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反经十三(下)

反经(长短经)作者:赵蕤发布:华夏士子

2021-8-24 20:55

韩子曰:『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反文武也.曾公曰:『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吴子曰:『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之君恃众好勇.以丧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训.故临敌而不进.无逮于恭.僵尸而哀之.无及于仁矣.』【铃经】曰:『文中多武.可以辅主.武中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备.可任军事.文武兼阀.不可征伐.』

白话
韩非子说:『读书人舞文弄墨,常常扰乱国家的法令;认为力气大,武功好才有用的人常常靠蛮勇解决问题,也是对国家法令的破坏。』『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这是法家反文反武的说法。曹操则说:『一个国家单纯依靠武力或是单纯依靠文化,都要灭亡。』吴国的夫差,鲁国的偃王,就是『恃文者亡』的明证。吴起说:『上古时候的穷桑氏即承桑氏的国王治理国家,废弃了军队建设,专讲道德,结果国家给人家灭了。夏代的有扈,依仗人口众多,军事力量强大,不要文化,结果也亡国。高明的帝王吸取这个教训,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训」作为政治的最高原则,对内加强文明道德建设,对外加强国防军事建设,因此敌人不敢侵犯,民众文明安定,国王从容谦恭,供奉为国牺牲的烈士,激励人民学习英勇尚武的精神而不伤害仁爱文明的修养。』【素书】即【铃经】说:『有文化素养又经过军事训练的人或经过战火考验又有文化素养的人,才可以匡扶君王。国家如此,个人也一样,文武兼备的人才能做大将,否则不可委以军事重任,让其率军征伐。』

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孔子.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鲁国之法.赎人于他国者.受金于府也.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反廉也.
匡衡云: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公卿大夫相与修札恭让.则人不争.好仁乐施.则下不暴.上义高节.则人兴行.宽柔惠和.则众相爱.此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化成也.何者.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人.此其本也.

白话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父母亲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愉快接受后,跑来向孔子讲述。孔子说:『子路做得对,以后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于危难之中了。』救了人有酬劳嘛!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子贡很有钱,养有奴隶,奴隶的亲人向子贡提出要赎人回去。按照鲁国的法律,向奴隶主赎人,是要交赎金的。但是子贡放了人却没要赎金。孔子说:『子贡做得不对,你不收赎金,以后谁还敢赎人?』
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子路做了好事收了礼,是鼓励大家都做好事,倡导了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劝人为善。子贡因自己有钱就不收人家的赎金,显得很谦让大方,影响别的做奴隶主的都不敢释放奴隶了得不到好处嘛。家中有做奴隶的也不敢去赎人了。结果堵塞了行善的路子。由此看来,在该廉洁的地方讲廉洁是应该的,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眩耀自己的廉洁,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汉朝爱提意见的匡衡说:『孔子曾慨叹说:有谁能以礼让治国呢?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例子呢?可见以礼治国是很不容易的。孔子所以这样感叹,是因为作为中央政府的朝廷,是全社会的神经中枢,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吏们彼此很讲礼貌,谦虚宽厚,影响到下面,就不会彼此争斗不已;中央的人好善乐施,下面就不会粗暴犯上;中央的人高风亮节,下面的风气也会跟着好转;中央宽容温和,施惠于民,下面的人彼此之间就有爱心。这四种好的社会风气,都不是靠国家领导人威严的命令形成的,而是以中央政府的实际行动感化教育全社会形成的。』道理何在?因为如果中央政府的官员们一对话就吵的脸红脖子粗,影响到下面,就发展成打架斗欧了;中央的人如果独断专行,下面就要一毛不拔、寸步不让了;中央的官员如果争名夺利,下面就要祸国殃民了;中央的官员如果唯利是图,下面就要盗窃成风了。这就是说,社会风气的好坏,根源在中央。

慎子曰:『忠未足以救乱代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耶.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瞍.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义六亲不和有孝慈.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国家昏乱有忠臣.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反忠也.
京房论议.与石显有隙.及京房被黜为魏郡太守.忧惧上书曰:『臣弟子姚平谓臣曰:「房可谓小忠.未可谓大忠.何者.昔秦时.赵高用事.有正先者.非刺高而死.高威自此成.秦之乱.正先趣之.」今臣得出守郡.唯陛下毋使臣当正先之死.为姚平所笑.』
由此而观之.夫正先之所谓忠.乃促秦祸.忠何益哉.

白话
战国时的法家慎到说过:『做个忠臣固然是好的,但忠臣并不能救乱世,相反,如果是处在一个混乱的、百废待兴的时代,忠臣只会加重那个时代的混乱。』如何理解这个道理呢?舜的父母很坏,却生了舜这样一个圣贤的好儿子。舜的父亲一次次要把亲生儿子舜置于死地,舜每次都逃过了劫难,原谅了父亲。夏朝的桀是最坏的皇帝,却出了不少忠臣,结果使他的过错显得格外突出,真象是罪恶滔天一样。孝子不会出在慈父之家。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意思是说,家庭有了变故,有了危机,才能看出儿女的孝引来。忠臣不会产生在圣明的君王执政的时代。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
只有当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才会有忠臣出来殉国赴难。
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就会要求部下既要尽忠,但不能过分,所管的事、所负的责任不能超越其职权范围,否则,就走到了忠的反面。
汉朝的名臣、易学大师京房在中央政府当官的时候,因政见不同与石显有了矛盾,后来京房被下放到魏郡做太守,而石显还在中央。京房害怕了,就上书给皇帝说:『我的学生姚平对我说,我对你只是小忠,还说不上是大忠。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前秦始皇在位的时候,赵高用事,有一个叫正先的臣子,看出赵高居心叵测,就非难、讽刺赵高,被赵高假以罪名杀了,从此赵高在政治上树立了威信,形成了赵高欺上瞒下、一手遮天的政治势力。到了秦二世,天下大乱,赵高指鹿为马,也可以说是正先促成的。现在我京房奉你的命令出来做地方官,希望你不要让我落个忠臣正先那样的下场,那就要让我的学生姚平耻笑了。』
由京房所讲的这个故事看,正先揭发赵高的阴谋,对秦始皇可说是忠了,可是这忠的结果,是自己脑袋搬家不说,反而促使赵高形成了专权的党羽和乱政的权力,最后导致天下大乱。那么这忠又有什么好处呢?

庄子曰:『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为之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智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鐍之不固也.然则向之所谓智者.有不为盗积者乎.』反智也.孙子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白话
庄子说:做小偷、扒手一类的盗贼,或是溜门撬锁,或是从别人的口袋里、皮包里偷东西,为了预防这些小偷,人们有了财宝,总是小心翼翼地放在保险柜、珠宝箱里,外面还要层层捆扎,加上大锁,生怕不牢固。这种防盗的做法,历来所世俗的人们当做是聪明智慧的表现。可是如果一旦汪洋大盗来了,把皮箱、保险柜连锅端走,这时大盗唯恐你捆得不紧,锁得不牢呢。
这样看来,以前被认为有脑子的人,不正是在为强盗储蓄、保管财富吗?
这就是智慧的反掸。所以孙子兵法说:『敌人装备的越好,对我们越有利,只要把敌人打垮了,把装备拿过来,就成了敌人在为我们装备。』

其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束褥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里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朝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圣智之法而盗之.故田成有乎盗贱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代而有齐国.则是不独窃齐国.并与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盗贱之身乎.反圣法也.
昔叔向问齐晏子曰:『齐其如何.』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勿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人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人三其力.二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屡贱踊贵.人多疾病.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欲无获人.将焉避之.

白话
至于那些被称为圣人的,能说没有不为大盗储蓄、保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吗?肯定是有的。怎么知道呢?田成子弑齐君盗其国就是一例。
从前,齐在姜太公的治理下,城镇相连,人口众多,一派繁荣景象。市场上摆满了生猛海鲜,田野上人欢马叫,方圆二千余里,举国上下,国家典章制度的建立,城镇乡村的组织规划,哪一样不是依照他们的开国圣人姜太公的做法呢?等到后来窃国大盗田成子一出来,杀了齐简公,偷窃了齐国,田成子所到手的,又岂只是一个齐国,而且把齐国几百年间形成的好的政治制度,都偷过来了。所以历史上虽然骂田成子是窃国大盗,但他一旦权势到手,就象尧舜一样,安安稳稳地做了齐国的国王,国际上一样恭维他,一样承认他,到底还传了十二代。由此看来,田成子不但偷了齐国,而且偷了姜太公开创的圣明的政治制度,这些权势、法规又反过来保护了这个大强盗。这就是好的政治制度的反作用。
从前晋国大夫叔向问齐国的宰相晏子:齐国的前途怎么样?晏子说:现在已经是没落的时代,我也不知道了。齐国终究要属于陈氏家族的。齐国遗弃了人民大众,人民都投到陈家的怀抱中去了。就拿计量这件事来说吧,齐国的计量办法,原来分为豆、区、釜、钟四级,以四升为一豆,依次逢四进一,进到一釜的时候,十釜才是一钟。陈家居然自己设立计量标准,不用四级而用三级,每级加一倍,进到一钟,量就大得多了。他以私自定的计量标准大斗借贷,以公家的标准小斗收进,结果老百姓的财富都送到他那里去了。
他家的山货木材堆积如山,海盐鱼虾,也不比海里的少了。老百姓出三分力,两分归公,一分用以养家糊口,可是归公的东西都是伪劣残次,负责公务的三老,穷到不得温饱的地步。国内所有市场上的东西,普通的鞋子,穷人买不起就大削价,但是高级衣料,富人抢着要,价钱高的吓人。整个国家给弄得穷的越穷,富的越富。穷苦人大多数贫病交加,可是到处听到关于陈家抚慰穷苦百姓的宣传。人心都被陈家骗去了,老百姓爱戴陈家象爱父母一样,象江河归大海一样归附了陈家。整个齐国想不被陈家收买,怎么可能呢。齐国的灾祸,是难以避免的了。

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来之有也.』
后汉末.董卓入朝.将篡位.乃引用名士.范晔论曰:『董卓以虓阚为情.遭崩剥之势.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则群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缙绅.迟疑凌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白话
强盗问他的头目盗跖:『当强盗也有道吗?』强盗头子说:『当然有啊!
天下什么事能离得了道呢?当强盗的学问大着呢!首先是「妄意」估计某处有多少财宝,值不值得动手,要计算得准确周到,圣也;动手的时候,别人在后面,自己先进去,这是要有勇于牺牲精神的,勇也;得手之后,别人先撒退,自己最后走,有危险自己承当,义也;判断某处可不可以去抢劫、偷盗,什么时候去才能成功,这是需要智慧的,智也;东西抢到以后,大块分金,大块吃肉,平均分配,仁也。仁义智勇圣,这五条标准不具备而能成大盗的,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后汉末年,汉献帝在位的时候,董卓到中央政府做官,在他图谋篡位之前,礼先下士,很会捧敬当时的知名学者如蔡邕等人。撰写【后汉书】的范晔在总结董卓篡权的历史教训时写道:『董卓这人本性野蛮残暴,有如虎狼,碰上汉朝末年政权剥落崩塌的局面,给了他野心得逞的机会,伦理道德被他践踏,纲常制度被他破坏,毁坏分裂了中央政权。象董卓这样开人胸膛,剁人手足,残酷得吃人不吐骨头的人,就是杀尽了天下人都不会称心。但是就是这样坏透了的人,对于知名度高的文人学者,还懂得故意表演礼先下土那一套,以便慢慢地、一点一滴地侵凌篡夺东汉政权,所以不要看董卓粗鲁残暴,杀人如麻,他很懂盗窃之道,很懂怎样去偷盗别人的东西。』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矣.反仁义也.
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
汉武时.河间献王来朝.造次必于仁义.武帝色然难之.谓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其勉之.』王知其意.归即纵酒.
由是言之.夫仁义兼济.必有分乃可.故尸子曰:『君臣父子.上下长幼.贵贱亲疏.皆得其分曰理.爱得分曰仁.施得分曰义.虑得分曰智.动得分曰适.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后为成人.』
由是言之.跖徒之仁义非其分矣.

白话
从董卓这类人对有文化学识的人都知道笼络利用看来,仁义礼智信这些原则,好人要想成功,需要用来做依据;坏人要想成功,也不能违反这些原则。可是天下到底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好人用这些原则做好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利益少,坏人用这些原则做坏事,给天下众生带来的灾祸就多了。
这就是仁义的反作用。
我们再举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从前孔子的学生子路去邵这个地方做行政长官,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手里,季氏想在五个月内开通一条运河。这对老百姓来说,太苛刻了。
而这条运河正好在子路管辖的行政区内,为了鼓励民工干活,子路就掏自己的腰包,还把家里的粮食弄来做饭给大家吃,以补工程费用的不足。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的饭倒掉,把锅灶、饭碗毁掉。
子路大发脾气,跑回去找孔子吵架:『你天天教导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了,你又叫子贡来捣乱,是不是嫉妒我们呀?』孔子说:『子路,你好胡涂啊中国的文化伦理是什么你知不知道?当皇帝的人说他们爱普天下的老百姓,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作是自己的;当诸侯的说他们爱境内的老百姓,是因为他们把自己所管辖的领地当作是自己的;当了大夫的,只管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普通老百姓,只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如果超过了各自的范围干预别人的事,虽然你一片好心,也不得好报,因为你侵犯了别人的权力。』
汉武帝的时候,封在河间的献王刘德到长安朝见汉武帝,穿着打扮、言谈举止、进退起居都很规矩,很得体,很有礼貌。汉武帝看到以后,场面上装出赞许的样子,内心却很不高兴,于是对献王说:『汤武当年起来闹革命,根据地不过才七十里大,文王也不过是以方圆百里的地方打的天下。你现在管的地方,比他们造反时的领地大多了。好好干吧!』
献王听了这几句话,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回去以后,沉缅酒色,一天到晚喝的烂醉如泥,表示胸无大志,以此告诉汉武帝:这一下你总该放心了吧?
我不过是个酒色之徒,哪能跟汤武、文王相比?
由子路和献王这两个故事看来,要行仁义、表爱心,普遍地帮助别人,爱部下,爱集体,也要知道自己的本分才行。一旦超越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不但行不通,而且会招惹祸患。所以战国时的法家尸佼在他的著作中说:『君臣父子,上下长幼,不论贵贱亲疏,人人都要守本分,这就是理。对别人能恰如其分地表现爱心,就是仁;恰如其分地施舍,就是义;恰如其分地使用自己的思虑计谋,然是智;恰如其分地做事,就是适;恰如其分地说话,就是信。总之,一言一行都要晓得自己的本分,都要适可而止,才可以说是成熟了。』由这个道理看来,前面所说的强盗虽然也讲仁义道德,所谓『盗亦有道』,但在做人的基本原则上,他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守本分。

由是言之.夫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忠孝贤智之道.文武明察之端.无隐于人.而常存于代.非自昭于尧汤之时.非故逃于桀纣之朝.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而天下乱.
孙卿曰: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出.禹之法犹存也.而夏不代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矣.
【庄子】曰: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代以汧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客得之以说吴王.越人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汧澼絖.则其所用之异.

故知制度者.代非无也.在用之而已.

白话
综上所述,孔孟所标榜的仁义礼乐也罢,法家所提倡的名法刑赏也罢,忠孝贤智这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文韬武略、审时度势这些世俗才智的运用,每家的思想,每一种法制,都是天地间的真理,并没有向哪些人隐瞒,向哪些人显露。尽管时代变了,而真理还是代代都存在的,并不是说在三代以前,仁义道德因是圣明时代就自动出来了,到了夏桀、商纣,因是昏乱时代,仁义道德就故意离开了人类社会。问题在于每个时代的领袖人物怎样去运用,用得好就天下大治,用得不好就天下大乱。一治一乱,全在于人。
荀子说:『古代羿的思想政策并没有遗失,只不过羿在中年就死了,没有继续下去;大禹的文化法制都还存在,但因没有接班人,没有继承下来。』
问题就在这里。任何法律、思想、体制、主义、法规,本身不能独立存在,而要靠人去运用,用得好就存在,用得不好就消亡。
【庄子】这本书里讲的一则寓言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宋国的一家人,有一祖传秘方,冬天涂在手上不生冻疮,皮肤不会皲裂。这家人靠这个秘方世世代代漂布为生。有人路经这里,听说这家人有此秘方,提出用一百两金子买他们的秘方。客人买到手后,就去南方游说吴王。吴越地处海疆,守卫国土,主要靠海军。他游说吴王成功,做了吴国的海军司令,替吴国练兵。
到了冬天,吴越两国发生了海战,吴国的水兵涂了他的不皲之药,不怕冷,不生冻疮,结果打败了越国,此人因之立了大功,割地封候。同样一个不生冻疮、不皲手的药方,有的人用来封候拜将,而守着这个方子的那家人却世世代代给人家漂布。

由此看来,同样一个东西,人的聪明才智不同,用法不同,效果就有天地之别。所以任何思想,任何制度,不是有没有,而在于用与不用和会用不会用。会用,就能求名得名,求利得利;不会用,就只有世代倒霉了。
按语
古今中外,不要说已成历史遗迹的大大小小的国家无法统计,就是作为国家的政体又有多少类型呢?氏族公社、奴隶制姑且不说,光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就有民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邦联制、多党制、一党制..虽然可以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也呈逐级进步的状态,如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后者总比前者文明、进步。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都不能说是最完美的。不仅如此,任何一种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都要逐渐暴露其弊端,直到最后走向反面。这就是【反经】一书主体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反经】一书的整个着眼点也全在这个『反』字上,因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因此,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好必然有坏。归纳起来,有阴就一定有阳,有阳一定有阴。阴与阳在哪里?当阴盛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涵在阴的当中;当阳盛的时候,阴的成分也一定涵在阳的里面。我们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有种子因素在好的里面了。譬如一个人春风得意,得意就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去了;当一个人失败时,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未来新的成功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与空间形势。
其次所谓『反』,是指任何一件事,没有绝对的好坏,因此看历史,看政治制度,看时代的变化,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就是我们拟定一个办法,处理一个案件,拿出一个法规来,针对目前的毛病,是绝对的好。但经过几年,甚至经过几个月以后,就变成了坏的。所以真正懂了其中道理,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都在变,第一等人晓得要变了,把握机先而领导变;第二等人变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变都变过了,他还在那里骂变,其实早已经事过境迁了,他是被时代遗弃了。反经的原则就在这里。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