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惧戒二十(二)

反经(长短经)作者:赵蕤发布:华夏士子

2021-8-26 01:04

鲁昭公薨于乾侯.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对曰:『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有有三辰.谓有三也.地有五行.谓有五也.体有左右.谓有两也.各有妃耦.谓陪贰也.王有公.诸侯有卿.皆其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奉之无常.人言唯德也.
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三后.虞.夏.商也.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乾下震上.大壮.震在上.故曰:『雷乘乾』也.天之道也.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乾上.君臣易位.犹人臣强壮.若天上有雷也.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器.车.服也.名.爵号也.不可以假人.
议曰:刘向称:『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人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指国事.世执朝柄.终复.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崔抒弑其君光.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遂昭公.皆阴胜而阳微.下失臣道之所致也.范睢说秦昭王曰:『夫三代所以亡国者.常纵溢驰骋弋猎.不听政事.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取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而主不觉悟.故失其国.今右秩以上至诸史及王左右.无非相国之人者.见王独立于朝.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由是观之.【书】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孔子曰:『禄之去公室.政逮于大夫.亡之兆也.』信哉是言也.

白话
鲁昭公死在乾侯今直隶成安县东南。赵简子问史墨说:『季氏赶走他的国君,而百姓顺服,诸侯亲附他,国君死在外边而没有人去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史墨回答说:『事情的存在有的成双、有的成三、有的成五、有的有辅助。所以天有三辰,地有五行,身体有左右,人各有配偶,王有公,诸候有卿,都是有辅助的。天生了季氏,让他辅助鲁侯,时间已经很久了。
百姓顺服他,不也是很合适吗?鲁国的国君世世代代放纵安逸,季氏世世代代勤勤恳恳,百姓已经忘记他们的国君了。因此即使鲁昭公死在国外,有谁可怜他?社稷没有固定不变的祭祀者,祭祀者没有固定不变的,人们认为只有有德行的人才可承担,君臣没有固定不变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诗经】说:『高高的堤岸变成河谷,深深的河谷变成山陵。』三王的子孙在今天成了平民,这是君主所知道的。在【易】的卦象上,代表雷的震卦在乾卦之上,叫做大壮,乾卦在下,震卦在上,叫做大壮。震卦在上,所以叫做『雷乘乾。』这是上天的常道。乾卦代表天子,震卦代表诸侯,可是在乾卦之上。君主和臣子互换地位,『大壮』的卦象指臣子过于强壮,好像天上有雷一样。政权到了季氏那里,到这一位国君已经是第四代了。百姓不知道谁是国君,怎么能得到国政?因此做国君的要谨慎地对待车马、服饰和爵号。不能随便拿来借给别人。
刘向说:『做君主的没有谁不愿意安定,可是常常不安全;没有谁不想生存,可是常常灭亡。』这是丧失了驾御臣子的策略。做臣子的手握重权、把持国政,没有不为害君主的。从前晋国有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六卿,齐国有田氏、崔氏,卫国有孙氏、宁氏,鲁国有季氏、孟氏,这些人常常负责国家大事,一代又一代地执掌朝政的权柄,这些国家终于覆没。田氏取代了齐国,六卿瓜分了晋国,齐同的相国崔杼杀死了他的君主齐庄公光,卫国的大臣孙林父、宁殖赶走了他们的君主卫献公衎,杀死了他们的君主卫殇公剽,鲁国的大夫季孙氏僭用天下之乐,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僭用天子宗庙之祭礼,共同掌握着国家的朝政,终于赶走了他们的君主鲁昭公。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因为大臣的权力远远超过他们的君主,并且这些大臣背弃了做人臣的道义造成的。范睢向秦昭王进言说:『夏、商、周三代所以会亡国的原因,就是君王整天纵酒作乐、骑马驰骋,到各处打猎,不过问政事。他授权给的那个人,妒嫉贤才,控制下属、欺蒙君上,以达到他个人的私利,一点都不为君王打算,可是君主却不觉悟,因此就失去了他的国家。现在从最小的官爵算起,一直到各个大官,以及君王左右的内侍,没有一个不是相国的心腹。看到君王在朝廷里孤立无援,臣不禁暗自为君王害怕,恐怕千秋万世以后,拥有秦国的人不再是君王的子孙呀!』由此可见,【书经】说:做臣子的如果独揽威权、滥用权势,就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孔子说;『君王失去了权势,国家的政权把持在大臣手里,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兆啊!』这些话太有道理了!
按语
做君主的如果缺乏御臣之术,就会出现重臣、权臣威胁主上的情形,严重到会被取而代之。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的不断更迭,多数都是由于这个原因。五代后唐的明宗李嗣源辅佐唐庄宗,灭粱灭契丹,庄宗制他不住,他就把庄宗的天下夺去了。宋太祖赵匡胤辅佐周世宗,破汉灭唐,周世宗制他不住,他也把后周的天下夺去了。
鉴于此种情形,做为一个公司负责人,一定要知人善用,既要选拔贤能,又要防止一些人以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危害到公司的利益。

孔子在卫.闻齐田常将欲为乱.专齐国.有无君之心.而惮鲍.晏.鲍氏.晏氏.齐之世卿大夫.因移其兵以伐鲁.初.田常相齐.选国中女长七尺者三百人.以为后官.宾客.舍人出入皆不禁.田常后有七十余男.因此以盗齐国也.
孔子会诸弟子曰:『鲁.父母之国.不忍观其受敌.将欲屈节于田常以救鲁.二三子谁使.』子贡请使.夫子许之.遂如齐.说田常曰:『今子欲取功于鲁实难.若移兵于吴则可也.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夫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矣.吾闻子三封而三不成.是则大臣不听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晏等帅师.若破国则益尊.而子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子之位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而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然兵业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子贡曰:『子缓师.吾请救于吴.令救鲁而伐齐.子以兵迎之.』田常许诺.
子贡遂南说吴王曰:『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其为患滋甚.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晋.利莫大焉.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然吾实困越.越王今苦身养士.有报吴之心.子待吴先伐越.然后乃可.』子贡曰:『越之功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而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而畏强齐伐小越.非勇也.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义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天下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且王必或恶越.臣请东见越君.令出兵以从.此则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悦.乃使子贡之越.
赵王郊迎.自为子贡御.曰:『此蛮夷之国也.大夫何足俨然辱临之.』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吾伐越乃可」.
少此则破越必矣.且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也.吴王为人猛暴.群臣弗堪.国家疲于数战.士卒不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此王报吴之时也.诚能发卒佐之以激其志.而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此圣人之所谓屈节以期远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也.若胜.必以兵临晋.臣还北请见晋君.共攻之.其弱吴必也.
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乘其弊.灭吴必矣.』越王许诺.乃使大夫种以三千人助吴.
吴遂伐齐于召陵.果以兵临晋.遇以黄池.越王袭吴之国.遂灭吴.孔子曰:夫其乱齐.存鲁.吾之始愿也.若乃强晋以疲吴.使吴亡而越霸.赐之说也.美言伤信.慎言哉.』

白话
孔子在卫国,听说齐国田常将要作乱田独掌齐国大权,对君王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可是他惧怕卿大夫鲍牧、晏围从中作梗,因此移调他的士兵去讨伐鲁国。起初,田常做齐国的相国,挑选齐国身高七尺的女子三百人,把她们当做后宫,他的门客们出入后宫都不被禁止。田常有七十多个儿子,因此窃取了齐国的政权。
孔子召集众弟子说:我们的父母、亲人都住在鲁国,我不忍心看它受到敌人的入侵,将要对田常放弃自己的节操来挽救鲁国。你们谁可出使齐国?』
子贡请求出使,孔子答应了。子贡于是到了齐国,对田常说:『现在你想攻打鲁国以取得功劳那就错了,不如移调兵力到吴国,那么就可成功。鲁国是不容易攻下的国家。因为他的城墙既薄又低,土地既小又浅,他的君主愚味又不仁慈,朝中大臣只会作假又不中用,士兵百姓又伯打仗的事,因此你不能够跟他打。那吴国的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器铠甲既坚锐又是新造的,士兵既经选训又吃得好,城里尽是宝物和精兵,又派了英明的大夫来守城,这就容易攻打了。』田常听了很生气,脸色一变,说道:『你说难的,人家倒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却说是难的,你对我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用心?』子贡说:『一个忧患在于朝廷的人,必去攻打强国,忧患如在于百姓,才去攻击弱国。我听说你三次受封都封不成,那是朝中大臣有反对你的了。现在你要攻下鲁国来扩充齐国的领地,如果战争胜利了,使你的君主更骄傲,要是攻破了敌国,更是使你国中大臣尊贵,晏氏等大臣率领军队,如果攻破了鲁国,就会使他们更加尊贵可是功劳却没你的份,你和君主的交情就一天天疏远了。这样的话,你对上使君主骄傲,对下使群臣放肆,想因此来成功大事,那是很难的。凡是主上骄傲了,他就会放肆;臣子骄做了,他就会争夺,这样你上和君主有了嫌怨,下和群臣相互争夺。到这个地步,那你在齐国的地位就危险了。所以我说你不如去攻打吴国。打吴国打不赢,但人民在外战死,大臣率兵出战,朝廷也空虚了,这样你在上没强臣的对抗,下面没有百姓的怪罪,孤立主上专制齐国的只有你了。』田常说:『很好!但是我的军队已经开到鲁国了,不可能再变更,怎么办好呢?』子贡说:『你只要按兵不动,我去出使吴国,请求吴王救鲁国并且讨伐齐国,你趁机发兵迎击就是了。』田常答应了。
子贡于是向南去见吴王夫差,说道:『一个王者是不会让诸侯属国被人灭绝的,一个霸主也不容许天下有另外的强敌出现,这好比千钧的重量加了些微的东西就移动,是会破坏均衡的。现在万乘的强齐私下要攻打千乘的弱鲁,想和吴国来争强,我私下替你感觉到危险。何况救鲁,只是表面上的名义;讨伐齐国,是大有好处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安抚泗水一带的诸候;一方面诛讨蛮横的齐国,去降服强大的晋国,好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名义上是去挽救了鲁国的灭亡,实际上是阻扼了齐国强大扩张,这个道理,聪明的人是不会怀疑的。』吴王说:『很好。但是我曾经和越国交过故,越王现在不辞辛苦,教养士卒,有报复我的决心。你且等我打下越国再照你的话行事罢。』
子贡说:『越国的势力不如鲁国,吴国的强大也比不上齐国,现在你放了齐国而去攻打越国,怕你打下越国时,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况且你正以保存危亡、延续将灭的名义作号召,可是去攻打小小的越国,害怕起强大的齐国来,这不是勇者的表现。真正的勇者是不避开艰难的;仁者是不甘困坐愁城的;智者是不肯失掉机会的,义者是不会让一个国家灭亡的,他们是借这个来建立道义。现在应该借着保存越国来向各国表示你的仁德,解救鲁国,讨伐齐国,向晋国显示你的威势,到时诸侯各国必然相约而来朝见你吴国,那你称霸诸候的大业就成功了。况且你真的厌恶越国,那我可以替你到东面去见越王,叫他出兵追随你,实际上是使他的国内空虚,只名义上是跟随着诸侯去讨伐就是了。』吴王听了很高兴,就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到越国,越王勾践到城外迎接,并亲自给子贡驾车,问子贡说:『我们越国是个落后不开化的地方,你这贵人怎么肯自降身份郑重其事地光临到这里呢?』子贡说:『现在我已说动吴王去救鲁伐齐,吴王心里愿意,只是顾虑越国,所以他说:「等我打了越国之后才可以这么做。」真这样的话,那他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事了。况且要是没有报仇的心意却教人怀疑,是很拙劣的;有报仇的心意却被对方知道,这是不安全的;事情还没有发动就先被探知风声,那是很危险的。这三点是成事的最大禁忌。吴王这个人凶狠残暴,臣属们都受不了;国家屡次征战,疲败得很,兵士们忍受不了啦;百姓们怨恨吴王,朝中大臣有了变动;伍子胥因进谏被杀,太宰嚭主政弄权,他只顺着君主错误的好恶行事,以图保全自己的私利。这是你报复吴王的好机会,如果你真能派兵协助吴王来激发他的意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恭的言辞和礼仪来推崇他,那他一定会去攻打齐国的。这就是圣人所说的失去节操来期盼长远的打算。他打输了,那是你的福气;如果打赢了必定会乘胜逼近晋国。到时就让我北上去见晋君,要他一同来攻打,那么吴国的势力一定会被削弱的。等他的精锐在齐国消耗得差不多了,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你就趁他疲惫交困的时候去攻打他,那是绝对可以灭掉吴国的。』越王答应照计行事,于是派大夫文种带领三千士兵协助吴国。吴国于是讨伐齐国,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这个地方打了一仗。胜利后果真带军队向晋国进逼,和晋国人在黄池今河南封邱县西南碰头,结果吴兵大败。
越王听到消息后进袭吴国,于是灭亡了吴国。孔子说:『扰乱齐国,挽救鲁国,确是我最初的愿望。如果说使吴国疲败来让晋国强大,灭亡吴国却让越国称霸,这是子贡游说的结果。花言巧语会败坏信誉,说话可要小心啊!』
按语
子贡出使,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破灭了吴国,强大了晋国,而越国也称霸了。他一做使者,使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势力互相攻破,在十年之中,这五国的情势,都各自有了变化,所以说一言重于九鼎,有时十万大军用武力解决不了的问题,言辞可以做到。不烦寸铁,谈笑解围。历史上一策而转危为安,一语而巧退千军,一计而平定叛乱,数语而定国安邦的例子是很多的。
有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也说明了言辞的重要性:
乌鸦找到了一块肉,树下的狐狸看到后,就想把乌鸦里嘴里的肉骗下来,于是它想出一个好办法:不断地恭维乌鸦,说乌鸦的歌喉是多么的婉转动听。乌鸦高兴地唱起来,结果嘴里的肉掉到狐狸嘴里,正好上了狐狸的当。
以前人们一说起这则寓言,都认为狐狸太狡猾了。其实这正是狐狸的聪明之处,懂得运用语言达到目的。试想,狐狸如果用武力夺取那块肉的话,恐怕就难如愿以偿了吧!
在当今社会中,一方面要谨防一些人用美丽的谎言达到行骗的目的;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排难解纷,而不是动不动就拳脚相加,以武力见高低。

秦始皇帝游会稽.至沙丘.疾甚.始皇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未授使者.始皇崩.时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丞相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群臣莫知也.
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位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胡亥曰:『固然也.吾闻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既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也.』
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而道哉.』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议曰:
乱臣贼子.自古有之.生而楚言.可为痛哭者.胡亥是也.
夫大行不细谨.大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也.』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岂宜以此事于丞相哉.』高曰:『时平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胡亥既然高之言.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俱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耶.』高曰:『君自料才能孰于蒙恬.功高孰于蒙恬.谋远不失孰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于蒙恬.』斯曰:『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高曰:『高故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吏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事.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学法.仁慈笃厚.轻财重士.秦之诸子皆莫及也.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者.固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君其勿复言.』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
方今天下之权悬命于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风摇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侯何见之晚也.』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残贼亲戚.不听谏者.国危丘墟.三者逆天.宗朝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与谋.』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则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为寒心.善者因败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涕太息曰:『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乃听高立胡亥.改赐玺书.杀扶苏.蒙恬.
初.李斯从苟卿学帝王之术.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令万乘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谈者之秋也.故斯将西说秦王.』至秦.为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说秦王阴遣谋士赍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皆厚给遗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遂吞天下.皆斯之谋也.

白话
秦始皇巡行天下,出游会稽山,来到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时,病得很严重,便叫赵高写遗诏赐给公子扶苏。遗诏写好后,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就去世了。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长子扶苏因为屡次劝谏始皇,触怒了始皇,被派到上郡在今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一带监督军队防御匈奴。当时统帅大军的是蒙恬。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最得始皇的欢心,请求跟随一同出游,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能跟着去。丞相李斯认为皇上在外头去世,朝廷又没有事先立定太子,唯恐有人叛乱,所以隐瞒消息,不发布丧事,百官都不知道秦始皇已去世。
赵高因此扣留了赐给扶苏的妆印和遗诏,对公子胡亥说:『皇上去世,没有遗命封立诸子为王,只赐给了长子扶苏遗诏。等长子来到,就会立为皇帝,可是你却连一点儿土地也没有分封到,该怎么办呢?』胡亥说:『事实是这样。我听说贤明的君王最了解他的属臣,聪睿的父亲最清楚他的儿子。
我父亲他当然知道哪个儿子应该嗣位,哪个儿子不应受封。现在我父亲既然不下命令封赐诸子,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赵高说:『话可不是这么说。
现在天下的大权,都在你、我和丞相李斯手中。我们要谁生存谁就生存,要谁灭亡谁就灭亡,希望你能考虑一下。况且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控制别人和被别人控制,这两样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胡亥说:『废弃长兄而拥立幼弟,是不合乎道义的;不遵从父亲的遗诏,妄想嗣位为帝,或者惟恐长兄嗣位以后,自己失去宠恃,可能被杀,因而阴谋篡位,这都是不孝的;自己才能薄劣,勉强依靠别人出力帮忙,不能算是能干。这三件都是违背道德,不被天下人所心服的。』赵高说:『我听说商汤、周武王杀了他们的君王,全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不算是不忠诚。卫出公杀了他的父亲,卫国人因而推重他的德望,孔子还在【春秋经】中特别记载,不算是不孝顺。心怀异志,危害邦国的恶人,从古以来就有。身为秦人,而生来就说楚国话,让人感到痛心悲愤到极点的,胡亥就是这种人!做大事的人不可拘泥细端,隆盛的德行不必计较琐屑的礼节。乡里间日常的琐事,和朝廷百官所担负的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凡事只顾细节而遗忘大体,必有祸患;犹疑不决,必招灾害。要是能勇敢果断,放手去做,连鬼神也会畏惧逃避,后来必能成功。但愿你依照我的意见去做。』胡亥长叹了口气,说:『现在皇上刚去世,还没有发丧,丧礼还没有结束,怎么方便拿这件事来打扰丞相呢?』赵高说:『时机是很要紧的啊!稍一迟缓就不允许你再作任何打算了。就像携带干粮骑着快马赶路一样,最怕的是耽误时机了。』
胡亥同意了赵高的话,赵高就对丞相李斯说:『皇上去世,赐遗诏给长子,叫他赶来参与丧事,到咸阳会齐,准备嗣位为帝。可是遗诏还没来得及送出,皇上就先去世了。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皇上去世的消息。你看这事情该怎么办?』李斯说:『怎么可以说这种灭亡国家的话呢?赵高说:『你自己估量一下你的才能比蒙恬怎样?你对国家的功劳可比蒙恬高?你可曾比蒙恬更能深谋远虑不致失算?你果真比蒙恬更不会结怨于天下人?你比蒙恬更和长子扶苏有旧情且又深得信任?』李斯说:『这五样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为什么对我如此苛求责备呢?』赵高说;『我原本不过是宫禁里一个供人驱使的奴役,侥幸因为娴熟狱法,得以有机会进入秦朝宫廷,掌管事务,到今天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有看到被秦王所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是曾经连封两代相继为官的,这些大臣最后都是被诛戮而死的。皇帝的二十儿个儿子,他们的为人你都知道。长子扶苏刚强果断,威武勇敢,肯相信人,又善于鼓舞别人,让他们为自己出力。他继承皇帝位后,必定任命蒙恬当丞相,这样一来,你是不可能带着通侯的印绶回家享福,这是很明确的了。我接受皇上的命令,教胡亥学习法令诸事。胡亥慈祥仁爱,敦厚笃实,轻视财物,着重士人,秦国的那些公子都比不上他,所以他可以继承皇位。你最好计划一下,确定他为太子。』李斯说:『我李斯原不过是上蔡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
民间的一个普通百姓,皇上侥幸提拨我做丞相,原本是要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交托给我的。我怎能辜负皇帝对我的恩义呢?肝胆相酬的忠臣,不会因为怕死就存侥幸万一的心理,谨身侍亲的孝子,不做危险的事。所以请你不要再说了。』赵高说:『我听说聪明人处世,凡事灵活变化,不会固执不通。
他能够抓紧局势变化的关键,顺应潮流;看到事物的细微末节,就能知道它根本的方向;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能知道它最后的结果。事物的发展本来是有这种情况的,怎么能固执着永恒不变的准则呢?现在天下的权威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中,我有办法实现我的想法。再者说,依附外面的扶苏来挟制掌握中枢的胡亥,那是糊涂,以臣子的身份地位,挟制君上,就是乱臣贼子了。所以秋天天寒霜降,草木自然零落凋谢,春天天暖冰化,万物自然生长,这是必然的结果。你怎么到现在还不理解这种道理呢?』李斯说:『我听说晋献公废太子申生改立庶子奚齐,结果召至三代政局的不安定;齐桓公和他的弟弟公子纠争夺王位,后来公子纠给杀了;商纣王杀了叔父比干,不听臣子劝谏,因此国都变成一片废墟,国家也灭亡了。这三件都是违背天理的例子,弄得宗庙没人祭祀。我和他们几个是一样的人,你又何必与我商量呢?』赵高说:『如果上下同心协力,就可以保有长久的富贵;如果内外互相应和,事情自然顺手,不致有差错。你要是听我的计策,你就可以长久享有侯爵,还可以传给子孙万代。而且你也可以像有王子乔和赤松子两位仙人那般的长寿,像孔子和墨子两位圣贤那样聪明智慧。现在你舍弃这个好计策不肯听从,那么连你的子孙都不免遭殃,我实在很替你担心。一个善于自处的人是能因祸而得福的,你打算把自己如何来安置呢?』李斯于是抬头望着天,流着泪叹息着说;『既然不能自杀来报答皇帝,要向哪儿去寄托我的命运呢?』于是李斯就听从了赵高的计谋,改立胡亥为太子,篡改秦始皇所赐的遗诏,杀了扶苏和蒙恬。
起初,李斯跟着荀子学习帝道、王道这类儒家的治术,学业完成后,想到西方秦国去,向荀子辞别,说:『我听说一个人要是遇到时机,千万不可怠惰。现在各国诸侯都正在争取时机,希望成大事立大业,所以有谋略的游说之士都容易掌握实权,尤其秦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吞并天下,治理万方,这正是以游说为事业的布衣之士奔走四方,猎取富贵的时候了。所以我现在就要动身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李斯来到秦国后,当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李斯因此得到机会,游说秦王羸政暗地派遣有谋略的游说之士,带着金玉宝物去游说诸侯。诸侯国家内的知名之士,凡可以用财货收买过来归附秦国的,就馈赠丰厚的礼物来拉拢他;至于不肯被收买的人,就用锋利的剑把他暗杀刺死。秦王利用李斯所献的离间诸侯君臣的计谋,来破坏诸侯各国君臣间的团结,终于吞并了天下。
按语
李斯出身布衣,行踪遍历诸侯各国,后来到了秦国,趁六国有机可乘的时侯,辅佐秦始皇羸政,终于成就了帝王的大事业。李斯也做了三公,可算是得到始皇的尊宠任用了。可是身为丞相,不力求修明政治,来纠正补救秦始皇的过失,而只是贪恋爵禄,为了一已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不顾,听从了赵高的邪说,废弃嫡子扶苏,立了庶子胡亥。
不但使秦国丧失了天下,自已也受五刑而死,并且祸及父母、兄弟、妻子三家族的人。
这一切是李斯咎由自取,他对奏国实际上是功不抵罪的。这使我想到【左传·秦晋崤之战】中的一件事:
春秋时鲁僖公三十三年,秦国军队举兵袭击郑国,在渭今河南省渭县这个地方,与郑国商人弦高相遇,弘高当时正准备到周地竞行贸易,当他得助秦国准备进攻郑国时,一面用自已的财物犒劳秦国,一面派人通知郑国。郑国得到消息后迅速做好迎战准备,秦国看到这种情况后就退兵了。
弦高作为一个普通商人,尚且能为国家的利益牺牲自已的私利,李斯作为奏国的丞相却比不上一个商人,这怎能说李斯为秦竭忠尽诚呢?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