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6|回復: 0

[中医入门] 老中医治疗小儿发热8法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09-11-2 2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作者: 不详 
       钱育寿主任医师,为江苏省名老中医,生于世医之家,系11代传人。临证50载,医术精湛,学验宏丰,对小儿发热辨治尤多心得。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兹将钱师治疗小儿发热8法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1、解表透热法
       解表透热法是应用发汗药物,开泄毛孔,疏松肌表,驱邪外出的一种退热方法,也叫“疏表法”。主要适于外邪侵袭肌表的表证。外感之邪由于种类不一,性质不同,所以具体应用时,必须辨清何种外邪,选用相应的方药。外感风寒,则用辛温解表法,方如葱豉汤、香苏饮,甚者可用麻黄汤;外感风热,则用辛凉解表法,如桑菊饮、银翘散等;暑邪外感则用清暑解表,常用新加香薷饮、新加白虎汤;燥气外感则用清燥解表,方如桑杏汤加减;发疹病欲出未透阶段,则用透疹解表法,如蝉衣宣透饮、葛根解肌汤等;风水交搏而引起的发热水肿,则用行水解表法,如越婢加术汤、苓桂浮萍汤等。病儿体质不同,素禀气虚、血虚、阴虚、痰饮,又复感外邪引起发热表证时,则需分别配合益气、养血、滋阴、化饮法,代表方分别选用参苏饮、玉屏风散、葱白七味饮、加减葳蕤汤、小青龙汤等。
       小儿外感表证,除发热外,多数还有咳嗽痰多等肺系症状,故解表剂中应适当配以杏仁、牛蒡、前胡等宣肺化痰之品;小儿脾常不足,倘发热同时,还有纳呆腹胀,泛恶呕吐等胃肠症状,解表药中宜配陈皮、苏梗、六曲等和胃行气之品;小儿肝常有余,外感发热,热甚易于动风抽搐,因此治疗可配钩藤、僵蚕、抱龙丸等熄风镇惊之品;小儿外感表证易从热化火,往往因发热而现烦懊或昏睡等症,解表剂中又须配以益元散、抱茯神、广郁金等清心安神之品。

       2、清气退热法
       外感发热,汗出仍不解,病邪必然由表入里,由卫分入气分,初起在肺,进而到胃肠,症见不恶寒,但发热,午后热势更甚,口渴欲饮,苔黄舌红,这时不能再用发汗解表,否则有阳亢阴竭之虑。也不可早用养阴,用之恐有阴遏阳伏之变,当用清气祛邪直折其热。由于病变部位有别,温热程度不同,临床又有轻宣清气、甘寒清气、解毒清气、苦寒清热等法。轻宣清气适用邪热初入气分,病位在肺胃阶段,常用方剂为栀豉汤、银翘散去荆芥牛蒡加石膏;甘寒清气适于邪入胃肠,气分热甚的证候,以白虎汤加味;解毒清气适用于温疫火毒蒸腾气分的痄腮、丹毒等证,常用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增损;苦寒清热适用于里热炽盛出现烦懊谵语等症时,可用黄连解毒汤直泻三焦之火。

       3、清化退热法
       清化退热法是运用清热化湿药物,治疗湿热证的一种方法。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相合,缠绵难解,形成湿包热外,热处湿中,郁遏蒸腾的病理机转。其特征为上午热轻,午后热势渐增,有汗不解,既有头昏脑胀、心烦、口渴等热象,又有胸闷、泛恶、纳呆、苔腻等湿象。治疗应注意“清热不碍湿,除湿不伤阴”,并根据湿热偏胜,斟酌处理。湿热蕴于上焦气分,湿偏胜时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透邪清化;热偏胜时则用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增损;湿热并重可用苍术白虎汤。湿热阻遏中焦,郁于胃肠,用葛根芩连汤、香连丸、白头翁汤化裁燥湿清化;湿热熏蒸肝胆,疏泄不利,清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致黄疸,用茵陈蒿汤以利胆清化;湿热蕴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出现溲频、尿急、溺痛等症,可用八正散分利清化。

       4、通便退热法
       伤寒和温病,外邪传入中焦,肠胃热甚,消耗津液,出现热势蒸蒸,日晡更甚,口渴烦躁,大便秘结,苔黄腻糙等症,此时常因便秘而热势更甚,犹似釜底烧薪,水在沸腾,治疗宜泻下通便。“釜底抽薪,水自不沸”。所以通便也是退热的一种方法。可按具体病情,选用《温病条辨》诸承气汤。至于轻浅的表邪传里见到发热、便燥患儿,除清热外,也可适当加入瓜蒌、麻仁等润肠之品。

       5、清营退热法
       适用于温病之邪或伤寒化热传入营血的发热证候。清营和清气是退热的两个重要方法。应当清气而早用清营,则引邪入深,郁而难解;应当清营而仍用清气,则药不达病所,邪势更炽。邪入营血除发热口渴外,最明显的为舌质,先是边尖红,渐为绛色,同时伴有烦躁或神昏,倘传入血分,则有出血或斑疹等现象。若邪热初入营分,则宗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法,用黑膏汤合白虎汤加味;气血两燔,则用银翘散去豆豉、荆芥加鲜生地、丹皮、玄参及化斑汤;温热深入营血,常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神昏烦躁者,可加用紫雪丹、牛黄清心丸。

       6、和解退热法
       主要用于邪在少阳之半表半里证及肠胃不和的寒热夹杂证。症见寒热往来,心烦呕吐恶心或温病类似疟象。由于邪不在表,则不宜发汗。邪不在里,不宜泻下,当用和解之法,即“和其里而解其表”。和其里是不使其邪内犯,解其表是使邪外出,含有安内攘外之意。目的仍是祛邪。热邪在少阳,用小柴胡汤;若邪在少阳,湿热内蕴,胆胃不和,则用蒿芩清胆汤调和胆胃;湿热郁于胃肠,常用黄连温胆汤清疏肠胃。

       7、消导退热法
       是运用具有消食导滞、理肠化浊作用的药物,以导滞清热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饮食不节,肠胃失运,积滞内阻,化浊生热的证候,常用保和丸加减。滞消浊化则热亦自退。如兼有外感,则须配以解表之品。但若久泻久利不止,不因外感而续增的发热,多数由于阴伤所致,这不仅无须解表,而且消导之品,亦应慎用,以防阴液更损,临床可用连梅汤加减以酸甘化阴、清肠泄热始能获效。

       8、理虚退热法
       是针对小儿各种内伤虚证而使用的一种退热方法。内伤虚证,小儿比较多见的是阴虚、血虚、气虚三类。阴虚发热多数在温病后期,津液劫伤而起,常用滋阴除蒸的清骨散、青蒿鳖甲汤;血虚发热,多数由于失血后或久病血虚而起,宜以养血退热的秦艽鳖甲散;久病阳气虚弱的发热,常用补中益气汤化裁。临床上,小儿单纯的阳虚和气虚所致发热者较少,气虚阳弱引起的发热,大多血分亦虚。相对地阴虚发热,久则能促使阳气也虚。所以虚证发热,虽有阴阳气血之分,但治疗不可偏执。虚证发热虚是本,热是标,应标本兼顾。

       尾语
       上述8法,包括了治病8法中的汗、清、下、和、消、补。钱师认为使用这些治法时,首先应辨别是外感发热抑或内伤发热,再从外感和内伤中分析其不同原因,从而根据证候的具体情况结合患儿体质因素,有选择地进行适当治疗,这样才能提高疗效。
        原载于《中医药研究》</p>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