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精卫衔微木(陶渊明·魏晋)

古诗三百首作者:发布:延章

2022-11-5 00:19

精卫衔xián微木,将以填沧海。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衔:用嘴含。
微木:细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译文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注释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猛志:勇猛的斗志。。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译文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注释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鸟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辰一作:晨

译文
当年的雄心壮志还在,可是美好的时光又哪会再来呢?

注释
徒:徒然、白白地。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岂。



赏析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齐桓公不听管仲遗言,任用佞臣,贻害己身的史事。因此,此组诗当系作于刘裕篡晋之后。故诗中『常在』的『猛志』,当然可以包括渊明少壮时代之济世怀抱,但首先应包括着对刘裕篡晋之痛愤,与复仇雪恨之悲愿。渊明【咏荆轲】等写复仇之事的诗皆可与此首并读而参玩。

即使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似亦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并非是无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之体现。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参考资料
1、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anshanNormalUniversity,2008年01期
2、名作欣赏,MasterpiecesReview,2007年02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