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4|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5知北游诗解7古圣外化而内不化物不能伤至为去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8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15知北游诗解7外化内不化物不能伤至为去为
题文诗:
颜渊问曰: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
无有所迎.敢问其游.仲尼:古人外化,
而内不化,今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
.习于,,安与相靡,
必与莫移.豨韦氏囿,黄帝之圃,有虞,
汤武之室,其愈狭小.君子之人,若儒墨师,
故以是非,攻击,况今人乎?圣人处物,
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不能伤,唯无所伤,
为能与人,相将迎也.山林欤,皋壤欤,
使我欣欣,然而乐欤?乐未毕也,哀又继之.
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去弗能止.悲夫世人,
直为,逆旅耳.知遇而不.知所不遇,
能能,而不能其,所不能也.无知无能,
人所不免.夫务免乎,人所不免,岂不悲哉?
至言去言,至为去为.至知去智,而欲以,
智之所知,则浅.至知真情,真情自知,
由内而外,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正己正人,
但求诸己,真情不变,与时俱进,顺物自然.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1)。」回敢问其游(2)。』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豨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9)。君子之人,若儒墨者 师,故以是非相也(10),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1),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12)!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13),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4)。 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15),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16)。齐知之所知(17),则浅矣。』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听老师说:「不要有所送,不要有所迎。」我请问如何能使精神出入自如。』孔子说:『古时之人随顺物化而内心安定不变,现今之人内心游移不定而又执滞外物不能顺应其变化。能随顺外物变化的,一定是内心淡漠安定之人。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都能习惯自处,习惯与其相顺应,参与变化而不加增益。豨韦氏的园林,黄帝的园圃,虞舜之宫殿,汤武之宫室,居住愈狭小而道德愈低下。称得上君子之人,就象是儒墨老师那样,也能以是非相互攻击,何况是对待今人之争论呢!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人,物也不能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人,才能与人相交往。山林啊,平原啊,都能使我欣然快乐!快乐还没有完毕, 悲哀又继之而来,悲哀与快乐的到来,我不能抗拒,其离去我也不能阻止。 多么可悲,世人之心只是为悲哀欢乐提供之旅舍罢了!他们只知所遭遇到的, 不知所未曾遭遇到的;只能作到力所能及的,不能作到力所不及的。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本来就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那些人强求避免人所不能避免的方面,岂不也是可悲的吗!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道之为去掉有为。把凭了智力以取得认识和这相比,则是浅陋的。
【注释】
(1)将:送。这句意思是,不送不迎,听其自然。
(2)游:指精神之出入自在。(游,通由,缘由)
(3)外化:随顺外物之变化而变化。内不化:内心平静安宁、恒定不变。
(4)一不化,恒常保持淡漠无心,即是一下比,有此则可与物化。
(5)安,习惯。这句意思是,不管化与不化,皆能习惯自处。
(6)靡,顺。
(7)莫多:不增益。循物之性,顺其自然,不予增减。
(8)豨韦氏:远古之帝王,又见【大宗师】篇。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之园林。
(9)囿、圃、宫、室:皆指帝王居处游息之所。圃比囿小、宫比囿小,室比宫小。居处之所愈小,精神愈狭隘,道德愈衰落。
(10)齏(jī):和。这句意思是,儒墨二家之师,是非对立最难调和,古之君之亦能顺应调和, 何况今人之一般争论呢。
(11)皋壤:平原。
(12)直:但。逆旅:旅舍。
(13)遇:遭遇,接触。这句意思是,遇到则知,不遇则不知。遇有限,知亦有限。
(14)能能:能作到力所能及的。
(15)人之所不免:人有所知所能,亦有不知不能,不知不能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庄子认为有的入却要强求避免,劳心弗力以自逞,为害生之道。
(16)至言去言:至道之言去掉言说。至为去为:至道之为去掉有为。
(17)齐:齐一。知之所知:靠主体与外界接触所得之知,是靠学习和教化所得有形迹之知,这种知是浅陋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