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备受争议的宋襄公之是非对错│26

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8-31 09:07

宋襄公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平心而论,我们不能完全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古人。

当然,那些认为国人现在之所以不讲信用,就是因为『襄公之仁』的精神不被国人接受,没有传承下来而致的言论,更属于无稽之谈,可以不予理睬。

如果想要理睬,那么不妨反问一下那些持此说者,难道宋襄公之前、之后的那么多前辈先贤们的规章制度、言传身教,那些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章,那些『仁义礼智信』的教诲,那些『千金一诺』的传承,都没有任何用处?都不如『襄公之仁』?这也未免过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吧?

至于那些张口闭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讲诚信的所谓专家学者们,请你们睁开眼睛看看历史,然后再开口吧。

还是说回宋襄公吧。

宋襄公之所以在战场上,还在坚持『仁义』,一是,出于政治需要,因为此时的宋国,『仁义』是其最大的一块招牌,如果丢掉了这块招牌,那么宋襄公所有的努力,复国的希望,就真的破灭了。所以宋襄公宁可冒着失败的危险,也要坚守这线希望。当然,也不排除宋襄公高估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或者抱着侥幸心理之类。

二是,当时的交战规则,还是崇尚堂堂正正。不讲规则,或者用诡诈之术,即使战胜,也会遭到别人的批评。宋襄公这样以仁义立身持国的人,当然更忌讳犯这种错误。

甚至我们可以反过来问一句,如果宋襄公真的听了目夷或者司马固的建议,对楚军半渡而击或者趁其混乱而击之,就真的能战胜楚军吗?也不一定啊。或者即使这次战胜了,下次呢?

如果实施偷袭再失败了,宋襄公就真的一败涂地了。不但军事上,连政治上都一败涂地了。所以,宋襄公也许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即使打不赢,至少还留下个仁义的美名呢。

姑妄言之。

当然,最大的可能,还是宋襄公的『仁义』,用错了地方。因为当时,仁义治国,本就是一种比较普及的治国理念。后世的亚圣孟子,更是提出『仁者无敌』的说法。不过这种理念,用在治国,用在国内,用在自己人身上,确实是正确的举措,但是用在两军阵前,就不恰当了。就像目夷所说,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就是为了取得胜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

用句现代的话来说,对敌人的同情,就是对自己人的犯罪。你这个君主倒是讲究仁义了,可你手下的那些士兵,难道就该白白送死吗?如果真的讲仁义,就不应该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争端,直接去谈判不就行了吗。要是谈判不成呢?那就直接投降好了,这样不但对敌人保持了仁义,对自己人同样保持了仁义。不能厚此薄彼啊。

是非对错,见仁见智,任凭后人评说了。

这里,就能见到与齐国关系紧张的不良后果了。不然,齐国能出兵救宋,哪怕只是吓唬吓唬楚国,宋国的结局也不至于如此悲惨。

还有更加糟糕的消息在等着宋襄公。在宋襄公十四年春天,就是『泓水之战』后的一年多一点时间,那位被宋襄公扶上位的齐孝公,因为宋国不与齐国结盟,悍然率兵伐宋。

当年夏天,宋襄公因为腿伤一直没好,再加上窝火憋气,病死了。

不过在宋襄公临死前一年,倒是做了一件惠及后代的好事。这就是在晋国流亡公子重耳,路过宋国的时候,对其接待非常隆重。重耳临走时,宋襄公又送给他很贵重的礼物,包括二十乘车和八十匹拉车的马。最后虽然没有能力帮助重耳回国夺得国君的位子,但是毕竟留下了一段善缘。

宋襄公在临死前还告诫自己的儿子,重耳如果回国当了国君的话,一定是个霸主,要好好和重耳搞好关系。果然,在宋襄公死后,其子宋成公即位,第四年,楚成王伐宋,生死存亡关头,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就是当初的公子重耳派兵救宋,楚兵退走。

可见,作为一个君主,宋襄公还是具有相当的政治智慧的。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