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1|回復: 0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汉学著作简介(四)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0-1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国学网
1、中国中古社会与国家史料典籍研读会成果论文集
  宋德熹编 台北:稻香出版社 2009·7
  台湾的“中国中古‘社会与国家’史料典籍研读会”创建于2004年,主要研读探讨中国历史中的中古时期即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典籍史料。2008年7月在台中市中兴大学召开研讨会,是书为此次研讨会论文的结集。
  本书共收录讲演稿5篇,专题论述24篇。
  五篇讲演稿是:
  陈国灿:吐鲁番出土文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关系
  高明士:礼律规范下的身份制社会:以中古妇女为例
  洼甜庆文:日本近年的北朝史研究
  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
      唐代法律体系及《天圣令》研究
  二十四篇专题论述包括:
  陈弱水:中晚唐五代福建士人阶层兴起的几点观察
  宋德熹:薛仁贵与薛仁超:唐代河东薛氏门风的两种典型
  廖幼华:唐宋时期邕交之间陆路三道
  胡志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研究
  李明仁:鲜卑慕容氏君主继承方式研究
  李广建:李承乾与颜师古《汉书注》
  曾贤熙:宣宗与中晚唐政局:以宦官与吏治整顿为中心
  陈登武:从韦伯的天职观看葛洪的法律思想:兼论道教地狱审判思想的发展
  詹宗祐:从历史研究的观点思考古籍校笺方向:以杨明照笺注《抱朴子外篇·疾廖篇》为例
  魏严坚:唐代长安的寺院园林
  陈识仁:《洛阳伽兰记》与北朝史学
  蔡妙真:冲突与抉择:《虬髯客传》的人物性格塑造及其意涵
  朱祖德:唐五代淮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张文昌:唐代国家典礼脉络下的私撰礼书:以《新唐书·艺文志》为考察中心
  翁育瑄:唐代士人的婚姻家庭:以妻妾问题为中心
  马以谨:北魏灵太后史事新探:从《洛阳伽兰记》谈起
  朱振宏:“唐高祖称臣与突厥事”再检讨
  张文杰:试论三国孙武统治集团地方意识的抟成
  胡胜源:武风壮盛到重文轻武:再论北齐倾覆之因
  易庆和:唐代笔记小说中游侠形象的刻画塑造
  王伟勋:唐代士人阶层取名特色与文化分析
  杨婷雅:唐代文化与宴游风气:以曲江风景线为例
  赖骏瑋:唐代弈棋文化面面观
  林益德:秦汉之际简牍所见《金布律》变异初探。
2、台湾人文出版社三十家
  封德屏主编 台北:文讯杂志社 2008·12
  《文讯》杂志社从2005年1月起,到2008年6月,开辟“资深人文出版社系列报道”,陆续对台湾成立近三十年的出版社的创立缘起、历史演变、发展特色、灵魂人物、时代影响等逐一进行有深度的采访报道。让旧读者更深入了解各家出版社的相关信息,也让新读者了解各家出版社的图书类目和出版概况。并希望透过了解重要出版社的历史触及台湾整个出版发展史。这三十家文史类出版社是:
  广文书局、志文出版社、艺文印书馆、光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台湾学生书局、幼狮文化事业公司、皇冠文化集团、成文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五南文化事业机构、南天书局、商务印书馆与台湾商务印书馆、道声出版社、世界书局、三民书局、尔雅出版社、联经出版社、大地出版社、文史哲出版社、洪范书局、时报文化出版公司、黎明文化出版公司、远流出公司、九歌出版公司、远景出版公司、书林出版公司、艺术家出版社、汉声杂志社、晨星出版公司。
  封德屏,现为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3、文人论政:民国知识分子与报刊
  李金铨编 台北:政大出版社 2009·7
  2007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召开“自由的理念与实践: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与报刊”探讨会。邀请两岸三地学者,以民国时期报刊《新青年》、《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申报》、《解放日报》、《自由中国》为讨论范围,就民国报刊“文人论政”的精神与特色,民国时期自由报刊与知识分子的互动、历史角色及其影响等问题展开研讨。此书即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除导论外,共收论文14篇:
  高力克:陈独秀与胡适的自由民主理念
  杨 琥:《新青年》“通信”栏与五四时期的社会、文化互动
  潘光哲:胡适与《努力周报》的创刊
  章 清:《独立评论》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命名”
  张太原:“强有力的中心舆论“:《独立评论》的社会影响
  陈谦平:抗战前知识分子在民主理念上的分歧:以《独立评论》主要撰稿人为中心
  周大华、禹江:《益世报》与“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
  陈建华:共和国宪政与国家想象: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
  桑 兵:抗战时期国民党策划的学人办报
  高瑞泉:《观察》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观念
  黄 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
  张咏、李金铨: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革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林淇瀁:由“侍从”在侧到“异议”于外:论《自由中国》与国民党党国机器合与分
  李金铨:自由化,而非全面民主化:台湾的游击媒介与政治运动 
4、传统宗教的文化诠释:天地人鬼神五位一体
  郑志明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6
  全书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探讨天地人鬼神五位一体、灵感与修行、通神与神通、灵感思维、宗教意识与教派意识、多重至上神观、神观对话、合缘共振与含混多义、游宗、宇宙图式与神圣空间、巫术、禁忌、灵乩、式医疗等传统宗教的文化诠释。书中不少词语,如“天地人鬼神五位一体”、“合缘共振”、“ 含混多义”“多元多统”、“游宗”、“宗派意识”、“多体多中心”“圆形宇宙图式”、“ 多重至上神”等皆为作者独创。本书还另加入当代反思,藉由传统和现代的对话,交流不同的价值观念。
5、敦煌佛教斋愿文本研究
  王三庆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2009·2
  王三庆现为成功大学教授,台湾著名的敦煌学家,是书为作者近年研究成果之展现。全书分为七章:
  第一章,导论——敦煌文献中佛斋愿文及其内容分析:主要申明研究动机、目的、范畴、步骤,并解说“斋”、“斋会”的名义、类别及发展;
  第二章,敦煌本《斋琬文》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特点和价值;
  第三章,北大图书馆藏《诸文要集》一卷研究:旨在讨论北大图书馆藏敦煌写卷《诸文要集》残卷的内容性质,,指出其乃是供法会施用的参考文样范本;
  第四章,《杂斋文》一本之系联研究:旨在检讨黄徵、吴伟、宋家钰诸家校辑整理之得失,包括文献收集不全面。复本系联缀合不尽客观等,以供未来整理敦煌文献者借鉴参考;
  第五章,《诸杂斋文》研究:首先考订相关文本,指出黄徵等整理之讹误,包括写本介绍及系联问题,拟题(《亡文范本》)不恰当等,故作者重新整理后,订为《诸杂斋文》,并进而分析内容与判断价值;
  第六章,光道大师撰《诸杂斋文》下卷研究:
  第七章,结论。
6、泗州大圣与松雪道人:宋元社会菁英的佛教信仰与佛教文化
  黄启江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3
  本书以泗州大圣与松雪道人两个历史人物称号,代表佛教史上两个概念:泗州大圣是佛教史上神异僧,代表佛教信仰的对象,是三宝的象征;松雪道人赵孟頫除了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外,也是重要的佛教居士,为三宝的弟子。两者相因相存,为佛教信仰之一体两面,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佛教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全书分为六章,依次如下:
  第一章,以第一个象征意义——泗州大圣为讨论的起点;第二、三两章探讨两宋社会菁英家庭妇女佛教信仰再思考,探究北宋妇女佛教信仰与修行。并对伊佩霞《闺门之内》中“虔信之妻”一节有关宋代妇女信仰之若干观点提出质疑、修正及补充。提出更多例证析论。第四章专论宋代士人手写佛经。论述宋代士人写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认为士人写经已超越了简单的修福田、作功德或求福避祸之观念,而演变成孝道、艺术、鉴赏等较高层次的文化行为与活动。因为写经中辅之以优质的纸张和精致的卷轴,不仅美化所写的佛经,更提高了佛经之作制作的品质和精品佛经之流传,对元明两代在写经传统及艺术的维系与强化,具有启发意义;第五章讨论第二个象征意义,以松雪道人为其后各章的综合及转折点。析论松雪道人赵孟頫写经、佛学及其因缘;第六章:参访名师,南宋求法日僧与江浙佛教丛林:讨论日本僧侣来华求法以及他们与南宋丛林互动关系。指出他们多到江浙五山禅师处求法。本章特别关注江浙丛林间所流行的偈颂,指出五山及附近的禅师多为偈颂能手,日僧参游其间也习得书写偈颂以表现其洞见和悟道之心,种下了日本镰仓后期五山文化、文学的根苗。
  黄启江,台湾桃园人,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哲学博士。著有《北宋佛教史论稿》、《因果、净土与往生:透视中国佛教史上的几个面相》。
7、台湾天主教史料汇编
  古伟瀛编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8·12
   天主教从1626年第一次传入台湾,从基隆淡水一带登陆,只短暂停留16年便撤离。直到1859年天津条约台湾开埠后,马尼拉的西班牙道明会玫瑰省会士才再度来台传教,至今已有150年历史。作者将这批多属外文且散置各地的传教资料蒐集成编,分为五个部分:
  一、教务教案档: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出版的清总理衙门所藏的《教务教案档》中选取与天主教相关的资料。包括1877年淡水教民李东面倚势滋事逞凶事案,1892年秋至1894年秋台湾基督教与天主教堂清册;二、涂敏政神父日记:涂敏政(1905—1980)是台湾第一位本土出生的神父。其日记记载他的修道过程、晋升神父以及台湾各地传教情况;三、“迷信歌”,此为日治时期在石碇出版的教会书籍,以台湾民间的“七字仔”出现。运用民间传统艺术来传教,彰显其“本土化”的用心;四、台湾拾掇——伴随使节纪行:此乃翻译日本神父早坂奈善郎1923年伴随教廷特使来台视察所写的日文游记,颇能反映二十年代台湾及台湾教会情况;五、“天主公教青年会规则”:乃昭和七年(1933)由云林天主公教青年会所编写。记录当时天主教教友组织和纪律,如会则、会所、职务、簿册、收支、教育、修养等。
8、江户时代日本汉学研究诸面向:思想文化篇
  叶国良、徐兴庆编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6
  由台湾大学文学院与日本二松学社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日本汉学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3月28、29日在台大举行。此书为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主要研讨以下五个问题:日本经学研究;德川时代的汉文训读;中日人物及思想比较;日本汉学相关文献考证及研究;各国之日本汉学研究。共收录论文13篇,依次如下:
  1、佐藤进:藤原惺窝的经解及其继承:关于《诗经》“言”、“薄言”的训读
  2、张宝三:江户儒者东条一堂《诗经标识》研究
  3、甘怀真:山鹿素行《中朝事实》中的天下与中国概念
  4、片冈龙:伊藤仁斋的《孟子》观:逸脱心性论的思想史背景
  5、徐兴庆:朱舜水与安东省庵之思想异同
  6、清水正之:近世和学(国学)的成立和汉学:契冲的方法与本居宣长
  7、张崑将:近代中日阳明学的发展关系及其形象比较
  8、陈瑋芬:西学入眼来:幕末维新的留学生与“汉学”的转折
  9、高山节也:江户时代的汉籍目录:关于地方外样大名统治下的汉籍受容
  10、范德望:江户时代汉文学与兰学之接触
  11、松浦章:江户时代唐船带来的中日文化交流
  12、金胜一:试论江户幕府对朝鲜性理学的受容及其意义
  13、阮氏莺:越南汉文训读及其资料
  台湾大学近年来积极推动东亚研究,除召开研讨会外,又编辑书目、出版专著已达九十多部,成果可谓丰硕。
9、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个案篇
  李明辉、陈瑋芬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6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在刘述先、李明辉共同主持下,于2003年2月至2006年1月,执行“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计划,并规划成理论、个案、展望三个部分。第一次研讨会于2003年11月14日召开,成果集结为《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理论篇》,于2007年12月出版。第二次研讨会于2004年9月3日召开,成果集结为该书《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个案篇》。收录会议论文八篇,依次如下:
  1、何淑静:论荀子对“性善说”看法
  2、陈少明:孔门三杰的思想史形象:颜渊、子路和子贡
  3、陈志信:伦理神话的阐释:以《毛诗郑笺》的诠释体系试探经学运作的形式与意义
  4、信广来:儒学思想中的“纯粹”观:朱熹论虚、静与私
  5、林月惠:刘蕺山对《大学》、《格物》的诠释
  6、丁为祥:从“知行合一”到“体知”:杜维明与王阳明沟通、转化理论比较
  7、吴汝钧:关于现象与物自身的分离问题的现象学与历程哲学之解决
  8、根茨:在自由与决定的张力中:《公羊传》的哲学诠释学
10、东亚朱子学的诠释与发展
  蔡振丰编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6
本书是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专题计划中“东亚朱子学”研究成果的结集。该计划以东亚为视野,研究朱子学在中、日、韩各地发展的同调与异趣,并集中探索东亚朱子学的发展过程,如朱子本人的思想进展,朱子门人及其后学的推衍创新,及朱子学的域外发展等,进而呼应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课题,展现21世纪朱子学的新意义。全书共收录八篇论文:
  1、黄俊杰:全球化时代朱子“理一分殊”说的新意义与新挑战
  2、潘朝阳:从“存在空间”论朱子的身心空观及人安居于天地之论述
  3、李明辉: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
  4、林月惠:朱子与罗整庵的“人心道心”说
  5、杨祖汉:从良知学之发展看朱子的思想形态
  6、蔡振丰:朱子对佛教的理解及其限制
  7、金永植:界定并延伸儒学之界线:朱熹论科学与超自然主题
  8、张崑将:朱子穷理学在德川末期的物理化
  蔡振丰: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现任台大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魏晋玄学、佛学及儒道二家思想,兼及东亚儒学研究。著有:《王弼的言意理论与玄学方法》、《魏晋名士与玄学清谈》、《朝鲜儒者丁若镛的四书学》等。
11、宋明思想史稿
  季蒙、程汉著 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 2009·5
  本书将“理学”定义为道理之学、义理之学。全书分为两章六节。
  第一章:理学。分为四小节。第一节“太极“,由《通书》、《太极图说》说明周敦颐的尊“易”思想;第二节“道理”,由周敦颐延伸至朱熹的理气论。其中指出朱子将“天地之心”玄化,应以共心、别心为解,颇有新意;第三节“意见”,说明戴震承朱子的意见论而来,其所言之理为“理之捶分”,言情为“以情挈情”,以及在孟子学的贡献;第四节“人心”主要述王阳明在心学上的成就。
  第二:实学。分为二小节。第一节“名教”:以论述顾炎武的名治思想为主,并说明科举、名教所带来的弊害;第二节“法治”,则以黄宗羲的君主论言天下之乱和为君之道。本节亦论述颜元谈军制、井田、学思等武学思想,唐甄《潜书》所透显“如果论思维”所带来的启发性。篇末附“朱、陆排佛论”,主要以朱熹的排佛意见为主,提出“理学属实学,佛学属玄学”。
  季蒙,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专研中国思想史;程汉,现任上海集贤书院主讲。
12、民国思想史稿
  季蒙、程汉著 台北:秀威资讯科技公司 2009·5
  本书从政治、社会、学术等多种视角分析中、西学的差异,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全书分为四章十节。
  第一章:《大战国》,分为“战国论”、“俄日问题”两节。撷取林同济、胡适的政治思想,叙述中国近代遭受战争所带来的内忧外患;
  第二章:《中国的道路》。第一节“三民主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主、民权、民生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第二节“北美路线”,是以胡适受到英美学者哲学思想的启发,以及对中国文学运动的贡献。本章附录“陈独秀”,以其欧陆理路与胡适的美英路线所呈现的思维加以分析比较。
  第三章《社会思想》。第一节“优生论与族群优化”是以潘光旦的优生论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第二节“乡土中国”、第三节“城乡论”,是以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所提出的关于传统的宗法、血亲制度、文化等社会学观点加以申论;
  第四章《文化的道路》。第一节“儒”由胡适的《说儒》探讨并及于新儒家,以分析中西学术的优劣。附录“钱穆”则分析钱穆、余英时对中西文化的见解。第二节“文化论”、第三节“中哲问题”则是着墨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哲学的研究发展。
13、中国哲学史
  蔡仁厚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7
  作者秉持畅通中国文化的精神,依循当代新儒家的学术方向,将中国哲学所涵蕴的范畴。做一全面性的疏导和发明。书中主要标举中国哲学之源流系派、分期、特质与优劣得失,以及对现状的省察和前瞻。全书分为上下册,凡五卷三十七章。
  上册分两卷。第一卷:“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原初形态之百花齐放”,其中将《中庸》、《易传》的哲理置于荀子之前论述,以及增列“墨家思想再检讨“以弥补墨学理论之不足,颇具特色;第二卷“两汉魏晋:儒学转型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
  下册包括后三卷。第三卷“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异质文化的吸收与消化”,第四卷“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第五卷“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冲激与新生”,最后以“返本开新的哲儒:牟宗三”作结。
  蔡仁厚,现任东海大学荣誉教授,曾师从牟宗三,为台湾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平生致力于儒学研究中,著有:《孔孟荀哲学》、《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王阳明哲学》、《儒家心性之学论要》、《新儒家的精神方向》、《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生》、《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等。
14、东亚知识人对近代性思考
  徐兴庆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8
  本书收录作者论文七篇,主要是对台湾、大陆、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近代性思考的研究。所谓近代性,是指十六世纪以来,自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西洋近代工业社会过程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变化。主要论及三个范畴:近代以前东亚知识人的世界观;东亚知识人对近现代性的思考;传统与现代知识人的互动。七篇论文是:
  1、日本与韩国面对“近代性”的不同背景图像
  2、从共同文本的不同翻译看东亚对“近代性”的反应
  3、汉学、兰学与日本近代化的关联性
  4、从韩国看近代日本国家主义的形成
  5、中日近代知识人对历史观念的变化
  6、以“西”释“中”的历史脉络与“近代性”的关联
  7、近代中日知识人对美国文明认知的异同
  徐兴庆,东吴大学东方语文学学士,日本九州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任台湾大学日本语文系教授兼主任,日本语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の研究》、《我国的日本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展望》、《近世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台湾にわける日本汉文学研究の现状と课题》、《朱舜水与东亚文化传播的世界》等。
15、宋鈃学派遗著考论
  林志鹏著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09·5
  万卷楼图书公司在辅仁大学哲学系丁原植教授策划下,出版一套“出土文献译注研究丛书》此即第三十一种。本书主要探讨战国时代融通儒、道、墨之思想大家宋鈃与其学派的遗著。内容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是文献整理及相关校读,研究文献的性质和学派的归属,分为六章,依次是:第一章,“先秦诸子书评宋鈃资料汇集与校释”;第二章,“战国楚竹书《彭子》考论”;第三章,“《管子·白心》校释及其学派归属探论”;第四章,“《管子·心术》校理及其学派归属析论”;第五章,“《管子·内业》与《心术下》比较及相关问题综论”; 第六章,“《吕氏春秋·去尤》校释及相关问题讨论”;
  下编在上编研究基础上试图还原其思想面貌、学术源流,并对宋鈃本名及其所处年世加以考订。分为三章,依次是:第一章,“论宋鈃之年世及其思想面貌”;第二章,“论宋鈃在道家之地位及其与儒、墨之关系”;第三章,“论宋鈃与尹文、慎到、荀况之关系及影响”。
  宋鈃学派至战国晚期仍具有相当影响力,其学说连接老、庄,亦为道、法之枢纽。惜书已散逸。作者试图透过传世诸家论宋子之语及相关出土文献记载,欲以辨彰源流,说明宋子学说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为研究先秦思想、学术史提供资料。
  林志鹏,台湾大学文学所学士,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攻战国出土文献及先秦学术史。
16、东亚海域与文明交会:港市、贸易、移民、文化传播
  黄丽生编 基隆: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所 2009·5
  本书系台湾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出版的“海洋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2007年11月1、2日海洋大学举办“2007海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为该次会议的论文集。其中收录会议特稿三篇:黄俊杰:东亚海域与文明交会;孙震:海岛经济的优势与限制;陈国栋:海洋文化研究的多元特色。会议论文12篇,分为“海洋移民与国族交错”、“国际航贸与海江通路”、“跨海越界的人文遗产与书写”、“港市的文化传播与社群、空间”四个部分。依次是:
  1、佐佐木卫:东北亚的族群与国族交错:以青岛为例
  2、黄丽生:由闽入廉复迁台:合浦新民客家吴文顺家族迁移渡海的聚散离合与认同变迁
  3、陈珣瑛:跨海家族移民在地化过程考察:以十九世纪闽粤台古文书为立论根据
  4、松浦章:清代山东沿海帆船航运
  5、应俊豪:轮船入侵与华洋冲突:1920年代上半其长江上游航行安全问题
  6、王俊昌:日治时期台湾的水产输出贸易(1901—1940)
  7、修斌、王青:东亚的徐福文化传承与徐福文化圈
  8、黄子坚:李文馥与其《西行见闻纪略》:一个越南儒家看东南亚海岛
  9、黄锦树:过客诗人的南洋色彩赘论:以康有为等为例
  10、康格温:建筑装饰文化跨海传播研究:以台湾、星马地区之建筑彩绘瓷板为例
  11、林谷蓉:从海洋文化推动与渔业事项属性观点探讨渔会组织之定位
  12、王文诚:高雄市都市景观变迁的空间分析
17、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
  邱澎生、陈熙远编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2009·4
  本书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召开的“明清法律运作中的权力与文化”研讨会的论文集。主题是希冀能同时包括社会史、政治史与文化史在内的宽阔视域中,综合考察明清司法过程反映的权力与文化的复杂互动。更试图在以实证性的司法档案研究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方法,进而促进不同研究视角間的相互对话。全书共收录九篇论文,分为四类议题:支持司法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经济与司法之间的互动关系;话语、修辞、形象;西方的法律体系与中国法学史。九篇论文使用了丰富多元的史料,从奏折、题本、州县档案、卫选簿等官方资料,到契约文书、讼师秘本等民间史料。全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收录五篇论文,以法律规范和社会实践为主题:
  1、夫马进:讼师秘本《珥笔肯綮》所见的讼师实像
  2、于志嘉:论明代垛集军户的军役更代:兼论明代军户制度中户名不动的代役现象
  3、陈熙远:在民间信仰与国家权力交叠的边缘;以明代南京刘公庙禁毁为例,探究在国家权力边缘滋长的民间信仰
  4、冒捐冒考诉讼与清代地方社会
  5、赖惠敏:法律与社会:论清代犯奸案
  下编四篇,以经济生计与法律规范为主题:
  1、龚涛:地毯上的图案,讨论清代法律文化中的“习惯”与“契约”问题
  2、步德茂:18世纪山东杀害亲人案件;探讨乡村社会中身处糊口边缘的农民家庭的生活困境,及其在讼案中的现实处境
  3、邱澎生:国法与帮规
  4、苏成捷:清代县衙卖妻案件审判:以272件巴县、南部与宝坻县案子为例。
18、寺庙与村落:台湾汉人社会的历史文化观察
  王志宇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8·12
  王志宇先生在台湾民间信仰和方志学上给予了较长时间的关注。此书即结合作者的专长。透过实际田野调查,以清代以降苗栗苑里与南投竹山两地的寺庙为例,探讨国家权利与儒家主流文化传播于民间社会时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如何去因应社会的需求,将寺庙、人民与文化发展三者关系,从历史轨迹和地域空间等概念,作一陈述,并进一步研讨寺庙与村落的风水、祥异等问题,还包括寺庙救济与教化等活动带给村落的影响与意义。最后结合祭祀圈、文化权力网络等相关议题加以分析。
  王志宇,现任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著有《台湾的恩主公信仰》、《苑里慈和宫誌》、《儒家思想的实践者:廖英鸣先生口述历史》等。
19、五四运动论著目录初稿
  国家图书馆参考组编 台北:国家图书馆 2009·3
  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台北国家图书馆参考组整理台湾知识界这五十年来对五四运动讨论和研究的成果,汇整1949年至2009年出版的有关五四运动的专书、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论文集论文和报纸评论,共收录1559笔书目资料,分为专论、书目资料、作者索引、题名索引四个部分。专论收录有代表性的四篇论文:王晓波: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兼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周昌龙:新文化或文化自新:五四文化转型的重新检讨;彭小妍:如何研究五四文学;王汎森:后五四的思想变化:以人生观问题为例。书目资料分为十一类:中山研究、书评书目与方法、哲学与宗教、科学与技术、教育与礼俗、社会与文化、政治与经济、历史与外交、传记与回忆、语言与文学、艺术。
20、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马幼垣著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9·6
  本书综论中国海军历史,收录作者的十七篇论文,分为“清季篇”、“民国篇”、“香港篇”、“评论篇”。
  “清季篇”包括:鸦片战争时侵华的军舰;奥义利萨海战及其对北洋海军黄海海战布阵的影响;亨利华尔代沪所购美制舰考;刘步蟾与东乡平八郎:中日海军两主将比较研究四题;詹天佑是否参加甲申中法海军马江战役平议;北洋海军“平远”舰考;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新探一例:法人白劳易与日本海军三景舰建造;北洋海军送舰只往长崎入坞怎样看也是极度愚蠢之举:敬答孙建军先生;马吉芬与北洋海军;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谋速购外舰始末;甲午战争以后清廷革新海军的尝试:以向外购舰和国内造舰为说明之例。
  “民国篇”包括:抗战期间未能来华的外购舰;汪伪海军舰只初探,灵甫舰:流落异邦的中国海军孤儿;
  “香港篇”包括:抗战期间中国海军助守香港始末;与香港光复有关的两个海军问题;
  “评论篇”包括:大陆上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1949—2000)。
  书中附有绘制图片、照片,人名、舰船名等。
  马幼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曾任教美国夏威夷大学、史丹福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东海大学、香港大学等校。
21、烽火与流星
  田晓菲著 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8
  本书的副标题是:“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中国历史上的南朝往往被描述为腐朽颓废的时代。作者却看到这个时代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学创新。坐着作者在书中不但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同时检视梁朝文学产生的文化语境,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重新评估和挑战这一时代文化史和文学史的现行主流观点,并探究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历来对梁朝的忽视和贬低。研究方法结合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文化史写作,检视萧梁时代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南北方文化话语的建构,也检视了文学生产的物质过程,同时也对佛教与文学的复杂互动关系进行探讨。
  原著是英文,2007年在东亚中心出版,现为中文繁体字本。全书除导论外,分为九章。
  田晓菲,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和文化,手抄本文化、世界文学。
22、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
  王青著 新竹:台湾书房出版公司 2009·8
  《曹沫之陈》是2004年上海博物馆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最长的一篇,共有56支简,1773字,颇受学术界关注。《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是丁原植主编的《出土文物思想与文献研究丛书》第37辑,分为“绪言”、“上编”、“下编”和“附录”四个部分。
  “绪言”说明《曹沫之陈》研究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者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上编“《曹沫之陈》疏证”对六十五支简进行整理,附录“《曹沫之陈》释文新编”、“ 《曹沫之陈》新编释文意译”;
  下编“《曹沫之陈》综合研究”分为“原始《鲁语》一部分:论《曹沫之陈》的性质”、“ 论《曹沫之陈》的成书背景、“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论曹刿—曹沫形象的演变”、“周代‘尚文’——‘尚武’:关于曹沫形象与世风关系的思索“五个部分,在上编基础上,探讨《曹沫之陈》作者身份、成书背景,与《鲁语》比较,”语“文体的发展、”曹刿——曹沫“形象的演变以及周代世风的转变。附录包括:“春秋时期鲁国施氏家族探析”、“先秦时期战功名称问题——上博简《曹沫之陈》的一个启示”、“《曹沫之陈》同诸书比较”、“《曹沫之陈》新编连图版”四部分。
  王青,现任职于苏州大学历史系。
23、唐代前期政治文化研究
  李松涛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2009·5
  本书系作者博士论文增补本。细论自南北朝、隋末至唐初以来政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全书分为七章:
  第一章、引言:阐述研究动机、方法及作者理念;
  第二章、北朝后期至隋末唐初的文化潮流:叙述自北魏以降历朝文化倾向,其中隋炀帝尤具特殊意义,而隋末唐初不同社会集团亦表现出各自文化特征;
  第三章、李唐皇室的文化倾向:揭示李唐皇室的种族文化特征,检讨前期的胡化现象及历史意义;
  第四章、唐代前期的儒学地位:主要探讨《五经正义》颁布之背景与影响,并对儒学地位在唐代前期低落的原因进行考察;
  第五章、山东士族高门势力的消长:探讨儒学地位的升降及举业对山东士族的影响,进而分析关陇勋贵集团与山东士族集团間长期存在的政治文化矛盾,藉由山东士族兴衰情况说明地方势力衰落之历史意义;
  第六章、河北北部安史武装集团的形成:论证唐朝在东北地区军事防御转变的影响,此一政策的转弯造就后来叛乱基地;
  第七章、安史乱前中央政府与华北社会之关系:尝试以西方比较社会学理论分析李唐皇室与不同地域集团和功能群体間的互动与影响。
  书末附“安禄山、史思明年谱”“《隋书·儒林传》与两《唐书·儒学传》人物表”、“安史乱前营州、幽州境内羁縻表”、“安史乱前幽州境内所居藩将表”、“安史乱前幽州境内(营州府)大事年表”。
24、儒者归有光析论:以应举为考察中心
  黄明理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9
  此乃作者关于归有光研究的论文集,共收论文七篇。
  一、“归有光的交游与人生方向”。交游分为诗文、道学、科举三类,并不同于以往研究者多限于文学一类。然后观察归与各类友人的活动,探讨归有光的人生志向;
  二、归有光的梦想与理想;
  三、整理标点归有光的34篇八股文,并附载问题的指涉;
  四、“归有光的治术储备”,讨论第三场的“策”;
  五、对《乞醯论》细作分析;
  六、儒者本色:归有光的处困之道,分析归有光面对挫折的因应与修养。
  另附一篇《论归有光的张贞女叙述》
25、陈寅恪与傅斯年
  岳南著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2009·8
  本书以陈寅恪与傅斯年为主轴,征引故实、人物交游、学思经历、趣味轶事。全书分为十五章。从意气风发、学成回国的陈寅恪起笔,叙述陈、傅二人认识且惺惺相惜的过程。当时著名学者艰辛的海外求学过程;由陈、傅二人为主笔时的学术纷争,如胡适、黄侃的新旧学之争;傅斯年力挺顾颉刚而使鲁迅含愤离去;而后傅、顾的瑜亮情结造成的最终决裂。文中还列举介绍了多为位国学大师,如王国维、梁启超、陶希圣、钱穆、郭沫若等。书中还叙述了政治原因导致傅、陈隔海相望以及陈的悲惨下场。
  岳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专职作家,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著有《簠斋研究》、《陈介祺年谱》等。
26、五色韵母:从两本书开始的神奇旅程
  张隆溪著 台北:网络与书 2008·11
  此书为学术散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旅程”,叙述自己一路求学的始末,以及对他有启发的学者和书籍;
  第二部分为“观察”,讨论中西方在文学、文化上的特殊性与相似性。利用古代类比思想、晚清出洋游记以及毒药、良药的对立来看待中西文学;
  第三部分为“片语”,共73篇,是近似于“诗话”这种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方式。并不止于论诗,可分为四类:一、诗歌技巧;二、文学的形态与内容,三、运用文字的各种面向;四、艺术类的批评与技法。
  张隆溪,哈佛大学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从事中西比较研究。著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等。
27、中国文学史(上)
  龚鹏程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1
  作者力图在众多的文学史论著之外建构一个新的学术框架。先说明文字书写品如何美化了艺术、文学文本;检视历代人们如何看待文学,如何让文学更符合他们心中对文学美的要求,再解释文学与其他艺术分合互动关系,以见古今之变。
  本书的撰写不同传统的课堂讲义,而是从独立的文学史角度切入。作者认为:文学史是以文学为对象的历史研究。它所要建立的知识,就是一种关于文学的历史知识,同时也是充满历史意识和观念的文学研究。本书旨在说明文学这门艺术在历史上如何出现、如何完善、如何发展,其内部又形成那些典范、文学的观念史、创作史和批评史兼涉其中,且有别于传统文学史以历代名家名篇介绍为主。作者认为文学的主角应当是文学观,作家作品当是第二序。全书有五十个子题,检讨晚清以来文学史写作不佳的原因,论及过去许多文学史著作为谈及的现象,创建颇多。
28、创意造语与宋诗特色
  张高评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2008·12
  张高评为台湾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成功大学特聘教授。出版的有关宋代文学专著有《宋诗的传承与开拓》、《宋诗之新变与代雄》、《会通化成与宋代诗学》、《宋诗特色研究》、《自成一家与宋诗宗风:兼论唐宋诗之异同》、《印刷传媒与宋诗特色:兼论图书传播与诗分唐宋》六种。
  是书为张氏最新力作,三十余万言,分为十二章:
  首章“绪论”申明问题意识、评述文献、研究方法等;末章为“结论”总结全书要旨。其余十章依序是:
  第二章“新变自得与宋诗创造之精神:诗分唐宋之关键话语”;第三章 “从创造思维谈宋诗特色:以创造性模仿、求异思维为例”;第四章“百战体与宋诗之创意造语:禁体物咏雪诗及其因难见巧”;第五章“禽言诗之创作与宋诗之化俗为雅:从遗妍开发、创意造语切入”;第六章“诗画相资和宋诗创造性思维:宋诗诗画美学和跨际会通;第七章”苏轼黄庭坚题画诗与诗中有画:以题韩干画马诗为例;第八章“苏轼画马诗与意境之开拓”;第九章“同题竞作与宋诗之创意研发:以《明妃曲》及相关之咏史诗为例”;第十章“同题竞作与宋诗之遗妍开发:以题画诗《阳关图》、《续丽人行》为例。
29、台湾文学传播论
  须文蔚著 台北:二鱼文化事业公司 2009·4
  作者以一系列实证研究来贯穿本书。研究对象为台湾文学传播环境中的作者、评论者与同仁团体。以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文学现象,动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来蒐集材料。
  全书分为七章。前三章台湾文学转播总论,分别就文学传播的学科建制、研究主题及方法论分别进行探讨:第一章谈文学传播和大学教育;第二章介绍文学传播的意涵与研究主题;第三章讨论台湾文学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后四章是实证研究:第四章研究台湾文学作家之特质;研究台湾网路作家之特质,籍以扩大当代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研究范围;第六章研究台湾文学评论家之特质探讨在文学传播领域中,作家、文学评论者和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阅读文化传播系统;第七章以台湾同仁刊物企划编辑与公开活动为题,将触觉从个别传播者,触及到带有媒体性质的同仁诗刊。
30、戏曲概论
  周传家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9·9
  全书分为七章,从历时性角度简要介绍戏剧的起源、发生、发展的历程。大致勾勒了戏曲的体系分布和样式形态。从共时性角度,分别介绍一度创作的戏剧文学剧本及剧作家、二度创作的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灯光,及接受主体观众、戏迷和票友等。
  作者认为:二度创作的意义不仅限于对一度创作的传达和再现,还是赋予作品生命鲜活的创造行为。作者通过中西对比和个案分析,总结戏剧的审美特征,挖掘其哲理内涵和文化精神。
  周传家,文学博士。曾出版《李玉评传》、《新花部农谭》、《谭鑫培传》、《粉墨登场:古代戏剧与剧作》、主编有《戏剧编剧概论》、《北京戏剧通史》、《中国古典戏曲经典丛书》等。
31、戏曲文物通论
  黄竹三、延保全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9·5
  此乃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策划的“国家戏曲研究丛书”第二编中的一种,这套丛书已出了四十种。
  作者通过长期的田野考察,在本书中对“戏曲文物”的定义、分类、文物发现的历史分期、文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作了详尽的论述。再从文物中看出不同时期序曲戏曲的演出场所、角色行当、演出形态,所呈现的发展变革。书中还附有300多幅各时期的戏曲文物图片,并加以说明。
  黄竹三,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前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著有《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调查报告》、《戏曲文物研究散论》、《石君宝戏曲集校注》,编有《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六十种曲评注》等。
  延保全,现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华戏曲》副主编,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编有《平阳宋金元戏曲文物研究》等。
32、《人间词话》之审美观
  苏珊玉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7
  作者在2005年出版过《人间词话审美观发微》该书在其章节上有所调整与增补。本书从人文、审美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并诠释《人间词话》诸多观点,包括文艺越界审美观、天才/赤子游戏观、不隔修辞审美观,以及人生“三境界”审美观等王国维提出的重要看法。作者认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审美主旨是以“真”为核心,与以美、善、功利为导向的传统审美观有所区隔。故由客体文艺本质、形式,到主体修养、创作心理、态度,均给读者不同的开展与意义。本书结合人文、审美的思考模式,透过“境界”对真善美的观察、开发与超越,将王国维对人文精神与审美态度作一发挥。
  苏珊玉,现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著有《盛唐边塞诗的审美特质》、《薛涛及其诗研究》。
33、民国学者文论研究
  萧凤娴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7
  作者以接受美学观点,对台湾中国文学系学科建构系统、学术研究课题与学术史观的建立、理解等,作一探讨与开创。
  本书八篇论文,分为两辑:新儒家学者与文学对话;文学史学者与小说对话。
  第一辑以当代新儒家为探讨对象,剖析唐君毅的文学现代化思想与《红楼梦》悲剧论,徐复观的《文心雕龙》文体论及其红学研究,牟宗三《水浒传》文论等;
  第二辑探究当代文学史学者,分析盐谷温、鲁迅、台静农三家文学史论述中的唐人传奇;刘大杰、叶庆炳的《红楼梦》图像论析,从中了解台湾中文系的学术继承与交融。
  萧凤娴,辅仁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慈济大学东方语文学系助教,著有《渡海新传统:来台红学四家论》等。
33、瑞桃斋诗话校注
  江宝钗校注 高雄:丽文文化事业公司 2009·7
  瑞桃斋为吴德功为其书斋的雅号。吴德功,台湾彰化人,光绪年间贡生,日治时期任彰化办事所参事,台中师范学校教授。著有《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瑞桃斋诗话》等。台湾目前正在持续整理出版《全台诗》,《全台诗话》蒐集出版亦正在进行,江校注的《瑞桃斋诗话校注》即使其中的一种。内容分为“导读”、“诗话校注”和“图标附录”三个部分。
  “导读”介绍吴德功的生平志业、日治时期的诗坛与吴氏交游情况,吴氏论诗的创作与技艺;“诗话校注”部分分为“诗法、佳话、诗钟、诗遗、诗史、诗录”六卷,分别摘录吴氏论诗的相关论述,并加校注。共226条。“图标附录”部分附吴德功年表。
  江宝钗,现任中兴大学中文系、台湾文学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专长为台湾文学、民间文学和女性文学。著有《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发展史》等。 
摘自台北学生书局《书目季刊》四十三卷二期,2009年9月 陈友冰摘编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