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村行(王禹偁·宋代)

古诗三百首作者:发布:延章

2022-11-7 11:28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注释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
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万壑有声含晚籁lài,数峰无语立斜阳。

译文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注释
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qiáo麦花开白雪香。

译文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注释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
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7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3
3、黄瑞云.两宋诗三百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9
4、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4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