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齐桓公之管鲍之交│20

先秦历史故事(青禾田讲古系列之一)作者:李永田发布:青禾田讲古

2022-8-31 01:25

齐桓公即位之后,与支持公子纠的鲁国打了一仗,战胜后,要求鲁国将管仲押送回齐国,自己要亲自杀了管仲,因为管仲曾经一箭差点射死自己。鲁国国君相信了,因为惧怕齐国,虽然知道管仲有大才,还是将管仲抓了起来,送回齐国。管仲则是坦然回来。因为他相信鲍叔牙。

这么信任?如果错了,可是性命之忧?

当然相信。因为两个人是过命的交情。

按照【史记】记载,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总是多分一些,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穷。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结果反而使他更加陷入窘境,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因为他知道每个人的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三次做官,却三次都被国君罢免,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能,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上赏识我的人。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怕死,因为他知道我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与小白争夺君主之位失败,召忽自杀召忽是公子纠身边另一位臣子,公子纠死后,自杀殉主,我忍辱被囚,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因为他知道我不因小的过失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管仲自己说的这几件事,在普通人眼里,件件都是无耻之事,贪财、愚蠢、贪生怕死、抛弃旧主,但管仲自己却不这样认为,鲍叔牙也不这样认为。因为标准不同。

管仲的标准就是: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鲍叔牙的标准就是:管仲有大才,自己远远不如,所以我要帮助他,替他争取机会。齐国要想强大,必须有管仲。大丈夫不必过于拘泥小节。

所以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从此留下『管鲍之交』这个成语,形容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可以交心。

鲍叔牙确实对得起管仲,未发达时一直照顾他,生死之际救了他,并且推举他做了宰相,自己一生甘心居于其下。

那么管仲对鲍叔牙呢?

管仲辅佐了齐桓公四十一年,临死的时候,齐桓公和管仲讨论谁能接替管仲为相的问题。【史记】、【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齐桓公先是问管仲,自己最信任的三个人:易牙、开方、竖刁能不能接替管仲为相?结果都被管仲否定了。管仲认为这三个人都是小人,不但不能重用,还劝齐桓公赶走这三个人。

其实,齐桓公是一直在等管仲推荐鲍叔牙的。因为一是鲍叔牙一直跟随齐桓公,忠心耿耿,办事也很有能力,自己也信任,二是齐桓公知道管鲍交情好,管仲的相位就是鲍叔牙推荐而来的,所以认为管仲一定会推荐鲍叔牙。

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管仲推荐鲍叔牙,就直接问:『你觉得用鲍叔牙为相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最了解鲍叔牙。鲍叔牙这个人,过于清白廉正,对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别人犯了一些小的过错,长时间不能忘记。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宰相这个职务。』

最后见实在没有合适的人,就推荐了隰朋。齐桓公对管仲是言听计从,就任命了隰朋接替管仲的班。可惜,管仲死后一个多月,隰朋就也死去了。于是齐桓公还是任命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为相后,同样坚持要齐桓公赶走易牙、开方、竖刁。在新旧两个宰相的坚持下,齐桓公同意了,赶走了这三个人。但是没过多久,齐桓公又后悔了,于是又把三人召了回来,最后酿成大祸。鲍叔牙劝阻,齐桓公也不听,于是鲍叔牙郁郁而终。

这么看来,似乎是鲍叔牙对得起管仲,管仲对不起鲍叔牙了?非也。

因为鲍叔牙了解管仲,管仲同样了解鲍叔牙。他知道,自己不推荐鲍叔牙,鲍叔牙一定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宰相,鲍叔牙才识不够,能力不足,所以推荐鲍叔牙不是帮他,而是害他果然,在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相不久,鲍叔牙就郁郁而终。同样的,也会伤害这个国家。

对此,鲍叔牙深以为然。

这,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啊。

鲍叔牙身上还有一个小典故:因为鲍叔牙特别爱吃一种叫『盾鱼』的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鲍叔牙,就把这种鱼称为鲍鱼,据传鲍鱼之名就是这样来的。当然,成语『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就和鲍叔牙无关了。

后人对鲍叔牙的评价很高。

孔子称其为:『齐有鲍叔……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有此三者,又何加焉?』

【史记】称赞他: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却赞美鲍叔牙能够知人善任

鲍叔牙虽然郁郁而终,但是他的子孙在齐国世世代代享受俸禄,有封地的子孙就有十几代,他们在齐国多是有名的大夫。

这也算是善有善报吧。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