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57|回復: 0

[樂論]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中)

[複製鏈接]
【礼记.乐记】诗解1乐本篇(中)
题文诗:

先王真情,防慎其感,礼导其志,乐和其声,

政壹其行,刑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至一,

至一至情,情通民心,真情所至,至诚至治.

情动于中,形之于声,比声成文,比文谓音.

治世情真,心平气正,音安以乐,政通人和;

乱世情假,心浮气躁,音怨以怒,政乖国乱;

亡国之世,音哀以思,政者至正,至正情真,

情正声正,声正音正,声音之道,至道至情,

与政互通,所通一情.乐通伦理,人伦情理,

知声无音,禽兽是也;知音无乐,众庶是也.

君子知乐,审声知音,审音知乐,审乐知政,

审政知正,治道备矣.乐近于礼,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至德至得.至乐之隆,非极音也;

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朱弦疏越,

一唱三叹,遗音绕梁.大飨之礼,玄酒腥鱼,

大羹不和,遗味无穷.得音忘声,得乐忘音,

圣主情真,定礼制乐,以平好恶,以正人道.

正文: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译文:所以先王十分注意怎样来对人们进行影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征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怙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征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③;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

【注释】

①声成文:【正义】解释说:『清浊虽异,各见于外,成于文彩。』『文』释为『文彩』,义仍不明。文就是文章的文,声能成文是由于声的清浊变化有规律,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组织,不再是简单的声了,就如同文章不再是单个的字母一样。

②正:【乐记】作政。正同政。以下同。

③乖:背戾,不和谐。【说文】:『乖,戾也』。

译文:

五声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敝败不和的音声。宫声乱则五声废弃,其国君必骄纵废政;商声乱则五声跳掷不谐调,其臣官事不理;角声乱五音谱成的乐曲基调忧愁,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则曲多哀伤,其国多事;羽声乱曲调倾危难唱,其国财用匮乏。五声全部不准确,就是迭相侵陵,称为慢。这样国家的灭亡也就没有多少日子了。郑国、卫国的音声,是乱世之音,可与慢音相比拟;桑间濮上的音声,是亡国之音,其国的政治散漫,百姓流荡,臣子诬其君,在下位者不尊长上,公法废弃,私情流行而不可纠正.

凡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①。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②。唯君子为能知乐③。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⑤。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⑥,非极味也。清庙之瑟⑦,朱弦而疏越⑧,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⑨,尚玄酒而俎腥鱼⑩,大羹不和(11),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2)。

【注释】

①伦理: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准则。又称伦常、人伦、纲常等。②众庶:此处指普通百姓,或谓之民。众庶犹言众民。按【说文】及【尔雅】等,庶的本意为众,不可作民字解。六经中有庶人、庶民、民、百姓等语,用法是有区别的:庶人与民的区别是在官为庶人,在野为民。百姓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士甚至大夫,只有把众庶中的庶字当作是庶民二字的省称时,众庶才能释为众民。③君子:有道德、有知识的人。【乐记】孔颖达解释为『大德圣人』,即有大道德的圣人。六经中君子一词的含意很混乱,有时泛指统治阶级,不包括在下位的普通民众;有时又与地位无关,循礼行事,仆隶可称君子,如【礼记·檀弓】记载的『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把执烛童子(幼仆)称为君子等。具体含意当视文义而定。【乐书】这句话中的君子是指有知识深明乐理的人。④治道:治理国家的方法。备:完备。⑤几:近。【尔雅·释诂】:『几,近也。』如【礼记·聘义】说:『日几中而后礼成』。⑥食(sì,寺)飨(xiǎng,享):食通饲,飨通享。【正义】说:『食飨谓宗庙祭也』。误。宗庙之祭有大祭、小祭,小祭只飨神,无食义。大祭祀祭毕还要把飨神之物(牲肉酒醴之类)飨宾客,合称为飨祭。单言后者则称大飨,才有食义。而『食飨之礼』中的食飨二字含意广泛得多,凡以酒食待客均称为食飨,规模小的为食,大的为飨。包括丧祭中的飨食以及其他吉礼中的飨客如乡饮酒、射、加冠、婚、朝聘等礼中以酒食飨客的部分,都称为食飨之礼。⑦【集解】引王肃语说:『于清庙中所鼓(按:同奏)之瑟』。清庙,周天子祭祀七庙之一。【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这是一种说法。另【乐记】郑玄注说:『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孔颖达疏也说:『清庙之瑟,谓歌【清庙】之诗所弹之瑟。以前说为长。⑧【乐记】郑玄注说:『朱弦,练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按:练就是捣练,丝经捣练,除去丝胶,生丝变为熟丝,柔韧性更强,同时,固有频率变小(音低而浊)。所以朱弦就是红色熟丝的意思。 画疏二字不可解,孔颖达疏说是指疏通。瑟底加孔,疏通瑟底气流使与弦共振,声音变得迟缓,与义可通,然而画疏何以能释为疏通,终不可解。因此,不必理会郑注,可直接以孔疏解释:疏越为疏通气流之孔,或释为通气孔。⑨大飨:【乐记】郑玄释为祫祭先王,误。比如五年一次的禘祭,与祫祭同称殷(盛的意思)祭,也是大飨。又【正义】说:『大享(按同飨)即食飨也。变…食?言…大?,崇其名故也』。这也是错误的。食享不极味,大享尚玄酒,这是二码事,不可混淆。若食享就是大享,二句话完全合在一起说,不必要分为两层了。大飨指郊天与宗庙之祭等大祭祀中的飨食宾客,其中有玄酒之设,而一般食飨是重礼不极味,但不一定设玄酒,所以于食享只言其不极味,于大飨才说尚玄酒。⑩俎:盛肉食的木盘(切肉木板亦谓之俎,此文指盛肉具)。腥:肉未熟为腥。如【论语·乡党】说:『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全句的意思是:大飨中要有盛生鱼的俎。 (11)大羹:肉汁羹。参见【礼书】注。不和:不调合五味。 (12)好恶:喜好与厌恶。人道:【正义】释为人之正道,【礼记·丧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译文: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