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君德第九(下)

反经(长短经)作者:赵蕤发布:华夏士子

2021-8-24 20:40

宋祖诛灭桓玄.再兴晋室.梁代裴子野优之于宣武.其事云何.
虞南曰:『魏武.曹腾之孙.累叶荣显.濯缨汉室.三十余年.及董卓之乱.乃与山东俱起.诛灭元凶.曾非己力.晋宣历任卿相.位极台鼎.握天下之图.居既安之势.奉明诏而诛逆节.建瓴为譬.未足喻也.宋祖以匹夫提剑.首创大业.旬月之间.重安晋鼎.居半州之地.驱一郡之卒.斩谯纵于庸蜀.禽姚绍于崤函.克慕容超于青部.枭卢循于岭外.戎旗所指.无往不捷.观其豁达.则汉祖之风.制胜胸襟.则光武之匹.惜其补短.志未可量.此为优矣.』
裴子野曰:『宋武皇帝苛迹多于魏武.大德厚于晋宣.拔足行间.却孙恩蚁聚之众.奋臂荆.郢.扫桓玄盘石之宗.方轨长驱则三齐无坚垒.回戈内赴则五岭靡余妖.命孙季高于巨海之上而番隅席卷.擢朱龄石于百夫之下而庸蜀来王.羌胡畏威.反为表里.董率虎旅以事中原.然后请呼上帝.步骤前王.光有帝图.谓之义取者也.』
又曰:『桓敬道有文武奇才.志雪余耻.校动离乱之中.奄有天下而不血刃.既而啸命六合.规模进取.未及逾年.坐盗社稷.自以名高汉祖.事捷魏晋.思专其侈以冀恭己.若王谧.桓谦以人望镇领袖.王绥.谢混以后进相光辉.群从兄弟.方州连郡.民骇其速而服其强.无异望矣.高祖于时.朱方之一匹夫也.无千百之众.纠合同盟.电击二州.未及半旬.荡清京邑.号令群后.长驱江汉.推亡楚于匪隙.援衰晋于已颓.自轩辕以来.用兵之疾.未始有也.自非雄略不世.天命底止.焉能若此者乎.于是人知攸塈而王迹兴矣.』

白话
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字寄奴灭了桓玄,又帮助东晋维持了数年残破的江山,然后才称帝。梁武帝时期的著作郎裴子野认为他比司马懿、曹操卓越,这是怎么回事?
虞世南说:『魏武帝曹操是曹腾的孙子曹腾是汉桓帝时的宦官,收夏侯嵩为养子,曹操是嵩的长子,所以曹操的真正祖先是夏侯氏,累世荣耀显贵,三代人在汉朝享了三十多年福。等到董卓乱汉,操与山东豪雄趁机而起,消灭了罪魁祸首董卓,这也并非曹操一人的功劳。司马懿历任魏晋的将相,权倾朝纲,国家的兴亡由他掌握,处在安全稳固的位子上,奉皇帝的诏书征伐、诛杀犯上作乱的人,他的权势、地位,用高屋建领也不足以比喻。
刘裕就不一样了,他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提剑首创大业,不到一月,就安定了苟延残喘的晋室。他所镇守的句章大小只有州府的一半,统率着一郡之兵,攻杀四川守将谯纵;西入长安,擒获了后秦姚泓家族;在山西大岘山打败了南燕慕容超;在岭南,打败占据广州的焦循,焦氏父子全被斩首。帅旗所指,攻元不克,战无不胜。观其豁达恢宏,有汉高祖刘邦的风度,看他胜算在握,可与光武帝刘秀媲美,只可惜在位时间太短,大志未酬,否则他的业绩不可限量。这就是为什么认为他比司马懿、曹操卓越的缘故。』
裴子野说:『宋武帝刘裕劣迹比曹操多,功德比司马懿大。他从一个普通士兵起步,数次抗击孙恩的乌合之众;振臂摧毁了荆州、郢州桓玄的牢不可破的军事家族势力:双管齐下,战车长驱,山东一带的军事重镇就荡然元存;回戈直指江、湘,五岭的大小山头都被肃清;他命令建威将军孙处自海道袭击番禹,广州遂被席卷;起用资历轻微的朱龄石,四川便被收复;羌族匈奴被他的军威震摄,攻守、君臣之势很快倒转了过来;督率气吞万里的大军安定中原后,假借天命,仿法前代帝王,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可以说是以仁义取天下了吧。』
裴子野还说:『桓玄有文武奇才,立志雪洗国破家亡的耻辱,身处战乱之际,调兵遣将,未经浴血奋战就意外地取得群雄盟主的地位,继而向全国发号施令,策划统一大业,不到一年,逼晋安帝让位,盗窃了国家权力。他自以为名望超过了汉高祖,功勋比得上曹操、司马懿,就妄图过过皇帝的瘾,让四海都来恭恭敬敬朝贺自己。到了他假传圣旨封赏的王谧、桓谦,利用人民渴望太平的心理镇服群雄,王绥、谢混等较后发迹的相继出人头地,追随他的本家兄弟,都被安插各地军政部门的时候,老百姓为他得逞之迅速而惊骇不已,不得不屈服于他的暴力之下,不敢有非分之想。当时的刘裕才是丹徒县的一介平民,参军后上司让他率领的不过数十人,后来纠集同盟,共谋起义,讨伐桓玄,闪电般地攻下了徐州和京口,不到半旬就荡清了建康,号令群雄,长驱江汉,不容桓玄有喘息之机就消灭了他,使频临灭亡的晋室又得以苟延残喘。自轩辕黄帝以来,还没有象刘裕这样用兵神速的。如果不是绝世少有的雄略,如果不是东晋的气数到了尽头,怎么能这样呢?
『由此可知,当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能治理丧乱的王朝自然要兴起。』
按语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的这篇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华章,歌颂了几位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其中浓墨重彩刻写的就是这位『寄奴』刘裕。
刘裕早年丧父,家境贫寒。青年时代曾挥汗躬耕于田野,上山砍柴,下泽捕鱼,备尝生活之艰辛,因此养成终生简朴的习惯。晚年当了皇帝,还在后宫独辟一室,珍藏着他曾用过的农具。
刘裕在东晋末年南北朝混战之际,崛起于行武,终其一生,戍马倥偬。
这位靠战争登上皇位的农家子弟,胸有韬略,勇武善战,确实充满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慨。在刘裕只是桓玄手下的一个小头目的时候,当时桓玄已经篡位,他的夫人私下对桓玄说:『我看刘裕龙行虎步,风度不凡,恐终不能为人下,不如早点除掉他。』桓玄说:『我刚刚平荡中原,眼下正是用人之际,非刘裕无可用者。等关、河平定后,再作打算吧。』可是等到他『再作打算』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后来刘裕南征北战,确实坐了天下,然而他为夺大室,为巩固政权,残杀了许多也许不该杀的人。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每当评点历史遇到滥杀无辜的人物时,总要在杀人的情节下加注一笔:『种毒了』或『又种毒了』,而到杀人者的子孙后来又被别人杀害的时候,他一定要照应一句:『毒发了!』
公元410 年,刘裕消灭了南燕,生俘燕王慕客超,送到建康将其斩首。
燕都被破后。南燕自王公以下三千余人金被斩杀,家属一万余人没为奴隶,燕都被夷为平地。随后,又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剪除了和他一起举事的刘毅及其部属谢混等人。
另一个当初与他起义的是诸葛长民。刘裕邀他畅谈。当诸葛正为刘裕能如此推心置腹而感激涕零之时,伏在帐后的武士将他刺杀于座中。
经文中提到的卢循、谯纵等,战败固然不免一死,但其部属、家族也被诛灭殆尽。
公元418 年,刘裕代晋称帝前,万事具备,只因当时有一句谶语:『昌明晋武帝司马曜字昌明之后有二帝。』他想在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后再立一帝,以应『二帝』之谶。于是他派人缢死安帝,扶立恭帝司马德文,一个月后又将其刺杀。
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不应否认刘裕在东晋和南北朝这一被学者称为『一体化调节失灵』的混乱时期,在五十年左右,大大小小的称帝者竟达145 人之中,确实是一位茕然卓立的佼佼者,但他也播下了诸般『毒种』。这些『流毒』之『因』,在他身后都一一有了毒『果』。

宋孝武.明帝.二人敦贤.
虞南曰:『二帝残忍之性.异体同心.诛戮贤良.割剪枝叶.内无平.勃之相.外阙晋.郑之亲.以斯大宝.委之昏稚.故使齐氏乘衅.宰制天下.未逾岁稔.遂移龟玉.缄滕虽固.适为大盗之资.百虑同失.可为长叹.鼎社倾沦.非不幸也.』
孝武名骏.文帝第三子也.为江州刺吏.弟劭既弑逆帝.与颜竣于江州起义征邵.平之.明帝名彧.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尽杀孝武诸子.务为雕饰.天下骚然.崩.子昱立.无道.萧道成杀之.

白话
宋孝武帝刘骏和明帝刘彧哪一个贤明?
虞世南说:『这二个皇帝的残忍虽然表现不同,其本性却是相同的。诛杀贤良,手足相残,朝内没有陈平、周勃那样的丞相,外部没有唇齿相依的睦邻,把国家的最高权力交给这种昏庸元知的人,难怪能让萧道成趁国家破败之机宰割天下,不到一年,国玺易手。这正如庄子所说,珍贵的东西,捆绑、封锁得越牢,恰恰是为大盗提供连锅端的方便。千思百虑,终归还是失败,千古为之长叹!至于权力的倾覆、沦丧,还不是最不幸的!』
宋孝武帝名骏,宋文帝第三子,官拜江州刺史。他的弟弟刘劭杀害文帝后,刘骏与他的主簿颜竣于江州起义,征讨刘劭,打败刘劭,并将其父子枭首示众。宋明帝名彧,宋文帝第十八子,即位后就把孝武帝二十八个儿子全部杀害,而且又千方百计掩饰他的罪行,致使天下骚乱。明帝驾崩,子刘昱即位,更其荒淫无道,被萧道成杀死篡位,建国为齐。
按语
公元422 年,南宋开国皇帝刘裕去世,长子刘义符继位。虽然其父临终时对他说:『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志。』然而恰恰是这几个人,不到一年就把他废掉,旋即把他活活打死,又杀其弟刘义真。然后迎立刘裕的三子刘义隆,是为文帝。文帝即位不久,就把拥立他的徐、傅和谢晦等人一一诛杀,后来名将檀道济与其子11 人也一同被杀。
刘义隆即位初,四弟刘义康曾与之共理朝纲,对巩固刘宋政权贡献颇大。
他一直担心刘义康要篡夺他的皇位,一俟地位稳固,就赐药毒死了这位皇弟。
从此刘裕的『毒种』一发不可收拾,刘氏父子兄弟之间的残杀延绵不断,终于导致了南宋的覆灭。
公元453 年,刘义隆被其长子刘邵杀害。当年,其三子刘骏以讨伐弑君、弑父的刘邵、刘浚为名起兵,攻克建康后将其暴尸于市。刘义隆即位后,因其父当年在考虑废长立幼时没选中他而是看重刘铄,便迁怒于彼,将其毒死。
后又杀叔父刘义宣、十弟刘浑、六弟刘诞。在攻克刘诞镇守的广陵今扬州市后,刘骏将城内士兵不论老少全部杀掉,并将死者的头颅摆在石头城南岸陈列观赏。
刘骏对父子兄弟如此,对朝中大臣更是以狎侮、虐杀为一大快事。
长子刘子业继位后,因幼时不为父爱,一登上皇位,便大肆报复,凡是武帝信任的大臣全被诛灭九族,其中包括他的叔父刘义恭全家。这位年仅16岁的皇帝,因为看惯了他父亲草菅人命,一旦手握生杀大权,比其父更加凶残。他杀了年仅七岁的弟弟刘子鸾兄妹三人犹不罢手,还把其母殷贵妃从坟墓中挖出来侮辱。
刘子业排列了一下刘氏接班表,发现继位的不是长子,就是三子,于是为消除后患,毒死了三弟刘子勋。
综观刘宋王朝的四代八帝,自刘裕以下,无一不是宫廷腥风弥漫,岁岁骨肉相残。8 个皇帝,平均寿命不足24 岁。可悲也夫!

齐建元.永明之间.号为治世.诚有之乎.
虞南曰:『齐高创业之主.知稼借之艰难.且立身俭素.务存简约.武帝则留意后庭.雕饰过度.然能委任王俭.宪章攸虬礼乐之盛.咸称永明.宰相得人.于斯为美.』
议曰:子言卫灵公之无道.康子曰:『夫如是.爱为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驼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爱为丧.』此言委任有德之美也.
田单相齐.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田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厚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之.恐后之.』此言委任有德之恶也.
故齐侯恶陈氏厚德.晏子谓齐侯曰:『在礼.家施不及国.大夫不收公利.可以止之.』齐襄恶田单厚施.贯珠者谓襄王曰:『王不如嘉单之善.今曰:「寡人忧人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人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
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也.』后里闾相与语曰:『单之爱人.乃王教之也.』
夫收臣下之权.宜如晏子及贯珠者.
昔汉祖疾甚.吕后问为相.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
然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宋高祖大渐.戒太子曰:『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谢晦常从征伐.颇识机变.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可以会稽处之.』
夫任贤用能.宜如汉高及宋祖矣.

白话
南北朝时齐国的建元齐高帝萧道成年号至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
年间公元429493 年,被称为太平治世。真的是这么回事吗? 虞世南说:『萧道成是创业之主,知道稼穑的艰难,而且自己生活俭朴清雅,衣食起居务求简单朴素。齐武帝萧赜则很重视后宫的华美,有失过度雕饰,但是他把一切政务都委托给少傅王俭,朝廷的典章法令都由王俭草撰,都说礼教文化的兴盛,就数永明年间,一致赞扬萧赜的辅相用人得当。』
孔子说到卫灵公的无道时,康子说:『这样的国君,怎能不亡呢?』孔子说:『要是让仲叔圉来管理外交,由祝驼管理宗庙祭典,由王孙贾统领军队,这样,怎么会亡呢?』这里讲的就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好处。
田单做齐国的宰相时,有一次过淄水,有老人淌水过河,被冻得打颤,田单解下皮衣给老人穿,引起了齐襄王的反感,说:『田单这样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夺取我的江山?不早些准备,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这里讲的是任用有德之人的坏处。
正因为此,齐襄公才嫉恨齐国陈氏的广施功德。晏子对齐襄王说:『从礼制上讲,个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范围,朝廷的命官不能假公济私,这种行为必须制止。』
齐襄公讨厌田单施舍国人,有一个以串珠玉为生的匠人对他说:『大王不如表扬田单的慈善,下令说:「我担心有人在挨饿,田单就收容饥民到府上;我担心有人在挨冻,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他的这种行为使我很满意。」田单做了这样的好事,大王能表扬他,这样一来,感激田单做好事,也就等于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谢你了。』从此以后,人们在街谈巷议时都说:『田单所以会爱拥民众,那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呀!』
由此看来,国王要想收回大臣们的权利和功德,应当象晏子和串珠人所说的那样去做。
从前汉高祖病危,吕后问他身后谁当丞相合适,刘邦说:『曹参可以。』
又问他曹参以后呢,他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人有些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人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当大任。周勃宽厚稳重,但文化修养不足,然而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当太尉,掌握兵权。』
宋高祖刘裕病重时,告诫太子刘义符:『将军檀道济虽有才干,却没有远大志向。徐羡之、傅亮按说没有野心。谢晦常跟随我南征北战,颇知机变,将来有什么变故,必然是他搞的,可以用调他到会稽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
做国王的,在任贤用能的问题上应当象刘邦和刘裕这样。

宋.齐二代.废主有五.并骄淫狂暴.前后如一.或身被贱杀.或倾坠宗社.岂厥性顽凶.自贻非命.将天之所弃.用亡大业乎.
虞南曰:『夫上智下愚.特禀异气.中庸之才.皆由训习.自宋.齐已来.东宫师傅.备员而已.责贱礼隔.规献无由.多以位升.罕由德进.此五君者.禀凡庸之性.无周.召之师.远益友之箴规.狎宵人之近习.以斯下质.生而楚言.覆国亡身.理数然也.』
议曰:贾生云:『昔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
又置三少.曰少傅.少保.少师.是与太子晏者也.乃孩抱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义.礼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翼卫之.使与太子居处.故太子乃生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
夫习与工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齐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秦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故胡亥今日即位.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视杀人若刈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从其所以导之者非其理也.』
晋惠帝太子遹有罪.阎纂上书谏曰:『臣伏念遹长养深宫.沉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每见选师傅.下至郡吏.率取膏梁击钟鼎食之家.希有寒门儒素如卫绾.周文洗马舍人.亦无汲黯.郑庄之比.遂使不见事父君之道.古礼.太子以士礼与国人齿.欲令知贱.然后乃贵.自顷东宫.亦微太盛.所以致败.非但东宫.诸王师友.文学亦取豪族力能得者.岂有切磋.能相长益.今遹言语悖逆.受罪之日.不失子道.尚可重选师傅.置游谈文学.皆选寒门孤臣.以学行自立者.及涉履艰难.名行素立者.使与游处.
绝贵戚子弟.轻薄宾客.但道古今孝子事亲.忠臣事君.及思想改过.皆闻善道.庶几可全.』
由此观之.故太子者.选左右俾谕教之.最急也.

白话
南北朝时期的宋朝和齐朝,被废的国王共有五人。这五个废帝都很骄淫狂暴,彼此没有什么不同,有的被杀害,有的干脆国破人亡。是不是他们本性凶顽,自取其祸,因而被上天抛弃,故意用他们来使国家灭亡呢?
虞世南说:『人所以有上智下愚的差别,是因为各自禀受的气质不同。
至于具有中庸修养的人,都是来源于培训和学习。自宋王朝和齐王朝以来,负责培养太子的东宫里的老师,都滥竽充数而已。高贵的和下贱的,由于礼教的原因,互相隔离,良好的教育没有办法得到,导师都是由职位决定,很少根据德才选拔。这五个后来做了国王的太子,生性平庸无奇,又没有周公、召公一样的导师,良师益友的规劝听不到,委琐狎邪的小人恶习倒沾染了不少。以如此卑下的质地,生活在如此野蛮粗俗的环境中,国破身亡的下场,是注定无可避免的了。』
贾谊说过:『从前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姜太公为太师。保的作用,就是保养好太子的身体;傅的作用,就是用仁义道德辅导太子;师的作用,就是用知识礼仪教育太子。这是三公的职责。
此外,还设置了三少,叫做少傅、少保、少师,分别负责太子的饮食起居。
因此,太子在懂得学习的童年时期,三公三少就用孝、仁、义、礼来培训教育他,让他离远邪恶的小人,不让他看到丑恶的行为,然后选择天下端庄正直的人才,孝顺父母师长、和睦兄弟姐妹的益友,和博闻广见、有道德、懂权术的人跟随在他左右,和太子朝夕相处。所以太子见到的是正直无私的行为,听到的是正直无私的言谈,行的是正道,因为前后左右都是品行端正的人。一个人习惯了与正人君子相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走上正道,就象生长在齐国的不能不使用齐国高雅的语言一样;习惯了与奸邪小人相处,就象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使用楚国粗俗的语言一样。
『秦王让赵高辅导太子胡亥学习判案,耳濡目染的不是杀人、割鼻就是夷灭三族。所以今日即位,明天就用活人做靶子练习射箭。忠言规劝的说是诽谤,为他深谋远虑的说是妖言惑众,把杀人当做割草玩一样。难道胡亥天生性恶吗?不是,是因为教导他的知识都不是正理。』
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通犯了罪,校尉阎纂上书说:『我常常想,遹长期生活在深宫中,沉缅富贵尊荣,凭着先帝创造的条件,生活优越,父母娇宠。
为他选择老师时,我见都是选自名门望族的富贵人家,很少有来自寒门的有学问、有情操的读书人,或者有汉武帝做太子时卫绾、周文那样的好老师,和刚正不阿的汲黯、郑庄那样的好辅臣。这样一来,太子遹就无法学到忠孝之道。古代的礼仪规定:太子要以士人的交际方式与民众平等相处。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知道贫贱之后方可做贵人。如今他自己毁了东宫,也伤了国家元气,其所以到了这种的地步,不单单是太子的罪过。诸王子的导师、友人和来往的文人墨客也都是出身豪门,和这些人相处,怎么会互相切磋、有所教益呢!现在太子遹言语悖逆,接受惩罚的时候,仍然格守做儿子的规矩,还可以考虑重选师傅,令其改过自新。选配游艺谈学方面的师友,应当是出身寒门,学问和品行都卓然自立的人,以及经历过艰难困苦而名声、行为清廉正直的人,使之与太子相处、游学,杜绝他与皇亲国戚的戚纨绔子弟和轻薄宾客交往,只讨论古今孝子如何事奉双亲、忠臣如何报效朝廷,以及知过即改的道理,使他听到的都是为善之道。恐怕只有这样,才是万全之策。』
由此看来,对太子的教育,必须选品学皆优的人担任,这对于国家来说是最重大、最迫切的问题了。
按语
宋、齐二代的五个废帝是指刘宋王朝的前废帝刘子业,后废帝刘昱;南齐郁林王萧鸾、东昏候萧宝卷与齐和帝萧宝融。
这几个皇位继承人的共同特点是荒唐淫乱,嗜杀成性。比如,宋前废帝刘子业,天塌下来他都不管,杀人之外就是醉生梦死,淫秽宫帷。他爱让王妃、公主、郡主等人入宫脱得赤条条的,在他面前排列成一队粉团阵,再强令左右与之追逐作乐,如若不从,就杀其全家。又如后废帝刘昱,杀人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乐趣。他经常动用击脑袋、锤阴囊、剖腹心等酷刑,有时一天受刑的就有数十人之多。他看到杀人后伏尸流血便十分开心,一天看不上这种种惨状,就闷闷不乐。有一次,他用铁锤把一个人的阴囊打破,身边有人见此情景皱了一下眉头,他发现后悖然大怒,让这人立正站定,袒露上身,用短矛刺穿其肩胛。还有一次,他闻到身边一侍从有大蒜味,竟要剖腹察看。凡此种种,不胜赘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些人不单是一个『没有人君尊严』的问题,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属于精神错乱型的人。比如齐东昏侯萧宝卷,为了讨爱妃的喜欢,把阅武堂改名芳乐苑,并在里面按市场的样子建造店铺,自己打扮成商人大声叫卖。他让爱妃当市场总经理,自己当伙计。还在苑中开渠引水,在岸边设立肉铺,自己操刀卖肉,让爱妃卖酒。当时有民谣唱道:『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
这些身为九五至尊的人,行为乖张,各有怪癖。有的嗜酒如命,有的豪赌成癖,有的好偷,有的爱涂脂抹粉、身着女装招摇过市,有的好花样翻新地瞎折腾..总之,乌烟瘴气,不成体统就是了。
后人在考察这些亡国之君的人格形成原因时,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青少年时代的教育失误。他们无一不是从小养尊处优,只知玩乐,有如白痴。
为其选择的师友都是名门望族的权责,加之大都是在杀人如麻的环境中长大,所以连起码的做人规矩都不懂。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父传子,家天下』
的政治体制,国家最高权力的继承人又只能在这极其有限的小圈子里指定或选择,因此太子的教育就成了关系到国之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这里作者提出的教训虽然是针对太子教育一事,但其观点对今人仍感困扰的子女教育亦不无启迪。归纳古人有关教子经验的总结,主要有三点:一是择师要得人,二是交友要慎重,三是先卑方能后尊。

梁元帝聪明才学.克平祸乱.而卒致倾覆.何也.元帝.梁武帝第七子.名绎.为荆州刺史.破侯景.都荆州.为西魏万纽于谨来伐.执帝害之.
虞南曰:『梁元聪明伎艺.才兼文武.仗顺伐逆.克雪家冤.成功遂事.有足称者.但国难之后.伤夷未复.信强寇之甘言.袭褊心于怀楚.蕃屏宗支自为仇敌.孤远悬僻.莫与同优.身亡祚灭.生人涂炭.举鄢.郢而弃之.良可惜也.』
议曰:【淮南子】云:『夫仁智.才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智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知人则无乱政.此三代所以昌也.智伯有五过人之才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不免于乱矣.』
或曰:『周武之雄才武略.身先士卒.若天假之年.尽其兵算.必能平宇内.为一代之明主乎.』
虞南曰:『周武骁勇果毅.有出人之略.观其卑躬历士.法令严明.虽勾践.穰苴无闻淤天下.此猛将之任.非人君之度量也.』
由此观之.夫拨乱反正之主.当先以收相获将为本.一身善战.不足恃也.故刘向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伎艺善战.何益哉.』

白话
梁元帝萧绎聪明博学,平定祸乱,最终还是国破家亡,为什么?元帝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名绎,官拜荆州刺史,曾平定大将军侯景的叛乱,以荆州为都城。西魏万纽于谨入侵梁王朝,被俘后,于谨用土袋将其压死。
虞世南说:『梁元帝天资聪睿,书画术数,无一不通,可以说是文武全才。他凭借顺利的形势讨伐逆贼,雪洗梁简文帝被杀的国耻家仇,因功成名就而继位,确有可称道之处。然而在国难之后,创伤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相信强敌西魏的甜心蜜语,因偏爱江汉而留恋不去,弃置了建康故都,把兄弟子侄都打发到偏远的地方,人为地使手足成了仇敌,一旦有事,都在孤独偏远之地,不能与他分忧。结果是身亡国灭,生灵涂炭,把河南和湖北全部放弃,确实让人叹惜。』
【淮南子】说:『仁和智,这是最美好的才能!仁的意思是爱人;智的意思是知人。爱人就不会采用暴虐的刑罚;知人就不会导致国家的混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所以昌盛的原因。智伯有五种过人之处,仍然避免不了被人杀害,原因就在于他不爱人;齐王建有三种过人之处,仍然被秦人俘虏,饿死在共邑今甘肃泾川北,原因就在于他不知贤任能。所以说,仁最关键的是爱人,智最关键的是知人,这二点不首先具备,即使明察聪慧,灵敏机智,还是不能避免国破家亡。』
有人问:『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身先士卒,可惜在位十年,只活了三十六岁。假如寿命再长些,让他充分发挥其军事谋略,他一定能统一天下,成为一代明主吗?』
虞世南说:『周武帝骁勇无敌,果断刚强,谋略超人,看他鼓舞士气能纡尊屈贵,领兵打仗号令严明,相比之下越王勾践和齐国大将穰苴都比不上。
这都是勇猛的大将所应有的特征,还不具备做皇帝的气量。』
由此看来,拨乱反正的领袖人物,首要的是应当收服将相之才以为己用,这才是最根本的。不能单靠一人善战去打天下。正因为此,刘向才说:『知人是王者之道,知事是臣者之道。多才多艺,英勇善战,能有多大益处呢?』
按语
历史上许多皇帝的不幸不在于他们的个性,恰恰在于他们做了皇帝
把他们根本不会使用的最高权力给予了他们。权力,是一根其妙无比的魔杖;政治,是一门超越世俗任何艺术的最高艺术。光有权力欲的人,很可能只成为卑鄙的政客,但真正伟大的政治家其德才必须超越任何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历史上的不少帝王,按其素质如果放在适宜的领域,很可能会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专家、学者,然而历史的误会偏偏让他们当了皇帝,结果给人民和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梁元帝萧绎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史载萧绎幼年聪睿俊朗,天姿英发,5 岁即能口诵【曲礼】,六岁时为父皇作诗曰:『池萍生已合,林花发稍稠。风入花枝动,日映水光浮。』成人后博览群书,下笔成章,文不加点。军旅书翰,策令诏诰,都是自己亲自挥毫,从不假人之手。他平生著述颇丰,先后撰写编著【金楼秘诀】、【古今同姓名录】、【江州记】等书籍四十二种,共七百多卷。他还精通书画,自画孔子象,并作赞语,自己书写,世称三绝。他如改行当艺术家,也许会名垂后世,然而作为皇帝,却被后人当咸了反面教员。
遗憾的是类似萧绎的悲剧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依然俯拾皆是。隋炀帝且不说,宋徽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史载,宋徽宗赵佶天资甚高,可是他对皇室钦定的儒家经典和史书一概不感兴趣,但对笔砚丹青、骑马踢球却乐此不倦。高俅就是因踢得一手好球而受到他的宠幸才日见重用的。
赵佶对书画的嗜好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御前书画所,由著名书法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古代的钟鼎有一万余件,全都是商周奏汉之物。在他贮藏文房四宝的大砚库中,光端砚就有三千余枚。他命人将历代著名书画家的资料加以整理,编写成【宣和书画谱】,为后世美术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科。他还对所藏古代青铜器进行考证、鉴定,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他决心要在绘画领域『雄冠天下』,置朝政于脑后,用整整三年的功夫临摹了宫中所藏的汉代毛延寿等37 位名家的全部传世佳作。在书画造诣上,他也的确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他自成一体的『瘦金书』,不能不说是千古一绝。
除花石奇物、园林鸟兽、书画饮宴外,赵佶还有一好,即所谓『微服潜行』偷偷溜出皇宫去逛妓院。虽然宫中嫔妃数以百计,但他为之倾倒的却是青搂粉娃,特别是自从见到京师名妓白牡丹李师师后,赵佶简直到了神魂颠倒、如醉如痴的地步。为此闹得满城风雨,京都哗然。
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到了这种地步,亡国丧家是必然的了。西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先后将赵佶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虏掠至金国都城大定府令辽宁宁城西,不久父子二人和一同被虏掠到北地的臣民九百多人又被迁到韩州,金朝给他们拨了十五顷地,让他们耕种自给,直到父子二人老死于此。
如果说赵佶本应是个杰出的艺术家的话,那么明嘉宗来由校却是一个好本匠。朱由校人很聪明,手也很巧。他平生最爱搞土木建筑和木工制作,全套木工活他无一不精,油漆一行亦极奇巧。凡是他见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一看便能制作。他酷爱营造,常在宫中亲自动手建造回廓曲室,手操斧锯,兴致盎然。可他又喜厌不恒,造好后只要有一点儿不顺眼的地方就毁掉重造,常常是造了毁,毁了造,忙得不亦乐乎,废寝忘食。朱由校尤其擅长的是精致的雕刻。他做的砚床、梳匣皆是自己雕刻、自己油漆,五彩绚丽,工极奇妙。他雕刻的八幅屏,在不足一尺的天地里花鸟鱼虫、人物走兽,无不栩栩如生。来由校沉缅于木工制作,根本不理朝政,文武百官有时三年也见不上他一面。明代为祸最烈的魏忠贤充分利用了他的昏庸,在想干什么伤天害理之事时,专拣他忙于木工活的时候去请示汇报,每次,来由校都极不耐烦地挥挥手说:『你看着办吧!』久而久之,明朝实际上成了魏忠贤的天下。
诸如此类的可笑人物在我国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平心而论,也很难指责这些被强人所难地推上帝王宝座的人。如果让他们自由选择所喜爱的事业,也许都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都会对人类的文明建设做出有益的贡献。
然而历史和体制都不允许这样做。因此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历史的误会,体制的悲剧。

后齐文宣帝.狂悖之迹.桀.纣之所不为.而国富人丰.不至于乱亡.何也.宣帝名洋.后齐高欢第二子.受后魏禅也.
虞南曰:『昔齐桓奢淫亡礼.人伦所弃.假六翮于仲父.遂伯诸侯.宣武帝鄙秽忍虐.古今无比.委万机于遵彦.保全宗国.以其任用得才.所以社稷犹存者也.』
议曰:殷有三仁.太康有五弟.亦皆贤者而国为墟.何哉.
鬻子曰:『君子与人之谋也.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也.能必忠而不能必见入也.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也.故虞公不用宫之奇谋.贼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天下之国.莫不有忠臣谋士.但在用于不用耳.苟为不用.反贻君误贤.人君子安能救败乱乎.』

白话
南北朝时北齐的文宣帝高洋沉缅酒色,恣意淫暴,他的疯狂错乱的行为,连夏桀、纣王都不去做。然而能国富人丰,没有引起国乱人亡,为什么?齐文宣帝名洋,后齐高欢的次子,逼后魏元善见禅让而登基。
虞世南说:『从前齐桓公奢侈淫佚,不守礼义,为人伦道德所唾弃,可是他内政外交全权依靠管仲,结果还做了诸侯的盟主。齐宣帝高洋卑鄙污秽,残忍暴虐,古今无比。他把国家政务统统交由宰相杨愔等人办理,得以保护了国家和宗族的安全,这是因为他用人得当,所以没有国破家亡。』
殷商时代有三个大臣,夏禹的孙子太康在位时有五个弟弟,都是贤德的人,可是国家还是灭亡了,京都成了一片废墟,为什么?
鬻子说:『国王与臣民们一同治理国家,主观上想一定要行正道,但臣民们有合乎正道的意见,他未必能采纳;一心想重用忠臣,但忠臣未必能接近他;决心讲信用,但未必能付诸行动。虞公不听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忠言,晋国灭了虢国后,在回师的路上顺便就把虞国灭了;仇由不听赤章的意见,最终被智氏灭亡。天下无论哪个
国家,都有忠臣谋士,关键在于用与不用罢了。如果不用,最后将给君主和有德行的人留下无穷祸患,到那时,正人君子也无法挽救败局了。

陈武帝起自草莱.兴创帝业.近代以来.可方何主.
虞南曰:『武帝以奇才远略.怀匡复之志.龙跃海隅.豹变岭表.扫重氛于绛阙.复帝座于紫微.西抗周师.北夷齐寇.宏谋长算.动无遗策.实开基之令主.拨乱之雄才.比宋祖则不及.方齐高则优矣.』

白话
南北朝时的陈武帝陈霸光出身于平民百姓,最后开创了帝王大业,他可以与历史上的哪个皇帝相比?
虞世南说:『陈武帝由于有奇才,有远见,胸怀匡复大志,有如龙跃大海之中,豹腾峻岭之上。他扫荡了笼罩皇宫的阴云,恢复了梁朝萧氏的传统皇权。在西部抗击北周的军队,在北方打败了北齐高欢的残余势力,谋略宏伟远大,政令法规又没有什么疏漏,实在是一位开创基业的好皇帝,拨乱反正的大英雄。虽然比起宋高祖刘裕来有所不及,但比起齐高帝萧道成要好得多了。』

隋文帝起自布衣.光有神器.西定庸蜀.南平江表.比于晋武.可为俦乎.
虞南曰:『隋文因外戚之重.周室之微.负图作宰.遂膺宝命.留心政治.务从恩泽.故能绥抚新旧.缉宁遐迩.文武制置.皆有可观.及克定江淮.咸同书轨.率土黎献.企伫太平.自金陵灭后.王心奢汰.虽威加四海.而情堕万机.荆璧填于内府.吴姬满于下室.仁寿雕饰.事将倾宫.万姓力殚.中民产竭.加以猜忌心起.巫蛊事兴.戮爱子之妃.离上相之母猫鬼事起.秦王妃及仆射杨素母皆坐焉.纲维已紊.礼教斯亡.牝鸡晨响.皇枝剿绝.废黜不辜.树立所爱废太子勇为庶人.立晋王广也.功臣良佐.诛翦无遗.季年之失.多于晋武.十世不永.岂天亡乎.』
议曰:汉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曰:『昔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立爱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吾直戏耳.』通曰:『太子乃天下本.本之一摇.天下震动.奈何以天下戏.』乃听之.
袁绍爱少子尚.乃以太子谭继兄后.沮授谏曰:『世称万人逐兔.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以长.上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若其不改.祸始此矣.』绍不从.后果构隙.
故曰: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两则争.子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亲犹在也.恃亲不乱.失亲必乱.有旨哉.

白话
隋文帝杨坚由一个普通百姓,掌握最高权力,征服了西边的蜀国,消灭了江南的后陈。杨坚能与晋武帝司马炎相比吗?
虞世南说:『隋文帝由于是周武帝于文邕的国丈,在北周衰弱之际,担负着辅佐皇帝的重任,官封大丞相、大司马,最后登位称帝。他留心政治,凡有举措,都归功于皇恩,所以能安抚住新旧权贵,使朝廷和地方都能安定,内政和军事两方面的制度规划,都有可观的建树。等到江淮一带全部平走后,又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和交通规则。当时普天下有才德的人,都在企盼着太平。
可是自从灭了金陵陈国后,开始变得奢侈无度,虽然威加四海,但是不再留意处理繁杂的国务了。珠宝玉石堆满宫室,美女佳人充斥后院,为了构建仁寿宫,几乎把国库都耗尽了。这样一来,黎民百姓给弄得财力枯竭,中等生活水平的人家都快破产了。加之杨坚的猜忌心理日益严重,装神弄鬼的事自然多了起来。他杀戳亲生儿子的嫔妃,离间上相杨素的母亲独孤皇后的异母弟独孤陀用猫鬼巫蛊,诅咒皇后,秦王杨俊的妃子和杨秦的母亲都受了牵连。朝纲因此紊乱,礼教因此衰亡。杨坚出名的怕老婆,因此皇后孤独氏干预国家大事,几个皇子杀的杀,废的废,除灭无辜的,扶持自己宠爱的废太子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功臣良将,也逐一被诛杀,所剩无几。杨坚晚年的政治失误比司马炎多。建国不到三十年,就亡了国,这是自取灭亡,岂是天意?』
汉高祖想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叔孙通规谏说:『春秋时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要废太子申生,立骊姬的儿子奚齐,齐国因此乱了数十年,为天下所耻笑。秦始皇因迟迟不立扶苏,使赵高得以假传圣旨立了胡亥,致使国家灭亡。这些教训陛下都很清楚。现在陛下如果决心废长子立少子,我愿意先死在陛下面前,以颈血污地。』汉高祖说:『我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基一摇,天下震动。怎么能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呢?』汉高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袁绍喜欢他的小儿子袁尚,就把长子袁谭过继给其兄,好让次子接班。
沮授进谏道:『人们说,万人追逐一只野兔,其中一人捕获后,其余想得到的就都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因为有了归属。再说,同年岁的,以贤为贵,品德相近,以长子为贵。这是上古就立下的制度。往前看,应当鉴取历代成败的经验教训;往后看,应当思量以逐免为喻的含义。假如固持已见,祸患就将因此而起了。』袁绍没有听从,后来袁氏兄弟果然结下了仇。
所以说,立亲生长子为太子,是为了不使庶出的产生疑虑,有疑心就会有行动,同时立二人,就会发生争夺。同时指定两个儿子都是继承人的,家政必然要出乱子,不出乱子那是因为双亲健在。双亲主事不乱,双亲一死必乱。这是大有深意的。
按语
隋炀帝是一个历史上最令人不能理解的皇帝。
炀帝杨广拥有极端复杂的多重性格。很难想象儒雅文明与残暴好战、贤良明智与无耻昏庸、极端现实与万分浪漫、对妻子忠诚的挚爱与对女色贪婪的荒淫竟能统统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示。这个对美好事物尤其是对美丽的女人有敏锐的审美感的鉴赏家,有成就的诗人,风韵独特的散文家,总想用带有强烈艺术性的政治个性来处理国家大事,但过分的个性色彩使他在历史上既有建树,又成了后世朝野皆知的昏君的同义语。无论是在正史、野史中,还是民间文学和传说中,他向来被描写成极端荒淫残暴的典型的亡国之君。但是如果扬广只是一个单纯的好色者和暴君,那他留给历史的绝不会是那样一幅错综复杂、悲喜交加的图画。
其实,杨广是一个很有创见的明智的政治家。第一,国家政权体制中的文职和武职的分离就是在他手上完成的。在隋之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的长官,都是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集于一身。杨广在其父杨坚已经开始的改制的基础上,把地方的军事大权收归中央。这项改革标志着政府职能合理化和巩固中央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从而起码从体制上解决了历来让朝廷头疼的军阀割据这一难道。
第二,他恢复、完善了由秦开创后被汉废除的郡县制,使中央集权制得以加强。
第三,杨广完善了科举制,在他夺权继任的第二年,首先下令开设进士科考试,使官吏的任命有了考试制度的保证。历经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都没有脱离杨广所设计的巢臼。
杨广用写诗的浪漫情愫去治理国家,用艺术家的思维去处理政务,用放荡不羁的想象去驾驶权力,刚愎自用,好大喜功,除了导致灭亡,还会有什么结果呢?

或曰:『王霸之略.请事斯语矣.敢问殁而作谥.及改正朔.易服色.以变人之耳目.其事奚象.』
对曰:『古之立谥者.将以戒夫后代.随行受名.君亲无隐.今之臣子不论名实.务在尊崇.斯风替也久矣.』
昔季康子问五帝之德于孔子.孔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及土.分时替化.育以成物.』一岁三百六十日.五行行七十日.化生长有.其神为五帝纬五帝.五行之神.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生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昊配木勾芒为木正也.炎帝配火祝融为火正也.少昊配金蓐收为金正也.颛顼配水玄冥为水正也.黄帝配土后土为土正也.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尚.
从其所王之德次焉木家次位火也.木家尚赤.以木德义之府.循其母.兼其子也.夏后氏以金德王而尚黑.殷人以水德王而尚白水家尚青.而尚白者.避土家之尚青也.土家宜尚白.为土者.四行之主.主于四季.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故土家尚木色青也.周人以木德王而色尚赤.此三代之所以不同也.及汉之初.臣贾谊以
为汉土德.以五行之传.从所不胜传移之传也.五行相代.常从木水火土相胜之法也.秦在水德.故谓汉据土而克之.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庖牺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号.著赤帝之符.得天统矣.昔共工以水德间于木火.与秦同运.非其次.故皆不永也.
以吾观之.帝王之兴.备本其所出五帝之后.以定五德.何以明之.汉.尧后也.尧.火德王.故汉为火焉.袁绍时耿包曰:『赤德衰尽.袁为黄后.以为袁舜后.舜土德.君故劝进焉.』是知帝王之兴.各本其所出.五帝之后.有自来矣.今秦.颛顼后.水德也.故秦为水德焉.
以此观之.虽百代可知也.

白话
有人说:『王道、霸道的主张,就照你说的办好了。敢问人死后赐谥号,以及改用新的历法,改变服装颜色,从而使人耳目一新,这又表示什么?』
我的回答是:古代确定谥号,是为警戒后代,按照死者生前言行事迹,给予一个有评价意义的名号。这对国王、对亲属,都不能有所隐讳。现在的臣僚们不管名实如何,只求使死者尊贵伟大就行。古人实事求是的作风已经早就不存在了。
从前季康子问孔子『五帝之德』的意思,孔子说:『天有五行,为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按时令交替变化,才滋育生成万物一年三百六十日,五行中的每一行配七十二日来生长育化。五行由五位正神来掌管五帝就是主管五行的天神。古代帝王改朝换代时都要改变国号,以效法五行。五行主神轮流主事,有始有终,相生相克,这里也有象征的意思。因此生而为王的,死后要配五行。因此太昊配木勾芒为木的正神,炎帝配火祝融为火的正神,少昊配金蓐收为金的正神,颛顼配水玄冥为水的正神,黄帝配土后土为土的正神。帝王改立年号,对五行所象征的德性,各有各的崇尚,所崇尚的恰恰是其派生的德性比如木生火,崇尚木德的,所崇尚的颜色却是火的颜色赤色。因为木是本,木生火,所以木与火的关系就象母与子的关系
夏代的后稷以金德称王,金生水,水色黑,所以崇尚黑色;殷商以水德称王,水生木,但殷代崇尚白水生的木本应崇尚青色,所以尚白,是因为避讳土德的尚青。土德本应尚白,因土生金,金色白。但因土为其余四行之主,四季中都有土德主事。五行用事,首先从木开始,所以土德崇尚的颜色为木之青色。周代以木德称王,木生火,故尚赤。这就是三代服饰颜色不同的原因。到了汉初,贾谊认为汉应以土德称王,因为五行的转移,应依据相生相克的法则五行的代替,常根据金木水火土相克的法则。秦朝是水德,所以他说汉朝是用土克制了它。刘向父子认为帝王是从木德代表的震方即东方产生的,所以庖牺氏第一个受的是木德,其后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样的顺序,数到汉代,应当是属火德,所以汉高祖起事之初,神母夜哭,符合了白帝死赤帝生的瑞兆,刘邦才得到天命所授的统治权。上古时的共工,以水德夹在水生木、水克火之间,与秦朝是同样的命运,因为处的位置不对,所以都命不长。
在我看来,帝王的兴起,各依其本源,在神农至舜的五帝之后,各有其承继。怎么知道的呢?汉是尧的后裔,尧以火德称王,五行转了一圈,正好建立了汉朝,所以汉朝也是火德。袁绍时,耿包说:『赤色的火德已经衰尽,袁是舜的后代,舜是土德,舜在保佑你,所以你应进取。』这是因为他知道帝王的兴起各有其本源,在五帝之后各有承继。秦是颛顼的后裔,颛硕应是水德,所以秦也是水德。
按照这一法则推论,即使经历一百代,都可以知道其兴亡衰败了。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