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唐诗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孙洙发布:休竹客

2022-10-29 13:10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rèn山。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注释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qiāng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何须怨:何必埋怨。
何须:何必。
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不度:吹不到。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52-53页.
2、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96页.
3、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2-53
4、蘅塘退士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6
5、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75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