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休竹客

[二十四史] 金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志第一  天文 日薄食煇珥雲氣 月五星凌犯及星變
自伏羲仰觀俯察,黃帝迎日推策,重黎序天地,堯曆象日月星辰,舜齊七政,周武王訪箕子,陳洪範,協五紀,而觀天之道備矣。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故孔子因魯史作春秋,於日星風雨霜雹雷霆皆書變而不書常,所以明天道、驗人事也。秦漢而下,治日患少,陰陽愆違,天象錯迕,無代無之。金百有十九年,而日食四十二,星辰風雨霜雹雷霆之變不知其幾。金九主,莫賢於世宗,二十九年之間,猶日食者十有一,日珥虹貫者四五。然終金之世,慶雲環日者三,皆見於世宗之世。
羲、和之後,漢有司馬,唐有袁、李,皆世掌天官,故其說詳。且六合為一,推步之術不見異同。金、宋角立,兩國置曆,法有差殊,而日官之選亦有精粗之異。今奉詔作金史,於志天文,各因其舊,特以春秋為準云。
日薄食煇珥雲氣
太祖天輔三年夏四月丙子朔,日食。
四年冬十月戊辰朔,日食。
六年春二月庚寅朔,日食。
七年秋八月辛巳朔,日食。
太宗天會七年三月己卯朔,日中有黑子。九月丙午朔,日食。
十三年正月丙午朔,日食。
熈宗天會十四年十一月丙寅,日中有黑子,斜角交行。
天眷三年七月癸卯朔,日食。
皇統三年十二月癸未朔,日食。
四年六月辛巳朔,日食。
五年六月乙亥朔,日食。
八年四月戊子朔,日食。
九年三月癸未朔,日食。
海陵庶人天德二年正月甲辰,日有暈珥,白虹貫之。十一月丙戌,白虹貫日。十二月乙卯,慶雲見,狀如鸞鳳,五彩。
三年正月丁酉,白虹貫日。
貞元二年五月癸丑朔,日食。 
三年四月丁丑朔,昏霧四塞,日無光,凡十有七日乃霽。
五月丁未朔,日食。
正隆三年三月辛酉朔,司天奏日食,候之不見。海陵勑,自今日食皆面奏,不須頒告中外。
五年八月丙午朔,日食。庚午,日中有黑子,狀如人。 
六年二月甲辰朔,日有暈珥,戴背。十月丙午,慶雲見。
世宗大定二年正月戊辰朔,日食,伐鼓用幣,命壽王京代拜行禮。為制,凡遇日月虧食,禁酒、樂、屠宰一日。
三年六月庚申朔,日食,上不視朝,命官代拜。有司不治務,過時乃罷。後為常。四年六月甲寅朔,日食。
七年四月戊辰朔,日食,上避正殿、減膳,伐鼓應天門內,百官各於本司庭立,明復乃止。閏七月己卯午刻,慶雲環日。八月辛亥午刻,慶雲環日。
九年八月甲申朔,有司奏日當食,以雨不見。為近奉安太社,乃伐鼓于社,用幣于應天門內。
十三年五月壬辰朔,日食。 
十四年十一月甲申朔,日食。 
十六年三月丙午朔,日食。 
七年九月丁酉朔,日食。
二十三年十月己未,慶雲見於日側。十一月壬戌朔,日食。
二十八年八月甲子朔,日食。 

  二十九年正月乙卯巳初,日有暈,左右有珥,上有背氣兩重,其色青赤而厚。復有白虹貫之亙天,其東有戟氣長四尺餘,五刻而散。丁巳巳初,日有兩珥,上有背氣兩重,其色青赤而淡。頃之,背氣於日上為冠,已而俱散。二月辛酉朔,日食。甲子辰刻,日上有重暈兩珥,抱而復背,背而復抱,凡二三次。乙丑,日暈兩珥,有負氣承氣,而白虹亙天,左右有戟氣。
章宗明昌三年十二月丙辰,北方微有赤氣。
四年九月癸未,日上有抱氣二,戴氣一,俱相連。左右有珥,其色鮮明。 六年三月丙戌朔,日食。
承安三年正月己亥朔,日食,陰雲不見。 
五年十一月癸丑,日食。宋史作六月乙酉朔。
泰和二年五月甲辰朔,日食。 
三年十月戊戌,日將沒,色赤如赭。甲辰,申酉間,天色赤,夜將旦復然。 
四年三月丁卯,日昏無光。 

  五年九月戊子戌時,西北方黑雲間有赤氣如火,次及西南、正南、東南方皆赤,中有白氣貫徹,乍隱乍見。旣而為雨,隨作風。至二更初,黑雲間赤氣復起於西北方,及正西、正東、東北,往來遊曳,內有白氣數道,時復出沒。其赤氣又滿中天,約四更皆散。
六年正月,北京申,龍山縣西見有雲結成車牛行帳之狀,或如前後摧損之勢,晡時乃散。二月壬子朔,日食。七月癸巳,申刻,日上有背氣一,內赤外青,須臾散。九月乙酉,夜將曙,北方有赤白氣數道,歷王良下,徐行至北斗開陽、搖光之東而散。
八年四月癸卯,巳刻,日暈二重,內黃外赤,移時而散。
衛紹王大安元年四月壬申,北方有黑氣如大道,東西竟天,至五更散。十二月辛酉朔,日食。三年三月辛酉辰刻,北方有黑氣如堤,內有白氣三,似龍虎之狀。十月己卯,東北、西北每至初更如月將出之狀,明至夜半而滅,經月乃已。
宣宗貞祐元年十月丙午,夜有白氣三,衝紫微而不貫。十一月丙申,白氣東西竟天,移時散。
二年九月壬戌朔,日食,大星皆見。
三年正月壬戌,日有左右珥,上有冠氣,移刻散。二月丁巳,日初出赤如血,將沒復然。六月戊申,夜有黑氣,廣如大路,自東南至于西北,其長竟天。
四年二月甲申朔,日食。閏七月壬午朔,日食。
興定元年七月丙子朔,日食。
二年七月庚午朔,日食。
三年七月庚申,五色雲見。十月乙丑,平涼府慶雲見,遣官驗實,以告太廟,詔國中。
五年正月,山東行省蒙古綱奏慶雲見,命圖以進。四月丙子,日正午,有黃暈四匝,其色鮮明。五月甲申朔,日食。六月戊寅,日將出,有氣如大道,經丑未,歷虛危,東西不見首尾,移時沒。十二月己巳,北方有白氣,廣三尺餘,東西亙天。
元光元年十一月丁未,東北有赤雲如火。
二年五月辛未,日暈不匝而有背氣。九月庚子朔,日食。
哀宗正大二年正月甲申,有黃黑祲。
三年三月庚午,省前有氣微黃,自東北亙西南,其狀如虹,中有白物十餘,往來飛翔,又有光倏見如二星,移時方滅。
四年十一月乙未,日上有虹,背而向外者二,約長丈餘,兩旁俱有白虹貫之。是年六月丙辰,有白氣經天,或云太白入井。
五年十二月庚子朔,日食。
八年三月庚戌酉正,日忽白而失色,乍明乍暗,左右有氣似日而無光,與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搖盪至沒。
天興元年正月壬午朔,日有兩珥。
三年正月己酉,日大赤無光,京、索之間雨血十餘里。是日,蔡城陷,金亡。
月五星凌犯及星變
太宗天會七年十一月甲寅,天旗明,河鼓直。
十年閏四月丙申,熒惑入氐。八月辛亥,彗星出於文昌。
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七月己巳昏,有大星隕于東南,如散火。十二月丙戌,月食昴。
熈宗天會十三年十一月乙酉,月食,命有司用幣以救,著為令。十四年正月辛巳,太白晝見,凡四十餘日伏。壬辰,熒惑入月。三月丁酉夜,中星搖。九月癸未,有星大如缶,起西南,流于正西。十一月己巳,狼星搖。
十五年正月戊辰,歲星犯積尸氣。
天眷二年三月辛巳朔,歲星留逆在太微。五月戊子,太白晝見。八月丁丑,太白晝見;九月辛巳,犯軒轅左星;乙巳,犯左執法;十一月戊寅,入氐。
三年七月壬戌,月犯畢。十二月壬午,月掩東井東轅南第一星。
皇統元年二月甲戌,月掩畢大星。
二年十一月己酉,月犯軒轅大星。甲寅,月犯氐東北星。
三年正月己丑,熒惑逆犯軒轅次北一星。二月乙丑,月犯畢大星。閏四月癸巳,月掩軒轅左角星。八月丙申,老人星見。九月丁丑,月犯軒轅大星。
四年八月癸未,熒惑入輿鬼。
五年四月丙申,彗星見於西北,長丈餘,至五月壬戌始滅。六月甲辰,熒惑犯左執法。
六年九月戊寅,熒惑犯西垣上將。己丑,月犯軒轅第二星。
七年正月辛未,彗星出東方,長丈餘,凡十五日滅。丁亥,太白經天。七月己巳,太白經天。庚辰,熒惑犯房第二星。十一月壬戌,歲星逆犯井東扇第二星。
八年閏八月丙子,熒惑入太微垣。十月甲申,太白晝見;十一月壬辰,經天。十二月丙寅,太白晝見。
九年二月癸亥,月掩軒轅第二星。七月甲辰,太白、辰星、歲星合于張。丁未,熒惑犯南斗第四星。八月壬子,又歷南斗第三星。
海陵天德元年十二月甲子,土犯東井東星。
二年正月乙酉,月犯昴;壬辰,犯木;乙未,犯角;二月丙寅,犯心大星。九月乙亥,太白晝見,至明年正月辛卯後不見。丁酉,月犯軒轅左角;十月乙丑,犯太微上將;十二月癸丑,犯昴。
三年二月丙辰,月食。十月丁亥,月犯軒轅左角。
四年正月癸卯,太白經天。二月乙亥,月掩鬼,犯鎮星。五月己亥,太白經天;丁巳,又經天。六月癸巳,太白犯井東第二星。八月辛未,太白犯軒轅大星。十一月甲辰,熒惑犯鉤鈐。丙午,月犯井北第一星。十二月乙卯朔,太白經天。丙子,月食。閏月己亥,太白經天。
貞元元年正月辛丑,月犯井東第一星。四月戊寅,有星如杯,自氐入於天市,其光燭地。十二月乙卯,太白經天。庚午,月食。閏月乙酉,太白經天。
二年正月庚申,太白經天。是夜,月掩昴;二月辛丑,犯心前星,三月辛巳,食。七月癸丑,太白晝見,凡三十有三日伏。八月戊戌,熒惑入井,凡十一日而出。十一月甲子,月食。
三年八月乙酉,月犯牛;九月辛亥,犯建星;十一月戊午,掩井鉞星。
正隆二年正月庚辰,太白晝見,凡六十七日伏。
三年正月丁亥,有流星如杯,長二丈餘,其光燭地,出太微,沒於梗河之北。二月乙卯,熒惑入鬼。辛巳,月食。甲午,月掩歲星;六月丁酉,犯氐。九月己未,太白經天,至明年正月二十一日不見。十二月戊申,月入氐。
四年九月壬寅,月掩軒轅右角;十一月壬辰,入畢,犯大星。十二月,太白晝見,凡七日。
五年正月,海陵問司天提點馬貴中曰:「朕欲自將伐宋,天道如何?」貴中對曰:「去年十月甲戌,熒惑順入太微,至屏星,留退西出。占書熒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庭,受制出伺無道之國。又去年十二月,太白晝見經天,占為兵喪,為不臣,為更主。又主有兵兵罷,無兵兵起。」甲午,月食。二月丁卯,太白晝見。四月甲戌,復見,凡百六十有九日乃伏。
六年七月乙酉,月食。九月丙申,太白晝見。先是,海陵問司天馬貴中曰:「近日天道何如?」貴中曰:「前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白入太微右掖門,九月二日至端門,九日至左掖門出,並歷左右執法。太微為天子南宮,太白兵將之象,其占:兵入天子之庭。」海陵曰:「今將征伐,而兵將出入太微,正其事也。」貴中又言:「當端門而出,其占為受制,歷左右執法為受事,此當有出使者,或為兵,或為賊。」海陵曰:「兵興之際,小賊固不能無也。」是歲,海陵南伐,遇弒。
世宗大定元年十月丙午,熒惑入太微垣,在上將東。丁巳,月犯井西扇北第二星。
二年正月癸巳,太白晝見。閏二月戊寅,月掩軒轅大星;三月戊申,掩太微東藩南第一星;八月乙酉,犯井西扇北第二星;九月庚戌,犯畢距星。十月戊辰,有大星如太白,起室壁間,沒於羽林軍,尾迹長丈餘。
三年正月庚子,太白晝見,凡百有十日乃伏。五月辛丑,月入氐。七月庚戌,太白晝見,百二十有七日乃伏。八月丁未,月犯井距星。丙寅,太白晝見,經天。十月庚辰,月犯太微垣西上將星。十一月庚寅,太白晝見,經天。歲星入氐,凡二十四日伏。壬子,月入氐。
四年正月戊子,熒惑、歲星同居氐。己丑,熒惑出氐。二月壬午,歲星退入氐,凡二十九日。九月丙午,月犯軒轅大星北次星。十一月丙申,月食,旣。十二月辛卯,太白晝見經天。癸卯,月掩房北第一星。
五年正月癸亥,月掩軒轅大星北次星;八月丁酉,犯井東扇第一星。十一月癸丑,熒惑入氐,凡二十一日。
六年二月丙申,月犯南斗東南第二星;三月己未,入氐。四月辛丑,太白晝見,八十有八日伏。六月辛巳,太白晝見;經天。九月壬子,太白晝見,百有三日乃伏;丙辰,經天;十月壬辰,復晝見,經天。十一月辛亥,金入氐,凡七日。庚申,太白晝見,經天;十二月戊子,復見,經天。癸巳,月犯房北第二星。
七年十月乙巳,火入氐,凡四日。十一月壬申,太白晝見,九十有一日伏。丁丑,歲星晝見,二日。
八年正月癸未,月掩心大星;三月庚午,掩軒轅大星北一星。己丑,太白晝見,百五十有八日乃伏。五月丁卯,歲星晝見。八月甲午,太白犯軒轅大星。十月庚子,月掩熒惑;十一月庚午,犯昴。
九年正月戊寅,月掩心後星;四月庚子,掩心前星;八月癸卯,掩昴;十二月丙戌,犯土。丁酉,太白晝見,十有六日伏。
十年正月丙寅,月掩軒轅大星;七月庚子,犯五車東南星。八月戊申朔,木星掩熒惑,在參畢間。
十一年二月壬戌,熒惑犯井東扇北第一星。八月癸卯,太白晝見。
十二年五月辛巳,月犯心後星;八月癸卯,犯心大星。辛亥,熒惑掩井東扇北第二星。九月丁亥,太白晝見,在日前,九十有八日伏。十月己酉,熒惑掩鬼西北星。歲星晝見,在日後,四十有七日伏。
十三年閏正月辛酉,太白晝見,四十有九日伏。二月己丑,熒惑犯鬼西北星;三月癸巳朔,入鬼;次日,犯積尸氣。六月辛未,月犯心前星。十月乙丑,歲星晝見於日後,五十有三日伏。
十四年三月辛丑,太白歲星晝見,十有八日伏;丙辰,二星經天,凡二日。六月己未,太白晝見,三十有九日;八月己卯,晝見,又百三十二日乃伏。庚辰,熒惑犯積尸氣。十月丙寅,歲星晝見,六日。
十五年十一月甲子,太白晝見,八十有六日伏。十二月乙丑,月掩井西扇北第一星。
十六年三月庚申,月食。五月甲寅,太白晝見,五十有四日伏。庚午,月掩太白;七月丁未,犯角宿距星;甲子,掩畢宿距星。八月丙子,太白犯軒轅大星。九月丁巳,月食。十月丁丑,熒惑入太微。十一月甲寅,月掩畢距星。戊辰,熒惑犯太微上將。十二月己丑,月掩太微左執法。
十七年春正月丙寅,熒惑犯太微西藩上相。九月庚戌,歲星、熒惑、太白聚於尾。十二月己巳,太白晝見,四十有四日伏。
十八年七月庚辰,土星犯井東扇北第二星。九月己丑,熒惑犯左執法。十二月甲午,鎮星掩井西扇北第一星,凡十日。
十九年正月甲戌,月食,旣。三月甲戌,熒惑犯氐距星。四月丁巳,歲星晝見,凡七日。七月丙子,太白晝見,四十有五日伏;八月癸卯,犯軒轅御女。辛亥,熒惑掩南斗杓第二星。九月壬申,月掩畢大星。十一月辛未,熒惑掩歲星。十二月丁亥,月犯歲星。
二十年二月己丑,月掩畢大星;三月丙辰,掩畢西第二星。
二十一年二月戊子,月犯鎮星。戊戌,太白晝見。三月甲子,太白晝見。四月壬申,熒惑掩斗魁第二星,十有四日。六月甲戌,客星見于華蓋,凡百五十有六日滅。七月乙亥朔,熒惑順入斗魁中,五日。以下史闕。
二十二年五月甲申,太白晝見,六十有四日伏。七月戊子,歲星晝見,二日。八月戊辰,太白晝見,百二十有八日,其經天者六十四日。十一月辛未,熒惑行氐中。乙亥,太白入氐。辛巳夜,月食,旣。癸未,熒惑太白皆出氐中。十二月戊戌,熒惑犯鉤鈐。
二十三年五月己卯,月食,旣。九月甲申,歲星晝見,五十有五日伏。十月辛酉,太白晝見,百四十有九日乃伏。十一月丁卯,歲星晝見,三十有三日伏。閏十一月庚申,歲星晝見,九十日伏。
二十四年四月己未朔,太白晝見,百四十有五日乃伏。甲申,月掩太白。九月庚子,歲星犯軒轅大星,甲辰晝見,凡五十二日伏。十月壬申,太白、辰星同度。
二十五年三月乙酉,太白與月相犯。九月丁亥,月在斗魁中,犯西第五星。十一月庚辰朔,歲星晝見,在日後,凡七十四日。壬午,太白晝見,在日後,百十有一日乃伏。十二月己未,月犯熒惑。甲子,太白晝見經天。
二十六年三月丙戌,熒惑入井。鎮星犯太微東藩上相。壬辰,月食。四月丁丑,熒惑犯鬼西南星。七月丙申,月掩心前星。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會于軫。十二月乙未,月掩心前大星,又犯於後星。
二十七年五月壬子,月犯心大星。六月庚辰,太白晝見,百七十有三日乃伏。癸巳,月掩昴;七月丙午,犯房南第一星。是日,太白晝見經天。十月己丑,太白入氐。十二月丁丑,月掩昴。
二十八年正月己未,歲星留於房;甲子,守房北第一星。十一月丙申,鎮星入氐。庚子,太白晝見,在日前,四十有九日伏。十二月壬申,月掩昴。
二十九年正月丁酉,土星留氐中,三十有七日逆行,後七十九日出氐。五月庚寅朔,太白晝見,在日後。六月丙辰,月犯太白,月北星南,同在柳宿。十一月己未,熒惑守軒轅,至戊辰退行,其色稍怒。十二月辛丑,月食,旣。
章宗明昌元年二月丁亥,太白晝見。六月丁酉,月食,旣。十二月乙未,月食。
二年六月壬辰,月食。十一月乙丑,金木二星見在日前,十三日方伏而順行,危宿在羽林軍上、壘壁陣下,光芒明大。十二月戊子,木金相犯,有光芒。
三年三月戊戌,熒惑順行犯太微西藩上將。四月丁巳,月食。己未,熒惑掩右執法,色怒而稍赤。
四年正月丙子,月有暈,白虹貫其中。八月己亥,卯初三刻,歲星見,未正二刻,太白見,俱在午位。其夜歲星留胃十三度,守天廩。十月戊申,月食。
五年十月癸卯,月食。十一月癸丑,太白晝見,在日前,三十有三日伏。
六年正月庚寅,太白晝見,在日前,百有二日乃伏。六月庚辰,復晝見,在日後,百六十七日,唯是日經天。
承安元年四月,司天奏河津星象事,上諭宰相曰:「天道不測,當預防之。」八月壬戌,月食。九月壬午,太白晝見,在日前,百有七日乃伏。
二年二月丁巳,太白晝見,在日後,百九十有五日乃伏;己未,經天。是夜,月食,旣。
三年正月甲寅,月食。七月庚戌,月食。
五年五月庚午,月食。六月庚戌,月掩太白。
泰和元年十一月辛酉,月食。
二年五月己未,月食。
三年三月癸未,月食。六月戊戌,太白晝見,在日後,百有十日乃伏。
四年九月乙亥,月食。五年三月壬申,月食。閏八月己巳,月食。
六年五月甲申,太白晝見,在日前,七十有六日;庚戌,經天。六月辛未,歲星晝見,在日後;七月戊申,經天。八月癸卯,月暈圍太白、熒惑二星。辛亥,歲星辰見,至夜五更,與東井距星相去七寸內。癸丑,夜半有流星如太白,其色赤,起於婁宿。己未卯正初刻,太白晝見,在日前。其夜五更,熒惑與輿鬼、積尸氣相犯,在七寸內。庚申卯正初刻,太白晝見,在日後。其夜五更初,熒惑在輿鬼、積尸氣中。壬申,太白晝見,經天,在日後。十月丙午,歲星犯東井距星。十一月壬午,太白入氐。
七年正月丙戌初更,月有暈圍歲、鎮二星,在參畢間。辛卯,月食。三月癸丑,月掩軒轅大星。七月戊子,月食。九月己卯初更,月在南斗魁中。旦,歲星在輿鬼中。
八年正月丙戌,月食。七月戊戌朔,太白晝見,在日後。八月壬戌,太白、歲星光芒相及,同在張一度。十一月庚子未刻,有流星如太白者二,光芒如炬,幾一丈,起東北沒東南。
衛紹王大安元年正月辛丑,有飛星如火,起天市垣,尾迹如赤龍之狀,移刻散。二月乙丑朔,太白晝見,經天。六月丁丑,月食。十月乙丑,月食熒惑。丙寅,歲星犯左執法。
二年正月庚戌朔,日中有流星出,大如盆,其色碧,西行,漸如車輪,尾長數丈,沒于濁中,至地復起,光散如火,移刻滅。二月,客星入紫微中,其光散如赤龍之狀。
三年正月乙酉,熒惑入氐中,凡十有一日乃出。二月,熒惑犯房;閏月,犯鍵閉星;十月癸巳,犯壘壁陣。
崇慶元年春三月,日正午,日、月、太白皆相去咫尺。
宣宗貞祐元年十一月丙子,熒惑入壘壁陣。
二年二月庚戌,月食。八月丁未,月食。九月丁亥,太白晝見於軫。十一月庚辰,鎮星犯太微東垣上相。辛巳,熒惑犯房、鉤鈐。
三年七月庚申,有流星如太白,其色青白,有尾出紫微垣北極之旁,入貫索中。己卯,月入畢,至戊夜犯畢大星。八月辛丑,月食,旣。十二月庚寅,太白晝見於危,八十有五日伏。
四年正月乙卯夜,中天有流星大如十,色赤長丈餘,墜於西南,其聲如雷。二月己亥,月食。四月丁酉,太白晝見於奎,百九十有六日乃伏。六月丙申,歲星晝見於奎,百有一日乃伏。閏七月乙未,月食;辛丑,犯畢。十一月丙戌,月暈歲星,歲在奎,月在壁;己丑,犯畢大星;十二月戊午,復犯畢大星。
興定元年正月乙酉,月犯畢左股第二星。四月戊辰,太白晝見於井,百六十有二日乃伏。八月戊申,歲星晝見於昴,六十有七日伏。九月癸巳,月犯東井西扇第二星。十月癸丑,夜有流星大如杯,尾長丈餘,自軒轅起貫太微,沒於角宿之上。十一月癸未,月暈歲星、熒惑二星,木在胃,火在昴。丙戌,太白晝見。十二月戊午,月食。
二年六月乙卯,月食。八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杯,尾長丈餘,其光燭地,起建星沒尾中。一云自東北至西北而墜,其光如塔狀,先有聲如風,後若雷者三,牎紙皆震。十月庚申,月犯軒轅左角之少民星。十二月壬子,月食,旣。
三年五月庚戌,月食,旣。壬子,太白晝見於參,三十有六日經天,又百八十四日乃伏。七月壬寅初昏,有星自西南來,其光燭地,狀如月而稍不圓,色青白,有小星千百環之,若迸火然,墜於東北,少頃有聲如鼓。八月丁卯,歲星犯輿鬼東南星。己巳,歲星晝見於柳,百有九日乃伏。十一月乙巳,月食。癸丑,白虹二,夾月,尋復貫之。
四年正月庚子,月犯東井。三月甲寅,歲星犯鬼、積尸氣。五月甲辰,月食;六月戊辰,犯鎮星。己巳,太白晝見於張,百八十有四日乃伏。十一月壬辰,歲星晝見于翼,六十有七日,夜又犯靈臺北第一星。
五年正月辛丑,太白晝見於牛,二百三十有二日乃伏。司天夾谷德玉等奏以為臣強之象,請致祭以禳之。宣宗曰:「斗、牛吳分,蓋宋境也。他國有災,吾禳之可乎。」九月庚戌,歲星犯左執法。閏十二月戊子,熒惑犯軒轅。甲午,月犯熒惑。戊戌,鎮星晝見于軫。己亥,太白晝見於室。
六年正月辛酉,月犯熒惑;壬戌,犯軒轅。三月壬子,月食太白。癸亥,月食。丙寅,歲星犯太微左執法。七月乙亥,太白經天,與日爭光。八月己卯,彗星出於亢宿、右攝提、周鼎之間,指大角。太史奏:「除舊布新之象,宜改元修政以消天變。」於是,改是年為元光元年。九月丁未,滅。壬申,月食歲星。
元光二年八月乙亥,熒惑入輿鬼,掩積尸氣;十月壬午,犯靈臺;十一月,又犯心大星。
哀宗正大元年正月丙午,月犯昴;三月癸丑,犯熒惑。是月,熒惑逆行犯左執法。四月癸酉,熒惑犯右執法。乙未,太白、辰星相犯。
三年十一月丙辰,月掩熒惑。丁巳,熒惑犯歲星;庚申,犯壘壁陣。癸酉,五星並見於西南。十二月,熒惑入月。
四年正月壬戌,熒惑犯太白。六月丙辰,太白入井。七月丁亥,熒惑犯斗從西第二星。
五年五月乙酉,月掩心大星。
七年十月己巳,月暈,至五更復有大連環貫之,絡北斗,內有戟氣。十二月庚寅,有星出天津下,大如鎮星而色不明,初犯輦道,二日見於東北,在織女南;乙未,入天市垣,戊申方出;癸丑,歷房北,復東南行,入積薪,凡二十五日而滅。
天興元年七月乙巳,太白、歲星、熒惑、太陰俱會於軫、翼,司天武亢極言天變,上惟歎息,竟亦不之罪也。八月甲戌,太白、歲星交。閏九月己酉,彗星見東方,色白,長丈餘,彎曲如象牙,出角、軫南行,至十二日長二丈,十六日月燭不見,二十七日五更復出東南,約長四丈餘,至十月一日始滅,凡四十有八日。司天奏其咎在北,哀宗曰:「我亦北人,今日之事我當滅也,何乃不先不後適丁此乎。」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一‧志第二  曆上 步氣朔 步卦候 步日躔 步晷漏
昔者聖人因天道以授人時,釐百工以熈庶政,步推之法,其來尚矣。自漢太初迄于前宋,治曆者奚啻七十餘家,大概或百年或數十年,率一易焉。蓋日月五星盈縮進退,與夫天運,至不齊也,人方製器以求之,以俾其齊,積寡至多不能無爽故爾。
金有天下百餘年,曆惟一易。天會五年,司天楊級始造大明曆,十五年春正月朔,始頒行之。其法,以三億八千三百七十六萬八千六百五十七為曆元,五千二百三十為日法。然其所本,不能詳究,或曰因宋紀元曆而增損之也。正隆戊寅三月辛酉朔,司天言日當食,而不食。大定癸巳五月壬辰朔,日食,甲午十一月甲申朔,日食,加時皆先天。丁酉九月丁酉朔,食乃後天。由是占候漸差,乃命司天監趙知微重修大明曆,十一年曆成。時翰林應奉耶律履亦造乙未曆。二十一年十一月望,太陰虧食,遂命尚書省委禮部員外郎任忠傑與司天曆官驗所食時刻分秒,比校知微、履及見行曆之親踈,以知微曆為親,遂用之。明昌初,司天又改進新曆,禮部郎中張行簡言:「請俟他日月食,覆校無差,然後用之。」事遂寢。是以終金之世,惟用知微曆,我朝初亦用之,後始改授時曆焉。今其書存乎太史,采而錄之,以為曆志。

步氣朔第一

   演紀:上元甲子距今大定庚子,八千八百六十三萬九千六百五十六年。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分。
   歲實: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二十四分。
   通餘:二萬七千四百二十四分。
   朔實:一十五萬四千四百四十五分。
   通閏:五萬六千八百八十四分。
   歲策:三百六十五日,餘一千二百七十四分。
   朔策:二十九日,餘二千七百七十五分。
   氣策:一十五日,餘一千一百四十二分,六十秒。
   望策:一十四日,餘四千二分,四十五秒。
   象策:七日,餘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
   沒限:四千八十七分,三十秒。
   朔虛分:二千四百五十五分。
   旬周:三十一萬三千八百分。
   紀法:六十。
   秒母:九十。
求天正冬至置上元甲子以來積年,歲實乘之,為通積分。滿旬周去之,不盡以日法約之為日,不盈為餘。命甲子算外,即所求天正冬至日大小餘。
求次氣置天正冬至大小餘,以氣策累加之,秒盈秒母從分,分滿日法從日,即得次氣日及餘秒。 求天正經朔以朔實去通積分,不盡為閏餘,以減通積分為朔積分。滿旬周去之,不盡如日法而一為日,不盈為餘,即所求天正經朔大小餘也。
求弦望及次朔置天正經朔大小餘,以象策累加之,即各得弦、望及次朔經日及餘秒也。
求沒日置有沒之恆氣小餘,如沒限以上,為有沒之氣。以秒母乘之,內其秒,用減四十七萬七千五百五十六,餘滿六千八百五十六而一,所得併恆氣大餘,命為沒日。
求滅日置有滅之朔小餘,(經朔小餘不滿朔虛分者。)六因之,如四百九十一而一,所得併經朔大餘,命為滅日。
步卦候第二
候策:五,餘三百八十,秒八十。
卦策:六,餘四百五十七,秒六。
貞策:三,餘二百二十八,秒四十八。
秒母:九十。
辰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半辰法:一千三百七半。
刻法:三百一十三,秒八十。
辰刻:八,一百四分,秒六十。
半辰刻:四,五十二分,秒三十。
秒母:一百。
求七十二候
置中氣大小餘,命之為初候,以候策累加之,即次候及末候也。
求六十四卦
置中氣大小餘,命之為公卦;以卦策累加之,得辟卦;又加之,得侯內卦。以貞策加之,得節氣之初,為侯外卦;又以貞策加之,得大夫卦。又以卦策加之,為卿卦。
求土王用事
以貞策減四季中氣大小餘,即土王用事日也。
求發歛
置小餘,以六因之,如辰法而一為辰。如不盡,以刻法除之為刻。命子正算外,即得加時所在辰刻及分。如加半辰法,即命子刻初。
二十四氣卦候
恆氣月中節四正卦初候次候末候始卦中卦終卦
冬至十一月中,坎初六。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公中孚辟復侯屯內
小寒十二月節,坎九二。雁北鄉鵲始巢野雞始雊侯屯外大夫謙卿睽
大寒十二月中,坎六三。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公升辟臨侯小過內
立春正月節,坎六四。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侯小過外大夫蒙卿益
雨水正月中,坎九五。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公漸辟泰侯需內
驚蟄二月節,坎上六。桃始華倉庚嗚鷹化為鳩侯需外大夫隨卿晉
春分二月中,震初九。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公解辟大壯侯豫內
清明三月節,震六二。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侯豫外大夫訟卿蠱
穀雨三月中,震六三。萍始生嗚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公革辟夬侯旅內
立夏四月節,震九四。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侯旅外大夫師卿比
小滿四月中,震六五。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公小畜辟乾侯大有內
芒種五月節,震上六。螳螂生蜩始嗚反舌無聲侯大有外大夫家人卿井
夏至五月中,離初九。鹿角解蜩始嗚半夏生公咸辟姤侯鼎內
小暑六月節,離六二。溫風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侯鼎外大夫豐卿渙
大暑六月中,離九三。腐草化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公履辟遁侯恆內
立秋七月節,離九四。涼風至白露降寒蟬嗚侯恆外大夫節卿同人
處暑七月中,離六五。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公損辟否侯巽內
白露八月節,離上九。鴻雁來玄鳥歸傸鳥養羞侯巽外大夫萃卿大畜
秋分八月中,兌初九。雷乃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公賁辟觀侯歸妹內
寒露九月節,兌九二。鴻雁來賔雀入大水化為蛤鞠有黃華侯歸妹外大夫無妄卿明夷
霜降九月中,兌六三。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公困辟剝侯艮內
立冬十月節,兌九四。水始俁地始凍野雞入水化為蜃侯艮外大夫旣濟卿噬嗑
小雪十月中,兌九五。虹藏不見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公大過辟坤侯未濟內
大雪十一月節,兌上六。鶡鳥不嗚虎始交荔挺出侯未濟外大夫蹇卿頤
步日躔第三
周天分:一百九十一萬二百九十三分,五百三十秒。
歲差:六十九,五百三十秒。秒母一萬。
周天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八秒。
象限:九十一,三十一分,九秒。
二十四氣日積度及盈縮
恆氣日積度秒分損益率初末率日差盈縮積
冬至益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九十八八十六十五盈空
  
末四百二十八八十八 一十一九十一七十九
小寒一十五益五千九百二十初四百二十五 八十九 七十二盈七千五十九
   
九十二四十三末三百五十二 一十四十一一十八九十九
   
   
大寒三十一益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三百四十八 八十四 八十盈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九
   
七十三四十八 末二百七十一 一十八 七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春四十七益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二百六十七 六十二 八十六盈一萬七千六百九十七
   
四十二五十一末一百八十六 一十六 一十六七十二九十六
雨水六十二益二千一百二十六初一百八十二 二十七 三十八盈二萬一千一百五十
   
九十八八十九末九十七一十二 三十二九十八八十七
驚蟄七十八  益七百三十九初九十一一十三 四十六  五盈二萬三千二百七十六
   
四十二空末五  九十八 四十 九十八八十七
   
   
春分九十三損七百三十九初五  九十八 四十盈二萬四千一十五
   
七十一二十四末九十一一十三 四十六九十八八十七
清明一百八損二千一百二十六 初九十八九十六 五十 盈二萬三千二百七十六
   
八十五六十九 末一百八十四十三 二十七十二九十六
穀雨一百二十三損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一百八十八 六四十八盈二萬一千一百五十
   
八十六二十八末二百六十五 七十二 五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夏一百三十八損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二百七十三 一十一 九十七盈一萬七千六百九十七
   
七十三六十末三百四十六 九十一 四十三一十八九十九
小滿一百五十三損五千九百二十初三百五十四 三七十九盈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九
   
四十八二十七末四百二十三 九十六 三十二九十一七十九
芒種一百六十八損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二十八 八十八一十一四 盈七千五十九
   
一十九十二末四百九十八 八十六十五九十一七十九
夏至一百八十二益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九十八 八十 六十五四 縮空
   
六十二一十八 末四百二十八 八十八 一十一九十一七十九
小暑一百九十七益五千九百二十初四百二十五 八十九 七十二縮七千五十九
   
一十三四十三 末三百五十二 一十四十一一十八九十九
大暑二百一十一益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三百四十八 八十四 八十縮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九
   
七十六八末二百七十一 一十八 七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秋二百二十六益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二百六十七 六十二 八十六縮一萬七千六百九十七
   
五十七十五末一百八十六 一十六 一十六七十二九十六
處暑二百四十一益二千一百二十六初一百八十二 二十七 三十八縮二萬一千一百五十
   
三十八七 末九十七一十二 三十二 九十八八十七
白露二百五十六益七百三十九初九十一一十三四十六縮二萬三千二百七十六
   
三十八六十六末五九十八 四十九十八八十七
秋分二百七十一損七百三十九初五九十八 四十縮二萬四千一十五
   
五十三十二末九十一一十三 四十六九十八八十七
寒露 二百八十六損二千一百二十六初九十八九十六 五十縮二萬三千二百七十六
   
八十二三十五 末一百八十四十三 二十七十二九十六
霜降三百二損三千四百五十三初一百八十八 六四十八縮二萬一千一百五十
   
二十五四十六末二百六十五 七十二 五十四四十六一十九
立冬三百一十七損四千七百一十八初二百七十三 一十一 九十一縮一萬七千六百九十七
   
八十一八十四 末三百四十六 九十一 四十三一十八九十九
小雪三百三十三損五千九百二十初三百五十四 三七十九縮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九
   
五十八十七末四百二十三 九十六 三十二九十一七十九
大雪 三百四十九損七千五十九初四百二十八 八十八 一十一縮七千五十九
   
三十一九十二 末四百九十八 八十六十五九十一七十九
二十四氣中積及朓朒
恆氣中積經分約分 損益率日差 初末率朓朒積
冬至空 益二百七十六初一十九 四十八 六十四一十九空朒空
 
末一十六 七十八 五十二
小寒十五日益二百三十二初一十六 六十八 七十四二十二十九朒二百七十六
  
一千一百四十二六十末一十三 八十一十九
  
二十一 八十四 
大寒三十益一百八十五初一十三 六十九 一十一二十一五十九朒五百八
  
二千二百八十五 三十末十六十二 一十四
  
四十三  六十九 
立春四十五益一百三十五初十四十六 七十二十二四十五朒六百九十三
  
三千四百二十八六十五 五十四末七二十七 四十五
雨水六十益八十三初七一十一 一十四二十三三十二朒八百二十八
  
四千五百七十末三七十九 六十三
  
六十 
  
八十七  三十九 
驚朒 七十六益二十九初三五十六。三十一 二十三三十二朒九百一十一
  
四百八十三  三十末空二十四 八十
  
九 二十四  
春分九十一損二十九初空二十四 八十二十三三十二朒九百四十
  
一千六百二十六末三五十六 三十一
  
三十一 九 
  
  
清明一百六二千七百六十八六十損八十三初三八十五 七十六二十二四十五朒九百一十一
  
五十二 九十三 末七五一
穀雨一百二十一損一百三十五初七三十三 五十九 二十一五十九朒八百二十八
  
三千九百一十一 三十末一十四十一 五十六
  
七十四  七十八 
立夏一百三十六損一百八十五初十七十一三十六二十二十九 朒六百九十三
  
五千五十四末一十三 五十九 九十一
  
九十六  六十三  
小滿一百五十二損二百三十二初一十三 八十九 四十一十九空朒五百八
  
九百六十六六十末十六五十九 五十二
  
一十八  四十八  
芒種一百六十七損二百七十六初十六七十八 五十二一十九空朒二百七十六
  
二千一百九三十末一十九 四十八 六十四
  
 四十三十三 
夏至一百八十二益二百七十六初十九四十八 六十四一十九空朓空
  
三千二百五十二末一十六 七十八 五十二
  
六十二  一十八 
小暑一百九十七益二百三十二初一十六 六十八 七十四二十二十九朓二百七十六
  
四千三百九十四 六十末一十三 八十一十九
  
八十四  二   
大暑 二百一十三益一百八十五初十三六十九 一十一二十一五十九朓五百八
  
三百七  三十末十六十二 一十四
  
五 八十七  
立秋二百二十八益一百三十五初十四十六 七十二十二四十五朓六百九十三
  
一千四百五十 末七二十七 四十五
  
二十七七十二 
處暑二百四十三益八十三 初七一十一 一十四二十三三十二朓八百二十八
  
二千五百九十二 六十末三七十九 六十三
  
四十九五十七 
白露二百五十八益二十九初三五十六 三十一 二十三三十二朓九百一十一
  
三千七百三十五 三十末空二十四 八十
  
七十一四十二 
秋分二百七十三損二十九 初空二十四八十二十三三十二朓九百四十
  
四千八百七十八末三五十六 三十一
  
九十三二十七  
寒露二百八十九損八十三初三八十五七十六二十二四十五朓九百一十一
  
七百九十六十一十五一十二末七五一
  
  
霜降三百四損一百三十五初七三十三五十九 二十一五十九朓八百二十八
  
一千九百三十三 三十末十四十五十六
  
三十六  九十六 
立冬三百一十九損一百八十五 初十七十一三十六二十二十九朓六百九十三
  
三千七十六末一十三 五十九 九十一
  
五十八八十一 
小雪 三百三十四損二百三十二初十三八十九 四十一十九空朓五百八
  
四千三百一十八 六十末十六五十九 五十二
  
八十六十六 
大雪三百五十損二百七十六初十六七十八 五十二一十九空朓二百七十六
  
一百三十一 末一十九四十八 六十四
  
三十二五十一 
求每日盈縮朓朒各置其氣損益率,求盈縮用盈縮之損益,求朓朒用朓朒之損益。六因,如象限而一,為氣中率。與後氣中率相減,為合差。半合差加減其氣中率,為初末汎率。至後:加初,減末。分後:減初,加末。又置合差,六因,如象限而一,為日差。半之,加減初末汎率,為初末定率。至後:減初,加末。分後:加初,減末。以日差累加減其氣初末定率,為每日損益分。至後減,分後加。各以每日損益分加減氣下盈縮、朓朒,為每日盈縮、朓朒。二分前一氣無後率相減為合差者,皆用前氣合差。
求經朔弦望入氣置天正閏餘,以日法除為日,不滿為餘。如氣策以下,以減氣策,為入大雪氣。以上去之,餘亦減氣策,為入小雪氣。即得天正經朔入氣日及餘也。以象策累加之,滿氣策去之,即得弦、望入次氣日及餘。因加,後朔入氣日及餘也。
求每日損益、盈縮、朓朒以日差益加減損加減其氣初損益率,為每日損益率。馴積損益其氣盈縮、朓朒積,為每日盈縮、朓朒積。
求經朔弦望入氣朓朒定數各以所入恆氣小餘,以乘其日損益率,如日法而一,以所得損益其下朓朒積為定數。
赤道宿度
斗二十五度
牛七度少
女十一度少
虛九度少
秒六十八
危十五度半
室十七度
壁八度太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 秒六十八
奎十六度半
婁十二度
胃十五度
昴十一度少
畢十七度少
觜半度
參十度半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
井三十三度少
鬼二度半
柳十三度太
星六度太
張十七度少
翼十八度太
軫十七度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
角十二度
亢九度少
氐一十六度
房五度太
心六度少
尾十九度少
箕十度半
右東方七宿七十九度
求冬至赤道日度
置通積分,以周天分去之,餘日法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以百為母。命起赤道虛宿七度外去之,至不滿宿,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時日躔赤道宿度及分秒。
求春分夏至秋分赤道日度
置天正冬至加時赤道日度,累加象限,滿赤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春分、夏至、秋分加時日在宿度及分秒。
求四正赤道宿積度
置四正赤道宿全度,以四正赤道日度及分減之,餘為距後度。以赤道宿度累加之,各得四正後赤道宿積度及分。
求赤道宿積度入初末限
視四正後赤道宿積度及分,在四十五度六十五分秒五十四半以下為入初限,以上者用減象限,餘為入末限。
求二十八宿黃道度
以四正後赤道宿入初末限度及分,減一百一度,餘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進位,滿百為分,分滿百為度。至後以減、分後以加赤道宿積度,為其宿黃道積度。以前宿黃道積度減之,其四正之宿,先加象限,然後前宿減之。為其宿黃道度及分。其分就近約為太、半、少。
黃道宿度
斗二十三度
牛七度
女十一度
虛九度少
秒六十八
危十六度
室十八度少
壁九度半
右北方七宿九十四度六十八秒
奎十七度太
婁十二度太
胃十五度半
昴十一度
畢十六度半
觜半度
參九度太
右西方七宿八十三度太 一百七十七、七十五、六十八
井三十度半
鬼二度半
柳十三度少
星六度太
張十七度太
翼二十度
軫十八度半
右南方七宿一百九度少 二百八十七、六十八
角十二度太
亢九度太
氐十六度少
房五度太
心六度
尾十八度少
箕九度半
右東方七宿七十八度少 三百六十五、二十五、六十八
前黃道宿度,依今曆歲差所在算定。如上考往古,下驗將來,當據歲差,每移一度,依術推變當時宿度,然後可步七曜,知其所在。
求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
以冬至加時赤道日度及分秒,減一百一度,餘以冬至赤道日度及分秒乘之,進位,滿百為分,分滿百為度。命曰黃赤道差。用減冬至加時赤道日度及分秒,即所求年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及分秒。
求二十四氣加時黃道日度
置所求年冬至日躔黃赤道差,以次年黃赤道差減之,餘以所求氣數乘之,二十四而一,所得以加其氣中積及約分,又以其氣初日盈縮數盈加縮減之,用加冬至加時黃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各得其氣加時黃道日躔宿度及分秒。(如其年冬至加時赤道宿度空分秒在歲差以下者,即加前宿全度,然後求黃赤道差,餘依術算。)
求二十四氣每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
副置其氣小餘,以其氣初日損益率乘之,(盈縮之損益。)萬約之為分,應益者盈加縮減,應損者盈減縮加其副,日法除之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以減其氣加時黃道日度,即各得其氣初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每日加一度,以百約每日損益率,(盈縮之損益。)應益者盈加縮減,應損者盈減縮加,為每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黃道日度
置一萬分,以所入氣日盈縮損益率,應益者盈加縮減,應損者盈減縮加,皆加減損益率,餘半之,滿百為分,不滿為秒,以加其日晨前夜半黃道日度,即其日午中日躔黃道宿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黃道積度
以二至加時黃道日度,距至所求日午中黃道日度,為入二至後黃道積度及分秒。
求每日午中黃道入初末限
視二至後黃道積度,在四十三度一十二分秒八十七以下為初限,以上,用減象限,餘為入末限。其積度滿象限去之,為二分後黃道積度,在四十八度一十八分秒二十二以下為初限,以上,用減象限,餘為入末限。
求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以所求日午中黃道積度,入至後初限,分後末限,度及分秒,進三位,加二十萬二千五十少,開平方除之,所得,減去四百四十九半,餘在初限者,直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減象限,餘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以所求日午中黃道積度,入至後末限,分後初限,度及分秒,進三位,用減三十萬三千五十少,開平方除之,所得,以減五百五十半,其在初限者,以所減之餘,直以二分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在末限者,以減象限,餘以二至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每日午中赤道日度。
太陽黃道十二次入宮宿度
雨水 危十三度三十九分五十九秒外,入衛分,陬訾之次,辰在亥。
春分 奎二度三十五分八十五秒外,入魯分,降婁之次,辰在戌。
穀雨 胃四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外,入趙分,大梁之次,辰在酉。
小滿 畢七度九十六分六秒外,入晉分,實沈之次,辰在申。
夏至 井九度四十七分一十秒外,入秦分,鶉首之次,辰在未。
大暑 柳四度九十五分一十六秒外,入周分,鶉火之次,辰在午。
處暑 張十五度五十六分三十五秒外,入楚分,鶉尾之次,辰在巳。
秋分 軫十度四十四分五秒外,入鄭分,壽星之次,辰在辰。
霜降 氐一度七十七分七十七秒外,入宋分,大火之次,辰在卯。
小雪 尾三度九十七分九十二秒外,入燕分,析木之次,辰在寅。
冬至 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秒外,入吳越分,星紀之次,辰在丑。
大寒 女二度九十一分九十一秒外,入齊分,玄枵之次,辰在子。
求入宮時刻
各置入宮宿度及分秒,以其日晨前夜半日度減之,(相近一度之間者求之。)餘以日法乘其分,其秒從於下,亦通乘之,為實;以其日太陽行分為法,實如法而一,所得,依發歛加時求之,即得其日太陽入宮時刻及分秒。
步晷漏第四
中限:一百八十二日,六十二分,一十八秒。
冬至初限,夏至末限:六十二日,二十分。
夏至初限,冬至末限:一百二十日,四十二分。
冬至地中晷影常數:一丈二尺八寸三分。
夏至地中晷影常數:一尺五寸六分。
周法:一千四百二十八。
內外法:一萬八百九十六。
半法;二千六百一十五。
日法四分之三:三千九百二十二半。
日法四分之一:一千三百七半。
昏明分:一百三十分,七十五秒。
昏明刻:二刻,一百五十六分,九十秒。
刻法:三百一十三分,八十秒。
秒母:一百。
求午中入氣中積
置所求日大餘及半法,以所入之氣大小餘減之,為其日午中入氣。以加其氣中積,為其日午中中積。(小餘以日法除為約分。)
求二至後午中入初末限
置午中中積及分,如中限以下,為冬至後。以上,去中限,為夏至後。其二至後,如在初限以下,為初限。以上,覆減中限,餘為入末限也。
求午中晷影定數
視冬至後初限、夏至後末限,百通日,內分,自相乘,副置之。以一千四百五十除之,所得加五萬三百八十,折半限分併之;除其副為分。分滿十為寸,寸滿十為尺,用減冬至地中晷影常數,為所求晷影定數。視夏至後初限、冬至後末限,百通日,內分,自相乘為上位。下置入限分,以二百二十五乘,百約之,加一十九萬八千七十五為法。(夏至前後半限以上者,減去半限,列於上位。下位置半限。各百通日,內分,先相減,後相乘。以七千七百除之,所得以加其法。)反除上位,為分。分滿十為寸,寸滿十為尺,用加夏至地中晷影常數,為所求晷影定數。
求四方所在晷影
各於其處測冬夏二至晷影,乃相減之餘,為其處二至晷差。亦以地中二至晷數相減,為地中二至晷差。其所求日在冬至後初限、夏至後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減半限,餘亦倍之,併入限日,三因折半,以日為分,十為寸,以減地中二至晷差為法。置地中冬至晷影常數,以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數減之,餘以其處二至晷差乘之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以減其處冬至晷數,即得其處其日晷影定數。所求日在夏至後初限、冬至後末限者,如在半限以下,倍之;半限以上,覆減半限,餘亦倍之,併入限日,三因四除,以日為分,十為寸,以加地中二至晷差為法。置所求日地中晷影定數,以地中夏至晷影常數減之,餘以其處二至晷差乘之為實。實如法而一,所得,以加其處夏至晷數,即得其處其日晷影定數。
二十四氣陟降及日出分
   恆氣
  增損差
  加減差
  陟降率
  初末率
  日出分
   冬至
增 初九 二十六
末七 九十六
減十
陟一十四十
初空 五 五十
末一 二十六 四
一千五百六十七九十二
   小寒
增 初七 八十九
末六 五十九
減十
陟二十八七十三
初一 三十六
末二 三十七 三十六
一千五百五十七五十二
   大寒
增 初六 五十二
末五 二十二
減十
陟四十三五十六
初二 四十三
末三二十五 一十八
一千五百二十八七十九
   立春
增 初五 一十八
末三 八十八
減十
陟五十五一十九
初三 二十九
末三 九十二 四十二
一千四百八十五二十三
   雨水
增 初三 八十二
末二 五十二
減十
陟六十三九十
初三 九十五 五十
末四 三十九 八十八
一千四百三十四
   驚蟄
增 初二 四十八
末一 三十八
減十
陟六十九一十八
初四 四十四
末四 六十七 一十六
一千三百六十六一十四
   春分
損 初一 三十六
末二 四十
加八
陟六十四六十九
初四 三十七
末四 一十 六十八
一千二百九十六九十六
   清明
損 初二 五十
末三 五十四
加八
陟五十九九
初四 八 五十
末三 六十六 二十二
一千二百三十二二十七
   穀雨
損 初三 六十五
末四 六十九
加八
陟五十八十四
初三 六十二
末三 三 六十二
一千一百七十三一十八
   立夏
損 初四 八十
末五 八十四
加八
陟三十九八十六
初二 九十八 五十
末二 二十四二
一千一百二十二三十四
   小滿
損 初五 九十八
末七 二
加八
陟二十六六
初二 一十六
末一 二十五
一千八十二四十八
   芒種
損 初七 一十九
末八 二十三
加八
陟九三十五
初一 一十五
末空 七 六
一千五十六四十二
   夏至
增 初八 三十七
末七 三十三
減八
降九三十五
初空 四 五十
末一 一十四 四十
一千四十七七
   小暑
增 初七 二十
末六 一十六
減八
降二十六六
初一 二十三
末二 一十六 五十二
一千五十六四十二
   大暑
增 初六 空
末四 九十六
減八
降三十九八十六
初二 二十二 五十
末二 九十九 二十二
一千八十二四十八
   立秋
增 初四 八十
末三 七十六
減八
降五十八十四
初三 三
末三 六十二 九十二
一千一百二十二三十四
   處暑
增 初三 六十
末二 五十六
減八
降五十九九
初三 六十五 五十
末四 八 六十二
一千一百七十三一十八
   白露
增 初二 四十
末一 三十六
減八
降六十四六十九
初四 一十 五十
末四 三十六 八十二
一千二百三十二二十七
   秋分
損 初一 六十
末二 六十
加十
降六十九一十八
初四 六十八
末四 四十四 九十
一千二百九十六九十六
          寒露
損 初二 六十二
末三 九十二
加十
降六十三九十
初四 四十二
末三 九十六 二十二
一千三百六十六一十四
   霜降
損 初三 九十八
末五 二十八
加十
降五十五一十九
初三 九十四
末三 二十九 一十八
一千四百三十四
   立冬
損 初五 三十二
末六 六十二
加十
降四十三五十六
初三 二十七
末二 四十三 四十二
一千四百八十五二十三
   小雪
損 初六 六十六
末七 九十六
加十
降二十八七十三
初二 三十九 五十
末一 三十七 一十六
一千五百二十八七十九
   大雪
損 初八 二
末九 三十二
加十
降一十四十
初一 二十八 五十
末空 七 一十二
一千五百五十七五十 二
  二分前後陟降率
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秋分後三日太陽出赤道外,故其陟降與他日不倫,今各別立數而用之。
驚蟄,十二日,陟四(六十七,一十六。)此為末率,於此用畢。(其減差亦止於此。)十三日,陟四(四十一,六。)十四日,陟四(三十六,九十。)十五日,陟四一。
秋分,初日,降四(三十八。)一日,降四(三十九。)二日,降四(五十七。)三日,降四(六十八。)此為初率,始用之。(其加差亦始於此。)
求每日日出入晨昏半晝分
各以陟降初率,陟減降加其氣初日日出分,為一日下日出分。以增損差,(仍加減加減差。)增損陟降率,馴積而加減之,即為每日日出分。覆減日法,餘為日入分。以日出分減日入分而半之,為半晝分。以昏明分減日出分為晨分,加日入分為昏分。
求日出入辰刻
置日出入分,以六因之,滿辰法而一,為辰數。不盡,刻法除之為刻數,不滿為分,命子正算外,即得所求。
求晝夜刻
置日出分,十二乘之,刻法而一,為刻,不滿為分,即為夜刻。覆減百刻,餘為晝刻。
求更點率
置晨分,四因,退位為更率。二因更率,退位為點率。
求更點所在辰刻
置更點率,以所求更點數因之,又六因,內加昏明分,滿辰法而一,為辰數。不盡,滿刻法除之為刻數,不滿為分,命其辰刻算外,即得所求。
求四方所在漏刻
各於所在下水漏,以定其處冬至或夏至夜刻,乃與五十刻相減,餘為至差刻。置所求日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進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為刻,不盡以刻法乘之,退除為分,內減外加五十刻,即所求日夜刻。以減百刻,餘為晝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點差率算等,並依術求之。)
求黃道內外度
置日出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上,去之,餘為外分。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覆減之,餘為內分。置內外分,千乘之,如內外法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即為黃道去赤道內外度。內減外加象限,即得黃道去極度。
求距中度及更差度
置半法,以晨分減之,餘為距中分,百乘之,如周法而一,為距中度。用減一百八十三度一十二分八十四秒,餘四因退位,為每更差度。
求昏明五更中星
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格宿次,因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命赤道宿次去之,即得逐更及明中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二‧志第三  曆下 步月離 步交會 步五星 渾象
步月離第五
   轉終分:一十四萬四千一百一十,秒六千六十六。
   轉終日:二十七日,餘二千九百,秒六千六十六。
   轉中日:一十三日,餘四千六十五,秒三千三十三。
   朔差日:一,餘五千一百四,秒三千九百三十四。
   象策:七日,餘二千一分,二十二秒半。
   秒母:一萬。
   上弦:九十一度,三十一分,四十二秒。
   望: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四秒。
   下弦:二百七十三度,九十四分,二十六秒。
   月平行度:十三度,三十六分,八十七秒半。
   分、秒母:一百。
   七日:初數,四千六百四十八。末數,五百八十二。
   十四日:初數,四千六十五。末數,一千一百六十五。
   二十一日:初數,三千四百八十三。末數,一千七百四十七。
   二十八日:初數,二千九百一。末數,二千三百二十九。
求經朔弦望入轉
置天正朔積分,以轉終分及秒去之,不盡,如日法而一,為日,不滿為餘秒,即天正十一月經朔入轉日及餘秒。以象策累加之,去命如前,即得弦、望經日加時入轉日及餘秒。徑求次朔入轉,以朔差加之。
轉定分及積度朓朒率
  一日  一千四百六十八  初度  疾初  益五百一十三  朓初    二日  一千四百五十七  一十四度六十八  疾一度三十一  益四百六十九  朓五百一十三    三日  一千四百四十二  二十九度二十五  疾二度五十一  益四百一十一  朓九百八十二    四日  一千四百二十二  四十三度六十七  疾三度五十六  益三百三十二  朓一千三百九十三    五日  一千三百九十九  五十七度八十九  疾四度四十一  益二百四十三  朓一千七百二十五    六日  一千三百七十三  七十一度八十八  疾五度三  益一百四十一  朓一千九百六十八    七日  一千三百四十七  八十五度六十一  疾五度三十九  初益四十三末損四  朓二千一百九    八日  一千三百二十一  九十九度八  疾五度四十九  損六十三  朓二千一百四十八    九日  一千二百九十五  一百一十二度二十九  疾五度三十三  損一百六十四  朓二千八十五    十日  一千二百七十一  一百二十五度二十四  疾四度九十一  損二百五十八  朓一千九百二十一    十一日  一千二百四十七  一百三十七度九十五  疾四度二十五  損三百五十二  朓一千六百六十三    十二日  一千二百二十八  一百五十度四十二  疾三度三十五  損四百二十七  朓一千三百一十一    十三日  一千二百一十四  一百六十二度七十  疾二度二十六  損四百八十一  朓八百八十四    十四日  一千二百四  一百七十四度八十四  疾一度三  初損四百0三末益一百一十七  朓四百三    十五日  一千二百八  一百八十六度八十八  遲空三十  益五百0五  朒一百一十七    十六日  一千二百一十九  一百九十八度九十六  遲一度五十九  益四百六十二  朒六百二十二    十七日  一千二百三十六  二百一十一度十五  遲二度七十七  益三百九十五  朒一千八十四    十八日  一千二百五十八  二百二十三度五十一  遲三度七十八  益三百0九  朒一千四百七十九    十九日  一千二百八十一  二百三十六度九  遲四度五十七  益二百一十九  朒一千七百八十八    二十日  一千三百七  二百四十八度九十  遲五度十三  益一百一十七  朒二千0七    二十一日  一千三百三十三  二百六十一度九十七  遲五度四十三  初益二十七末損一十一  朒二千一百二十四    二十二日  一千三百五十九  二百七十五度三十  遲五度四十七  損八十六  朒二千一百四十    二十三日  一千三百八十四  二百八十八度八十九  遲五度二十五  損一百八十四  朒二千五十四    二十四日  一千四百八  三百二度七十三  遲四度七十八  損二百七十八  朒一千八百七十    二十五日  一千四百三十一  三百一十六度八十一  遲四度七  損三百六十八  朒一千五百九十二    二十六日  一千四百四十九  三百三十一度十二  遲三度十三  損四百三十八  朒一千二百二十四    二十七日  一千四百六十三  三百四十五度六十一  遲二度一  損四百九十三  朒七百八十六    二十八日  一千四百七十二  三百六十度二十四  遲空七十五  損二百九十三  朒二百九十三   求朔弦望入轉朓朒定數
置入轉小餘,以其日算外,損益率乘之,如日法而一,所得,以損益朓朒積為定數。其四七日下餘,如初數以下,初率乘之,初數而一,以損益朓朒積為定數。如初數以上,初數減之,餘乘末率,末數而一,用減初率,餘加朓朒為定數。其十四日下餘,如初數以上者,初數減之,餘乘末率,末數而一,便為朓朒定數。
求朔弦望定日
置經朔、弦、望小餘,朓減朒加入氣入轉朓朒定數,滿與不足,進退大餘,命甲子算外,各得定朔、弦、望日辰及餘。定朔前干名與後干名同者,其月大;不同者,其月小。月內無中氣者為閏。視定朔小餘:秋分後,在日法四分之三以上者,進一日。春分後,定朔日出分與春分日出分相減之餘,三約之,用減四分之三,定朔小餘及此數以上者,亦進一日。或有交,虧初在日入前者,不進之。
定弦、望小餘在日出分以下者,退一日。望或有交,虧初在日出前者,小餘雖在日出後,亦退之。如十七日望者,又視定朔小餘在四分之三以下之數,(春分後用減定之數。)與定望小餘在日出分以上之數相較之;朔少望多者,望不退,而朔猶進之。望少朔多者,朔不進,而望猶退之。(日月之行,有盈有縮,遲疾加減之數,或有四大三小;若隨常理,當察其時早晚,隨所近而進退之,使不過三大二小。)
求定朔弦望中積
置定朔、弦、望大小餘與經朔、弦、望大小餘相減之餘,以加減經朔、弦、望入氣日餘,(經朔、弦、望少即加之,多即減之。)即為定朔、弦、望入氣。以加其氣中積,即為定朔、弦、望中積。(其餘以日法退除為分秒。)
求定朔弦望加時日度
置定朔、弦、望約餘,以所入氣日損益率乘,盈縮損益。萬約之,以損益其下盈縮積,乃盈加縮減定朔弦望中積;又以冬至加時日躔黃道宿度加之,依宿次去之,即得定朔、弦、望加時日所在度及分秒。又置定朔、弦、望約餘,副置之。以乘其日盈縮之損益率,萬約之,應益者盈加縮減,應損者盈減縮加其副,滿百為分,分滿百為度,以加其日夜半日度,命之,各得其日加時日躔黃道宿次。(若先於曆注定每日夜半日度,即為妙也。)
求定朔弦望加時月度
凡合朔加時日月同度,其定朔加時黃道日度,即為定朔加時黃道月度。弦、望各以弦、望度加定弦、望加時黃道日度,依宿次去之,即得定朔、弦、望加時黃道月度及分秒。
求夜半午中入轉
置經朔入轉,以經朔小餘減之,為經朔夜半入轉。又經朔小餘與半法相減之餘,以加減經朔加時入轉,(經朔少,如半法加之;多,如半法減之。)為經朔午中入轉。若定朔大餘有進退者,亦加減轉日,否則因經為定。每日累加一日,滿轉終日及餘秒去命如前,各得每日夜半、午中入轉。(求夜半,因定朔夜半入轉累加之。求午中,因定朔午中入轉累加之。求加時入轉者,如求加時入氣術。)
求加時及夜半月度
置其日入轉算外轉定分,以定朔、弦、望小餘乘之,如日法而一,為加時轉分。(分滿百為度。)減定朔、弦、望加時月度,為夜半月度。以所得轉定分累加之,即得每日夜半月度。(或朔至弦、望,或至後朔,皆可累加之。然近則差少,遠則差多。置所求前後夜半相距月度為行度,計其相距入轉積度,與行度相減,餘以相距日數除為日差,行度多以日差加每日轉定分,行度少以日差減每日轉定分,然後用之可中。或欲速求,用此數,欲究其故,宜用後術。)
求晨昏月度
置其日晨分,乘其日算外轉定分,日法而一,為晨轉分。用減轉定分,餘為昏轉分。又以朔、弦、望定小餘,乘轉定分,日法而一,為加時分。以減晨、昏轉分,為前;不足,覆減之,為後。乃前加後減加時月度,即晨昏月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朔弦望晨昏定程
各以其朔昏定月,減上弦昏定月,餘為朔後昏定程。以上弦昏定月,減望昏定月,餘為上弦後昏定程。以望晨定月,減下弦晨定月,餘為望後晨定程。以下弦晨定月,減後朔晨定月,餘為下弦後晨定程。
求每日轉定度
累計每程相距日下轉積度,與晨昏定程相減,餘以相距日數除之,為日差,定程多加之,定程少減之。以加減每日轉定分,為轉定度。因朔、弦、望晨昏月,每日累加之,滿宿次去之,為每日晨昏月度及分秒。(凡注曆:朔日以後注昏月,望後一日注晨月。古曆有九道月度,其數雖繁,亦難削去,具其術如後。)
求平交日辰
置交終日及餘秒,以其月經朔加時入交汎日及餘秒減之,為平交入其月經朔加時後日算及餘秒。以加其月經朔大小餘,其大餘命甲子算外,即平交日辰及餘秒。(求次交者,以交終日及餘秒加之,大餘滿紀法去之,命如前,即次平交日辰及餘秒。)
求平交入轉朓朒定數
置平交小餘,加其日夜半入轉餘,以乘其日損益率,日法而一,所得,以損益其下朓朒積,為定數。
求正交日辰
置平交小餘,以平交入轉朓朒定數,朓減朒加之,滿與不足,進退日辰,即正交日辰及餘秒,與定朔日辰相距,即所在月日。
求經朔加時中積
各以其月經朔加時入氣日及餘,加其氣中積及餘,其日命為度,其餘以日法退除為分秒,即其經朔加時中積度及分秒。
求正交加時黃道月度
置平交入經朔加時後日算及餘秒,以日法通日,內餘,進二位,如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一分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以加其月經朔加時中積,然後以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而命之,即得其月正交加時月離黃道宿度及分秒。如求次交者,以交終度及分秒加而命之,即得所求。
求黃道宿積度
置正交時黃道宿全度,以正交加時月離黃道宿度及分秒減之,餘為距後度及分秒,以黃道宿度累加之,即各得正交後黃道宿積度及分秒。
求黃道宿積度入初末限
置黃道宿積度及分秒,滿交象度及分秒去之,如在半交象以下,為初限;以上者,以減交象度及分秒,餘為入末限。(入交積度交象度並在交會術中。)
求月行九道宿度
凡月行所交:冬入陰曆,夏入陽曆,月行青道。(冬至夏至後,青道半交在春分之宿,當黃道東。立冬立夏後,青道半交在立春之宿,當黃道東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冬入陽曆,夏入陰曆,月行白道。(冬至夏至後,白道半交在秋分之宿,當黃道西。立冬立夏後,白道半交在立秋之宿,當黃道西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春入陽曆,秋入陰曆,月行朱道。(春分秋分後,朱道半交在夏至之宿,當黃道南。立春立秋後,朱道半交在立夏之宿,當黃道西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春入陰曆,秋入陽曆,月行黑道。(春分秋分後,黑道半交在冬至之宿,當黃道北。立春立秋後,黑道半交在立冬之宿,當黃道東北。至所衝之宿亦如之。)四序離為八節,至陰陽之所交,皆與黃道相會,故月行有九道。
各以所入初末限度及分秒,減一百一度,餘以所入初末限度及分乘之,半而退位為分,分滿百為度,命為月道與黃道汎差。凡日以赤道內為陰,外為陽;月以黃道內為陰,外為陽。故月行正交,入夏至後宿度內為同名,入冬至後宿度內為異名。其在同名者,置月行與黃道汎差,九因八約之,為定差。半交後,正交前,以差減;正交後,半交前,以差加。(此加減出入六度,正,如黃赤道相交同名之差,若較之漸異,則隨交所在,遷變不同也。)仍以正交度距秋分度數,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為月道與赤道定差。前加者為減,減者為加。其在異名者,置月行與黃道汎差,七因八約之,為定差。半交後,正交前,以差加;正交後,半交前,以差減。(此加減出入六度,異,如黃道赤道相交異名之差,較之漸同,則隨交所在遷變不常。)仍以正交度距春分度數,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為月道與赤道定差。前加者為減,減者為加。各加減黃道宿積度,為九道宿積度。以前宿九道積度減之,為其宿九道度及分。(其分就近約為太半少。論春夏秋冬以四時日所在宿度為正。)
求正交加時月離九道宿度
以正交加時黃道日度及分,減一百一度,餘以正交度及分乘之,半而退位為分,分滿百為度,命為月道與黃道汎差。其在同名者,置月行與黃道汎差,九因八約之,為定差,以加;仍以正交度距秋分度數,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為月道與赤道定差,以減。其在異名者,置月行與黃道汎差,七因八約之,為定差,以減;仍以正交度距春分度數,乘定差,如象限而一,所得為月道與赤道定差,以加。置正交加時黃道月度及分,以二差加減之,即為正交加時月離九道宿度及分。
求定朔弦望加時月所在度
置定朔加時日躔黃道宿次,凡合朔加時,月行潛在日下,與太陽同度,是為加時月離宿次。各以弦、望度及分秒,加其所當弦、望加時月躔黃道宿度,滿宿次去之,命如前,各得定朔、弦、望加時月所在黃道宿度及分秒。
求定朔弦望加時九道月度
各以定朔、弦、望加時月離黃道宿度及分秒,加前宿正交後黃道積度,為定朔、弦、望加時正交後黃道積度。如前求九道積度,以前宿九道積度減之,餘為定朔、弦、望加時九道月離宿度及分秒。(其合朔加時,若非正交,則日在黃道,月在九道,所入宿度,雖多少不同,考其兩極,若應繩準。故云:月行潛在日下,與太陽同度,即為加時九道月度。其求晨昏夜半月度,並依前術。)
步交會第六
交終分:一十四萬二千三百一十九,秒九千三百六十八。
交終日:二十七日,餘一千一百九分,秒九千三百六十八。
交中日:十三,餘三千一百六十九,秒九千六百八十四。
交朔日:二,餘一千六百六十五,秒六百三十二。
交望日:十四,餘四千二,秒五千。
秒母:一萬。
交終: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六秒。
交中:一百八十一度,八十九分,六十八秒。
交象:九十度,九十四分,八十四秒。
半交象:四十五度,四十七分,四十二秒。
日蝕旣前限:二千四百。定法:二百四十八。
日蝕旣後限:三千一百。定法:三百二十。
月蝕限:五千一百。
月蝕旣限:一千七百。定法:三百四十。
分秒母:一百。
求朔望入交
置天正朔積分,以交終分去之,不盡,如日法而一,為日,不滿為餘,即天正十一月經朔加時入交汎日及餘秒。交朔加之,得次朔。交望加之,得次望。再加交望,亦得次朔。各為朔、望入交汎日及餘秒。
求定朔每日夜半入交
各置入交汎日及餘秒,減去經朔、望小餘,即為定朔、望夜半入交汎日及餘秒。若定朔、望有進退者,亦進退交日,否則因經為定。大月加二日,小月加一日,餘皆加四千一百二十秒六百三十二,即次朔夜半入交。累加一日,滿交終日及餘秒去之,即每日夜半入交汎日及餘秒。
求定朔望加時入交
置經朔、望加時入交汎日及餘秒,以入氣入轉朓朒定數,朓減朒加之,即定朔望加時入交汎日及餘秒。
求定朔望加時入交積度及陰陽曆
置定朔、望加時入交汎日,以日法通之,內餘,進二位,如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一而一為度,不滿退除為分秒,即定朔、望加時月行入交積度。以定朔、望加時入轉遲疾度,遲減疾加之,即月行入交定積度。如交中度以下,入陽曆積度;以上,去之,餘為入陰曆積度。(每日夜半,準此求之。)
求月去黃道度
視月入陰陽曆積度及分,如交象以下,為少象;以上,覆減交中,餘為老象。置所入老少象度於上,列交象度於下,相減相乘,倍而退位為分,滿百為度,用減所入老少象度及分,餘又與交中度相減相乘,八因之,以百一十除為分,分滿百為度,即得月去黃道度。
求朔望加時入交常日及定日
置朔望入交汎日,以入氣朓朒定數,朓減朒加之,為入交常日。又置入轉朓朒定數,進一位,一百二十七而一,所得朓減朒加入交常日,為入交定日及餘秒。
求入交陰陽曆交前後分
視入交定日,如交中以下,為陽曆;以上,去之,為陰曆。如一日上下,(以日法通日為分。)為交後分。十三日上下,覆減交中,為交前分。
求日月蝕甚定餘
置朔、望入氣入轉朓朒定數,同名相從,異名相消,以一千三百三十七乘之,定朔、望加時入轉算外轉定分除之,所得,以朓減朒加經朔、望小餘,為汎餘。
日蝕:視汎餘如半法以下,為中前分;半法以上,去半法,為中後分。置中前後分,與半法相減相乘,倍之,萬約為分,曰時差。中前,以時差減汎餘為定餘,覆減半法,餘為午前分。中後,以時差加汎餘為定餘,減去半法,為午後分。
月食:視汎餘在日入後、夜半前者,如日法四分之三以下,減去半法,為酉前分;四分之三以上,覆減日法,餘為酉後分。又視汎餘在夜半後、日出前者,如日法四分之一以下,為卯前分,四分之一以上,覆減半法,餘為卯後分。其卯酉前後分,自相乘,四因,退位,萬約為分,以加汎餘,為定餘。各置定餘,以發歛加時法求之,即得日月所蝕之辰刻。
求日月食甚日行積度
置定朔、望食甚大小餘,與經朔、望大小餘相減之餘,以加減經朔、望入氣日小餘,經朔、望日少加多減。即為食甚入氣。以加其氣中積,為食甚中積。又置食甚入氣小餘,以所入氣日損益率盈縮之損益。乘之,日法而一,以損益其日盈縮積;盈加縮減食甚中積,即為食甚日行積度及分。
求氣差
置日食甚日行積度及分,滿中限去之,餘在象限以下,為初限;以上,覆減中限,為末限。皆自相乘,進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所得,用減一千七百四十四,餘為氣差恆數。以午前後分乘之,半晝分除之,所得,以減恆數為定數。(不及減,覆減之,為定數。應加者減之,減者加之。)春分後,陽曆減,陰曆加;秋分後,陽曆加,陰曆減。(春分前、秋分後各二日二千一百分為定氣,於此加減之。)
求刻差
置日食甚日行積度及分,滿中限去之,餘與中限相減相乘,進二位,如四百七十八而一,所得,為刻差恆數。以午前後分乘之,日法四分之一除之,所得為定數。(若在恆數以上者,倍恆數,以所得之數減之為定數,依其加減。)冬至後,午前陽加陰減,午後陽減陰加。夏至後,午前陽減陰加,午後陽加陰減。
求日食去交前後定分
氣刻二差定數,同名相從,異名相消,為食差。依其加減去交前後分,為去交前後定分。視其前後定分,如在陽曆,即不食;如在陰曆,即有食之。如交前陰曆不及減,反減之,(反減食差。)為交後陽曆;交後陰曆不及減,反減之,為交前陽曆;即不食。交前陽曆不及減,反減之,為交後陰曆;交後陽曆,不及減,反減之,為交前陰曆;即日有食之。
求日食分
視去交前後定分,如二千四百以下,為即前分,以二百四十八除為大分。二千四百以上,覆減五千五百,(不足減者不食。)為旣後分,以三百二十除為大分。不盡,退除為秒,即得日食之分秒。
求月食分
視去交前後分,(不用氣刻差者。)一千七百以下者,食旣。以上,覆減五千一百,(不足減者不食。)餘以三百四十除為大分,不盡,退除為秒,即為月食之分秒也。去交分在旣限以下,覆減旣限,亦以三百四十除,為旣內之大分。
求日食定用分
置日食之大分,與三十分相減相乘,又以二千四百五十乘之,如定朔入轉算外轉定分而一,所得,為定用分。減定餘,為初虧分。加定餘,為復圓分。各以發歛加時法求之,即得日食三限辰刻。
月食定用分
置月食之大分,與三十五分相減相乘,又以二千一百乘之,如定望入轉算外轉定分而一,所得,為定用分。加減定餘,為初虧、復圓分。各如發歛加時法求之,即得月食三限辰刻。
月食旣者,以旣內大分與十五相減相乘,又以四千二百乘之,如定望入轉算外轉定分而一,所得,為旣內分。用減定用分,為旣外分。置月食定餘減定用分,為初虧。因加旣外分,為食旣。又加旣內分,為食甚。(即定餘分也。)再加旣內分,為生光。復加旣外分,為復圓。各以發歛加時法求之,即得月食五限辰刻。
求月食入更點
置食甚所入日晨分,倍之,五約為更法。又五約更法,為點法。乃置月食初末諸分,昏分以上減昏分,晨分以下加晨分。如不滿更法為初更。不滿點法為一點。依法以次求之,即各得更點之數。
求日食所起
食在旣前,初在西南,甚於正南,復於東南;食在旣後,初在西北,甚於正北,復於東北。其食八分以上,皆起正西,復於正東。(此據正午地而論之。)
求月食所起
月在陽曆:初起東北,甚於正北,復於西北。月在陰曆:初起東南,甚於正南,復於西南。其食八分以上,皆起正東,復於正西。(此亦據正午地而論之。)
求日月出入帶食所見分數
各以食甚小餘,與日出入分相減,餘為帶食差,以乘所食之分,滿定用分而一,(月食旣者,以旣內分減帶食差,餘乘所食分,如旣外分而一。不及減者,為帶食旣出入。)以減所食分,即日月出入帶食所見之分。(其食甚在晝,晨為漸進,昏為已退。食甚在夜,晨為已退,昏為漸進。)
求日月食甚宿次
置日月食甚日行積度,(望即更加半周天。)以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而命之,依黃道宿次去之,即各得日月食甚宿度及分。
步五星第七
木星
   周率:二百八萬六千一百四十二,五十四秒。
   曆率:二千二百六十五萬五百七。
   曆度法:六萬二千一十四。
   周日:三百九十八日,八十八分。
   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八十二秒。
   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四十一秒。
   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七秒。
   伏見:一十三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六日八十六分  三度八十六  二度九十三  二十三    晨順疾  二十八日  六度一十一  四度六十四  二十二    晨次疾  二十八日  五度五十一  四度一十九  二十一    晨順遲  二十八日  四度三十一  三度二十八  一十八    晨末遲  二十八日  一度九十一  一度四十五  一十二    晨留  二十四日             晨退  四十六日五十八  四度八十八 一十八 空三十二八十二      夕退  四十六日五十八  四度八十八 一十八 空三十二八十二 一十八    夕留  二十四日             夕末遲  二十八日  一度九十一  一度四十五       夕順遲  二十八日  四度三十一  三度二十八  一十二    夕次疾  二十八日  五度五十一  四度一十九  一十八    夕順疾  二十八日  六度一十一  四度六十四  二十一    夕伏  一十六日八十六  三度八十六  二度九十三  二十二   
  策數  損益率  盈積度  損益率  縮積度    一  益一百五十九  初  益一百五十九  初    二  益一百四十二  一度五十九  益一百四十二  一度五十九    三  益一百二十  三度一  益一百二十  三度一    四  益九十三  四度二十一  益九十三  四度二十一    五  益六十一  五度一十四  益六十一  五度一十四    六  益二十四  五度七十五  益二十四  五度七十五    七  損二十四  五度九十九  損二十四  五度九十九    八  損六十一  五度七十五  損六十一  五度七十五    九  損九十三  五度一十四  損九十三  五度一十四    十  損一百二十  四度二十一  損一百二十  四度二十一    十一  損一百四十二  三度一  損一百四十二  三度一    十二  損一百五十九  一度五十九  損一百五十九  一度五十九   火星
   周率:四百七萬九千四十一,秒九十七。
   曆率:三百五十九萬二千七百五十八,秒三十二。
   曆度法:九千八百三十六半。
   周日: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三分,一十六秒。
   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七十六秒。
   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八秒。
   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伏見: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六十七日  四十八度  四十五度四十八  七十二    晨順疾  六十三日  四十四度六十  四十二度二十六  七十一    晨次疾  五十八日  四十度九  三十七度九十九  七十    晨中疾  五十二日  三十四度六  三十二度三十二  六十八    晨末疾  四十五日  二十六度三十二  二十四度九十九  六十三    晨順遲  三十七日  一十六度六十八  一十五度八十  五十四    晨末遲  二十八日  五度七十五  五度四十五  三十七    晨留  一十一日             晨退  二十八日九十六  五十八 八度一十五六十 三度五 四十    夕退  二十八日九十六  五十八 八度一十五 六十 三度五 四十 四十一    夕留  一十一日             夕末遲  二十八日  五度七十五  五度四十五       夕順遲  三十七日  一十六度六十八  一十五度八十  三十七    夕末疾  四十五日  二十六度三十二  二十四度九十九  五十四    夕中疾  五十二日  三十四度六  三十二度三十二  六十三    夕次疾  五十八日  四十度九  三十七度九十九  六十八    夕順疾  六十三日  四十四度六十  四十二度二十六  七十    夕伏  六十七日  四十八度  四十五度四十八  七十一   
  策數  損益率  盈積度  損益率  縮積度    一  益一千一百六十卷  初  益四百五十八  初    二  益八百  一十一度六十  益四百五十三  四度五十八    三  益四百六十四  一十九度六十  益四百三十三  九度一十一    四  益一百五十二  二十四度二十四  益三百九十六  一十三度四十四    五  損五十七  二十五度七十六  益三百四十一  一十七度四十    六  損一百七十二  二十五度一十九  益二百六十六  二十度八十一    七  損二百六十六  二十三度四十七  益一百七十二  二十三度四十七    八  損三百四十一  二十度八十一  益五十七  二十五度一十九    九  損三百九十六  十七度四十  損一百五十二  二十五度七十六    十  損四百三十三  十三度四十四  損四百六十四  二十四度二十四    十一  損四百五十三  九度一十一  損八百  十九度六十    十二  損四百五十八  四度五十八  損一千一百六十卷  十一度六十   土星
   周率:一百九十七萬七千四百一十二,秒四十六。
   曆率:五千六百二十二萬三千二百一十九。
   曆度法:一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八。
   周日:三百七十八日,九分,三秒。
   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六十六秒。
   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三秒。
   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秒。
   伏見:一十七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十九日四十八  二度四十八  一度五十六  一十三    晨順疾  二十七日五十  三度二十二  二度二  一十二    晨次疾  二十七日五十  二度六十四  一度六十五  一十一    晨遲  二十七日五十  一度四十八  空度九十一  八    晨留  三十六日             晨退  五十一日六  五十一半 三度三十九 六十六半 空度二十八 三十三半      夕退  五十一日六  五十一半 三度三十九 六十六半 空度二十八 三十三半 九七十五    夕留  三十六日             夕遲  二十七日五十  一度四十八  空度九十一     夕次疾  二十七日五十  二度六十四  一度六十五  八    夕順疾  二十七日五十  三度二十二  二度二  一十一    夕伏  一十九日四十八  二度四十八  一度五十六  一十二   
  策數  損益率  盈積度  損益率  縮積度    一  益二百一十三  初  益一百六十三  初    二  益一百九十七  二度一十三  益一百四十九  一度六十三    三  益一百六十八  四度一十  益一百二十八  三度一十二    四  益一百二十八  五度七十八  益一百  四度四十    五  益八十一  七度六  益六十五  五度四十    六  益三十三  七度八十七  益二十三  六度五    七  損三十三  八度二十  損二十三  六度二十八    八  損八十一  七度八十七  損六十五  六度五    九  損一百二十八  七度六  損一百  五度四十    十  損一百六十八  五度七十八  損一百二十八  四度四十    十一  損一百九十七  四度一十  損一百四十九  三度一十二    十二  損二百一十三  二度一十三  損一百六十三  一度六十三   金星
   周率:三百五萬三千八百四,秒二十三。
   曆率:一百九十一萬二百四十一,秒一十一。
   曆度法:五千二百三十。
   周日: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一十四秒。
   合日:二百九十一日,九十五分,七秒。
   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六十八秒。
   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四秒。
   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伏見:一十度半。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九度七十五  四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七    夕順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六十度一十六五十 五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六    夕次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九度三十九  五十七度一  一百二十五    夕中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七度空  五十四度七十二  一百二十三    夕末疾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二度二十九  四十度六十  一百一十五    夕順遲  二十九日二十五  二十四度七十二  二十三度七十三  一百    夕末遲  一十八日二十五  六度九十三五十 六度六十六  六十九    夕留  七日             夕退  九日七十 七 三度七十九 九十三 一度六十九 七    夕退伏  六日  四度五十  二度二  六十八    合退伏  六日  四度五十  二度二  八十二    晨退  九日七十 七 三度七十九 九十三 一度六十九 七 六十八    晨留  七日             晨末遲  一十八日二十五  六度九十三 五十 六度六十六       晨順遲  二十九日二十五  二十四度七十二  二十三度七十三  六十九    晨末疾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二度二十九  四十度六十  一百    晨中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七度空  五十四度七十二  一百一十五    晨次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五十九度三十九  五十七度一  一百二十三    晨順疾  四十七日七十五  六十度一十六 五十 五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五    晨伏  三十九日二十五  四十九度七十五  四十七度七十六  一百二十六   
  策數  損益率  盈積度  損益率  縮積度    一  益五十二  初  益五十二  初    二  益四十八  空度五十二  益四十八  空度五十二    三  益四十一半  一度空  益四十一半  一度空    四  益三十二半  一度四十一半  益三十二半  一度四十一半    五  益二十一  一度七十四  益二十一  一度七十四    六  益七  一度九十五  益七  一度九十五    七  損七  二度二  損七  二度二    八  損二十一  一度九十五  損二十一  一度九十五    九  損三十二半  一度七十四  損三十二半  一度七十四    十  損四十一半  一度四十一半  損四十一半  一度四十一半    十一  損四十八  一度空  損四十八  一度空    十二  損五十二  空度五十二  損五十二  空度五十二   水星
  周率:六十萬六千三十一,秒八十四。
  曆率:一百九十一萬二百四十二,秒三十五。
  曆度法:五千二百三十。
  周日: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
  合日:五十七日,九十三分,八十秒。
  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分,七十一秒。
  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三十五秒半。
  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八十六秒。
  晨伏夕見:一十四度。
  夕伏晨見:一十九度。
  段目  段日  平度  限度  初行率    合伏  一十五日  二十九度  二十四度三十六  二百五    夕順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三度七十五  一十九度九十五  一百八十一    夕順遲  一十五日  一十三度二十五  一十一度一十三  一百三十五    夕留  二日             夕退伏  一十日九十三 八十 八度六 二十 二度四十九 八十      合退伏  一十日九十三 八十 八度六 二十 二度四十九 八十 一百八    晨留  二日             晨順遲  一十五日  一十三度二十五  一十一度一十三       晨順疾  一十五日  二十三度七十五  一十九度九十五  一百三十五    晨伏  一十五日  二十九度  二十四度三十六  一百八十一   
   策數
  損益率
  盈積度
  損益率
  縮積度
   一
益五十七

益五十七

   二
益五十三
空度五十七
益五十三
空度五十七
   三
益四十五
一度一十
益四十五
一度一十
   四
益三十五
一度五十五
益三十五
一度五十五
   五
益二十二
一度九十
益二十二
一度九十
   六
益八
二度一十二
益八
二度一十二
   七
損八
二度二十
損八
二度二十
   八
損二十二
二度一十二
損二十二
二度一十二
   九
損三十五
一度九十
損三十五
一度九十
   十
損四十五
一度五十五
損四十五
一度五十五
   十一
損五十三
一度一十
損五十三
一度一十
   十二
損五十七
空度五十七
損五十七
空度五十七
  求五星天正冬至後平合及諸段中積中星
置通積分,各以其星周率去之,不盡,為前合分。覆減周率,餘為後合分。如日法而一,不滿退除為分秒,即其星天正冬至後平合中積、中星。(命為日,曰中積。命為度,曰中星。)以段日累加中積,即為諸段中積。以平度累加中星,經退減之,即為諸段中星。
求五星平合及諸段入曆
置前通積分,各加其星後合分,以曆率去之,不盡,各以其星曆度法除為度,不滿退為分秒,即為其星平合入曆度及分秒。以諸段限度累加之,即得諸段入曆。
求五星平合及諸段盈縮差
各置其星其段入曆度及分秒,如在曆中以下,為在盈;以上,減去曆中,餘為在縮。以其星曆策除之為策數,不盡為入策度及分,命策數算外,以其策數下損益率乘之,如曆策而一為分,以損益其下盈縮積度,即為其星其段盈縮定差。
求五星平合及諸段定積
各置其星其段中積,以其盈縮定差盈加縮減之,即其段定積日及分。以加天正冬至大餘及約分,滿紀法六十去之,不盡,即為定日及加時分秒。不滿命甲子算外,即得日辰。
求五星及諸段所在日月
各置其段定積日及分,以加天正閏日及分,滿朔策及約分除之為月數,不盡,為入月已來日數及分。其月數命天正十一月算外,即得其段入月經朔日數及分,以日辰相距為所在定朔月日。
求五星平合及諸段加時定星
各置中星,以盈縮定差盈加縮減之,金星倍之,水星三因之,然後加減。(即為五星諸段定星。以加天正冬至加時黃道日度,依宿命之,即其星其段加時所在宿度及分秒。)
求五星諸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
各以其段初行率,乘其段定積日下加時分,百約之,乃順減退加其日加時定星,即為其段初日晨前夜半定星所在宿度。
求諸段日率度率
各以其段日辰距後段日辰為日率。以其段夜半宿次與後段夜半宿次相減,餘為度率。
求諸段平行分
各置其段度率及分秒,以其段日率除之,即其段平行度及分秒。
求諸段緫差日差
以本段前後平行分相減,餘為其段汎差。(假令求木星次疾汎差,乃以順疾、順遲平行分相減,餘為次疾汎差。他皆倣此。)倍而退位為增減差,加減其段平行分,為初末日行分。(前多後少者,加為初,減為末。前少後多者,減為初,加為末。)倍增減差為緫差,以日率減一除之,為日差。
求前後伏遲退段增減差
前伏者,置後段初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為末日行分。後伏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加其日差之半,為初日行分。以減伏段平行分,餘為增減差。前遲者,置前段末日行分,倍其日差減之,為初日行分。後遲者,置後段初日行分,倍其日差減之,為末日行分。以遲段平行分減之,餘為增減差。(前後近留之遲段。)
木、火、土三星退行者,六因平行分,退一位,為增減差。
金星前後伏退,三因平行分,半而退位,為增減差。前退者,置後段初日行分,以其日差減之,為末日行分。後退者,置前段末日行分,以其日差減之,為初日行分。以本段平行分減,餘為增減差。
水星,半平行分為增減差,皆以增減差加減平行分,為初末日行分。(前多後少,加初減末;前少後多,減初加末。又倍增減差為緫差,以日率減一除之,為日差。)
求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
各置其段初日行分,以日差累損益之,(後少則損之,後多則益之。)為每日行度及分秒。乃順加退減之,滿宿次去之,即得每日晨前夜半星行宿次。(視前段末日、後段初日行分相較之數,不過一二日差為妙。或多日差數倍,或顛倒不倫,當類會前後增減差稍損益之,使其有倫,然後用之。或前後平行俱多俱少,則平注之。或緫差之秒,不盈一分,亦平注之。若有不倫而平注之得倫者,亦平注之。)
求五星平合及見伏入氣
置定積,以氣策及約分除之,為氣數,不滿為入氣日及分秒,命天正冬至算外,即所求平合及伏見入氣日及分秒。
求五星平合及見伏行差
各以其段初日星行分與其太陽行分相減,餘為行差。若金在退行,水在退合者,相併為行差。如水星夕伏晨見者,直以太陽行分為行差。
求五星定合見伏汎積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晨疾夕伏定積,便為定合定見定伏汎積。金、水二星,置其段盈縮差,(水星倍之。)各以行差除之,為日,不滿退除為分秒。若在平合夕見晨伏者,盈減縮加;如在退合夕伏晨見者,盈加縮減。皆以加減定積,為定合定見定伏汎積。
求五星定合定積定星
木、火、土三星,各以平合行差除其日太陽盈縮差,為距合差日。以太陽盈縮差減之,為距合差度。日在盈曆,以差日差度減之。在縮,加之。加減其星定合汎積,為定合定積定星。
金、水二星順合退合,各以平合退合行差除其日太陽盈縮差,為距合差日。順加退減太陽盈縮差,為距合差度。順在盈曆,以差日差度加之;在縮,減之。退在盈曆,以差日減之,差度加之;在縮,以差日加之,差度減之。皆以加減其星定合及再定合汎積,為定合再定合定積定星。以冬至大餘及約分,加定積,滿紀法去,命,即得定合日辰。以冬至加時黃道日度,加定星,滿宿次去之,即得定合所在宿次。(其順退所在盈縮,太陽盈縮也。)
求木火土三星定見伏定積日
各置其星定見伏汎積,晨加夕減象限日及分秒,(半中限為象限。)如中限以下,自相乘,以上,覆減歲周日及分秒,餘亦自相乘,滿七十五而一,所得,以其星伏見度乘之,十五除之,為差。其差如其段行差而一,為日,不滿退除為分秒。見加伏減汎積為定積。加命如前,即得日辰也。
求金水二星定見伏定積日
各以伏見日行差,除其日太陽盈縮差,為日。若晨伏夕見,日在盈曆,加之,在縮,減之。如夕伏晨見,日在盈曆,減之,在縮,加之。加減其星汎積為常積。視常積,如中限以下,為冬至後,以上,去之,餘為夏至後。其二至後,如象限以下,自相乘,以上,覆減中限,亦自相乘,各如法而一,為分。(冬至後晨,夏至後夕,以一十八為法。冬至後夕,夏至後晨,以七十五為法。)以伏見度乘之,十五除之,為差。差滿行差而一,為日,不滿退除為分秒。加減常積為定積。(冬至後晨見夕伏,加之;夕見晨伏,減之。夏至後晨見夕伏,減之;夕見晨伏,加之也。)加命如前,即得定見伏日辰。
其水星,夕疾,在大暑氣初日至立冬氣九日三十五分以下者,不見。晨留,在大寒氣初日至立夏氣九日三十五分以下者,春不晨見,秋不夕見者,亦舊有之矣。
渾象
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漢靈帝時,蔡邕於朔方上書,言「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惟渾天為近,最得其情,近世太史候臺銅儀是也。立八尺體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黃道赤道之表裡,以行日月之度數,步五緯之遲速,察氣候之推遷,精微深妙,百代所不可廢者也。然傳歷久遠,製造者衆,測候占察,互有得失。張衡之制謂之靈憲,史失其傳。魏、晉以來官有其器,而無本書,故前志亦闕。吳中常侍王蕃云:「渾天儀者,羲和之舊器,謂之機衡。」積代相傳,沿革不一。宋太平興國中,蜀人張思訓首創其式,造之禁中,踰年而成,詔置文明殿東鼓樓下,題曰「太平渾儀」。自思訓死,璣衡斷壞,無復知其法制者。景德中,曆官韓顯符依倣劉曜時、孔挺、晁崇之法,失之簡略。景祐中,冬官正舒易簡乃用唐梁令瓚、僧一行之法,頗為詳備,亦失之於密而難為用。元祐時,尚書右丞蘇頌與昭文館校理沈括奉勑詳定渾儀法要,遂奏舉吏部勾當官韓公廉通九章勾股法,常以推考天度與張衡、王蕃、僧一行、梁令瓚、張思訓法式,大綱可以尋究。若據算術考案象器,亦能成就,請置局差官製造。詔如所言。奏鄭州原武主簿王沇之,太史局官周日嚴、於太古、張仲宣,同行監造。制度旣成,詔置之集英殿,緫謂之渾天儀。公廉將造儀時,先撰九章勾股驗測渾天書一卷,貯之禁中,今失其傳,故世無知者。
舊制渾儀,規天矩地,機隱於內,上布經躔,次具日月五星行度,以察其寒暑進退,如張衡渾天、開元水運銅渾儀者,是也。久而不合,乖於施用。
公廉之制則為輪三重:一曰六合儀,縱置地渾中,即天經環也,與地渾相結,其體不動;二曰三辰儀,置六合儀內;三曰四游儀,置三辰儀內。植四龍柱於地渾之下,又置鼇雲於六合儀下。四龍柱下設十字水趺,鑿溝道通水以平高下。別設天常單環於六合儀內,又設黃道赤道二單環,皆置三辰儀內,東西相交隨天運轉,以驗列舍之行。又為四象環,附三辰儀,相結於天運環,黃赤道兩交為直距二縱置於四游儀內。北屬六合儀地渾之上,以正北極出地之度。南屬六合儀地渾之下,以正南極入地之度。此渾儀之大形也。直距內夾置望筒一,於筒之半設關軸,附直距上,使運轉低昂,筒常指日,日體常在筒竅中,天西行一周,日東移一度,仍以窺測四方星度,皆斟酌李淳風、孔挺、韓顯符、舒易簡之制也。
三辰儀上設天運環,以水運之。水運之法始於漢張衡,成於唐梁令瓚及僧一行,復於太平興國中張思訓,公廉今又變正其制,設天運環,下以天柱關軸之類上動渾儀,此新制也。
舊制渾象,張衡所謂置密室中者,推步七曜之運,以度曆象昏明之候,校二十四氣,考晝夜刻漏,無出於渾象。隋志稱梁秘府中有宋元嘉中所造者,以木為之,其圓如丸,遍體布二十八宿、三家星色、黃赤道、天河等,別為橫規繞於外,上下半之,以象地也。開元中,詔僧一行與梁令瓚更造銅渾象,為圓天之象,上具列宿周天度數,注水激輪令其自轉,一日一夜天轉一周,又別置日月五星循繞,絡在天外,令得運行。每天西轉一匝,日正東行一度,月行一十三度有奇,凡二十九轉而日月會,三百六十五轉而日行一匝。仍置木櫃以為地平,令象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又立二木偶人於地平之前,置鍾鼓使木人自然撞擊以報辰刻,命之曰水運渾天俯視圖。旣成,命置之武成殿。
宋太史局舊無渾象,太平興國中,張思訓準開元之法,而上以蓋為紫宮,旁為周天度,而東西轉之,出新意也。
公廉乃增損隋志制之,上列二十八宿周天度數,及紫微垣中外官星,以俯窺七政之運轉,納於六合儀天經地渾之內,同以木櫃載之。其中貫以樞軸,南北出渾象外,南長北短,地渾在木櫃面,橫置之,以象地。天經與地渾相結,縱置之,半在地上,半隱地下,以象天。其樞軸北貫天經上槓中,末與槓平,出櫃外三十五度稍弱,以象北極出地。南亦貫天經出下槓外,入櫃內三十五度少弱,以象南極入地。就赤道為牙距,四百七十八牙以銜天輪,隨機輪地轂正東西運轉,昏明中星旣應其度,分至節氣亦驗應而不差。
王蕃云:「渾象之法,地當在天內,其勢不便,故反觀其形,地為外郭,於已解者無異,詭狀殊體而合於理,可謂奇巧者也。」今地渾亦在渾象外,蓋出於王蕃制也。其下則思訓舊制,有樞輪關軸,激水運動,以直神搖鈴扣鐘擊鼓,置時刻十二神司辰象於輪上,時初、正至,則執牌循環而出,報隨刻數以定晝夜長短。至冬水凝,運轉遲澀,則以水銀代之。
今公廉所製,共置一臺,臺中有二隔,渾儀置其上,渾象置其中,激水運轉,樞機輪軸隱於下。內設晝夜時刻機輪五重;第一重曰天輪,以撥渾象赤道牙距;第二重曰撥牙輪,上安牙距,隨天柱中輪轉動,以運上下四輪;第三重曰時刻鍾鼓輪,上安時初、時正百刻撥牙,以扣鐘擊鼓搖鈴;第四重曰日時初、正司辰輪,上安時初十二司辰、時正十二司辰;第五重曰報刻司辰輪,上安百刻司辰。以上五輪並貫於一軸,上以天束束之,下以鐵杵臼承之,前以木閣五層蔽之,稍增異其舊制矣。五輪之北,又側設樞輪,其輪以七十二輻為三十六洪,束以三輞,夾持受水三十六壺。轂中橫貫鐵樞軸一,南北出軸為地轂,運撥地輪。天柱中輪動,機輪動渾象,上動渾天儀。又樞輪左設天池、平水壺,平水壺受天池水,注入受水壺,以激樞輪。受水壺落入退水壺,由壺下北竅引水入昇水下壺,以昇水下輪運水入昇水上壺,上壺內昇水上輪及河車同轉上下輪,運水入天河,天河復流入天池,每一晝一夜周而復始。此公廉所製渾儀、渾象二器而通三用,緫而名之曰渾天儀。
金旣取汴,皆輦致於燕,天輪赤道牙距撥輪懸象鍾鼓司辰刻報天池水壺等器久皆棄毀,惟銅渾儀置之太史局候臺。但自汴至燕相去一千餘里,地勢高下不同,望筒中取極星稍差,移下四度纔得窺之。明昌六年秋八月,風雨大作,雷電震擊,龍起渾儀鼇雲水趺下,臺忽中裂而摧,渾儀仆落臺下,旋命有司營葺之,復置臺上。貞祐南渡,以渾儀鎔鑄成物,不忍毀拆,若全體以運則艱於輦載,遂委而去。
興定中,司天臺官以臺中不置渾儀及測候人數不足,言之於朝,宜鑄儀象,多補生員,庶得盡占考之實。宣宗召禮部尚書楊雲翼問之,雲翼對曰:「國家自來銅禁甚嚴,雖罄公私所有,恐不能給。今調度方殷,財用不足,實未可行。」他日,上又言之,於是止添測候之人數員,鑄儀之議遂寢。
初,張行簡為禮部尚書提點司天監時,嘗製蓮花、星丸二漏以進,章宗命置蓮花漏於禁中,星丸漏遇車駕巡幸則用之。貞祐南渡,二漏皆遷於汴,汴亡廢毀,無所稽其製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三‧志第四  五行 五行之精氣,在天為五緯,在地為五材,在人為五常及五事。五緯志諸天文,歷代皆然。其形質在地,性情在人,休咎各以其類,為感應於兩間者,歷代又有五行志焉。兩漢以來,儒者若夏侯勝之徒,專以洪範五行為學,作史者多采其說,凡言某徵之休咎,則以某事之得失繫之,而配之以五行。謂其盡然,其弊不免於傅會;謂其不然,「肅,時雨若」、「蒙,恒風若」之類,箕子蓋嘗言之。金世未能一天下,天文災祥猶有星野之說,五行休咎見於國內者不得他諉,乃彙其史氏所書,仍前史法,作五行志。至於五常五事之感應,則不必泥漢儒為例云。
初,金之興,平定諸部,屢有禎異,故世祖每與敵戰,嘗以夢寐卜其勝負。烏春兵至蘇速海甸,世祖曰:「予夙昔有異夢,不可親戰,若左軍有力戰者當克。」旣而與肅宗等擊之,敵大敗。
太祖之生也,常有五色雲氣若二千斛囷廩之狀,屢見東方。遼司天孔致和曰:「其下當生異人,建非常之事,天以象告,非人力所能為也。」
溫都部跋忒畔,穆宗遣太祖討之,入辭,奏曰:「昨夕見赤祥,往必克。」遂與跋忒戰,殺之。
穆宗攻阿踈日,辰巳間,忽暴雨昏曀,雷電環阿踈所居,是夕有巨火聲如雷,墜阿踈城中,遂攻下之。
太祖嘗往寧江,夢斡帶之禾場焚,頃刻而盡。覺而大戚,即馳還,斡帶己寢疾,翌日不起。
斡塞伐高麗,太祖臥而得夢,亟起曰:「今日捷音必至。」乃為具於毬場以待。有二獐渡水而至,獲之,太祖曰:「此休徵也。」言未旣,捷書至,衆大異之。
他日軍寧江,駐高阜,撒改仰見太祖體如喬松,所乘馬如岡阜之大,太祖亦視撒改人馬異常,撒改因白所見,太祖喜曰:「此吉兆也。」即舉酒酹之曰:「異日成功,當識此地。」師次唐括帶斡甲之地,諸軍介而立,有光起於人足及戈矛上,明日,至札只水,光復如初。
收國元年,上在寧江州,有光正圓,自空而墜。八月己卯,黃龍見空中。十二月丁未,上候遼軍還至熟結濼,有光復見於矛端。
天輔六年三月,師攻西京,有火如斗,墜其城中。是月,城降而復叛,四月辛卯,取之。
太宗天會二年,曷懶移鹿古水霖雨害稼,且為蝗所食。秋,泰州潦,害稼。三年七月,錦州野蠶成繭。九月,廣寧府進嘉禾。四年十月,中京進嘉禾。六年冬,移懶路飢。九年七月丙申,上御西樓聽政,聞咸州所貢白鵲音忽異常,上起視之,見東樓外光明中有像巍然高五丈許,下有紅雲承之,若世所謂佛者,乃擎跽修虔,久之而沒。十年冬,移懶、曷懶等路飢。
熈宗天會十三年五月,甘露降於盧州熊岳縣。十五年七月辛巳,有司進四足雀。丙戌夜,京師地震。
天眷元年夏,有龍見於熈州野水,凡三日。初,於水面見一蒼龍,良久而沒。次日,見金龍一,爪承一嬰兒,兒為龍所戲,略無懼色,三日如故。又見一人,乘白馬,紅袍玉帶,如少年官狀,馬前有六蟾蜍,凡三時乃沒,郡人競往觀之。七月丁酉,按出滸河溢,壞民廬舍。三年十二月丁丑,地震。
皇統元年秋,蝗。十一月己酉,稽古殿火。二年二月,熈河路飢。三月辛丑,大雪。秋,燕、西東二京、河東、河北、山東、汴、平州大熟。三年,陝西旱。五月丁巳,京兆府貢瑞麥。七月丙寅,太原進獬豸及瑞麥。四年正月乙丑,陝西進嘉禾,十有二莖,一本七穎。十月甲辰,地震。五年閏月戊寅,大名府進牛生麟。壬辰,懷州進嘉禾。七年十一月,完顏秉德進三角牛。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風雨,雷電震寢殿鴟尾壞。有火入帝寢,燒帷幔,上懼,徙別殿。丁丑,有龍鬬于利州榆林河上。大風壞民居官舍十六七,木瓦人畜皆飄揚十餘里,死傷者數百,同知州事石抹里壓死。
海陵天德二年十二月,野人採石炭,獲異香。
貞元三年五月癸丑,南京大內災。三年十二月己丑,雨,木冰。
正隆二年六月壬辰,蝗飛入京師。秋,中都、山東、河東蝗。四年十一月庚寅,霜附木。五年二月辛未,河東、陝西地震。鎮戎、德順等軍大風,壞廬舍,民多壓死。海陵問司天馬貴中等曰:「何為地震?」貴中等曰:「伏陽逼陰所致。」又問:「震而大風,何也?」對曰:「土失其性,則地以震。風為號令,人君嚴急則有烈風及物之災。」六年六月壬戌,大風壞承天門鴟尾。
是歲,世宗居貞懿皇后憂,在遼陽,一日方寢,有紅光照其室,及黃龍見於室上,又夜有大星流入其邸。八月,復有雲氣自西來,黃龍見其中,人皆見之。是時,臨潢府聞空中有車馬聲,仰視見風雲杳靄,神鬼兵甲蔽天,自北而南,仍有語促行者。未幾,海陵下詔南征。
世宗大定二年閏二月辛卯,神龍殿十六位焚,延及太和、厚德殿。三年三月丙申,中都以南八路蝗。四年三月庚子夜,京師地震。七月辛丑,大風雷雨,拔木。臨潢府境禾黍穭生。嵐州進白兔二。八月,永興進嘉禾,異畝同穎。中都南八路蝗飛入京畿。十一月辛丑,尚書省火。是歲,有年。五年六月戊子,河南府進芝草十三本,得於芝田石上,薦之太廟。六月甲辰,大安殿楹產芝,其色如玉。丙午,京師地震,有聲自西北來,殷殷如雷,地生白毛。七月戊申,又震。十一月癸酉,大霧,晝晦。七年九月庚辰,地震。八年五月甲子,北望淀大風,雨雹,廣十里,長六十里。六月,河決李固渡,水入曹州。十年正月,鄧州進芝草。十一年六月戊申,西南路招討司苾里海水之地雨雹三十餘里,小者如雞卵。其一最大,廣三尺,長丈餘,四五日始消。十二年三月庚寅,雨土。四月,旱。十三年正月,尚書省奏:「宛平張孝善有子曰合得,大定十二年三月旦以疾死,至暮復活,云是本良鄉人王建子喜兒。而喜兒前三年已死,建驗以家事,能具道之,此蓋假屍還魂,擬付王建為子。」上曰:「若是則姦倖小人競生詐偽,瀆亂人倫。」止付孝善。八月丁丑,策試進士於憫忠寺,夜半忽聞音樂聲起東塔上,西達於宮。考官完顏蒲捏、李晏等以為文運始開,得賢之兆。十四年八月丁巳朔,次乣里舌,日午,白龍見於御帳之東小港中,旣而乘雷雲而上,尾猶曳地,良久北去。十六年三月戊申,雨豆於臨潢之境,其形上銳而赤,食之味頗苦。五月戊申,南京宮殿火。是歲,中都、河北、山東、陝西、河東、遼東等十路旱、蝗。十七年七月,大雨,滹沱、盧溝水溢,河決白溝。二十年四月己亥,太寧宮門火。五月丙寅,京師地震,生黑白毛。七月,旱。秋,河決衛州。二十二年五月,慶都蝗蝝生,散漫十餘里。一夕大風,蝗皆不見。二十三年正月辛巳,廣樂園燈山焚,延及熈春殿。三月乙酉,氛埃雨土。四月庚子亦如之。五月丁亥,雨雹,地生白毛。二十四年正月辛卯朔,徐州進芝十有八莖。真定進嘉禾二本,異畝同穎。二十六年正月庚辰,河南府進芝三本。秋,河決,壞衛州城。二十七年四月辛丑,京師地微震。
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五月丁未,地生白毛。五月,曹州河溢。十二月,密州進白鶉、白雉各一。河間府進嘉禾。是冬無雪。
明昌元年正月,懷州、河間等處進芝草、嘉禾。二月,地生白毛。六月庚子,都水進異卵。夏,旱。七月,淫雨傷稼。二年五月,桓、撫等州旱。秋,山東、河北旱,飢。三年秋,綏德虸蚄蟲生。旱。四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師中奏:「迺者太白晝見,京師地震,北方有赤氣,遲明始散。天之示象,冀有以警悟聖主也。」上問「所言天象何從得之?」師中曰:「前監察御史陳元升得之於一司天長行。」上曰:「司天臺官不奏固有罪,其以語人尤非。朕欲令自今司天有事而不奏者長行得言之,何如?」師中曰:「善。」五月,霖雨,命有司祈晴。六月,河決衛州,魏、清、滄皆被害。是歲,河北、山東、南京、陝西諸路大稔。邢、洺、深、冀及河北西路十六謀克之地,野蠶成繭。十一月壬午,木冰。五年七月丙戌,天壽節,先陰雨連日,至是開霽,有龍曳尾於殿前雲間。八月,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六年二月丁丑,京師地震,大雨雹,晝晦,大風,震應天門右鴟尾壞。六年八月,大雨震電,有龍起於渾儀鰲趺,臺忽中裂而摧,儀仆於臺下。
承安元年五月,自正月不雨,至是月雨。六月,平晉縣民利通家蠶自成綿段,長七尺一寸五分,闊四尺九寸。二年,自正月至四月不雨。六月丙午,雨雹。四年三月戊午,雨雹。五月,旱。五年五月庚辰,地震。十月庚子,天久陰,是日雲色黃而風霾。癸卯晨,陰霜附木,至日入亦如之。
泰和二年八月丙申,磁州武安縣鼓山石聖臺,有大鳥十集於臺上,其羽五色爛然,文多赤黃,赭冠雞項,尾闊而修,狀若鯉魚尾而長,高可逾人,九子差小侍傍,亦高四五尺。禽鳥萬數形色各異,或飛或蹲,或步或立,皆成行列,首皆正向如朝拱然。初自東南來,勢如連雲,聲如殷雷,林木震動,牧者驚惶,即驅牛擊物以驚之,殊不為動。俄有大鳥如鵰鶚者怒來搏擊之,民益恐,奔告縣官,皆以為鳳凰也,命工圖上之。留二日西北去。按視其處,糞迹數頃,其色各異。遺禽數千,累日不能去。所食皆巨鯉,大者丈餘,魚骨蔽地。章宗以其事告宗廟,詔中外。三年四月,旱。十月己亥,大風。四年正月壬申,陰霧,木冰。三月丁卯,大風,毀宣陽門鴟尾。四月,旱。壬戌,萬寧宮端門災。十一月丁卯,陰。木冰凡三日。五年夏,旱。八年閏四月甲午,雨雹。河南路蝗。六月戊子,飛蝗入京畿。八月乙酉,有虎至陽春門外,駕出射獲之。時又有童謠云:「易水流,汴水流,百年易過又休休。兩家都好住,前後緫成留。」至貞祐中,舉國遷汴。
衛紹王大安元年,徐、邳界黃河清五百餘里,幾二年,以其事詔中外。臨洮人楊珪上書曰:「河性本濁,而今反清,是水失其性也。正猶天動地靜,使當動者靜,當靜者動,則如之何,其為災異明矣。且傳曰:『黃河清,聖人生。』假使聖人生,恐不在今日。又日『黃河清,諸侯為天子』。正當戒懼,以銷災變,而復誇示四方,臣所未喻。」宰相以為妖言,議誅之,慮絕言路,即詔大興府鎖還本管。十一月丙申,平陽地震,有聲自西北來。戊戌夜,又震,自此時復震動,浮山縣尤劇,城廨民居圮者十七八,死者凡二三千人。二年二月乙酉,地大震,有聲殷殷然。六月、七月至九月晦,其震不一。十一月,京師民周修武宅前渠內火出,高二尺,焚其板橋。又旬日,大悲閣幡竿下石隙中火出,高二三尺,人近之即滅,凡十餘日。自是都城連夜燔爇二三十處。是歲四月,山東、河北大旱,至六月,雨復不止,民間斗米至千餘錢。三年二月乙亥夜,大風從西北來,發屋折木,吹清夷門關折。三月戊午,大悲閣災,延燒萬餘家,火五日不絕。山東、河北、河東諸路大旱。是歲,有男子郝贊詣省言:「上即位之後,天變屢見,火焚萬家,風折門關,非小異也,宜退位讓有德。」有司問:「爾狂疾乎?」贊大言曰:「我不狂疾,但為社稷計,宰相皆非其才。」每日省前大呼,凡半月。上怒,誅之隱處。
崇慶元年七月辛未未時,有風從東來,吹帛一段高數十丈,宛轉如龍,墜於拱辰門內。是歲,河東、陝西、山東、南京諸路旱。二年二月,放進士榜,有狂僧公言:「殺天子。」求之不知所在。是歲,河東、陝西大旱,京兆斗米至八千錢。
至寧元年,宣宗彰德故園竹開白花,如鷺鷥藤。紫雲覆城上數日,俄而入繼大統。七月,以河東、陝西諸處旱,遣工部尚書高朶剌祈雨于嶽瀆,至是雨足。時斗米有至錢萬二千者。八月癸巳,衛紹王遇弒。是日,海水不潮,寶坻鹽司懼其虧課,致禱無應。九月丙午,宣宗即位乃潮。初,衛王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曰崇慶,旣而又改曰至寧,有人謂曰:「三元大崇至矣。」俄而有胡沙虎之變。
宣宗貞祐元年八月戊子夜,將曙,大霧蒼黑,跂步無所見,至辰巳間始散。十二月乙卯,雨,木冰。時衛州有童謠曰:「團戀冬,劈半年。寒食節,沒人煙。」明年正月,元兵破衛,遂丘墟矣。二年六月,潮白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關門至老王谷。庚申,南京寶鎮閣災。壬戌,上次宜村,有黃龍見於西北。冬,黃河自陝州界至衛州八柳樹,清十餘日,纖鱗皆見。十二月己酉,雨,木冰。三年二月戊午,大風,隆德殿鴟尾壞。三月戊辰,大風,霾。四月,自去冬不雨,至于是月。五月,河南大蝗。六月,京城中夜妄相驚逐狼,月餘方息。十月丙申昏,西北有霧氣如積土,至二更乃散。四年正月己未旦,黑霧四塞,巳時乃散。是春,河朔人相食。五月,河南、陝西大蝗。鳳翔、扶風、岐山、郿縣 45e3.gif 蟲傷麥。七月,旱。癸丑,飛蝗過京師。
興定元年三月,宮中有蝗。四月,單州雹傷稼。陳州商水縣進瑞麥,一莖四穗。開封府進瑞麥,一莖三穗、二莖四穗。五月乙丑,河南大風,吹府門署以去。延州原武縣雹傷稼。七月癸卯,大社壇產嘉禾,一莖十五穗。秋,霖雨。十月,邠州進白兔。丹州進嘉禾,異畝同穎。二年四月,河南諸郡蝗。五月,秦、陝狼害人。六月,旱。是歲,京師屢火,遣禮部尚書楊雲翼禜之。三年春,吏部火。四月癸未,陝右黑風晝起,有聲如雷,頃之地大震,平涼、鎮戎、德順尤甚,廬舍傾,壓死者以萬計,雜畜倍之。夏,旱。十二月壬申,雨,木冰。四年正月戊辰二更,天鳴有聲。壬子,晝晦,有頃大雷風雨。四月丁丑,大風吹河南府署飛百餘步,戶案門鑰開,文牘飄散,不知所在。六月,旱。七月,河南大水,唐、鄧尤甚。十二月癸酉,火。是歲,華州渭南縣民裴德寧家伐樹,破其中有赤色「太」字,表裏合。有司言與唐大曆中成都瑞木有文「天下太平」者其事頗同,蓋太平之兆也。乞付史館。五年三月,以久旱,詔中外,仍命有司祈禱。十一月壬寅,京師相國寺火。十二月丁丑,霜附木。先是,有童謠云:「青山轉,轉山青。耽誤盡,少年人。」蓋言是時人皆為兵,轉鬬山谷,戰伐不休,當至老也。
元光元年四月,京畿旱。十月,上獵近郊,獲白兔,群臣以為瑞。明日,御便殿,置鈴於項,將縱之,兔驚躍不已,忽斃几上。二年正月辛酉日午,有鶴千餘翔于殿庭,移刻乃去。七月乙卯,丹鳳門壞,壓死者數人。十一月,開封有虎害人。是時屢有妖怪,二年之中,白日虎入鄭門,吏部及宮中有狐狼,鬼夜哭于輦路,烏鵲夜驚,飛鳴蔽天。十二月,宣宗崩。
哀宗正大元年正月戊午,上初視朝,尊太后為仁聖宮皇太后,太元妃為慈聖宮皇太后。是日,大風飄端門瓦,昏霾不見日,黃氣塞天。仁聖又夢乞丐萬數踵其後,心惡之,占者曰:「后為天下母,百姓貧窶,將誰訴焉。」遂勑京城設粥與冰藥以應之,人以為壬辰、癸巳之兆。又有人衣麻衣,望承天門大笑者三,大哭者三,有司拘而問之,其人曰:「我先笑者,笑許大天下將相無人。後哭者,哀祖宗家國破蕩至此也。」有司以為妖言,處之重典。上曰:「近詔草澤之士並許直言,雖涉譏訕亦不治罪,況此人言亦有理,止不應哭笑闕下耳。」乃杖之。二年正月甲申,有黃黑之祲。四月,旱。京畿大雨雹。三年春,大寒。三月乙丑,有火自吏部中出,大如斛,流行展轉,人皆驚避,踰時而滅。四月,旱、蝗。六月,京東雨雹,蝗死。四年六月丙辰,地震。八月癸亥,大風吹左掖門鴟尾墜,丹鳳門扉壞。是日,風、霜損禾皆盡。 五年春,大寒。二月,雷而雪,木之華者皆敗。四月,鄭州大雨雹,桑柘皆枯。京畿旱。八月,御座上聞若有言者曰:「不放捨則何?」索之不見。七年十二月,新衛州北三里許,有影在沙上,如舊衛州城狀,寺塔宛然,數日乃滅。
天興元年正月丁酉,大雪。二月癸丑,又雪。戊午,又雪。是時,鈞州、陽邑、盧氏兵皆大敗。五月,大寒如冬。七月庚辰,兵刃有火。閏八月己未,有箭射入宮中。九月辛丑夜,大雷,工部尚書蒲乃速震死。二年六月,上遷蔡,自發歸德,連日暴雨,平地水數尺,軍士漂沒。及蔡始晴,復大旱數月。識者以為不祥。初,南京未破一二年間,市中有一僧不知所從來,持一布囊貯棗,日散與市人無窮,所在兒童百十從之。又有一人拾街中破瓦,復以石擊碎之。人皆以為狂,不曉其理,後乃知之,其意蓋欲使人早散,國家將瓦解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四‧志第五  地理上 上京路 咸平路 東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 中都路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餘里,火魯火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而西,經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復西歷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生羌地相錯。復自積石諸山之南左折而東,逾洮州,越鹽川堡,循渭至大散關北,並山入京兆,絡商州,南以唐鄧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裏。
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緫管府,是為十九路。其間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禦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後復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於舊五十一,城寨堡關百二十二,鎮四百八十八。雖貞祐、興定危亡之所廢置,旣歸大元,或有因之者,故凡可考必盡著之,其所不載則闕之。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國言「金」曰「按出虎」,以按出虎水源於此,故名金源,建國之號蓋取諸此。國初稱為內地,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元元年遷都于燕,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稱為國中者以違制論。大定十三年七月,復為上京。其山有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流河、宋瓦江、鴨子河。府一,領節鎮四,防禦一,縣六,鎮一。舊有會平州,天會二年築,契丹之周特城也,後廢。其宮室有乾元殿,天會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極殿。慶元宮,天會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門曰景暉,天眷二年安太祖以下御容,為原廟。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門曰延光,寢殿曰宵衣,書殿曰稽古。又有明德宮、明德殿,熈宗嘗享太宗御容於此,太后所居也。涼殿,皇統二年構,門曰延福,樓曰五雲,殿曰重明。東廡南殿曰東華,次曰廣仁。西廡南殿曰西清,次曰明義。重明後,東殿曰龍壽,西殿曰奎文。時令殿及其門曰奉元。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風殿。其行宮有天開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宮。太廟、社稷,皇統三年建,正隆二年毀。原廟,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諸后御容。春亭者,太祖所嘗御之所也。天眷二年作原廟,皇統七年改原廟乾文殿曰世德,正隆二年毀。大定五年復建太祖廟。興聖宮,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興德宮,後更名永祚宮,睿宗所居也。光興宮,世宗所居也。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族邸第及儲慶寺,夷其趾,耕墾之。大定二十一年復修宮殿,建城隍廟。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有皇武殿,擊毬校射之所也。有雲錦亭,有臨漪亭,為籠鷹之所,在按出虎水側。
會寧府,下。初為會寧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緫管。後置上京曷懶等路提刑司。戶三萬一千二百七十。舊歲貢秦王魚,大定十二年罷之。又貢豬二萬,二十五年罷之。東至胡里改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北至蒲與路七百里,東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里,至曷懶路一千八百里。縣三:
  會寧倚,與府同時置。有長白山、青嶺、馬紀嶺、勃野淀、綠野淀。有按出虎河,又書作阿朮滸。有混同江、淶流河。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誓師之地也。
  曲江初名鎮東,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
  宜春大定七年置。有鴨子河。
肇州,下,防禦使。舊出河店也。天會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於此,遂建為州。天眷元年十月,置防禦使,隸會寧府。海陵時,嘗為濟州支郡。承安三年,復以為太祖神武隆興之地,陞為節鎮,軍名武興。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後廢軍。貞祐二年復陞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討司,以使兼州事。戶五千三百七十五。縣一:
  始興倚,與州同時置。有鴨子河、黑龍江。
隆州,下,利涉軍節度使。古扶餘之地,遼太祖時,有黃龍見,遂名黃龍府。天眷三年,改為濟州,以太祖來攻城時大軍徑涉,不假舟楫之祥也,置利涉軍。天德三年置上京路都轉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路轉運司。大定二十九年嫌與山東路濟州同,更今名。貞祐初,陞為隆安府。戶一萬一百八十。縣一:
利涉倚,與州同時置。有混同江、淶流河。鎮一與縣同時置,有混同館。
信州,下,彰信軍刺史。本渤海懷遠軍,遼開泰七年建,取諸路漢民置。戶七千三百五十九。縣一:
武昌本渤海懷福縣地。鎮一八十戶。
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東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北至北邊界火魯火疃謀克三千里。
合懶路,置緫管府。貞元元年,改緫管為尹,仍兼本路兵馬都緫管。承安三年,設兵馬副緫管。舊貢海葱,大定二十七年罷之。有移鹿古水。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里,東南至高麗界五百里。
恤品路,節度使。遼時,為率賔府,置刺史。本率賔故地,太宗天會二年,以耶懶路都孛菫所居地瘠,遂遷于此。以海陵例罷萬戶,置節度使,因名速頻路節度使。世宗大定十一年,以耶懶、速頻相去千里,旣居速頻,然不可忘本,遂命名石土門親管猛安曰押懶猛安。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至胡里改一千一百,西南至合懶一千二百,北至邊界斡可阿憐千戶二千里。「耶懶」又書作「押懶」。
曷蘇館路,置節度使。天會七年,徙治寧州,嘗置都統司,明昌四年廢。有化成關,國言曰曷撒罕關。
胡里改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合里賔忒千戶一千五百里。
烏古迪烈統軍司,後升為招討司,與蒲與路近。
咸平路,府一,領刺郡一,縣十。
咸平府,下,緫管府,安東軍節度使。本高麗銅山縣地,遼為咸州,國初為咸州路,置都統司。天德二年八月,陞為咸平府,後為緫管府。置遼東路轉運司、東京咸平路提刑司。戶五萬六千四百四。縣八:
平郭倚,舊名咸平,大定七年更。
銅山遼同州鎮安軍,本漢襄平縣,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因名東平,軍曰鎮東。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以與東平重,故更。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
新興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熈宗皇統三年廢州,更名來屬。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
慶雲遼祺州祐聖軍,本以所俘檀州密雲民建檀州密雲,後更名。有遼河。
清安遼肅州信陵軍,熈宗皇統三年降為縣。
榮安東有遼河。
歸仁遼舊隸通州安遠軍,本渤海強師縣,遼更名,金因之。北有細河。
玉山章宗承安三年,以烏速集、平郭、林河之間相去六百餘里之地置,貞祐二年四月陞為節鎮,軍曰鎮安。
韓州,下,刺史。遼置東平軍,本渤海鄚頡府。戶一萬五千四百一十二。舊有營。縣二:
臨津倚,未詳何年置。
柳河本渤海粵喜縣地,遼以河為名。有狗河、柳河。
東京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縣十七,鎮五。皇統四年二月,立東京新宮,寢殿曰保寧,宴殿曰嘉惠,前後正門曰天華、曰乾貞。七月,建宗廟,有孝寧宮。七年,建御容殿。
遼陽府,中,東京留守司。本渤海遼陽故城,遼完葺之,郡名東平。天顯三年,陞為南京,府曰遼陽。十三年,更為東京。太宗天會十年,改南京路平州軍帥司為東南路都統司之時,嘗治於此,以鎮高麗。後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為本路都緫管府,後更置留守司。產白兔、師姑布、鼠毫、白鼠皮、人參、白附子。戶四萬六百四。縣四、鎮一:
遼陽倚。東梁河,國名兀魯忽必剌,俗名太子河。
鶴野 
鎮一長宜,曷蘇館在其地。
宜豐遼舊衍州安廣軍,皇統三年廢為縣。有東梁河。
石城興定三年九月,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
澄州,南海軍刺史,下。本遼海州,天德三年改州名。戶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五。縣二、鎮一:
臨溟 鎮一新昌。
析木遼銅州廣利軍附郭析木縣也,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有沙河。
瀋州,昭德軍刺史,中。本遼定理府地,遼太宗時置軍曰興遼,後為昭德軍,置節度。明昌四年改為刺史,與通、貴德、澄三州皆隸東京。戶三萬六千八百九十二。縣五:
樂郊遼太祖俘三河之民建三河縣於此,後改更今名。有渾河。
章義遼舊廣州,皇統三年降為縣來屬。有遼河、東梁河、遼河大口。
遼濵遼舊遼州東平軍,遼太宗改為始平軍,皇統三年廢為縣。有遼河。
12-4629.gif 樓故地,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有范河、清河國名叩隈必剌。
雙城遼雙州保安軍也,皇統三年降為縣,章宗時廢。
貴德州,刺史,下。遼貴德州寧遠軍,國初廢軍,降為刺郡。戶二萬八百九十六。縣二:
貴德倚。有范河。
奉集遼集州懷遠軍奉集縣,本渤海舊縣。有渾河。
蓋州,奉國軍節度使,下。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戶一萬八千四百五十六。縣四、鎮二:
湯池遼鐵州建武軍湯池縣。鎮一神鄉。
建安遼縣。鎮一大寧。
秀巖本大寧鎮,明昌四年陞。泰和四年廢為鎮,貞祐四年復陞置。
熊岳遼盧州玄德軍熊岳縣。遼屬南女直湯河司。
復州,下,刺史。遼懷遠軍節度,明昌四年降為刺史。舊貢鹿筋,大定八年罷之。戶一萬三千九百五十。縣二、鎮一:
永康倚。舊名永寧,大定七年更。
化成遼蘇州安復軍,本高麗地,興宗置。皇統三年降為縣來屬。貞祐四年五月陞為金州,興定二年陞為防禦。鎮一歸勝。
來遠州,下。舊來遠城,本遼熟女直地,大定二十二年升為軍,後升為州。
婆速府路,國初置統軍司,天德二年置緫管府,貞元元年與曷懶路緫管並為尹,兼本路兵馬都緫管。此路皆猛安戶。
北京路,府四,領節鎮七,刺郡三,縣四十二,鎮七,寨一。
大定府,中,北京留守司。遼中京。統和二十五年建為中京,國初因稱之。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都轉運司、警巡院。產鼦鼠、螺盃、茱萸梳、玳瑁鞍、酥乳餅、五味子。戶六萬四千四十七。縣十一、鎮二:
大定倚,遼縣舊名。有土河、七金山、陰涼河。鎮一恩化。
長興有塗河。
富庶有心河。鎮一文安。
松山遼松山州勝安軍松山縣,開泰中置,舊置刺史。太祖天輔七年置觀察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復。有陰涼河、落馬河。
神山遼澤州神山縣,遼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嘗置惠州,陞孩兒館為灤陽縣,以隸之。泰和四年罷州及灤陽縣。
惠和皇統三年以遼惠州惠和縣置。
金源唐青山縣,遼開泰二年置,以地有金甸為名。有駱駝山。
和衆遼榆州和衆縣,皇統三年罷州來屬。
武平遼築城杏堝,初名新州,統和間更為武安州。皇統三年降為武安縣來屬,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復來屬。
靜封承安二年以胡設務置,隸全州,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來屬。
三韓遼伐高麗,遷馬韓、辰韓、弁韓三國民為縣,置高州。太祖天輔七年以高州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為縣,承安三年復陞為高州,置刺史,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靜封三縣隸焉。泰和四年廢。有落馬河、塗河。
利州,下,刺史。遼統和十六年置。戶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縣二、鎮一、寨一:
阜俗遼統和四年置,金因之。
龍山遼故潭州廣潤軍縣故名,熈宗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有榆河。寨一蘭州。鎮一漆河。
義州,下,崇義軍節度使。遼宜州,天德三年更州名。戶三萬二百三十三。縣三、鎮一:
弘政有凌河。
開義遼海北州廣化軍縣故名,熈宗皇統三年廢州來屬。鎮一饒慶。
同昌遼成州興府軍縣故名,國初隸川州,大定六年罷川州,隸懿州,承安二年復隸川州,泰和四年來屬。
錦州,下,臨海軍節度使。舊隸興中府,後來屬。戶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縣三:
永樂本慕容皝之西樂縣地。
安昌
神水遼開泰二年置,皇統三年廢為鎮,大定二十九年復升為縣。有土河。
瑞州,下,歸德軍節度使。本來州,天德三年更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諱,謂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三。縣三、鎮一:
瑞安舊名來賔,唐來遠縣也。明昌六年更為宗安,泰和六年復更今名。
海陽遼潤州海陽軍故縣,皇統三年廢州來屬。鎮一遷民。
海濵本慕容皝集寧縣地,遼隰州海平軍故縣,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廣寧府,散,下,鎮寧軍節度使。本遼顯州奉先軍,漢望平縣地,天輔七年升為府,因軍名置節度。天會八年改軍名鎮寧。天德二年隸咸平,後廢軍隸東京。泰和元年七月來屬。戶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一。縣三、舊有奉玄縣,天會八年改為鐘秀縣。鎮六、寨四、鎮二歡城、遼西。
廣寧舊名山東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遼世宗顯陵。寨二閭城、兔兒窩。
望平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漁務置。鎮二梁漁務、山西店。
閭陽遼乾州廣德軍,以奉乾陵故名奉陵縣。天會八年廢州更名來屬。有凌河。有遼景宗乾陵。鎮二閭陽、衡家。寨二大斧山、北川。
懿州,下,寧昌軍節度使。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金因之,先隸咸平府,泰和末來屬。戶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縣二: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順安
靈山本渤海靈峰縣地。
興中府,散,下。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熈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戶四萬九百二十七。縣四、鎮三:
興中本漢柳城地。南有凌河。鎮一黔城。
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鎮一阜安。
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有桃花島。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來屬。鎮一咸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建州,下,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戶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縣一:
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全州,下,盤安軍節度使。承安二年置,改胡設務為靜封縣,黑河鋪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縣烈虎等五猛安以隸焉。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戶九千三百一十九。縣一:
安豐承安元年十月改豐州鋪為安豐縣,隸臨潢府,二年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有黃河、黑河。
臨潢府,下,緫管府。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稱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天德二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天德三年罷。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後,但置北京臨潢路提刑司。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宮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有撒里乃地,熈宗皇統九年嘗避暑于此。有陷泉,國言曰落孛魯。有合裊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戶六萬七千九百七。縣五、堡三十七:大定間二十四,後增。
臨潢倚。有金粟河。
長泰有立列只山,其北千餘里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剌。有撒里葛睹地。
盧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鋪升,隸全州,後復來屬。有潢河。
寧塞泰和元年五月置。有滑河。
長寧遼永州永昌軍縣故名,太祖天輔七年嘗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慶州,下,玄寧軍刺史。境內有遼祖州,天會八年改為奉州,皇統三年廢,遼太祖祖陵在焉。境內有遼懷州,舊置奉陵軍,天會八年更為奉德軍,皇統三年廢,遼太宗、穆宗懷陵在焉。北山有遼聖宗、興宗、道宗慶陵。城中有遼行宮,比他州為富庶,遼時刺此郡者非耶律、蕭氏不與,遼國寶貨多聚藏於此。北至界二十里,南至盧川二百二十,西至桓州九百,東至臨潢一百六十。戶二千七。縣一:舊有孝安縣,天會八年改為慶民縣,皇統三年廢。
朔平有榷場務。
興州,寧朔軍節度使。本遼北安州興化軍,皇統三年降軍置興化縣,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梅堅河徒門必罕、寧江、速馬剌三猛安隸焉。貞祐二年四月僑置于密雲縣。戶一萬五千九百七十。縣二:又有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
興化倚。遼舊縣,皇統三年降興化軍置,隸大定府,承安五年建興州於縣,為倚郭。舊有白檀鎮。
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泰和三年陞為縣來屬。
泰州,德昌軍節度使。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德昌軍,隸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承安三年復置于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隸焉。北至邊四百里,南至懿州八百里,東至肇州三百五十里。戶三千五百四。縣一、舊有金安縣,承安三年置,尋廢。堡十九:
長春遼長春州韶陽軍,天德二年降為縣,隸肇州,承安三年來屬。有撻魯古河、鴨子河。有別里不泉。
邊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東北路招討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臨潢路舊設二十四堡障參差不齊,遣大理司直蒲察張家奴等往視其處置。於是東北自達里帶石堡子至鶴五河地分,臨潢路自鶴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評事移剌敏言:「東北及臨潢所置,土塉樵絕,當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壯營畢,開壕塹以備邊。」上令無水草地官為建屋,及臨潢路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省議:「臨潢路二十四堡,堡置戶三十,共為七百二十,若營建畢,官給一歲之食。」上以年飢權寢,姑令開壕為備。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經畫壕塹,旋為沙雪堙塞,不足為禦。乃言:「可築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計一月可畢,糧亦足備,可為邊防久計。泰州九堡、臨潢五堡之地斥鹵,官可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舊戍軍舍少,可令大鹽濼官木三萬餘,與直東堡近嶺求木,每家官為構室一椽以處之。」
西京路,府二,領節鎮七,刺郡八,縣三十九,鎮九。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門南曰奉天,東曰宣仁,西曰阜成。天會三年建太祖原廟。
大同府,中,西京留守司。晉雲州大同軍節度,遼重熈十三年,升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皇統元年,以燕京路隸尚書省,西京及山後諸部族隸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緫管府,後更置留守司。置轉運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貢瑪瑙環子、瑪瑙數珠。產白駝、安息香、松明、松脂、黃連、百藥煎、芥子煎、鹽、撈鹽、石綠、綠礬、鐵、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戶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四。縣七、鎮三:
大同倚。遼析雲中置,金因之。有牛皮關、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樂城、御河、鬬雞臺、平城外郭鹽場、如渾水、桑乾河、紇真山。有遼帝后像,在華嚴寺。鎮一奉義。
雲中晉舊縣名。
宣寧遼德州昭聖軍宣德縣,大定八年更名。有官山、彌陀山、石綠山,產碾玉砂。鎮一窟龍城。
懷安晉故縣名。
天成遼析雲中置。
白登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有白登臺、採掠山。
懷仁遼析雲中置,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有黃花嶺、錦屏山、清涼山、金龍山、早起城、日中城。鎮一安七疃。
豐州,下,天德軍節度使。遼嘗更軍名應天,尋復,金因之。皇統九年升為天德緫管府,置西南路招討司,以天德尹兼領之。大定元年降為天德軍節度使,兼豐州管內觀察使,以元管部族直撒、軍馬公事,並隸西南路招討司。產不灰木、地蕈。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縣一、鎮一:
富民晉舊名。有黑山、神山。鎮一振武。
弘州,下,刺史。遼名軍曰寧,本襄陰村,統和中建。國初置保寧軍,後廢軍。產瑪瑙。戶二萬二千二。縣二、鎮二:
襄陰倚。本名永寧,大定七年改。
順聖本安塞軍故地,遼應曆中置,金因之。鎮二陽門,貞祐二年七月陞為縣。大羅。
淨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以天山縣升,為豐州支郡,刺史兼權譏察。北至界八十里。戶五千九百三十八。縣一:
天山舊為榷場,大定十八年置,為倚郭。
桓州,下,威遠軍節度使。軍兵隸西北路招討司。明昌七年改置刺史。北至舊界一里半。戶五百七十八。縣一:曷里滸東川,更名金蓮川,世宗曰:「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景明宮,避暑宮也,在涼陘,有殿、揚武殿,皆大定二十年命名。有查沙。有白濼,國言曰勺赤勒。
清塞倚。明昌四年以罷錄事司置。
撫州,下,鎮寧軍節度使。遼秦國大長公主建為州,章宗明昌三年復置刺史,為桓州支郡,治柔遠。明昌四年置司候司。承安二年陞為節鎮,軍名鎮寧,撥西北路招討司所管梅堅必剌、王敦必剌、拿憐朮花速、宋葛斜忒渾四猛安以隸之。戶一萬一千三百八十。縣四:有旺國崖,大定八年五月更名靜寧山。有麻達葛山,大定二十九年更名胡土白山。有冰井。
柔遠倚。大定十年置于燕子城,隸宣德州,明昌三年來屬。有燕子城國言曰吉甫魯灣城,北羊城國言曰火唵榷場,查剌嶺,沔山,大漁濼行宮有樞光殿。有雙山,七里河,石井,蝦蟆山,昂吉濼又名鴛鴦濼,得勝口舊名北望淀,大定二十年更。
集寧明昌三年以春市場置,北至界二百七十里。
豐利明昌四年以泥濼置。有蓋里泊。
威寧承安二年以撫州新城鎮置。
德興府,晉新州,遼奉聖州武定軍節度,國初因之。大安元年陞為府,名德興。戶八萬八百六十八。縣六、有漫天堝,泰和二年更名拂雲,平惡崖更名壘翠巖。鎮一:
德興倚。舊名永興縣,大安元年更名。有涿鹿定、方水鎮。有雞鳴山。
媯川遼可汗州清平軍,本晉媯州,會同元年遼太祖嘗名可汗州,縣舊曰懷戎,更名懷來,明昌六年更今名。西北有合河龜頭館石橋,明昌四年建。
縉山遼儒州縉陽軍縣故名,皇統元年廢州來屬,崇慶元年陞為鎮州。鎮一永安。
望雲本望雲川地,遼帝嘗居,號曰御莊,後更為縣,金因之。
礬山晉故縣,國初隸弘州,明昌三年來屬。
龍門晉縣,國初隸弘州,後來屬。明昌三年割隸宣德州。有慶寧宮,行宮也,泰和五年以提舉兼龍門令。
昌州,天輔七年降為建昌縣,隸桓州。明昌七年以狗濼復置,隸撫州,後來屬。戶一千二百四十一。縣一:
寶山有狗濼,國言曰押恩尼要。其北五百餘里有日月山,大定二十年更曰抹白山,國言涅里塞一山。
宣德州,下,刺史。遼改晉武州為歸化州雄武軍,大定七年更為宣化州,八年復更為宣德。戶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七。縣二:
宣德舊文德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
宣平承安二年以大新鎮置,以北邊用兵嘗駐此地也。
朔州,中,順義軍節度使。貞祐三年七月,嘗割朔州廣武縣隸代州。產鐵、荊三稜、枸杞。戶四萬四千八百九十。縣二:
鄯陽晉故縣。有桑乾河、大和嶺、天池、雁門關、霸德山。
馬邑晉故縣,貞祐二年五月陞為固州。有洪濤山、灅水─又曰桑乾河。
武州,邊,下,刺史。大定前仍置宣威軍。戶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一。縣一:寧遠晉故縣。黃河。
應州,下,彰國軍節度使。戶三萬二千九百七十七。縣三:金城晉故縣。有黃瓜堆、復宿山、桑乾河、渾河、崞川水、黃花城。山陰本名河陰,大定七年以與鄭州屬縣同,故更焉。貞祐二年五月陞為忠州。有黃花嶺、桑乾河。渾源晉縣,貞祐二年五月陞為渾源州。產鹽。
蔚州,下,忠順軍節度使。遼嘗更為武安軍,尋復。貢地蕈。戶五萬六千六百七十四。縣五:
靈仙北有桑乾河、代王城、薄家村。
廣靈亦作「陵」,遼統和三年析靈仙置。
靈丘晉縣,貞祐二年四月陞為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
定安晉縣。有桑乾河。貞祐二年四月陞為定安州。
飛狐晉縣。
雲內州,下,開遠軍節度使。天會七年徙奚第一、第三部來戍。產青鑌鐵。戶二萬四千八百六十八。縣二、鎮一:
柔服夾山在城北六十里。鎮一寧仁,舊縣也,大定後廢為鎮。
雲川本曷董館,後陞為裕民縣,皇統元年復廢為曷董館,大定二十九年復陞,更為今名。
寧邊州,下,刺史。國初置鎮西軍,貞祐三年隸嵐州,四年二月陞為防禦。戶六千七十二。縣一:
寧邊正隆三年置。
東勝州,下,邊,刺史。國初置武興軍,有古東勝城。戶三千五百三十一。縣一、鎮一:東勝 鎮一寧化。
部族節度使:
烏昆神魯部族節度使,軍兵事屬西北路招討司,明昌三年罷節度使,以招討司兼領。
烏古里部族節度使。
石壘部族節度使。
助魯部族節度使。
孛特本部族節度使。
計魯部族節度使。
唐古部族,承安三年改為部羅火扎石合節度使。
迪烈又作迭剌女古部族,承安三年改為土魯渾扎石合節度使。
詳穩九處:
咩乣詳穩,貞祐四年六月改為葛也阿鄰猛安。
木典乣詳穩,貞祐四年改為抗葛阿鄰謀克。
骨典乣詳穩,貞祐四年改為撒合輦必剌謀克。
唐古乣詳穩。
耶剌都乣詳穩。
移典乣詳穩。
蘇木典乣詳穩,近北京。
胡都乣詳穩。
霞馬乣詳穩。
群牧十二處:
斡獨碗群牧,大定四年改為斡睹只群牧。
蒲速斡群牧。本斡睹只地,大定七年分置。
耶魯碗群牧。
訛里都群牧。
乣斡群牧。
歐里本群牧。
烏展群牧。
特滿群牧。
駝駝都群牧。
訛魯都群牧。
忒恩群牧。承安四年創置。
蒲鮮群牧。承安四年創置。
中都路,遼會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燕京。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府一,領節鎮三,刺郡九,縣四十九。天德三年,始圖上燕城宮室制度,三月,命張浩等增廣燕城。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南曰景風、曰豐宜、曰端禮,西曰麗澤、曰顥華、曰彰義,北曰會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浩等取真定府潭園材木,營建宮室及涼位十六。應天門十一楹,左右有樓,門內有左、右翔龍門,及日華、月華門,前殿曰大安,左、右掖門,內殿東廊曰敷德門。大安殿之東北為東宮,正北列三門,中曰粹英,為壽康宮,母后所居也。西曰會通門,門北曰承明門,又北曰昭慶門。東曰集禧門,尚書省在其外,其東西門左、右嘉會門也,門有二樓,大安殿後門之後也。其北曰宣明門,則常朝後殿門也。北曰仁政門,傍為朶殿,朶殿上為兩高樓,曰東、西上閤門,內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宮城之前廊,東西各二百餘間,分為三節,節為一門。將至宮城,東西轉各有廊百許間,馳道兩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宮闕殿門則純用碧瓦。應天門舊名通天門,大定五年更。七年改福壽殿曰壽安宮。明昌五年復以隆慶宮為東宮,慈訓殿為承華殿,承華殿者皇太子所居之東宮也。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慶寧殿。又有崇慶殿。魚藻池、瑤池殿位,貞元元年建。有神龍殿,又有觀會亭。又有安仁殿、隆德殿、臨芳殿。皇統元年有元和殿。有常武殿,有廣武殿,為擊毬、習射之所。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後更為壽寧,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華島,又有瑤光樓。皇統元年有宣和門,正隆三年有宣華門,又有撒合門。
大興府,上。晉幽州,遼會同元年陞為南京,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更今名。戶二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二。大定四年十月,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產金銀銅鐵。藥產滑石、半夏、蒼朮、代赭石、白龍骨、薄荷、五味子、白牽牛。縣十、鎮一:
大興倚。遼名析津,貞元二年更今名。有建春宮。鎮一廣陽。
宛平倚。本晉幽都縣,遼開泰元年更今名。有玉泉山行宮。
安次晉舊名。
漷陰遼太平中,以漷陰村置。
永清晉舊名。
寶坻本新倉鎮,大定十二年置,以香河縣近民附之。承安三年陞置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隸焉。尋廢州。
香河遼以武清縣之孫村置。
昌平有居庸關,國名查剌合攀。
武清晉縣。
良鄉有料石岡、閻溝。
通州,下,刺史。天德三年陞潞縣置,以三河隸焉。興定二年五月陞為防禦。戶三萬五千九十九。縣二:
潞晉縣名。有潞水。
三河晉縣名。
薊州,中,刺史。遼置上武軍。戶六萬九千一十五。產栗。縣五、舊又有永濟縣,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未詳何年廢。又有黎豁縣,廢置皆未詳。鎮二:
漁陽倚。
遵化遼景州清安軍。鎮一石門。
豐潤泰和間置。
玉田有行宮、偏林,大定二十年改為御林。鎮一韓城。
平峪大定二十七年,以漁陽縣大王鎮陞。
易州,下,刺史。遼置高陽軍。戶四萬一千五百七十七。縣二:易有易水。淶水有淶水。
涿州,中,刺史。遼為永泰軍。貢羅。戶一十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二。縣五、鎮一:范陽倚。晉縣。有湖梁河。有劉李河。鎮一政滿。固安
新城
定興大定六年以范陽縣黃村置,割淶水、易縣近民屬之。有巨馬河。
奉先大定二十九年置萬寧縣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今名。有房山、龍泉河、盤寧宮。
順州,下,刺史。遼置歸化軍。戶三萬三千四百三十三。縣二:溫陽舊名懷柔,明昌六年更。有螺山、漵水、兔耳山。密雲遼檀州武威軍。有古北口,國言曰留斡嶺。
平州,中,興平軍節度使。遼為遼興軍。天輔七年以燕西地與宋,遂以平州為南京,以錢帛司為三司。天會四年復為平州,嘗置軍帥司。天會十年徙軍帥司治遼陽府,後置轉運司。貞元元年以轉運司併隸中都路。貞祐二年四月置東面經略司,八月罷。貢櫻桃、綾。戶四萬一千七百四十八。縣五、鎮一:
盧龍倚。
撫寧本新安鎮,大定二十九年置。
海山本漢海陽故城,遼以所俘望都縣民置,故名望都,大定七年更名。
遷安本漢令支縣故城,遼以所俘安喜縣民置,因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鎮一建昌。
昌黎遼營州鄰海軍,以所俘定州民置廣寧縣。皇統二年降州來屬,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廣寧府重,故更今名。
灤州,中,刺史。本黃落故城,遼為永安軍,天輔七年因置節度使。戶六萬九千八百六。縣四、有松亭關,國名斜烈只。鎮二:
義豐倚。
石城有長春行宮。長春淀舊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鎮一榛子。
馬城
樂亭 鎮一新橋。
雄州,中。宋名易陽郡。天會七年置永定軍節度使。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戶二萬四百一十一。縣三:
歸信倚。有易水、巨馬河。
容城泰和八年割隸安州,貞祐二年隸安肅州。有南易水、大泥淀、渾泥城。
保定宋保定軍,後廢為縣。
霸州,下,刺史。遼益津郡。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戶四萬一千二百七十六。縣四:
益津倚。大定二十九年創置,倚郭。
文安
大城
信安國初因宋為信安軍,大定七年降為信安縣,隸霸州。元光元年四月陞為鎮安府,所以重高陽公張甫也。
保州,中,順天軍節度使。宋舊軍事,天會七年置順天軍節度使,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海陵賜名清苑郡。戶九萬三千二十一。縣二:
清苑倚。宋名保塞,大定十六年更。有抱陽山、沉水、饋軍河。
滿城大定二十八年以清苑縣塔院村置。
安州,下,刺史。宋順安軍治高陽,天會七年陞為安州,隸河北東路,後置高陽軍。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陞葛城為縣,作倚郭。泰和四年改混泥城為渥城縣,來屬,八年移州治於渥城,以葛城為屬縣。戶三萬五百三十二。縣三:
渥城倚。泰和四年置。
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
高陽泰和八年正月改隸莫州,四月復。有徐河、百濟河。
遂州,下,刺史。宋廣信軍,天會七年改為遂州,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隸,號龍山郡。泰和四年廢為遂城縣,隸保州,貞祐二年復置州。戶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四。縣一:
遂城倚。有光春宮行宮。有遂城山、易水、漕水、鮑河。
安肅州,下,刺史。宋安肅軍,天會七年陞為徐州,軍如舊,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天德三年改為安肅州,軍名徐郡軍。大定後降為刺郡,廢軍。戶一萬二千九百八十。縣一:
安肅按金初州郡志,雄、霸、保、安、遂、安肅六州皆隸廣寧府。太宗紀載天會七年分河北為東、西路,則隸河北東路,豈以平州為南京之後,以六州隸廣寧也?不然,則郡志誤。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五‧志第六  地理中 南京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 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南京路,國初曰汴京,貞元元年更號南京。府三,領節鎮三,防禦八,刺史郡八,縣一百五。都城門十四,曰開陽,曰宣仁,曰安利,曰平化,曰通遠,曰宜照,曰利川,曰崇德,曰迎秋,曰廣澤,曰順義,曰迎朔,曰順常,曰廣智。宮城門,南外門曰南薰,南薰北新城門曰豐宜,橋曰龍津橋,北門曰丹鳳,其門三。丹鳳北曰舟橋,橋少北曰文武樓,遵御路而北橫街也。東曰太廟,西曰郊社,正北曰承天門,其門五,雙闕前引,東曰登聞檢院,西曰登聞鼓院。檢院東曰左掖門,門南曰待漏院。鼓院西曰右掖門,門南曰都堂。直承天門北曰大慶門,門東曰日精門,又東曰左昇平門。大慶門西曰月華門,又西曰右昇平門。正殿曰大慶殿,前有龍墀,又南有丹墀,又南曰沙墀,東廡曰嘉福樓,西廡曰嘉瑞樓。大慶後曰德儀殿。殿東曰左昇龍門,西曰右昇龍門。正門曰隆德,內有隆德殿,有蕭牆,有丹墀。隆德殿左曰東上閤門,右曰西上閤門,皆南向。鼓樓在東,鐘樓在西。隆德之次曰仁安門、仁安殿,東則內侍局,又東曰近侍局,又東則嚴祗門,宮中則稱曰撒合門,少南曰東樓,則授除樓也。西曰西樓。仁安之次曰純和殿,正寢也。純和西曰雪香亭,亭北則后妃位也,有樓,樓西曰瓊香亭,亭西曰涼位,有樓,樓北少西曰玉清殿。純和之次曰福寧殿,殿後曰苑門,內曰仁智殿,有二太湖石,左曰敷錫神運萬歲峰,右曰玉京獨秀太平巖,殿曰山莊,其西南曰翠微閤。苑門東曰僊韶院,院北曰翠峰,峰之洞曰大滌湧翠,東連長生殿,又東曰湧金殿,又東曰蓬萊殿。長生西曰浮玉殿,又西曰瀛洲殿。長生殿南曰閱武殿,又南曰內藏庫。嚴祗門東曰尚食局,又東曰宣徽院,院北曰御藥院,又北右藏庫,東則左藏庫。宣徽院東曰點檢司,司北曰祕書監,又北曰學士院,又北曰諫院,又北曰武器署。點檢司南曰儀鸞局,又南曰尚輦局。宣徽院南曰拱衛司,又南曰尚衣局。其南為繁禧門,又南曰安泰門,門與左昇龍門相直。東則壽聖宮,兩宮太后位也,本明俊殿,試進士之所。宮北曰徽音院,又北曰燕壽殿,殿垣後少西曰振肅衛司,東曰中衛尉司。儀鸞局東曰小東華門,更漏在焉。中衛尉司東曰祗肅門,少東南曰將軍司。徽音、壽聖東曰太后苑,苑殿曰慶春,與燕壽殿並。小東華與正東華門對。東華門內正北尚廄局,其西北曰臨武殿。左掖門北,尚食局南曰宮苑司。其西北尚醞局、湯藥局。侍儀司少西曰符寶局、器物局,又西則撒合門也。嘉瑞樓西曰三廟,正殿曰德昌,東曰文昭,西曰光興。德昌後,宣宗廟也。宮西門曰西華,與東華相直,北門曰安貞。
開封府,上。留守司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緫管。天德二年罷行臺尚書省,置轉運司、提刑司。天德二年置統軍司。有藥市四,榷場。產蜜蠟、香茶、心紅、朱紅、地龍、黃柏。天德四年,戶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九十。泰和末,戶百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一十。縣十五、鎮十五:
開封東附郭。有古通津、臨蔡關、汴河。鎮一延嘉。
祥符西附郭。有岳臺、浚水、沙臺、崇臺、夷門山、蔡河、金水河、廣濟河、寒泉河。鎮三陳橋、八角、郭橋。
陽武有沙池、黑陽山、黃河、汴河、白溝河。
通許宋名咸平,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咸平府重,更。有牛首城、裘亭。
泰康有魯溝、蔡河、渦河。鎮一崔橋。
中牟有汴河、鄭河、中牟臺。鎮四圃田、陽武、萬勝、白沙鎮。
杞宋雍丘縣,杞國也,正隆後更今名。鎮一圉城。
鄢陵有洧水、潩水、太丘城。鎮一馬欄橋。
尉氏有惠民河、長明溝。鎮二朱家曲、宋樓。
扶溝有祁耶山、洧水、白亭。鎮二建雄、義店。舊有赤倉鎮。
陳留有皇柏山、狼丘、汴河。
延津貞祐三年七月升為延州。有土山、黃河。
洧川貞祐二年置惠民倉,興定二年四月以尉氏縣之宋樓鎮陞。
長垣
封丘
睢州,下,刺史。宋拱州保慶軍,國初猶稱拱州,天德三年更。戶四萬六千三百六十。縣三、鎮一:
襄邑古襄牛地。有汴河、睢水、渙水、承匡城。鎮一重華。
考城宋隸東京,正隆前隸曹州,後來屬。有葵丘、黃河、黃陵岡─元光二年改為通安堡。
柘城古株林,首止地在焉。有渙水、泡水、泓水。
歸德府,散,中,宣武軍。故宋州,宋南京應天府河南郡歸德軍,國初置宣武軍。戶七萬六千三百八十九。縣六、鎮四:
睢陽宋名宋城,承安五年更名。有鷹鷺池、汴水、睢水、渙水。鎮一葛驛。
寧陵大定二十二年徙於汴河堤南古城。有汴水、睢水、渙水。
下邑有汴水、黃水。鎮一會亭。
虞城有孟諸藪。
穀熟有汴水、穀水。鎮二營城、洛場。又有舊高辛鎮。
楚丘國初隸曹州,海陵後來屬,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隸單州。有景山、京岡。
單州,中,刺史。宋碭郡,貞祐四年二月升為防禦,興定五年二月置招撫司,以安集河北遺黎。戶六萬五千五百四十五。縣四:
單父有棲霞山、泡溝。
成武有堂溝。
魚臺有泗水、涓溝、五丈溝。
碭山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隸歸德府。有芒碭山、古汴渠、午溝。
壽州,下,刺史。宋隸壽春府,貞元元年來屬,泰和六年六月升為防禦。戶八千六百七十七。縣二、鎮一:
下蔡有硤石山、潁水、淮水。
蒙城宋隸亳州,國初來屬。有狼山、渦水。鎮一蒙館。
陝州,下,防禦。宋陝郡保平軍節度,皇統二年降為防禦,貞祐二年七月陞為節鎮。戶四萬一千一十。縣四、鎮七:
陝倚。有虢山、峴頭山、三崤山、底柱山、黃河、橐水。鎮一石壕。
靈寶有夸父山、黃河、稠桑澤、古函谷關。鎮二乾壕、關東。
湖城有荊山、鑄鼎原、鳳林泉、鼎湖。鎮二三門、集津。
閿鄉有太華山、黃河、玉澗水、潼關、太谷關。鎮二張店、故鎮。舊又有曹張鎮,恐誤。
鄧州,武勝軍節度使。宋南陽郡,嘗置榷場。戶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九。縣三、鎮六:
穰城倚。有五壟山、覆釜山、湍水、朝水。鎮四順陽、新野、穰東、板橋。
南陽有豫山、百重山、豐山、梅溪水、白水、清泠水。鎮一張村。
內鄉有高前山、熊耳山、黃水、菊水、淅水、富水。鎮一峽口。
唐州,中,刺史。宋淮安郡,嘗置榷場。戶一萬一千三十一。縣四、鎮四:
泌陽倚。有泌水、醴水。鎮一胡陽。
比陽有大明湖、中陽山、比水。鎮一羊棚。
湖陽貞祐元年廢。鎮一羅渠。
桐柏大定十年始置正官,興定五年六月廢。有桐柏山、淮水、柘河。鎮一許封。大定二十八年命規措界壕於唐、鄧間。
裕州,本方城縣,泰和八年正月陞置,以方城縣為倚郭,割汝州葉縣、許州舞陽隸焉。戶八千三百。縣三、鎮四:
方城倚。有方城山、衡山、堵水。鎮一青臺。
葉本隸汝州,泰和八年來屬。有方城山、石塘河、灃水。鎮一臨墳。
舞陽本隸許州,泰和八年來屬。有伏牛山、馬鞍山、舞水、汝水、渫水、滍水。鎮二吳城、北舞。
河南府,散,中。宋西京河南府雒陽郡。初置德昌軍,興定元年八月升為中京,府曰金昌。戶五萬五千六百三十五。縣九、正隆郡志有壽安縣,紀錄皆無。鎮四:
洛陽倚。有北邙山,正隆六年更名太平山,稱舊名者以違制論。有伊、洛、、澗、金水,銅駝街,金粟山,金谷。鎮一龍門。
澠池有天壇山、廣陽山、黃河、澠河。
登封有太室山、箕山、陽城山、少室山,宣宗置御寨其上。舊有潁陽鎮,後廢。
孟津貞祐三年七月升為陶州,十二月復為縣。鎮一長泉。舊有河清鎮,後廢。
芝田宋名永安,貞元元年更。有轘轅山、青龍山。
新安有闕門山、長石山、金水、穀水、陂水。
偃師有北邙山、緱氏山、半石山、景山、黃河、洛水。鎮一緱氏。
宜陽有錦屏山、鹿蹄山、憩鶴山、女几山、洛水、昌水、少水。
鞏有侯山、九山、黃河、洛水。鎮一洛口。
嵩州,中,刺史。舊名順州,天德三年更。戶二萬六千六百四十九。縣四、鎮四:伊陽宋隸河南府。有三塗山、陸渾山、鼓鐘山、伊水、淯陽水。鎮一鳴臯。舊有伊闕鎮,後廢。
永寧宋隸河南府,正隆六年以前寄治於府,後即鎮為縣。有三肴山、熊耳山、嶕嶢山、天柱山、黃河、杜陽水。鎮一府店。
福昌宋隸河南府。有女几山、金門山。鎮二韓城、三鄉。
長水宋隸河南府。有壇山、松陽山、洛水、松陽水。
汝州,上,刺史。宋臨汝郡陸海軍節度,國初為刺郡,貞祐三年八月升為防禦。戶三萬五千二百五十四。縣四、鎮二:
梁有霍陽山、崆峒山、紫邏山、汝水、廣潤河。正隆六年,勑環汝州百五十里內州縣商賈,赴溫湯置市。
郟城宋隸許州。有汝水、扈澗河。鎮一黃道。
魯山有堯山、滍水、鴉河。
寶豐有豢龍城。鎮一汝南。
許州,下,昌武軍節度使。宋潁昌府許昌郡忠武軍。戶四萬五千五百八十七。縣五、鎮七:
長社倚。有潩水、潁水。鎮二許田、椹澗。
郾城有長沙河、五溝水。鎮二駝口、新寨。
長葛有小陘、洧水。
臨潁 鎮二合流、繁城。
襄城本隸汝州,泰和七年來屬。鎮一潁橋。
鈞州,中,刺史。舊陽翟縣,偽齊升為潁順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仍名潁順,二十四年更今名。戶一萬八千五百一十。縣二、鎮一:
陽翟倚。有具茨山、三封山、荊山、潁水。
新鄭宋隸鄭州。有溱、洧、潩三水。鎮一郭店。
亳州,上,防禦使。宋譙郡集慶軍,隸揚州。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名集慶。戶六萬五百三十五。縣六、鎮五:舊有福寧、馬頭二鎮。
譙倚。有渦水、泡水。鎮一雙溝。
鹿邑有渦水、明水。鎮一鄲城。
衛真有洵水、沙水。鎮一谷陽。
城父有渦水、淝水、父水。
酇有睢水、汴河、白龍潭。鎮一酇陽。
永城興定五年十二月升為永州,以下邑、碭山、酇縣隸焉。有芒山、汴河。鎮一保安。
陳州,下,防禦使。宋淮寧府淮陽郡鎮安軍。戶二萬六千一百四十五。縣五、鎮二:宛丘有蔡河、潁水、洧水。項城有潁水、百尺堰。南頓 鎮一殄寇。商水本水,宋避宣祖諱改。有商水、潁水。西華有宜陽山、蔡河、潁水。鎮一長平。
蔡州,中,防禦使。宋汝南郡淮康軍,泰和八年升為節度,軍曰鎮南,嘗置榷場。戶三萬六千九十三。縣六、鎮二:
汝陽有溱水、澺水。鎮一保城。
遂平有吳房山、吳城山、龍泉水、瀙水。
上蔡
西平有九頭山、水、鄧艾陂。
確山有確山、煮水、溱水。鎮一毛宗。
平輿
息州,本新息縣,泰和八年陞為息州,以新息為倚郭,割真陽、褒信、新蔡隸焉,為蔡州支郡。戶九千六百八十五。縣四、鎮一:
新息倚。鎮一王務。
真陽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有淮水、汝水、石塘陂。
褒信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有汝水、葛陂。
新蔡本隸蔡州,泰和八年來屬。有汝水。
鄭州,中,防禦。宋滎陽郡奉寧軍節度。戶四萬五千六百五十七。縣七、鎮三:
管城。倚。貞祐四年更名故市。有圃田澤。
滎陽有鴻溝,京、索二水。
密有大騩山、溱水、洧水。鎮二大騩、鎖水。
河陰
原武 鎮一陳橋。
氾水有虎牢關。
滎澤有廣武澗。舊有許橋、賈谷二鎮,在鄭境。
潁州,下,防禦。宋順昌府汝陰郡。嘗置榷場,正隆四年罷榷場。戶一萬六千七百一十四。縣四、鎮十一:舊有萬善鎮,後廢。汝陰倚。有潁水、淮水、淝水、汝水。
潁上元光二年十一月改隸壽州。有潁水、淮水。鎮十永寧、漕口、王家市、櫟頭、永清、椒陂、正陽、江陂、界溝、斤溝。
泰和有潁水。
沈丘有武丘。鎮一永安。
宿州,中,防禦。宋符離郡保靜軍節度,隸揚州。國初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貞祐三年陞為節鎮,軍曰保靜。戶五萬五千五十八。縣四、鎮八:舊有荊山鎮。
符離倚。有諸陽山、汴河、睢水、陴湖。鎮三曲溝、符離、黃團。
臨渙有嵇山、汴河、肥水。鎮三柳子、蘄澤、桐墟。
靈璧宋元祐元年置。鎮一西固。
蘄有渙水、渦水、蘄水。鎮一靜安。
泗州,中,防禦使。宋臨淮郡。正隆四年正月罷鳳翔府、唐、鄧、潁、蔡、鞏、洮等州并膠西縣諸榷場,但置榷場於泗州。先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戶八千九十二。縣四、鎮六:
淮平舊盱眙縣,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軍,故更。
虹有朱山、汴河、淮水、廣濟渠。鎮二千仙、通海。
臨淮 鎮四安河、吳城、青陽、翟家灣。
睢寧興定二年四月以宿遷縣之古城置。又有淮濵,興定二年四月以桃園置,元光二年四月廢。
邊戍,皇統元年十月,都元帥宗弼與宋約,以淮水中流為界,西自鄧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為界。泰和八年設沿淮巡檢使,及朐山縣完瀆村創立巡路,置巡檢。
河北東路。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各置本路兵馬都緫管。府一,領節鎮二,防禦一,刺郡五,縣三十,鎮三十五。
河間府,中,緫管府,瀛海軍。宋河間郡瀛海軍。天會七年置緫管府。正隆間升為次府,置瀛州瀛海軍節度使兼緫管,置轉運司。後復置緫管府,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產無縫綿、滄鹽、藺席、馬藺花、香附子、錢戲蟹、乾魚。戶三萬一千六百九十一。縣二、鎮三:
河間倚。有滹沱河、君子館。鎮三束城、永寧、北林。
肅寧
蠡州,下,刺史。宋永寧軍,國初因之,天會七年陞為寧州博野郡軍,天德三年更為蠡州。戶二萬九千七百九十七。縣一、鎮一:
博野倚。有沙河、唐河。鎮一新橋。
莫州,下,刺史。宋文安郡軍防禦,治任丘。貞祐二年五月降為鄚亭縣。戶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縣一、鎮一:
任丘 鎮一長豐。
獻州,下,刺史。本樂壽縣,天會七年升為壽州,天德三年更今名。戶五萬六百三十二。縣二、鎮十:
樂壽倚。有徒駭河、房淵、漢獻王陵。
交河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鎮十景城、南大樹、劉解、槐家、參軍、貫河、北望、夾灘、策河、沙渦。
冀州,上。宋信都郡,天會七年仍舊置安武軍節度。戶三千六百七十。縣五、鎮三:
信都倚。有胡盧河、降水。鎮一來遠,後廢。
南宮有降水枯瀆。鎮三唐陽,後增寧化、七公二鎮。
衡水有長蘆河、降水。
武邑有漳河、長蘆河。鎮一觀津,後廢。
棗強 鎮一廣川,後廢。
深州,上,刺史。宋饒陽郡防禦,國初為刺郡。戶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縣五、鎮一:
靜安倚。有衡漳水、大陸澤。鎮一下博。
束鹿有衡漳水、滹沱河。
武強置河倉。有衡漳水、武強泉。
饒陽有滹沱河。
安平有沙水、滹沱河。
清州,中。宋乾寧郡軍,國初因置軍,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戶四萬七千八百七十五。縣三、鎮一:
會川本名乾寧,貞元元年更名。置河倉。鎮一范橋。
興濟本隸滄州,大定六年來屬。
靖海明昌四年以清州窩子口置。
滄州,上,橫海軍節度。宋景城郡。貞元二年來屬。戶一十萬四千七百七十四。縣五、鎮十一:
清池置河倉。有浮陽水、徒駭河。鎮五長蘆、新饒安、舊饒安、乾符、郭疃。舊有郭橋,後廢。
無棣有老烏山、鬲津河。鎮一分水。
鹽山有鹽山、浮水。鎮四海豐、海潤,後增利豐、撲頭二鎮。
南皮置河倉。有大、小台山、永濟渠、潔河。鎮一馬明。
樂陵有鬲津河、篤馬河、鉤盤河。舊有會寧河、永利、東中三鎮,後廢。
景州,上,刺史。宋永靜軍同下州,治東光。國初陞為景州,貞元二年來屬。大安間更為觀州,避章廟諱也。戶六萬五千八百二十八。縣六、鎮四:
東光倚。置河倉。有永濟渠、漳河。鎮一建橋。
阜城有衡水、漳水河。劉豫祖塋在縣南十二里。
將陵置河倉。有永濟渠、鉤盤河。
吳橋有永濟渠。
蓨宋隸冀州。有漳河、蓨市。
寧津 鎮三西保安、廣平、會津。
河北西路。天會七年析為西路。府三,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六十一。
真定府,上,緫管府,成德軍。宋常山郡鎮州成德軍節度,正隆間依舊次府,置本路兵馬都緫管府、轉運司。產瓷器、銅、鐵。有丹粉場、烏梨。藥則有茴香、零陵香、御米殼、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戶一十三萬七千一百三十七。縣九、鎮三:
真定倚。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槁城有滋水、滹沱水。
平山
欒城有泜水、洨水。
獲鹿興定三年三月升為鎮寧州,權河北西路,以經略使武仙駐焉。有萆山、滹沱水。
行唐有玉女山、常山。鎮二嘉祐、北鎮。舊有行臺、新年二鎮,後廢。
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鎮置。
靈壽 鎮一慈谷。
元氏有封龍山、槐河。
威州,下,刺史。天會七年以井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刺郡。戶八千三百一十。縣一:
井陘
沃州,上,刺史。宋徽宗升為慶源府趙郡慶源軍,治平棘。天會七年改為趙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蓋取水沃火之義,軍曰趙郡軍。後廢軍。戶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五。縣七、鎮一:
平棘倚。有洨水、槐水。
臨城有敦輿山、彭山、泜水。
高邑有贊皇山、濟水。
贊皇
寧晉有洨水、寢水。鎮一奉城。
柏鄉
隆平
邢州,上,安國軍節度。宋信德府鉅鹿郡安國軍節度,天會七年降為邢州,仍置安國軍節度。產玄精石。戶八萬二百九十二。縣八、鎮四:
邢臺有石門山、百巖山、蓼水、渦水。
唐山有堯山、泜水。
內丘有干言山、內丘山、泜水、渚水。
平鄉 鎮一道武。
任有水、任水。鎮一新店。
沙河有湯水、湡水。鎮一綦村。
南和有任水、泜水。
鉅鹿有大陸澤、漳河、落漠水。鎮一團城。
洺州,上,防禦,廣平郡。治永年。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使。戶七萬三千七十。縣九、鎮四:
永年有榆溪山、洺水、漳水。鎮一西臨洺。
廣平本魏縣,大定七年更。
宗城
新安
成安
肥鄉 鎮一新安。
雞澤有洺水、漳水、沙河。
曲周 鎮二平恩、白家灘。
洺水
彰德府,散,下。宋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天會七年仍置彰德軍節度,明昌三年陞為府,以軍為名。戶七萬七千二百七十六。縣五、鎮五:
安陽倚。有韓陵山、龍山、洹水、防水。鎮三天禧、永和、豐樂。
林慮舊林慮鎮,貞祐三年十月升為林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九月升為節鎮,以安陽縣水冶村為輔巖縣隸焉。
 有隆慮山、洹水、漳水。
湯陰有牟山、羑水、蕩水、通漕、羑里。鎮一鶴壁。
臨漳東山、漳水。鎮一鄴鎮。
輔巖本水冶村,興定三年置。
磁州,中,刺史。宋滏陽郡,國初置滏陽郡軍。戶六萬三千四百一十七。縣三、鎮八:
滏陽有滏山、磁山、漳水、滏水。鎮四臺城、觀城、昭德,後廢二祖增臨水鎮。
武安有錫山、武安山。鎮一固鎮。
邯鄲有邯山、靈山、漳水、牛首山。鎮三大趙、北陽、邑城。士民須知惟有邯山鎮。
中山府。宋府,天會七年降為定州博陵郡定武軍節度使,後復為府。戶八萬三千四百九十。縣七、鎮二:
安喜倚。有滱水、盧奴水、長星川。
新樂有泒水、木刀溝。
無極有澬河。
永平貞祐二年四月升為完州。
慶都有堯山、都山、唐水。
曲陽劇。有常山、曲防水。鎮一龍泉。
唐有孤山、唐山、滱水。鎮一軍城。
祁州,中,刺史。宋蒲陰郡,國初置蒲陰郡軍。戶二萬三千三百八十二。縣三:
鼓城
蒲陰
深澤
濬州,中,防禦。宋大邳郡通利軍,又改平川軍。天會七年以邊境置防禦使。皇統八年,嫌與宗峻音同,更為通州,天德三年復。戶二萬九千三百一十九。縣二、鎮二:
黎陽有大伾山、枉人山。
衛有蘇門山、鹿臺、糟丘酒池、枋頭城。鎮二衛橋、淇門。
衛州,下,河平軍節度。宋汲郡,天會七年因宋置防禦使,明昌三年升為河平軍節度,治汲縣,以滑州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八月以避河患,徙於共城。二十八年復舊治。貞祐二年七月城宜村,三年五月徙治于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正大八年以石甃其城。戶九萬一百一十二。縣四、鎮二:
汲有蒼山、黃河。
新鄉
蘇門本共城,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河平,避顯宗諱也。明昌三年改為今名。貞祐三年九月升為輝州,興定四年置山陽縣隸焉。有白鹿山、天門山、淇水、百門陂。鎮一早生。
獲嘉 鎮一大寧。
胙城本隸南京,海陵時割隸滑州,泰和七年復隸南京,八年以限河來屬。貞祐五年五月為衛州倚郭,增置主簿。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置縣,來隸。
滑州,下,刺史。宋靈河郡武成軍。本南京屬郡,大定六年割隸大名府。戶二萬二千五百七十。縣二、鎮二:
白馬 鎮二衛南、武城。
內黃本隸大名府,大定六年來屬。
山東東路,宋為京東東路,治益都。府二,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七,縣五十三,鎮八十三。
益都府,上,緫管府。宋鎮海軍,國初仍舊置軍,置南青州節度使,後升為緫管府,置轉運司。大定八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產石器、玉石、沙魚皮、天南星、半夏、澤瀉、紫草。戶一十一萬八千七百一十八。縣七、鎮七:
益都
臨朐有朐山、几山、洱水、般水。
穆陵貞祐四年四月升臨朐之穆陵置。
壽光有甘水、澠水。鎮一廣陵,有鹽場。
博興有濟水、時水。鎮二博昌、淳化。
臨淄有南郊山、牛山、天齊淵、康浪水。
樂安 鎮四新鎮、高家港、清河、王家。
濰州,中,刺史。戶三萬九百八十九。縣三、鎮一:
北海倚。有浮煙山、溉源山、溉水、汶水。鎮一固底。
昌邑有霍侯山、濰水。
昌樂有方山、聚角山、丹水、朐水。
濵州,中,刺史。宋軍事。戶一十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九。縣四、鎮十:
渤海有黃河。鎮五豐國、寧海、濵海、蒲臺、安平。
利津明昌三年十二月以永和鎮升置。
蒲臺 鎮二安定、合波。
霑化本名招安,明昌六年更。鎮三永豐、永阜、永科。
沂州,上,防禦。宋琅邪郡。戶二萬四千三十五。縣二、鎮三:
臨沂劇。鎮三長任、向城、利城。

密州,宋為密州高密郡安化軍節度。戶一萬一千八十二。縣四、鎮七:
諸城劇。有琅邪山、濰水、荊水、盧水。鎮三普慶、信陽、草橋。
安丘有安丘山、劉山,汶、濰、浯水。鎮一李文。
高密有礪阜山、密水、膠水。
膠西 鎮三張倉、梁鄉、陳村。
海州,中,刺史。戶三萬六百九十一。縣五、鎮四:
朐山。
贛榆本懷仁,大定七年更。鎮二荻水、臨洪。
東海
漣水本漣水軍,皇統二年降為縣來屬。鎮二太平、金城。
莒州,中,刺史。本城陽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城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戶四萬三千二百四十。縣三、鎮三:

日照 鎮一濤洛。
沂水 鎮一沂安。舊有扶溝、洛鎮二鎮,後廢。
棣州,上,防禦。宋安樂郡。戶八萬二千三百三。縣三、鎮九:
猒次 鎮五清河、歸化、達多、永利、脂角。
陽信有黃河、鉤盤河。鎮二欽風、西界。
商河有黃河、馬頰河、商河。鎮二歸仁、官口。
濟南府,散,上。宋齊州濟南郡。初置興德軍節度使,後置尹,置山東東西路提刑司。戶三十萬八千四百六十九。縣七、鎮二十九:
歷城 鎮六盤水、中宮、老僧口、上洛口、王舍人店、遙墻。
臨邑 鎮三新鎮、安肅、新市。
齊河 鎮三晏城、劉宏、新孫耿。
章丘有長白山、東陵山、百脈水、楊緒水。鎮四普濟、延安、臨濟、明水。
禹城有黃河、濟河、淇河、濕水。鎮三新安、仁水寨、黎濟寨。
長清劇。有劘笄山、隔馬山、黃河、清水。鎮六赤莊、莒鎮、李家莊、歸德、豐濟、陰河。濟陽 鎮四回河、曲堤、舊孫耿、仁豐。
淄州,中,刺史。宋淄川郡軍。戶一十二萬八千六百二十二。縣四、鎮六:
淄川倚。有黌山、夾谷山、商山、淄水。鎮三金嶺、張店、顏神店。
長山有長白山、栗水。
鄒平有系河、濟河。鎮三淄鄉、齊東、孫家嶺。舊有啀店鎮,後廢。
高苑有濟河。
萊州,上,定海軍節度。宋東萊郡。戶八萬六千六百七十五。縣五、鎮一:
掖倚。有三山、夜居山、掖水。
萊陽有高麗山、七子山。鎮一衡村。舊有海倉、西由、移風三鎮。
即墨有牢山、不其山、天室山、沽水、曲裏鹽場。
膠水
招遠
登州,中,刺史。宋東牟郡。戶五萬五千九百一十三。縣四、鎮二:
蓬萊有巨風鹽場。
福山 鎮一孫大川。
黃有萊山、蹲狗山。鎮一馬停。
棲霞
寧海州,上,刺史。本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戶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縣二、鎮二:
牟平有東牟山、之罘山、清陽水。鎮一湯泉。
文登劇。有文登山、成山、昌陽山。鎮一溫水。
山東西路,府一,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
東平府,上,天平軍節度。宋東平郡,舊鄆州,後以府尹兼緫管,置轉運司。產天麻、全蝎、阿膠、薄荷、防風、絲、綿、綾、錦、絹。戶一十一萬八千四十六。縣六、鎮十九:
須城有梁山、濟水、清河。
東阿有吾山、穀城山、黃河、阿井。鎮五景德、木仁、關山、銅城、陽劉。
陽穀有黃河、碻磝津。鎮二樂安、定水。
汶上本名中都,貞元元年更為汶陽,泰和八年更今名。有汶水、大野陂。鎮一柴城。
壽張大定七年河水壞城,遷於竹口鎮,十九年復舊治。鎮一竹口。
平陰有鬱山、鴟夷山。鎮九但歡、安寧、寧鄉、翔鸞、固留、滑口、廣里、石橫、澄空、傅家岸。
濟州,中,刺史。宋濟陽郡,舊治鉅野,天德二年徙治任城縣,分鉅野之民隸嘉祥、鄆城、金鄉三縣。戶四萬四百八十四。縣四、鎮二:
任城倚。有承注山、泗水、新河。鎮一魯橋。
金鄉有桓溝。鎮一昌邑。
嘉祥舊有合來、山口二鎮,後廢。
鄆城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盤溝村以避河決。有馬頰河、濮水。
徐州,下,武寧軍節度使。宋彭城郡,貞祐三年九月改隸河南路。戶四萬四千六百八十九。縣三、鎮五:
彭城倚。有九里山、赭土山、泗水、猴水、沛澤。鎮三呂梁、利國、卞唐。又有厥堌鎮,元光二年陞為永固縣。
蕭有綏輿山、丁公山、古汴渠。鎮二白土、安民。舊有晉城、雙溝二鎮。
豐有泡水、大澤。
邳州,中,刺史。宋淮陽軍,貞祐三年九月改隸河南路。戶二萬七千二百三十二。縣三:
下邳有嶧陽山、磬石山、艾山、沂水、泗水、沭水、睢水。
蘭陵本承縣,明昌六年更名。貞祐四年三月徙治土婁村。
宿遷元光二年四月廢。有泗水、氾水。
滕州,上,刺史。本宋滕陽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滕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貞祐三年九月為兗州支郡。戶四萬九千九。縣三、鎮一:
滕舊名滕陽,大定二十四年更。有桃山、抱犒山、漷水。
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鎮一陶陽。
鄒宋隸泰寧軍。有嶧山、鳧山、泗水、漷水。
博州,上,防禦。宋博平郡。戶八萬八千四十六。縣五、鎮十一:
聊城倚。有茌山、黃河、金沙水。鎮二王館、武水。
堂邑 鎮二回河、侯固。
博平有漯河。鎮一博平。
茌平 鎮二廣平、興利。
高唐有黃河、鳴犢溝。鎮四固河、齊城、靈城、夾灘。
兗州,中,泰定軍節度使。宋襲慶府魯郡。舊名泰寧軍,大定十九年更。戶五萬九十九。縣四:
嵫陽本瑕丘。
曲阜宋名仙源。有防山、曲阜山,泗、洙、沂水。
泗水有陪尾山、尼丘山、泗水、洙水。
寧陽舊名龔縣,大定二十九年以避顯宗諱改。
泰安州,上,刺史。本泰安軍,大定二十二年升。戶三萬一千四百三十五。縣三、鎮二:
奉符倚。有泰山、社首山、龜山、徂徠山、亭亭山。有汶水、梁水。鎮二太平、靜封。
萊蕪有肅然山、安期山、嬴汶水、牟汶水。
新泰
德州,上,防禦。宋平原郡軍。戶一萬五千五十三。縣三、鎮七:
安德有鬲津河。鎮四磁博、嚮化、盤河、德安。
平原有金河。鎮一水務。
德平 鎮二懷仁、孔家鎮。
曹州,中,刺史。宋興仁府濟陰郡彰信軍。本隸南京,泰和八年來屬。大定八年城為河所沒,遷州治于古乘氏縣。戶一萬二千六百七十七。縣三、鎮一:
濟陰倚。有曹南山、定濮岡、左山、祝丘、荷水、氾水、饗城、鄸城。鎮一濮水。
定陶本宋廣濟軍,熈寧間廢為定陶縣。城中有梁王臺。有髣山、獨孤山。
東明初隸南京,後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後以故縣為蘭陽、儀封,有舊東明城。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六‧志第七  地理下 大名府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京兆府路 鳳翔路 鄜延路 慶原路 臨洮路
大名府路,宋北京魏郡。府一,領刺郡三,縣二十,鎮二十二。貞祐二年十月置行尚書省。
大名府,上,天雄軍。舊為散府,先置統軍司,天德二年罷,以其所轄民戶分隸旁近緫管府。正隆二年陞為緫管府,附近十二猛安皆隸焉,兼漕河事。產皺、縠、絹、梨肉、櫻桃煎、木耳、硝。戶三十萬八千五百一十一。縣十、鎮十三:舊有柳林、侯固二鎮。
元城有愜山、漕運御河、屯氏河。鎮二安定、安賢。
大名倚。鎮一
魏縣
冠氏有弇山水、沙河。鎮四普通、清水、博寧、桑橋。
南樂 鎮一南樂。
館陶有漕運御河。鎮一館陶。
夏津有屯氏河、潤溝河。鎮一孫生。
朝城 鎮一韓張。
清平有新渠金堤。鎮一清平。
莘 鎮一馬橋。
恩州,中,刺史。宋清河郡軍事,治清河,今治歷亭。戶九萬九千一百一十九。縣四、鎮六:
歷亭倚。有永濟渠,置河倉。鎮四漳南、新安樂、舊安樂、王杲。
武城有永濟渠、沙河。鎮一武城。
清河有永濟渠、漳渠。
臨清有河倉。鎮一曹仁。
濮州,下,刺史。宋濮陽郡。戶五萬二千九百四十八。縣二、鎮三:
鄄城倚。有旄丘、陶丘、金堤。鎮二臨濮、雷澤,皆舊縣,貞元二年為鎮。
范 鎮一定安。
開州,中,刺史。宋開德府澶淵郡鎮寧軍節度,降為澶州,皇統四年復更今名。戶三萬三千八百三十六。縣四、鎮一:
濮陽倚。有衛陽山、鮒鰅山、黃河、淇河、瓠子口。
清豐有廣陽山、黃河。
觀城有泉源河。鎮一武鄉。
長垣本隸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來屬。
河東北路。宋河東路,天會六年析河東為南、北路,各置兵馬都緫管。府一,領節鎮三,刺郡九,縣三十九,鎮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上,武勇軍。宋太原郡河東軍節度,國初依舊為次府,復名并州太原郡河東軍緫管府,置轉運司。有造墨場、煉銀洞、瑪瑙石。藥產松脂、白膠香、五靈脂、大黃、白玉石。戶一十六萬五千八百六十二。縣十一、鎮八:
陽曲倚。有罕山、蒙山、汾水。鎮五陽曲、百井、赤塘關、天門關、陵井驛。
太谷有太谷山、蔣水。
平晉貞祐四年七月廢,興定元年復置。有龍山、晉水。鎮二晉寧、晉祠。
清源有清源水、汾水。
徐溝本清源縣之徐溝鎮,大定二十九年升。
榆次有麓臺山、塗水。
祁有幘山、太谷水。鎮一團柏。
文水有隱泉山、汾水、文水。
交城有少陽山、狐突山、汾水。
盂興定中升為州,聽絳州元帥府節制,置刺史,尋復。有白馬山、原仇山、滹沱水。
壽陽興定二年九月嘗割隸平定州。有方山、洞過水。
晉州。興定四年正月以壽陽縣西張寨置。
忻州,下,刺史。舊定襄郡軍。戶三萬二千三百四十一。縣二、鎮四:
秀容有程候山、雲母山、忻水、滹沱水。鎮四忻口、雲內、徒合、石嶺。
定襄
平定州,中,刺史。本宋平定軍,大定二年升為州。興定二年為防禦,十一月復降為刺郡。戶一萬八千二百九十六。縣二、鎮三:
平定倚。有浮山、浮濼水。鎮二承天、東百井。
樂平興定四年正月升為臯州。有樂平山、清漳水。鎮一凈陽。
汾州,上。宋西河郡軍事,天會六年置汾陽軍節度使,後又置河東、南、北路提刑司。戶八萬七千一百二十七。縣五、鎮二:
西河有謁泉山、比干山、文水、汾水。鎮一郭柵。
孝義有勝水。
介休有介山、汾水。鎮一洪山。
平遙有鹿臺山、汾水。
靈石貞祐三年割隸霍州,四年五月復來屬。有靜巖山、汾水。
石州,上,刺史。舊昌化軍,興定五年復隸晉陽,從郭文振之請也。戶三萬六千五百二十八。縣六、鎮四:
離石倚。有胡公山、離石水。鎮一石窟。
方山貞祐四年徙治于積翠山。有方山、赤洪水。
孟門舊名定胡,明昌六年更。宋隸晉寧軍。有黃河、寧鄉水。鎮二吳保、天澤。
溫泉貞祐四年五月改隸汾州。有遠望山、溫泉。
臨泉宋隸晉寧軍。有黃河、臨泉水。鎮一克胡。
  寧鄉舊名平夷,明昌六年更。
葭州,下,刺史。本晉寧軍,貞元元年隸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晉寧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在黃河西,興定二年五月以河東殘破,改隸延安府。戶八千八百六十四。寨八、堡九:神泉寨、永祚堡、烏龍寨、康定堡、寧河寨、寧河堡、太和寨、神木寨、通津堡、彌川寨、護川堡、強川堡、清川保、通秦寨、通秦堡、晉安堡、吳堡寨,已上皆在黃河西,臨西夏界。
代州,中。宋雁門郡防禦,天會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四月僑置西面經略司,八月罷。戶五萬七千六百九十。縣五、鎮十三:
雁門倚。有夏屋山、雁門山,滹沱水。鎮三雁門、西陘、胡谷。
崞有崞山、石鼓山、滹沱河、沙河。鎮一樓板。
五臺貞祐四年三月升為臺州。有五臺山、慮虒水。鎮二興善、石觜。
廣武貞祐三年七月來屬。
繁畤貞祐三年九月升為堅州。鎮七茹越、大石、義興、麻谷、瓶形、梅迴、寶興。
隩州,下。本宋舊火山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後更今名。興定二年九月改隸嵐州,四年以殘破徙治于黃河灘許父寨。戶七千五百九十二。縣一、鎮一:
河曲貞元元年置。有火山、黃河。鎮一鄴鎮。
寧化州,下,刺史。本寧化軍,大定二十二年陞為州。戶六千□百。縣一、鎮一:寧化 鎮一窟谷。
嵐州,下。宋舊樓煩郡軍事,天會六年置鎮西節度使。戶一萬七千五百五十七。縣三、鎮四:
宜芳 鎮一飛鳶。
合河 鎮三合河津、乳浪、鹽院渡。
樓煩
岢嵐州,下,刺史。本宋岢嵐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貞祐三年九月升為防禦,四年正月升為節鎮,五月復為防禦。戶五千八百五十一。縣一、堡一:
嵐谷有岢嵐山、雪山、岢嵐水。堡一寒光。
保德州,下,刺史。本宋保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六月升為防禦。戶三千一百九十一。縣一:
保德大定十一年置。有大堡津、沙谷津。
管州,下,刺史。本宋憲州靜樂郡,天德三年更。興定三年升為防禦。戶五千八百八十一。縣一:
靜樂
河東南路,府二,領節鎮三,防禦一,刺郡六,縣六十八,鎮二十九,關六。
平陽府,上。宋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本晉州,初為次府,置建雄軍節度使。天會六年升緫管府,置轉運司。興定二年十二月以殘破降為散府。有書籍。產解鹽、隰州綠、卷子布、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朮。戶一十三萬六千九百三十六。縣十、鎮一:
臨汾天會六年定臨汾為次赤,餘並次畿,置丞、簿、尉各一。有姑射山、平水、壺口山、汾水。
襄陵倚。有浮山、汾水、潏水。鎮一故關。
洪洞有霍山、汾水。
趙城有姑射山、汾水、霍水。
霍邑貞祐三年七月升為霍州,以趙城、汾西、靈石隸焉。興定元年七月升為節鎮,軍曰鎮定。有霍山、汾水、彘水。
汾西有汾西山、汾水。
岳陽有烏嶺山、通軍水。
浮山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曰忠孝。
和川
冀氏
隰州,上,刺史。宋大寧郡,團練。舊大寧郡軍刺史,天會六年改為南隰州,以與北京隰州重也,天德三年去「南」字。戶二萬五千四百四十五。縣六、關四:
隰川倚。有石馬山、石樓山。
仵城興定五年正月陞隰川之午城鎮置。
蒲興定五年正月升為蒲州,以大寧隸焉。有孤石山、橫木嶺。
大寧有孔山、黃河、日斤水。關一馬門關。
永和有樓山、黃河、仙芝水。關一永和關。
石樓有石樓山、黃河、龍泉。關二永寧、上平關。
吉州,下,刺史。宋置團練。舊名慈州,天德三年改為耿州,置文成郡軍,明昌元年更名吉。戶一萬三千三百二十四。縣二:
吉鄉有壺口山、孟門山、黃河、蒲水。
鄉寧
河中府,散,上。宋河東郡。舊置護國軍節度使,天會六年降為蒲州,置防禦使。天德元年升為河中府,仍舊護國軍節度使。大定五年置陝西元帥府。戶十萬六千五百三十九。縣七、鎮四:
河東倚。有中條山、五老山、黃河、媯水、汭水。鎮二永樂、合河。
榮河貞祐三年升為榮州,以河津、萬泉隸焉。有黃河、汾水、睢丘。鎮一北郎。
虞鄉有雷首山、中條山、壇道山。
萬泉 鎮一胡壁。
臨晉有三疑山、黃河。
河津
猗氏有涑水。
絳州,上。宋置絳郡防禦。天會六年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十二月升為晉安府,緫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三月置河東南路轉運司。戶一十三萬一千五百一十。縣七、鎮五、關一:
正平倚。劇。有定境山、汾水、澮水、鼓水。鎮一澤掌。
曲沃劇。有絳山、絳水、汾水、澮水。鎮二柴村、九王。
稷山有稷山、汾水。
翼城興定四年七月升為翼州,以垣曲、絳縣隸焉。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翼安。有澮高山、清野山、烏嶺山。
太平有汾水。
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黃河、清水。鎮一臯落。關一行臺。
絳有太陰山、教山、降水。鎮一繪交。
平水興定四年七月徙置汾河之西,從平陽公胡天作之請也。
解州,上,刺史。宋慶成軍防禦,國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刺郡。貞祐三年復升為節鎮,軍名寶昌。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戶七萬一千二百三十二。縣六、鎮四:
解倚。有壇道山、鹽池。
平陸有吳山、黃河。鎮一張店。
芮城宋隸陝州。有中條山、黃河、龍泉。
夏有巫咸山、中條山、淡水。鎮一曹張。
安邑有中條山、稷山、鹽池、涑水。
聞喜有九龍山、湯山、涑水。鎮二東鎮、劉莊。
澤州,上,刺史。宋高平郡。天會六年以與北京澤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貞祐四年隸潞州昭義軍,後又改隸孟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戶五萬九千四百一十六。縣六、鎮二:
晉城倚。有太行山、丹水、白水、天井關。鎮二周村、巴公。舊又置星軺鎮。
端氏有石門山、巨峻山。
陵川有太行山、九仙山。
陽城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勣州。有王屋山、濩澤。
高平有頭顱山、米山、丹水。
沁水有鹿臺山、沁水、馬邑山。
潞州,上。宋隆德府上黨郡昭德軍節度使。天會六年,節度使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使。戶七萬九千二百三十二。縣八、鎮四:
上黨倚。鎮一八義。
壺關有抱犢山、紫團山、赤壤山。
屯留有盤秀山、絳水。鎮一寺底。
長子有羊頭山、發鳩山、堯水。鎮一橫水。
潞城有三垂山、伏牛山、潞水、漳水。
襄垣有鹿臺山、涅水、漳水。鎮一褫亭。
黎城有白巖山、故壺口關。
涉貞祐三年七月升為崇州,以黎城縣隸焉。四年八月以殘破復為縣。興定五年九月復升為州。有崇山、涉水。
遼州,中,刺史。宋本樂平郡刺史,天會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德三年復去「南」字。戶一萬五千八百五十。縣四、鎮一、關一:
遼山倚。有箕山、青谷水。鎮一平城,舊縣也,貞元間廢為鎮,屬遼山縣,及廢舊芹泉鎮。關一黃澤。
榆社有武鄉水、石勒漚麻池。
和順有九原山。
儀城舊為平城縣,貞元二年廢入遼山為鎮,貞祐四年復升為縣,更今名。
沁州,中,刺史。錦山郡。宋威勝軍,天會六年升為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義勝。戶一萬八千五十九。縣四、鎮一:
銅鞮倚。有銅鞮山、石梯山、洹水、交水。
武鄉有胡甲山、武鄉水。鎮一南關。
沁源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穀州。有霍山、沁水。
綿上有羊頭山、沁水。
懷州,上。宋河內郡防禦,天會六年以與臨潢府懷州同,加「南」字,仍舊置沁南軍節度使,天德三年去「南」字。皇統三年閏四月置黃沁河堤都大管勾司。大定五年置行元帥府。興定五年置招撫司。戶八萬六千七百五十六。縣四、鎮六:
河內倚。有太行陘、太行山、黃河、沁水、湨水。鎮四武德、柏鄉、萬善、清化。
修武有濁鹿城。鎮一承恩。
山陽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為山陽縣,隸輝州。
武陟有太行山、天門山、黃河、沁水。鎮一宋郭。
孟州,上。宋濟源郡節度,天會六年降河陽府為孟州,置防禦,守盟津。宣宗朝置經略司。戶四萬一千六百四十九。縣四、鎮二:
河陽倚。有嶺山、黃河、湛水、同水。鎮二縠羅、沇河。
王屋有王屋山、天壇山、析城山、黃河。
濟源有太行山、孔山、濟水、湨水、沁水。
溫有黃河、泲水。
京兆府路,宋為永興軍路。皇統二年省併陝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慶原,曰熈秦,曰鄜延。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三十六,鎮三十七。
京兆府,上。宋京兆郡永興軍節度使。皇統二年置緫管府,天德二年置陝西路統軍司、陝西東路轉運司。產白芷、麻黃、白蒺藜、茴香、細辛。戶九萬八千一百七十七。縣十二、鎮十:舊又有中橋、臨涇二鎮,後廢。
長安倚。有終南山、龍首山、灃水、渭水、鎬水。鎮一子午。
咸寧倚。本萬年,後更名。泰和四年廢,尋復。鎮二鳴犢、乾祐。
興平有渭水、醴泉。
涇陽
臨潼有驪山、渭水、戲水。鎮一零口。
藍田有藍田山、蕢山、灞水。
雲陽 鎮一孟店。
高陵有涇水、渭水、白渠。鎮二毗沙、渭城。
終南宋清平軍。鎮一甘河。
櫟陽有渭水、沮河、清泉陂。鎮一粟邑。
鄠有終南山、牛首山、渼陂、渭水。鎮一秦渡。
咸陽
商州,下,刺史。宋上洛郡軍事。貞祐四年升為防禦,尋隸陝州,興定二年正月復來屬,元光二年五月改隸河南路。戶三千九百九十九。縣二、鎮二:舊又有西市、黃川、青雲三鎮,後廢。
上洛有楚山、熊耳山、丹水、嶢關。鎮二商洛、豐陽,皆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
洛南有冢嶺山、洛水。
虢州,下,刺史。宋虢郡軍事。貞祐二年割為陝州支郡,以備潼關。戶一萬二十二。縣三、鎮五:
虢略有鹿蹄山、黃河、燭水。鎮三靖遠、玉城、朱陽。
盧氏有朱陽山、熊耳山、洛水、鄢水。鎮二社管,欒川舊為縣,海陵貞元二年廢為鎮。
朱陽海陵時嘗廢,後復置。有地肺山。
乾州,中,刺史。宋嘗改為醴州,天德三年復。戶二萬六千八百五十六。縣四、鎮三:
奉天有梁山、莫谷水、甘谷水。鎮一薛祿。
醴泉有九嵕山、浪水。鎮一甘北。
武亭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顯宗諱更。有敦物山、武功山、渭水。鎮一長寧。
好畤有梁山、武亭河。
同州,中。宋馮翊郡定國軍節度,治馮翊。後改安國軍節度使。舊貢圓箸繭耳羊,大定十一年罷之。戶三萬五千五百六十一。縣六、鎮九:
馮翊倚。有洛水、渭水。鎮二沙苑并監。
朝邑有黃河、渭水。鎮四朝邑、新市、延祥、洿谷。
白水有五龍山、洛水、白水。
郃陽有非山、瀵水、黃河。鎮一夏陽。
澄城有梁山、洛水。
韓城貞祐三年升為楨州,以郃陽縣隸焉。鎮二寺前、良輔。
耀州,上,刺史。宋華原郡感德軍節度,皇統二年降為軍事,後為刺史州。戶五萬二百一十一。縣四、鎮二:
華原有土門山、漆水、沮水。
同官有白馬山、同官川。鎮一黃堡。
美原有頻陽山。
三原有堯門山、中白渠。鎮一龍橋。
華州,中。宋華陰郡鎮潼軍節度,治鄭,國初因之,後置節度使,皇統二年降為防禦使。貞祐三年八月升為節鎮,軍曰金安,以商州為支郡。戶五萬三千八百。縣五、鎮六:
鄭倚。有少華山、聖山、渭水、符禺水。鎮一赤水。
華陰有太華山、松果山、黃河、渭水、潼關。鎮二關西、敷水。
下邽有渭水、太白渠。鎮二素化、新市。
蒲城有金粟山、洛水。鎮一荊姚。
渭南有靈臺山、渭水。
鳳翔路,宋秦鳳路,治秦州。府二,領防禦二,刺郡二,縣三十三,城一,堡四,寨十四,鎮十五。
鳳翔府,中。宋扶風郡鳳翔軍節度。皇統二年升為府,軍名天興,大定十九年更軍名為鳳翔。大定二十七年升緫管府。產芎藭、獨活、燈草、無心草、升麻、秦艽、骨碎補、羌活。戶六萬二千三百三。縣九、鎮四:舊有橫水、驛店、崔模、麻務、長清五鎮,後廢。
鳳翔倚。有杜陽山、吳岳、雍水。舊名天興縣,大定十九年更。
寶雞有陳倉山、渭水、汧水、大散關。鎮一武城。
虢有楚山、渭水。鎮一陽平。
郿有太白山、渭水。
盩厔南至巡馬道二十里。貞祐四年升為恒州,以郿縣隸焉。有終南山、渭水、浴谷。
扶風國初作扶興。有渭水、湋水。鎮一岐陽。
岐山有岐山、終南山、渭水、姜水、汧水。鎮一馬蹟。
普潤有杜水、漆水、岐水。
麟遊有五將山、黝土山。
德順州,上,刺史。宋德順軍,國初隸熈秦路,皇統二年升為州,大定二十七年來屬。貞祐四年四月升為防禦,十月升為節鎮,軍曰隴安。戶三萬五千四百四十九。縣六、寨四、堡一:舊有上接鎮、通安寨、王家城、牧龍城、同家堡,後廢。
隴干倚。
水洛本中安堡城。堡一中安。
威戎本威戎堡城。
隆德本隆德寨。
通邊本通邊寨。寨三靜邊舊為縣,得勝,寧安。
治平本治平寨。寨一懷遠。
平涼府,散,中。宋渭州隴西郡平涼軍節度。舊為軍,後置陝西西路轉運司、陝西東、西路提刑司。大定二十六年來屬。戶三萬一千三十三。縣五、鎮五、寨一:
平涼倚。有笄頭山、馬屯山。
潘原有鳥鼠山、銅城山。
崇信有閣川水。鎮一西赤城。
華亭有小隴山。
化平本名安化,大定七年更。鎮四安化、安國、白巖河、耀武。寨一瓦亭
鎮戎州,下,刺史。本鎮戎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二十七年來屬。戶一萬四百四十七。縣二、堡三、寨八:
東山本東山寨。
三川本三川寨。堡三彭陽、乾興、開遠。寨八天聖、飛泉、熈寧、靈平、通峽、盪羌、九羊、張義。
秦州,下。宋天水郡雄武軍節度,後置秦鳳路。國初置節度,皇統二年置防禦使,隸熈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元光二年四月升為節鎮,軍曰鎮遠,後罷,貞祐三年復置。戶四萬四百四十八。縣八、城一、寨三、鎮二:舊有甘谷城、甘泉城、結藏城、定西寨、西顧堡,後廢。
成紀倚。有龍馬泉。
冶坊
甘谷
清水宋舊縣。有中隴山、嶓冢山、清水。
雞川
隴城有大隴山、瓦亭山。寨一隴城。
西寧貞祐四年十月升為西寧州,以甘谷、雞川、治平三縣隸焉。
秦安 城一伏羌。寨二三陽務、弓門。鎮二靜戎、穰。
隴州,下。宋汧陽郡,防禦。海陵時隸熈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縣三、鎮五:
汧陽倚。有汧水、隃麋澤。鎮二安化、新興。
汧源有吳嶽山、白環水。鎮三吳山、定戎、隴西。
隴安泰和八年以隴安寨升。有秦嶺山、渭水。
鄜延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縣十六,鎮五,城二,堡四,寨十八,關二。
延安府,下。宋延安郡彰武軍節度使,皇統二年置彰武軍緫管府。戶八萬八千九百九十四。縣七、寨四、堡一、鎮一。
膚施倚。有五龍山、伏龍山、洛水、清水、濯巾水。鎮一樂盤。
延川有濯巾河、黃河、吐延水。寨一永平。
延長有獨戰山、濯巾水。
臨真有庫利川。
甘泉有洛水。
敷政有三山、洛水。
門山有重覆山、黃河、渭牙川水。堡二安定,置第六正將。安寨。寨四萬安,興定二年廢。德安,置第五副將。招安。永平,有丹陽驛。
丹州,中,刺史。宋咸寧郡軍事,國初因之。戶一萬三千七十八。縣一、鎮一、關一:
宜川有雲巖山、孟門山、黃河、庫利川。鎮一雲巖。關一烏仁。
保安州,下,刺史。宋保安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戶七千三百四十。縣一、寨三、鎮二、堡一、城一:保安大定十二年以保安軍置。寨三德靖、順寧、平戎。鎮二靜邊、永和。堡一園林。城一金湯。
綏德州,下,刺史。唐綏州,宋綏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戶一萬二千七百二十。縣一、寨十、城一、堡一、關一:
清澗本宋清澗城,大定二十二年升。寨十暖泉,義合,清邊,臨夏,白草,米脂置第二將,懷寧,鎮邊,綏平,克戎置第四將。城一嗣武。堡一開光。關一永寧。
鄜州,下。宋洛交郡康定軍節度,國初因之,置保大軍節度使。戶六萬二千九百三十一。縣四、鎮一:
洛交倚。有踈屬山、洛水、華池水。鎮一三川。
直羅有大盤山、羅川水。
鄜城有楊班湫。
洛川有洛川水、圜水。
坊州,中,刺史。宋中部郡軍事。戶二萬七百四十六。縣二、鎮一:
中部有沮河、橋山、石堂山、洛水、蒲谷水。
宜君有沮水。鎮一玉華。
天會五年,元帥府宗翰、宗望奉詔伐宋,若克宋則割地以賜夏。及宋旣克,乃分割楚、夏疆封,自麟府路洛陽溝距黃河西岸,西歷暖泉堡,鄜延路米脂谷至累勝寨,環慶路威邊寨踰九星原至委布谷口,涇原路威川寨略古蕭關至北谷口,秦鳳路通懷堡至古會州,自此距黃河,依見流分熈河路盡西邊,以限楚、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懸邈者,相地勢從便分畫。
慶原路,舊作陝西西路。府一,領節鎮二,刺郡三,縣十八,鎮二十三,城二,堡四,寨二十二,邊將營八。
慶陽府,中。宋安化郡慶陽軍節度。本慶州軍事,國初改安國軍,後置定安軍節度使兼緫管,皇統二年置緫管府。戶四萬六千一百七十一。縣三、城二、堡一、寨三、鎮七:
安化倚。有馬嶺山、延慶水。
彭原有彭池原、睦陽川。鎮二董志、赤城。
合水有子午山。鎮五金櫃、懷安、業樂、五交、景山。城二白豹、大順。寨三安疆、華池、柔遠。堡一荔原。
環州,上,刺史。宋軍事,國初因之,大定間升為刺郡。戶九千五百四。縣一、堡三、寨六、鎮三:
通遠倚。有鹹河、馬嶺阪、塔子平榷場。堡三木瓜、歸德、興平。舊有惠丁、射香、流井三堡,後廢。寨六定邊、平遠、永和、洪德、烏倫、安邊。鎮三合道、馬嶺、木波。
寧州,中,刺史。宋彭原郡興寧軍節度,國初因之,皇統二年降為軍,仍加「西」字,天德二年去「西」字,為刺郡。戶三萬四千七百五十七。縣四、鎮五:
安定本名定安,大定七年更。倚。有洛水、九陵水。鎮一交城。
定平 鎮二棗社、大昌。
真寧有子午山、羅川水。鎮二要關、山河。
襄樂有延川水。
邠州,中。宋新平郡靜難軍節度使,國初因之。戶四萬七千二百九十一。縣五、鎮三、寨一:
新平倚。有涇水、潘水。
淳化有仲山、車箱阪。
宜祿有涇水、汭水。鎮一亭口。
永壽宋醴州。有高泉山。鎮一永壽。舊有邵寨鎮,後割隸涇州。寨一常寧。
三水有石門山、涇水、羅川水。鎮一清泉。
原州,上,刺史。宋平涼郡軍事,大定二十七年為涇州支郡,後復軍事。戶一萬七千八百。縣二、鎮三、寨五:
臨涇倚。有陽晉水、朝那水。
彭陽有大湖河、蒲川河。鎮三蕭鎮、柳泉、新城。寨五綏寧、平安、靖安、開邊、西壕。
涇州,中,彰化軍節度使。本治涇川,元光二年徙治長武。戶二萬六千二百九十。縣四、寨一、鎮二:
涇川本保定縣,大定七年更。寨一官地。
長武
良原
靈臺 鎮二百里、邵寨。
邊將:
第二將營,在荔原堡西,白豹城南七十五里,戶三千七百一十六。
次西第四將營,戶一千二百三十二。
次西第三將營,戶二千一百五。
次西第八將營,戶一千二百二十二。
次西第七將營,戶八百五十。
次西第九將營,戶七百二十七。
次西第六將營,戶九百八十九。
次西第五將營,戶三百六十四。
皇統六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邊軍等沿邊地賜夏國,從所請也。正隆元年,命與夏國邊界對立烽候,以防侵軼。
臨洮路,皇統二年改熈州為臨洮府,置熈秦路緫管府,大定二十七年更今名。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一十三,鎮六,城六,堡十二,寨九,關二。
臨洮府,中。宋舊熈州臨洮郡鎮洮軍節度,後更為德順軍,皇統二年置緫管府。產甘草、菴子、大黃。戶一萬九千七百二十一。縣三、鎮一、城一、堡四:
狄道有白石山、洮水、浩亹河。鎮一慶平。城一景骨。
當川 堡一通谷。
康樂 堡三渭源,臨洮,南川臨宋界。
積石州,下,刺史。本宋積石軍溪哥城,大定二十二年為州。戶五千一百八十五。縣一、城三、堡三:
懷羌西至生羌界八十里。城三循化,西至生羌界一百里。大通、臨河、夏界。來羌,臨夏邊。堡三通津、臨灘、來同。
洮州,下。宋嘗置團練。刺史。舊軍事。臨宋界,至西生羌界八十里。戶一萬一千三百三十七。堡二:通祐,臨宋界,無民戶,置軍守。鐵城,臨宋界,無民戶,置軍守。
蘭州,上,刺史。宋金城郡軍事。戶一萬一千三百六十。縣三、鎮三、城二、堡三、關一:
定遠兼第十將,去質孤堡一十五里。
龕谷宋舊寨。
阿干宋舊寨。城二寧遠、安羌。堡三東關。質孤,臨夏邊,兼第八將。西關,臨黃河、夏邊。鎮三原川、豬觜、納米。關一京玉。
鞏州,下,節度。宋通遠軍,皇統二年升軍事為通遠軍節度使。戶三萬六千三百一。縣五、寨四、鎮一:
隴西宋舊縣。
通渭
定西貞祐四年六月升為州,以通西、安西隸焉。鎮一鹽川。舊有赤觜鎮,後廢。
通西
安西 寨四熟羊,臨宋界。來遠,去宋界二十五里,舊為鎮。永寧,去宋界三十里。南川。舊有平西、寧遠二寨,及南三岔堡。
會州,上,刺史。宋前舊名汝遮。戶八千九百一十八。縣一、舊有會川城。寨二、關一:
保川 寨二平西、通安。關一會安,舊作會寧。
河州,下,防禦。宋安鄉郡軍事。至都四千七百一十里。皇統二年升軍事為防禦,貞祐四年十月升為節鎮,軍曰平西。戶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二。縣二、城一、寨三、鎮一:
枹罕國初廢,貞元二年復置。
寧河 城一安鄉關。寨三南川、通會關、定羌城。鎮一積慶。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七‧志第八  河渠 黃河 漕渠 盧溝河 滹沱河 漳河
黃河。
金始克宋,兩河悉畀劉豫。豫亡,河遂盡入金境。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金人設官置屬,以主其事。沿河上下凡二十五埽,六在河南,十九在河北,埽設散巡河官一員。雄武、滎澤、原武、陽武、延津五埽則兼汴河事,設黃汴都巡河官一員於河陰以蒞之。懷州、孟津、孟州及城北之四埽則兼沁水事,設黃沁都巡河官一員於懷州以臨之。崇福上下、衛南、淇上四埽屬衛南都巡河官,則居新鄉。武城、白馬、書城、教城四埽屬濬滑都巡河官,則處教城。曹甸都巡河官則緫東明、西佳、孟華、淩城四埽。曹濟都巡河官則司定陶、濟北、寒山、金山四埽者也。故都巡河官凡六員。後又特設崇福上下埽都巡河官兼石橋使。凡巡河官,皆從都水監廉舉,緫統埽兵萬二千人,歲用薪百一十一萬三千餘束,草百八十三萬七百餘束,樁杙之木不與,此備河之恒制也。
大定八年六月,河決李固渡,水潰曹州城,分流于單州之境。九年正月,朝廷遣都水監梁肅往視之。河南統軍使宗室宗敘言:「大河所以決溢者,以河道積淤,不能受水故也。今曹、單雖被其患,而兩州本以水利為生,所害農田無幾。今欲河復故道,不惟大費工役,又卒難成功。縱能塞之,他日霖潦,亦將潰決,則山東河患又非曹、單比也。又沿河數州之地,驟興大役,人心動搖,恐宋人乘間構為邊患。」而肅亦言:「新河水六分,舊河水四分,今若塞新河,則二水復合為一。如遇漲溢,南決則害於南京,北決則山東、河北皆被其害。不若李固南築隄以防決溢為便。」尚書省以聞,上從之。
十年三月,拜宗敘為參知政事,上諭之曰:「卿昨為河南統軍時,嘗言黃河堤埽利害,甚合朕意。朕每念百姓凡有差調,吏互為姦,若不早計而迫期徵斂,則民增十倍之費。然其所徵之物,或委積經年,至腐朽不可復用,使吾民數十萬之財,皆為棄物,此害非細。卿旣參朝政,凡類此者皆當革其弊,擇所利而行之。」
十一年,河決王村,南京孟、衛州界多被其害。
十二年正月,尚書省奏:「檢視官言,水東南行,其勢甚大。可自河陰廣武山循河而東,至原武、陽武、東明等縣孟、衛等州增築堤岸,日役夫萬一千,期以六十日畢。」詔遣太府少監張九思、同知南京留守事紇石烈邈小字阿補孫監護工作。
十三年三月,以尚書省請修孟津、滎澤、崇福埽堤以備水患,上乃命雄武以下八埽並以類從事。
十七年秋七月,大雨,河決白溝。十二月,尚書省奏:「修築河堤,日役夫一萬一千五百,以六十日畢工。」詔以十八年二月一日發六百里內軍夫,并取職官人力之半,餘聽發民夫,以尚書工部郎中張大節、同知南京留守事高蘇董役。
先是,祥符縣陳橋鎮之東至陳留潘崗,黃河堤道四十餘里以縣官攝其事,南京有司言,乞專設埽官,十九年九月,乃設京埽巡河官一員。
二十年,河決衛州及延津京東埽,瀰漫至于歸德府。檢視官南京副留守石抹輝者言:「河水因今秋霖潦暴漲,遂失故道,勢益南行。」宰臣以聞。乃自衛州埽下接歸德府南北兩岸增築堤以捍湍怒,計工一百七十九萬六千餘,日役夫二萬四千餘,期以七十日畢工。遂于歸德府創設巡河官一員,埽兵二百人,且詔頻役夫之地與免今年稅賦。
二十一年十月,以河移故道,命築堤以備。
二十六年八月,河決衛州堤,壞其城。上命戶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監王汝嘉馳傳措畫備禦。而寂視被災之民不為拯救,乃專集衆以網魚取官物為事,民甚怨嫉。上聞而惡之。旣而,河勢泛濫及大名。上於是遣戶部尚書劉瑋往行工部事,從宜規畫,黜寂為蔡州防禦使。
冬十月,上謂宰臣曰:「朕聞亡宋河防一步置一人,可添設河防軍數。」它日,又曰:「比聞河水泛溢,民罹其害者,貲產皆空。今復遣官於被災路分推排,何耶?」右丞張汝霖曰:「今推排者皆非被災之處。」上曰:「雖然,必其鄰道也。旣鄰水而居,豈無驚擾遷避者乎,計其貲產,豈有餘哉,尚何推排為。」十一月,又謂宰臣曰:「河未決衛州時嘗有言者,旣決之後,有司何故不令朕知。」命詢其故。
二十七年春正月,尚書省言:「鄭州河陰縣聖后廟,前代河水為患,屢禱有應,嘗加封號廟額。今因禱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贈。」上從其請,特加號曰昭應順濟聖后,廟曰靈德善利之廟。
二月,以衛州新鄉縣令張虡、丞唐括唐古出、主簿溫敦偎喝,以河水入城閉塞救護有功,皆遷賞有差。御史臺言:「自來沿河京、府、州、縣官坐視管內河防缺壞,特不介意。若令沿河京、府、州、縣長貳官皆於名銜管勾河防事,如任內規措有方能禦大患,或守護不謹以致踈虞,臨時聞奏,以議賞罰。」上從之,仍命每歲將泛之時,令工部官一員沿河檢視。於是以南京府及所屬延津、封丘、祥符、開封、陳留、胙城、杞縣、長垣,歸德府及所屬宋城、寧陵、虞城,河南府及孟津,河中府及河東,懷州河內、武陟,同州朝邑,衛州汲、新鄉、獲嘉,徐州彭城、蕭、豐,孟州河陽、溫,鄭州河陰、滎澤、原武、氾水,濬州衛,陝州閿鄉、湖城、靈寶,曹州濟陰,滑州白馬,睢州襄邑,滕州沛,單州單父,解州平陸,開州濮陽,濟州嘉祥、金鄉、鄆城,四府、十六州之長貳皆提舉河防事,四十四縣之令佐皆管勾河防事。
初,衛州為河水所壞,乃命增築蘇門,遷其州治。至二十八年,水息,居民稍還,皆不樂遷。於是遣大理少卿康元弼按視之。元弼還奏:「舊州民復業者甚衆,且南使驛道館舍所在,向以不為水備,以故被害。若但修其堤之薄缺者,可以無虞,比之遷治,所省數倍,不若從其民情,修治舊城為便。」乃不遷州,仍勑自今河防官司怠慢失備者,皆重抵以罪。
二十九年五月,河溢于曹州小堤之北。六月,上諭旨有司曰「比聞五月二十八日河溢,而所報文字如此稽滯。水事最急,功不可緩,稍緩時頃,則難固護矣。」十二月,工部言:「營築河堤,用工六百八萬餘,就用埽兵軍夫外,有四百三十餘萬工當用民夫。」遂詔命去役所五百里州、府差顧,於不差夫之地均徵顧錢,驗物力科之。每工錢百五十文外,日支官錢五十文,米升半。仍命彰化軍節度使內族裔、都水少監大齡壽提控五百人往來彈壓。
先是,河南路提刑司言:「沿河居民多困乏逃移,蓋以河防差役煩重故也。竊惟禦水患者,不過堤埽,若土功從實計料,薪稿樁杙以時徵斂,亦復何難。今春築堤,都水監初料取土甚近,及其興工乃遠數倍,人夫懼不及程,貴價買土,一隊之間多至千貫。又許州初科薪稿十八萬餘束,旣而又配四萬四千,是皆常歲必用之物,農隙均科則易輸納。自今堤埽興工,乞令本監以實計度,量一歲所用物料,驗數折稅,或令和買,於冬月分為三限輸納為便。」詔尚書省詳議以聞。
明昌元年春正月,尚書省奏:「臣等以為,自今凡興工役,先量負土遠近,增築高卑,定功立限,牓諭使人先知,無令增加力役。并河防所用物色,委都水監每歲於八月以前,先拘籍舊貯物外實闕之數,及次年春工多寡,移報轉運司計置,於冬三月分限輸納。如水勢不常,夏秋暴漲危急,則用相鄰埽分防備之物,不足,則復於所近州縣和買。然復慮人戶道塗泥淖,艱于運納,止依稅內科折他物,更為增價,當官支付,違者並論如律,仍令所屬提刑司正官一員馳驛監視體究,如此則役作有程,而河不失備。」制可之。
四年十一月,尚書省奏:「河平軍節度使王汝嘉等言『大河南岸舊有分流河口,如可踈導,足泄其勢,及長堤以北恐亦有可以歸納排瀹之處,乞委官視之。濟北埽以北宜創起月堤』。臣等以為宜從所言。其本監官皆以諳練河防故注以是職,當使從汝嘉等同往相視,庶免異議。如大河南北必不能開挑歸納,其月堤宜依所料興修。」上從之。
十二月,勑都水監官提控修築黃河堤,及令大名府差正千戶一員,部甲軍二百人彈壓勾當。
五年春正月,尚書省奏:「都水監丞田櫟同本監官講議黃河利害,嘗以狀上言,前代每遇古堤南決,多經南、北清河分流,南清河北下有枯河數道,河水流其中者長至七八分,北清河乃濟水故道,可容三二分而已。今河水趨北,齧長堤而流者十餘處,而堤外率多積水,恐難依元料增修長堤與創築月堤也。可於北岸牆村決河入梁山濼故道,依舊作南、北兩清河分流。然北清河舊堤歲久不完,當立年限增築大堤,而梁山故道多有屯田軍戶,亦宜遷徙。今擬先於南岸王村、宜村兩處決堤導水,使長堤可以固護,姑宜仍舊,如不能踈導,即依上開決,分為四道,俟見水勢隨宜料理。」尚書省以櫟等所言與明昌二年劉瑋等所案視利害不同,及令陳言人馮德輿與櫟面對,亦有不合者,送工部議。復言「若遽於牆村踈決,緣瀕北清河州縣二十餘處,兩岸連亙千有餘里,其堤防素不修備,恐所屯軍戶亦卒難徙。今歲先於南岸延津縣堤決堤洩水,其北岸長堤自白馬以下,定陶以上,並宜加功築護,庶可以遏將來之患。若定陶以東三埽棄堤則不必修,止決舊壓河口,引導積水東南行,流堤北張彪、白塔兩河間,礙水軍戶可使遷徙,及梁山濼故道分屯者,亦當預為安置」。宰臣奏曰:「若遽從櫟等所擬,恐旣更張,利害非細。比召河平軍節度使王汝嘉同計議,先差幹濟官兩員行戶工部事覆視之,同則就令計實用工物、量州縣遠近以調丁夫,其督趣春工官即充今歲守漲,及與本監官同議經久之利。」詔以知大名府事內族裔、尚書戶部郎中李敬義充行戶工部事,以參知政事胥持國都提控。又奏差德州防禦使李獻可、尚書戶部郎中焦旭於山東當水所經州縣築護城堤,及北清河兩岸舊有堤處別率丁夫修築,亦就令講究河防之計。
他日,上以宋閻士良所述黃河利害一帙付參知政事馬琪曰:「此書所言亦有可用者,今以賜卿。」
二月,上諭平章政事守貞曰:「王汝嘉、田櫟專管河防,此國家之重事也。朕比問其曾於南岸行視否?乃稱『未也』。又問水決能行南岸乎?又云『不可知』。且水趨北久矣,自去歲便當經畫,今不稱職如是耶?可諭旨令往盡心固護,無致失備,及講究所以經久之計。稍涉違慢,當併治罪。」
三月,行省并行戶工部及都水監官各言河防利害事。都水監元擬於南岸王村、宜村兩處開導河勢,緣比來水勢去宜村堤稍緩,唯王村岸向上數里臥捲,可以開決作一河,且無所犯之城市村落。又擬於北岸牆村踈決,依舊分作兩清河入梁山故道,北清河兩岸素有小堤不完,後當築大堤。尚書省謂:「以黃河之水勢,若於牆村決注,則山東州縣膏腴之地及諸鹽場必被淪溺。設使修築壞堤,而又吞納不盡,功役至重,虛困山東之民,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況長堤已加固護,復於南岸踈決水勢,已寢決河入梁山濼之議,水所經城邑已勸率作護城堤矣,先所修清河舊堤已遣罷之。監丞田櫟言定陶以東三埽棄堤不當修,止言『決舊壓河口以導漸水入堤北張彪、白塔兩河之間,凡當水衝屯田戶須令遷徙』。臣等所見,止當堤前作木岸以備之,其間居人未當遷徙,至夏秋水勢泛溢,權令避之,水落則當各復業,此亦戶工部之所言也。」上曰:「地之相去如此其遠,彼中利害,安得悉知?惟委行省盡心措畫可也。」
四月,以田櫟言河防事,上諭旨參知政事持國曰:「此事不惟責卿,要卿等同心規畫,不勞朕心爾。如櫟所言,築堤用二十萬工,歲役五十日,五年可畢,此役之大,古所未有。況其成否未可知,就使可成,恐難行也。遷徙軍戶四千則不為難,然其水特決,尚不知所歸,儻有潰走,若何枝梧。如令南岸兩處踈決,使其水趨南,或可分殺其勢。然水之形勢,朕不親見,難為條畫,雖卿亦然。丞相、左丞皆不熟此,可集百官詳議以行。」百官咸謂:「櫟所言棄長堤,無起新堤,放河入梁山故道,使南北兩清河分流,為省費息民長久之計。臣等以為黃河水勢非常,變易無定,非人力可以斟酌,可以指使也。況梁山濼淤填已高,而北清河窄狹不能吞伏,兼所經州縣農民廬井非一,使大河北入清河,山東必被其害。櫟又言乞許都水監符下州府運司,專其用度,委其任責,一切同於軍期,仍委執政提控。緣今監官已經添設,又於外監署司多以沿河州府長官兼領之,及令佐管勾河防,其或怠慢已有同軍期斷罪的決之法,凡櫟所言無可用。」遂寢其議。
八月,以河決陽武故堤,灌封丘而東,尚書省奏,都水監、行部官有失固護。詔命同知都轉運使高旭、武衛軍副都指揮使女奚列奕小字韓家奴同往規措。尚書省奏:「都水監官前來有犯,已經戒諭,使之常切固護。今王汝嘉等殊不加意,旣見水勢趨南,不預經畫,承留守司累報,輒為遷延,以至害民。即是故違制旨,私罪當的決。」詔汝嘉等各削官兩階,杖七十罷職。
上謂宰臣曰:「李愈論河決事,謂宜遣大臣往,以慰人心,其言良是。嚮慮河北決,措畫堤防,猶嘗置行省,況今方橫潰為害,而止差小官,恐失衆望。自國家觀之,雖山東之地重於河南,然民皆赤子,何彼此之間。」乃命參知政事馬琪往,仍許便宜從事。上曰:「李愈不得為無罪,雖都水監官非提刑司統攝,若與留守司以便宜率民固護,或申聞省部,亦何不可使朕聞之。徒能張皇水勢而無經畫,及其已決,乃與王汝嘉一往視之而還,亦未嘗有所施行。問王村河口開導之月,則對以四月終,其實六月也,月日尚不知,提刑司官當如是乎。」尋命戶部員外郎何格賑濟被浸之民。
時行省參知政事胥持國、馬琪言:「已至光祿村周視堤口。以其河水浸漫,堤岸陷潰,至十餘里外乃能取土。而堤面窄狹,僅可數步,人力不可施,雖窮力可以暫成,終當復毀。而中道淤澱,地有高低,流不得泄,且水退,新灘亦難開鑿。其孟華等四埽與孟陽堤道,沿汴河東岸,但可施功者,即悉力修護,將於農隙興役,及凍畢工,則京城不至為害。」
參知政事馬琪言:「都水外監員數冗多,每事相倚,或復邀功,議論紛紜不一,隳廢官事。擬罷都水監掾,設勾當官二員。又自昔選用都、散巡河官,止由監官辟舉,皆諸司人,或有老疾,避倉庫之繁,行賄請託,以致多不稱職。擬升都巡河作從七品,於應入縣令廉舉人內選注外,散巡河依舊,亦於諸司及丞簿廉舉人內選注,並取年六十以下有精力能幹者。到任一年,委提刑司體察,若不稱職,即日罷之。如守禦有方,致河水安流,任滿,從本監及提刑司保申,量與升除。凡河橋司使副亦擬同此選注。」繼而胥持國亦以為言,乃從其請。
閏十月,平章政事守貞曰:「馬琪措畫河防事,未見功役之數,加之積歲興功,民力將困,今持國復病,請別遣有材幹者往議之。」上曰:「堤防救護若能成功,則財力固不敢惜。第恐財殫力屈,成而復毀,如重困何。」宰臣對曰:「如盡力固護,縱為害亦輕,若恬然不顧,則為害滋甚。」上曰:「無乃因是致盜賊乎?」守貞曰:「宋以河決興役,亦嘗致盜賊,然多生於凶歉。今時平歲豐,少有差役,未必至此。且河防之役,理所當然,今之當役者猶為可耳。至於科徵薪芻,不問有無,督輸迫切則破產業以易之,恐民益困耳。」上曰:「役夫須近地差取,若遠調之,民益艱苦,但使津濟可也。然當俟馬琪至而後議之。」庚辰,琪自行省還,入見,言:「孟陽河堤及汴堤已填築補修,水不能犯汴城。自今河勢趨北,來歲春首擬於中道踈決,以解南北兩岸之危。凡計工八百七十餘萬,可於正月終興工。臣乞前期再往河上監視。」上以所言付尚書省,而治檢覆河堤并守漲官等罪有差。
他日,尚書省奏事,上語及河防事,馬琪奏言:「臣非敢不盡心,然恐智力有所不及。若別差官相度,儻有奇畫,亦未可知。如適與臣策同,方來興功,亦庶幾稍寬朝廷憂顧。」上然之,命翰林待制奧屯忠孝權尚書戶部侍郎、太府少監溫昉權尚書工部侍郎,行戶、工部事,修治河防,且諭之曰:「汝二人皆朕所素識,以故委任,冀副朕意。如有錯失,亦不汝容。」
承安元年七月,勑自今沿河傍側州、府、縣官雖部除者皆勿令員闕。
泰和二年九月,勑御史臺官:「河防利害初不與卿等事,然臺官無所不問,應體究者亦體究之。」
五年二月,以崔守真言,「黃河危急,芻稿物料雖云折稅,每年不下五六次,或名為和買,而未嘗還其直」,勑委右三部司正郭澥、御史中丞孟鑄講究以聞。澥等言「大名府、鄭州等處自承安二年以來,所科芻稿未給價者,計錢二十一萬九千餘貫」。遂命以各處見錢差能幹官同各州縣清強官一一酬之,續令按察司體究。
宣宗貞祐三年十一月壬申,上遣參知政事侯摯祭河神於宜村。
三年四月,單州刺史顏盞天澤言:「守禦之道,當決大河使北流德、博、觀、滄之境。今其故堤宛然猶在,工役不勞,水就下必無漂沒之患。而難者若不以犯滄鹽場損國利為說,必以浸沒河北良田為解。臣嘗聞河側故老言,水勢散漫,則淺不可以馬涉,深不可以舟濟,此守禦之大計也。若曰浸民田,則河徙之後,淤為沃壤,正宜耕墾,收倍于常,利孰大焉。若失此計,則河南一路兵食不足,而河北、山東之民皆瓦解矣。」詔命議之。
四年三月,延州刺史溫撒可喜言:「近世河離故道,自衛東南而流,由徐、邳入海,以此,河南之地為狹。臣竊見新鄉縣西河水可決使東北,其南有舊堤,水不能溢,行五十餘里與清河合,則由濬州、大名、觀州、清州、柳口入海,此河之故道也,皆有舊堤,補其缺罅足矣。如此則山東、大名等路,皆在河南,而河北諸郡亦得其半,退足以為禦備之計,進足以壯恢復之基。」又言:「南岸居民,旣已籍其河夫修築河堰,營作戍屋,又使轉輸芻糧,賦役繁殷,倍於他所,夏秋租稅,猶所未論,乞減其稍緩者,以寬民力。」事下尚書省,宰臣謂:「河流東南舊矣。一旦決之,恐故道不容,衍溢而出,分為數河,不復可收。水分則淺狹易渡,天寒輒凍,禦備愈難,此甚不可。」詔但令量宜減南岸郡縣居民之賦役。
五年夏四月,勑樞密院,沿河要害之地,可壘石岸,仍置撒星樁、陷馬塹以備敵。
漕渠。
金都於燕,東去潞水五十里,故為牐以節高良河、白蓮潭諸水,以通山東、河北之粟。凡諸路瀕河之城,則置倉以貯傍郡之稅,若恩州之臨清、歷亭,景州之將陵、東光,清州之興濟、會川,獻州及深州之武強,是六州諸縣皆置倉之地也。其通漕之水,舊黃河行滑州、大名、恩州、景州、滄州、會川之境,漳水東北為御河,則通蘇門、獲嘉、新鄉、衛州、濬州、黎陽、衛縣、彰德、磁州、洺州之餽,衡水則經深州會于滹沱,以來獻州、清州之餉,皆合于信安海壖,泝流而至通州,由通州入牐,十餘日而後至于京師。其它若霸州之巨馬河,雄州之沙河,山東之北清河,皆其灌輸之路也。然自通州而上,地峻而水不留,其勢易淺,舟膠不行,故常從事陸輓,人頗艱之。世宗之世,言者請開盧溝金口以通漕運,役衆數年,竟無成功,事見盧溝河。其後亦以牐河或通或塞,而但以車輓矣。
其制,春運以冰消行,暑雨畢。秋運以八月行,冰凝畢。其綱將發也,乃合衆,以所載之粟苴而封之,先以付所卸之地,視與所封樣同則受。凡綱船以前期三日修治,日裝一綱,裝畢以三日啟行。計道里分泝流、沿流為限,至所受之倉,以三日卸,又三日給收付。凡輓漕腳直,水運鹽每石百里四十八文,米五十文一分二釐七毫,粟四十文一分三毫,錢則每貫一文七分二釐八毫。陸運傭直,米每石百里百一十二文一分五毫,粟五十七文六分八釐四毫,錢每貫三文九釐六毫。餘物每百斤行百里,平路則春冬百三十一文五分,夏秋百五十七文八分,山路則春冬百四十九文,夏秋二百一文。凡使司院務納課傭直,春冬九十文三分,夏秋百一十四文。諸民戶射賃官船漕運者,其腳直以十分為率,初年剋二分,二年剋一分八釐,三年剋一分七釐,四年剋一分五釐,五年以上剋一分。
初,世宗大定四年八月,以山東大熟,詔移其粟以實京師。十月,上出近郊,見運河湮塞,召問其故。主者云戶部不為經畫所致。上召戶部侍郎曹望之,責曰:「有河不加濬,使百姓陸運勞甚,罪在汝等。朕不欲即加罪,宜悉力使漕渠通也。」五年正月,尚書省奏,可調夫數萬,上曰:「方春不可勞民,令宮籍監戶、東宮親王人從、及五百里內軍夫,濬治。」
二十一年,以八月京城儲積不廣,詔沿河恩獻等六州粟百萬餘石運至通州,輦入京師。
明昌三年四月,尚書省奏:「遼東、北京路米粟素饒,宜航海以達山東。昨以按視東京近海之地,自大務清口并咸平銅善館皆可置倉貯粟以通漕運,若山東、河北荒歉,即可運以相濟。」制可。
承安五年,邊河倉州縣,可令折納菽二十萬石,漕以入京,驗品級養馬於俸內帶支,仍漕麥十萬石,各支本色。乃命都水監丞田櫟相視運糧河道。
泰和元年,尚書省以景州漕運司所管六河倉,歲稅不下六萬餘石,其科州縣近者不下二百里,官吏取賄延阻,人不勝苦,雖近官監之亦然。遂命監察御史一員往來糾察之。
五年,上至霸州,以故漕河淺澀,勑尚書省發山東、河北、河東、中都、北京軍夫六千,改鑿之。犯屯田戶地者,官對給之。民田則多酬其價。
六年,尚書省以凡漕河所經之地,州縣官以為無與於己,多致淺滯,使綱戶以盤淺剝載為名,姦弊百出。於是遂定制,凡漕河所經之地,州府官銜內皆帶「提控漕河事」,縣官則帶「管勾漕河事」,俾催檢綱運,營護堤岸。為府三:大興、大名、彰德。州十二:恩、景、滄、清、獻、深、衛、濬、滑、磁、洺、通。縣三十三:大名、元城、館陶、夏津、武城、歷亭、臨清、吳橋、將陵、東光、南皮、清池、靖海、興濟、會川、交河、樂壽、武強、安陽、湯陰、臨漳、成安、滏陽、內黃、黎陽、衛、蘇門、獲嘉、新鄉、汲、潞、武清、香河、漷陰。
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牐岸,止名天津河巡河官,隸都水監。
八年六月,通州刺史張行信言,「船自通州入牐,凡十餘日方至京師,而官支五日轉腳之費」,遂增給之。
貞祐三年,旣遷于汴,以陳、潁二州瀕水,欲借民船以漕,不便。遂依觀州漕運司設提舉官,募船戶而籍之,命戶部勾當官往來巡督。
四年,從右丞侯摯言,開沁水以便餽運。上又念京師轉輸之勞,命出尚廄牛及官車,以助其力。
興定四年十月,諭皇太子曰:「中京運糧護送官,當擇其人,萬有一失,樞密官亦有罪矣。其船當用毛花輦所造兩首尾者,仍張幟如渡軍之狀,勿令敵知為糧也。」
陝西行省把胡魯言:「陝西歲運糧以助關東,民力浸困,若以舟自渭入河,順流而下,可以紓民力。」遂命嚴其偵候,如有警,則皆維於南岸。
時朝廷以邳、徐、宿、泗軍儲,京東縣輓運者歲十餘萬石,民甚苦之。元光元年,遂於歸德府置通濟倉,設都監一員,以受東郡之粟。
定國軍節度使李復亨言:「河南駐蹕,兵不可闕,糧不厭多。比年,少有匱乏即仰給陝西,陝西地腴歲豐,十萬石之助不難。但以車運之費先去其半,民何以堪。宜造大船二十,由大慶關渡入河,東抵湖城,往還不過數日,篙工不過百人,使舟皆容三百五十斛,則是百人以數日運七千斛矣。自夏抵秋可漕三千餘萬斛,且無稽滯之患。」上從之。
時又於靈璧縣潼郡鎮設倉都監及監支納,以方開長直溝,將由萬安湖舟運入汴至泗,以貯粟也。
盧溝河。
大定十年,議決盧溝以通京師漕運,上忻然曰:「如此,則諸路之物可徑達京師,利孰大焉。」命計之,當役千里內民夫,上命免被災之地,以百官從人助役。已而,勑宰臣曰「山東歲飢,工役興則妨農作,能無怨乎。開河本欲利民,而反取怨,不可。其姑罷之。」十一年十二月,省臣奏復開之,自金口踈導至京城北入壕,而東至通州之北,入潞水,計工可八十日。十二年三月,上令人覆按,還奏「止可五十日」。上召宰臣責曰:「所餘三十日徒妨農費工,卿等何為慮不及此。」及渠成,以地勢高峻,水性渾濁。峻則奔流漩洄,齧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其後,上謂宰臣曰:「分盧溝為漕渠,竟未見功,若果能行,南路諸貨皆至京師,而價賤矣。」平章政事駙馬元忠曰:「請求識河道者,按視其地。」竟不能行而罷。
二十五年五月,盧溝決於上陽村。先是,決顯通寨,詔發中都三百里內民夫塞之,至是復決,朝廷恐枉費工物,遂令且勿治。
二十七年三月,宰臣以「孟家山金口牐下視都城,高一百四十餘尺,止以射糧軍守之,恐不足恃。儻遇暴漲,人或為姦,其害非細。若固塞之,則所灌稻田俱為陸地,種植禾麥亦非曠土。不然則更立重牐,仍於岸上置埽官廨署,及埽兵之室,庶幾可以無虞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
夏四月丙子,詔封盧溝水神為安平侯。
二十八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津要,令建石橋。未行而世宗崩。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復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旣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三月成,勑命名曰廣利。有司謂車駕之所經行,使客商旅之要路,請官建東西廊,令人居之。上曰:「何必然,民間自應為耳。」左丞守貞言:「但恐為豪右所占,況罔利之人多止東岸,若官築則東西兩岸俱稱,亦便於觀望也。」遂從之。
六月,盧溝堤決,詔速遏塞之,無令泛溢為害。右拾遺路鐸上踈言,當從水勢分流以行,不必補修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舊堤。上命宰臣議之,遂命工部尚書胥持國及路鐸同檢視其堤道。
滹沱河。
大定八年六月,滹沱犯真定,命發河北西路及河間、太原、冀州民夫二萬八千,繕完其堤岸。
十年二月,滹沱河創設巡河官二員。
十七年,滹沱決白馬崗,有司以聞,詔遣使固塞,發真定五百里內民夫,以十八年二月一日興役,命同知真定尹鶻沙虎、同知河北西路轉運使徐偉監護。
漳河。
大定二十年春正月,詔有司修護漳河牐,所須工物一切並從官給,毋令擾民。
明昌二年六月,漳河及盧溝堤皆決,詔命速塞之。
四年春正月癸未,有司言修漳河堤埽計三十八萬餘工,詔依盧溝河例,招被水闕食人充夫,官支錢米,不足則調礙水人戶,依上支給。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八‧志第九  禮一 郊
金人之入汴也,時宋承平日久,典章禮樂粲然備具。金人旣悉收其圖籍,載其車輅、法物、儀仗而北,時方事軍旅,未遑講也。旣而,即會寧建宗社,庶事草創。皇統間,熈宗巡幸析津,始乘金輅,導儀衛,陳鼓吹,其觀聽赫然一新,而宗社朝會之禮亦次第舉行矣。繼以海陵狼顧,志欲併吞江南,乃命官修汴故宮,繕宗廟社稷,悉載宋故禮器以還。外而黷武,內而縱欲,其猷旣失,奚敢議禮樂哉。
世宗旣興,復收嚮所遷宋故禮器以旋,迺命官參校唐、宋故典沿革,開「詳定所」以議禮,設「詳校所」以審樂,統以宰相通學術者,於一事之宜適、一物之節文,旣上聞而始彙次,至明昌初書成,凡四百餘卷,名曰金纂修雜錄。凡事物名數,支分派引,珠貫棋布,井然有序,炳然如丹。又圖吉、凶二儀:鹵簿十三節以備大葬,小鹵簿九節以備郊廟。而命尚書左右司、春官、兵曹、太常寺各掌一本,其意至深遠也。是時,宇內阜安,民物小康,而維持幾百年者實此乎基。嗚呼,禮之為國也信矣夫。而況關雎、麟趾之化,其流風遺思被於後世者,為何如也。
宣宗南播,疆宇日蹙,旭日方升而爝火之燃,蔡流弗東而餘燼滅矣。圖籍散逸旣莫可尋,而其宰相韓企先等之所論列,禮官張暐與其子行簡所私著自公紀,亦亡其傳。故書之存,僅集禮若干卷,其藏史館者又殘缺弗完,姑掇其郊社宗廟諸神祀、朝覲會同等儀而為書,若夫凶禮則略焉。蓋自熈宗、海陵、衛紹王之繼弒,雖曰「鹵簿十三節以備大葬」,其行乎否耶,蓋莫得而考也,故宣孝之喪禮存,亦不復紀。噫,告朔餼羊雖孔子所不去,而史之缺文則亦慎之。作禮志。
南北郊。
金之郊祀,本於其俗有拜天之禮。其後,太宗即位,乃告祀天地,蓋設位而祭也。天德以後,始有南北郊之制,大定、明昌其禮寖備。
南郊壇,在豐宜門外,當闕之巳地。圓壇三成,成十二陛,各按辰位。壝牆三匝,四面各三門。齋宮東北,摎庫在南。壇、壝皆以赤土圬之。
北郊方丘,在通玄門外,當闕之亥地。方壇三成,成為子午卯酉四正陛。方壝三周,四面亦三門。
朝日壇曰大明,在施仁門外之東南,當闕之卯地,門壝之制皆同方丘。
夕月壇曰夜明,在彰義門外之西北,當闕之酉地,掘地汙之,為壇其中。
大定十一年始郊,命宰臣議配享之禮。左丞石琚奏曰:「按禮記『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祖配上帝也』。蓋配之者,侑神作主也。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推祖考配天,尊之也。兩漢、魏、晉以來,皆配以一祖。至唐高宗,始以高祖、太宗崇配。垂拱初,又加以高宗,遂有三祖同配之禮。至宋,亦嘗以三帝配,後禮院上議,以為對越天地,神無二主,由是止以太祖配。臣謂冬至親郊宜從古禮。」上曰:「唐、宋以私親,不合古,不足為法。今止當以太祖配。」又謂宰臣曰:「本國拜天之禮甚重。今汝等言依古制築壇,亦宜。我國家絀遼、宋主,據天下之正,郊祀之禮豈可不行。」乃以八月詔曰:「國莫大于祀,祀莫大于天,振古所行,舊章咸在。仰惟太祖之基命,詔我本朝之燕謀,奄有萬邦,于今五紀。因時制作,雖增飾于國容,推本奉承,猶未遑于郊見。況天休滋至而年穀屢豐,敢不敷繹曠文、明昭大報。取陽升之至日,將親享于圓壇,嘉與臣工,共圖熈事。以今年十一月十七日有事于南郊,咨爾有司,各揚乃職,相予肆祀,罔或不欽。」乃於前一日,遍見祖宗,告以郊祀之事。其日,備法駕鹵簿,躬詣郊壇行禮。
儀注。
齋戒:用唐制。大祀,散齋四日,致齋三日。中祀,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天子親祀,皆前期七日,攝太尉誓亞終獻官、親王、陪祀皇族於宮省。皇族十五以上,官雖不至七品者亦助祭受誓。又誓百官於尚書省。攝太尉南向,司徒北向,監祭御史在西,監禮博士居東,皆相向。太常卿、光祿卿在司徒後,重行北向。司天監、光祿丞、太廟令丞、大樂令丞、太官令丞、良醞令、廩犧令、郊社丞、司尊、太祝、奉禮郎、協律郎、諸執事官皆重行西上北向。禮直官以誓文授攝太尉,乃誓曰:「維某年歲次某甲,某月,某日,某甲,皇帝有事于南郊,各揚其職。其或不恭,國有常刑。」禮直官贊曰:「七品以下官皆退。」
前致齋一日,尚舍設御坐於大安殿,當中南向。設東西房於御坐之側,設御幄於室內,施簾於楹下。享前三日,陳設小次。享前一日,設拜褥,及皇帝版位、皇帝飲福位,及黃道褥,自玉輅下至升輿所。
及致齋之日,通事舍人引文武五品以上官,陪位如式。諸侍衛之官,各服其器服,並結珮,俱詣閤奉迎。上水二刻,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袞冕,結珮,乘輿出,警蹕、侍衛如常儀。皇帝即御座,東向坐。通事舍人承傳,殿上下俱拜,訖,西面,贊「各祇候」。一刻頃,侍中跪奏:「臣某言,請降就齋。」俛伏,興,還侍位。皇帝降座,入室,群官皆退。諸執事官皆宿於正寢,治事如故,不弔喪問疾,不判署刑殺文字,不決罰罪人,不與穢惡事。致齋日,惟祀事則行,餘悉禁。已齋而闕者,通攝行事。
陳設:前祀五日,儀鸞、尚舍陳設齋宮。有司設扈從侍衛次於宮東西。又設陪祀親王次宮東稍南,西向北上,宗室子孫位於其後。又設司徒亞終獻行事執事官次於壇南外壝門之西,東向北上,重行異位。又設天名房,在壇南外壝門之東,西向。大禮使次於其後,皆西向。又設席大屋於壇外西北,駐車輅以備風雪。
祀前三日,尚舍設大次於東壝外門內道北,南向。又設小次於壇下卯陛之北,南向。有司設饌幔於東壝中門之北,南向。設兵衛,各服其器服,守衛壝門,每門二人。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及壝之內外。乃為燎位,在南中壝東門之東,壇之巳位。又為瘞坎,在中壝內戌位。
祀前二日,太樂令帥其屬,設登歌之樂於壇上稍南,北向。玉磬在午陛之西,金鐘在午陛之東,柷一在鐘前稍北,敔一在磬前稍北,東西相向,歌工次之,餘工各位於縣後。琴瑟在前,匏竹在後,於壇下第一等上,皆重行異位,北向。又設宮縣樂南壝外門之外,八佾二舞表於樂前。又設采茨樂於應天門前。
祀前一日,奉禮郎升設皇帝版位於壇上辰巳之間,北向。又設皇帝飲福位於其左稍却,北向。又帥禮直官設亞終獻位於卯陛之東北,西向北上。司徒位於卯陛之東,道南西向。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禮部侍郎位各次之,太常丞、光祿丞又次之。又設大禮使位於小次之左少却,西向。又設分獻官、司天監、讀冊中書侍郎位於中壝門道北,西向。郊社令、廩犧令、太官令、良醞令位於其後。又設郊社丞、太祝、奉禮郎以下諸執事官位於其後,皆西向,重行異位。又設從祀文武群官一品至五品位於中壝門內道南,西向,皆重行立。又設助奠祝史齋郎位於東壝門外道北,西向。又設陪祀皇族於道南,西向,六品至九品從祀群官,又於其南,皆西向,重行異位,各依其品。又設監祭御史二員,一員在午陛之西南,一員在子陛之西北,皆東向。又設監禮博士二員,一員在午陛之東南,一員在子陛之東北,皆西向。又設太樂令位於樂虡之間稍東,西向。協律郎位於樂虡之西,東向。又設奉禮郎位於壇南稍東,西向。贊者次之。司尊位於酌尊所,俱北向。又設牲牓於外壝東門之外,西向。饌牓於其北稍西,南向。牲牓之東,牲位。太史、太祝各位於牲後,俱西向。又設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位於牲牓南稍北,西向。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位於其後。監祭御史、監禮博士於禮部尚書位之西稍却,北向。廩犧令位在牲位西南,北向。又陳禮饌於饌牓之前案上。
未後三刻,陳饌之時,又設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位於案前稍東,北上,西向,太常丞、光祿丞、太官令位於其後,西向。又設監祭御史、監禮博士位於案前稍西,北上,東向。又設異寶嘉瑞位於宮縣西北,太府少監位於寶後。諸州歲貢位於宮縣東北,戶部郎中位於其後。天子八寶位於宮縣西南,符寶郎八員各於寶後。伐國毀寶位於宮縣東南,少府少監位於其後。又設大樂令位於宮縣之北稍東,協律郎二在大樂令南,東西相向。
司天監,未後二刻,同郊社令升設昊天上帝、皇地祇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地祇位在東稍却,席皆以藁秸。太祖配位座於東方西向,席以蒲越。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祇、天皇大帝、北極神座於壇上第一等,席皆藁秸。內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嶽鎮海瀆二十九座於壇上第二等,中官一百五十有八座、崑崙、山林川澤二十一座於壇上第三等,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墳衍原隰三十座於內壝之內,衆星三百六十座在內壝之外,席皆以莞。神座版各設於座首。又設禮神玉。俟告潔畢,權徹去壇上及第一等神位,祀日丑前五刻重設。
奉禮郎同司尊及執事者設天、地、配位各左十有一籩,右十有一豆,俱為三行。豋三在籩豆間。簠一簋一於豋前,簠在左,簋在右。各於神座前藉以席,又設天、地位太尊各二、著尊各二、犧尊各二、山罍各二,壇上東南隅配位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在天、地位酒尊之東,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羃,為酌尊所。又天、地位象尊各二、壺尊各二、山罍各四,在壇下午陛之南,北向西上。配位壺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東向北上,皆有坫,設而不酌,亦左以明水,右以玄酒。
又設五方帝、日、月,神州地祇、天皇大帝、北極,第一等皆左八籩、右八豆,豋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豋前,爵坫一在神座前。第二等內官五十四座,五神、五官、嶽鎮海瀆二十九座,每座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第三等中官一百五十八座,崑崙、山林川澤二十一座,及內壝內外官一百六座,丘陵墳衍原隰三十座,內壝外衆星三百六十座,每位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一。又設第一等每位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加勺。第二等每陛山尊二,第三等每位蜃尊二,內壝內外每辰概尊二,皆加勺。自第二等已下皆用匏爵,先洗拭訖,置於尊所,其尊所皆在神位之左。凡祭器皆藉以席,籩豆各加巾蓋。又設天、地及配位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四、及毛血豆各一,并第一等神位每位俎二,於饌幔內。
又設皇帝洗二於卯陛下,道北,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匜在東,巾在西。篚南肆,實玉爵坫。又設亞終獻洗位在小次之東,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加勺。篚在西,南肆,加巾。又設第一等分獻官盥洗爵洗位,及第二等分獻官盥洗位,各於其辰陛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內向,執罍篚者位於其後。
太府監、少府監祀前一日未後二刻,帥其屬升壇陳玉幣。昊天上帝以蒼璧、蒼幣,皇地祇以黃琮、黃幣,配位以蒼幣,黃帝以黃琮,青帝以青珪,赤帝以赤璋,大明以青珪璧,白帝以白琥,黑帝以玄璜,北極以青珪璧,天皇大帝以玄珪璧,神州地祇以玄色兩珪有邸,皆置於匣。五帝之幣各從其方色。凡幣皆陳於篚。設訖,俟告潔訖權徹去,祀日重設。
祀日丑前五刻,禮部設祝冊神座之右,皆藉以案。太常卿明燈燎。戶部郎中設諸州歲貢於宮縣東北,金為前列,玉帛次之,餘為從列,皆藉以席,立於歲貢之後,北向。太府監、少府監設異寶嘉瑞於宮縣西,北上,瑞居前,中下次之,皆藉以席,立於寶後,北向。少府少監設伐國毀寶於宮縣東南,皆藉以席,立於寶後,北向。符寶郎設八寶於宮縣西南,各分立於寶南,皆北向,司天監、太府監、少府監、郊社令、奉禮郎升設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及壇上第一等神座,又設玉幣,各於其位。太祝取瘞玉加於幣,以禮神之玉各置於神座前,乃退。
光祿卿帥其屬入實祭器。昊天上帝、皇地祇、配位每位籩三行,以右為上,形鹽在前,魚鱐糗餌次之,第二行榛實在前,乾桃乾乾棗次之,第三行乾菱在前,乾芡乾栗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為上,芹菹在前,筍菹葵菹次之,第二行韭菹在前,菁菹魚醢兔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酏食鹿臡次之。簠黍,簋稷,豋皆大羹。第一等壇上一十位,每位皆實籩三行,以右為上,形鹽在前,魚鱐次之,第二行乾在前,桃棗次之,第三行乾芡在前,榛實鹿脯次之。豆三行以左為上,芹菹在前,筍菹次之,第二行菁菹在前,韭菹魚醢次之,第三行豚胉在前,醓醢鹿臡次之。簠黍,簋稷,豋大羹。第二、第三等每位籩二,鹿脯、乾棗。豆二,鹿臡、菁菹。俎,羊一段。內壝內、內壝外每位籩鹿脯,豆鹿臡,俎羊一段。
良醞令帥其屬入實尊罍,昊天上帝、皇地祇大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壺尊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位著尊為上,實以汎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壺尊次之,實以醍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第一等每位大尊實以汎齊,著尊實以醴齊。第二等山尊實以醍齊。第三等及內壝內,蜃尊實以汎齊。內壝外及衆星,概尊實以三酒。
省牲器:祀前一日午後八刻,去壇二百步禁止行人。未後二刻,郊社令丞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司尊、奉禮郎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於位。司天監設神位,太府監、少府監陳玉幣於篚。未後三刻,禮直官引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位。又禮直官贊者分引禮部尚書、太常卿、光祿卿、禮部侍郎、太常丞、監祭御史、監禮博士、廩犧令、太官令、太官丞詣內壝東門外省牲位。立定,乃引禮部尚書、侍郎、太常丞、及監祭御史、監禮博士升自卯階,視濯滌,執事者皆舉幂告潔,俱畢,降復位。禮直官稍前曰:「告潔畢,請省牲。」禮部尚書侍郎及太常卿丞稍前,省牲訖,退,復位。次引光祿卿丞巡牲一匝,光祿卿退,光祿丞西向折身曰「備訖」,乃復位。次引廩犧令巡牲一匝,西向躬身曰「充」,又引諸祝史巡牲一匝,首一員西向躬身曰「腯」。畢,俱復位。禮直官稍前曰「請省饌」。乃引禮部尚書以下各就位,立定,省饌,訖,禮直官引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卿丞各還齋所,餘官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丞。次引光祿卿丞、監祭、監禮詣廚,省鼎鑊,視滌濯畢,乃還齋所。
晡後一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實以豆,置於饌幔。遂烹牲。祝史乃取瘞血貯於盤。
尊玉幣:祀日丑前五刻,亞終獻司徒已下,應行事陪從群官,各服其服就次。司天監復設壇上及第一等神位。太府監、少府監陳玉幣。太常卿、郊社令丞明燭燎。光祿卿丞實籩豆簠簋尊罍,俟監祭、監禮案視訖,徹去巾蓋。大樂令帥工人布於宮縣之內,文舞八佾立於縣前表後,武舞八佾各為四佾立於宮縣左右,引舞執纛等在前,又引登歌樂工由卯陛而升,各就其位。歌、擊、彈者坐,吹者立。奉禮郎贊者先入就位,餘禮直官、贊者分引分獻官、監祭御史、監禮博士、諸執事及太祝、祝史、齋郎、助奠、執尊罍、舉幂等官,入自中壝東門,當壇南重行西上、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拜」,分獻官以下皆再拜,訖,奉禮贊曰「各就位」。贊者、禮直官分引監祭御史、監禮博士,按視壇之上下,糾察不如儀者,退復位。禮直官引司徒入就位,西向立。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亞獻,自東壝偏門入就位,西向立。又禮直官引終獻,次於其位。
祀日未明一刻,通事舍人引侍中詣齋殿,跪奏「請中嚴」,俛伏,興。又少頃,乃跪奏「外辦」。俟尚輦進輿,乃跪奏稱「具官臣某,請皇帝降座升輿」。皇帝至大次,乃跪奏稱「具官臣某,請皇帝降輿」。皇帝入次,即位於大次外。質明,詣次前跪奏「請中嚴」,少頃,又奏「外辦」。訖,太常卿乃當次前跪稱「具官臣某,請皇帝行事」,俛伏,興。凡跪奏,准此。皇帝出次,乃前導至中壝門,殿中監進大圭,太常卿奏「請執大圭」。入自正門,皇帝入小次位,西向立,太常卿乃與博士分左右立定,乃奏「有司謹具,請行事」。降神,六成,樂止,太常卿別一員,乃升煙瘞血,訖,乃奏「拜」,訖,俟侍中升壇,請詣盥洗位。至位,奏「請搢大圭、盥手」。訖,奏「請帨手」,皇帝帨手,訖,奏「請執大圭」。乃引至壇上,殿中監進鎮圭,乃奏「請搢大圭、執鎮圭」。皇帝執鎮圭,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奏「請跪,奠鎮圭」。皇帝奠,訖,執大圭,俛伏,興。侍中進玉幣,乃奏「請搢大圭、跪奠玉幣」。訖,乃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少退,又奏「請再拜」。詣皇地祇及配位,奠鎮圭玉幣,並如儀。配位唯奏請奠鎮圭及幣。
奠玉幣畢,皇帝還版位,乃奏「請還小次、釋大圭」。皇帝入小次,乃立於小次之南稍東,以俟。
皇帝將奠配位之幣也,贊者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詣神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幣授之,奠訖,俛伏,興。再拜,訖,各由本陛降,復位。初,分獻將降也,禮直官引諸祝史、齋郎、應助奠者再拜,祝史各奉毛血之豆入,各由其陛升,諸太祝迎取於壇上,奠訖,退立於尊所。
進熟:奠玉幣訖,降還小次。有司先陳牛鼎三、羊鼎三、豕鼎三、魚鼎三,各在鑊右。太官令丞帥進饌者詣廚,以匕升牛羊豕魚,自鑊各實於鼎。牛羊豕皆肩、臂、臑、肫、胳、正脊各一,長脅二、短脅二、代脅二,凡十一體。牛豕皆三十斤,羊十五斤,魚十五頭一十五斤,實訖,幂之。祝史二人以扃對舉一鼎,牛鼎在前,羊豕次之,魚又次之,有司執匕以從,各陳於每位饌幔位。從祀壇上第一等五方帝、大明、夜明、天皇大帝、神州地祇、北極,皆羊豕之體並同。光祿卿帥祝史、齋郎、太官令丞各以匕升牛羊豕魚於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魚即橫置,頭在尊位,設去鼎幕。光祿卿丞同太官令丞實籩豆簠簋,籩實以粉餈,豆實以糝食,簠實稻,簋實梁。
俟皇帝還小次,樂止。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幔所,與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各奉天、地、配位之饌,司徒帥太官令以序入內壝正門,樂作,至壇下,俟。祝史進徹毛血豆,降自卯陛,以次出,訖,司徒與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奉昊天上帝、皇地祇之饌,升自午陛。太官令丞與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奉配位及第一等神位之饌,升自卯陛。各位太祝迎於壇陛之道間。於昊天上帝位,司徒搢笏北向跪奉,粉餈籩在糗餌之前,糝食豆在醓醢之前,簠左簋右,皆在豋前,牛俎在豆前,羊豕魚俎次之,以右為上。司徒俛伏,興,奉饌者奉訖,皆出笏就位,一拜。司徒次詣皇地祇奉奠,並如上儀。配位亦同。司徒及奉天、地、配位饌者以次降。太官令帥奉第一等神位之饌,各於其位,並如前儀。俱畢,樂止。司徒、太官令以下皆就位,訖,侍中升自卯陛,立於昊天上帝酌尊所,以俟。
太常卿乃當次前俛伏,跪奏「請皇帝詣盥洗位」,俛伏,興。皇帝出次,殿中監進大圭,乃奏「請執大圭」。至盥洗位,奏「請搢大圭、盥手」。皇帝盥手,訖,奏「請帨手」。皇帝帨手,訖,奏「請執大圭」。乃詣爵洗位。至位,奏「請搢大圭、受爵」,又奏「請洗爵」。皇帝洗爵,訖,奏「請拭爵」。皇帝拭爵,訖,奏「請執大圭」,以爵授奉爵官。皇帝詣昊天上帝酌尊所,執爵,良醞令舉幂侍中跪酌太尊之汎齊,酌訖,皇帝以爵授侍中。皇帝乃詣昊天上帝神座前,侍中進爵,乃奏「請搢大圭,跪執爵三祭酒」,訖,奏「請奠爵」。奠爵訖,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少退」,立俟。中書侍郎讀冊文,訖,乃奏「請再拜」。詣皇地祇位及配位,並如上儀。獻畢,皇帝還版位,乃奏「請還小次,釋大圭」。皇帝入小次,太常卿立於小次東南。
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亞獻,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訖,詣爵洗位,搢笏、洗爵、拭爵,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升自卯陛,詣昊天上帝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之,乃搢笏執爵。執尊者舉幂良醞令跪酌著尊之醴齊,酌訖,復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初,亞獻至盥洗位,文舞退,武舞進,樂作。亞獻詣昊天上帝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之,乃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再拜。次詣皇地祇及配位,並如上儀。獻畢,降復位。
禮直官引博士,博士引終獻,詣盥洗位,盥手,洗爵,升壇奠獻,並如上儀。
初,終獻將升壇,禮直官分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陛,唯不由午陛,詣神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之,乃酌汎齊,訖,以爵授執事者,共詣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之,乃執爵三祭酒,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再拜,訖,各引還本位。
初,第一等分獻官將升,贊引引第二等、第三等、內壝內外衆星位分獻各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酌酒、奠拜,並同上儀。祝史、齋郎以次助奠,訖,各還本位。諸太祝各進徹籩、豆各一,少移故處,樂作。卒徹,樂止。
初,終獻禮畢,降復位,太常卿乃當次前俛伏,跪奏「請皇帝詣飲福位」。皇帝出次,殿中監進大圭。乃奏「請執爵,三祭酒」,又奏「請啐酒」。皇帝啐酒,訖,以爵授侍中,乃奏「請受胙」。侍中再以爵酒進,乃奏「請受爵飲福」。皇帝飲福,訖,奏「請執大圭」。俛伏,興。又奏「請再拜」,訖,乃導還版位,西向立,俟送神樂止。乃奏「請詣望燎位」,至位,南向立,俟火半柴,乃跪奏「具官臣某言禮畢」。皇帝還大次,出中壝門外,奏「請釋大圭」,皇帝入大次。
初,終獻禮畢,司徒、侍中、太祝各升自卯陛,太祝持胙俎進,減天、地、配位前胙肉加於俎,皆取前腳第二節,又以黍稷飯共置一籩,奉詣司徒侍中後,北向立。俟皇帝至飲福位,太常卿奏「請皇帝搢大圭啐酒」。訖,司徒乃進胙俎,皇帝受胙,訖,奏禮郎贊曰「賜胙」,贊者唱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送神,樂一成止。
皇帝旣入大次,更通天冠、絳紗袍,升輿,至齋宮,乘金輅。通事舍人引門下侍郎當輅前跪奏,稱「具官臣某請車駕進發」。至侍臣上馬所,乃跪奏「具官臣某請車駕少駐,勑侍臣上馬」。侍中稱「制可」,乃退,傳制稱「侍臣上馬」。侍臣上馬畢,乃跪奏,稱「具官臣某請勑車右升」,千牛將軍升訖,跪奏稱「具官臣某請車駕進發」。車駕動,前中後三部鼓吹凡十二隊齊作。應行禮陪從祀官先詣應天門奉迎,再拜。大樂令先詣應天門外,准備奏樂如儀。訖,擇日稱賀。
承安元年,將郊,禮官言:「禮神之玉當用真玉,燔玉當用次玉。昔大定十一年,天、地之玉皆以次玉代之,臣等疑其未盡。禮貴有恒,不能繼者不敢以獻。若燔真玉,常祀用之恐有時或闕,反失禮制。若從近代之典及本朝儀禮,真玉禮神,次玉燔瘞,於禮為當。近代郊,自第二等升天皇大帝,北極於第一等,前八位舊各有禮玉燔玉,而此二位尚無之。按周禮典瑞云『以圭璧祀日月星辰』,近代禮九宮貴神、大火星位,猶用周禮之說。其天皇大帝、北極二位,固宜用禮神之玉及燔玉也。」上命俱用真玉。
省臣又奏:「前時郊,天、地、配位各用一犢,五方帝、日、月、神州、天皇大帝、北極十位皆大祀,亦當用犢,當時止以羊代。第二等以下從祀神位則分刲羊豕以獻。竊意天、地之祀,籩豆尚多者以備陰陽之物,鼎俎尚少者以人之烹薦無可以稱其德,則貴質而已。故天地日月星辰之位皆用一俎,前時第一等神位偏用二俎,似為不倫。今第一等神位亦當各用犢一,餘位以羊豕分獻,及朝享太廟則用犢十二。」上從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2-6-18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div class="feature"> 金史  卷二十九‧志第十  禮二 方丘儀 朝日夕月儀 高禖
方丘儀。
齋戒:祭前三日質明,有司設三獻以下行事官位於尚書省。初獻南面,監祭御史位於西,東向,監禮博士位於東,西向,俱北上。司徒亞、終獻位於南,北向。次光祿卿、太常卿,次第一等分獻官、司天監,次第二等分獻官、光祿丞、郊社令、大樂令、良醞令、廩犧令、司尊彝,次內壝內外分獻官、太祝官、奉禮郎、協律郎、諸執事官,就位,立定。次禮直官引初獻就位,初獻讀誓曰:「今年五月幾日夏至,祭皇地祇於方丘,所有攝官,各揚其職。其或不敬,國有常刑。」讀畢,禮直官贊「七品以下官先退」,餘官對拜,訖,退。散齋二日,宿於正寢,治事如故。齋禁並如郊祀。守壝門兵衛與大樂工人,俱清齋一宿。行禮官前期習儀於祠所。
陳設:祭前三日,所司設三獻官以下行事執事官次於外壝東門之外,道南,北向,西上,隨地之宜。又設饌幕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
祭前二日,所司設兵衛,各服其服,守衛壝門,每門二人。大樂令帥其屬,設登歌之樂於壇上,如郊祀。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為瘞坎在內壝外之壬地。
祭前一日,司天監、郊社令各服其服,帥其屬,升設皇地祇神座於壇上北方,南向,席以稿秸。又設配位神座於東方,西向,席以蒲越。又設神州地祇神座於壇之第一等東南方,席以稿秸。又設五神、五官、嶽鎮海瀆二十九座於第二等階之間,各依方位。又設崑崙、山林川澤二十一座於內壝之內,又設丘陵墳衍原隰三十座於內壝外,席皆以莞。
又設神位版,各於座首。子陛之西,水神玄冥、北嶽、北鎮、北海、北瀆於壇之第二等,北山、北林、北川、北澤、於內壝內,北丘、北陵、北墳、北衍、北原、北隰於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東為上。
卯陛之北,木神勾芒,東嶽、長白山、東鎮、東海、東瀆於壇之第二等,東山、東林、東川、東澤於內壝內,東丘、東陵、東墳、東衍、東原、東隰於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南為上。
午陛之東,神州地祇於壇之第一等,火神祝融,南嶽、南鎮、南海、南瀆於壇之第二等,南山、南林、南川、南澤於內壝內,南丘、南陵、南墳、南衍、南原、南隰於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西為上。
午陛之西,土神后土、中嶽、中鎮於壇之第二等,中山、中林、中川、中澤於內壝內,中丘、中陵、中墳、中衍、中原、中隰於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南為上。
酉陛之南,金神蓐收、西嶽、西鎮、西海、西瀆於壇之第二等,崑崙、西山、西林、西川、西澤於內壝內,西丘、西陵、西墳、西衍、西原、西隰於內壝外,皆各為一列,以北為上。
其皇地祇、及配位、神州地祇之座,并禮神之玉,設訖,俟告潔畢權徹,祭日早重設。其第二等以下神座,設定不收。
奉禮郎、禮直官又設三獻官位於卯陛之東稍北,西向。司徒位於卯陛之東,道南,西向。太常卿、光祿卿位次之。第一等分獻官、司天監位於其東,光祿丞、郊社令、太官令、廩犧令位又在其東,每等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
又設太祝、奉禮郎及諸執事位於內壝東門外道南,每等異位重行,俱西向北上。設監祭御史二位,一於壇下午陛之西南,一於子陛之西北,俱東向。設監禮博士二位,一於壇下午陛之東南,一於子陛之東北,俱西向。奉禮郎位於壇之東南,西向。協律郎位於樂虡西北,東向。大樂令位於樂虡之間,西向。司尊彝位於酌尊所,俱北向。設望瘞位坎之南,北向。
又設牲牓位於內壝東門之外,西向。太祝、祝史各位於牲後,俱西向。設省饌位於牲西,太常卿、光祿卿、太官令位於牲北,南向,西上。監祭、監禮位在太常卿之西稍却,西上。廩犧令位於牲西南,北向。
又陳禮饌於內壝東門之外,道北,南向。設省饌位於禮饌之南。太常卿、光祿卿、太官令位在東,西向,監祭、監禮位在西,東向,俱北上。設祝版於神位之右。
司尊及奉禮郎帥其屬,設玉幣篚於酌尊所,次及籩豆之位。正、配位各左有十一籩、右有十一豆,俱為三行。豋三,在籩豆間。鉶三,在豋前。簠一、簋一,各在鉶前。又設尊罍之位,皇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犧尊二、山罍二,在壇上東南隅。配位著尊二、犧尊二、象尊二、山罍二,在正位酒尊之東,俱北向西上,皆有坫,加勺、幂,為酌尊所。又設皇地祇位象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壇下午陛之西,北向西上,配位犧尊二、壺尊二、山罍四,在酉陛之北,東向北上,皆有坫,加幂,設而不酌。神州地祇位左八籩、右八豆,豋一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豋前,爵坫一,在神座前。
又設第二等諸神位每位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內壝之內外諸神每位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一、爵坫一。陳列皆與上同。又設神州地祇太尊二、著尊二,皆有坫。第二等諸神每方山尊二,內壝內每方蜃尊二,內壝外每方概尊二,皆加勺、幂。又設正、配位籩一、豆一、簠一、簋一、俎三、及毛血豆一、并神州地祇位俎一,各於饌幕內。
又設二洗於壇下卯陛之東,北向,盥洗在東,爵洗在西,並有罍加勺。篚在洗西,南肆,實以巾,爵洗之篚實以匏爵,加坫。又設第一等分獻官盥洗爵洗位,第二等以下分獻官盥洗位,各於其方道之左,罍在洗左,篚在洗右,俱內向。執罍篚者各於其後。
祭日丑前五刻,司天監、郊社令帥其屬,升設皇地祇及配位神座於壇上。設神州地祇座於第一等。又設玉幣,皇地祇玉以黃琮,神州地祇玉以兩圭有邸,皆置於匣。正、配位幣並以黃色,神州地祇幣以玄色,五神、五官、嶽鎮海瀆之幣各從其方色,皆陳於篚。太祝取瘞玉加於幣,於禮神之玉各置於神座前。
光祿卿帥其屬,入實正、配位籩豆。籩三行以右為上,豆三行以左為上,其實並如郊祀。豋實以大羹,鉶實以和羹。又設從祭第一等神州地祇之饌。籩三行以右為上,豆三行以左為上,其實並如郊祀。豋實以大羹,簠實以稷,簋實以黍。第二等每位,左二籩,栗在前,鹿脯次之。右二豆,菁菹在前,鹿臡次之。簠實以稷,簋實以黍。俎,一羊、一豕。內壝內外每位,左籩一,鹿脯。右豆一,鹿臡。簠稷,簋黍,俎以羊。
良醞令帥其屬,入實酒尊。皇地祇太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犧尊次之,實以盎齊。象尊次之,實以醍齊。壺尊次之,實以沈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配位,著尊為上,實以汎齊。犧尊次之,實以醴齊。象尊次之,實以盎齊。壺尊次之,實以醍齊。山罍為下,實以三酒。皆左實明水,右實玄酒,皆尚醞代。次實從祭第一等神州地祇酒尊,太尊為上,實以汎齊。著尊次之,實以醴齊。第二等,山尊實以醍齊。內壝內,蜃尊實以汎齊。內壝外,概尊實以三酒。以上尊皆左以明水,右以玄酒,皆尚醞代之。太常卿設燭於神座前。
省牲器:祭前一日午後八刻,去壇二百步禁止行者。未後二刻,郊社令帥其屬,掃除壇之上下。司尊與奉禮郎,帥執事者以祭器入,設於位。郊社令陳玉幣於篚。未後三刻,廩犧令與諸太祝、祝史,以牲就省位。禮直官、贊者分引太常卿,光祿卿、丞,監禮、祭,太官令等詣內壝東門外省牲位。其視滌濯、告潔、省牲饌,並同郊祀。俱畢,廩犧令、諸太祝、祝史以次牽牲詣廚,授太官令。次引光祿卿以下詣廚,省鼎鑊,視滌溉,乃還齋所。晡後一刻,太官令帥宰人以鸞刀割牲,祝史各取毛血,實以豆,置於饌幔。遂烹牲,又祝史取瘞血貯於盤。
奠玉幣:祭日丑前五刻,獻官以下行事官,各服其服。有司設神位版,陳玉幣,實籩豆簠簋尊罍,俟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乃徹去蓋幂。大樂令帥工人,及奉禮郎、贊者先入。禮直官、贊者分引分獻官以下,監祭、監禮、諸大祝、祝史、齋郎與執事者,入自南壝東門,當壇南,重行,北向,西上,立定。奉禮郎贊「拜」,獻官以下皆再拜,訖,以次分引各就壇陛上下位。次引監祭、監禮按視壇之上下,訖,退復位。
禮直官分引三獻官以下行事官俱入就位。行禮官皆自南壝東門入。禮直官進立初獻之左,白曰「有司謹具,請行事」。退復位。協律郎高舉笏,執麾者舉麾,俛伏,興。工鼓柷,樂作坤寧之曲,八成,偃麾,敔,樂止。俟太常卿瘞血,訖,奉禮郎贊「拜」,在位者皆再拜。又贊「諸執事者各就位」,禮直官引諸執事各就其位俟。太祝跪取玉幣於篚,立於尊所。諸位太祝亦各取玉幣立於尊所。
禮直官引初獻詣盥洗位,樂作肅寧之曲。至位,北向立,樂止。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壇,樂作肅寧之曲。凡初獻升降,皆作肅寧之曲。升自卯階,至壇,樂止。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樂作靜寧之曲。搢笏,跪。太祝加玉於幣,西向跪以授初獻。初獻受玉幣奠訖,執笏,俛伏,興,再拜,訖,樂止。次詣配位神座前,東向立,樂作億寧之曲,奠幣如上儀,樂止。降自卯陛,樂作,復位,樂止。
初獻將奠配位之幣,贊者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由卯陛詣神州地祇神座前,搢笏,跪。太祝以玉幣授分獻官,分獻官受玉幣,奠訖,執笏,俛伏,興,再拜,訖,退。
初,第一分獻官將升,贊者引第二分獻官詣盥洗位,盥手,帨手,執笏,各由其陛升,唯不由午陛,詣於首位神座前,奠幣如上儀。餘以次祝史、齋郎助奠訖,各引還位。初獻奠幣將畢,祝史奉毛血豆,各由午陛升,諸太祝迎於壇上,進奠於正、配位神座前,太祝與祝史俱退,立於尊所。
進熟:初獻旣升奠玉幣。有司先陳牛鼎二、羊鼎二、豕鼎二於神廚,各在鑊右。太官帥進饌者詣廚,以匕升牛、羊、豕,自鑊實於各鼎。牛、羊、豕各肩、臂、臑、肫、胳、正脊一、橫脊一、長脅一、短脅一、代脅一,皆二骨以並,幂之。祝史以扃各對舉鼎,有司執匕以從,陳於饌幔內。從祀之俎實以羊,更陳於饌幔內。
光祿卿實以籩豆簠簋。籩實以粉餈,豆實以糝食,簠實以稷,簋實以黍。實訖,去鼎之扃幂,匕加於鼎。太官令以匕升牛羊豕,載於俎,肩臂臑在上端,肫胳在下端,脊脅在中。俟初獻還位,樂止。禮直官引司徒出詣饌所,同薦籩豆簠簋俎。齋郎各奉皇地祇配位之饌,升自卯陛,諸太祝各迎於壇上。司徒詣皇地祇神座前,搢笏,奉籩豆簠簋,次奉俎,北向跪奠,訖,執笏,俛伏,興,設籩於糗餌之前,豆於醓醢之前,簠簋在豋前,俎在籩前。次於卯陛奉配位之饌,東向跪奠於神座前,並如上儀。各降自卯陛,還位。太官令又同齋郎奉神州地祇之饌,升自卯陛,太祝迎於壇陛之道間,奠於神座前,在籩前,訖,樂止。太官令進饌者降自卯陛,還位。
禮直官引初獻官詣盥洗位,樂作。至位,樂止。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至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以授執事者。執笏,詣壇,樂作。升自卯陛,至壇上,樂止。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司尊舉幂,良醞令跪酌太尊之汎齊,酌訖,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奠爵,三獻奠爵,皆執事者受以興。執笏,俛伏,興,少退,跪,樂止。舉祝官跪,對舉祝版。讀祝,太祝東向跪,讀祝訖,俛伏,興。舉祝奠版於案,再拜,興。
次詣配位酌尊所,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搢笏,執爵。司尊舉幂,良醞令跪酌著尊之汎齊,樂作太簇宮保寧之曲。初獻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配位神座前,東向立,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初獻,初獻執爵,三奠酒於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跪,樂止。讀祝,訖,樂作,就拜,興,拜,興。降自卯陛,讀祝、舉祝官俱從,樂作,復位,樂止。
次引亞獻詣盥洗位,北向立,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爵洗位,北向立,搢笏,洗爵,拭爵授執事者。執笏,升自卯陛,詣皇地祇酌尊所,西向立。執事者以爵授亞獻。亞獻搢笏執爵,司尊舉幂,良醞令酌著尊之醴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皇地祇神座前,北向立,搢笏,跪。執事以爵授亞獻,亞獻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奠爵,執笏,俛伏,興,少退,再拜。次詣配位酌獻如上儀,唯酌犧尊為異。樂止,降復位。
次引終獻詣盥洗位,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升壇。正位,酌犧尊之盎齊,配位,酌象尊之醴齊,奠獻並如亞獻之儀。禮畢,降復位。
初,終獻將升,贊者引第一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洗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執笏,詣神州地祇酌尊所,搢笏,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執事者酌太尊之汎齊,酌訖,以爵授執事者。進詣神座前,搢笏,跪,執事者以爵授獻官,獻官執爵,三祭酒於茅苴,奠爵,俛伏,興,少退,跪,再拜,訖,還位。
初,第一等分獻官將升,贊者分引第二等分獻官詣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執笏詣酌尊所,執事以爵授分獻官,酌以授執事者,進詣首位神座前,奠獻並如上儀。祝史、齋郎以次助奠,訖,各引還位。諸獻俱畢,諸太祝進徹籩豆,籩豆各一,少移故處。樂作豐寧之曲,卒徹,樂止。奉禮官贊曰「賜胙」,衆官再拜,樂作,一成,止。
初,送神樂止,引初獻官詣望瘞位,樂作太蔟宮肅寧之曲。至位,南向立,樂止,初,在位官將拜,諸太祝、祝史各奉篚進詣神座前,玉幣,從祭神州地祇以下,並以俎載牲體,并取黍稷飯爵酒,各由其陛降壇,北詣瘞坎,實於坎中,又以從祭之位禮幣皆從瘞,禮直官日「可瘞」,東西六行,置土半坎,禮直官贊「禮畢」,引初獻出,禮官贊者各引祭官及監祭、監禮、太祝以下,俱復壇南,北向立定,奉禮郎贊曰「再拜」,監祭以下皆再拜,訖,奉禮以下及工人以次出。光祿卿以胙奉進,監祭、監禮展視。其祝版燔於齋坊。
朝日、夕月儀。
齋戒、陳設、省牲器、奠玉幣、進熟,其節並如大祀之儀。朝日玉用青璧,夕月用白璧,幣皆如玉之色。牲各用羊一、豕一。有司攝三獻司徒行事。
其親行朝日,金初用本國禮,天會四年正月,始朝日于乾元殿,而後受賀。天眷二年,定朔望朝日儀。皇帝服靴袍,百官常服。有司設爐案、御褥位于所御殿前陛上,設百官褥位于殿門外,皆向日。宣徽使奏導皇帝至位,南向,再拜,上香,又再拜。閤門皆相應贊,殿門外臣僚陪拜如常儀。大定二年,以無典故罷。
十五年,言事者謂今正旦并萬春節,宜令有司定拜日之禮。有司援據漢、唐春分朝日,升煙奠玉如圜丘之儀。又按唐開元禮,南向設大明神位,天子北向,皆無南向拜日之制。今已奉勑以月朔拜日,宜遵古制,殿前東向拜。詔姑從南向。其日,先引臣僚於殿門外立,陪位立殿前班露臺左右,皇帝於露臺香案拜如上儀。
十八年,上拜日於仁政殿,始行東向之禮。皇帝出殿,東向設位,宣徽贊「拜」,皇帝再拜,上香,訖,又再拜。臣僚並陪拜,依班次起居,如常儀。
高禖。
明昌六年,章宗未有子,尚書省臣奏行高禖之祀,乃築壇於景風門外東南端,當闕之卯辰地,與圜丘東西相望,壇如北郊之制。歲以春分日祀青帝、伏犧氏、女媧氏,凡三位,壇上南向,西上。姜嫄、簡狄位於壇之第二層,東向,北上。
前一日未三刻,布神位,省牲器,陳御弓矢弓於上下神位之右。其齋戒、奠玉幣、進熟,皆如大祀儀。青帝幣玉皆用青,餘皆無玉。每位牲用羊一、豕一。有司攝三獻司徒行事。禮畢,進胙,倍於他祀之肉。進胙官佩弓矢弓 4a85.gif 以進,上命后妃嬪御皆執弓矢東向而射,迺命以次飲福享胙。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