子弟學藝者,皆送于京學,為設考課之法。州、縣、鄉皆置學焉。及太宗即位,益崇儒術。乃於門下別置弘文館,又增置書、律學,進士加讀經、史一部。十三年,東宮置崇文館。自天下初定,增築學舍至千二百區,雖七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遂至八千餘人。
高宗永徽二年,始停秀才科。龍朔二年,東都置國子監,明年以書學隸蘭臺,筭學隸祕閣,律學隸詳刑。上元二年,加試貢士老子策,明經二條,進士三條。國子監置大成二十人,取已及第而聦明者為之。試書日誦千言,并日試策,所業十通七,然後補其祿俸,同直官。通四經業成,上於尚書,吏部試之,登第者加一階放選。其不第則習業如初,三歲而又試,三試而不中第,從常調。
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武后之亂,改易舊制頗多。中宗反正,詔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願宿衛及任國子生,聽之。其家居業成而堪貢者,宗正寺試,送監舉如常法。三衛番下日,願入學者,聽附國子學、太學及律館習業。蕃王及可汗子孫願入學者,附國子學讀書。
玄宗開元五年,始令鄉貢明經、進士見訖,國子監謁先師,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為具食,清資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皆往閱禮焉。七年,又令弘文、崇文、國子生季一朝參。及注老子道德經成,詔天下家藏其書,貢舉人減尚書、論語策,而加試老子。又敕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聦悟有文辭、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即諸州貢舉省試不第,願入學者亦聽。
二十四年,考功員外郎李昂為舉人詆訶,帝以員外郎望輕,遂移貢舉於禮部,以侍郎主之。禮部選士自此始。
二十九年,始置崇玄學,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亦曰道舉。其生,京、都各百人,諸州無常員。官秩、蔭第同國子,舉送、課試如明經。
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於國學,以領生徒為進士者。舉人舊重兩監,後世祿者以京兆、同、華為榮,而不入學。十二載,乃敕天下罷鄉貢,舉人不由國子及郡、縣學者,勿舉送。是歲,道舉停老子,加周易。十四載,復鄉貢。
代宗廣德二年,詔曰:「古者設太學,教冑子,雖年穀不登,兵革或動,而俎豆之事不廢。頃年戎車屢駕,諸生輟講,宜追學生在館習業,度支給廚米。」是歲,賈至為侍郎,建言歲方艱歉,舉人赴省者,兩都試之。兩都試人自此始。
貞元二年,詔習開元禮者舉同一經例,明經習律以代爾雅。是時弘文、崇文生未補者,務取員闕以補,速於登第,而用蔭乖實,至有假市門資、變易昭穆及假人試藝者。六年,詔宜據式考試,假代者論如法。初,禮部侍郎親故移試考功,謂之別頭。十六年,中書舍人高郢奏罷,議者是之。
元和二年,置東都監生一百員。然自天寶後,學校益廢,生徒流散。永泰中,雖置西監生,而館無定員。於是始定生員:西京國子館生八十人,太學七十人,四門三百人,廣文六十人,律館二十人,書、筭館各十人;東都國子館十人,太學十五人,四門五十人,廣文十人,律館十人,書館三人,筭館二人而已。明經停口義,復試墨義十條。五經取通五,明經通六。其嘗坐法及為州縣小吏,雖藝文可采,勿舉。十三年,權知禮部侍郎庾承宣奏復考功別頭試。
初,開元中,禮部考試畢,送中書門下詳覆,其後中廢。是歲,侍郎錢徽所舉送,覆試多不中選,由是貶官,而舉人雜文復送中書門下。長慶三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禮部已放牓,而中書門下始詳覆。今請先詳覆,而後放牓。」議者以起雖避嫌,然失貢職矣。諫議大夫殷侑言:「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於六經。比來史學都廢,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於是立史科及三傳科。大和三年,高鍇為考功員外郎,取士有不當,監察御史姚中立又奏停考功別頭試。六年,侍郎賈餗又奏復之。八年,宰相王涯以為「禮部取士,乃先以牓示中書,非至公之道。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試雜文、鄉貫、三代名諱送中書門下」。
大抵衆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方其取以辭章,類若浮文而少實;及其臨事設施,奮其事業,隱然為國名臣者,不可勝數,遂使時君篤意,以謂莫此之尚。及其後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謂按其聲病,可以為有司之責,捨是則汗漫而無所守,遂不復能易。嗚呼,乃知三代鄉里德行之舉,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太宗時,冀州進士張昌齡、王公謹有名於當時,考功員外郎王師旦不署以第。太宗問其故,對曰:「二人者,皆文采浮華,擢之將誘後生而弊風俗。」其後,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寶應二年,禮部侍郎楊綰上疏言:
進士科起於隋大業中,是時猶試策。高宗朝,劉思立加進士雜文,明經填帖,故為進士者皆誦當代之文,而不通經史,明經者但記帖括。又投牒自舉,非古先哲王仄席待賢之道。請依古察孝廉,其鄉閭孝友信義廉恥而通經者,縣薦之州,州試其所通之學,送于省。自縣至省,皆勿自投牒,其到狀、保辨、識牒皆停。而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之學。每問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八,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經、孟子兼為一經,其明經、進士及道舉並停。
詔給事中李栖筠、李廙、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嚴武議。栖筠等議曰:
夏之政忠,商之政敬,周之政文,然則文與忠敬皆統人行。且謚號述行,莫美於文,文興則忠敬存焉。故前代以文取士,本文行也,由辭觀行,則及辭焉。宣父稱顏子「不遷怒,不貳過」,謂之「好學」。今試學者以帖字為精通,不窮旨義,豈能知遷怒貳過之道乎?考文者以聲病為是非,豈能知移風易俗化天下乎?是以上失其源,下襲其流,先王之道莫能行也。夫先王之道消,則小人之道長,亂臣賊子由是生焉!今取士試之小道,而不以遠大,是猶以蝸蚓之餌垂海,而望吞舟之魚,不亦難乎?所以食垂餌者皆小魚,就科目者皆小藝。且夏有天下四百載,禹之道喪而商始興;商有天下六百祀,湯之法棄而周始興;周有天下八百年,文、武之政廢而秦始并焉。三代之選士任賢,皆考實行,是以風俗淳一,運祚長遠。漢興,監其然,尊儒術,尚名節,雖近戚竊位,彊臣擅權,弱主外立,母后專政,而亦能終彼四百,豈非學行之效邪?魏、晉以來,專尚浮俊,德義不修,故子孫速顛,享國不永也。今綰所請,實為正論。然自晉室之亂,南北分裂,人多僑處,必欲復古鄉舉里選,竊恐未盡。請兼廣學校,以明訓誘。雖京師州縣皆有小學,兵革之後,生徒流離,儒臣、師氏,祿廩無向。請增博士員,厚其稟稍,選通儒碩生,閒居其職。十道大郡,置太學館,遣博士出外,兼領郡官,以教生徒。保桑梓者,鄉里舉焉;在流寓者,庠序推焉。朝而行之。夕見其利。
而大臣以為舉人循習,難於速變,請自來歲始。帝以問翰林學士,對曰:「舉進士久矣,廢之恐失其業。」乃詔明經、進士與孝廉兼行。
先是,進士試詩、賦及時務策五道,明經策三道。建中二年,中書舍人趙贊權知貢舉,乃以箴、論、表、贊代詩、賦,而皆試策三道。大和八年,禮部復罷進士議論,而試詩、賦。文宗從內出題以試進士,謂侍臣曰:「吾患文格浮薄,昨自出題,所試差勝。」乃詔禮部歲取登第者三十人,苟無其人,不必充其數。是時,文宗好學嗜古,鄭覃以經術位宰相,深嫉進士浮薄,屢請罷之。文宗曰:「敦厚浮薄,色色有之,進士科取人二百年矣,不可遽廢。」因得不罷。
武宗即位,宰相李德裕尤惡進士。初,舉人旣及第,綴行通名,詣主司第謝。其制,序立西階下,北上東向;主人席東階下,西向;諸生拜,主司荅拜;乃敘齒,謝恩,遂升階,與公卿觀者皆坐;酒數行,乃赴期集。又有曲江會、題名席。至是,德裕奏:「國家設科取士,而附黨背公,自為門生。自今一見有司而止,其期集、參謁、曲江題名皆罷。」德裕嘗論公卿子弟艱於科舉,武宗曰:「向聞楊虞卿兄弟朋比貴勢,妨平進之路。昨黜楊知至、鄭朴等,抑其太甚耳。有司不識朕意,不放子弟,即過矣,但取實藝可也。」德裕曰:「鄭肅、封敖子弟皆有才,不敢應舉。臣無名第,不當非進士。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岐,勉彊隨計,一舉登第。自後家不置文選,蓋惡其不根藝實。然朝廷顯官,須公卿子弟為之。何者?少習其業,目熟朝廷事,臺閣之儀,不教而自成。寒士縱有出人之才,固不能閑習也。則子弟未易可輕。」德裕之論,偏異蓋如此。然進士科當唐之晚節,尤為浮薄,世所共患也。
所謂制舉者,其來遠矣。自漢以來,天子常稱制詔道其所欲問而親策之。唐興,世崇儒學,雖其時君賢愚好惡不同,而樂善求賢之意未始少怠,故自京師外至州縣,有司常選之士,以時而舉。而天子又自詔四方德行、才能、文學之士,或高蹈幽隱與其不能自達者,下至軍謀將略、翹關拔山、絕藝奇伎莫不兼取。其為名目,隨其人主臨時所欲,而列為定科者,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通墳典達於教化、軍謀宏遠堪任將率、詳明政術可以理人之類,其名最著。而天子巡狩、行幸、封禪太山梁父,往往會見行在。其所以待之之禮甚優,而宏材偉論非常之人亦時出於其間,不為無得也。
其外,又有武舉,蓋其起於武后之時。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翹關,長丈七尺,徑三寸半,凡十舉後,手持關距,出處無過一尺,負重者,負米五斛,行二十步,皆為中第,亦以鄉飲酒禮送兵部。其選用之法不足道,故不復書。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