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9|回復: 1

[文学研究] 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江淹(上)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 丁福林

  一、贫贱坎坷的青少年时代
  
  江淹字文通,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卒于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历仕宋、齐、梁三朝。总观江淹一生,早年仕途不顺,历经坎坷,但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我国六朝时期杰出作家之一。后期致力于官场,其间虽小有波折,但基本上是一帆风顺,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临沮县伯,可以说又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这种既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又在仕途上获得重大成功,同时又能善终的人物,在篡夺相继,诛杀无度的南朝,乃是非常罕见的。
  济阳江氏虽然是当时著名的大族,但江俺的一支却并不贵显。江淹的祖父江耽及父亲江康之做到过县令这样的官职,但由于他的父亲在他十三岁时即去世,从此家道遂逐渐衰落,渐趋贫穷。陈何之元所撰《梁典》及《南史》江淹本传都说他年十三,孤贫,常采薪以养母。而这一段生活对他的成长以及坚韧性格的形成又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由于江淹的博学和早年所显示出来的创作天赋,使他很快引起了一些士大夫的注意并得到他们的赏识,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当时的著名文士檀超。檀超当时在年龄上大于江淹许多,江淹青少年时期,檀超久已成名,为当世所重。但檀超却不仅礼待江淹,而且“常升以上席”,这当然会使江淹名声大振。以江淹孤苦贫寒的出身,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即能出入诸王王府,檀超的奖掖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方二十岁的江淹即踏上仕途,由南徐州京口(今江苏镇江)来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为当时的始安王刘子真和建平王刘景素等讲授五经,成了他们的发蒙教师。当时始安王子真年仅七岁,建平王景素年十二岁。同年冬,江淹又被正式任命为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刘子鸾的从事。新安王子鸾为孝武帝第八子,由于是宠妃殷氏所生,因此爱冠诸子。子鸾是时年仅八岁而被任为南徐州刺史,只是虚职,并未之京口任所而留在京都。所以,江淹在子鸾幕期间仍然居于京都并周旋于诸王之间。此时的江淹,可以说是志满意得。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江淹的前途将会是一片光明。然而就在江淹二十一岁的大明八年(464),形势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年的闰五月,宋孝武帝病死,继任的是他的长子子业,因为后来被其叔宋明帝所废,所以史称前废帝。子业是孝武帝王皇后所生,由于孝武帝宠爱殷妃及新安王子鸾,所以子业即帝位之前就心存不满,对子鸾怀恨在心。加之子业为人,心胸狭窄,刚戾凶狠,在他即位后仅二个月,就免去了子鸾的司徒之职,让子鸾前往南徐州就任,次年的九月,子鸾即被子业所赐死。因此江淹乃进入了始安王子真幕府。宋明帝泰始元年(465)的秋天,江淹又随子真到了南兖州的治所所在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在子真幕府期间,子真上给朝廷的章、表等大多出自江淹之手。
  前废帝子业不仅深恨子鸾,而且对他的几个叔叔和其他的弟弟以及朝中的大臣也都非常猜忌,常欲置他们于死地。对政治形势颇为敏感的江俺大约已经对此有所预感,加之新安王子鸾无端被杀的阴影犹在,所以他在当时陪侍子真登石头城时所作的《侍始安王石头》诗说:“暮情郁无已,流望在川阳。”“揽镜照愁色,从坐引忧方。山中如未夕,无使桂叶伤。”在随同子真前往南兖州广陵就任途中所作的《从征虏始安王道中》诗说:“结轩首凉野,驱马押城。容裔还乡棹,逶迤去国旌。”“徒惭恩厚概,空抱春施名。仰愿光威远,岁晏返柴荆。”就表现出了与他二十岁左右青年人的心态非常不协调的忧虑伤感之情。
  江淹随始安王子真到达广陵仅仅三个月左右,也就是泰始元年十一月,宋王朝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由于前废帝子业的荒淫暴虐,威胁到诸王的生命安全,也引起了在朝诸大臣的不满。因此,子业的叔父湘东王刘乃乘机结连内侍,入宫废杀了子业并自立为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宋明帝。因为不满明帝刘的弑君自立,孝武帝的几个儿子与相当一部分大臣纷纷起兵反抗,宋王朝终于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内战,战争几乎涉及到整个国家,直到泰始二年(466)的八月,反对者的大本营江州的寻阳(今江西九江)才被明帝的军队所攻破,反抗者所遵奉的孝武帝第三子晋安王子勋被杀,战事才基本结束。宋明帝为了巩固政权,消除隐患,乃尽杀孝武帝诸子,年仅十岁的始安王子真也在这年的十月被明帝所赐死。继任为南兖州刺史的是建平王刘景素,江淹在数年前曾是建平王景素的塾师,所以景素对江淹有着相当的了解和信任。江淹逃过这一劫难后,却因祸得福,仍留在广陵,成了建平王景素的幕僚。他的《自序》说:“始安王之薨也,建平王景素闻风而悦,待以布衣之礼。”可见他当时在景素的幕府中虽然并无职务,但却是宾客的身分,景素对他还是颇为礼遇的。
  然而命运多舛的江淹在这时又意外遭遇到一次人生的重大挫折。泰始三年(467)的八月,广陵令郭彦文犯罪下狱,此事牵连到江淹。有人乘机告发说江淹有接受贿赂之嫌,江淹因此而被捕下狱。至于这次被捕的真正原因,据江淹《自序》说,乃是他“倜傥不俗”,即因年少气盛,恃才傲物而招致了同僚的忌妒。从江淹的生平行事看,他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在狱中,他写下了《诣建平王上书》一文,向景素陈述冤情。文章发端即援引古人之事,叙述自己的冤屈,表达心中的感受,声情并茂,慷慨激昂,语气又不卑不亢,感人至深。是历来传颂的名作。钱锺书于《管锥编》“二八”论此文说:“按齐梁文士,取青妃白,骈四俪六,淹独见汉魏人风格而悦之,时时心摹手追。此书出入邹阳《上梁孝王》、司马迁《报任少卿》两篇间,……虽于时习刮磨未净,要皆气骨权奇,绝类离伦。”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无怪乎景素在见到这篇文章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
  不久,景素离开南兖州刺史任,回到京都担任了丹阳尹之职,江俺也随之南归。大约在回京后的第二年即泰始四年的春天,二十五岁的江淹被南徐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为秀才,随后又在当时例行的秀才对策中得到上第,从而被任命为巴陵王刘休若的王国右常侍之职,当时巴陵王休若正在湘州刺史任上。这一年的秋天,江淹乃沿长江西上,前往湘州治所所在地临湘(今湖南长沙),结束了他艰难坎坷的青少年时代,踏上了他人生的新旅途。
  
  二、忠心耿耿的建平王幕僚
  
  在前往湘州临湘的途中,江淹经过南朝当时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荆州的江陵(今湖北江陵),远望江陵近郊的著名山脉荆山的景物,不仅感慨万平,写下了他早年的代表作之一《望荆山》诗: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南关绕桐柏,西途出鲁阳。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岁晏君如何,零泪染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除了《杂体诗三十首》以外,诗人被《文选》所收录的诗作并不多,此诗乃是其中之一。诗中描绘所见荆州一带的秋景,气势雄浑壮阔,但已不似元嘉诗人写景诗的峭刻与崇尚藻饰,而显示出一种较为清秀自然的风格,明显表现出了从元嘉向永明诗风过渡的痕迹,对后来谢x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但由于他这时离出南兖州狱不久,在狱中与狱吏为伍的阴影还未彻底消除,因此在诗中展示出来的是一片萧瑟的秋景,回荡着浓厚的悲秋气氛,含蓄地烘托出了他当时远适异乡的伤感之情。历来的文学评论家对此诗都有颇高的评价,可见并不是偶然的。
  江淹在巴陵王休若幕下仅仅只有几个月时间,在泰始五年(469)的春夏之间,他即离开了休若幕,从临湘回到京都建康,重新进入了建平王景素的幕府,当时景素正在丹阳尹任上,不久景素转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太守,江淹又随之到了吴兴。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宋后废帝元徽二年(474),他始终在景素幕中,对景素有着深厚的感情。加上此前在南兖州广陵的一段时间,诗人在景素幕中先后大约共生活了八年左右。泰始五年岁末,景素被任命为湘州刺史,因此在泰始六年(470)的春天,江淹又一次有了湘州的临湘之行。在途经著名的庐山时,建平王率随从登上庐山,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赞美庐山的诗篇,江淹也因此而写下了一首和作《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这是又一首诗人早期的名作,也被萧统收入了《文选》。由于建平王景素爱才好士,诗人在景素幕中的心情应该十分的惬意,加之被系南兖州狱时残存的阴影已经逐渐消除,所以此诗显得颇为轻松,色调也较为明快,充分表现出了庐山如仙境般的空灵境界,结尾则对建平王予以赞美并表示追随与尽心辅佐的愿望。事实上,江淹此诗诗末所说的并非是一般的应酬,也并非阿谀奉承之辞,在日后追随景素的过程中,他确实尽到了全力辅佐景素的责任。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6-9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泰始七年(471)的二月,景素由湘州刺史改任为荆州刺史,到荆州后,江淹即被任命为景素的右军主簿,并作有《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一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景素所上给朝廷的章、表及在荆州所发布的教文等,大多出自江淹之手。
  不久,形势又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泰豫元年(472)的四月,宋明帝刘病死,继任的是他的长子刘昱,也就是历史上的宋后废帝。宋明帝临死前,已经开始猜忌景素,因为怀疑景素会对他的继任者造成威胁,他临死前遗诏改任景素为太常这一闲职,以防止景素拥兵自重。后废帝即位以后,任用近臣阮佃夫、王道隆等,无端诛杀大臣,大臣人怀危惧,朝政一片混乱。而建平王景素这时已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羽翼也逐渐丰满,加之他因礼待士人,修身洁行,抚接百姓,从而深得朝野之心。朝中一些大臣乃属意景素,希望他能取后废帝而代之。在这种形势下,后废帝刘昱的生母陈氏的亲属,以及其所宠幸的近臣阮佃夫、杨运长等乃深忌景素,派遣耳目,对他严加防范。当时的荆州,乃是南朝西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景素担任荆州刺史,无疑掌握了京都上游的政治军事大权。而回京担任太常之职,实际上等于交出了一切权力,后果的严重是不言而喻的。当时在景素的僚属中,就有许多人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力劝景素乘机起事,景素为了自身的安全,也就与其亲信密谋,企图发兵东下,夺取政权。此时江淹分析形势,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之下,景素一旦发兵,则必败无疑。于是他乃不顾利害,以周王朝管叔、蔡叔谋反失败的教训向景素进谏,告诫景素不要轻举妄动。这时的景素在左右亲信的怂恿盅惑之下,不免有些丧失理智,飘飘然起来,他不仅没有采纳江淹的意见,反而对江淹有所不满,从此逐渐疏远了江淹。
  泰豫元年七月,景素经过再三权衡,决定先行回京都以待机而动,途中江淹作有《江上之山赋》一篇,其中说:“嗟世道之异兹,牵忧恚而来逼。惟炉炭于片景,抱丝绪于一息。每意远而生短,恒轮平而路仄。信悬天兮窈昧,岂系命于才力。既群龙之咸疑,焉众状之所极。俗逐事而变化,心应物而回旋。既_翕兮其未悟,亦纬而已迁。伊人寿兮几何,譬流星之殒天。怅日暮兮吾有念,临江上之断山。虽不敏而无操,愿从兰芬与玉坚。”对当时局势的严重表示了无限的担忧。这年的闰七月,景素又被改任为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江淹也随景素来到了南徐州刺史治所所在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并被任为景素的镇军参军,领南东海郡丞。来到京口以后,元徽二年(474)友人袁炳的英年早逝,又使他在精神上遭受到巨大的打击。袁炳字叔明,陈郡阳夏人,乃是被诗人称为“神交”的最为信赖的挚友,死时年仅二十八岁。诗人在泰始五年所作的《报袁叔明书》,元徽二年所作的《与交友论隐书》,都是与袁炳的书信往来之作,足见二人友情之深厚。如今老友英年早逝,怎能不使诗人为之痛哭流涕。为此,他乃一连写下了《伤友人赋》、《袁友人传》以寄托其哀思。再加上当时局势的严重,更使诗人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中充满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悲悯之情。
  在南徐州,建平王景素阴谋反叛之心愈加显露,与其左右心腹日夜谋议,以求一逞。江淹此时见自己直言进谏已不可能被景素所接受,于是意欲通过微言托讽的手法,以图使景素悬崖勒马。由此,他作了十五首五言诗以为讽谏,这就是现存的《效阮公诗十五首》。这一组诗模仿阮籍《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虽然较为含蓄,但规劝之意还是相当明显的。此外,他还写下了《灯赋》、《扇上彩画赋》、《遂古篇》等作品,或托物言志,或暗喻讽谏。但是在当时,景素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已经骑虎难下,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江淹的苦心,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加深了二人之间的隔阂。在这种形势之下,为了排斥异己,也为了反叛的阴谋不至泄露,景素将江淹驱逐出自己的幕府,已经是势所必然了。
  这年的秋天,景素通过主管官吏的吏部,将江淹贬为建安吴兴县令。贬官的理由根据《梁书》与《南史》江淹本传的记载,是因为南东海太守陆澄因家中丧事而回家守孝,按照当时的惯例,作为南东海太守副职的江淹应该代理陆澄的职务,但景素却任命了他的军府司马柳世隆。江淹固求此职,致使景素大怒。其实这只是作为贬黜江淹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个中真正的原因,却是不言而喻的。江淹抱着一片忠心,从此离别了侍奉多年的建平王景素。但出于与景素相处多年的情谊,也出于对景素的一片赤诚,他在到达建安吴兴之后,仍然写下了《被黔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一文,向建平王叙述他们相处多年的深厚感情,也表示了重新回到景素身边的愿望。但这时利令智昏的建平王景素对此已经完全无动于衷了。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